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多因素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及其临床相关因素观察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及其临床相关因素观察目的了解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对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意义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方法对96例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ABI,根据ABI分为两组:异常组(ABI1.3)、正常组(0.9≤ABI≤1.3),并将两组分别测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肌酐。
结果96例糖尿病患者中异常组13例,正常组83例。
异常组的年龄、病程、收缩压、血脂均高于正常组(P<0.05)。
结论年龄、病程、收缩压、血脂是影响ABI的关键因素。
标签: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踝肱指数下肢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大血管并发症之一,可导致下肢的缺血和坏死,是导致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
早期诊断和治疗下肢血管病变可预防糖尿病足坏疽的发生,踝肱指数(ABI)是通过非侵入性血管检查来评价下肢血液循环不良或损伤的指标。
本人对我院9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ABI测定,并对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2013年7月~10月糖尿病患者96例,符合WHO(1999)诊断标准,其中男53例,女43例,年龄50~83岁,糖尿病病程1个月~30年。
1.2方法采用ES-1000SPM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测定ABI。
患者取仰卧位,测双侧前臂血压,取高值做肱动脉压[2次血压差值小于l0mmHg];取双侧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的收缩压高值为踝动脉压,输入计算机。
每侧下肢的ABI等于该侧踝动脉收缩压与双侧肱动脉收缩压高值之比,正常值0.9~1.30[1]。
用软件分别计算两侧的ABI取较低值进行分析。
此过程由专门技术人员操作。
(注:仪器及计算软件由英国亨特立公司提供,血管多普勒只测收缩压,不测舒张压。
)根据ABI值分为异常组(ABI1.3)、正常组(0.9≤ABI≤1.3)。
按标准方法测量患者收缩压(SPB),且在患者空腹8h后于次日清晨采集外周静脉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肌酐(Cr)。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多因素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多因素分析谷晓宁员战民袁申元1(中央民族大学医院内科,北京100081)〔摘要〕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对患者的临床影响,提高对T2DM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认识。
方法选择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82例,作为DM+HP组;选择同期单纯糖尿病患者96例,作为DM组,比较两组患者身高、体重、体质指数、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并比较两组患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尿酸(U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同时在DM+HP组中,将上述指标与患者高血压级别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HP组显著高于DM组;在DM+HP组患者中,高血压分级与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呈正相关性(P<0.05)。
结论对于T2DM患者,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应注意控制血压,经常性的进行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检查,对早期发现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临床影响;多因素分析〔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2-0235-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2.02.006糖尿病(DM)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0% 40%〔1〕。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其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2〕。
高血压、DM与血脂的关系极为密切,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且他们有一些共同的发病机制〔3〕。
高血压是促进DM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DM 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血脂紊乱及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DM患者。
临床相关研究表明,降低DM患者的血压可以降低脑卒中发生率的35% 40%,心肌梗死发生率的20% 25%及心衰发生率的50%〔4〕。
观察2型DM(T2DM)合并高血压对患者的临床影响,旨在提高对T2DM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认识,促进对其临床诊疗的开展,现报告如下。
《2024年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与左心结构及功能的关系》范文
《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与左心结构及功能的关系》篇一
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与左心结构及功能的关系
一、引言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这两者常常同时或相继出现于患者体内,互相影响并加速心血管系统的损伤。
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CGB5)在体内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调节心脏结构和功能方面。
因此,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中SCGB5与左心结构及功能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方法
本篇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数据来源为大型医院的数据库,我们选择了那些经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患者。
三、结果
1. 患者基本情况
我们的研究样本包括了不同年龄、性别和病程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
根据高血压的分级标准,我们将患者分为三组:正常血压组、I级高血压组和II级及。
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价值分析
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价值分析【摘要】合并高血压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十分常见,而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作为治疗药物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分析这两种药物在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中的临床价值。
首先介绍了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的作用机制,接着详细分析了临床试验设计、疗效观察和安全性评价。
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这两种药物在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上的差异。
总结了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价值,并提出了展望与建议。
本研究有望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厄贝沙坦、氨氯地平、2型糖尿病、高血压、临床价值、作用机制、临床试验、疗效观察、安全性评价、对比分析、展望与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通常伴有高血压。
高血压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控制血压水平对于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厄贝沙坦和氨氯地平是现今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的药物,但二者联合应用在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方面的临床价值尚未得到充分的评估。
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性的临床试验及疗效观察,评估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应用在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数据支持。
通过对其作用机制、临床试验设计、疗效观察以及安全性评价的全面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在治疗这一常见合并症中的临床意义,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价值,通过对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试验设计、临床疗效观察、安全性评价以及对比分析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具体目的包括:1. 探讨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在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中的协同作用及其机制;2. 比较不同药物在临床试验设计方面的差异,以评估其研究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3. 分析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在临床实践中的疗效表现,包括血压控制、血糖稳定等方面的影响;4. 对药物安全性进行评价,发现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并提出处理建议;5. 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依据。
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张晓红;王志军【期刊名称】《新疆医学》【年(卷),期】2012(042)001【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HT)患者大血管病变的若干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将我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大血管病变(MA)的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进行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病程、年龄、微血管病变(MI)、高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吸烟、锻炼运动、体重指数(BHl)、空腹血糖(FPG)、腰围、甘油三酯(TG)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为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T、SBP、FPG、TG、吸烟是T2DM合并M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病、收缩压、FPG、TG、吸烟是T2DM合并MA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及戒烟对糖尿病人预防大血管病变具有重要意义.【总页数】3页(P37-39)【作者】张晓红;王志军【作者单位】830000新疆乌鲁木齐,新疆老年病医院;830000新疆乌鲁木齐,新疆老年病医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及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J], 朱凤平;唐友云;黄婷婷2.高密度脂蛋白及亚型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大血管病变相关性研究 [J], 蒋蕾;孙明晓;国汉邦;董军;王抒;陈文祥3.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及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J], 孙丹丹4.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J], 许良银; 毛兰芳; 牛建生; 乔惠君; 黄慧玉; 张伟宏; 顾文谊; 王浩; 马青松5.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J], 许良银; 牛建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规范化测量血压:
