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动物学

合集下载

动物学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

动物学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内部结构 1 消化系统:口,咽,肠,肛门 消化系统: 内柱: 内柱: (1)分泌粘液,推送食物入肠 )分泌粘液, (2) 与脊椎动物的甲状腺同源 ) 肝盲囊: 肝盲囊:相当于脊椎动物的肝脏 2 呼吸: 呼吸: (1)咽部:鳃裂 )咽部: 水流→口 咽 鳃裂→围鳃腔 围鳃腔→腹孔 水流 口→咽→ 鳃裂 围鳃腔 腹孔 (2)身体表面 ) 3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 呼吸色素: 呼吸色素:无 闭管式循环
二,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1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与联系 脊索动物 脊索 中枢神经 鳃裂 心脏 肌蛋白 有 位于背部 有 消化道腹面 磷酸肌酸 无脊椎动物 无 身体腹面 无 消化道背面 磷酸精氨酸
2 脊索动物的起源 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有共同的祖先(原始无头类 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有共同的祖先 原始无头类) 原始无头类 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的胚胎发育 卵裂,胚孔, 的胚胎发育( (1)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的胚胎发育(卵裂,胚孔,中胚层形 成)和幼体极为相似,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的成体特点接近. 和幼体极为相似,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的成体特点接近. 的成体特点接近 肌蛋白的生化成分比较: (2)肌蛋白的生化成分比较:
内柱
围鳃腔
生殖腺

圆口纲 软骨鱼纲 硬骨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上下颌 无颌类
附肢 鱼形类
胚膜
体温
无羊膜类
变温动物
有颌类(颌口 类)
四足类
羊膜类
恒温动物
第二节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 尾索动物亚门(
生物学特征: 生物学特征: 1 海生动物,成体大多营固着生活. 海生动物,成体大多营固着生活. 2 幼体具脊索动物3大特征,但脊索仅限于尾部. 幼体具脊索动物3大特征,但脊索仅限于尾部. 3 体外包被被囊,由近似植物纤维素的被囊素构成,又称被囊动物. 体外包被被囊,由近似植物纤维素的被囊素构成,又称被囊动物. 4 有性生殖(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或出芽生殖.以芽殖法形成 有性生殖(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或出芽生殖. 群体,有世代交替现象.幼体经变态发育为成体. 群体,有世代交替现象.幼体经变态发育为成体.

脊索动物学名词解释

脊索动物学名词解释

脊索动物名词解释1.脊索: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背面、背神经管腹面2.咽鳃裂:脊索动物消化管前端咽壁两侧有许多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在咽鳃裂之间的咽壁上着生布满血管的鳃,为呼吸器官。

3.逆行变态:又称退化变态。

经过变态,动物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形态变得更为简单。

如柄海鞘经变态后失去脊索、背神经管等重要结构4.变温动物:新陈代谢水平较低,体温调节能力较差,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包括圆口纲、鱼纲、两栖纲和爬行纲5.恒温动物:新陈代谢水平较高,体温调节能力较强,体温保持相对恒定,不随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脊椎动物,包括鸟纲和哺乳纲6.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面、腹面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称为背板和内柱。

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

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黏聚成团,纤毛摆动将食物从内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再进入胃、肠进行消化。

7.鳃囊:七鳃鳗等所具有的呼吸器官,鳃囊为球形,有内外鳃孔与其相通。

鳃囊内壁有许多起源于内胚层的鳃丝,其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具呼吸功能8.鳃篮:又称鳃笼,七鳃鳗等支持鳃囊的特殊结构,由9对垂直排列、弯曲的软骨弧和4对纵行的软骨条相互连结成的结构。

鳃笼紧贴于皮下,包在鳃囊外侧,不分节,末端构成保护心脏的围心软骨9.韦伯氏器:鲤形目和鲶形目鱼类最前面三个脊椎骨的一部分经变异特化形成的一组小骨骼,位于内耳和鳔之间,起传导作用10.双凹型椎体:椎体前后两端都向内凹入,椎体间具有退化的脊索并穿过椎体,残存的脊索呈念珠状11.鳃耙:附生于鳃弓内测两排并列的角质突起,是阻拦食物随水流出鳃裂的滤食结构,顶端有少量味蕾,兼有味觉器官的作用12.管鳔类:鳔具有鳔管与食管相通,气体调节主要通过鳔管13.闭鳔类:鳔无鳔管,不与外界相通,气体调节主要通过红腺和卵圆窗14.动脉圆锥:软骨鱼类心脏的组成部分,位于心室前方,内有瓣膜,能有节律地搏动15.动脉球:硬骨鱼类的腹大动脉基部扩大而成的球状结构,动脉球与心室相通,不能搏动16.单循环:圆口纲和鱼类的血液循环方式。

脊索的名词解释动物学

脊索的名词解释动物学

脊索的名词解释动物学在动物学中,脊索(notochord)是指一种特殊的解剖结构,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胚胎阶段,并成为形成脊柱的基础。

脊索是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主要区别之一,它在进化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对脊索的起源、结构和功能进行探讨,以及脊索在动物进化中的重要意义。

1. 脊索的起源脊索起源于早期脊索动物,是距今约五亿年前发生在海洋中的一次重要进化事件。

在早期的脊索动物中,脊索是一条柔软而弹性的管状结构,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形状和支撑内部器官。

随着时间的推移,脊索经历了进化和分化,最终演化成为现代脊椎动物身体结构的基础。

2. 脊索的结构脊索是一条位于神经管背侧的背中线结构,它由一系列细胞沿着胚胎纵轴排列而成。

脊索由外胚层细胞发育而来,同时也与内胚层和中胚层的细胞相互作用。

它通常呈圆柱形,由一层外形成上皮细胞外部的非细胞基质分泌而成,这种分泌物主要是胶原蛋白。

3. 脊索的功能脊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脊索起着身体轴向发育的指导作用。

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脊索通过和其他发育结构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后续身体的左右对称性和结构分化。

其次,脊索在支持体形、运动和保护脊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它作为一条柔软的结构,可以为身体提供稳定的支撑,并允许运动的发生。

同时,脊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支撑脊髓,为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提供条件。

4. 脊索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脊索的出现和演化是动物界进化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脊索的出现使得动物重新定位自己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生物类群——脊索动物。

脊柱的形成以及其他与脊索相关的变化,使得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更大的适应性和生存优势。

例如,脊柱的存在为动物提供了更好的运动能力和保护内脏器官的能力,使得动物能够在各种环境和生态位中生存和繁衍。

此外,在脊索动物的进化中,脊柱的出现也为神经系统的演化提供了条件。

脊索在神经系统的分布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组织支持和引导作用,为神经元的分化和连接提供基础。

动物学期末名词解释

动物学期末名词解释

动物学期末名词解释脊索:是身体背部起支持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道的背面,背神经管的腹面。

