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平面的距离(课堂PPT)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人教A版 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课件
追问3 :你能利用 , , , 构造直角三角形,再用
勾股定理推导两点间距离公式吗?与向量法比较,你有什么体会?
y
P2
x
O
∟
P1
A
探究新知
追问4 :如何求 1 2 ?
y
P2
x
O
∟
P1
A
探究新知
追问5:如果直线 与坐标轴平行,或在坐标轴上,两点间距离是否满足
经典例题
题型一
两条直线的交点问题
跟踪训练1
(1)若两直线 2x+3y-k=0 和 x-ky+12=0 的交点在 y 轴上,则 k=________;
(2)求经过点 P(1,0)和两直线 l1:x+2y-2=0,l2:3x-2y+2=0 交点的直线方程.
k
k
(1)在 2x+3y-k=0 中,令 x=0,得 y=3,将(0,3)代入 x-ky+12=0,解得 k=±6.
课堂小结
已知平面内两点 , , , ,能否说出两点间的距离
公式?
y
P2
能否描述这句话对应的几何图形?
2 −1
证明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基本方法
x
O
P1
2 − 1
A
课堂小结
回归两道例题的求解过程,总结它们的共同点,谈一谈你的感受?
几何
代数
坐标
几何
随堂检测
1.求下列两点间的距离:
跟踪训练2
(1)已知点 A(-1,2),B(2, 7),在 x 轴上求一点 P,使|PA|=|PB|,并求|PA|的值.
(2)已知在等腰梯形 ABCD 中,AB∥DC,对角线为 AC 和 BD.求证:|AC|=|BD|.
解:
勾股定理推导两点间距离公式吗?与向量法比较,你有什么体会?
y
P2
x
O
∟
P1
A
探究新知
追问4 :如何求 1 2 ?
y
P2
x
O
∟
P1
A
探究新知
追问5:如果直线 与坐标轴平行,或在坐标轴上,两点间距离是否满足
经典例题
题型一
两条直线的交点问题
跟踪训练1
(1)若两直线 2x+3y-k=0 和 x-ky+12=0 的交点在 y 轴上,则 k=________;
(2)求经过点 P(1,0)和两直线 l1:x+2y-2=0,l2:3x-2y+2=0 交点的直线方程.
k
k
(1)在 2x+3y-k=0 中,令 x=0,得 y=3,将(0,3)代入 x-ky+12=0,解得 k=±6.
课堂小结
已知平面内两点 , , , ,能否说出两点间的距离
公式?
y
P2
能否描述这句话对应的几何图形?
2 −1
证明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基本方法
x
O
P1
2 − 1
A
课堂小结
回归两道例题的求解过程,总结它们的共同点,谈一谈你的感受?
几何
代数
坐标
几何
随堂检测
1.求下列两点间的距离:
跟踪训练2
(1)已知点 A(-1,2),B(2, 7),在 x 轴上求一点 P,使|PA|=|PB|,并求|PA|的值.
(2)已知在等腰梯形 ABCD 中,AB∥DC,对角线为 AC 和 BD.求证:|AC|=|BD|.
解:
用空间向量求点到面的距离 PPT
2、求向量—求点到平面内任一点对应的向量AP
3、求法向量—求出平面的一个uuu法r 向r 量
4、代入公式—通过公式 d
|
A
P r
n
|
代入求解.
n
练考题、验能力、轻巧夺冠
[题后感悟] 用向量法求点面距的方法与步骤,n
O
为法向量。
练习.已知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n=(-2,-2,1), 点A(-1,3,0)在α内,则P(-2,1,4)到α的距离为________. 解析: d=|P→|An·|n|=|1×-2-+222×+--22+2+-124×1| =130.
答案:
10 3
变式练习: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PD⊥平面ABCD, 且PD=1,E,F分别为AB,BC的中点.求点D到平面PEF的距 离;
解析:建立以D为坐标原点,DA,DC,DP分别为x轴, y轴,z轴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则P(0,0,1),A(1,0,0),C(0,1,0), E1,12,0,F12,1,0, E→F=-12,12,0,P→E=1,12,-1, 设平面PEF的法向量n=(x,y,z), 则n·E→F=0,且n·P→E=0, 所以-12x+12y=0, x+12y-z=0.
[例1] 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E,F,G分别 是C1C,D1A1,AB的中点,求点A到平面EFG的距离.
解: 建系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求向量 求法向量
则 A(2,0,0),E(0,2,1),F(1,0,2),G(2,1,0),
uuur
uuur
∴ EF =(1,-2,1), EG =(2,-1,-1),
uur GA=(0,-1,0).设 n=(x,y,z)是平面 EFG 的法向量,
2.3.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教学课件)-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为AC,另一条小路过点D,问:是否在BC上存在一点M,使得
两条小路AC与DM相互垂直?若存在,求出小路DM的长.
解:以B 为坐标原点,BC,BA 所在直线分别为 x 轴 、y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 平面直角坐标系.
因为 |AD|=5 m,|AB|=3 m,所 以C(5,0),D(5,3),A(0,3). 设点M 的坐标为(x,0),
解得
5.光线从点A(-3,4)射到x轴上,经反射后经过点B(4,10),则反 射光线所在直线的方程为 2x-y+2=0 ,光线从A到B的路线长 度为7√5 解析:由题意知,反射光线过(-3,-4)和(4,10)两点,故斜率为
所以反射光线为 y+4=2(x+3),整理得2x-y+2=0,
光线从A到 B 的路线长度,即为(-3,-4)与(4,10)间的距离,所
[例2] 已知点A(3,6), 在x轴上的点P与点A的距离等于 10,则点P的坐标为(-5,0)或(11,0) 解析:设点P 的坐标为(x,0),
由 |PA|=10得
解得x=11 或x=-5. 所以点P 的坐标为(-5,0)或(11,0).
