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之瓠》《大瓠之种》《不龟手之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
----《庄子 逍遥游》
庄子(约前369~前286),
名 周,
时期 战国 宋国蒙人,著
名的 思想家、文学家
, 道家学派 的
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 “老庄” 。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 清静无为 。在政
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为了现实的
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
张彻底摒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
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hù)之种,我
果实
赠给 葫芦
结的葫芦
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V,之种以植为瓢,容重为量量一则单单石瓠位 位落,,十一无斗百所为二容一十石斤。。非n的不.坚程呺固度(xiāo)然大也,
把···做成 又写作“廓落”,
很大很大的样子。
吾为其无用而掊(pǒu)之。”
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 各自引用了“大瓠之 种”和“不龟手之药” 的事例,都有什么用 意?
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 说大而无用;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 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文章反映庄子什么样的形象?
庄子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随顺 自然,也必能得到真正解脱自在 的状态
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 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 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 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 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 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 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 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 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 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 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 还是心窍不通啊!”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
说服
难:发难,这里指越 V.带兵 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 打仗
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12)。能不龟手一
划分出土地
同一,一样的。
也(13),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使用方法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14),而浮于江
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 工具,俗称腰舟。
庞大而又中空的 样子。
因为
砸破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 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 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 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 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 了它。”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
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 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他 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 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 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 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 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 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 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 物外的绝对自由。
惠子(公元前390年~公元前 317年),姓惠,名施,战国中 期宋国商丘(今河南商丘)人 。 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是 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 表人物,也是文哲大师庄子的 至交好友。
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 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 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庄子与惠子三两事
其一是,庄周惠施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 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其二,庄子的妻子得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 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人家与你夫 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 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 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 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 理,不通天Hale Waihona Puke Baidu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实在
n.大的
V.做
东西
(jūn)手之药者,世世以洴(píng)澼(pì)絖(kuàng)
洴:浮。澼:在水中漂洗。絖:丝絮。
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
状语后置
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
鬻:卖,出售。
请与之。’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 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 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 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 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 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 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 在一起商量:‘我们世 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 絮,所得不过数金,如 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 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这篇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篇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 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 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 更好地利用它。
----《庄子 逍遥游》
庄子(约前369~前286),
名 周,
时期 战国 宋国蒙人,著
名的 思想家、文学家
, 道家学派 的
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 “老庄” 。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 清静无为 。在政
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为了现实的
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
张彻底摒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
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hù)之种,我
果实
赠给 葫芦
结的葫芦
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V,之种以植为瓢,容重为量量一则单单石瓠位 位落,,十一无斗百所为二容一十石斤。。非n的不.坚程呺固度(xiāo)然大也,
把···做成 又写作“廓落”,
很大很大的样子。
吾为其无用而掊(pǒu)之。”
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 各自引用了“大瓠之 种”和“不龟手之药” 的事例,都有什么用 意?
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 说大而无用;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 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文章反映庄子什么样的形象?
庄子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随顺 自然,也必能得到真正解脱自在 的状态
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 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 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 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 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 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 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 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 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 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 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 还是心窍不通啊!”
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
说服
难:发难,这里指越 V.带兵 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 打仗
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12)。能不龟手一
划分出土地
同一,一样的。
也(13),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使用方法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14),而浮于江
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 工具,俗称腰舟。
庞大而又中空的 样子。
因为
砸破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 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 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 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 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 了它。”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
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 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他 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 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 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 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 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 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 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 物外的绝对自由。
惠子(公元前390年~公元前 317年),姓惠,名施,战国中 期宋国商丘(今河南商丘)人 。 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是 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 表人物,也是文哲大师庄子的 至交好友。
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 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 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
庄子与惠子三两事
其一是,庄周惠施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 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其二,庄子的妻子得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 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人家与你夫 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 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 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 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 理,不通天Hale Waihona Puke Baidu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实在
n.大的
V.做
东西
(jūn)手之药者,世世以洴(píng)澼(pì)絖(kuàng)
洴:浮。澼:在水中漂洗。絖:丝絮。
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
状语后置
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
鬻:卖,出售。
请与之。’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 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 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 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 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 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 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 在一起商量:‘我们世 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 絮,所得不过数金,如 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 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这篇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篇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 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 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 更好地利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