侧线:鱼类侧线是由许多侧线管开口在体表的小孔组成的一条线状结构。

侧线管在鳞片上以小孔向外开口,基部与感觉神经相连,能感觉水的低频振动,以此来判断水流的方向、水流动态及周围环境变化。

单循环:鱼类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只经过心脏一次的循环方式。

从心室压出的缺氧血,经鳃部气体交换后,汇成背大动脉,将多氧血运送到身体各个器官组织中去,离开器官组织的缺氧血最终返回心脏的动脉窦内,然后开始重复一轮的血液循环。

韦伯尔氏器:鲤形目中由一些骨块组成。

通过水的声波引起鳔内气体振动,通过韦伯尔氏器传到内耳,产生听觉。

卵生:胚胎发育全然依靠自身的卵黄囊中的营养。

卵胎生:胚胎的发育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完成,但所需营养完全靠卵黄囊提供。

假胎生:胚胎发育在母体的输卵管内顺利完成,前期发育依靠卵黄囊内的营养,后期胚胎卵黄囊壁张开许多褶皱内嵌母体子宫,构成卵黄囊胎盘,胎儿从此从母体的血液中赢得营养,顺利完成最后的发育。

洄游:某些鱼类在生命周期的一定时期会有规律地集群,并沿一定路线作距离不等的迁徙运动,以满足重要的生命活动中生殖、索饵、越冬等需要的特殊的适宜条件,并经过一段时期后又重返原地,这种现象叫做洄游。

口咽式体温:两栖纲特定的体温方式。

吸气时口底上升,鼻孔张开,空气步入口咽腔。

然后鼻孔停用,口底下降,将空气装入肺内。

当口底上升,废气筹钱肺的弹性废旧再科玄珠口腔。

这个过程可以反反复复多次,以充分利用排出的氧气并增加脱水,拎呼气时筹钱鼻孔张开而排泄。

不完全的双循环:以鱼类为例,其心脏分为四个部分组成,即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圆锥。

左心房接受含有丰富氧气的肺静脉,右心房接受富含二氧化碳的来源于静脉窦的血液。

左右心房共同汇入单一的心室,至使心室中的含氧血和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

这样的循环方式成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休眠状态:就是动物有机体对有利的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环境。

