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土地财政问题研究
我国的土地财政弊端与问题浅析
![我国的土地财政弊端与问题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a45d2dc3bb4cf7ec4afed073.png)
我国土地财政弊端与问题浅析摘要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就已经就土地有偿使用问题做过初步讨论,并存在认识上的分歧,不少人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角度,主张土地有偿使用,他们侧重强调国家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但也有人认为,实行土地有偿使用,主要是为了发挥地租的调节作用,理顺经济关系。
而当时的讨论,实际上是财政观点占了主流地位,发展到现在,并最终形成土地财政。
一.导言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预算外收入,又叫第二财政。
中国的“土地财政”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也就是说通过卖地的土地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
据数据显示,当今的我国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前几年,在这种情况的背后,联结者农村大量的失地农民,城市过度扩张带来的各种城市病以及城市房地产价格过高等种种城市化进程当中的问题。
对于现在这种严峻的情况,本文将对土地财政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做一个分析,并且就此现象提出自己的对策与建议。
二.土地财政的现状及分析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出让金等相关收入,是为“土地财政”。
近10年来,我国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长迅速。
2001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只有16.6%,而去年2011年土地出让金的收入已经超过3.15万亿,其中房地产出让土地的收益就2.7万亿,据相关资料显示,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程度已达到86.75%。
这组数据不能不让我们警醒。
从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来源看,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为税收收入,主要为建筑税和房地产税。
二为非税收收入,主要为土地出让金。
这两个部分的收入,其实是有相互联系的,政府先出让土地,收取土地出让金,接着房地产商建设房地产,并且上交给政府建筑税和房地产税,又成为了这政府的收入,在这个环节看来,似乎对政府来说是个良性循环,政府可以靠出让土地获得大部分的财政收入。
但是,如果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政府这一连锁行为的源头是要不断让出国有土地使用权,也就是不停出让土地来维持这一过程,这样就不可避免的要不断占用农业用地,因此,土地财政本质上是对于农业用地的不断征占与转变。
我国城市土地经济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城市土地经济问题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90d3660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0.png)
我国城市土地经济问题研究综述近年来,我国城市土地经济问题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土地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成为了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就我国城市土地经济问题进行综述和分析,探讨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我国城市土地经济问题的现状1. 土地出让收入高企近年来,我国城市土地出让收入高企成为了引发社会关注的焦点。
土地出让收入的快速增长让很多城市政府成为了靠土地出让收入来维持财政收支平衡的重要渠道,这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城市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 土地使用效率低下尽管土地出让收入高企,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土地使用效率却较低。
大量土地资源被闲置或者被低效利用,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严重。
土地资源的浪费,不仅对土地资源本身造成了浪费,也影响了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3. 土地规划不合理我国城市土地规划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一些城市存在土地过度开发、用地规划混乱等问题。
一些土地资源严重匮乏的城市在土地规划上存在盲目追求规模,而忽视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导致土地资源短缺和城市环境问题。
4. 土地市场监管不力土地市场监管不力是我国城市土地经济问题的重要表现之一。
土地市场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导致土地转让、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违法违规行为。
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开发过程中违规土地审批和违法强拆等问题也时有发生。
1. 土地财政依赖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中对土地出让收入高度依赖,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过程中出现了追求土地出让收入最大化的现象;由于土地资源单一化,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收入依存度高,缺乏多元化经济收入来源。
2. 土地管理体制不完善当前我国城市土地管理体制比较僵化,土地使用权出让和土地规划不够灵活,导致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土地规划不合理的问题。
土地管理和监管的力度不够,导致土地市场乱象丛生。
3. 土地管理和监管不力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管理和监管方面存在漏洞和不法现象,引发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
我国土地财政问题研究
![我国土地财政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30bb1242af90242a895e50a.png)
目前, 国土地财政 占地方财政收入 我国现实的土地整理办法 , 我 却忽视了这一 了社会投资 ; 其次, 府投资影响 了产 业 政
的比率很 大, 而且在逐年上升 。在很多地 规律,利用行政权力将土地整合后拍卖 , 结构调整, 加剧了产 能过剩 。政府掌握的 方, 第二财政早 已超过 正常意义上 的依靠 抬高土地 价格,从何获得 较高 的财 政收 大量资金投 向哪里 , 对产业结构 的变化有 税收和公债所取得的财政收入 。 国务院 入 , 据 造成 了应然与实然状况的矛盾 。
发 展 研 究 中心 的一 份 调 研 报 告 显 示 , 一 在
重要的引导作用 。多年来, 地方政府 的土
刺激 了建 那么, 为什么地方政府要大力依靠土 地出让收入主要投 向城市建设 ,
房地 带 民 些地方, 土地直接税 收及城市扩张带来 的 地财政来 增加财政收入 呢?主要成 因如 筑 业 、 产 业 的 大 繁荣 , 动 了 建 材 、 第 19 我 民用五金 、 民用化工等产 业 的发 间接税收 占地方预算 内收入的 4 %, 0 而土 下 : 一 ,9 4年 以来 , 国 实 行 的 分 税 用 电器 、
公 财税
我 国土地财政 问题研 究
口文 / 崔春芳 乔 涵
( 包头市土地储备中心 内蒙古 ・ 头) 包
[ 提要] 本文从 土地 的经济学意义 的个别生产价格低 于按劣等地个 别生产 政 绩考核 体制便成为地方政 府追求土 地
及 理 论 定 价 方 法 与 实 际 收 购 土地 的 定 价 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 财 政 的 内在 动 力 。
方法的背 离分析 来看 , 土地 财政存在 的问 绝对地租是优 、 劣各类土 地必须交纳 中、
浅析土地财政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浅析土地财政的问题及解决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71d50e7172ded630b1cb6e2.png)
浅析土地财政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国贸131刘文荟1323130102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基金预算收入,又叫第二财政,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一种。
