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叙事手法赏析

合集下载

_罗生门_的叙事技巧探析

_罗生门_的叙事技巧探析
注释: ① 谷0.第 218 页. ② 三好行雄.芥川龙之介论.筑摩书房.1993.第 119 页.第 39 页. ③ 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商务出版社.1999.第 89 页. ⑤⑥⑦⑧⑨⑩ 文洁若, 吕元明, 文学朴, 吴树文译. 芥川龙之介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 18 页.第 10 页.第 11 页. 第 13 页.第 14 页.第 12 页.第 13 页.第 14 页.第 14 页.第 14 页.第 10 页.第 11 页.第 15 页.第 15 页. ④ 吉田精一.芥川龙之介.三省堂.昭和 17 年.第 57 页.第 47 页.第 53 页. 黑格尔.美学(第二卷).商务出版社.1997.第 10 页. 浅野洋, 芹泽光兴, 三岛让编. 芥川龙之介研究. 世界思想社. 2000.第 39 页.
《罗生门》 发表于 1915 年, 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早 期作品。 独特的选材, 深刻的内涵, 精练的语言以及简单严谨的 结构使其成为芥川龙之介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的梗概如 下: 被主人解雇的仆人站在罗生门下正考虑要不要当强盗以免 自己会饿死。仆人在茫然中爬上城楼, 看到一个形象可怕的老 太婆在拔死人头上的头发。仆人对这种行为感到愤慨, 上前制 止并询问其原因, 老太婆说要拿死人的头发做假发, 并解释她如 果不这么做的话就会饿死。 而这个死人生前为了不饿死同样也 干过坏事。这都是为了生存。仆人听了老太婆的解释后, 迅速 剥掉了老太婆的衣服, 离开了罗生门, 没人知道他的去向。 《罗 生门》 取材于日本平安时代末期说话文学的代表作 《今昔物语》 , 作者借用历史舞台, 揭示人本性当中的利己主义。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所谓新现实 主义,就是不同与当时在日本文坛占主流位置的自然主义感 性的写实风格, 而是重视理智与技巧, 给社会现实以及个人加 上自己独特的解释, 具有鲜明的主题。①由于这一流派强调理 智与技巧,所以也被称为新理智派或新技巧派。芥川龙之介 作为这一流派的主将, 其作品大多以巧妙的布局, 机智幽默的 语言以及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而见长。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 ② 三好行雄把芥川文学称为技巧的美学。但他没有对其作品的 叙事技巧作很具体的论述。本文从 《罗生门》 结构运用的独特 手法—戏剧性突转以及对比和比喻, 象征等艺术手法着手, 切 实深入作品的细部, 《罗生门》 对 的叙事技巧作初步的探讨, 看 看这些技巧的运用对深化作品的主题的作用。 一、 结构—戏剧性突转 《罗生门》 的结构简单、 严密, 整部作品由四个部分组成: 一, 失去工作的仆人站在罗生门下正为以后的生活发愁。 正在犹豫要不要当强盗。 二, 仆人看到城楼里正在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 出于正义 感对其行为予以制止。 三, 仆人听了老太婆的一番解释以后, 随即剥光老太婆的衣服。 四, 仆人丢下被剥光衣服的老太婆迅速离开罗生门, 不知去向。 很明显,这种结构是典型的起乘转结的结构模式。而这 典型的结构模式中却含有作者独特的处理。 第一部分, 读者看到的是一个阴森可怕的场景, 地震、 台 风、 大火、 饥荒、 灾难之下的京城一片荒凉。罗生门的楼上更 是成为尸首堆砌的地方, 是狐狸和强盗作窝的场所, 成片的乌 鸦在门楼上飞翔啼叫。文章的主人公“仆人”刚被主人辞退, 独自一人站在城楼下避雨。社会的背景、个人的命运为后面

罗生门的影评

罗生门的影评

电影《罗生门》影评一、《罗生门》的电影叙事1、从电影技术角度来讲(前期拍摄、后期剪辑等),影片没什么东西是新鲜的。

倒是早早地为后来的影视人出不了成绩一味强调精品要“高投入、大制作、长周期”立了一个镜。

遗憾的是,能看懂《罗生门》的没几个在从事影视工作。

2、龙之介的原著我也没看过,汗。

虽然知道日本文学界奖励青年人的最高奖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不过,我相信,黑泽明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既能用文字语言思维,也能用画面语言思维。

他的伟大在于:展示人的内心。

3、三处场景、九个人物构成的电影,要说“简”,那是极至。

在没看过电影的人来说,一般不会相信这么“简单”的电影可以拿多个大奖。

要说“繁”,同样也是极至。

这是哲学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

一个事件,可以引申出那么多“自说自话的谜题”,而且没有答案。

二、精确叙事所带来的事件不确定性“描述越详细,就越远离事物本身。

”这句话,我也是看了很多遍这部电影才慢慢参悟明白。

叙事的第一个层面:武士被害。

在“审讯庭”,除开三个证人(樵夫、捉住强盗的人、行脚僧),当事人是三个:强盗,武士妻子,附身于巫师的武士。

叙事的魅力在于:人人都承认自己是凶手,却留下不一样的呈堂证供。

叙事的第二个层面:旁观者清?? 在“罗生门”,当事人是三个:樵夫、行脚僧、樵夫2。

叙事的魅力在于:人人都是“武士被害”的局外人,仍然没有对事件的始末达成共识。

我们经常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安慰别人。

如此看来,其实,旁观者未必能清。

关于这两个层面叙事,蓝水都分析得很透彻。

三、放置“婴儿”的歧义理解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结尾处的婴儿是黑泽明留给观众的安慰,因为行脚僧好象说了一句“看到人们善良之处”的话。