五、高血压的治疗
综合干预的理念: 非药物治疗必须从始至终坚持 药物
I. II. III. IV.
选择长效制剂 从小剂量开始 联合用药 个体化
相关危险因素的处理
I.
II.
调脂治疗 抗凝治疗
六、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目标值
人群 一般患者 ≥65岁老年人 糖尿病 冠心病 慢性肾脏病 脑卒中后 目标值 <140/90mmHg <150/90mmHg
1期高血压 (血压140~159mmHg/90-99mmHg) 改善生活方式 步骤1
限酒 DASH饮食 控制体重
2期高血压 (血压》160/100mmHg)
多数病人用药方案加改良生活方式 ACE抑制剂 ARB Β受体抑制剂 利尿剂
步骤2
单药治疗 ACE抑制剂 ARB 钙通道阻滞剂 利尿剂
加用第二种不同类型的药物 ACE抑制剂 ARB Β受体阻滞剂 利尿剂
指南 JNC7 2003 ESH/ESC 2007
加拿大 (CHEP)2009 日本(JSH)2009 中国2005
高血压个体化诊治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指南》指出:“五类降压药都可以作为降 压治疗的起始用药和维持用药”,而且一些循证 医学研究也证实钙通道阻滞剂(CCB)能有效降 低总外周血管阻力,是高血压患者最常用的降压 药物,其使用比例占我国降压药物的41%。但CCB 有可能加重有快速心律失常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 病情,尤其是短效CCB还有可能增加冠心病患者 心肌梗死的风险,因此应慎用。
药物治疗 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 ACE抑制剂、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 醛固酮拮抗剂 ACE抑制剂、ARB ACE抑制剂、ARB和其他 ACE抑制剂、ARB、β受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影响因素分析作者:梁伟华黄艳娟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1年第06期【摘要】目的:探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于本院门诊就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32例,所有患者均随访至2020年7月1日。
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脑血管病分会的诊断标准观察记录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式分析其影响因素,将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风险分层,分为高危、中危、低危,比较不同风险分层下发生率。
结果:132例老年患者随访期间,共有51患者出现心脑血管事件,整体发生率为38.6%(51/132)。
年龄、是否口服降糖药、降压药、BM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肥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有无参加体育锻炼是影响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肥胖、糖化血红蛋白增加、收缩压增加是影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参加体育锻炼是保护因素(P<0.05),其中风险分层评分越高,心脑血管发生率也显著增加(P<0.05)。
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应加强该部分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管理及肥胖等相关危险因素控制,可降低其发生率,促进患者预后。
【关键词】 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complicated with hypertens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Method: A total of 132 elderly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combined with hypertension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5 to June 2017 were selected,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to July 1, 2020.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was observed and recorded according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Chinese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al Disease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analyzed by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The risk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were stratified into high risk, medium risk and low risk, and the incidence rates under different risk stratifications were compared. Result: During the follow-up of 132 elderly patients, a total of 51 patients developed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with an overall incidence of 38.6% (51/132). Age, whether oral hypoglycemic drugs, antihypertensive drugs, BMI,total cholesterol, triglyceride, obesity, fasting blood glucose, glycated hemoglobi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whether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we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occurrence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P<0.05).