中国的“土地财政”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也就是说通过卖地的土地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
现在在很多地方,第二财政早已超过第一财政。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一些地方,土地直接税收及城市扩张带来的间接税收占地方预算内收入的40%,而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
在“土地财政”上,这些地方政府最核心的做法是土地整理,就是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把集体所有或其它用途的土地整合后,进行招拍挂,价格就会翻几番。
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一种工具,可谓利弊互见。
在中国,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的形成,大体是近十几年的事情。
这十几年,中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其奥秘就在城市政府通过经营土地,积聚了大量建设资金。
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带动了周边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地农民进城务工。
其正面效应不容否定。
但是,问题也由此而生。
第一,土地财政恶化了国民收入分配,抑制了民间投资。
第二,政府投资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剧了产能过剩。
第三,更不能忽视的是资源、资金的严重浪费。
第四,土地财政机制不改变,保护耕地、保护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只能流于空谈。
总的来看,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土地财政曾经发挥过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其制度弊端也越来越明显、突出,已经成为今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现行财政体制导致地方财政难以获得足额的制度内收入,目前在构建省以下财政体制时,上级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完全有权决定与下一级政府之间的财力划分和支出责任,所以自然就会发生财权逐级上移、事权逐级下放、处于政权末端的县乡政府财政困难的局面;②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法律没有对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这一征地的唯一条件作出任何规定,而是由政府进行解释;③土地收益现有分配机制助长了土地财政。
我国土地财政问题研究
![我国土地财政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516e3abf524ccbff1218419.png)
我国土地财政问题研究摘要:关键字:引言1.土地财政现状描述1.1从地方财政中的土地出让收入来看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成长与繁荣,其带来的土地出让收入规模不断扩大。
政府的“招拍挂”制度和土地出让计划很大程度上成就了这一收入的快速增长,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以 2010年为例,全国土地供应量当中通过招拍挂形式出让的土地为25.7 万公顷,占土地供应总面积的60%,由此产生的土地出让收入占总收入的 88%,而在地价不断高涨的同时,地方政府为获取更多的收益,不失时机地以 105%的同比增速加大了土地出让数量。
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土地出让收入突破万亿大关,2008年虽然下跌至 9600亿元,但之后的2009年再次飙升至1.59 万亿元,2010年和2011年更是高不可攀,分别达到2.7万亿元、3.15万亿元,虽然2012年土地出让收入有所下降,但仍达到2.57万亿元。
2003-2012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数据年份土地出让金增速2003 5421.3 ------2004 5894 8.72%2005 5505 -6.6%2006 7676.9 39.45%2007 12763.5 66.26%2008 9600 -23.71%2009 15910.2 63.40%2010 27000 69.7%2011 31500 16.6%2012 25714 -18.4%数据来源:国土资源部(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主副主任韩俊:2011年土地出让金的收入已经超过3.15万亿,其中房地产出让土地的收益就2.7万亿。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高培勇:2011年财政部口径土地出让收入为3.3166万亿元。
)2013年1-11月10个典型城市同期土地出让金收入比较年份项目2013年1-11月2012年1-11月2011年1-11月2010年1-11月2009年1-11月2008年1-11月土地出让金收入7928.9 3574.3 5729 6541.6 4091.7 2206.62013年1-11月同比历年同——121.8% 38.4% 21.2% 93.8% 259.3%期增幅数据来源:中国房地产决策咨询系统(CRIC)(注:10个典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南京、大连、杭州、南昌和青岛)1.2从土地相关税收来看地方政府出让土地除直接获得土地出让金之外,还有一系列与土地相关的税费收入。
“土地财政”治理路径研究基于公有土地作为公共品的视角
![“土地财政”治理路径研究基于公有土地作为公共品的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ba741923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e6.png)
“土地财政”治理路径研究基于公有土地作为公共品的视角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财政作为一种特殊的财政模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土地资源浪费、公共品供给不足等。
本文旨在从公有土地作为公共品的视角出发,探讨土地财政的治理路径。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land finance, as a special fiscal mode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ever, excessive reliance on land finance has also brought about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waste of land resources and insufficient supply of public goods.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governance path of land fin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land as a public good.本文将对土地财政的概念、特点及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行阐述,明确土地财政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接着,文章将分析公有土地作为公共品的内涵及其与土地财政的关系,揭示土地财政问题的本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治理土地财政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为后续的治理路径研究奠定基础。
This article will elaborate on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position of land finance i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larifying the seriousness and urgency of land finance issues. Next, the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of public land as a public good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and finance, revealing the essence of land finance issues. On this basis, this article will propose the overall ideas and goals for governing land finance,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subsequent research on governance paths.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土地财政的治理路径,包括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市场监管、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等。