解 :法一 因 为
所以|AB|=|AC|,且 |AB|²+|AC|²=|BC|²,所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法二 因 为 所以kAc ·kAB=-1.所以AC⊥AB.
所以|AC|=|AB|.所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方法 总 结
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判断三角形形状的方法 已知三个顶点的坐标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求三边长,从边长间的关系入手,如果边长相等,则可能是等腰或等 边三角形;如果满足勾股定理,则是直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都不是
两条小路AC与DM相互垂直?若存在,求出小路DM的长.
解:以B 为坐标原点,BC,BA 所在直线分别为 x 轴 、y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 平面直角坐标系.
因为 |AD|=5 m,|AB|=3 m,所 以C(5,0),D(5,3),A(0,3). 设点M 的坐标为(x,0),
解得
5.光线从点A(-3,4)射到x轴上,经反射后经过点B(4,10),则反 射光线所在直线的方程为 2x-y+2=0 ,光线从A到B的路线长 度为7√5 解析:由题意知,反射光线过(-3,-4)和(4,10)两点,故斜率为
所以反射光线为 y+4=2(x+3),整理得2x-y+2=0,
光线从A到 B 的路线长度,即为(-3,-4)与(4,10)间的距离,所
[例2] 已知点A(3,6), 在x轴上的点P与点A的距离等于 10,则点P的坐标为(-5,0)或(11,0) 解析:设点P 的坐标为(x,0),
由 |PA|=10得
解得x=11 或x=-5. 所以点P 的坐标为(-5,0)或(11,0).
解 :法一 因 为
所以|AB|=|AC|,且 |AB|²+|AC|²=|BC|²,所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法二 因 为 所以kAc ·kAB=-1.所以AC⊥AB.
所以|AC|=|AB|.所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方法 总 结
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判断三角形形状的方法 已知三个顶点的坐标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时,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求三边长,从边长间的关系入手,如果边长相等,则可能是等腰或等 边三角形;如果满足勾股定理,则是直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都不是
向量法求空间点到平面的距离课件
2、向量数量积公式
a•b abcos(为a与b的夹角)
学习交流PPT
2
二、新课
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B
n
A
O
1 、剖析 B O : 平 , 如 面垂 图 O ,则 足 , B 到 点 为 平 的面 距离就是
线 B段 的 O 长度。
学习交流PPT
3
例 2、如图,已知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4,E、F
AB ( 2,1, 0), CB ( 2, 0, 0), CP (0, 1,1) ,
设平面 PBC 的法向量为 n ( x, y, z) ,
则
n
CB
0
z
n CP 0
(x, y, z)( 2,0,0) 0
(
x,
y,
z)
(0,
1,1)
0
∴
x y
0 z
x
令 y 1, n (0, 1, 1) ,d= 2
向量法求空间点到平面的距离
B
n
A
O
学习交流PPT
1
新课导入: 我们在路上行走时遇到障碍一般会绕过它,在生活中我们知道转弯,那 么在学习上也一样,要想求空间一点到平面距离,就必须找到或间接找 到它,而这样做恰恰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让思维转个弯, 用向量法解决这个难题。
一、复习引入: 1、空间中如何求点到距面离? 方法1、直接做或找距离; 方法2、等体积法; 方法3、空间向量。
2
学习交流PPT
y
7
BE(2,0,0)
设平面 EFG 的一个法向量A
为 n (x, y, z)
E
B
y
学习交流PPT
4
练习1
a•b abcos(为a与b的夹角)
学习交流PPT
2
二、新课
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B
n
A
O
1 、剖析 B O : 平 , 如 面垂 图 O ,则 足 , B 到 点 为 平 的面 距离就是
线 B段 的 O 长度。
学习交流PPT
3
例 2、如图,已知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4,E、F
AB ( 2,1, 0), CB ( 2, 0, 0), CP (0, 1,1) ,
设平面 PBC 的法向量为 n ( x, y, z) ,
则
n
CB
0
z
n CP 0
(x, y, z)( 2,0,0) 0
(
x,
y,
z)
(0,
1,1)
0
∴
x y
0 z
x
令 y 1, n (0, 1, 1) ,d= 2
向量法求空间点到平面的距离
B
n
A
O
学习交流PPT
1
新课导入: 我们在路上行走时遇到障碍一般会绕过它,在生活中我们知道转弯,那 么在学习上也一样,要想求空间一点到平面距离,就必须找到或间接找 到它,而这样做恰恰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让思维转个弯, 用向量法解决这个难题。
一、复习引入: 1、空间中如何求点到距面离? 方法1、直接做或找距离; 方法2、等体积法; 方法3、空间向量。
2
学习交流PPT
y
7
BE(2,0,0)
设平面 EFG 的一个法向量A
为 n (x, y, z)
E
B
y
学习交流PPT
4
练习1
2.3.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共25张PPT)
求证:|AB|2=|AD|2+|BD|·|DC|.
思路分析: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设出各顶点的坐标,应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证明.
证明:如图,以BC的中点为原点O,BC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A(0,a),B(-b,0),C(b,0),D(m,0)(-b<m<b).
则|AB|2=(-b-0)2+(0-a)2=a2+b2,
)
解析:|AB|=|AC|= 17,|BC|= 18,故△ABC 为等腰三角形.
答案:B
5.已知点A(3,6),在x轴上的点P与点A的距离等于10,则点P的坐标为
________.
[解析] 设点 P 的坐标为(x,0),由 d(P,A)=10 得 (x-3)2+(0-6)2=10,
解得 x=11 或 x=-5.
人教2019 A版 选择性必修 一
第二章
直线和圆的方程
2.3.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学习目标
1.掌握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会运用坐标法证明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
情境导学
在一条笔直的公路同侧有
两个大型小区,现在计划在公路
上某处建一个公交站点C,以方
便居住在两个小区住户的出行.
