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一)培养和育人
我国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育人,即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受过教育的公民,以及具备国际胜任能力的未来主人翁。

(二)培养有素质的公民
我国坚持民主与法治,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拥护宪法法律和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掌握中华优秀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懂得道德行为准则,形成自觉拥护共和国宪法、协助政府完成国家经济、文化、国防建设的有素质的公民。

(三)培养自我实现能力
我国在教育目的上着重强调培养学生自我实现能力,在德、智、体、美的整体发展过程中,教育着重激发兴趣,挖掘潜能,坚持个性教育,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包容、无私的精神,养成自我学习、自我调节、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 1 -。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我国教育目的蕴涵着全面发展的要求,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与含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考察社会物质生产与人的发展关系时所提出的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含义的各种表述,有其丰富的内涵:(1)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发展;(2)指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3)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4)指人的自由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是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法论指导。

1 / 2
二是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及其内容

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及其内容

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及其内容
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及其内容如下:
1. 国家的教育目的:这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这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培的培养要求。

3. 教师的教学目标:这是教育者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是简要概述,具体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所差异,建议阅读教育学书籍或咨询教育学专家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教育学》第四章《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四章《我国的教育目的》

1、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最根本的问题是回答培养什么人的 问题。社会主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新人应该是 以劳动为荣的。社会主义社会只存在分工的不 同,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 责。
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应该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 动相结合的劳动者,是全面发展的生产者。我 国现行教育方针中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都是这样的劳动者。
1906年,当时的学部正式规定教育宗旨为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
1912年,当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新教 育意见》一文中,主张教育应以军国民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 美感教育五项为教育目的。同年9月,教育部公 布了民国教育宗旨。即“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 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 道德”。
王瑞朋
(一)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
我国古代教育从先秦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从总体 上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 教育思想的主流。从反映社会要求上看,我国古 代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统治人才 ,具体表现为“读书做官”,这种教育目的价值 取向在孔子那里就已经确立。孔子本人就说过: “学也,禄在其中矣”,孔子的学生子夏也说: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从我国传统教育目的观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来看, 主要是培养个人良好的德行,养成儒家所追求 的理想人格,通过修身养性,然后达到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如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 培养所谓“君子”、“贤人”,以便能够担当 治理国家的重任。就个人的发展而言,儒家教 育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圣人”,不过,在孔 子的心目中,圣人是很少有的,比较现实的目 的是培养“君子”。
7 28
纪《 念月 法 国日 七: 月自 革由 命引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最新]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最新]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说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目的是一种与社会理想相联系的教育理想,它自然要受社会理想制约。

一个国家、一个教育家在确定教育目的时,除了要考虑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的需要及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必须以其政治观点、政治理想来指导。

不同的主义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内容丰富,其要点有以下几方面:1、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2、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是旧式分工和私有制3、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方法(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2)合理的社会生产关系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充分的科学基础之上的。

社会主义的先驱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面研究了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规律,建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及其条件,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分析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历史地考察了由于社会分工产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造成人的体力和智力片面发展的过程,论证了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阐明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指出未来社会必将通过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崭新的人。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智力和体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的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人。

这种人将摆脱旧的分工的奴役,能够“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方式”,“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地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的定义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

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二者的联系看,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服务”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者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发展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从二者的区别上来看,首先,教育方针所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要多些。

教育目的普通只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以外,还包含“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其次,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提出较为明确的要求,而教育方针对“怎样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方面的规定性更为突出。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对于明确教育的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等,教育目的都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惟独教育目的确立以后,教育事业才干有组织、有计划地朝预定的方向发展。

教育不可能没有目的,无目的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教育目的的具体作用表现在:1、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教育目的是社会对培养人材的总要求,按照教育目的来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活动。

这种控制活动需要较长的周期,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配合。

教育目的规定了受教育者预定的发展方向,可使各个方面共同地自始至终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控制。

惟独这样才有利于青少年一代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成长。

2、对教育活动起指导和支配作用教育目的始关系着教育全局性的问题,它贯通于教育活动的始终和一切方面,并对教育工作起指导作用,教育工作的一切方面都受教育目的的制约,都要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