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dvanced age, obesity, increased HbA1c,and increase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affecting the occurrence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hile physical exercise was a protective factor (P<0.05). The higher the risk stratification score, the higher 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 Conclusion:Elderly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complicated with hypertension have a high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Therefore, the management of blood pressure, blood glucose, blood lipid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such as obes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ese patients, so a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and promot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Hypertension Cardio cerebrovascularFirst-author’s address: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Xinhui District, Jiangmen 529100,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1.06.015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更高,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发病率是其两倍,同时高血压患者中常常出现胰岛素抵抗,因此比血压正常患者更容易患2型糖尿病[1-2]。
糖尿病和高血压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糖尿病和高血压的病因治疗与预防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常见病,两者密切相关。
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病率显著增加,约为非糖尿病患者的两倍,随着年龄、体重和病程的增长而增加,女性高于男性。
国外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病率为40%~80%;中国的报道低于国外,为28.4%~48.1%.此外,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发生较早,其发病率高峰比非糖尿病患者早10年。
在2型糖尿病中,高血压的发生机制与钠潴留和血管阻力的增加有关。
如果糖尿病前发生高血压,多为原发性高血压;如果糖尿病过程中发生高血压,有三种可能性: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收缩期高血压和糖尿病肾病引起的肾高血压。
在1型糖尿病中,大多数高血压是由糖尿病肾病引起的肾性高血压。
水和钠潴留是主要的发生机制,通常发生在微白蛋白尿后。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高血糖本身抑制血管内皮舒张,增加细胞内游离钙,刺激血管平滑肌生长因子基因转录。
糖尿病和高血压有哪些症状?一、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此病本身症状不典型或具有多饮、多尿、多食、乏力、困倦、消瘦等特征性改变,以及糖尿病合并其他并发症时的相应表现。
二、高血压的临床表现早期无症状或头痛、头晕、视力模糊、头晕、食欲不振、耳鸣、失眠等,症状与血压水平不一致,体检可有主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长期高血压可出现左心室肥厚体征。
三、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独特表现1、卧位高血压伴直立性低血压:伴有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卧位血压正常或升高,伴有直立体血压降低。
维持直立血压需要心脏排出、有效循环能力、压力传感器反射激活各种血管活性激素等共同作用,该机制的任何异常环节都可能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糖尿病可出现上述一种或多种环节障碍,不能有效补偿直立性低血压。
2、低肾素或肾素正常高血压:糖尿病无肾病血浆肾素活性正常,或少数少数为低肾素活性,低肾素、低血管紧张素、低醛固酮多发生变化。
糖尿病和高血压应该做哪些检查?简介如下:1.空腹血糖测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2024年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血清Giα-2和NGAL水平变化及意义》范文
《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血清Giα-2和NGAL水平变化及意义》篇一一、引言2型糖尿病(T2DM)和高血压是当今社会常见的慢性疾病,两者常常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形成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血清中某些生物标志物的变化与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
近年来,Giα-2和NGAL(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作为新兴的生物标志物,在糖尿病及高血压等相关疾病的诊断与评估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血清Giα-2和NGAL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了多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其是否伴有高血压及其血压的分级情况,将患者分为不同组别。
通过收集患者的血清样本,检测血清中Giα-2和NGAL的水平。
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这些生物标志物与疾病进展的关系。
三、结果1. Giα-2和NGAL水平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Giα-2和NGAL的水平均高于健康人群。
在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中,随着血压分级的升高,Giα-2和NGAL的水平也呈现上升趋势。
这表明Giα-2和NGAL的水平与糖尿病及高血压的严重程度有关。
2. Giα-2和NGAL与疾病进展的关系分析发现,血清Giα-2和NGAL水平的升高可能与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的血管损伤、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的发生有关。
同时,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变化也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四、讨论Giα-2和NGAL作为新兴的生物标志物,在糖尿病及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诊断与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的血清Giα-2和NGAL水平存在差异,这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