如何选址能使站点到两个,
∴B
-2,0
,C
,0
2
|PA|2+|PB|2+|PC|2
,A 0, 3a .设 P(x,y),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
2
2 2
2 2
=x +
x+2 +y + x-2 +y
52
2
2
=3x +3y - 3ay+ 4
思路分析: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设出各顶点的坐标,应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证明.
证明:如图,以BC的中点为原点O,BC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A(0,a),B(-b,0),C(b,0),D(m,0)(-b<m<b).
则|AB|2=(-b-0)2+(0-a)2=a2+b2,
)
解析:|AB|=|AC|= 17,|BC|= 18,故△ABC 为等腰三角形.
答案:B
5.已知点A(3,6),在x轴上的点P与点A的距离等于10,则点P的坐标为
________.
[解析] 设点 P 的坐标为(x,0),由 d(P,A)=10 得 (x-3)2+(0-6)2=10,
解得 x=11 或 x=-5.
人教2019 A版 选择性必修 一
第二章
直线和圆的方程
2.3.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学习目标
1.掌握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会运用坐标法证明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
情境导学
在一条笔直的公路同侧有
两个大型小区,现在计划在公路
上某处建一个公交站点C,以方
便居住在两个小区住户的出行.
如何选址能使站点到两个,
∴B
-2,0
,C
,0
2
|PA|2+|PB|2+|PC|2
,A 0, 3a .设 P(x,y),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
2
2 2
2 2
=x +
x+2 +y + x-2 +y
52
2
2
=3x +3y - 3ay+ 4
151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共17张PPT
第1讲 I 描述m 运动的N 第基1本章概a 念直o 线g 与方程 e
解析 (1)设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为A'(m,n),
则
n m m
0 2 2 2
2, 2 n
2
0
8
0,
解得 mn 8,2,故A'(-2,8).
因为P为直线l上一点,所以PA+PB=PA'+PB≥A'B,当且仅当B,P,A'三点共线时,PA+
第1讲 I 描述m 运动的N 第基1本章概a 念直o 线g 与方程 e
直线关于点的对称 直线关于点的对称实际上可以转化为点关于点的对称.
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 已知直线l1:A1x+B1y+C1=0,l2:A2x+B2y+C2=0,求直线l1关于直线l2的对称直线的方程. 如果l1∥l2,则设所求直线的方程为A1x+B1y+m=0(m≠C1),然后在l1上找一点P,求出 点P关于直线l2的对称点P'(x',y'),再代入A1x+B1y+m=0,即可解出m. 如果l1与l2相交,则先找出l1与l2的交点P,然后在l1上确定一点M(不同于交点),找出 这一点关于l2的对称点M',由两点即可确定所求直线的方程.
将(x2,y2)代入直线l的方程得x'2+2y'2-4=0,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x+2y-4=0. 方法技巧 关于对称问题,要充分利用“垂直平分”这个基本条件,“垂直”是 指两个对称点的连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平分”是指两个对称点连成的线段的中 点在已知直线上,可通过这两个条件列方程组求解.
第1讲 I 描述m 运动的N 第基1本章概a 念直o 线g 与方程 e
点到平面的距离精选幻灯片
P
N
D
C
M
A
B
15
解:如图,以 D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D-xyz
则 D(0,0,0),A( 2 a ,0,0),B( 2 a ,a ,0),C(0,a ,0),P(0,0,a )
∵ M 、N 分别是 AD 、PB 的中点,∴ M ( 2 a , 0, 0) N ( 2 a , 1 a, 1 a)
垂线段的长度。
还可以用等积法求距离.
P
d
O
3
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d
sin
AP
d | AP | sin
P
| AP n |
n
sin
d
AP n
O
d | AP n | A
n
其中AP为斜向量, n为法向量。
4
[一点通] 用向量法求点面距离的方法与步骤:
5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棱长为1, E为D1C1的中点,求: B1到面A1BE的距离;
=| F|Dn|·n|=
2= 6
6 3.
∴点 E 到平面 PFB 的距离为 36.
19
D1
A1
E
C1
B1
D
A
C
B 8
练习1:
已知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E、F分别是B1C1和C1D1 的中点,求点A1到平 面DBEF的距离。
z
D1 F
C1
A1
E B1
D A
x
C y
B
9
练习2:
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C=1,
∠ACB=900,AA1= 2 ,
N
D
C
M
A
B
15
解:如图,以 D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D-xyz
则 D(0,0,0),A( 2 a ,0,0),B( 2 a ,a ,0),C(0,a ,0),P(0,0,a )
∵ M 、N 分别是 AD 、PB 的中点,∴ M ( 2 a , 0, 0) N ( 2 a , 1 a, 1 a)
垂线段的长度。
还可以用等积法求距离.
P
d
O
3
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d
sin
AP
d | AP | sin
P
| AP n |
n
sin
d
AP n
O
d | AP n | A
n
其中AP为斜向量, n为法向量。
4
[一点通] 用向量法求点面距离的方法与步骤:
5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棱长为1, E为D1C1的中点,求: B1到面A1BE的距离;
=| F|Dn|·n|=
2= 6
6 3.
∴点 E 到平面 PFB 的距离为 36.
19
D1
A1
E
C1
B1
D
A
C
B 8
练习1:
已知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E、F分别是B1C1和C1D1 的中点,求点A1到平 面DBEF的距离。
z
D1 F
C1
A1
E B1
D A
x
C y
B
9
练习2:
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C=1,
∠ACB=900,AA1= 2 ,
第1课时 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问题 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课件
A(0,0,0),C(1,1,0),N 1,0,
所以=
1
,0,1
2
1
2
1
,0,1
2
1
0,-1,
2
,M
,=
,
, =(1,1,0).