论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论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论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未来。

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意义,是人们投入教育事业的根本所在。

而我国的教育目的则包含了多种方面,既有传统的人才培养和国家建设,也有现代的素质教育和个人成长。

一、人才培养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资源,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我国的教育中,人才培养一直是教育目的的核心。

我国的教育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扎实学识,全面发展,创新精神的人才。

在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建设中,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促使我国的教育目的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

在现代教育中,除了基本的文化素养和专业学科知识外,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包括创新能力、技能能力、审美能力等等,并且尊重和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努力培养具有独特创造力和战斗力的人才。

二、国家建设教育为国家的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而国家建设也是我国教育目的的重要内容。

我国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各个领域的不断进步,与其说是物质基础的进步,不如说是民族精神的提升,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而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也是传播思想、文化和国家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教育的最高价值在于提高国民素质,形成全体人民的共同思想和精神品质。

因此,我国的教育目的也要包括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荣辱意识、国际视野和全球化素养的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三、文化传承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大国,文化传承也是我国教育目的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的广泛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背景下,教育也注重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培养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和基本礼仪修养的人才,让其走向世界的舞台并有所作为。

教育不仅要传达正面的价值观和精神,也要避免传递负面的信息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观念的多样化,给文化传承带来了新的挑战。

教育的目的也应包括注重对各种文化差异的尊重和理解,扩大人的视野和知识面,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尊心。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六章我国的教育目的本章的内容结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章内容,要遵照从基本的原理到史实;从历史到当代;从我国到世界各国的顺序,培养学生在较为全面的了解教育目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联系我国实际,对我国的教育目的能有所议论和借鉴与启示。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涵义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定义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二)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对教育史上教育目的论稍加分析,可把教育目的观划分为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等几种类型。

⒈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从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一般认为教育目的就是,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发展。

⒉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因此,在教育目的中主张应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⒊文化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

⒋生活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

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和美国的教育家杜威。

(三)现代教育目的的新特征⒈教育目的的融合性特征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始终存在着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两种类型,而且在历史上就有激烈的争论。

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1.引言1.1 概述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学习效果和成长方向。

在我国,教育目的的制定是基于国情和社会需求的,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的教育目的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其核心是“立德树人”。

这一思想强调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中国公民,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其中,“立德”意味着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培养学生具备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树人”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还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培育,以及强调实践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些精神的体现,使得我国的教育目的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公民的全面素质要求。

总之,我国教育目的的概述部分强调了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的重要性,并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

这一目的体现了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实践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基本精神,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本文的主题和背景,概述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的重要性和意义。

接着,我们将详细描述本文的结构,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组织和脉络。

最后,我们明确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对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的讨论,探究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发展的重点。

正文部分将重点探讨教育目的的重要性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首先,我们将阐述教育目的的重要性,指出明确的教育目的对于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的重要性。

然后,我们将重点分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通过对我国教育法规和文献资料的分析,我们将探讨我国教育目的的核心价值观、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学-教育目的

教育学-教育目的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克服片 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应试教育的弊端
一、只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 以牺牲多数人的发展获取少数人的发展,违背了平
等性原则。 二、只注重学生知识方面的发展,忽视学生素质的 全面提高。如身体素质下降、心理问题增多,品德 修养滑坡。 三、教学方法单一,注重机械记忆和重复训练,难 以达到理解、贯通、灵活运用和创新的层次。
“五育”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基本任务
请阅读“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基本任 务”,并思考和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德育?德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小学德育 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为什么说小学德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 品质和行为习惯? 2、什么是智育?小学智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3、什么是体育?小学体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4、什么是美育?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 5、什么是劳动技术教育?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 任务是什么?
哪位同学小结一下: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随堂检测
1、1981年中共中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 法》中对教育方针做出了新的阐述:坚持德智体全 面发展,又红又专…。( × ) 2、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 3、小学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价值观。( × ) 4、小学美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创造美、 体现美的能力。( √ ) 5、对小学生来讲,劳动教育技术教育可有可无。 (× )
哪些意义和功能?
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 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 和标准要求。 意义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我国教育目的包含的基本点