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可能反映了疾病的进展过程和患者的病情状况,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本文通过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血清Giα-2和NGAL水平的变化,得出以下结论:1.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iα-2和NGAL水平升高,可能与疾病的进展有关。
《一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个案护理》
《一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个案护理》一、疾病概述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
长期存在的高血糖,会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 毫米汞柱,舒张压≥90 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两种疾病相互影响,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 环境因素:包括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精神紧张等。
- 自身免疫因素:在某些类型的糖尿病中,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 胰岛素抵抗: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使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导致血糖升高。
2. 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高血压具有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 精神和环境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以及不良的环境因素如噪声等,可引起血压升高。
-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压容易升高。
- 生活方式因素:高盐饮食、过量饮酒、吸烟、缺乏运动等可导致血压升高。
- 其他因素: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也可引起继发性高血压。
3.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共同的遗传背景: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共同的遗传易感性,导致两种疾病同时发生。
-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不仅是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也可引起血压升高。
胰岛素抵抗可导致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钠水潴留等,从而使血压升高。
- 高血糖的影响:长期高血糖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导致血管狭窄,血压升高。
同时,高血糖还可引起肾脏损害,使肾素分泌增加,进一步加重高血压。
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评价
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评价[摘要]目的:研究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本院在上一年度诊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20例以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葛根芩连汤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血压降低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葛根芩连汤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血糖和血压水平,并且安全性较高,建议临床使用。
关键词:葛根芩连汤;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血糖;血压近年来,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使患者病情变得复杂,治疗难度增加,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需要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和完善[1],鉴于此,我院对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葛根芩连汤治疗,效果不错,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上一年度选取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以随机方式分组,各60例。
对照组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47-82岁,平均(66.54±5.44)岁;观察组男女性各30例,年龄49-85岁,平均(66.32±5.12)岁。
2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之后均接受常规的健康指导,嘱咐患者合理膳食,适当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如下:采用厄贝沙坦片控制血压,口服,每次服用剂量为150mg,每天服用一次;采用二甲双胍缓释片控制血糖,口服,每次服用剂量为0.5g,每天服用2次,连续治疗3个月。
观察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增加葛根芩连汤治疗,方剂组成:葛根30g,黄连、黄芩各10g,甘草6g,由医院统一煎煮,每剂煎制200ml,分早晚2次服用,持续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效果。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诊治
不提倡饮白酒;如饮酒,葡萄酒小于2两;
心理平衡
调节情绪,缓解压力。避免情绪过度激
动。
常用降压药的种类
钙拮抗剂(CCB)(洛活喜、拜新同)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洛丁新) 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美卡素、科素亚) 利尿药 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 低剂量复方制剂
体重、腰围等
4
尿常规,总胆固醇(有条件测LDL-C,
HDL-C和TG)
6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眼底
8
有条件的地方尽量完成全部检查项目的评
估,检查项目过少会低估心血管病的危险
高血压的治疗
治疗策略
早期干预
综合干预
高血压的治疗
总体原则
应当在靶器官损害发生之前或出现不可逆状况之 前,在心血管疾病之前早期开始降压治疗,因为 对于高危患者,即使强化治疗也不能充分降低残 留心血管危险。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6.5% 血压: 130/80 mmHg 体重指数(BMI):男 :25 Kg/m2,女:24 Kg/m2 总胆固醇(TC):4.5 mmol/L 总甘油三酯(TG): 1.5 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1.0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2.5 mmol/L 尿白m蛋g/白m/m肌o酐l.比值:男 2.5 mg/mmol, 女3.5