设 n=(x,y,z),且 n⊥,n⊥,
1
2
+ = 0,
· = 0,
所以
即
1
· = 0,
- + = 0,
2
= -2,
1
即
取 z=2,则 x=-4,y=1,
情境:在平面内任取一点 O,作=a,=b,过点 A 作直线
OB 的垂线,垂足为 A1,则1 就是 a 在 b 上的投影向量.
【思考】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a,b,a 和 b 的夹角为 θ,那么 a 在 b 上
的投影是什么?a 在 b 上的投影向量是什么?
提示:a 在 b 上的投影为|a|cos θ,a 在 b 上的投影向量
5 5
ABC 的一个法向量.
由题意,知 =(-7,-7,7),
所以点 D 到平面 ABC
84
5
|·|
42 2
的距离为
= =
.
||
2
5
4.同类练如图,已知正方体 ABCDA1B1C1D1 的棱长为 1,则点 A 到平面 BDC1 的
3 .
距离为
3
解析:以 D 为坐标原点,DA,DC,DD1 所在直线分别为 x 轴、
.
【思考】
(1)若“单位方向向量 u”变为“方向向量 s”,投影向量
,PQ 分别如何表示?
||
· ·
·
所以=
1
,0,1
2
1
2
1
,0,1
2
1
0,-1,
2
,M
,=
,
, =(1,1,0).
设 n=(x,y,z),且 n⊥,n⊥,
1
2
+ = 0,
· = 0,
所以
即
1
· = 0,
- + = 0,
2
= -2,
1
即
取 z=2,则 x=-4,y=1,
情境:在平面内任取一点 O,作=a,=b,过点 A 作直线
OB 的垂线,垂足为 A1,则1 就是 a 在 b 上的投影向量.
【思考】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a,b,a 和 b 的夹角为 θ,那么 a 在 b 上
的投影是什么?a 在 b 上的投影向量是什么?
提示:a 在 b 上的投影为|a|cos θ,a 在 b 上的投影向量
5 5
ABC 的一个法向量.
由题意,知 =(-7,-7,7),
所以点 D 到平面 ABC
84
5
|·|
42 2
的距离为
= =
.
||
2
5
4.同类练如图,已知正方体 ABCDA1B1C1D1 的棱长为 1,则点 A 到平面 BDC1 的
3 .
距离为
3
解析:以 D 为坐标原点,DA,DC,DD1 所在直线分别为 x 轴、
.
【思考】
(1)若“单位方向向量 u”变为“方向向量 s”,投影向量
,PQ 分别如何表示?
||
· ·
·
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夹角问题(第1课时+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问题)课件
= -,
·1 = 2 + 2 = 0,
所以
所以 = -.
· = 2 + 2 = 0.
取x=1,则y=-1,z=-1.
所以,n=(1,-1,-1)是平面A1BD的一个法向量.
所以点 D1 到平面 A1BD 的距离
|1 1 ·|
d= ||
=
2
3
=
2 3
.
3
(2)根据题意,知A1D1
, ,
2 6 3
,
3
=4,a·u= 3 .
所以点 C 到直线 AB1 的距离为
2
2
-(·)
=
33
.
3
探究二
点到平面的距离
【例2】 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求:
(1)点D1到平面A1BD的距离;
(2)平面A1BD与平面B1CD1间的距离.
分析:(1)由平面 A1BD 的法向量和向量1 1 可求出点 D1 到平面 A1BD 的
|1 |
= -
2
2
,0,
2
2
.
所以,点 M 到直线 AD1 的距离
d=
2 -(·)2
当 m=-
-
3
2×
2
=
=
2
+
2 1
(-) - 2 (-)2
=
3 2
-
2
1 2
时,根式内的二次函数取得最小值3a .
3
故 d 的最小值为
3
a.
3
+
1 2
.
2
反思感悟 用向量方法求直线外一点N到直线的距离的步骤
人教A版 数学 选择性必修
·1 = 2 + 2 = 0,
所以
所以 = -.
· = 2 + 2 = 0.
取x=1,则y=-1,z=-1.
所以,n=(1,-1,-1)是平面A1BD的一个法向量.
所以点 D1 到平面 A1BD 的距离
|1 1 ·|
d= ||
=
2
3
=
2 3
.
3
(2)根据题意,知A1D1
, ,
2 6 3
,
3
=4,a·u= 3 .
所以点 C 到直线 AB1 的距离为
2
2
-(·)
=
33
.
3
探究二
点到平面的距离
【例2】 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2,求:
(1)点D1到平面A1BD的距离;
(2)平面A1BD与平面B1CD1间的距离.
分析:(1)由平面 A1BD 的法向量和向量1 1 可求出点 D1 到平面 A1BD 的
|1 |
= -
2
2
,0,
2
2
.
所以,点 M 到直线 AD1 的距离
d=
2 -(·)2
当 m=-
-
3
2×
2
=
=
2
+
2 1
(-) - 2 (-)2
=
3 2
-
2
1 2
时,根式内的二次函数取得最小值3a .
3
故 d 的最小值为
3
a.
3
+
1 2
.
2
反思感悟 用向量方法求直线外一点N到直线的距离的步骤
人教A版 数学 选择性必修
2.3.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课件(人教版)
1.求下列两点间的距离 :
(1) A(6, 0), B( 2, 0);
(2)C (0, 4), D(0, 1);
(3) P (6, 0), Q(0, 2);
(4) M (2,1), N (5, 1).
(1) AB ( 2 6) (0 0) 8;
2
2
(2) CD (0 0)2 ( 1 4) 2 3;
段的长度?
追问2 如何求向量1 2 的模长?
1 2 =
2 − 1
2
+ 2 − 1
2
, , ,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1 2 =
2 − 1
2
+ 2 − 1
2
特别地,原点O(0,0)与任一点 , 间的距离
=
2 + 2.
上式利用向量法证明!
(3) PQ (0 6) ( 2 0) 2 10;
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4) MN (5 2) ( 1 1) 13.