我国教育目的包含的基本点

我国教育目的包含的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要求全面发展;(3)具有独立个性。

|评论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着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实施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三)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保证“两全”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全部工作中去,落实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我们的教育必须进行改革。

“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亦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其立法宗旨。

由此可见,实施素质教育己经成为基础教育乃至各类教育的迫切任务。

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一词,目前已由原来为生理学和心理学领域的狭窄内涵扩张泛化成一个合社会学和教育学双重意义的特定概念。

它指的是: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形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素质是先天天赋条件和后天习得的“合金”。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

如果说,“应试教育”是学校中以培养学生单方面的应试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那么,素质教育,即学校教育中以“两全”为指导思想,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

应试教育因以单方面追求人的应试能力的培养为目的而成为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则因以培养和发展人的多方面素质为目的而与应试教育相区别成为素质教育。

简述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简述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简述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也在不断演进和完善。

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目的的确立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教育的目的主要包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等方面。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

这些人才应具备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等。

他们应具备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意识和能力,能够胜任各种工作岗位,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发展人的素质。

教育应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智力、体力、美感、劳动技能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素质。

这样的教育目的旨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各个方面充分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满足个体的需要。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能。

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出发点,为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够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

在实施上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我国教育还秉持着一些基本精神。

首先,教育要以人为本。

教育的核心是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其次,教育要注重个性化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相应的教育资源和支持,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再次,教育要注重终身学习。

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学校,而是贯穿于整个人生的各个阶段。

教育应该帮助人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当前我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新时期教育目的的内容包括

新时期教育目的的内容包括

新时期教育目的的内容包括在新时期,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新时期教育的目的应该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让他们具备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能力。

其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素养。

只有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发展。

另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教育的目的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做出成绩。

最后,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只有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进步。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之,新时期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只有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真正做到教育的目的。

希望未来的教育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章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我国的教育目的
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 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 础。”
1990年12月30日指出,国家“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的方针,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 向放在首位,全面提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 质。” 1993年,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 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 自由发展的人。马克思说,在当时条件下,主要是指工人 “体力和智力的统一、和谐和充分、自由的发展。”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 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 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旧式分工造成 了人的片面发展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 供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全球在竞争,教育是关键。假如,中国的 孩子在世界上不具备竞争力,中国能不落伍?
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
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新 生 活 是 从 选 定 方 向 开 始 的
非洲撒哈 拉沙漠中 的比塞尔 村
有目标才能成功
27%的人,没 他们都几乎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 有目标 得不很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在 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60%的人,目 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 标模糊 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10%的人,有 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 比较清晰的短 些短期目标不断地被达成,生活质量稳步上升,他 期目标 们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 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论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论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论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的我国新时期(现阶段)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包含的主要内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理解:(1)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个性也获得发展(3)要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材料分析:12分从德育策略上分析:(注意结合材料分析,以下是课文知识)学校德育的策略(1)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并举;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发展水平的三个不同的方面,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

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一种本能的适应活动,它必须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基础,因此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情感对人的道德行为具有引发和调节的作用,因此情感发展是道德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行为是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在获得道德认知,并在道德情感的促发下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可测量,可评价的。

(2)当代德育时效性低糜;当代德育实效性低糜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有道德的知、情、行三方面被孤立的结果,知德分离、缺乏情感性,从而造成道德行为的僵化。

现行德育往往将德育内容知识化、学科化,没有将情感作为其核心目标。

而众所周知道德的深层本质应该是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

正如马克思所说:道德的本质精神是自由、自律。

因此只有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理解,同时使道德的话语、行为习惯等变为内心的感受、动机的一部分,才能使儿童成为真正的“道德哲学家”。