(大概意思,原话记不得了。

)我的看法有些不一样。

樵夫说:“我养了六个孩子,还怕多养一个吗?”我的疑问是:樵夫能为了值钱的匕首隐瞒他所看见的“真相”。

以后的他会不会仍然会为了一些其它的原因又对孩子怎么样呢?再或者,婴儿能够永远都长不大吗?谁能保证他能与樵夫的六个孩子、与樵夫2、与行脚僧、与强盗、与武士等等人不一样,不会为一己私利、浮世虚名所左右呢?所以,非常赞成蓝水的看法,电影中最后一个定格镜头“罗生门”才是黑泽明的真正意图。

浅析电影《罗生门》的叙事模式及哲学内涵

浅析电影《罗生门》的叙事模式及哲学内涵

浅析电影《罗生门》的叙事模式及哲学内涵浅析电影《罗生门》的叙事模式及哲学内涵汉语言文学3班顾圣哲于1950年由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拍摄的电影《罗生门》,这样一部电影却呈现给了观众太多的迷惑与不解。

整部电影的叙事并未采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最普遍的封闭结构,而是巧妙安排了在罗生门下避雨的三个人:樵夫、和尚与路人。

通过三人的对话直指戏剧的矛盾冲突——让和尚“不再对人类的灵魂抱有信念”的杀人案,由于探求隐私心理的趋势使得路人对这一案件不断追问,就在这追问与回答之间故事情节渐渐展现在观众眼前:在竹林中发生一起凶杀案,有个年轻武士被杀,美貌的妻子遭到大盗的凌辱。

可是三个案件当事人对案件的陈述却大相径庭——作为案件报案人的樵夫的供词很简单,他是第一个发现尸体的人,发现了一些散落的帽子和杂物,根本没有看见剑或者匕首。

捕快是在一条河边抓住了倒地呻吟的多襄丸,发现了武士的马、散落的弓箭和长剑,也并没有缴获那把镶嵌珍珠的匕首。

大盗多襄丸毫不犹豫地将罪责大包大揽,甚至带有主观意愿饶有兴致地向他人炫耀自己的战利品、讲述自己的杀人细节,他不仅不否认杀死了武士,甚至还带有嘲讽性地夸赞武士竟然能与自己决斗了23个回合,同时她也对少妇在被强奸后的不守节操嗤之以鼻;被问及那把贵重匕首时,他表示把它忘了是最大的错误。

而少妇则满腹幽怨地控诉了多襄丸在生理上对自己所施的暴行,在她祈求丈夫原谅时,丈夫却还以一副冷漠的表情,心理上也受到巨大打击。

她拿着匕首希望丈夫赐己一死,丈夫依然置之不理,使其伤心欲绝昏死过去,而醒来时匕首却已经插进了丈夫的胸口。

失魂落魄的她自杀未遂,也不知道匕首的去向。

死去的武士则借巫婆还魂口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在目睹被多襄丸强奸之后,随即却见妻子转而随强盗左右,并要求强盗杀了自己。

他遂感愤怒万分。

此时强盗一把推倒女人并表示不齿,并问武士如何处置她。

武士心下原谅了强盗,却无法容忍妻子的恶毒。

带着对她的诅咒和怨恨,武士悲愤地拔出匕首自己剖腹而死。

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的叙事意识解读_598

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的叙事意识解读_598

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的叙事意识解读一、黑泽明及其电影(一)关于黑泽明黑泽明是国际著名的电影创作家。

他于20世纪初期出生于一个武士家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由于早年哥哥常带黑泽明接触各类电影,因此他对电影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且因为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对绘画等的感知力较强,因此也为其今后的电影发展道路打下基础。

20世纪30年代,黑泽明开始正式接触电影创作和拍摄,期间用了7年时间进行自我修养提升和积累,在1943年正式开始指导电影拍摄。

而其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姿三四郎》就受到了日本观众的热烈欢迎,同时也开辟了日本电影拍摄的新篇章。

之后的50年中,黑泽明先后执导了多部电影,不仅为今后日本的电影创作打下了深厚基础,而且为日本电影的国际化发展铺好了奠基石。

(二)黑泽明电影特征分析黑泽明的电影之所以独立于其他电影,与其创作意识和电影表现特色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其通常会用严谨的逻辑手法和深刻的意识表现来向观众传达某种哲学理念,以此来对社会现实进行鞭挞,进而提升电影本身的品味和追求。

在创作的过程中,黑泽明通常会选用以点到面的创作手法。

即其进行电影创作时,一般都会选取某一个哲理观点或者道德根本,从这一角度出发,进行相关社会事件、人类行为、个人生活表现等的收集,之后以此为基础,对所要选用的情节和表现事件的人物进行区分和辨别。