2
2
2.已知点A(a, 5)与B(0,10)间的距离是17, 求a的值.
解: AB (0 a ) (10 5) 17,
2
解得a 8.
=
=
+
−
+ −
+ −
+ + ,
=
=
− + .
由 = ,得
+ + = − + .
解得 =1.
所以,所求点为P(1,0),且
=
+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T课件
A 为原点,以 AB 所在直线为 x 轴建立直角坐 标系.
设|AB|=m,|AD|=n, 则 A(0,0),B(m,0),C(m,n),D(0,n). ∴|AC|= m2+n2, |BD|= 0-m2+n-02= m2+n2. ∴|AC|=|BD|,即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高效课堂
•●互动探究
•求平面上两点间距离
∴kAEkBF=12×(-2)=-1,即 BF⊥AE.
•●探索延拓
•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应用
•
已知△ABC的三个顶点坐标是A(1,
-1),B(-1,3),C(3,0).
• (1)判定△ABC的形状;
• (2)求△ABC的面积.
• [探究] 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思考:
• [解析] (1)如图,△ABC可能为直角三角形, 下面进行验证
• A.等边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 C.等腰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 [答[解案析]] ∵C|AB|= 4-22+3-12=2 2,
|AC|= 0-22+5-12=2 5,
|BC|= 5-32+0-42=2 5,
∴|AC|=|BC|.
又∵A、B、C 三点不共线,∴△ABC 为等腰三角形.
当堂检测
• A.重合 B.平行 • C.垂直 D.相交但不垂直 • [答案] A
5.直线 y=2x+10,y=x+1,y=ax-2 交于一点,则 a
的值是( )
A.1
B.-23
C.23
D.-1
• [答案] C
• 6.过直线2x-y+4=0与x-y+5=0的交点, 且平行于直线x-2x-y=2y+0的11=直0 线方程是 ______________.
解得 x=11 或 x=-5. ∴点 P 的坐标为(-5,0)或(11,0).
设|AB|=m,|AD|=n, 则 A(0,0),B(m,0),C(m,n),D(0,n). ∴|AC|= m2+n2, |BD|= 0-m2+n-02= m2+n2. ∴|AC|=|BD|,即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高效课堂
•●互动探究
•求平面上两点间距离
∴kAEkBF=12×(-2)=-1,即 BF⊥AE.
•●探索延拓
•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应用
•
已知△ABC的三个顶点坐标是A(1,
-1),B(-1,3),C(3,0).
• (1)判定△ABC的形状;
• (2)求△ABC的面积.
• [探究] 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思考:
• [解析] (1)如图,△ABC可能为直角三角形, 下面进行验证
• A.等边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 C.等腰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 [答[解案析]] ∵C|AB|= 4-22+3-12=2 2,
|AC|= 0-22+5-12=2 5,
|BC|= 5-32+0-42=2 5,
∴|AC|=|BC|.
又∵A、B、C 三点不共线,∴△ABC 为等腰三角形.
当堂检测
• A.重合 B.平行 • C.垂直 D.相交但不垂直 • [答案] A
5.直线 y=2x+10,y=x+1,y=ax-2 交于一点,则 a
的值是( )
A.1
B.-23
C.23
D.-1
• [答案] C
• 6.过直线2x-y+4=0与x-y+5=0的交点, 且平行于直线x-2x-y=2y+0的11=直0 线方程是 ______________.
解得 x=11 或 x=-5. ∴点 P 的坐标为(-5,0)或(11,0).
高中数学 第3章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3.7 点到平面的距离课件 湘教版选修2-1
→
d=|AP1|=___||_A_P_|_c_o_s_∠_P_A__N_|__=___|_A_|Pn_·|_n_| __.
1.已知直线 l 过点 A(1,-1,2),和 l 垂直的一个向量为 n=
(-3,0,4),则 P(3,5,0)到 l 的距离为( )
A.5
B.14
C.154
D.45
答案:C
2.已知直线 l 与平面 α 相交于点 O,A∈l,B 为线段 OA 的中
d=
|B→C|2-B→|CA→·′AC→′|C2=
16 4-14
=2
35 7.
用向量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一般步骤 (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2)求直线的方向向量; (3)计算所求点与直线上某一点所构成的向量在直线的方向向 量上的射影长; (4)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另外,要注意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与点到 直线的距离之间的转化.
则 A(4,0,0),B(0,3,0),P0,0,95, 所以A→B=(-4,3,0),A→P=-4,0,95, 所以A→P在 AB 上的投影长为|A→P|A·→BA→| B|=156, 所以点 P 到 AB 的距离为 d= |A→P|2-1562= 16+8215-22556=3. 答案:3
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图,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有长方体 ABCD-A′B′C′D′, AB=1,BC=2,AA′=3,求点 B 到直线 A′C 的距离.
又 AC∥平面 PEF,
所以
AC
到平面
PEF
的距离为
17 17 .
用向量法求点面距的步骤 (1)建系: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2)求点坐标:写出(求出)相关点的坐标; (3)求向量:求出相关向量的坐标; (4)利用公式即可求得点到平面的距离.
d=|AP1|=___||_A_P_|_c_o_s_∠_P_A__N_|__=___|_A_|Pn_·|_n_| __.
1.已知直线 l 过点 A(1,-1,2),和 l 垂直的一个向量为 n=
(-3,0,4),则 P(3,5,0)到 l 的距离为( )
A.5
B.14
C.154
D.45
答案:C
2.已知直线 l 与平面 α 相交于点 O,A∈l,B 为线段 OA 的中
d=
|B→C|2-B→|CA→·′AC→′|C2=
16 4-14
=2
35 7.
用向量法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一般步骤 (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2)求直线的方向向量; (3)计算所求点与直线上某一点所构成的向量在直线的方向向 量上的射影长; (4)利用勾股定理求解.另外,要注意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与点到 直线的距离之间的转化.