动物生物学14 脊索动物类群

动物生物学14 脊索动物类群
脊椎动物〔Vertebrates〕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圆口纲〔Cyclostomata〕 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两栖纲〔Anohibia〕 爬行纲〔Reptilia〕 鸟纲〔Aves〕 哺乳纲〔Mammalia〕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
椎骨:亦称“脊椎骨〞是构成脊柱的单位。根据椎骨前后,两 面的形状,又可分为:双凹〔鱼〕、前凹〔无尾两栖、爬 行〕、后凹〔有尾两栖〕、异凹〔鸟〕、双平〔兽类〕
⑶ 原生的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和次生水生种类 用肺呼吸。
⑷ 除圆口类外,脊椎动物出现了上下颌。 ⑸ 除圆口类外,脊椎动物出现了成对的附肢。 ⑹ 集中的肾脏代替了分节排列的肾管,更有效地排
3.头索动物的地位
1)祖先可能是原始的无头类,与无脊椎动物有共同祖 先;
2)由于适应不同生活方式而演变为两支,一支演变为 原始有头类,导向脊椎动物进化之路,另一支特化 为旁支,演变成头索动物的鳃口科动物;
3)认为头索动物是当前脊椎动物的原始类群,是脊椎 动物的姐妹群。在动物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脊椎动物亚门
脊索动物类群
最高等的动物门类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出现了脊索 2.具背神经管 3.出现了咽鳃裂 4.肛后尾 5.脊索动物的心脏等
脊索:由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组成,脊索细胞内充满 半液态的胞质,脊索外有1-2层鞘膜组成脊索鞘。
背神经管
•一条位于脊索上方的中空的管状神经索,管内腔为 神经腔。 • 前部膨大成脑,神经腔形成脑室。 • 后部为脊髓,神经腔形成中央管。
不对称。 ⑵脊索:直达体前 ⑶背神经管:脑泡小,管上有眼点; ⑷消化、呼吸:口〔口笠、缘膜、缘膜触手〕——咽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5.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1.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面,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3.罗伦氏壶腹: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组成;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16.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由基板和棘两部分组成,基板埋藏于真皮中,大多呈菱形,基板底部有一孔,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方;棘着生在基板上,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18. 骨鳞:骨鳞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由真皮形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弹性的半透明薄骨板,骨鳞呈覆瓦状排列,前端插入真皮形成的鳞袋内,后端游离于表皮之下,侧缘为相邻的鳞片所覆盖;骨鳞的结构为上下2层,上层为骨质层,下层柔软为纤维层;32. 卵生:把成熟的卵直接产在体外,在体外进行发育的繁殖方式;如多数鱼类、鸟类;33. 卵胎生:受精卵在雌性生殖管道内进行发育,但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依靠卵黄供给,与母体没有营养物质的联系,仅呼吸靠母体进行或母体提供部分水分和矿物质;如多数软骨鱼类;44. 动脉球与动脉圆锥:腹大动脉基部扩大而成的球状结构,称为动脉球,与心脏的心室相通,不能搏动,硬骨鱼类具有;动脉圆锥是软骨鱼类心脏的组成部分,位于心室的前方,内有瓣膜,能有节律的搏动;47. 单循环:血液在体内只有一条循环路线;血液从心脏压出经鳃完成气体交换后,不返回心脏,进入背大动脉,送至身体各处,离开器官组织的乏氧血沿静脉回流到心脏;52. 韦伯氏器:鲤形目鱼类,由最前面的3个脊椎骨的一部分经过变异形成的,包括闩骨、舟骨、间插骨和三脚骨,位于内耳和鳔之间,起传导作用;53. 洄游:有些鱼类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在一定的季节,沿着固定的方向,聚集成群作有规律的长距离迁移运动,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对生殖、觅食、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经过一段时间后又返回原地,这种现象称为洄游;76. 双凹型椎体:椎体前后两端都凹入,椎体间具有退化的脊索并穿过椎体,使残存的脊索呈念珠状;鱼类、低等有尾两栖类、低等爬行类属于此种类型;9. 不完全双循环:血液在体内有两条循环路线,一是体循环,血液从心脏发出后,到身体各处进行气体交换,乏氧血返回心脏;一是肺循环,血液从心脏发出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多氧血再返回心脏,由于两栖类和爬行类,心室只有一个或分隔不完整,因此从身体返回的乏氧血和从心脏返回的多氧血在此有一定的混合,称为不完全双循环;12. 五趾型附肢:从两栖纲开始出现的结构;由总鳍鱼的鳍演化而来,解决了陆生动物失去水中浮力而出现的支撑身体重力的困难;包括肱股骨,桡胫骨,尺腓骨,腕跗骨掌跖骨和指趾骨16.毕氏器:雄性蟾蜍在精巢与脂肪体之间有一粉红色扁平卵圆形小体,称为毕氏器,为退化的卵巢,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产卵功能的卵巢;26.前凹形椎体:椎体前端凹入后端凸出,两椎体间的关节较灵活,脊索有残存,但不连续;多数无尾两栖类、多数爬行类等属于此种类型;27. 后凹型椎体:椎体前端凸出后端凹入,高等有尾两栖类、部分无尾两栖类、少数爬行类属此类型;1.羊膜动物: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绒毛膜、尿囊等胚膜结构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纲、鸟纲、哺乳纲;2.羊膜卵:羊膜卵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胚膜结构的卵;羊膜卵的特点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三层胚膜绒毛膜、尿囊膜、羊膜包围胚胎,羊膜腔中充满着羊水,胚胎浸在羊水中而得到保护,免于干燥和减轻震荡;3.蜕皮:爬行动物的鳞被有定期更换规律,称为蜕皮;一生中的蜕皮次数和蜕皮方式因种而异4. 颞窝:是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在头骨两侧眼眶后面的一个或两个孔洞,是借相邻膜性硬骨的缩小或丢失形成的,颞窝的形成与咬肌发达有关,包括无颞窝、上颞窝、合颞窝、双颞窝四种类型;6.次生腭:在口腔顶壁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以及腭骨、翼骨形成的水平分隔;将口腔和鼻腔完全分开,使内鼻孔后移;爬行动物中以鳄类的次生腭最完整; 10. 潘氏孔:鳄类心脏的室间隔完整,在左右体动脉弓的基部留有一个沟通2个心室的孔称潘氏孔;11.尿囊膀胱:羊膜动物的膀胱由胚胎期的尿囊基部扩大而成,故称尿囊膀胱;12.巩膜骨:爬行类和鸟类的巩膜中有一圈呈覆瓦状排列的环形小骨片,为巩膜骨,有保护眼球的作用;20.后肾:羊膜动物成体的排泄器官,由身体后部的中胚层生肾节形成,其结构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小体和肾小管21.盐腺:为分布于多盐或干旱环境中的一些爬行动物的肾外排盐结构,多位于头部,能够将血液中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29. 新脑皮:大脑表层的锥体细胞聚集成的神经细胞层称为新脑皮,是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的,哺乳动物动物特别发达,有些种类形成了沟和回,成为最高级的神经中枢;2.恒温动物: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包括鸟纲和哺乳纲;3.羽毛:鸟类所特有的结构,由表皮角质化所形成,被覆在鸟类体表,具有保护、保温、构成飞翔器官等功能;根据构造分为正羽、绒羽和纤羽3种;10.尾脂腺:着生在鸟类尾基部背面的一对皮肤腺,分泌油脂可以保护羽毛,并有防水作用,水禽发达,生活在干旱地区的一些鸟类,缺乏尾脂腺;11.异凹型椎体:脊椎骨椎体的一种类型,椎体前端两侧为凹形、上下为凸形;后端两侧为凸形、上下为凹形,椎体的两端成横放的马鞍形;为鸟类颈椎所具有;又称马鞍型椎体;13. 龙骨突:指鸟类胸骨中线高耸的突起,它增加了飞翔肌肉的固着面,为飞行时扇翅有力提供了保证;14. 愈合荐骨:鸟类特有的结构,由少数胸椎、全部腰椎和荐椎以及一部分尾椎愈合而成,它构成了步行时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又称综荐骨;15.尾综骨:鸟类特有的结构,由最后几枚尾椎愈合形成的垂直骨板,为尾羽的着生部位;16. 叉骨:鸟类肩带左右锁骨及退化的间锁骨在腹中线处愈合,形成“V”形,称为叉骨,它可防止鸟类飞行时左右肩带的碰撞18.嗉囊:为鸟类食管基部的膨大,具有贮存和软化食物功能;20.双重呼吸:鸟类特有的,不论吸气或呼气,肺内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 22. 气囊:为和某些初级、次级支气管末端相连的膨大的盲囊,由单层鳞状上皮细胞组成,广布于内脏、骨腔及某些运动肌之间;为鸟类的辅助呼吸系统;包括成对的腹气囊、后胸气囊、颈气囊、前胸气囊和单个的锁间气囊25. 鸣管:为鸟类气管特化的发声器官,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此处具鸣膜和鸣肌,鸣肌控制鸣管壁的形状和紧张度,使气流振动鸣膜而发声26. 完全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心脏四腔,心房与心室已完全分隔,使体循环回心脏的乏氧血和肺循环回心脏的富氧血进入心室后完全分开,这种血液循环方式称为完全双循环,它提高了血液循环的效率28.栉膜:在鸟类的后眼房内的视神经背方伸入一个具有色素、多褶及富有血管的结构,称为栉膜,功能不详,可能与营养视网膜、调节眼球压力及减少日光造成的目眩有关;29. 双重调节:鸟类特有的,不仅能改变晶体的形状以及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还能改变角膜的曲度,这种视力调节方式称为双重调节;30.离趾足:鸟类足型的一种,三趾向前,一趾向后;后趾最强,前趾各趾游离;如一般鸣禽;31. 对趾足:第二和第三趾向前,第一和第四趾向后;如啄木鸟;32. 异趾足:第三和第四趾向前,第一和第二趾向后;如咬鹃;33. 并趾足:三趾向前,一趾向后,但向前的三趾基部并合;如翠鸟;34. 前趾足;四趾均向前方;如雨燕40. 早成鸟雏:孵出时雏鸟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绒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如大多数地栖鸟类、游禽;41.晚成鸟雏:出壳后雏鸟尚未充分发育,光裸或具稀疏绒羽,眼未开,需由亲鸟饲喂,在巢内继续完成后期发育才能独立生活;如雀形目、猛禽等鸟类;42. 迁徙:是鸟类对环境条件变化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居;其特点是定期、定向,且多集成大群;43. 