当然,这些人物和故事很多时候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正如《伊索寓言》中的故事一样,黑泽明希望通过故事的阐述向观众传达他所要表现的真理,所以表现真理的人物和事件也会被他进行相应的加工,旨在最大化地夸张和突出主题。

其次,黑泽明由于早年受到西方绘画的熏陶,再结合其本身的民族意识,其作品更倾向于将西方的电影创作技巧与日本的民间生活表现传统相结合。

作为早期将西方文化引入日本以及将日本文化介绍给世界的导演,黑泽明曾多次尝试将西方的文学著作通过加工介绍给日本的文学界、电影界等,比如其曾经将莎士比亚、高尔基的作品等进行加工创作。

罗生门 影评

罗生门 影评

罗生门影评
《罗生门》是一部由日本导演黑泽明于1950年执导的经典电影。

这部电影以
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复杂的剧情和出色的表演而闻名于世。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被其引人深思的主题和引发的共鸣所震撼。

首先,电影通过多重视角的叙事方式,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主观性。

每个角
色都有自己的版本和解释,观众需要自行判断真相。

这种叙事手法引发了我对真相的思考,以及对人们如何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观点来塑造真相的认识。

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观点,而真相并不总是简单明了。

其次,电影通过罗生门的象征意义,探讨了社会和人性的困境。

罗生门是一个
象征着混乱和不确定性的地方,人们在这里失去了道德和伦理的约束。

这引发了我对人类行为的思考,以及当社会秩序崩溃时,人们会如何面对困境和选择。

电影中的人物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和道德的挑战,这使我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观念的相对性。

此外,电影的黑白摄影和出色的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黑白摄影为电影
增添了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氛围,与剧情的复杂性相得益彰。

演员们的精彩表演更是使得电影的情感更加真实和触动人心。

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情和动作,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为之动容。

总的来说,电影《罗生门》通过其引人深思的主题和复杂的剧情,给我留下了
深刻的感受和共鸣。

它让我思考了真相的复杂性、人性的困境以及道德观念的相对性。

同时,电影的摄影和表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影是一部经典之作,无论是当代观众还是未来的影迷都值得一看。

《罗生门》电影影评

《罗生门》电影影评

《罗生门》电影影评黑泽明的《罗生门》作为世界电影史上一部不朽的作品,对日本电影走向西方甚至走向世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罗生门”也不再只是一部电影的名字,它已经成了我们词汇的一部分,用来描述矛盾的目击证词使人失去判断能力的情况。

《罗生门》改编自芥川龙之介小说《筱竹林中》,讲述了一个谋杀的故事。

一、拍摄手法《罗生门》对快速跟拍、特写镜头以及光影效果的巧妙运用一直以来都广受称赞。

影片中森林的戏占据了大部分。

当强盗在森林中奔跑的时候,观众仿佛感受不到摄影机的存在,镜头平滑移动,就像是观众的眼睛在追随着强盗的运动轨迹。

特别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技术条件下,能达到这样高超的表现效果是非常不容易的。

另外,影片的特写镜头也非常令人赞叹。

例如当强盗、武士、妻子三人对视在丛林中,视角在三人之间轮流转换,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的特写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们的强烈的情绪强盗的傲慢、武士的屈辱、妻子的恐惧。

另外最值得注意的应当是影片中光影效果的运用。

影片中有多个片段都是阳光和树影的结合。

当妻子遭受凌辱时,镜头转向头顶晃动的树叶和零碎的阳光,即使是黑白片,我们也仿佛能感受到那阳光的温暖和让人眩晕。

另外就是在奔跑的场景里,通过光影的晃动也可以感受到影片紧张的气氛以及人物内心的慌乱。

这种手法直到现在也在被广泛的借用,如最近非常火热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片头也是借用了这样的手法,借用阳光和树影的交错效果模糊了摄像机的存在,让人仿佛是随着剧中人一起经历了那场青春的盛宴。

二、情节分析《罗生门》是以倒叙的手法通过在罗生门避雨的三人讲述了一个发生在 12 世纪动乱的日本的故事:一位武士带着妻子远行,却在经过森林时被杀害。

但凶手究竟是谁?贪恋妻子美色的强盗、妻子还是武士本人?三人各有说辞,在最后樵夫也坦白说自己目睹了整个过程,于是共有四种说法。

三人对这桩奇怪的案件感到疑惑不解,纷纷感慨人心的复杂阴暗。

就在这时,三人意外发现了以为弃婴。

罗生门的结构分析

罗生门的结构分析

《罗生门》结构人们对这部片子的褒奖是如此热烈,对谈论和探索它内涵的兴趣是如此浓厚,以至于他们在说到其他用多重视角来回溯一个事实的叙事手法时,总是下意识的脱口而出,“运用了罗生门式叙事”。

本片运用框架故事和内容故事的相互交叉和相互引导来完成故事情节的发展。

构筑了多个时空,让不同的人物从各自的角度、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讲述同一事件。

他们的讲述互为否定,事件表述互相抵触消解、彼此对立,是观众看不到真实何在。

故事的开头用摄影机的慢慢摇动,全景拍摄京都城外破落的罗生门,形成作者驾驭整个故事的摄影机视点;在这一视点的关照下,摄影机移至框架故事人物身上,即樵夫、行脚僧、杂工,通过框架故事人物的不断追问,引出文本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多襄丸、真砂、武士分别讲述的三个内含故事,从而形成叙事行为中的套层交叉结构,而摄影机进入故事俯拍形成的长镜头、三个内含故事和两个框架故事共同形成的六个视点有机完整地构成了电影文本,使每个故事在完成叙事的同时又成为叙事聚焦的对象。