现行德育忽视在德育过程中情感的品质、状态的激发,忽略儿童德育内化能力的培养,只重视以“美德袋”的形式,通过说教,给予饯行机会以及奖励的方法,把美德交给儿童。

这种将道德中最具魅力的因素从道德教育中剥离出来,只剩下干巴巴的道德规范知识传授的时候,使得德育从根本上失去了它的内在价值,变成套在人们身上的一副无形的枷锁。

小学教育学——教育目的

小学教育学——教育目的
高教育质量。
明确性
教育目的应明确、具体 ,易于理解、操作和评
估。
适应性
教育目的应适应社会发 展和学生需求,具有灵
活性和可调整性。
公平性
教育目的应关注学生的 差异性和多样性,确保 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公平
的教育机会。
教育目的的反思与改进
01
02
03
04
反思教育实践
对当前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 分析教育目的的执行情况和效
展的人才。
全面发展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 质培养,不仅关注知识的学习, 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等方面的培养。
全面发展教育要求学校在课程设 置、教学组织等方面注重学生的 全面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
验和实践机会。
04
教育目的的评价与反思
教育目的的评价标准
有效性
教育目的应有效地促进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
小学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教育教学能力,以自身专业发 展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03
教育目的的发展趋势
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个 性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 的兴趣、特长和创造力。
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鼓励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 现和自我实现。
个性化教育要求教师关注学生 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需求 和困难,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和支持。
小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目的的实现方式
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
小学教育应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不断推进教学 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家校合作与社区参与
小学教育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同参与学生的成长过程, 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目的的概述范文

教育目的的概述范文

教育目的的概述范文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体目标或方向,它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

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分类方式,但总体来说,教育目的可以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两个维度来考量。

个人层面的教育目的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个人要在身体、智力、情感、道德、艺术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使其具备健康、智慧、品格良好的素质。

2.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现代社会对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需求越来越高,教育应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3.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个人受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各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等。

4.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民意识是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应该通过价值教育和公民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层面的教育目的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石,通过培养人才和传承文明,教育可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教育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的现象。

3.培养公民参与和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备公民参与和社会责任感的能力。

4.传承文化和传统: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该传承文化和传统,弘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

总而言之,教育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个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并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传承社会文化和价值观。

教育目的是多样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目的也会有所不同,但总体的核心在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公民,为人的幸福和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  教育目的

其他一些教育社会学家,如纳托尔普也持类似看法:“在教育 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 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白尔格门也说:“教育除了造就每 个人使其乐于为社会而生活,并乐于贡献其最优力量于人类生活 的保存和改善以外,不能有别的目的。”
2.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产生的背景 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日本、 意大利、德国为代表的极权主义教育是其集中体现。它们均鼓 吹国家利益至上,强调国家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个人利益应无 条件地服从国家利益,教育只是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与手段, 为国家利益服务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5.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由三个层面构成: 教育目的:全体对象的总要求; 培养目标:具体学校类型下的培养标准与要求; 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或教学要达到的标准与要求。
教 育 目 的
培 养 目 标
1 2
培 养 目 标
3
培 养 目 标 …… 课 程 与 教 n 课 程 与 教 学 目 标 标 目 养
哈耶克也反对由政府亲自管理学校,他认为,“将整个教育 制度置于国家管理或指导之下,切切实实地隐含着种种危险…… 事实上,人们对教育所能拥有的对人的心智的控制力评价越高, 则人们就越应当相信将此一控制权置于任何单一权力机构支配 下所具有的危险。”
3.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3.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存在主义的教育目的论是从存在纪上半叶。与存在主义哲学一样,这 种教育目的论具有高度的个人主义色彩。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存 在主义者主要的观点大体上可以概括为: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 教育无论是对公众、集体还是社会,都不承担责任。教育的目的 就是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 独特的生活方式。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选 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的我国新时期(现阶段)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包含的主要内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理解:
(1)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个性也获得发展
(3)要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材料分析:12分
从德育策略上分析:(注意结合材料分析,以下是课文知识)学校德育的策略
(1)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并举;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发展水平的三个不同的方面,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

人的道德行为不是一种本能的适应活动,它必须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基础,因此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情感对人的道德行为具有引发和调节的作用,因此情感发展是道德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行为是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在获得道德认知,并在道德情感的促发下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是可测量,可评价的。