土地财政问题与对策探讨-财政理论论文-财政税收论文x
![土地财政问题与对策探讨-财政理论论文-财政税收论文x](https://img.taocdn.com/s3/m/8a57e4db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1f.png)
土地财政问题与对策探讨-财政理论论文-财政税收论文x土地财政问题与对策探讨-财政理论论文-财政税收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关键词:财事权失衡;土地财政;政府职能转变:税制改革一、引言(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土地财政,指地方政府出于增加财政收入、增长经济、偿还债务等目的,通过出让土地的使用权而获取的资金等收入,也称第二财政。
根据发展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部分地区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出现了第二财政收入大幅超过第一财政的情况。
20xx 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达65096亿元,比去年同比增长25%,占当年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91.21%,相当于地方公共预算本级收入的66.49%。
土地财政的广泛应用为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动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短期内的高速增长,但对中国金融、社会长远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
挤占制造业投资资金、社会贷款坏账增加等问题日益被人们所重视。
因此全面分析中国土地财政发展过程、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解决我国亟需改变的土地财政现状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土地财政作为我国特有的一项金融财政政策,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在此方面开展过相关研究,包括分析土地财政发展起源,政策可持续性问题、政策分析等,却也缺乏更深入性研究。
土地财政涉及的内外部关系复杂,有学者试图寻求调解关系,例如章和杰、金辉(20xx)等学者强调减少全口径财政支出以抑制土地财政,这忽略了对经济增长的效应。
在研究土地财政的政策影响时,王晓燕(20xx)结合了国外的土地房产管理经验提出差别化征税体系,但也不能很好解决高地价高房价的螺旋上升。
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将企业所得税或房产税培养为地方主体税种,如王森(20xx),但这却与国家对企业减税降费政策相悖。
综上所述,目前研究土地财政问题不够深入和不足之处包括:土地财政现状分析和主要问题;扩增房产税、企业所得税与“减税降费”的矛盾: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投资影响分析。
我国地方“土地财政”现象问题分析——以浙江丽水为例的开题报告
![我国地方“土地财政”现象问题分析——以浙江丽水为例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c69f626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29.png)
我国地方“土地财政”现象问题分析——以浙江丽水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土地财政”作为我国地方财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许多地方政府长期依赖的财政来源。
然而,这种依赖关系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土地出让金过高、地方政府在土地收入上过度依赖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合理利用。
因此,本文选取浙江丽水市作为具体案例,探讨我国地方“土地财政”现象问题。
二、选题意义通过对我国地方“土地财政”现象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为进一步改革我国地方财政体制提供借鉴。
同时,借助丽水的具体案例,可以更加具体地探讨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上的错误做法,防范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研究内容1. 土地财政的定义和特点;2. 丽水市土地使用情况的分析;3. 丽水市土地出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 “土地财政”现象给丽水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5. 政府应对“土地财政”现象的制度性改革建议。
四、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其研究成果和经验;2. 实地调研法:深入丽水市了解当地土地使用情况,采集实际数据;3. 统计分析法: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4. 比较分析法:对丽水市土地财政问题与其他地区的“土地财政”现象进行比较,进行经验借鉴。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文的研究,预期可以有以下几个成果:1. 揭示我国地方“土地财政”现象问题的本质和原因;2. 分析丽水市土地出让现象问题和影响;3. 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防范“土地财政”现象的发生;4. 对于我国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于我国土地财政问题的研究
![关于我国土地财政问题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9fdf3f5941ea76e58fa0414.png)
业化 、 城市化进程 , 降低 了成本 , 但事实上制造 出一批无耕地 、 无资 产的农 民 , 成为 和谐 社会持 续发 展 的一个很 大 的障碍 。“ 土 地财 政” 对地方经济发展 的贡献 是不可 持续的 , 土地是有 限的 , 可供开 发的土地 日益 减少 , 未来的公共财政面临严 峻考验 。
一
、
我 国实 行 的 土 地 政 策 是 二 元 土 地 所 有 制 , 即国家所有 和集体 所有 , 就是农村土地归集 体所有 , 城市 土地归 国家所有 。在 地方 , 政府 同时享 有征地 的决定 权和补偿 的决 定权 ; 既是 征地政策 的制 定者 , 又是执行 者 , 地方政 府实 质上 获得 了无 限的集 体土 地征用 权 。地 方 政 府 可 以 从 土 地 收 益分 配 中得 到极 大 利 益 。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接受采访 时指 出 : “ 财政 以及有关部 门将 进 步积极采取措施 , 切实加强对 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的管理 , 确保 土 地 出让 收支全部纳入地方 政府性基金 预算 , 依 法征收土地 出让 收 入, 同时也保证这些收入 能够切 实纳入地方 基金预算 。严 格按 照 规定合理使用 , 加强政策执行情况 的监督检查 , 确保土地 出让 收入 安全 、 规范 、 有效的使用 。尤其是按 照现在 的规定 , 土地 出让 的净 收益 , 首先 要 更 多 地 用 于 农 田和 水 利 建 设 , 用 于 保 障 性 住 房 的 建 设。 ” E s t
关 于 我 国 土地 财 政 问题 的研 究
李
,
婧 3 0 0 1 3 4 )
( 天津商业大学公共 管理 学院
【 摘 要】 土地财政 是 一种不 正常 的现 象, 它推 高房 价 、 积 累金 融风 险 、 还导 致产 业结构 畸形 发 展 , 给 我 国 经济 社会 的可 持 续发 展 带 来 阻碍 。 究其 原 因主要是 以分税 制财政 政 策为 主 的四 个 方 面, 导致 地 方政 府 对
我国的“土地财政”现状分析
![我国的“土地财政”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0bc5c3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c.png)
浅析中国的“土地财政”问题什么是土地财政?我们谈论“土地财政”,首先得知道什么是土地财政。
从这个词的来源上讲,“土地财政”是学术界对以地生财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结构的戏称。
就“土地财政”的定义而言,从不同的论文来看,似乎目前为止并没有统一的、权威性的定义,但细读每篇论文的定义,似乎总是能找到几个共同点,这说明学界对于“土地财政”的认识分歧并不大,只是表述方式各不相同罢了。
所以我们会发现“土地财政”的定义无外乎以下几种:其一,通过各种现象对土地财政做概括性的特征描述或行为总结来定义。
例如,“一般地,‘土地财政’是指中国现有的体制造成的地方财政过度依赖土地所带来的相关税费和融资收入的非正常现象”【1】;又如“‘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各种土地经营手段,获得土地出让金、土地税费以及利用土地进行投融资的行为”【2】。