留鸟:终年留居在出生地繁殖区,不发生远距离迁徙的鸟类;44.候鸟:在春秋两季,沿固定路线,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进行迁徙的鸟类;5. 肺泡:是呼吸性支气管末端的盲囊,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外面密布微血管,是哺乳动物肺脏的组成单位和气体交换的场所;6.胸式呼吸:肋间肌收缩、舒张交替进行,胸腔左右直径扩大或缩小,使肺被动地扩张或缩小,从而进行吸气和呼气;这种呼吸方式称胸式呼吸;7.腹式呼吸:在哺乳动物中,由于膈肌的存在,将胸腔与腹腔分隔开,膈肌收缩和舒张,增大和缩小胸腔的上下径,改变胸腔容积,使肺被动地扩张或缩小,完成呼吸作用,这种呼吸方式称腹式呼吸;8.胼胝体:为哺乳动物所特有,指左右大脑半球之间的许多相互联络的神经纤维,此神经纤维所构成的通路称胼胝体;13.外耳:为收集声波的结构,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哺乳动物由外耳道和耳壳构成;15.胎生: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为胎生,他们的胎儿借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而成为幼儿时产出;16.胎盘:为哺乳动物特有,由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起来形成的;尿囊膜和绒毛膜紧密结合并向子宫内膜伸出许多指状突起的绒毛,母体子宫内膜也形成疏松指状突起嵌在胎儿绒毛之间,两者共同形成胎盘;40.角:哺乳动物中有蹄类头上或鼻上所具有的突起物,由表皮及真皮部分特化形成的,为防御、攻击的利器;51.双平型椎体:椎体前后两端扁平,椎体间以椎间盘纤维软骨相隔,椎间盘中央有脊索的残存,称髓核;为哺乳动物所特有;一、名词解释1. 脊索动物:在个体发育的全部过程或某一个时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鳃裂的动物;2. 头索动物:文昌鱼终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咽鳃裂三个主要特征,脊索纵贯身体全长,达到身体是前端,故称脊椎动物;3. 脊椎动物:有明显头部和附肢,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拄所代替,而且脊柱是由许多脊椎骨前后连接而成故称脊索动物;4. 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因而合称为羊膜动物;5. 四足类:具有五指趾型附肢的脊椎动物;6. 颌口类: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7. 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8. 无颌类:无上、下颌和成对附肢的脊索动物;如圆口纲动物;9. 无头类:头索动物因头部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感觉器官和脑的分化,又称无头类;10. 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变温动物;11. 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恒温动物;12.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13. 有头类:脊椎动物的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又称有头类;15. 肝盲囊:文昌鱼的肠为一直管,向前伸出一个盲囊,突入咽的右侧,而称为肝盲囊,其能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的肝脏为同源器官;16. 背裂:文昌鱼神经管的背面并未完全愈合,尚留有一条裂隙,称为背裂;17. 脑眼:文昌鱼神经管上的黑色小点,为光线感受器,称为脑眼;18. 眼点:文昌鱼神经管前端的单个大于脑眼的色素点,无视觉作用;1 圆口动物: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偶肢和上下颌的低等脊椎动物2 囊鳃类:圆口纲动物呼吸系统由于具有独特的结构,故又称囊鳃类;、鳞式:硬骨鱼类鳞片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可有作分类鉴定特征,写法如下:侧线鳞数目;2、迷齿:古总鳍鱼类和古两栖类及坚头类的牙齿,从横切面上看,珐琅质中形成复杂的迷路样式;3、脂鳍:有的鱼类在尾背面的正中线生有一个由皮肤和脂肪构成的鳍,称为脂鳍;4、鳍脚:雄性软骨鱼类的交配器,是腹鳍内侧一块基鳍软骨特化形成的变形器官;5、鳍式:鳍的种类及鳍条数目的表达式;如鲤鱼的鳍式:D.,19—20;,16—18;Ⅴ.Ⅱ,8—9;A.Ⅲ,5—6;—分别代表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罗马字代表硬棘的数目,阿拉伯数字代表软鳍条数目;6、洄游:是指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依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的迁游,如大、小黄鱼等;7、越冬洄游:从产卵声或肥育场向越冬场的迁游;8、索饵洄游:鱼类追踪捕食对象或寻觅饵料所进行的洄游;9、生殖洄游:以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声所进行的迁游;10、年轮:鱼体由于体内营养物质摄食状况不同呈现周期性有规律的生长,在鳞片表面留下鳞嵴变化痕迹,每年形成一个宽窄相同的生长带,即为年轮;11、银膜:鱼类眼球脉珞膜层中特有的一层银色薄膜,含有鸟粪素,可将射入眼球的、次生腭:指口腔顶壁的数块骨形成的水平分隔,爬行动物中以鳄类的次生腭最完整,作用是使内鼻孔后移,将鼻腔和口腔分开;2、胸腹式呼吸:借助于胸廓的扩张与缩小及腹壁肌肉运动完成呼吸的呼吸方式称胸腹式呼吸;3、新脑皮:大脑表层的锥体细胞聚集成神经细胞层;4、犁鼻器:位于鼻腔前下方,开口于口腔顶壁的一对盲囊状结构,内壁有嗅粘膜,是一种化学感受器;蛇类和蜥蜴类有发达的犁鼻器;5、封闭式骨盆:髂骨和荐椎连接,左、右耻骨和坐骨联合,共同构成封闭式骨盆;6、卵胎生:某些鱼类和爬行类,受精卵留在母体的输卵管同分育,直至胚胎完成发育成为幼体时才产生,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黄;7、爬行动物:是指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8、羊膜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羊膜的卵;9、尿囊:胚胎发育过程中,自消化道后部发生的一个充当呼吸和排泄的器官;10、蜕皮:爬行动物的鳞被定期更换的现象;11、自残断尾现象:一些蜥蜴尾在遭受拉、压、挤等机械刺激时,附生在自残部位前后的尾肌分别向不同方向作强烈的不协调收缩,于是就会在尾椎骨的某个自残部位连同肌肉、皮肤一起断裂,这种现象就称为自残断尾现象;12、毒牙:是毒蛇前颌骨和上颌骨上的少数几枚特化的大牙,牙基部有排毒导管与毒腺相联;牙的表面有沟就称为沟牙,牙中央有管的称为管牙;13、潘氏孔:鳄类心脏的室间隔完整,在左、右体动脉弓的基部留有一个沟通2个心室的孔称潘氏孔;14、尿囊膀胱:羊膜动物的膀胱是由胚胎期的尿囊基部扩大而成的,因而称为尿囊膀胱;15、巩膜骨:爬行动物眼球的巩膜中有一圈呈覆瓦状排列的环形小骨片称巩膜骨;在鸟类中也有,具有保护眼球的作用;微弱光线反射到视网膜上;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它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一个高等动物类群;2、胎生:哺乳动物的胎儿,通过胎盘和母体联系,并从母体获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称为胎生;3、妊娠:哺乳动物的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成为幼儿时产出,这一过程称为妊娠;4、无蜕膜胎盘:部分哺乳动物的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不紧密,胎儿产出时不使子宫壁大出血,为无蜕膜胎盘;5、蜕膜胎盘:部分哺乳动物的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因而胎儿产出时需将子宫壁内膜一起撕下,造成大量出血,为蜕膜胎盘;6、洞角:某些哺乳动物如牛的角不分叉,终生不更换,由头骨的骨角外面套以由表皮角质化形成的角质鞘构成;7、实角:某些哺乳动物如鹿的角为分叉的骨质角,通常多为雄兽发达,且每年脱换一次;8、胸廓:由胸椎、肋骨及胸骨构成,它保护内脏、完成呼吸动作和间接地支持前肢运动的重要器官;9、硬腭:由前颌骨、颌骨及腭骨的突起拼合成位于口腔顶部的骨质隔板,它将口腔分割成上、下两部分,解决了“消化”和“呼吸”的矛盾;10、膈肌:膈肌起于胸廓后端肋骨缘,止于中央腱,构成分隔胸腔与腹腔的隔,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发生运动而改变胸腔容积,是呼吸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1、口腔消化:口腔消化指咀嚼和唾液的作用,咀嚼是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称为口腔消化;12、颊囊:某些哺乳动物如松鼠、猴的颊部发展了袋状构造,称为颊囊,用以暂时贮藏食物;13、鲸须:某些鲸的腭部角质上皮棱特化成鲸须,是一种特殊的滤食器官;14、异型齿:哺乳类的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门齿有切割食物的功能,犬齿有撕裂食物的功能,前臼齿和臼齿具有咬、切、压、研磨等多种功能;称为异型齿;15、再生齿:哺乳类的牙齿有乳齿和恒齿之分,乳齿脱落后代以恒齿,恒齿终生不再更换,此种生齿类型称为再生齿;16、高冠齿:某些哺乳动物如牛、鹿、马其齿冠加高,臼齿面上的椎尖边特化成各种形态,以加强臼齿的耐磨寿命,称为高冠齿;17、耳咽管:是连通咽部和中耳腔的通道,可调整中耳腔内的气压而保护鼓膜;18、会厌软骨:哺乳动物适应于吞咽食物碎屑,防止食物进入气管,在喉门外形成一个软骨的“喉门盖”即会厌软骨;19、食管沟:反刍动物幼兽从胃的贲门部开始,经网胃至瓣胃孔处,有一肌肉质的沟褶,称食管沟,借收缩可构成为暂时的管,使乳汁直接流入皱胃内,成体的食管沟退化;20、乳糜管:哺乳类小肠高度分化,小肠粘膜富有绒毛,血管和淋巴管,加强了对营养吸收作用,乳糜管为输送脂肪的一种淋巴管,外观呈现白色;21、肺泡:是呼吸性细支气管末端的盲囊,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外面密布微血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22、胼胝体:左右大脑半球通过许多神经纤维互相联络,神经纤维构成的通路称胼胝体,是哺乳类特有的结构;23、活命中枢:延脑是重要的内脏活动中枢,节制呼吸、消化、循环、汗腺分泌以及各种防御反射,称为活命中枢;24、内分泌腺:是不具导管的腺体,其所分泌的活性物质称为激素,对于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代谢、生长发育和行为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5、反馈:由于血液中激素浓度的变动而引起内分泌腺受到抑制或兴奋的机制称为反馈;26、褪黑激素:松果体分泌的激素称为褪黑激素,可能与体色、生长和性成熟有关;27、重齿类:兔形目动物上颌有2对前后叠生的门齿,前一对大,后一对细小,称为重齿类;28、硬皮动物:大象、犀牛、河马的表皮角质层发达,有几百层厚,称为硬皮动物;29、回声定位:某些哺乳类发展了特殊的高、低频声波脉冲系统,通过听觉感知声波回声而定位,称为回声定位,如蝙蝠以高频声波回。