1. 关于叙事结构的多点建构影片《罗生门》是通过三个象征性人物对一桩不可思议的强奸案进行文本叙事的,由于探求隐私心里的驱使杂工对事件不断追问,并且通过追问这种谈话方式把事件的参与者与旁观者、把整个故事的发展情节有机的联系起来,同时也为多个视点的叙事方式提供了一个合理化的平台,这个平台是对多襄丸、真砂、武士在各自的表述中的虚伪道德外衣下的价值寻找。

故事的情节先由樵夫的叙述展开,这是影片的第一个视点。

这个视点讲述者的身份为一般平民,其象征意义和出发点是平民的道德价值。

电影尾部樵夫的“修改版”,正是通过这个视点提供了鉴别整个事件真假的判断依据,还原了事实的真相,揭开了两个男人的懦弱、胆怯与自私,暴露了真砂的虚伪面目,然而这个视点也给杂工一个对樵夫本人进行道德解构的机会与理由,使樵夫在不断的被追问下,默认了自己偷拿短刀的事实。

第二个视点是通过行脚僧来讲述的,主要从宗教情感的角度叙述武士金泽武弘和其妻子真砂,提供了情节发展的开头;并给予了整个故事一定的宗教关怀,其象征意义为宗教式的形而上的追问,表现为对客观真理的执着,对怀疑主义的恐惧,对人类美好情感的怀念与记忆。

论电影《罗生门》的叙事艺术

论电影《罗生门》的叙事艺术

论电影《罗生门》的叙事艺术作者:邢思敏来源:《速读·中旬》2018年第01期摘要:《罗生门》是日本的著名的导演黑泽明指导的一部脍炙人口的电影,在揭露了人性的同时,其电影叙事的手法也十分特殊,因此本篇文章就来讨论一下《罗生门》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罗生门》;叙事手法;复调日本知名导演黑泽明所导演的《罗生门》获得了1951年的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1952年的奥斯卡荣誉,因此黑泽明也成为了日本乃至亚洲的第一导演,让亚洲的电影走向了全世界。

这个故事发生在12世纪末的日本,一名武士金泽武弘被人杀害在树林之中,他的妻子真砂则被大盗多襄丸强暴,武士的尸体被一个砍柴的樵夫发现。

就是这么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由于导演的叙事艺术,使整个的故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一、《罗生门》的叙事艺术(一)多元的叙事手法多元的叙事手法指的就是在一个场景之中有多个对话者,他们用自己独立的语言来解释一件事情,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剧情更加丰富,更能够吸引读者的观看兴趣,在电影中的凶杀案有四种不同的说法。

大盗多襄丸叙述说:“几天之前,他在树林中看到了武士金泽武弘和他的妻子真砂,由于看到真砂十分漂亮,就把武士金泽武弘骗到了山上,然后再把真砂骗到了山上,强暴了真砂,真砂要求自己和巫师金泽武弘决斗,自己用刀杀了金泽武弘,但是真砂却趁乱逃跑了,自己就下山了。

”真砂叙述说:“大盗多襄丸在强奸完自己之后就独自离开了,自己就去丈夫金泽武弘那里去,结果丈夫很嫌弃自己,自己用短刀把丈夫身上的绳索割断,并且让丈夫杀死自己,结果被拒绝,自己昏倒了,醒来之后就发现丈夫已经死亡,胸口上插着一柄短刀,于是自己就匆忙的下山了。

”武士金泽武弘借助了女巫之嘴说:“在多襄丸强暴了真砂之后,真砂想和多襄丸一起走,结果多襄丸在听到这话之后就立刻想去杀真砂了,结果真砂逃跑,回到山上多襄丸替自己割断了绳子,独自离开了,自己十分的羞愧懊恼,就用点到自尽了,过了一会就发现有人把自己自尽的短刀拔走了。

罗生门回环形叙事

罗生门回环形叙事

罗生门回环形叙事电影叙事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五种模式:因果式线性结构,回环式套层结构,缀合式团块结构,交织式对比结构和梦幻式复调结构。

回环式套层结构即回环式叙事,特征是是时间线索成环形闭合,情节结构多层叠加,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叙述,层层渲染而故事本身不给出明确定义和结局。

这种方法可以调动观众主动参与到剧情中去进行理性思考,推理小说也经常使用这样的方法,充分满足了作者耍人和观众被耍的恶趣味。

这里的情节结构的多层叠加表现为:现实时空中,大雨倾盆下的罗生门和讲故事听故事的三个人,是当下的时空。

第二个是樵夫回忆纠察使署公厅上各个人陈述事件的时空。

第三个,则是纠察使署中每个人回忆的过去的时空。

(是不是有点像盗梦空间的梦中梦?)罗生门的叙事形式,就是通过对同一件事进行各个角度的侧面描写。

同样是运动回环式套层结构,《公民凯恩》是通过五个不同人对凯恩的形象侧写来描写凯恩的形象,彼此之间是相互继承的关系,从凯恩的童年到成为商业巨擘再到后来的没落,每一个人的描叙都丰满了凯恩的形象,而罗生门同样是根据不同人各自的立场描述事件,却是相互否定,每一个人的描述都其他人不同,出于立场不同,叙述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和误导性。