则 A(4,0,0),B(0,3,0),P0,0,95, 所以A→B=(-4,3,0),A→P=-4,0,95, 所以A→P在 AB 上的投影长为|A→P|A·→BA→| B|=156, 所以点 P 到 AB 的距离为 d= |A→P|2-1562= 16+8215-22556=3. 答案:3
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图,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有长方体 ABCD-A′B′C′D′, AB=1,BC=2,AA′=3,求点 B 到直线 A′C 的距离.
又 AC∥平面 PEF,
所以
AC
到平面
PEF
的距离为
17 17 .
用向量法求点面距的步骤 (1)建系: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2)求点坐标:写出(求出)相关点的坐标; (3)求向量:求出相关向量的坐标; (4)利用公式即可求得点到平面的距离.
1点到平面的距离
A
B
α
A′
B′
β
4.异面直线的距离 异面直线的距离
已知异面直线AA 已知异面直线 1和BC, , 直线AB与异面直线 直线 与异面直线AA1,BC都垂 与异面直线 都垂 , 直相交。 直相交。
A1
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相交 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相交 的直线叫做两条异面直线的 公垂线, 公垂线,公垂线夹在异面直 线间的部分,叫做这两条异 线间的部分, 公垂线段。 面直线的公垂线段 面直线的公垂线段。
假如还有直线A 的公垂线, 假如还有直线A’B’也是a,b的公垂线,则
A’B’⊥a A’B’⊥b a’//a A’B’⊥a’ ⊥ ⊥ ⊥ 平面α 所以 A’B’⊥平面α 又AB ⊥平面 ⊥平面α AB//A’B’ 则 a,b共面 矛盾! 共面 矛盾!
定理二: 定理二: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是分别连结
9.8 距 离
1.点到平面的距离
一点到它在一个平面内的正射影的 一点到它在一个平面内的正射影的 正射影 距离叫做这一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距离叫做这一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P
A
练习:
1已知线段 不在平面内,A、B两点到平面 已知线段AB不在平面内 已知线段 不在平面内, 、 两点到平面 的距离分别是1和 ,那么线段AB的中点到 的距离分别是 和3,那么线段 的中点到 平面的距离是 2或1 。
4.如图,已知P为△ABC外一点,PA、PB、 如图,已知 为 外一点, 、 、 如图 外一点 PC两两垂直,且PA=PB=PC=3,求P点 两两垂直, 两两垂直 = = = , 点 到平面ABC的距离。 的距离。 到平面 的距离
D
A
O
C
B
2.直线到与它平行平面的距离
B
α
A′
B′
β
4.异面直线的距离 异面直线的距离
已知异面直线AA 已知异面直线 1和BC, , 直线AB与异面直线 直线 与异面直线AA1,BC都垂 与异面直线 都垂 , 直相交。 直相交。
A1
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相交 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相交 的直线叫做两条异面直线的 公垂线, 公垂线,公垂线夹在异面直 线间的部分,叫做这两条异 线间的部分, 公垂线段。 面直线的公垂线段 面直线的公垂线段。
假如还有直线A 的公垂线, 假如还有直线A’B’也是a,b的公垂线,则
A’B’⊥a A’B’⊥b a’//a A’B’⊥a’ ⊥ ⊥ ⊥ 平面α 所以 A’B’⊥平面α 又AB ⊥平面 ⊥平面α AB//A’B’ 则 a,b共面 矛盾! 共面 矛盾!
定理二: 定理二: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是分别连结
9.8 距 离
1.点到平面的距离
一点到它在一个平面内的正射影的 一点到它在一个平面内的正射影的 正射影 距离叫做这一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距离叫做这一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P
A
练习:
1已知线段 不在平面内,A、B两点到平面 已知线段AB不在平面内 已知线段 不在平面内, 、 两点到平面 的距离分别是1和 ,那么线段AB的中点到 的距离分别是 和3,那么线段 的中点到 平面的距离是 2或1 。
4.如图,已知P为△ABC外一点,PA、PB、 如图,已知 为 外一点, 、 、 如图 外一点 PC两两垂直,且PA=PB=PC=3,求P点 两两垂直, 两两垂直 = = = , 点 到平面ABC的距离。 的距离。 到平面 的距离
D
A
O
C
B
2.直线到与它平行平面的距离
点到平面的距离zst课件
平面由多个点确定,点P 可能位于平面上方、下方 或与平面相交。
详细描述
计算点P到平面的最短距 离,即点到平面距离。
解析实例三:实际应用场景
总结词:将点到平面距离的概念应用于 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在物理学中,点到平面的距离用于计算 粒子在平面附近的运动轨迹和受力分析 。
在地理学中,点到平面的距离用于计算 地球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大圆距离 )。
0 10 20 30 40 5
总结词:通过简单的几何图形,理解点到平面距离的 基本概念。 详细描述
平面由三个不共线的点确定,点P位于平面上方或下方。
计算点P到平面的垂直距离,即点到平面距离。
实例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简单二维图形 。
解析实例二:复杂几何图形
总结词:通过复杂的几何 图形,深入理解点到平面 距离的计算方法。
点到平面的距离zs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引言 • 点到平面的基础知识 • 点到平面距离的公式推导 • 点到平面距离的实例解析 • 课程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课程背景
几何学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形状、大小、图形的 性质和关系等。点到平面的距离是几何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 是后续学习三维几何、解析几何等课够熟练地计算点到平面 的距离,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
课程展望
80%
知识点拓展
在未来的课程中,可以进一步拓 展点到平面的距离的相关知识点 ,如点到平面的垂直距离、点到 平面的最短距离等。
100%
实际应用案例
增加更多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 更加深入地了解点到平面的距离 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详细描述
计算点P到平面的最短距 离,即点到平面距离。
解析实例三:实际应用场景
总结词:将点到平面距离的概念应用于 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场景。
在物理学中,点到平面的距离用于计算 粒子在平面附近的运动轨迹和受力分析 。
在地理学中,点到平面的距离用于计算 地球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大圆距离 )。
0 10 20 30 40 5
总结词:通过简单的几何图形,理解点到平面距离的 基本概念。 详细描述
平面由三个不共线的点确定,点P位于平面上方或下方。
计算点P到平面的垂直距离,即点到平面距离。
实例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简单二维图形 。
解析实例二:复杂几何图形
总结词:通过复杂的几何 图形,深入理解点到平面 距离的计算方法。
点到平面的距离zs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引言 • 点到平面的基础知识 • 点到平面距离的公式推导 • 点到平面距离的实例解析 • 课程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课程背景
几何学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形状、大小、图形的 性质和关系等。点到平面的距离是几何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 是后续学习三维几何、解析几何等课够熟练地计算点到平面 的距离,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
课程展望
80%
知识点拓展
在未来的课程中,可以进一步拓 展点到平面的距离的相关知识点 ,如点到平面的垂直距离、点到 平面的最短距离等。
100%
实际应用案例
增加更多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 更加深入地了解点到平面的距离 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原创1:1.2.5 第二课时 点到平面、直线到平面、平面到平面的距离
(1)建系: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2)求点坐标:写出(求出)相关点的坐标.
