《品德与社会》课堂提问设计有效性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社会》课堂提问设计有效性探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句话启示我们要多研究课堂提问设计。“提问”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没有提问就没有课堂教学,一堂好课往往源自于教师有效的提问。学生的思维过程从问题开始的,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方能彰显思维内容的价值,方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激情,从而促成学生思维的创新,有效提升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教师从文本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找出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来设计一些有效的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智慧。
一、紧扣教材内容设计问题
1.从课文“关键词”处入手设计问题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关键词提示语,这些关键词就是课文主要思想内容的精髓所在。而有些课文关键词本身就包含着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与课文主要内容直接相关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所以,我们可以从“关键词”处入手设计问题。
例如:教学《多彩服饰》一课,课文所提示的关键词是民族服装和职业服装。笔者在设计教学时,就以“民族服饰”为中心词,设计了课前调查与搜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请你试着去认识和了解1-2种服饰,并简单说说这种服饰的特色。这个问题的设计与交流有助于达成整堂课的认知和情感目
标,让学生切身感受世界服饰的多姿多彩。
2.从课文“留白处”入手设计问题
目前的品德教材呈现形式主要由可爱的卡通画、亲切的生活图、简洁的提示语等组成,富有童真、童心和童趣。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教材中还有大量的空白之处,显然教材留白在编写者心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要善于借助这些特定的空间设计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道德践行。例如:执教《民俗大观园》这一课时,体验园中有这样一处留白“让我们一起去采风,去感受家乡的风土民情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旨在引领学生用各种方式搜集、展示家乡的民风民俗。此处留白,笔者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组成活动小组,搜集、发现家乡的民风民俗,并以文字、图片、照相甚至录像的形式保存下来。课前,协助学生将丰富的素材分类,按传说故事、名胜古迹、文化艺术等进行整理。课堂上,学生有的图文并茂地介绍,有的呈现实物,有的模拟表演……可谓精彩纷呈。学生在此类活动中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并升华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从课文“思考题”处设计问题
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往往是直指课文主旨的疑问和提炼,也必定是学生认知和情感的重点及难点,是我们课堂教学设计中需要关注的焦点。根据思考与练习设计问题,有利于深化主题,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提升。
例如:执教《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笔者根据课后提问
“水污染会带来什么后果?”引用了一组图片,设计了以下问题: (1)假使你在电视、电影、或画报中看到这样的画面,你往往会联想到哪些来形容它?
(2)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是否喜欢这样的地方?如何才能让这幅画
面变得生动起来,充满生机和活力?
(3)毫无活力、死气沉沉的画面变得生机盎然了,这一过程让你有何感悟?
这一过程,学生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思考,自然深刻理解了保护地球水资源的迫切性。
二、联系学生实际设计问题
1.设计“情景式”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心脏”,思维又是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产生的”。所谓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问题情景的创设,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促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展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时,为了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感恩他人。在教学到联系生活,拓展延伸阶段,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食堂的工作人员每天为我们准备好吃的饭菜,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食堂看一看,再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教室里唏嘘一片,确实,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生打心眼里看不起食堂里
的师傅。让学生亲眼目睹,食堂师傅正在闷热的锅炉前蒸饭,炒菜,油烟味夹杂着汗渍味让人难以忍受,站了一会儿,很多同学因为受不了油烟味以及闷热与嘈杂而纷纷逃了出来。经过这样的“情景式”实地体验,学生才深知平凡职业中蕴含的艰辛与崇高,学会感恩。2.设计“思辨式”问题
教师课堂上的提问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种是事实的问题,
另一种是思辨的问题。思辨类的问题设计上善于借助联想、运用直觉、释放灵感的方法,抓住时机,在学生静静的心灵湖面上投下问题,荡起感情和思想的涟漪。例如在教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时,教师设计辨析话题“网络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还是洪水猛兽?”学生组成正反双方辨析,激发学生蛰伏于心的思维灵光,学会远离生活中的恶习,并勇敢地向恶习宣战。
3.设计“开放式”问题
许多教师由于太在意让学生获得正确答案,阻碍了学生亲历思维的过程,影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只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多采用诸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你还有其他看法吗?”等开放性问题的提问形式。允许学生作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促进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总而言之,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和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因而提出问题理所当然也应成为教学的起点。以问题为杠杆来启动
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教学手段。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教学中的“问”,“问”出学生思维的价值,“问”出学生思维的激情,“问”出学生思维的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才能彰显实效,才能更加适应新课程的改革潮流,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