从这些定义的表述可以认为,只要地方政府符合依赖土地的各种收益来增长地方财政收入或以土地为资源并大肆投入以发展经济的特征,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土地财政”。
其二,以施政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或行为目的对土地财政进行定义。
做这样定义的学者也不乏其人,例如,“土地财政是当前一些地方政府用来缓解财政收入不足和筹集城市建设发展资金的重要手段, 也是地方政府积极主导推进城市化和城市外延扩张的主要目的。
”【3】,另有学者同样指出“‘土地财政’是我国地方政府用来缓解财政收入不足和筹集城市建设发展资金的重要手段”【4】;这样的定义似乎比第一种类型的定义更进一步,透过事情的表象看到了其中的实质与目的。
其三,有学者将“土地财政”抽象为一般性的概念。
例如,有学者认为“‘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高度倚重土地及相关产业租税费收入的一种财政模式。
”【5】,也有学者认为,“土地财政是指以政府为主体、围绕土地所进行的财政收支活动和利益分配关系。
”【6】将“土地财政”抽象为“模式”、“活动”、“关系”等一般性的名词概念,这又是对“土地财政”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地方政府目前的土地财政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目前的土地财政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6a51643767f5acfa1c7cdc5.png)
我国地方政府目前的土地财政问题研究作者:姜丙毅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10期摘要:近年来,土地财政问题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之一。
土地财政作为我国财政体制的独特现象,有一定的合理根据,但其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土地财政暴露出我国目前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某些问题。
解决土地财政问题的相关对策:完善现有的财政体制;完善土地增值收益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土地政策,加强土地管理。
关键词:分税制;土地财政;改革措施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099-02近期,国家审计署公布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18个省会和直辖市,有17个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来偿债,比例高达95%。
审计结果表明,2010年底,政府性债务大约有40%要靠土地收益来偿还,而现在,部分地区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一半,地方政府债务偿还高度依赖于土地收益[1]。
土地财政已成为地方债的救命稻草,也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之一。
深入探析土地财政问题的症结,解决当前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成为未来政策着力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一、土地财政及其不良影响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利用土地所有权和管理权所进行的财政收支活动和利益分配关系[2]。
“土地财政”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土地资产收益及其相关的行政性收费收入。
土地资产收益主要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和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的租赁和转让所得。
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主要是以招标、拍卖、挂牌和协议方式出让土地取得的价款。
第二,与土地相关的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税费收入,目前主要包括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契税。
第三,土地融资收入,是指地方政府通常以政府所属的土地储备中心、政府性公司和开发区为融资平台,以土地为抵押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获取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所需资金支持。
从短期、局部来看,土地财政激发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加速了城镇化进程,提升了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分析
![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f6d79a7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65.png)
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
首先,文章介绍了土地财政的概念和背景,以及其对地方政府财政的重要性。
接着,文章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方面的行为,包括土地出让、土地收益、土地使用权转让等方面。
然后,文章探讨了土地财政的利与弊,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最后,文章总结了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
1.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土地成为了地方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我国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土地收益等手段,获取大额财政收入,这种行为被称为“土地财政”。
然而,土地财政的运行不仅受到政策和制度的影响,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因此,对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 土地财政的概念和背景2.1 土地财政的概念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土地收益等方式获取财政收入的行为。
2.2 土地财政的背景我国土地财政的出现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强,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3. 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3.1 土地出让土地出让是地方政府获取土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
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获取土地出让金和地方税收。
3.2 土地收益地方政府通过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等方式获取土地收益,这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
地方政府通过调整土地使用权价格、收取土地转让税等手段提高土地收益。
3.3 土地使用权转让地方政府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开发商或企业,获取土地使用权转让费等收入,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
4. 土地财政的利与弊4.1 土地财政的利土地财政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财政收入,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4.2 土地财政的弊土地财政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土地财政过于依赖土地出让和土地收益,存在较大风险。
科研课题论文: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研究
![科研课题论文: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3ab6926941ea76e59fa0435.png)
68798 财政研究论文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问题研究一、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概述(一)土地财政的概念界定“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依靠和利用土地的所有权及管理权,进行财政活动和利益分配,利用土地转让等方式获取土地收益作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目的在于筹集资金以缓解财政收入不足和地方建设发展所需。