动物学课件第十四章脊索-圆口纲

动物学课件第十四章脊索-圆口纲
第十四章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脊索
位于消化管和神经管之间的一条棒状结 构,具有支持功能,胚胎时期均具有脊
索,以后或终生保留,或退化被脊柱代替。其结
构由脊索细胞和脊索鞘组成,脊索细胞由泡状细
胞或扁平细胞组成;脊索鞘由内层的纤维组织膜
和外层的弹性组织膜组成,坚韧而有弹性。
第五节 脊椎动物亚门
出现明显的头部
脊柱代替脊索
出现上下颌
呼吸器官完善
复杂的循环系统
肾脏代替肾管
成对的附肢
第十五章 圆口纲(Cyclostomata)
第一节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一、外形:
分为头、躯干和尾,背鳍、尾鳍(雌有臀 鳍),眼,鳃裂、鼻孔(单鼻类)、口漏 斗等
二、构造特征
(一)原始特征 无上下颌 无成对的附肢,尾鳍为原尾型
七鳃鳗目(Petromyzoniformes) 营半寄生生 活。两个半规管,鳃囊7对。分布于淡水或 海洋中。代表动物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 )、雷氏七鳃鳗(L. reissneri)
L. japonica
L. reissneri
前主静脉(2)
腹大动脉(1)
总主静脉(2)
背大动脉(1)
肠及内脏 肠下静脉 肝门静脉
肝静脉
体后各器官 尾静脉
后主静脉(2)
排泄:无集中的排泄器官,由 90~100对 肾管组成,位于咽壁背方的两侧。肾管是一 短而弯曲的小管。一端为具纤毛的肾孔开口 于围鳃腔,另一端以一组特殊的有管细胞紧 贴特殊的血管。
窝,有人认为与嗅觉有关,还有人认为与脊
椎动物脑下垂体同源,并证明能分泌类似于
脊椎动物促性腺激素的物质)。

普通动物学第15章_脊索动物门解析

普通动物学第15章_脊索动物门解析

第四节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
原索动物:无真正的头和脑(无头类)
一、主要特征:
1)、幼虫自由生活,有中空的背神经管,尾部有脊 索, 因此得名“尾索动物” 2)、鳃裂终生存在 3)、身体外面有被囊包被着,又称“被囊动物” 4)、一般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无性生殖(出 芽生殖),有性生殖,及世代交替现象。 5)、从幼体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其变态 为逆行变态。
1. 后口(少数无脊椎动物为后口); 2. 三胚层; 3. 真体腔; 4. 身体分节; 5. 两侧对称。
这些特征说明:脊索动物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 来
思考:脊索在动物进化史上的意义?
1)体重的受力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器官 2)完成定向运动:使躯体运动肌肉获得附着点,使捕食、 御敌更准确、迅速 3)有利于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使体型增大成为可能 4)为脊椎动物头骨形成、颌的出现提供了前体条件
• 第二节 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述
现存的脊索动物约有41,000多种,分为3个亚门:
尾索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亚门
原索动物 (无头类)
脊椎动物亚门 --- 脊椎动物(有头类)
尾索动物亚门 头索动物亚门
尾海鞘纲 海鞘纲 樽海鞘纲
—头索纲
无 原索动物 头

圆口纲 无颌类
脊椎动物亚门
鱼纲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2、脊索动物门的次要特征
二、次要特征
2)肛后尾
1)心脏位于消化管腹面,闭管式循环 2)肛后尾 •脊索动物在肛门后方出现了尾,有些仅见于胚胎期。 3)内骨骼 •具有来源于内胚层可长长和长粗的内骨骼。
区别脊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 ---具脊索、背神经管和鳃裂
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结构的比较