(2)当代德育时效性低糜;
当代德育实效性低糜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有道德的知、情、行三方面被孤立的结果,知德分离、缺乏情感性,从而造成道德行为的僵化。

现行德育往往将德育内容知识化、学科化,没有将情感作为其核心目标。

而众所周知道德的深层本质应该是发于情、出于自愿的行为。

正如马克思所说:道德的本质精神是自由、自律。

因此只有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理解,同时使道德的话语、行为习惯等变为内心的感受、动机的一部分,才能使儿童成为真正的“道德哲学家”。

现行德育忽视在德育过程中情感的品质、状态的激发,忽略儿童德育内化能力的培养,只重视以“美德袋”的形式,通过说教,给予饯行机会以及奖励的方法,把美德交给儿童。

这种将道德中最具魅力的因素从道德教育中剥离出来,只剩下干巴巴的道德规范知识传授的时候,使得德育从根本上失去了它的内在价值,变成套在人们身上的一副无形的枷锁。

(3)儿童道德的发展;
为了更好
能为道德知识
让儿童在充分
如何作出合理
行为任何一方
进共同促进儿
水平的发展。

(4
道德教育
道德并不是为
而是为了维护
种意义上说道
的理想并不是
教育却让人们
多的道德规范
的道德礼节让
们或多或少的
状况的原因是
评判标准去衡
编辑整理
如何将道
的道德教育接
德育有效实施
教育的理想建
恰当的方式方
德学习的主体
从较为现实的
现自我。

(5
则内化的强化;
道德原则
性在道德哲学
只有在主体接
德原则存在的
身并不能保证
则是合理的或
否对主体的选
体是否自觉接
原则。

从这种
己道德原则的
德原则被看作
体选择的合乎
人类价值的普
择方式。

因此在对
行道德认知训
不能只是把它
须让学生明白
味道如何?有
话还应该让学
这道菜是如何
2、我国春秋末年的
论述教育问题的专
“学不躐等”、
(体现
循序渐进的教学原
);“道而弗牵、强而
(反
了启发性教学原
);“教学相长”(体
了教师主导作用与
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

3、捷克夸美纽斯
年的《大教学论》
近代第一部系统论
4、美国杜威的《民
主义与教育》强调
,提出了。

5、苏联赞可夫的《教
与发展》把学生的
6、美国布鲁纳的《教
构主义和发现法的
7、苏联苏霍林斯基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
,其著作被称为“活。

8、教育的概念:广
和家庭教育三个方
9、教育的社会属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
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
(《大学》、
、《论语》、《孟
);“五经”(诗、
)。

11、遗传素质对人的
心发展不起决定作
境决定论又是错误
不是消极的、被动
12、我国普通中学的
高一级学校输送合
13、我国全面发展教
14、“双基”是指系
的科学文化基础知
15、智育的任务之一
力、记忆力和注意
16、体育的根本任务
17、蔡元培于1912。

18、美育的任务:(1)
学生具有正确的审
(2)培
学生表现美和创造
(3)培养学
19、劳动技术教育的
(1)培养学生的
(2)
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
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
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
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
少年都必须接受,国
家、社会、家庭必须予
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
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
的组织者、领导者,在
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
用。

22、教
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
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
点:(1)复杂性、创造
性;(2)时间上的连续
性、空间的广延性;(3)
长期性、间接性;(4)
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
业道德素养、知识素
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
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
的主体、是发展中的
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
系的特点是:(1)尊师
爱生;(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从根本
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
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
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
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
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
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
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
永远具有教育性。

教学
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
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
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
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
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
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
师起主导,学生是主
体。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
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
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
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
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
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
一;理论联系实际;稳
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
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
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
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
水平。

教学过程中要把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
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
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
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
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
国斯宾塞)都是错误
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
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
阶段:(1)激发学习动
机;(2)感知教材,形
成表象;(3)理解教材,
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
节;(4)巩固知识;(5)
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
巧。

35、主要的教学
原则:(1)科学性与教
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直观性原则:(4)启
发性原则;(5)循环渐
进原则;(6)巩固性原
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
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
注入式。

我们应当提倡
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
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