对于土地财政这一概念我国有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概括,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2008)直观揭示地方政府的做法,将“土地财政”戏称为“卖地财政”。
朱秋霞在她的《中国土地财政制度改革研究》一书中写到,“土地财政”指的是地方政府利用土地所有权和管理权所进行的财政收支活动和利益分配关系。
从内容上,土地财政收入包括了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土地税收,通过土地使用权出让获得的土地出让金和土地融资途径获得的收益。
也有学者将“土地财政”分为狭义和广义化,狭义的土地财政是指土地出让金收益。
广义上的土地财政是指除了土地出让金收入外,还有其他土地出让的相关收入。
(二)土地财政在地方政府中扮演的角色土地财政,在地方政府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一种工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其利弊均有。
在城市化的进程的初期,土地财政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土地财政出现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可能会影响民生问题加重、带来经济风险、导致权力寻租等,成为中国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1.正面积极的效应。
首先,“土地财政”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发展。
不仅增加地方财政,保证地方政府正常运转需要和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对财政收支的缺口进行了弥补,促进了地方政府经济的发展。
其次,土地财政缓解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压力,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资金的保障,有了稳定财源就能有效促进和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在政府进行出让土地时,主要有公益性用地、经营性用地和工业性用地三种用途。
公益性土地是政府保障公民公共服务需求的载体,没有收益回报。
土地财政成因探析
![土地财政成因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fc07b8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1d.png)
土地财政成因探析土地财政是指政府通过利用土地资源获取财政收入的方式。
其本质是土地流转收益化,土地产权变现。
土地财政收入是构成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并且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我国,土地财政成为了地方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土地财政过于依赖于土地出让收益、地方政府“以土地换财政”的现象严重等。
下面将就土地财政的成因进行分析。
首先,我国的土地制度是土地财政的基础。
在我国的土地制度中,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或城市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可以通过土地出让、土地租赁等方式进行交易,成为财富的来源。
但是,由于土地制度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土地的流转不自由、承包地权期限等问题,导致市场的有效性受到一定限制,也间接影响了土地财政的发展。
其次,城市化进程是土地财政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土地资源,土地需求迅速上升,这也导致了土地价格的快速上涨,从而使土地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在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城镇化规划等手段获得土地财政收入,从而获得相对稳定的财政收入。
再次,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也推动了土地财政的发展。
土地财政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也提高了土地的使用价值和土地价格。
同时,国家也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土地管理法、土地使用税的开征等,进一步促进了土地财政的发展。
最后,土地财政的发展还与地方政府自身的需要密切相关。
地方政府需要大量的财政收入来完成各项工程建设、公共服务等任务,土地财政的发展也成为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土地出让、优惠政策等方式来吸引外来投资,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土地财政的成因是多元的,包括土地制度、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等因素。
虽然土地财政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研究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94eb86d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e9.png)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研究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研究引言:在中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一直被视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
因为土地是稀缺资源,地方政府通过出售和征收土地使用权来获取资金。
然而,随着土地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也越来越高。
本文旨在探讨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的现状1. 土地财政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对于解决财政困难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地方政府可以获得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
2. 土地财政的依赖度由于土地价格的上涨和房地产市场的兴盛,土地财政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很多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一旦土地市场遇到调控政策或者经济下行压力,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就会显现出来。
二、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的影响因素1. 地方政府行为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和财政收入,通过扩大土地出让规模和提高土地出让价格来增加财政收入,进而增加自身政绩。
这种行为使得地方政府更加依赖土地财政。
2. 地方财政压力地方政府面临着庞大的社会事业发展需求和财政困难。
土地财政成为了他们筹集资金的主要手段,以满足财政需求。
这种压力也进一步加剧了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度。
3. 土地市场波动性土地市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价格和需求可能波动剧烈。
当土地市场出现调控政策或者经济下行时,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就可能出现大幅下降,从而加剧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三、应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的策略1. 多元化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推动财政收入的多元化,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通过发展其他产业和吸引外来投资等方式来增加财政收入的来源。
2. 宏观调控土地市场国家应加强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均衡房地产市场,防止土地市场的过热和波动。
这样可以避免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
3. 改革地方政府职能地方政府应该转变职能,从过度追求财政收入转向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福祉。
我国土地财政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土地财政现状及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b7e45f459eef8c75ebfb303.png)