第一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ES

第一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ES
第一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ES
* 硬骨鱼纲: 骨骼一般为硬骨,体被硬鳞,
圆鳞或栉鳞,鳃裂不直接开口体表。
第一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ES
(三)两栖纲Amphibia:皮肤裸露,幼体用鳃呼吸, 以鳍游泳,经过变态后的动物上陆生活,营肺呼吸 和以五趾型附肢pentadactyl limb运动。与其他更高 等脊椎动物共称为四足类。
第一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ES
• 四、脊索动物门的次要特征:
➢ 1、心脏如存在,总是位于消化管的腹面。 ➢ 2、尾部如存在,总是位于肛门的后方。 ➢ 3、骨骼系统属于生活的内骨骼。
第一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ES
第一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ES
• 五、与非脊索动物相似的特征:脊索动物区别于非脊索动
二、头索动物亚门Subphylum Cephalochordata * 主要特点:脊索和背神经管纵贯于全身的背部,并 终生保留;咽鳃裂众多。仅头索纲Cephalochoda一个 类群 * 无头类:头索动物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表皮只有一层细胞, 头部不明显(脑和感觉器官还没有分化出来),故称无头类。
第一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ES
第一节、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 一、终生或胚胎期具有脊索:是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
一条有弹性又有硬度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
➢ * 来源: ➢ * 组成: ➢ * 出现时期:
第一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ES
第一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ES
• 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
三幼体及变态短时间的游泳短时间的游泳附着附着尾部连同脊索萎缩消失尾部连同脊索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神经节神经管退化成神经节感官消失感官消失咽部扩大鳃咽部扩大鳃裂数增加裂数增加内部器官旋转内部器官旋转约约9090形成被囊形成被囊固着固着生活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1.脊索:位于身体背面,为弹性的棒状机构,由富有液泡的细胞组成,外包脊索鞘,在发生上由原肠背侧的部分细胞组成,主起支持身体的作用。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的背面,在发生上是由外胚层下陷卷合而成,是中空的管状结构,是中枢神经系统。

3.咽鳃裂:位于咽部两侧成对的裂孔,直接或间接与体表外界相通,这是呼吸器官组成部分。

4.开放式循环:血液不完全在血管内循环,可以进入各器官的组织血窦。

5.小肾囊:无集中的排泄器官,在肠的弯曲处堆积成团,有排泄功能6. 逆向变态:动物在变态过程中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能加简单的现象。

7. 初生颌器:上颌由腭方软骨,下颌由麦氏软骨组成的这种颌器8.次生颌器:上颌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组成,下颌由齿骨和陷骨组成的这种颌器。

9.韦伯氏器:位于鳔与内耳间,由三角骨,间轴骨,舟骨和闩骨组成,功能是感知声波和压力的变化。

10.动脉圆锥:在发生上源于心脏的一部分,内有半月瓣以防止心室压出的血液倒流。

还有螺旋瓣辅助分配含氧血和缺氧血。

11.动脉: 从心脏出来,运送到身体各部分血液的血管。

特点:管壁厚,弹性大。

12. 静脉:静脉是导血回心的血管,起于毛细血管,止于心房。

管壁厚,弹性小。

13. 卵胎生:受精卵在体内发育,但营养来自卵本身,靠卵黄供给,与母体几乎无营养联系.14. 胎生:受精卵在体内发育,营养靠母体供给,形成胎盘.15. 脊柱:脊柱在脊索的周围形成,由相互关节的多个脊椎组成,除支持身体外,脊柱还有保护脊髓的功能。

16.洄游:鱼类在一生的生命活动中有一种周期性,具向性和群体性的迁徙运动。

17.生殖洄游:水生动物在性腺成熟过程中(肥育地和越冬地)按一定路线向适宜产卵的水域(产卵地)所作的洄游。

18.索饵洄游:鱼类等海洋动物从越冬场和产卵场到饵料生物丰富的索饵场的集群迁移。

19.越冬洄游:一些水生动物离开索饵场到温度、地形适宜的越冬场的集群迁移。

20.同源器官:不同动物的某些器官、结构、和起源相同,但在外形上、功能上有差别。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3、咽鳃裂(pharyngeal gill slits):低等脊索动物消化管前端咽部的两侧,有左右成对排列的、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或间接(一个孔)与外界相通,这些孔就是咽鳃裂。 它是一种呼吸器官,在低等类群中,是终身存在,在高等类群中只见某些幼体(如蝌蚪)和胚胎期(灵掌类),随后完全消失。
5、神经系统:因固着生活,神经系统退化,仅在入、出水管孔之间有一个神经节(nervus ganglion),没有内腔,圆而坚硬,状如小瘤。其旁(靠出水口)有一无色透明、略为膨大的神经腺(neural gland),相当于高等动物的脑下腺。无专门感觉器官,仅于入水管孔、出水管孔、外套膜上有少量散在的感觉细胞。 6、生殖系统:雌雄同体,生殖腺位于肠环间和外套膜内壁上。精巢大,呈分支状,为乳白色颗粒状小块;卵巢长管状,呈淡黄色,内含有许多圆形的卵细胞,精、卵巢紧贴重叠,分别以单根生殖导管(gonoduct),开口于肛门附近的围鳃腔中。成熟的性细胞输入围鳃腔,然后经出水管孔排出体外,或在围鳃腔内与另一海鞘的生殖细胞相遇受精。精卵生殖细胞不同时成熟,为异体受精。
3、两栖纲(Amphibia):皮肤裸露,湿润,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出现五趾型附肢。 4、爬行纲(Reptilia):皮肤干燥,具角质鳞或骨板,羊膜出现。 5、鸟纲(Aves):体被羽毛(feather),前肢变为翼,恒温,卵生。 6、哺乳纲(Mammalia):身体被毛,恒温,胎生,哺乳。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脊索动物门(Chordata):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包括全部脊椎动物和一些没有脊椎骨的脊索动物。 主要特征(共同特征、三大特征): 1、脊索(notochord): 是背部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来源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肠背侧的一部分细胞离开肠管而形成(内胚层)。 A、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具有脊索; B、有的种类仅见于幼体; C、高等脊索动物,只有胚胎期间出现脊索,发育完全时,即被分节的脊柱所取代,称这类动物脊椎动物。

动物学知识

动物学知识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名词解释1.脊索:脊索是背部起支撑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介于消化道和神经管之间。

脊索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脊索。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身体背中线上的管状中枢神经。

3.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消化管前端咽部的两侧,左右成对排列的裂孔。

是一种呼吸器官。

4.逆行变态:柄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5.狭心动物:无心脏,但是具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因而被称为狭心动物。

问答题脊索动物门的三大主要特征和一些次要特点: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

1、闭管式循环。

2、心脏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3、肛后尾。

脊索动物门三个亚门代表动物尾索动物亚门:海鞘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第十五章圆口纲名词解释1.腮囊:圆口纲动物的呼吸管为一盲管,两侧寄有7个内鳃孔,各通入一球形鳃囊,再经外鳃孔通出体外。

鳃囊内壁具许多鳃丝,起源于内胚层,为呼吸的本体。

问答题1.圆口纲的代表动物:七腮鳗和盲鳗2.为什么说以七腮鳗为代表的圆口纲动物最为低等?(原始特征p349)(外形:七鳃鳗体圆筒形,尾侧扁,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七鳃鳗无鳞,无偶鳍,背鳍两个常与尾鳍相连。

