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首都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和政治试题 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2012-2013年第一学期自然辩证法期末试卷
一、判断题(10*3)
1、恩格斯认为,星云假说“在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T )
2、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与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互相借鉴。(T )
3、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不只是由于科学的作用。(T )
4、文明两要素是指文字和铜器。(T )
5、古代科学与近代科学的分界年是1543。(F )
1543年成为中世纪科学与近代科学的分界线,
6、科学研究要严格遵循逻辑推理来实施,不存在、也不需要知觉的参与。(F )
7、“被中香炉”是一种佛教法器。(F)
8、十二平均律是管子创建的律制。(F)(十二平均律是中国明代音乐理论家和数学家朱载堉发明的)
9、温室作业是一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温室效应是这种方式导致的不良后果。( F )
10、《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与马克思合写的一部哲学著作。(F)
《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
二、(3*10)
1、“我们不需要过分的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从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说明恩格斯的观点。
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 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有些同志认为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认为要保护环境必然要牺牲经济的发展。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美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状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可资借鉴的例。
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关键。2、为什么说,科学认识是从问题开始的?
答: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的,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的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与实践”并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问题也是在时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是前者突出了问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深刻地表明了科学认识自始至终就是认识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3、何谓机械自然观,它与牛顿力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
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机械自然观是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当时科学的发现水平相适应。机械自然观成为此后相当时间中绝大多数科学家所持的观点。
机械自然观的要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宇宙象空架子,绝对静止——绝对空间;
(2) 时间永远以等速流逝,与物体运动无关;
(3) 机械运动是唯一的运动规律,宇宙是一架大机器;
(4) 分析,分解的方法是研究自然的主要方法.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机械自然观和牛顿力学的关系:
牛顿力学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牛顿经典力学的成就之大使得它得以广泛传播,深深地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人们往往用力学的尺度去衡量一切,用力学的原理去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一切运动的原因都归结为力,自然界是一架按照力学规律运动着的机器。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当时是有进步作用的。由于它把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原因都归结为自然界本身规律的作用,有利于促使科学家去探索自然界的规律。它能刺激人们运用分析和解剖的方式,从观察和实验中取得更多的经验材料,这对科学的发展来说也是必要的。但这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理论思维的作用,忽视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因而又有着严重的缺陷。
(要求:限制在500字以内,层次清楚,观点明确,2*20)
1、试从“钱学森之问”,阐述对科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答:“钱学森之问”实质上反映的是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毋庸讳言,中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已经成了高等学校“挥之不去的梦魇”。高等学校应该抓住机会,深化教学改革。中国教育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只是采用卷面考试形式进行考核、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抽象理论的分析、讲解,许多课程根本不安排或尽可能少安排课程实习或实验,效果并不佳,学生常常是“似是而非,蒙混过关”。这都直接导致学生的高分低能。到了大学,学生像完成了家长交给的使命一样,高呼“60分万岁”,有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混文凭,连高分都谈不上。这还只是针对学生的考核,针对教师的考核同样单一。
②学生选择的专业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甚至高考结束,学生填报志愿时,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他们只负责学习考试,剩下择校选专业是老师和家长的事。大学学习开始,学生不再有升学的压力,如果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必然导致没有学习热情。
③许多用人单位经常以文凭高低来划分^才档次,进行人才的选拔、聘用及劳资分配。许多学生也误认为只要获得了文凭,就等于获得了“绿色调行证”,其能力就必然会得到社会的承认,结果导致“高文凭,低水平”现象发生,有悖于高等教育宗旨。
要想解答钱学森的问题,我们必须更新教育和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建立使^才脱颖而出的培养模式和方案。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在高校开设创新类课程,进行创新思维模式培养、渗透,既针对学生群体也针对教师群体,以至于整个社会;再者,注意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良好的社会制度导向对教育的影啊怍用;更重要的是,给学术以自由,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