我国土地财政现状及原因分析我国土地财政现状及原因分析我国土地财政现状及原因分析土地财政的原因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财政资金的需求不断加大。
地方政府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提供者,必然面临财政资金紧张的问题,而制度性原因是造成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根本原因。
(一)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下降,与此同时,需要经由中央财政的支出项目都是硬支出,中央财政困难重重。
原有的财政包干体制使得地方政府无序竞争,弱化了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1993年4月2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批准了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同年11月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分税制改革内容。
随后,国务院于12月15日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改革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将8种有利于维护国家权益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收入划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将3种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将18种适合地方征收管理的收入划分为地方固定收入。
分税制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央财政收入比重由1993年的22%迅速上升至1994年55.7%,随后中央财政收入占比一直保持在50%以上。
在支出方面,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范围。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中央政府的支出范围包括调整经济结构、实施宏观经济调控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而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承担地方的公益事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详见表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发挥税收的调节分配作用,我国逐步停止征收一些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屠宰税、农业税等。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ef9efc05727a5e9846a61b0.png)
22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吴朝秋 福建省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摘要:土地财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方政府入不敷出的问题,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但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地方政府利用土地所有权将土地出租商业化,侵占了很多农民耕地,导致官民矛盾激化。
这种为了私利而大量出售土地的做法犹如饮鸩止渴,一旦政府没有土地出租售卖就会面临巨大的财务危机。
因此,要提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正确认识,克服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改革财税体制,完善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制度,确保地方政府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本文主要分析了地方政府财政依赖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问题提出改进对策,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独立性。
关键词: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财税制度引言1987年我国开始实行土地出让制度,即土地由当地政府负责规划使用,这就衍生出土地财政问题。
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收入过度依赖土地相关产业的一种财政模式,它反映的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对土地租赁出售的态度。
我国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显然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方面土地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地方政府将土地售卖完毕,就会出现收入断流的危险局面。
另一方面土地财政的破产也会危及当地经济发展,因为地方政府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往往会将土地作为抵押物抵押给银行进行贷款,如果地价暴跌,就会使地方政府债台高筑且银行和贷款公司受其影响。
而解决土地财政问题需要全面分析和综合治理。
一方面要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土地使用权,确保地方政府的土地出售行为能够受到中央的监管,避免盲目卖地。
另一方面,要拓宽地方收入来源,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本文主要从分税制改革、地方政府事权扩大和不良的政绩观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过度依赖的原因,并针对这三方面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来约束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改善我国地方政府的政绩观,不断开拓新的创收来源,使其逐渐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内蒙古土地财政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
![《内蒙古土地财政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9344e58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0.png)
《内蒙古土地财政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区域,其土地财政的健康发展对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近年来内蒙古土地财政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对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内蒙古土地财政的现状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内蒙古土地财政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内蒙古土地财政现状问题1.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内蒙古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一方面,部分地区存在过度开发、乱占乱用土地的现象,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制约了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
2. 土地财政收入结构单一目前,内蒙古土地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土地出让金、房地产相关税费等,收入结构相对单一。
这种单一的收入结构使得土地财政对房地产市场的高度依赖,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将对地方财政造成较大影响。
3. 土地出让市场不规范在内蒙古部分地区,土地出让市场存在不规范的现象。
一些地方在土地出让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权力寻租等问题,导致土地出让市场秩序混乱,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对策研究1. 优化土地资源利用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应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
同时,推动土地复合利用和多元化发展,鼓励发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