七鳃鳗头部有口漏斗(吸盘式),内壁有齿。

眼 1 对无眼睑,被覆透明皮肤。

眼后有 7 个鳃孔(故名)。

单鼻孔在头背面中央。

躯干与尾交界处有一肛门。

皮肤、骨骼系统:七鳃鳗表皮有大量粘液腺。

骨由结缔组织和软骨组成。

脊索发达,终生存在,但出现了脊椎骨的雏形。

具鳃笼。

肌肉:七鳃鳗肌肉分节明显,无水平隔,舌有肌肉操纵,似活塞。

消化:七鳃鳗口无上下颌,口内具小齿,小舌。

口后接咽、肠、肛门。

另有肝脏和胰脏等腺体。

七鳃鳗寄生生活,借口内小齿锉破鱼的皮肤,吸食鱼的血肉,口腔腺分泌物能阻止血液凝固。

呼吸:呼吸时水流双向流动循环:心脏一心房一心室,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泄殖:七鳃鳗的肾为中肾。

动物学课件:_脊索动物

动物学课件:_脊索动物
呈管状,即其内部有空腔,因此称为背神经管。
• 发生:发生时,由胚胎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拢
而形成的。
• 演化发展:原索动物不发达,脊椎动物的背神经
管前部膨大形成脑。脑以后的神经管发育成为脊 髓(内腔在脑中形成脑室、在脊髓中成为中央 管)。
第一节 概 述
鳃裂(gill slits)
• 定义:即消化管的前段(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 对的裂缝,称鳃裂。直接或间接地外界相通。
胚膜
体温
无羊膜类 变温动物
羊膜类 恒温动物
第一节 概 述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幼体具上述3大特征,但脊索在尾部。 变态后脊索消失,背神经管退化成神经节,鳃裂仍存在。成体具被囊 (tunic),大多营固着生活。分为尾海鞘(Appendiculariae)、海鞘纲 (Ascidiacea)、樽海鞘纲(Thaliacea)。
• 无羊膜类(Anamniotes ):胚胎发育中不出现羊膜的脊椎动物,
包括圆口类、鱼类、两栖类。
• 羊膜类(Amniotes) :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
类、鸟类、哺乳类。
• 四足类(etrapoda):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 变温动物(Ectotherm):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 恒温动物(Endotherm):鸟类和哺乳类。
注意点:一切脊索动物都具有脊索,但并不是所有的脊索动物都终 生保留。例:人类,只在胚胎发育早期出现脊索,到了胚胎发育后期 即被脊柱和脑颅基部所取代,因此不终生保留。只有低等脊索动物才 终生具有脊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节 概 述
背神经管(dorsal tubular nerve cord)
• 定义:脊索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脊索的背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索动物门(Chordata)本章主要内容:1.脊索动物门的共同特征。

2.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况。

3.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4.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5.圆口纲的重要特征。

1.脊索动物门的共同特征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各种类间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都有极显著的区别,但本门动物以下共同特征:●具脊索(notochord)。

脊索位于消化道的背面,神经管的腹面,具弹性、不分节、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状支柱。

●具背神经管(dorsal tubular nerve cord )。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的背面,呈管状,其内部具有管腔。

●具咽鳃裂(pharyngeal gill slits)。

为咽部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心脏及主动脉位于消化道腹面,闭管式循环。

2.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况脊索动物现代生存的种类约有41000种,分为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脊椎动物3个亚门。

其中前两亚门为低等脊索动物,又总称为原索动物(Protochordata)。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大多数种类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在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或消失;成体有被囊包被体外,所以尾索动物又称被囊动物(Tunicate)。

尾索动物分为3个纲:●尾海鞘纲(Appendiculariae):体小,形似蝌蚪,游泳生活,鳃裂一对,构造似海鞘的幼体。

●海鞘纲(Ascidiacea):成体无尾,被囊厚,鳃裂甚多,幼体短暂自由生活,成体营固着生活。

●樽海鞘纲(Thaliacea):被囊薄而透明,其上有环状肌肉带;具世代交替现象。

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鳃裂多,脊索和背神经管纵贯全身,终生存在。

本亚门仅头索纲(Cephalochorda),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表皮只有一层细胞,头部不明显,故称无头类(Acrania),体表动物为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地被脊柱所代替。

有头、有脑、有附肢,故称有头类(Craniata)。

脊椎动物亚门现代生存的有6个纲: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3.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近一个多世纪来,许多动物学工作者提出了种种脊索动物祖先的假说,其中有两个较重要的假说:●环节动物论(annelid theory):●棘皮动物论(echinoderm theory):脊椎动物的进化分为三大阶段:●在水中的进化,也就是鱼类的进化。

●从水中到陆地上的进化,即两栖类和爬行类的进化。

●由爬行类进化出来的两支高等脊椎动物,即鸟类和哺乳类的进化。

4.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神经系统发达,分化出具有复杂结构的脑并有头骨加以保护,构成了明显的头部。

●脊柱代替了脊索,成为新的支持身体的中轴。

●出现了完善的捕取食物的器,具有能动的上、下颌(圆口类除外)。

●构造复杂的肾脏代替了分节排列的肾管。

●出现了成对的附肢作为专门的运动器官(圆口类除外)。

●高等种类心脏中多氧血与缺氧血已完全分开,并形成了特有的恒温动物。

●高等种类只在胚胎期具咽鳃裂,成体用肺呼吸。

5.圆口纲的重要特征圆口纲(Cyclostomata)是现存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纲,约50种左右,常见种类为七鳃鳗,它们栖居于海水或淡水中,营寄生或半寄生生活。

圆口纲原始性特征为:●无上、下颌。

●只有奇鳍而无偶鳍。

●刚刚出现雏形的脊椎骨,终生保留脊索。

●头骨不完整,尚无顶部,也没有真正的齿(只有表皮形成的角质齿)。

●脑分化程度低内耳最多只有2个半规管。

●肌肉分化少,保持原始的肌节排列。

圆口纲特化性特征为:●具吸附性不能启闭的口漏斗,口位于口漏斗的底部。

●体表粘滑、无鳞。

●鳃位于特殊的鳃囊中,鳃丝起源于内胚层。

●嗅囊单个。

第十四章鱼纲(Pisces)本章主要内容:1.鱼类主要特征。

2鱼类重要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

3.鱼类的分类。

1.鱼类主要特征:鱼类是适应水栖生活的低等有颌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超过其他各纲脊椎动物种数的总和。

大小差异很大,小的体长只12mm,大的可达20m,体重超过5t。

差异虽然如此巨大,但均有下述主要特征:●有了能活动的上颌和下颌,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同时,颌的出现也带动了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提高。

●出现了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

其基本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和改变运动方向,也为陆生脊椎动物四肢的产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脊柱代替了脊索。

●脑分为明显的5部分,始具一对鼻孔和3个半规管的内耳。

由于局限于水中环境,体制结构在脊椎动物中还处于低级的水平。

鱼类适应水栖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身体仅分为头、躯干和尾3部分。

头骨和躯椎间缺少颈部,故头部不能灵活的转动。

●体多被鳞片,体形多呈梭形。

●以鳃进行呼吸,心脏只一心房一心室,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2.鱼类重要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2.1皮肤及其衍生物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所组成。