02 选择的药物 可减少长期的CVD终点事件 04 有互补的药理学作用(一般来讲, 与互补的
类别联合降压效果 是增加单药剂量的5倍 ) 06 有药代动力学的相容性(血压是平稳地持续地
下降
AHA建议*: 高血压联合用药
最佳(Preferred) 可采用(Acceptable)
肥胖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多项指标相关性临床研究
药 盒 购 自福 建 太 阳 生物 技 术 公 司 ) 批 内变 异 系 数 ( V) , C 分 别 为 :. % 、. % 和 4 0 , 问 C 46 52 .% 批 V分 别 为 :. % 、. % 56 6O
TD 2 M合并高血压病 患者作为 血管病变 表达 平台 , 探 讨 来 肥胖 T D 合并高血压病 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与血浆纤溶 系 2M
统 的 相关 L自凝血 , 00rri 3 0 / n离心 , a 提取 、 分装血 清 ,. L血清 一 O℃保存 , 时间分辨免疫 分析法测定 0 5m 7 用 空腹胰岛素 ( I S 水平 ( FN ) 药盒购 自芬 兰 Wal 公 司 , 内 le a 批
血、 血栓病史或 吸烟史 , 在性别 比、 平均年龄 等方面无统计 学差异 。近期未使 用可 影响血液纤溶 系统的药物 , 以排除
对 血 液 纤 溶 系 统 的 影 响 j 。
2 研 究 方 法
小板活化 以及炎症起着重要作用 。T D 患者常存在纤 溶 2M 系统功能紊乱 , 并加速血管并发 症的发生 与发展。 内皮细
中 图分 类 号 :5 7 1 5 4 1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章 编号 :0 0— 16 20 ) 2— 0 4— 3 1 8 . ,R 4 . 1 B 10 7 5 (0 8 1 0 3 0 2型 糖尿 病 ( 2 M) 发 血 管 性 疾 病 , T D 最 常 见 TD 并 是 2M 的并 发 症 之 一 。其 发 病 机 制 复 杂 , 中 内皮 细 胞 损 伤 、 其 血
( P IS ] 。剩余血清在 2h内采 用全 自动生化仪 F GXFN )
测 定 空 腹 血 糖 ( B ( 萄糖 激 酶 法 ) 总 胆 固醇 ( C) 酶 F G) 葡 、 T (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多因素分析
1 . 2 ) 岁。 两组 患 者 在 年 龄 、 性 别 等方 面 的 差 异 均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P > 0 . 0 5 ) , 具有 可 比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 2 治疗方法 两 组 服用 阿莫 西林 1 g和 O . 4 g , 均 为 2次 , d 。
小管中 K + 交换 , 质 子 泵也 就 是 H + 、 一 A T P酶 。 若阻断质子泵. 即 可 截 断 胃酸分 泌 的最 后 通 道 . 便 可 有 效 控 制 胃酸 分 泌 和 乙 酰胆碱 、 组 胺 和 胃泌 索 等 。潘 托 拉唑 属 第 三 代 质子 泵 抑 制 剂 , 由德 国 B y k G u l d e n公 司 所研 发 生 产 可 选择 性 和 非 竞 争性 地 抑 制 壁 细胞 上 9 4 %的质 子 泵 H + 、 — A T P酶 . 降低 胃酸 对 溃 疡 面 的侵 害 , 促 进 血小 板 聚 集 与 止血 。 并 且该 药 与 其 他 药物 并 不相 冲 . 不影 响其他药物在患者体 内的代谢 . 因此 即 使对 于 老 年患 者 和肝 肾功 能不 佳患 者也 无需调 整剂 量 研 究显示 [ 5 J . 连 续 使 用 潘托 拉 唑 3年 后仍 然 有 效 且 不 良反 应 较 少 本文研究发 现 。 与 传统 质 子 泵 抑 制 剂 奥美 拉 唑 比较 . 潘 托 拉 唑 的治 疗 有 效 率 较 高 . 且 不 良反应 的发 生 率 也 与对 照 组 无显著差异 。 且 潘 托拉 唑 价 格 相 对较 低 。因此 我 们认 为 , 潘 托 拉 唑对 消 化 性 溃 疡 的 治疗 效果 佳 , 安 全 性好 . 价格低廉 。 值 得
2 结 果
在临床应用当中推广应用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
一
泌科 住 院及 门诊 2型 糖 尿 病 合 并 高 血 压 病 人 8 0例 。诊 断 依 据
20 05年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0 5年修 订版)诊 断标准 :在 20
未用 抗 高 血 压药 物 情 况下 ,收 缩 压 ≥10m H 4 m g和 ( ) 舒 张 或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影响因素较多 …。
3 陈小容 , 聂本刚 .阿托伐 他汀钙对 血管性认 知障碍合并高脂 血症 患者的血脂 及认知 功能 的影 响 [ ].中国全 科 医学,2 0 ,1 J 09 2
本试 验 提 示小 剂 量 阿 托 伐他 汀 1 gd 0 m / ,对 老 年 冠 心 病 合
型血脂异常患者 的治疗 。冠 心病 患者 的长期他 汀治疗不会
因 L L—C达标受到影响,新适应证的批准将有助于改变中国 D
冠 心 病患 者 他 汀使 用 不 足 的 现状 ,加 速 中 国冠 心 病 二级 预 防水
例 ,年龄 5 4~7 6岁 ,平 均 ( 7 8 5 .2±9 8 ) 岁 。 两 组 患 者 性 .6
内科 ( 李平 , 赵洛沙 ) ;郑州大学护理学 院 ( 张振香)
药物 J ,长期 E服可 以明显改 善血管 内皮功 能 ,抑制炎 症反 l 应对 动脉粥样 硬化形成 的促进作 用 ,有利 于斑块 稳定性 的维 持。阿托伐他汀钙是他 汀类药物第 3代产品 ,主要通过抑制肝 脏内的羟 甲基戊二酰辅 酶 A ( MG—C A)还原酶及 胆固醇的 H o 生物合成 ,从 而降低血浆中胆 固醇和血清脂蛋 白浓度 ,并通过 增加细胞表面的肝脏 L L受体 以增强 L L—C的摄 取和代谢 , D D 减少 L L— D C的合成及其微粒数 ,从而降低 L L— D C和 T c,并 有降低 T G的作用 ,H L—C也有轻度升高 “ 。并 能有效地 D 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防止斑块破裂 、脱落 、血栓形 成等导致 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 ,减少反复住 院率 和病死率。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病例分析
空腹血糖 7.
理由:按照高血压指南:降脂药的使用 现使用药物:缬沙坦40mg qd
患者 :女, 67岁 身高160cm,体重74kg,腰
心率78次/分 继续以前用药不变
大多数有症状的冠心病,外周动脉病或缺血 2、加强饮食控制,多运动,检测血糖
年7月30日来中心门诊
病史:有高血压病10年,糖尿病20年
2.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和兼有α受体阻断作 用的β阻滞剂不同于传统非选择性β阻滞剂, 它们对糖、脂代谢的影响、以及对外周血 管的影响相对较小,可以较安全、有效地 应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从靶器官 保护的角度来讲,β阻滞剂与ACEI或ARB的 联合是目前推荐用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或 心力衰竭的标准治疗,ACEI或ARB对糖代谢 的有利作用可能抵消β阻滞剂潜在的对糖代 谢的不利影响。
几个问题
1、患者有糖尿病,美托洛尔缓释片是否继 续服用?
2、辛伐他汀是否继续服用?
3、现该患者血压 120/70 mmHg,缬沙 坦
和美托洛尔缓释片是减量还是维持原
来
剂量?