此外,还应加强土地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乱占乱用土地的行为。
2. 调整优化土地财政收入结构为降低对房地产市场的依赖,应调整优化土地财政收入结构。
一方面,加大对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的征收力度,增加税收收入;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财源,如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产业等发展,增加非税收入。
此外,还应加强土地出让金的监管和使用管理,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
浅析我国地方财政困难问题
![浅析我国地方财政困难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e0fb325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db.png)
浅析我国地方财政困难问题我国地方财政困难问题是指各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收入短缺、负债累积等经济困境。
这一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供能力造成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地方财政困难问题进行浅析。
一、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是我国地方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财政主要依赖于土地出让、土地经营收入以及高额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
然而,近年来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加强土地使用权监管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此外,国家的税收体制也存在一定问题,地方政府的税收征收能力较弱,很难为地方发展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
这些问题导致了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不均衡,使得地方财政难以承担越来越重的公共支出压力。
二、地方政府债务高企是我国地方财政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追求GDP增长、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大量借债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筹资手段。
据统计,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超过25万亿元。
在这些债务中,还包括了一些隐性债务,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
这些高额的债务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还债压力,不仅影响了地方政府正常的财政运作,还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三、地方财政困难还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
近年来,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的投资,这将加重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而且,一些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可能过于倾向于规模效应,忽视了投资效益和项目可行性,导致投资效果低下,进一步加大了地方财政负担。
解决地方财政困难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一、调整财政收入结构。
应进一步完善税收体制,加大对地方税源的分配比例。
同时,应推动地方政府通过创新方式,拓宽财政收入渠道,如鼓励地方政府发展地方性产业,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此外,还应加强对土地出让和土地经营收入的监管,防止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
二、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地方土地财政问题研究本文基于我国地方政府目前面临的土地财政问题,从增长和经济发展辩证关系的视角分析了土地财政的成因和导致的问题,阐述了增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并从政策法规和土地财政的经济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标签:土地财政;经济发展;居民福利一、引言当前,我国土地财政对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并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房价上涨,地价上涨明显。
党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再次强调了住房社会属性而不是经济属性,土地财政对于住房和居民福利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土地财政的构成因素1、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1)土地财政是指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而获得财政收入以维持公共预算和支出的财政。
由于在我国土地属于国有资源,故能够转让的只有土地有期限的使用权。
这就使得国有资产的代表人——政府成为了唯一有权可以向其他社会阶层转让土地第一手使用权的特殊利益阶层。
政府主导的土地财政的不断转让,价格的不断上涨导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土地价格翻了30余倍,使得中国时至今日土地价格依然居高不下,数次试图平抑地价的政策成效都不十分明显。
(2)现行的财税制度也是造成中国土地价格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事权与财权严重的不匹配,财权的向上集中,地方政府所辖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更高的要求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寻找其他的途径以弥补巨大的财政资金缺口。
(3)现行行政官僚体制的弊端也使得土地财政和高价问题日益突出。
政府之中行政第一长官几乎拥有对行政事务绝对的权利,主管各个行政事务的领导也很少遇到外力的干涉,这为权利寻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土地财政本就是地方政府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规模相当可观。
主管土地财政的官员腐败问题自然不会少发。
此外,中国行政绩效考核体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数十年中一直坚持以片面的经济增长为指标衡量政府官员的政绩,造成政府官员为了增加所在地区的经济总量而盲目的发展一些产业,出让土地就是一个增长政绩的主要来源。
2、历史根源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将中央和地方税制体系分开管辖,将消费税的全部、增值税的75%纳入中央财政之中。
2002年又将所得税改为中央与地方共享。
这些税制改革措施使得中央与地方财政比例急转直下(从1993年的78%下降到1994年的44.3%)。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事权不减反增,财政支出的比例一直维持在70%左右。
[1]这也是造成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巨大缺口的根源。
但这样的历史根源也并不是没有理由,中国上世纪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现代的财税体制也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之中。
1988年,对土地的使用实行有偿使用制度,按照使用面积来交税。
税收由中央和地方之间五五分成。
1989年,凡进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的地区,其出让收入必须上交财政。
其收入40%上交中央财政,60%留归地方财政,并且将国家获得的土地使用权有偿收入,界定为土地使用权的出让金。
这样的土地财政政策,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的巨大投入等一系列因素造成了中央财政的严重不足,才有了后来的分税制改革。
三、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造成的问题1、住房方面由于住房面积在一个城市之中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故城市新建设用地的大部分也被用来修造住宅楼群,所以政府对土地财政的出让问题必然引起住房问题的变化。