观众经常会下意识地相信第一人称的“我”所讲述的事情,因此非常容易被误导甚至暗示,由此被引导做出错误的判断。

案件其实非常简单,如果樵夫一开始就讲出真相完全就是一个谷阿莫三分钟带你看完罗生门的故事,但是就是因为樵夫一开始为独善其身撒了谎,这才引出后面女子,巫师(武士),浪人各自不同的叙述,并由此引发观众的怀疑和取舍。

故事一开始从樵夫开始,樵夫的叙述是看到了尸体和帽子。

浪人强盗的陈述是女子请求他杀了浪人,而他与其进行了一场堂堂正正的决斗后杀死了对方。

女子的陈述是555人家不知道,人家被QJ之后老公鄙视我了,我被吓晕然后匕首飞过去杀了他。

巫师是我觉得最扯蛋的一个,但因为毕竟就早期电影当时我爸还没出生所以姑且当真吧。

巫师的陈述是:女子忘恩负义欲弑夫,浪人幡然醒悟回头是岸,武士自杀。

罗生门的影评

罗生门的影评

电影《罗生门》影评一、《罗生门》的电影叙事1、从电影技术角度来讲(前期拍摄、后期剪辑等),影片没什么东西是新鲜的。

倒是早早地为后来的影视人出不了成绩一味强调精品要“高投入、大制作、长周期”立了一个镜。

遗憾的是,能看懂《罗生门》的没几个在从事影视工作。

2、龙之介的原著我也没看过,汗。

虽然知道日本文学界奖励青年人的最高奖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不过,我相信,黑泽明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既能用文字语言思维,也能用画面语言思维。

他的伟大在于:展示人的内心。

3、三处场景、九个人物构成的电影,要说“简”,那是极至。

在没看过电影的人来说,一般不会相信这么“简单”的电影可以拿多个大奖。

要说“繁”,同样也是极至。

这是哲学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

一个事件,可以引申出那么多“自说自话的谜题”,而且没有答案。

二、精确叙事所带来的事件不确定性“描述越详细,就越远离事物本身。

”这句话,我也是看了很多遍这部电影才慢慢参悟明白。

叙事的第一个层面:武士被害。

在“审讯庭”,除开三个证人(樵夫、捉住强盗的人、行脚僧),当事人是三个:强盗,武士妻子,附身于巫师的武士。

叙事的魅力在于:人人都承认自己是凶手,却留下不一样的呈堂证供。

叙事的第二个层面:旁观者清?? 在“罗生门”,当事人是三个:樵夫、行脚僧、樵夫2。

叙事的魅力在于:人人都是“武士被害”的局外人,仍然没有对事件的始末达成共识。

我们经常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安慰别人。

如此看来,其实,旁观者未必能清。

关于这两个层面叙事,蓝水都分析得很透彻。

三、放置“婴儿”的歧义理解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结尾处的婴儿是黑泽明留给观众的安慰,因为行脚僧好象说了一句“看到人们善良之处”的话。

(大概意思,原话记不得了。

)我的看法有些不一样。

樵夫说:“我养了六个孩子,还怕多养一个吗?”我的疑问是:樵夫能为了值钱的匕首隐瞒他所看见的“真相”。

以后的他会不会仍然会为了一些其它的原因又对孩子怎么样呢?再或者,婴儿能够永远都长不大吗?谁能保证他能与樵夫的六个孩子、与樵夫2、与行脚僧、与强盗、与武士等等人不一样,不会为一己私利、浮世虚名所左右呢?所以,非常赞成蓝水的看法,电影中最后一个定格镜头“罗生门”才是黑泽明的真正意图。

影视鉴赏—《罗生门》

影视鉴赏—《罗生门》

影视鉴赏论文《罗生门》----人性的自私与丑恶【摘要】:一个人在抱怨的时候往往会把错误过多地归咎到其他的人或事上,产生某种事实的偏差,若是平心而论、设身处地就会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这些其实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完全的“真”是不存在的。

而这部影片则是把人性中的这种自私、虚伪、丑恶夸大了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能更好地认识自身、认识这个世界。

【关键字】:凶手,证人,人性,利益,道德【正文】:一、剧情梗概:在这部电影中,总共只有九个人物:樵夫、凶手多襄丸、武士的妻子真砂、武士、女巫、行脚僧、婴儿、杂工和捉住多襄丸的衙役。

故事发生在12世纪的日本,在平安京发生了一件轰动社会的新闻,武士金泽武弘被人杀害在丛林里。

作为证人,樵夫、凶手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来做证的女巫都曾被招到纠察使署,但他们都怀着利己的目的,竭力维护自己,提供了美化自己、使得事实真相各不相同的证词,让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二、影片特色:黑泽明在他的自传中曾提到《罗门生》的创作意图:“这个剧本描写的就是不加虚饰就活不下去的人的本性。

