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不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功能不全

肾脏生理功能:①排泄功能;排出体内代谢产物、药物和毒物,原尿→终尿②调节功能: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及血压③内分泌功能:产生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1,25-(OH)2D3和前列腺素,灭活甲状旁腺激素和胃泌素等。

第一节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1.肾小球滤过率降低:①肾血流量减少②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③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

2.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

肾小管功能障碍

1. 近曲小管功能障碍:肾性糖尿、氨基酸尿水、钠平衡失调、重碳酸盐重吸收障碍、代谢性酸中毒

2. 髓袢功能障碍:尿液浓缩障碍,多尿、低渗或等渗尿

3.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功能障碍:Na+ 、K+代谢障碍、酸碱平衡失调、肾性尿崩症

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

1.肾素分泌增多:提高平均动脉血压和促进钠水潴留

2.肾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功能障碍:促进高血压形成

3.前列腺素合成不足:促进高血压形成

4.促红细胞生成素合成减少:出现肾性贫血

5. 1,25-(OH)2D3减少:诱发肾性骨营养不良

第二节急性肾功能衰竭

分类和病因

1.肾前行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脏血液灌流量减少所致;常见各型休克早期,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出现尿量减少和氮质血症等内环境紊乱

2.肾性急性肾功能障碍(器质性肾功能衰竭):肾实质病变而产生;①肾小球、肾间质和肾血管疾病(急性弥漫性损伤)②急性肾小管坏死(最常见、最重要原因):肾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肾中毒(药物、有机溶质、重金属和生物毒素)

3.肾后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尿路(肾盏到尿道口)梗阻引起;肾小球囊内压升高,有效滤过压下降,GFR下降,出现少尿、氮质血症和酸中毒等。

发病机制(肾缺血或肾中毒等,中心环节均为GFR下降)

1.肾血管及血流动力学异常(肾血流减少):①肾灌注压下降(BP 80~180 mmHg,肾血管舒张或收缩,肾血流自身调节,GFR不变;BP<80 mmHg,肾血管收缩,肾血流失去自身调节,GFR降低)②肾血管收缩(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肾内收缩及舒张因子释放失衡)③肾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Na+-K+-A TP酶活性减少,细胞钠水潴留,水肿)④肾血管内凝血

2.肾小管损伤(GFR下降)导致:①肾小管阻塞(少尿)②原尿回漏(漏人周围肾间质,肾间质水肿,出现少尿)③管-球反馈机制失调(NaCl浓度升高、腺苷增多,导致GFR持续下降)

3。肾小球滤过系数降低:滤过面积减少、膜通透性下降

发病过程及功能代谢变化

急性肾功能衰竭按其发病时尿量是否减少,可分为少尿型ARF和非少尿型ARF

1.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包括少尿期、移行期、多尿期、恢复期)

①少尿期(病情最危重阶段):尿的变化(少尿或无尿、低比重尿、尿钠高、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水中毒(水潴留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高钾血症(常为少尿期致死原因)代谢性

酸中毒(具有进行性、不易纠正的特点)氮质血症

②移行期:尿量大于400ml/d,肾小管内皮细胞开始修复

③多尿期:尿量可达3000ml/d或更多;机制:1.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功能恢复正常2.钠水重吸收功能低下3.肾间质水肿消退,肾小管内管型被冲走,阻塞解除4.尿素等代谢物经肾小球大量滤出,产生渗透性利尿

④恢复期

2.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尿浓缩功能障碍为主,所以尿量较多,尿钠含量较低,尿比重也较低

少尿型与非少尿型ARF可以相互转化,少尿型经利尿或脱水治疗有可能转化为非少尿型;而非少尿型如果忽视而漏诊或治疗不当,可转变为少尿型,表示预后不良。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消除病因、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处理高钾血症、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控制氮质血症等

第三节慢性肾功能衰竭

病因

1.原发性肾脏疾患:慢性肾小球肾炎

2.继发性肾脏疾患:糖尿病肾病、高血压性肾病

发展过程(根据肾功能变化和内环境紊乱程度可分为四期)

1.肾储备功能降低期:内生肌酐清除率在正常值的30%以上(肾实质破坏不严重、内环境稳定、无临床症状、时间长,进展缓慢)

2.肾功能不全期:内生肌酐清除率降至25%—30%,(肾实质进一步破坏、内环境紊乱、多尿、夜尿、氮质血症、贫血等、时间较短,进展较快)

3.肾功能衰竭期:内生肌酐清除率降至20%—25%,(肾实质进一步破坏、内环境紊乱、多尿、夜尿、氮质血症、贫血等加重,部分尿毒症症状)

4.尿毒症期:内生肌酐清除率降至20%以下,(肾实质严重破坏、内环境严重紊乱、一系列尿毒症症状)

发病机制

1.原发病的作用:炎症反应、缺血、免疫反应、尿路梗阻、大分子沉淀

2.继发性进行性肾小球硬化

①健存肾单位学说:残存的功能(基本)正常的肾单位,足够多则能功能性代偿,内环境稳定,反之。有原发性减少(慢性肾病)和进行性减少(炎症反应、缺血、免疫反应、尿路梗阻等)导致肾单位代偿不足,内环境紊乱。

②肾小球过度滤过学说:健存肾单位肾小球滤过过度增加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单位继发性减少。

③矫枉失衡学说: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造成体内代谢失衡,为了适应和矫正这种失衡,体内出现一些变化和矫正的结果,又出现新的不平衡,具体来讲,当肾功能障碍时,肾单位进行性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以致磷的滤过减少,因而血磷含量增高。机体此时的适应性反应是甲状旁腺素(PTH)便会增高,以抑制健存肾单位的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使之随尿排出相应增多。显然这种适应性反应具有稳定内环境,起到“矫正”的作用;但是,随着PTH持续增多,却会加强其溶骨作用,使血磷进一步升高,从而使内环境进一步紊乱,出现“失衡”。

④系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产生增多

3.肾小管-间质损伤

病理因素:慢性炎症、慢性缺氧、肾小管高代谢

病理变化:肾小管肥大或萎缩、肾小管腔内细胞显著增生、堆积、堵塞管腔,间质炎症与纤维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