(3)求向量:求出相关向量的坐标( AP ,α内两不共线向量,平面α的法向量n).
(4)求距离d=
| n PA |
n
.
新知探索
思考
怎样利用向量方法求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平面到平面的距离?
答案
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就是这条直线上任一
2
∠ABC=90°,PA=AB=BC=2,AD=1,则AD到平面PBC的距离为________.
则 ൜ ∙ = 0
∙ = 0
,
2 − 2 = 0
即 ቄ
,
=0
取a=1,得n=(1 , 0 , 1),又 = =(2 , 0 , 0),
所以d=
∙
= 2.
课堂小结
1.知识清单:
EF (2, 2,0), EG ( 2, ,2),
x
设平面EFG的一个法向量为 n ( x , y , z ) ,
2 x 2 y 0
2 x 4 y 2 z 0
| n BE |
n
答: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为
A
2 11
.
11
2 11
.
11
C
F
1 1
(1)点到平面的距离.
(2)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与平面到平面的距离.
2.方法归纳:数形结合、转化法.
3.常见误区:对距离公式理解不到位,在使用时生硬套用.对公式推导过程的
理解是应用的基础.
本
课
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束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2)求点坐标:写出(求出)相关点的坐标.
(3)求向量:求出相关向量的坐标( AP ,α内两不共线向量,平面α的法向量n).
(4)求距离d=
| n PA |
n
.
新知探索
思考
怎样利用向量方法求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平面到平面的距离?
答案
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就是这条直线上任一
2
∠ABC=90°,PA=AB=BC=2,AD=1,则AD到平面PBC的距离为________.
则 ൜ ∙ = 0
∙ = 0
,
2 − 2 = 0
即 ቄ
,
=0
取a=1,得n=(1 , 0 , 1),又 = =(2 , 0 , 0),
所以d=
∙
= 2.
课堂小结
1.知识清单:
EF (2, 2,0), EG ( 2, ,2),
x
设平面EFG的一个法向量为 n ( x , y , z ) ,
2 x 2 y 0
2 x 4 y 2 z 0
| n BE |
n
答:点B到平面EFG的距离为
A
2 11
.
11
2 11
.
11
C
F
1 1
(1)点到平面的距离.
(2)直线到平面的距离与平面到平面的距离.
2.方法归纳:数形结合、转化法.
3.常见误区:对距离公式理解不到位,在使用时生硬套用.对公式推导过程的
理解是应用的基础.
本
课
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束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点到平面的距离ppt课件
→→
∴cosθ=
|AB·MD|
→→
=12,∴θ=π3.
| AB|·|MD|
∴异面直线 AB 与 MD 的夹角的大小为π3.
19
(2)∵O→P=(0, 22,-2),O→D=(- 22, 22,
-2), ∴设平面 OCD 的法向量 n=(x,y,z),则
n·O→P=0 n·O→D=0
,得
线为 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
直角坐标系.则 A(0,0,0),B(1,0,0),P(0, 22,0),D(- 22,
22,0),O(0,0,2),M(0,0,1). (1)设 AB 和 MD 的夹角为 θ,
∵A→B =(1,0,0),
M→D =(- 22, 22,-1),
→ |B→O|=|A→B|·cos∠ABO=|AB||
B→O|cos∠ABO
→
.
|BO|
如果令平面 α 的法向量为 n,考虑到法向量的方向,可
以得到 B 点到平面 α 的距离为|B→O|=|A→|Bn·|n|.
15
因此要求一个点到平面的距离,可分以下几步完成: (1)求出该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2)找 出 从 该点 出发 到平 面的 任一 条斜 线段 对 应的向 量. (3)求出法向量与斜线段向量的数量积的绝对值再除以 法向量的模,即可求出点到平面的距离.由于|nn|=n0 可以 视为平面的单位法向量,所以点到平面的距离实质就是平 面的单位法向量与从该点出发的斜线段向量的数量积的绝 对值,即 d=|A→B·n0|.
10
例在1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A1=AB=2, AD=1,点F,G分别是AB,CC1的中点,求点D1 到直线GF的距离.
【思路点拨】 建系后按求点线距离的步骤求 解.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2x+ 22y-2z=0
20
取 z= 2,解得 n=(0,4, 2),设点 B 到平面 OCD 的距离为 d.
∵O→B=(1,0,-2),∴d=|O→|Bn|·n|=23,
所以,点 B 到平面 OCD 的距离为23. 【名师点评】 利用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 离,关键是找到平面的法向量.