甚至可以这样说,既是人死了他也不放弃虚饰,可见人的罪孽如何之深。

这是一幅描绘人与生俱来的罪孽,人难以更改的本性,展示人的利己心的奇妙的画卷.如果把焦点集中在人心之不可理解这一点来读它,那么,我认为就容易理解这个剧本了。

”这里的意思很清楚,每个人都不惜歪曲事实以维护自己的“面”。

黑泽明自叙的含义再清楚不过了。

但在今天,作者的剖白对于了解一部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在被认为具有决定一切的意义。

因此,影片的意义,既可以从人的本性的“矫饰”的一面来理解,也可以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理解。

影片的叙事结构极具体处理显然提供了这样的基础。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在关于同一案件的四种叙述中有两点是不矛盾的:即武士之死与真砂失身。

此外没有提供任何可靠的“事实”。

因为我们知道,从现有的电影叙述手段来看,提供这样的“事实”是轻而易举的。

由此看来,除了导演关于表现人性可悲面的意义以外,从影片的叙事来看,可以认为,它以一种纯粹到了结晶程度的方式触及了一个现代解释学的主题:一个由人参与其中的历史性事件在它发生以后,它的事实、价值和意义,并不存在完完全全地如其本然的原初叙述。

罗生门(影评)

罗生门(影评)

罗生门(影评)
《罗生门》是一部由日本导演黑泽明执导的经典电影,它以其
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引人深思的故事情节而闻名。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
生在日本平安时代的故事,一个发生在一座废弃的大门前的谋杀案。

这部电影以多角度的叙事手法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
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首先,影片通过多角度的叙事手法,展现了每个人对同一件事
情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动机和解释,观众在观
看的过程中也会被引导去思考真相到底是什么。

这种叙事手法不仅
增加了影片的悬念和观赏性,也让观众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
的理解。

其次,影片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也让观众深受触动。

在影片中,每个角色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生存而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这让人
不禁思考起自己在面对困境时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影片中的罗生门
不仅仅是一个废弃的大门,更是象征着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挑战,这种思考让观众在观看之后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最后,黑泽明导演对影片的细节处理和画面的表现也让影片成
为了一部艺术品。

影片中的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加之出色的演员表演,让影片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罗生门》是一部充满思考和共鸣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让观众在观看之后产生深刻共鸣的艺术品。

这部电影让人对人性和道德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同时也展现了导演对细节的处理和对艺术的追求。

强烈推荐给所有喜欢深度思考和对艺术有追求的观众。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千丝万缕之谜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千丝万缕之谜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千丝万缕之谜电影《罗生门》是一部由日本导演黑泽明于1950年执导的经典之作。

该片以一个发生在古代日本的谋杀案为背景,通过多重视角的叙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真相的多面性。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被其深度和内涵所震撼,思考了人性的本质以及真相的可塑性。

影片以一名叫做木村新八的农夫的谋杀案为线索展开。

在这个案件中,有四个关键角色,分别是被害者、嫌疑犯、目击者以及一名传教士。

每个角色都对案件有着不同的解读和描述,使得真相变得扑朔迷离。

这种多重视角的叙事手法,不仅增加了观众的思考空间,也使得观众对真相的把握变得更加困难。

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展现了人性的一面。

被害者木村新八是一个贫困的农民,他的死引发了一系列的争端和猜疑。

嫌疑犯是一名受尽苦难的盗贼,他为了生存而不惜杀人。

目击者是一名妓女,她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选择了隐瞒真相。

而传教士则代表了道德与良知,他试图寻找真相并揭示人性的丑陋。

这些角色的存在,使得观众在电影中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电影通过展示每个角色的回忆和解释,揭示了真相的多面性。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动机和目的,他们对同一个事件有不同的看法和解释。

这种多重解读的手法,使得观众在电影中陷入了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

真相是否存在?观众被迫思考这个问题,并重新审视了自己对真相的定义和认知。

电影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人性的本质。

每个角色都展现了人性的一面,无论是善良还是邪恶。

人性是复杂而矛盾的,无法简单地用黑白来定义。

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动机和目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选择了不同的行动。

这使得观众不禁思考,当人性面临考验时,我们会选择怎样的道路?《罗生门》还引发了对真相可塑性的思考。

电影中的真相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因为不同角色的解读而产生了变化。

这使得观众反思了真相的相对性和主观性。

真相是否存在于客观世界中?还是只存在于每个人的主观认知中?观众被迫思考这个问题,并重新审视了自己对真相的信任和怀疑。

罗生门叙事手法赏析

罗生门叙事手法赏析

《罗生门》叙事手法赏析看完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感觉这部在1950年拍摄的黑白电影质朴璞真,却甚至比之现在的票房大片更具表现力。

《罗生门》讲述了一场在古代日本的谋杀案。

某日一对夫妇经过一个丛林,强盗见到美貌的妇人生了歹念,就绑了妇人的丈夫,强奸了她,妇人的丈夫最后也死了。

然而关于事件的真相,四个当事人,强盗,夫妇两人,路过的樵夫却对事件的描述很不一样。

电影的开头映在一场大雨中,僧人樵夫和杂役在罗生门下避雨。

僧人和樵夫的表情呆滞茫然而阴晦,像丢了魂一样。

樵夫和僧人在念叨着,“想不明白”“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奇怪的事”“骇人听闻”。