ESH/ESC高血压管理指南:糖尿
病患者的SBP目标值为140mmHg,
DBP
几种观点
1.β受体阻滞剂不应作为60 岁以上高血压患 者的首选治疗。
3、β受体阻滞剂影响糖、脂代谢的确切机 制并未被完全阐明。既往研究显示,β受体 阻滞剂通过阻断β2受体抑制胰岛素分泌、 促进胰高血糖素的释放、促进糖原分解并 减少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从而干扰 糖、脂代谢的过程,升高血糖、胆固醇和 甘油三酯;
也使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水平的恢复发生延 迟。β受体阻滞剂的负性频率作用往往会掩 盖发生低血糖时的症状,如心悸等,容易 延误对低血糖的及时察觉和准确判断。
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常常伴随着高血压(HTN)的发生,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加重。
高血压是T2DM患者中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治疗T2DM合并高血压的疗效变得尤为重要。
厄贝沙坦(E)是一种选择性的血管紧张素Ⅱ type1(AT_1)受体拮抗剂,其通过抑制AT_1受体的激活而发挥降压作用。
氨氯地平(A)是一种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治疗中有广泛应用。
两者联合应用有望对T2DM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产生协同的降压效果,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本研究旨在探讨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治疗T2DM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研究选取了符合入选标准的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1000例,将其随机分为厄贝沙坦治疗组(E组)、氨氯地平治疗组(A组)和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治疗组(E+A 组)。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E+A组的血压控制效果优于E组和A组。
E+A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低于E组和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在降低患者血压的E+A 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也明显优于E组和A组,HbA1c、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E+A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E组和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厄贝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治疗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具有明显的降压和血糖控制效果,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安全性高,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以上所述内容仅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卡托普利联合尼福达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临床观察
卡托普利联合尼福达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临床观察蒲小聘【摘要】目的:观察卡托普利联合尼福达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门诊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40例采用卡托普利联合尼福达降压,对照组40例采用卡托普利降压,并随访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血压与治疗前均明显低(P<0.05),观察组血压明显降低于对照组(P<0.05),2组总体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卡托普利联合尼福达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在基层医院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期刊名称】《现代临床医学》【年(卷),期】2013(039)002【总页数】2页(P94-95)【关键词】2型糖尿病;高血压;卡托普利;尼福达【作者】蒲小聘【作者单位】射洪县人民医院,四川遂宁 629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2糖尿病和高血压均为内科常见疾病,两者关系密切,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增高,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大约70%的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1]。
此外,高血压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所以,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防治中控制血糖同时积极控制血压,可以提高或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
我院内分泌科从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通过使用卡托普利联合尼福达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内分泌科门诊收治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80例,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糖尿病、高血压诊断标准[1],并排除有严重心脑血管或合并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
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
观察组40例,其中:男15例,女25例;年龄40~75岁,平均55.8±4.8岁;糖尿病病程1~10年,高血压病程2~10年。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据 流行 病学调查显示 随着社会发展及人 们生 活水平提 高 ,
我 国高血压 病和 2型糖尿 病 的发生 率呈现 出逐 年升 高的趋 势 ( 相关数 据显示 目前 高血压病 的发病率达 4 % ~ 0 、糖 尿病 0 6%
【 键词 】 关
高血压 ;糖尿病 ;危 险因素 ;分析
【 中图分类号】R54 1 7 1 4. 5 . R 8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8 57 21 )0 — 44— 1 0 — 91(02 3 00 0 0
比性 。同时参考 临床试验 设计标 准 ,设 计 《 高血 压合并 2型 糖尿病者危险 因素调查 表》 且指定 专人 对表 中相关 内容进行 观察 、记 录且将所得数据进 行统计学处 理和分 析 ,表中主要 内
l3 统计 学方 法 本次调 查所 观察 到 的全部 数据 利用 S S _ PS 1. 3 0统计分析软件处 理。其 中计 量 资料数据 符合 正态分 布 的 采用 t 检验 、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 量资料采用 u检验 、计量 资
险凶素分析对 防止该病 的发生及延缓疾病 的进展具有十分重要
23 L gsc回归 分 析结 果 . oii t
合并 2型糖尿 病患者共计 10例且所 有患者均符合 《 1 中国高血
压防治指南 ( 试行 ) 诊断 标准 以及 《 尿 病学 》 诊断 标 》 糖
准 ,同时对 于存在 以下 情况者 给予 排除 : ( )存在 严重并 发 1 症者 ; ( ) 因认 知功能 下降或是语 言障碍等原 因而影 响交 流 2
的发病率达 4 O . %且死 亡率位 居慢性病 第二位 … ) ,同时调 查 还表 明 5 一1% 的高血压病者 中合并有 2型糖尿病 、4 % 0 5岁 以 上的 2型糖 尿病 者中约 4 % 合并高 血压且二者 的合并往往 能 5 够加速动脉 粥样硬化的进展 ,对心、脑 、肾血管危害远高于单 纯糖尿病 和高血压病 ,因此加强对高血压合并 2型糖尿病的危
《2024年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血清Giα-2和NGAL水平变化及意义》范文
