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细胞综合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1,女,2.5岁,因间断发热2.5月入院查体:T38.5℃,皮肤无出血点,淋巴结无肿,心、肺未见异常,肝右肋下及剑下均5cm,质中等,脾平脐,质中等,血常规:WB C2.2×10 9 /L,LY53.5%,GR39.4%,RBC3.45×10 12/L,Hb81g/L,PLT84×10 9 /L,肝功:AST148U/L,GGT52U/L,LDH1188U/L,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粒:红为0.78: 1,粒系各阶段比例偏低,形态大致正常,红系增生显著,占48%,中晚幼红细胞比例增高,形态基本正常,淋巴细胞比例稍低,单核细胞略高,巨核细胞及血小板不少,片中出现较

吞噬细胞,多吞噬血小板,少吞噬红细胞,尤以片尾为多,噬血占3.31%,诊断噬血细胞综合征,给予保肝、激素及对症处理,5周后体温恢复正常,好转出院。

例2,男,11岁,因反复发热2个月、黄疸、腹水15天,下肢水肿4天入院。查体: 39.8℃,皮肤轻度黄疸,可见少许瘀斑,眼睑及下肢水肿,左颈及腹股沟各淋巴结,约1 cm×1.5cm,心、肺未见异常,肝右肋下8cm,剑下5cm,质中等,脾肋下4cm,叩诊移动性浊音(+),血常规:WBC5.2×10 9 /L,LY53.5%,GR4.1%,RBC3.82×1012 /L,Hb96g/L,PLT77×10 9 /L,肝功:ALT272U/L,AST587U/L,GGT69U/L,LDH1033U/ L,TBIL8.83mg/dl,DBIL7.15mg/dl,凝血试验:APTT88.7s,APTT-R2.98,PT17.8s,F bg165.4g/L,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粒:红为1.43:1,粒系各阶段比例及形态大致正常,红系中晚幼红细胞比例稍高,各阶段比例及形态正常,红细胞大小不等,部分中心淡染区扩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例及形态正常,巨核细胞及血小板不少,片尾吞噬细胞及组织细胞易见,可见吞噬现象,给予保肝、防感染及激素治疗7天,自动出院。

例3,9岁,反复发热1个月余入院。查体:38.5℃,颈及腹股沟可触及黄豆大小淋巴结,心、肺未见异常,肝右肋下10cm,脾肋下未触及,血常规:WBC4.3×10 9 /L,LY45%,

GR49%,RBC3.15×10 12/L,Hb84g/L,PLT288×10 9 /L,肝功:ALT20U/L,LDH4 93U/L,凝血试验:PT1688.7s,APTT66.7s,Fbg98.2g/L,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粒:红为6.53:1,粒系各阶段比例及形态大致正常,红系中红细胞比例稍减低,各阶段比例及形态正常,红细胞轻度大小不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例及形态正常,可见吞噬血细胞现象,给予保肝、防感染及对症治疗,好转出院。

2 讨论

嗜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S)于1979年首先报道,可分为原发生和反应性,潜在疾患可为感染、肿瘤、免疫介导性疾病等,由于噬血细胞增多,加速了血细胞的破坏,目诊断标准为[1]:(1)发热超过1周,Tmax>38.5℃。(2)肝脾大伴全血细胞减少(累及2个以上细胞系,骨髓增生减低或增生异常)。(3)肝功异常。(4)噬血组织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2%或(和)累及骨髓、淋巴结、肝脾及有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学表现。治疗主要为类固醇疗法、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球蛋白、保肝、防感染及对症治疗,有报道可加环孢菌素A和联合用G-CSF治疗[2]。HS的出现往往标志着疾病恶化,主要死亡原因为出血、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

疾病概述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S)是一组从骨髓细胞学角度提出的综合征,包括了良性、恶性、家族性及获得性的噬血细胞的全身增殖性疾病,其发生多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多发性神经根炎。

殖性疾病,其发生多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本病在临床上难以与恶性组织细胞病相鉴别,其鉴别要点如下。

1.本病为反应性,发病多于恶性组织细胞病。

2.进展缓慢,大多数病例无进行性衰竭,病情在数周内可以缓解。

3.发病有诱因,约 50%可找到原发病。

4.贫血及出血较恶性组织细胞病轻。

5.肝、肾衰竭均少见。

6.NAP 活性增高,恶性组织细胞病则相反。

可合并脑炎、多发性神经根炎。

预后:预后良好,多可恢复,严重者可以致死,病死率可达 30%~40%。

预防:

1.病毒感染患者常见,需慎用免疫抑制剂。

2.如细菌感染可根治药敏试验及时调整用药。

目前流行病行病学尚无资料。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亦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lymphohistocytosis),又称噬血细胞性网状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reticulosis),于1979年首先由Risdall等报告。是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并进行性加重伴免疫功能紊乱的巨噬细胞增生性疾病,代表一组病原不同的疾病,其特征是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

本综合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原发性或家族性,另一类为继发性,后者可由感染及肿瘤所致。原发性HPS,或称家族性HP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发病和病情加剧常与感染有关;继发性HPS分为感染相关性HPS(infection-associatedhemophagocytic syndrome,IAHS),此型多与病毒感染有关,由病毒引起者称病毒相关性HPS (virus-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syndrome,VAHS);由肿瘤引起者称肿瘤相关性HPS(malignancy-associated hemophagnocytic syndrome,MAHS)。

[编辑本段]流行病学

以儿童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儿童原发性HLH(FHL)的年发病率约为0.12/1O万。在日本和亚洲国家发病率较高。本病来势凶险,东方患者的死亡率约为45%。

[编辑本段]病因和发病机制

HPS可以看作细胞因子病(cytokine disease),或巨噬细胞激活综合征。作为免疫应答的反应性T细胞(Th1和Tc)和单核吞噬细胞过度分泌淋巴、单核因子〔巨噬细胞增生的诱导因子(PIF)〕激活巨噬细胞。恶性细胞亦可直接刺激组织细胞,或由肿瘤细胞产生释放细胞因子(如γ-干扰素),诱发临床综合征,称之为副新生物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高细胞因子血症作为血细胞减少和器官衰竭的中间机制。CD+4T细胞分泌诱导巨噬细胞增生的因子(PIF)为HPS的始动因素。IFNγ和TNF-α引起骨髓造血抑制,IFN-γ、TNFα和IL-1导致发热、肝功能异常、高脂血症及凝血障碍。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的过度增高结合IL-2可作为抑制正常免疫反应的“阻断因子”导致继发性免疫缺陷状态。

目前认为HPS患者血细胞减少有多种因素参与:①噬血细胞增多,加速血细胞的破坏;

②血清中存在造血祖细胞增殖的抑制性物质,骨髓内粒系和红系前体细胞和巨核细胞进行性减少,归因于抑制性单核因子和淋巴因子的产生,诸如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介素-1以及造血生长抑制因子的产生。

HPS的发病机制:①存在免疫调节障碍或免疫失衡;②淋巴和单核因子持续产生,作为免疫应答的反应性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可活化巨噬细胞,尤其如γ-干扰素不仅能抑制造血,而且亦能活化巨噬细胞,淋巴因子GM-CSF亦激活巨噬细胞;③遗传因素影响机体对感染的反应方式,如家族性噬红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和X联淋巴增殖综合征的儿童可发生类似的血液学异常;④存在单克隆性T细胞增殖,在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