就这样,影片在开始就渲染了一种诡秘的气氛,引起观者对僧人和樵夫所听闻的事情的巨大好奇。

然后在樵夫忍不住像杂役的倾吐叙述中,镜头为我们倒回去那在署堂上的杀人案审理现场。

整个电影富有层次,主要有三个场景,一个是大雨中的罗生门,一个是审理案件的署堂,一个是案发地点丛林。

叙述的线索两条,一是有僧人杂役樵夫的议论,二当事人对事件的复述。

在影片叙事过程中,细节和心理刻画十分到位,音乐和背景的强调,镜头的转换步步引人入胜。

同时,电影对光影的掌控布置也相当精巧,例如对层层树叶中投射下来的阳光和天空的拍摄,这是一种无声的电影语言,使影片更富艺术感染力。

整场电影的绝大部分时间是通过不同人物的叙述倒回到当事人描绘的情景中,其中夹杂着僧人,樵夫和杂役对事件的评论。

电影运用了重复性叙事的手法。

影片中的当事人男人,女人,强盗和樵夫对同一件事进行叙述,内容却大相径庭,听到越多人的叙述我们越觉得疑惑,究竟是谁在说谎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被灵媒召回的男人已经死了,不是说死人说的话最真实吗,可是路过的樵夫与事件也没有什么过深的纠葛那又何必说谎,被抓的强盗洒脱不羁又必死无疑似乎也不需说谎,那女人也许就是害死她丈夫的间接凶手也许还可能编出谎言。

这种手法往往表现在侦探片的叙述中。

同一个事情有四种不同的说法,必定至少有三个人在说谎甚至全部都在说谎,影片却没有为我们作哪怕一点的分析,只是客观地为我们呈现四个叙述者叙述的主观场景。

《罗生门》多角度叙事的艺术巧妙

《罗生门》多角度叙事的艺术巧妙

《罗生门》多角度叙事的艺术巧妙《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部短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以其精妙的多角度叙事方式而闻名。

通过多视角的揭示和交错,芥川龙之介成功地展现了人性复杂性和道德观念的多样性。

本文将从多角度叙事的定义、揭示角色内心世界、深化故事的复杂性等角度来探讨《罗生门》多角度叙事的艺术巧妙。

首先,多角度叙事是指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和经历,来叙述故事事件发展的一种叙事方式。

在《罗生门》中,芥川龙之介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方式,使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故事中的事件。

在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人物的不同视角:妻子、丈夫和偷窃犯。

每个人物的叙述都呈现了他们自己的观点和经历,这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中发生的事件。

比如,妻子的叙述揭示了她内心的矛盾和无奈,丈夫的叙述展现了他的冷漠和自私,而偷窃犯的叙述则突显了他的愤世嫉俗。

通过这些不同的视角,读者可以逐渐拼凑出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故事。

其次,多角度叙事在《罗生门》中还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不同的角色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和反应是不一样的,这也反映了他们各自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在小说中,妻子在面对丈夫的死亡和自己的生存选择时,表现出了对婚姻的绝望和对社会道德的质疑。

丈夫则通过自私的行为来保全自己的利益,而偷窃犯则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这些不同的内心世界给读者带来了反思,引发了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

此外,多角度叙事也为故事增添了复杂性和悬疑感。

通过不同人物不同版本的叙述,芥川龙之介巧妙地设置了故事的起伏和矛盾,使读者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和猜测。

比如,在妻子的叙述中,她描述了一个神秘人的出现,但在丈夫的叙述中,却没有提到该人物。

这种矛盾和悬疑感让读者陷入对真相的深入思考,引发了对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解读。

在小说的结尾,芥川龙之介并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正是多角度叙事的巧妙之处。

综上所述,《罗生门》通过多角度叙事的方式,以其精妙的艺术巧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观念的多样性。

罗生门 影评

罗生门 影评

罗生门影评《罗生门》是一部由日本导演黑泽明于1950年执导的经典电影。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主题而闻名于世。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深被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深刻的思考所感动。

首先,电影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

它采用了多角度的视角,通过不同的人物来讲述同一个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置身于一个迷宫般的情节中,不知道真相究竟是什么。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版本和解释,这使得观众不断思考和推测,从而增加了电影的悬疑和吸引力。

其次,电影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

通过展示不同人物的行为和决策,电影引发了观众对于真相和正义的思考。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动机和目的,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受到了环境和社会压力的影响。

这使得观众在电影中找到了共鸣点,思考自己在类似情况下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于社会问题的探讨,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

影片中展示了贫困、欺骗和道德沦丧等问题,这使得观众对社会的现实感到震惊和不安。

电影通过这种方式引发了观众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并促使他们反思和思考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态度和行动。

最后,电影的摄影和表演也非常出色。

黑泽明运用了黑白摄影的技巧,增加了电影的视觉效果和氛围。

演员们的精湛表演也让人印象深刻,他们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真实的表演,将角色和故事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总的来说,《罗生门》是一部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的经典电影。

它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深刻的主题和出色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深被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深刻的思考所感动,同时也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罗生门式写法

罗生门式写法

罗生门式写法
"罗生门式写法"是指一种以多个视角和角度来叙述同一事件或问题的写作方式,其中每个视角都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解释和真相。

