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约瑟难题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约瑟难题的理论,意义之我所见
摘要: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怀着对中国古代文化浓厚的兴趣顺理成章地提出学术界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本文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李约瑟难题”进行理论探究和分析,结合对我国科技革新的启示,将会促使我国早日重归世界科技的前沿,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李约瑟难题”的理论
英国现代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志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对于这一难题,李约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十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归路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壮”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中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二、李约瑟难题的现实意义
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的辉煌延续了数千年,一度还还引领历史潮流,雄踞时代巅峰。1400年以前,中国的科技水平领先于欧洲,因此科技交流的主体是从亚洲移向欧洲的,这是所有研究科学技术史的人所公认的事实。在中国明代之前,300多项世界性重大发明中,中国就占了175项。特别是被马克思认为是“预
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改变欧洲文明历程的四大发明,更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璀璨夺目的智慧之光和强大无比的辐射力。但20世纪以后,社会的动荡和历次运动的洗礼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生了变化,现在的青年人已经似乎很少主动读《论语》,《孟子》,很少把儒家的理论挂在嘴边,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传统的儒家文化渐息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每天所接触的文化和知志大部分来源于西方,饮食起居触目可及都是来自欧美的“舶来品”,美国的可口可乐和麦当劳对青年人的诱惑远大于凉茶和中式快餐,欧美流行歌手的知名度高于民乐歌手……这些都从侧面印证了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尤其在科学技术方面,正如李约瑟难题所分析的一般,近代以来我们在自然科学的造诣方面落后于西方有着深刻的原因:可能是社会的,也可能是经济的,更可能是文化的。实际上,这些因素都可追根朔源到东西方传统文化特质和知志产权制度差异的问题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依靠老一代科技专家们的聪明才智,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果。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试验成功,我们所花的时间最少,而且都是在环境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取得的。尽管我国科技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难以乐观,中国科技发展整体水平依然偏低。
三、我对李约瑟难题的解读
我查阅了大部分学者对该问题的解释,有的是从社会制度方面,有的从经济角度,有的从文化背景角度,有的从社会的科学能力角度探讨,最后我结合他们的理解加上我的思考得出我的结论: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没有过渡到商品经济。
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处于相对停滞状态,最本质的原因在于经济上的停滞。同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墨守陈规,都是经济裹足不前的结果。因此,
研究中国社会停滞的根源,关键是要弄清中国的经济为何停滞不前。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个体农民、封建地主、皇族经济,都是对内自给自足,对外与世隔绝。商品经济在中国长期没有发展起来,更没有取得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生产目的是使用价值,由此决定,生产必然会受到小范围内直接消费者需要的限制。为使用价值而生产,就是为人本身而生产。自然经济的这一性质,决定社会只能维持周而复始的简单再生产,不会进行累进的扩大再生产,所以社会经济也就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西方诸国则与中国不同,它的特点是自然经济较早地转入商品经济。西方在自然经济阶段,也曾出现过停滞状态,甚至比中国还落后。从15世纪末到16 世纪初,西方各国进行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商品经济取得主导地位,商品生产逐渐成为社会生产的普遍形式,西方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二)文言文的特殊与中国人推崇含蓄的教育模式
作为汉字起源的甲骨文,在其诞生之处,就因依附于龟甲而有了精简而内涵丰富的属性。相比于汉字所书写的文言文的艰涩难懂,西方的读物就显得有些“幼稚”了,西方的这些读物浅显易懂,但凡识字,便能读懂,二蛋蛋认识汉字,绝不会就能够读懂文言文。文言文的艰涩难懂不能不说是阻碍科学传播发展进步的因素之一。
出了文言文的艰深,中国人的含蓄也是阻碍科学诞生的一大要素。由于含蓄,我们的艺术讲究留白,文字也是如此,做人更是如此。正如《孔子》、《老子》等经典名著,作者的真正意图总是隐藏在文字背后很远很远,因而至今无人能知其真正意图,所有的诠释都是后人研究作者后,根据自己的经验与想法得出的假说,是否符合作者真正的观点,无人知晓。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这是好事,因为可以
给后人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为后人得出自己结论留有余地。但是,如果放在自然科学主座上,“留白”就显得很不合适了。
自然科学讲究的是严谨,而这与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很不相符。由于自然环境的宽松性,使得我们不必严谨,由于文字的精简性,使得我们很难具体完善地表述,无法严谨。
(三)受中国的教育体制、等级观念影响,士农工商地位不平等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体制不仅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而且还严重影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历代封建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都要采用愚民政策,其中使用的主要法宝就是儒学。儒学的中心内容是崇尚仁义礼乐和中庸之道,提倡封建的道德伦理,反对各种革新和革命行动,然而这大大影响了中国科技革新的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虽未形成制度,这个观念却深入人心。原本是统治者为了便于管理宣扬的观念,在儒家统治的社会下,却在人们心中占有了统治性地位。
事实上,把将士放在第一位无可非议,在封建制度下,普通人家的子女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更高的社会地位,读书考试是唯一可行的路。然而将工与商放在最后,不得不说是阻碍了科学的诞生。自然科学都出自需求与实践(至少英国的工业革命就是由此产生的),“工”的时间是科学诞生的基础,“商”所考虑的与他们利益息息相关的消费者需求也是科学诞生的催产素。
(四)人口压力与名利竞争压力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拥有的可耕地面积并不大。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人与人的竞争一直是相当激烈的,由此会产生名利主义这一现象,自然也无可非议。然而在名利主义的环境下,在崇尚文学,冷落科学的背景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