《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血清Giα-2和NGAL水平变化及意义》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血清Giα-2和NGAL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通过对患者血清中Giα-2和NGAL的检测,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一、引言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两者常常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导致心脑血管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Giα-2和NGAL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生物标志物,在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血清Giα-2和NGAL水平的变化及意义,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高血压分级标准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
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2.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中Giα-2和NGAL的含量,并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血压分级等基本信息。
三、结果1. 血清Giα-2和NGAL水平变化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清Giα-2和NGAL水平均显著升高,且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增加,血清Giα-2和NGAL水平呈上升趋势。
其中,高危组患者的血清Giα-2和NGAL水平最高。
2. Giα-2和NGAL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血清Giα-2和NGAL水平的升高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二者水平的升高可能提示患者存在更严重的并发症。
同时,高水平的Giα-2和NGAL可能与患者的预后不良相关,可能成为评估预后的指标之一。
四、讨论Giα-2和NGAL作为生物标志物在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的血清Giα-2和NGAL水平与健康人群相比显著升高,且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增加而升高。
这表明Giα-2和NGAL的升高可能与糖尿病和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可能成为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多因素分析谷晓宁员战民袁申元1(中央民族大学医院内科,北京100081)〔摘要〕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对患者的临床影响,提高对T2DM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认识。
方法选择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82例,作为DM+HP组;选择同期单纯糖尿病患者96例,作为DM组,比较两组患者身高、体重、体质指数、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并比较两组患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尿酸(U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同时在DM+HP组中,将上述指标与患者高血压级别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HP组显著高于DM组;在DM+HP组患者中,高血压分级与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呈正相关性(P<0.05)。
结论对于T2DM患者,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应注意控制血压,经常性的进行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检查,对早期发现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临床影响;多因素分析〔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2-0235-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2.02.006糖尿病(DM)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0% 40%〔1〕。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其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2〕。
高血压、DM与血脂的关系极为密切,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且他们有一些共同的发病机制〔3〕。
高血压是促进DM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DM 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血脂紊乱及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DM患者。
临床相关研究表明,降低DM患者的血压可以降低脑卒中发生率的35% 40%,心肌梗死发生率的20% 25%及心衰发生率的50%〔4〕。
观察2型DM(T2DM)合并高血压对患者的临床影响,旨在提高对T2DM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认识,促进对其临床诊疗的开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中央民族大学社区的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82例,作为DM+HP组,其中男46人,女36人,年龄38 79岁,平均年龄(48.6ʃ9.2)岁,上述患者DM诊断均符合WHO关于DM的临床诊断标准〔5〕,即空腹血糖(FBG)≥7.0mmol/L和(或)餐后2h血糖(2hPG)≥11.1mmol/L,且经临床其他检查确诊为T2DM,排除了其他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血糖升高,排除了具有胰腺炎或胰腺切除病史;排除了哺乳期或妊娠期的女性患者。
高血压病诊断均符合200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诊断标准〔6〕,排除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排除了其他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血压升高。
以上患者均无其他基础性疾病或器质性病变,无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恶性肿瘤病史,意识清晰,能够正常交流。
选择同期同地区T2DM患者96例,分为DM组,其中男53人,女43人,年龄36 77岁,平均年龄(46.8ʃ8.2)岁,上述患者T2DM 诊断符合上述标准,且血压正常,不伴有高血压病及其他严重基础性疾病和器质性病变。
以上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年龄结构、平均年龄、患者一般状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资料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观察及分析内容记录上述患者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同时检测上述患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尿酸(U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所得数据进行分组统计比较。
将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按照血压分级进行分类,比较血压分级与患者一般情况的相关性。
1.3统计学方法观察记录所得计量数据采用xʃs表示,使用SPSS16.0软件行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