这种写法源于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该小说以一个谋杀案为背景,通过多个人物的陈述展现了事件的复杂性和主观性。

罗生门式写法在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经常被采用,它可以呈现出多元的观点和真相,让读者或观众思考和反思事件的本质和意义。

通过不同视角的交替和对比,罗生门式写法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记忆的主观性以及真相的多样性。

这种写作方式可以带给读者或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引发对现实中复杂问题的思考。

它也可以用来探讨道德、伦理、人性以及社会问题等主题。

罗生门式写法的特点是多元性、模糊性和复杂性,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生门》叙事手法赏析
看完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感觉这部在1950年拍摄的黑白电影质朴璞真,却甚至比之现在的票房大片更具表现力。

《罗生门》讲述了一场在古代日本的谋杀案。

某日一对夫妇经过一个丛林,强盗见到美貌的妇人生了歹念,就绑了妇人的丈夫,强奸了她,妇人的丈夫最后
也死了。

然而关于事件的真相,四个当事人,强盗,夫妇两人,路过的樵夫却对事件的描述很不一样。

电影的开头映在一场大雨中,僧人樵夫和杂役在罗生门下避雨。

僧人和樵夫
的表情呆滞茫然而阴晦,像丢了魂一样。

樵夫和僧人在念叨着,“想不明白”“从
来没有听过这么奇怪的事”“骇人听闻”。

就这样,影片在开始就渲染了一种诡秘
的气氛,引起观者对僧人和樵夫所听闻的事情的巨大好奇。

然后在樵夫忍不住像
杂役的倾吐叙述中,镜头为我们倒回去那在署堂上的杀人案审理现场。

整个电影富有层次,主要有三个场景,一个是大雨中的罗生门,一个是审理
案件的署堂,一个是案发地点丛林。

叙述的线索两条,一是有僧人杂役樵夫的议论,二当事人对事件的复述。

在影片叙事过程中,细节和心理刻画十分到位,音
乐和背景的强调,镜头的转换步步引人入胜。

同时,电影对光影的掌控布置也相
当精巧,例如对层层树叶中投射下来的阳光和天空的拍摄,这是一种无声的电影
语言,使影片更富艺术感染力。

整场电影的绝大部分时间是通过不同人物的叙述倒回到当事人描绘的情景中,其中夹杂着僧人,樵夫和杂役对事件的评论。

电影运用了重复性叙事的手法。

影片中的当事人男人,女人,强盗和樵夫对同一件事进行叙述,内容却大相径庭,听到越多人的叙述我们越觉得疑惑,究竟是谁在说谎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被灵
媒召回的男人已经死了,不是说死人说的话最真实吗,可是路过的樵夫与事件也
没有什么过深的纠葛那又何必说谎,被抓的强盗洒脱不羁又必死无疑似乎也不需
说谎,那女人也许就是害死她丈夫的间接凶手也许还可能编出谎言。

这种手法往
往表现在侦探片的叙述中。

同一个事情有四种不同的说法,必定至少有三个人在
说谎甚至全部都在说谎,影片却没有为我们作哪怕一点的分析,只是客观地为我
们呈现四个叙述者叙述的主观场景。

即使在最后也没有为我们揭开谜底,只为我
们留下悬念和深思。

所有这三个人叙事的共同之处在于讲故事的人要抬高自己形象的迫切愿望,每一个受害者都迫切要将自己表现为属于自己所处的地位和阶层的必备美德的缩图。

丈夫和妻子都是正面描述了自己如何对强盗的攻击这一灾难作出反应。

例如,妻子描述受到侮辱后面对强盗一次次的求婚乃至要挟仍然没有背叛自己的丈夫,而且考虑到自己的丈夫由于她遭人强奸而受到羞辱,藉此表现自己是一个忠诚的妻子。

她的丈夫则把自己描绘成作为一个武士所必须表现出来的荣誉和行为举止的楷模,而且选择了剖腹自杀这种光荣的死法。

同样,那强盗也为自己渲染上浪漫的,英勇的色彩。

他虽然现实中承认了自己强奸妇人的下流行为,不过那是因为他对妇人像仙女一样的美貌和勇敢的品质的欣赏。

他和妇人丈夫大战了几十个回合继而获胜表现了他的英勇。

甚至那樵夫也参与了这一办法。

他也间接地通过贬低其他人的地位来抬高自己的形象。

按他的说法,那妻子是狡猾的,而两个男人都是欺侮女人的懦夫。

而对于罗生门前的三个人,我认为他们代表了这世间为人处世的三类人。


役代表的正是对这个世间的丑恶已经见怪不怪,为了生存随波逐流,而且心里不
存在罪恶感的人;僧人代表的是这世间少数还相信真善美的人,他们心中有某种
坚定的信念;而樵夫则代表了那种还在善恶之间徘徊的人,做了恶事他们会有罪恶感,但往往不得不向现实妥协。

僧人言语中表示着对人性的质问,对丑恶世界的痛心,以及对信念的迷茫。

1950年,人类刚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久,整个日本乃至世界都弥漫着对客观世界的失望,对人性的探寻,迷茫无措。

影片最后樵夫带走并抚养被遗弃的小孩,僧人说:多亏了你,我可以继续保持对人类的信心。

黑泽明告诉我们,人,还是可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