2016年四季度末,全国105个主要监测城市综合地价、商服地价、住宅地价和工业地价分别为3826元/平方米,6937元/平方米,5918元/平方米和782元/平方米,环比增速分别为1.43%、0.96%、2.48%和0.64%。
[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2016年中国城市用地价格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住宅价格。
但从居民收入增长的角度来看又是怎么样的呢?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0883元,增长8.3%。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比上年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1554元,增长8.3%。
[2]从国民收入增长的角度来看,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快过了城镇房价的增长。
即假设国民经济的增长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是平均分配的,国民将收入的部分都用于增加自己的住房消费,这样国民经济的增长就可以抵消房价的上涨。
但这种假设在发展资源本就配置不均的市场经济之中是不现实的,经济增长在全民之中分配不均性更导致了低收入阶层在住房等方面的不均性。
所以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之中有多少是赋值在贫困人口身上的,这一年的国民经济增长使得国家有多少资源被用于住房福利和保障,这两者才是解决住房问题的关键。
理论依据为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的成果是如何使用的。
[3]效率固然很重要,但同时不能忽视分配的作用。
由土地财政导致的住房问题,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应该了解到,一线城市里的住房价格上涨不到百分之一,对于这个城市里面的中产阶级及以上阶层的成员来说当然不算什么,但是对于社会阶层之中后三分之一的人来说,上涨的这一点可能就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问题,在考虑买房子的同时就不得不去考虑降低自己对其他事情分配的收入,降低自己的可行能力,这就是对于一个经济增长的社会来说,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发展,人民尤其是社会较下阶层的人民生活质量反而降低了。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居住已经成为了居民消费中仅次于食物支出的部分,一旦房价进一步上涨,在保证温饱的前提下,其他类似于文化娱乐、交通之类的自由将会被无形的剥夺。
这也说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有区别的,增长不一定意味着发展,有时甚至会带来倒退。
土地财政对住房带来的问题,会进一步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连带问题。
2、地方政府运营方面(1)售卖土地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财政收入和地方经济指标增长,为地方政府公共设施建设提供资金。
但是无论一个地方还是一个国家,土地资源都是非常有限的,具有很强的稀缺性。
对于土地的出让应该具有科学性和计划性。
长期依靠大规模售卖土地对土地资源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无规划的浪费。
一旦土地售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将难以保证,依靠土地财政资金维持的各类公共设施项目将难以为继。
(2)同时,市场本质上是无序的,各个经济个体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在促进竞争的同时也存在着资源浪费的现象。
从各个城市的角度来看,当今中国城镇土地被地方政府大量地、垄断式高价出售给开发商,这些土地资源被过量的开发成房地产项目,地产商人为了收回成本并同时取得一定的利润,在出售价格的基础上大幅度抬高价格,这样使得作为城市消费主体的中产阶级消费不起住房,同时大量的住房堆积又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以陕西省为例,2016年陕西省商品房待出售面积增长29.4%。
[4]本该用于发展新兴科技产业用地、扩展公共服务用地被用于建造住宅区,而这些住宅区却又不能被充足的消费。
从整个国家宏观上来看,城市住房用地的进一步扩大使得国家总体耕地更加紧缺,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
3、政府财政代际之间的不均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某一届政府如果将土地资源转让过多,导致原有的土地资源存量不足,使得下一届政府没有可用于出让的资源。
或者转让土地资源更少,使得在市场之中的地价上涨到不合理的程度。
对于下一任政府来说,就会面临着土地资源不足的资源供给问题或者地价过高导致的民生问题,土地财政在代际之间就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
长久永续发展才是政府财政政策对于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之中应有之意。
四、增长与发展关系的辩证表述1、增长对发展的影响经济的增长对于一个国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总量的增长可以使得一个地区有更多的物质财富用以分配。
以土地财政为例,地方政府出让土地财政的收入有相当的比例被用于投资于地方所辖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用于发展地方的经济和民生。
从这一点来看,土地财政确实也为地方政府和群众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但同时,这种投资是片面的,据统计显示,土地财政收入的增长显著提高了投资周期短、资本化程度快的生活性公用设施供给水平,如城市的燃气和绿地建设等。
土地财政并未对投资周期长的教育、医疗类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产生显著影响。
[5]这种由土地财政引发的增长也未必使得一个地区的社会服务体系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发展的全面性问题。
2、发展的全面性发展其本身就具有经济量的增长难以替代的全面性。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中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财政在收入上确实是十分可观的,但与此同时,土地财政的发展同时也具有以下两个问题:(1)土地出让的政策民主性不足。
地方政府在出让土地时考虑的因素是以获取大量的转让费收入为主,而较少考虑所在地区群众的民主力量,往往上级政府对于各地区的土地利用做出的规划,下级的民众没有一定的参与,很少了解甚至不了解情况,这也造成了在征地过程中的强拆强征等违法操作。
(2)缺乏保障性经济住房建设。
政府在土地财政收入增长、城市商品房供给量不断攀升的同时,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却迟迟没有大的进展。
以2009年为例,全国廉租房投资770亿元,竣工65万套,与目标建设的177万套还相差甚远,住房预期目标的实现并不顺利。
[6]与此同时,建设的商品房数量却在不断攀升,以至于在一些城市里商品住房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
3、增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带来的物质财富增长可能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加剧两极分化,漠视分配,忽视有关发展的其他变量的增长不会对发展起到正面的影响。
五、土地财政带来的住房问题:调还是不调1、土地财政及住房的市场价值基础土地作为重要的公共资源,有其形成市场,并在其中进行分配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土地实行绝对的国有制,严禁土地的私人出让,住房问题也由国家统一解决,虽然为全国城市人口提供了基本的住房需要但这样行政命令式的分配方式使得行政级别从社会延伸到了住房领域,严重限制了居民住房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土地出让制度逐渐完善,由供求决定的土地价格使不同的需求得到了滿足。
行政式的僵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剔除。
2、土地财政及住房的社会价值基础土地和住房的经济价值只是这两类资源价值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出让确实为公共财政带来了大量的收入。
然而,住房制度的货币化和市场化在推进过程中矫枉过正,住房供给由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几乎完全变成了个人化的市场选择。
[6]土地资源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价值,保证社会低收入成员能够享受居住房屋的自由。
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带来的巨大财富促进社会中的一部分阶层富裕了起来,同时还有公务员阶层、大型国企高管等,增长对于他们来说带来了发展,有能力去行使他们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