表皮内分布着大量单细胞粘液腺,以润滑身体,减少游泳时的阻力并能保护体表。

表皮下层和真皮内有色素细胞(chromatophore)。

鱼类体表被有鳞片(scale),为皮肤重要的衍生物,根据其来源和结构分为三类:●楯鳞(placoid scale),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软骨鱼类所特有,为原始类型的鳞片,与脊椎动物的牙齿同源。

如鲨鱼的鳞片。

●硬鳞(ganoid scale),由真皮演化而来,为硬骨鱼类中较原始种类的鳞片。

如鲟的鳞片。

●骨鳞(bony scale),由真皮演化而来,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的鳞片。

略呈圆形,前端插入鳞囊内,后端游离,可进一步分为圆鳞(cycloid scale)和栉鳞(ctenoid scale)。

●侧线(lateral line),是鱼类体表特化的皮肤感受器官,能感知水流、压力、低频振动等。

纵贯躯干部至尾部。

鲨鱼侧线呈沟状露于体表,硬骨鱼类呈管状埋于皮下,被侧线管分支穿透的鳞片称为侧线鳞(lateral line scale)。

2.2骨骼鱼类的骨骼起源于中胚层的间叶细胞。

依其着生部位分为中轴骨(skeleton axiale)和附肢骨(skeleton appendiculare)两部分。

前者包括脊柱和头骨,后者包括带骨和鳍骨。

●脊柱:分化程度低,只有躯椎(trunk vertebra)和尾椎(caudal vertebra)之分,椎体为双凹型椎体。

头骨:由脑颅与咽颅两部分组成。

脑颅保护脑及嗅、听、视3种感觉器官,咽颅围绕与保护消化道前端部分,分别支持上下颌、舌及鳃。

●附肢骨:支持胸鳍和腹鳍的分别为肩带(pectoral girdle)和腰带(pelvic girdle)2.3肌肉鱼类的肌肉系统分化程度不高,由一系列肌节组成,肌节之间有肌隔联系,体侧肌肉被一水平侧隔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轴上肌和轴下肌。

某些鱼类的肌肉可演变成发电器官,如电鳐(Torpedo marmorata),电鳗(Electrophorus electricus)放电电压分别可达100V、600V。

但不是所有发电器都有肌肉转化而来,如电鲇(Malapterurus electricus)是由真皮腺特化而成,放电电压为400-450V。

3.4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道:●口咽腔:由于口和咽没有明显的界限,通常鳃的部位为咽,其前方为口腔,一般合称为口咽腔。

口咽腔内有齿、舌和鳃耙等构造,形态与鱼的食性有关,口的形状、大小和着生位置也与食性有关。

●食道:多数很短,内壁具粘膜层,能分泌粘液;有的还有味蕾。

少数无胃鱼类的食道还能分泌消化酶。

●胃:消化道的膨大部分,靠近食道处为贲门部,靠近肠的一端为幽门部。

胃的大小与食性有关。

胃粘膜层有分泌粘液、胃蛋白酶和盐酸的各种细胞。

●肠:肠前端与胃相连,无胃鱼类的肠直接与食道相接,后端止于肛门。

一些鱼类在肠与胃交界处一些盲囊状突起,即幽门盲囊(pyloric caecum)。

肠的形状与食性密切相关。

肠粘膜能分泌消化酶。

软骨鱼类的肠壁具螺类状皱褶,称为螺旋瓣(spiral valve)。

消化腺:●肝脏和胆囊:大多数鱼类的肝脏是由相互交错的肝细胞索所组成,索之间有大量的毛细血管。

肝脏形状有的极不规则,呈弥散状分布在肠道之间;有的规则、致密,独立为分叶状。

肝细胞含有大量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过氧化物酶体、脂肪和糖元颗粒。

肝细胞分泌胆汁,通过肝管进入胆囊中贮存。

胆汁是有机盐和无机盐的混合液,在消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胰脏:软骨鱼类的胰脏很发达,为独立的致密型器官;硬骨鱼类的胰脏通常为弥散型,如胰脏分散在肝脏中,则合称为肝胰脏。

胰脏能分泌各种胰蛋白酶类、淀粉酶和脂肪酶。

2.5呼吸系统主要的呼吸器官是鳃,来源于外胚层。

●鳃的构造:鳃主要由鳃弓、鳃耙、鳃隔、鳃片等组成。

通常具5对鳃弓,前4对鳃弓的内缘着生鳃耙,外凸面上长有2个并列的薄片状鳃片,每个鳃片称为半鳃,长在同一鳃弓上的两个鳃片合称为全鳃。

硬骨鱼类最后一对鳃弓无鳃片,特化成咽下骨;软骨鱼类第一对鳃弓上只1片鳃片,称为半鳃,余下4对即为全鳃。

鳃片之间有鳃间隔,软骨鱼类特别发达,硬骨鱼类退化消失。

鳃片由无数鳃丝组成,每一鳃丝的两侧又生有许多突起的鳃小片,扩大了鳃的表面积,其上面分布有丰富的微血管。

●呼吸过程:●辅助呼吸器官:这些辅助器官包括皮肤(鳗鲡)、口咽腔(黄鳝)、肠(泥鳅)、弹涂鱼(尾鳍)、鳃腔的鳃上突――褶鳃(乌鳢和攀鲈)、变态的鳔(肺鱼和雀鳝)。

●鳔位于肠道背面,可分室,外观呈白色,有的通过鳔管与食道相连(管鳔类),有的无鳔管(闭鳔类)。

鳔内气体调节通过鳔管,闭鳔类通过红腺和卵圆窗(区)。

对于多数鱼类来说,鳔的基本功能是调节身体的比重。

2.6循环系统鱼类的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心脏小,构造简单,仅一心房一心室,位于最后一对鳃弓后腹侧的围心腔中。

硬骨鱼类的入鳃动脉和出鳃动脉均为4对;软骨鱼类入鳃动脉为5对,出鳃动脉是4对。

血液一般呈红色,红血细胞具核,鱼类血量仅占体重的1.6-5.2%2.7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鱼类的脑由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等五部分组成,其中端脑又分化为大脑和嗅脑。

间脑背面有松果体,为内分泌腺,腹面延伸为脑漏斗,其腹面有脑垂体,亦为内分泌腺。

中脑是脑五部分中最大的部分,背面为视叶。

延脑在小脑的腹面并向后延伸,是许多生命活动的中枢。

脊髓紧接延脑之后,为低级的反射中枢。

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10对分别发自:感觉器官:侧线系统听平衡器官视觉器官2.7排泄系统排泄器官主要是1对中肾,位于腹腔背面一紫红色器官。

肾脏由许多肾单位(nephron)构成。

肾单位又可分为肾小囊和肾小管;典型的肾小管可分为颈区、近段小管、中段和远段小管,以及集合小管和收集管等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