21
考点三 求线面距和面面距 若直线a∥平面α,则直线a上的任意一点到平面 的距离都相等;若平面α∥平面β,则平面α上任 意一点到平面β的距离也都相等.因此直线到平 面的距离以及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都可转化为点 到平面的距离解决.
→→
∴cosθ=
|AB·MD|
→→
=12,∴θ=π3.
| AB|·|MD|
∴异面直线 AB 与 MD 的夹角的大小为π3.
19
(2)∵O→P=(0, 22,-2),O→D=(- 22, 22,
-2), ∴设平面 OCD 的法向量 n=(x,y,z),则
n·O→P=0 n·O→D=0
,得
22y-2z=0
A2+B2
4
知新益能 1.点到平面的距离 从空间中一点 P 到平面 α 作_垂__线___PD 交平面 α 于 D,则线段 PD 的_长__度__d_称为点 P 到平面 α 的距 离.
5
2.点到平面距离的向量求法 已知平面 α 的法向量 n 以及平面上任一点 A. 从 A 出发作A→N=n,从点 P 作 AN 的垂线与 AN 相 交于 P1,则__|A__P_1_| _就是A→P在法向量A→N上的投影 长,且点 P 到平面 α 的距离
→ d=|AP1|=||AP|cos∠PAN|=|A|Pn·|n|.
6
思考感悟
在求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两个平面间的距离时能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求 解吗?
提示:能.因为直线与平面平行,两个平面平 行时,直线上的点或其中一个平面上的点到另一 个平面的距离均相等,而两条异面直线可以构造 线面平行,所以在求以上距离时均可转化为点到 平面的距离.
7
考点一
课堂互动讲练
考点突破 点到直线的距离
8
点到直线距离的求法:
如图,PB⊥l,垂足为 B,则 PB 的长度即为 P 到 l 的距 离,在空间不好确定垂足 B 的情况下,可在 l 上另取一点 A, 则 AB 为A→P在A→B上的投影,故|A→B|=|P→A·A→→B |,在 Rt△PAB
| AB|
中
有
|
→ PB
|
=
|P→A|2-|A→B|2 , 即 P 到 l 的 距 离 d =
→→ |P→A|2-|PA→·AB|2.因此求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可分以下几
| AB|
步完成:
9
(1)在直线 l 上取一点 A,同时确定直线 l 的方向 向量 n,并求 n0=|nn|.
(2)计算直线上点 A 与已知点 P 对应的向量|A→P|. (3)计算A→P在 n0 上的投影A→P·n0. (4)由公式 d= |A→P|2-|A→P·n0|2求距离.
(2)s 是直线的方向向量,则 s0=|ss|是直线的单 位方向向量,在求解时,一般先任取一个方向向量 s,然后求其单位向量 s0.
13
考点二 点到平面的距离 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法:
14
如图,BO⊥平面 α,垂足为 O,则点 B 到平面 α 的距
离就是线段 BO 的长度.
若 AB 是平面 α 的任一条斜线段,则在 Rt△BOA 中,
18
以 AB,AP,AO 所在直线为 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
直角坐标系.则 A(0,0,0),B(1,0,0),P(0, 22,0),D(- 22,
22,0),O(0,0,2),M(0,0,1).
(1)设 AB 和 MD 的夹角为 θ,
∵A→B =(1,0,0),
M→D =(- 22, 22,-1),
16
例2 如图,在四棱锥 O-ABCD 中,底面 ABCD 是 边长为 1 的菱形,∠ABC=π4.OA⊥底面 ABCD, OA=2,M 为 OA 的中点.求:
(1)异面直线 AB 与 MD 的夹角的大小; (2)点 B 到平面 OCD 的距离.
17
【思路点拨】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坐 标运算求解. 【解】 作AP⊥CD于点P.如图,分别
F(1,1,0),G(0,2,1),于是有 G→F =(1,-1,-1),G→D1=(0,
-2,1),
所以G→|FG·→GF→D| 1=2-31=
1 ,|G→D1|= 3
5,
所以点 D1 到直线 GF 的距离
d=
|G→D1|2-G→D1·| G→G→FF|2=
5-13=
42 3.
12
【名师点评】 (1)在直线上选取点时,可视情况 灵活选择,原则是便于计算.
10
AD=1例在,1长点方F,体GA分BC别D是-AA1BB1,C1CDC1中1的,中A点A1,=求AB点=D21, 到直线GF的距离.
【思路点拨】 建系后按求点线距离的步骤求 解.
11
【解】 以 D 为坐标原点,DA、DC、DD1 所在直线 为坐标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D1(0,0,2),
3.8 点到平面的距离
1
学习目标
课前自主学案 3.8
课堂互动讲练
知能优化训练
2
学习目标 1.掌握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概念,并会求点到平面 的距离. 2.能利用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求空 间中的各种距离. 3.体会向量方法在研究立体几何中的作用.
3
课前自主学案
温故夯基 1.若点 A(x1,y1,z1),B(x2,y2,z2), 则 dAB= x2-x12+y2-y12+z2-z12. 2. P(x0,y0)到直线 l:Ax+By+C=0 的距 离为 d=|Ax0+By0+C|
→ |B→O|=|A→B|·cos∠ABO=|AB||
B→O|cos∠ABO
→
.
|BO|
如果令平面 α 的法向量为 n,考虑到法向量的方向,可
以得到 B 点到平面 α 的距离为|B→O|=|A→|Bn·|n|.
15
因此要求一个点到平面的距离,可分以下几步完成: (1)求出该平面的一个法向量; (2)找 出 从 该点 出发 到平 面的 任一 条斜 线段 对 应的向 量. (3)求出法向量与斜线段向量的数量积的绝对值再除以 法向量的模,即可求出点到平面的距离.由于|nn|=n0 可以 视为平面的单位法向量,所以点到平面的距离实质就是平 面的单位法向量与从该点出发的斜线段向量的数量积的绝 对值,即 d=|A→B·n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