2结果2.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身高无差异(P>0.05);体重、BMI、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差异显著(P<0.05),在上述方面,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显著高于单纯T2DM患者。
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xʃs)组别n身高(cm)体重(kg)BMI(kg/m2)颈围(cm)腰围(cm)臀围(cm)腰臀比DM+HP组82169.2ʃ8.370.3ʃ11.225.1ʃ1.153.6ʃ4.290.2ʃ9.8106.5ʃ11.40.89ʃ0.08 DM组96167.6ʃ7.665.2ʃ9.723.7ʃ0.947.3ʃ3.887.3ʃ8.6102.6ʃ9.60.84ʃ0.06 t值0.874 1.708 1.723 1.802 1.763 1.711 1.824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基金项目:首都医学科研发展基金(2007-1035)1北京同仁医院糖尿病科通讯作者:员战民(1971-),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内科疾病研究。
第一作者:谷晓宁(1956-),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内科学研究。
2.2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两组患者TG、TC、血UA、LDL-C、HDL-C水平差异显著(P<0.05),在上述方面,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显著高于单纯T2DM患者。
见表2。
2.3T2DM合并高血压的血压分级与患者一般情况相关性T2DM 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分级与体重、BMI 、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均呈正相关,分别r =0.603,r =0.586,r =0.594,r =0.612,r =0.590和r =0.622,均P <0.05。
见表3。
2.4T2DM 合并高血压的血压分级与患者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T2DM 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分级与TG 、TC 、UA 、LDL-C 、HDL-C 水平均呈正相关,分别r =0.578,r =0.601,r =0.714,r =0.597和r =0.583,均P <0.05。
见表4。
表2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x ʃs )组别nTG(mmol /L )TC (mmol /L )UA (μmol /L )LDL-C (mmol /L )HDL-C (mmol /L )DM +HP 组82 2.6ʃ2.2 5.0ʃ1.4332.6ʃ97.8 3.6ʃ1.3 1.5ʃ0.6DM 组961.8ʃ1.5 4.7ʃ1.2247.3ʃ81.5 3.1ʃ1.0 1.1ʃ0.4t 值 1.722 1.703 1.846 1.807 1.762P 值<0.05<0.05<0.05<0.05<0.05表3T2DM 合并高血压的血压分级与患者一般情况相关性分析(x ʃs )血压分级n 体重(kg )BMI (kg /m 2)颈围(cm )腰围(cm )臀围(cm )腰臀比1级1168.3ʃ10.524.6ʃ1.052.9ʃ3.888.4ʃ8.6104.7ʃ10.20.86ʃ0.062级2570.2ʃ10.725.3ʃ1.153.4ʃ4.089.7ʃ9.2106.8ʃ11.80.89ʃ0.073级4672.2ʃ11.826.7ʃ1.354.3ʃ4.290.4ʃ9.5108.3ʃ12.10.91ʃ0.08表4T2DM 合并高血压的血压分级与患者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x ʃs )血压分级n TG(mmol /L )TC (mmol /L )UA (μmol /L )LDL-C (mmol /L )HDL-C (mmol /L )1级11 2.5ʃ2.0 4.8ʃ1.2325.6ʃ93.4 3.4ʃ1.1 1.4ʃ0.52级25 2.7ʃ2.1 4.9ʃ1.3330.6ʃ96.53.6ʃ1.41.4ʃ0.63级462.8ʃ2.45.2ʃ1.6346.6ʃ100.3 3.9ʃ1.61.7ʃ0.73讨论高血压、DM 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组成部分,二者具有共同的发病基础〔7〕。
唐伟等〔8〕研究发现,DM 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3.1%,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中20%的患病率,同时罹患两种疾病的患者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发生率增高,进一步佐证了两者之间的高度相关性并为采取综合性临床方案提供有力依据。
陈德才等〔1〕认为,DM 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可能机制为:①大动脉硬化:高血糖或高胰岛素血症引起的大动脉僵硬度升高使DM 患者中纯收缩期高血压的发生率比无DM 的患者增高2.5倍;②胰岛素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的影响:胰岛素可以通过对下丘脑的葡萄糖调节作用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同时高胰岛素血症有增加醛固酮分泌的作用;③胰岛素使钠重吸收增加:胰岛素水平增高,可使肾脏对水、钠的重吸收增加,并令肥胖病人对钠的升压作用更为敏感;过多的胰岛素可直接或间接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刺激小动脉壁的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使小动脉血管壁增厚,外周阻力增加,造成高血压;④电解质代谢障碍:高胰岛素血症可通过激活Na +-K +-ATP 酶,促进Na +-K +交换,使细胞内Na +浓度升高;通过对跨膜阳离子转运的影响,使细胞内钙升高,从而加强缩血管作用;并增加内皮素释放,减少扩血管的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影响血管舒张功能。
李武成等〔9〕研究表明BMI 、FBG 、LDL-C 和β2-MG 与T2DM 患者合并高血压密切相关,逐步回归分析及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随着BMI 、FBG 、LDL-C 和β2-MG 的增高,T2DM 合并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大。
王鸿懿等〔7〕研究认为,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DM 的患者有更高的收缩压水平和更大的腰围、腰臀比,更高的血浆TG 水平;提示中心性肥胖是高血压患者合并DM 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应关注糖代谢情况的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糖代谢紊乱。
杨斌等〔10〕研究发现,BMI 值与T2DM 合并高血压的发生存在明显联系;随着超重、肥胖程度的增加,T2DM 及高血压的患病率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控制体重对控制T2DM 合并高血压的发病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王竞等〔11〕研究认为,BMI 与DM 并发高血压之间有统计学意义;BMI 越高,DM 并发高血压的危险性越大。
本文发现,T2DM 合并高血压患者与单纯DM 患者相比,患者体重、BMI 、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均有差异,且前者显著高于后者;两组患者TG 、TC 、血UA 、LDL-C 、HDL-C 水平均有差异,前者显著高于后者。
同时,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增加,患者一般指标及生化指标随之相应增加。
特别是对于颈围指标的检查,目前临床相关研究认为〔12〕,颈围是一种新的心血管代谢风险检测指标,应作为临床动态观察的重要指标。
通过本次临床比较及相关性分析得出,T2DM 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颈围均值显著高于单纯DM 患者,且其均值与高血压分级呈明显正相关性,与临床其他指标具有一致性,提示颈围可作为心血管代谢风险的检测指标,其敏感性与特异性有待相关临床研究的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