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北民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陕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远古至近现代,陕北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占据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位置;陕北不仅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还用厚厚的黄土哺育了中国革命。陕北地区所拥有的积淀深厚、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在整个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陕北民俗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全面发现陕北民俗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其民俗文化资源势在必行。

一、民俗文化遗失严重

当今世界,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也不断推进现代化步伐,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对民俗文化的冲击显而易见,由此引发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文化传承者极其匮乏,部分传统技艺面临灭绝等问题不容忽视。

(一)文化生存环境受到冲击

千百年来,陕北人民在黄土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土风情。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迁,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文化艺术、技艺、民间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一些作为传统民俗文化载体的独特陕北地方语言、民俗器物等正在消亡。而网络、电视、电脑的普及,使陕北民间故事、陕北民歌等的听众已越来越少,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等不再是人们在劳动之余宣泄爱与恨的感情寄托,这些都减少了民俗文化的实践机会,削减了其传承的氛围,妨碍了其技艺得保持与提高。另一方面,机械化、高科技取代了诸多效率低下的手工业操作,陕北民间手工艺也存在着艺人“老年化”、传人“稀有化”、技艺“衰退化”、发展“迟钝化”的困境。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的急剧改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陕北民俗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文化资源流失状况严重

陕北民俗文化自成体系,像“黄土”一样深厚,古老而质朴。陕北人民衣、食、住、行与众不同,生育、婚姻、丧葬等民俗也独具特色,除此之外,比较典型的民俗文化有闹秧歌、安塞腰鼓、剪纸、农民画、泥塑、刺绣、陕北民歌等。然而伴随着民族战争、民族迁徙、民族融合及现代化、城镇化和全球化的影响, 陕北民间艺术及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越来越稀薄了,原本强势的地位已变得极其脆弱,大量的民俗文化逐渐遗失和没落。如头扎白羊肚手巾、身着光板老羊皮袄和大裆裤、内着白褂子红裹肚、脚蹬千层布底鞋的这种陕北传统装束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常见;陕北特色的民居文化现象窑洞也逐渐被现代建筑所代替;其他婚丧嫁娶等习俗逐渐简化甚至消失;剪纸贴窗花这一习俗也越来越不被当地人所重视;还有近八成的各种历史上出现过的如道情、神话故事、节日、民俗礼仪风尚等没有流传到今天。

(三)民俗文化人才缺失

我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于2005年3月启动并实施,经过几年的调查、推荐和专家论证与评定、公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先后决定命名涉及说唱、刺绣、舞蹈、年画、泥塑、剪纸、漆艺等方面的166位民间艺人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其中陕北地区榆林市陕北民歌艺人王向荣、安塞腰鼓表演艺人高向成、安塞县剪纸艺人高金爱、安塞县剪纸艺人李秀芳、安塞县剪纸艺人薛玉芹荣膺此称号。此次实践我们有幸采访到李秀芳老人以及其他当地民俗文化作品纪念馆,感受到陕北民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了解到当前陕北地区仍存在民间艺人稀缺、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乏力、后继民俗文化接班人不足的窘状。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工程等在命名优秀传承人的同时也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民俗文化传承和建设的队伍中来,并不断为其注入新鲜血液。人才队伍壮大才有发展持续稳定的后劲。

二、民俗文化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民俗文化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有着毋庸质疑的重要地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陕北民俗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保护意识不足的现状。

(一)对民俗文化的认识有待深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流行文化和娱乐方式层出不穷,人们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促使传统民俗文化和艺术越来越受到冷落,陕北传统民俗逐渐被淡化。调查中我们发现,春节贴窗花(即剪纸)这一特色习俗即使在其产地安塞县也逐渐淡出现代人的生活。问其原因大多数人简单地表示,因为没有人贴自己也不愿意贴。在调查问卷中“您平时关注传统文化吗?”一题,%表示非常关注,%一般关注,%很少关注,%不关注;“您对陕北的传统文化了解吗?”一题,%表示精通,%了解,%几乎不了解。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价值观等冲击让很多当地人也武断地认为民俗文化是落后的、土气的,人们对民俗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意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民俗文化传承危机愈加凸显

民俗是有生命力的文化,也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中断或消亡则难以再生。民俗文化是依赖市场需求而存在的文化现象,市场兴盛则民俗兴盛,市场消亡则与其相关的民俗消亡。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的根本转变,以及工业化、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信息多元化等多种因素的冲击与影响以农耕文明为根基和依存的传统民俗文化正失去其生存土壤。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灭绝,不少依靠口传心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流失散逸。在“您认为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中,外来文化的冲击;社会的保护意识不足;政府保护措施的不足,保护机制不够健全;投入的保护资金太少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三)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已被弱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外来文化也被不断输入。一些新的外来节日, 如: 圣诞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正在悄然兴起, 占据陕北的节日文化和经济市场,,而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已经渐渐削弱,传统节日文化的灵魂已在慢慢消失,如跳火节、送子娘娘节等已鲜有人知。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已慢慢失去了对传统节日的期盼与激动,特别是青少年对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已知之甚少,如今包括陕北地区在内的年轻人很少能真正领会和掌握我们最重大的传统节日“春节”的礼仪和文化内涵了,节日的气氛已逐渐淡化。

三、民俗文化发展机制亟待完善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其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所构成。政府在大力发展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科技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的同时,也应看到民间文化孕育的强大生命力与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民俗文化遗失严重、民间保护意识不足的背景下,政府应加强和完善陕北民俗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机制,然而这一机制还不健全。

(一)尚未出台民俗文化立法保护措施

美国是文化立法最早的国家之一,1790年颁布了第一部《版权法》,日本确立文化立国后也相继颁布了《振兴文化艺术基本法》《日本文化产业战略》等政策法规,韩国更是形成了一套全面细致的法律体系,使得文化产业发展有法可循,避免盲目操作。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针对民俗文化保护的专门立法,陕北地区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也极为有限。由于我国的法律没有规定一个科学的评判文艺作品质量的标准,一些相关部门往往从本行业的利益或者社会形象出发,作品被改后带有浓厚的行业色彩甚至改得面目全非,创作者的积极性却因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