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哈桑的后现代主义批评
现代西方批评理论Ⅵ 后现代主义
![现代西方批评理论Ⅵ 后现代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18a44b3daf45b307e87197ed.png)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西方战后的后工业社会的 语境紧密相连。后现代思想深刻而彻底地质疑启 蒙理性的总体性、本质主义前提。在工业时代, 启蒙理性所代表的总体性、基础性的神圣价值在 后工业时代的后现代思想的审视下,被还原为历 史偶然性、断裂的意义或不断延宕的符号游戏; 与工具理性相连的那个崇高“主体”被瓦解或“ 不在场”。在思想的影响关系上,后现代思想是 对尼采的权力意志思想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 的“接着说”,它们还经历了索绪尔语言学影响 下的“语言学转向”的范式转换。
11
后现代主义的诸多批评理论都成为文化研究不 断援引的理论资源。其中,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1945— )关于后现代社会中的大 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研究引人注目。在《 消费主 义与后现代主义》(Consumerism and Postculturalism)中,费瑟斯通明确地指出文化和消费 已经成为后现代社会的结构性特征,这区别于此前 以生产为核心的传统社会,消费不仅只是物质欲望 的宣泄,同时还凝结和呈现出社会关系。
10
伴随战后社会的急遽变迁,由英国左翼学者组 成的伯明翰学派,开始了较早的文化研究( culturalstudy),我们曾在“马克思主义篇导论” 中有所提及。这一越出经典学术藩篱,研究大众文 化、消费和媒体文化等新兴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批评 范式逐渐星火燎原,形成影响 20世纪后半叶至今 的 批评领域。文化研究正面回应了后现代文化对于精 英主义的质疑,并且系统研究被传统学术视为边缘 或“俗文化”的领域,反思后现代社会的根本问题 。
3
另一种态度则关注二者之间的复杂关联。福柯 注意到现代正是与传统相对和断裂,而后现代显然 不是对现代的直接传承。但是,他拒绝以时间分期 的方式来思考,在《什么是启蒙》这篇文章中他回 到康德提出的这一问题,并重新加以考量:“我自 问,人们能否把现代性看作一种态度而不是历史的 一个时期。我说的态度是指对于现代性的一种关系 方式:一些人所作的自愿选择,一种思考和感觉方 式,一种行动、行为的方式。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cca5872fdd36a32d7375812d.png)
重 建 结 构 趋 势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
指二战以来,对现代主义文学继承发展, 同时又超
越和悖离的席卷欧美的文学现象。它 在70——80年代达
到高潮,主要包括存在主义 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 派、垮掉的一代、 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等。
(二)产生背景
形式上:
后现代 主义 内容上: 剥夺人的主体性
源自 既继承又反叛
现代主义
后现代 主义
批判与解构
感觉人的死板僵化
机械划一的整体性
代表人物
莱斯利· 费德勒 阿瑟· A· 伯格 伊哈布· 哈桑
特 征
•不确定性 •反讽
•零乱性
•非原则化 •无我性、无深度性 •卑琐性,不可表现性
解 结 构 趋 势
•种类混杂
目 录
一、后现代主义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 三、批评方法 四、作品解读
时空穿越
精分失忆
虚拟世界
文学流派
垮掉的一代
《在路上》
《第二十二条军规》 《百年孤独》
黑色幽默
魔幻现实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于20世 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于欧美, 后延续至今影响全球的文化思潮。 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 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 性上的快乐主义。
二、戏仿:电影文本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如果 上天能够再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 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将这份爱 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如果记忆也是一罐罐头的话,我希望 它永远都不会过期;如果真的要加上一个 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
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论文
![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63e8085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5b.png)
分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论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影响;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网络文学;同性恋文学作为与“现代”相对立的概念,“后现代”一词最早消失于19世纪70年月,当时一位英国画家曾用“后现代绘画”来指称他认为比法国印象主义绘画更前卫的绘画作品。
20世纪30、40年月,“后现代”概念常被使用于建筑学领域,以表示不同于传统的新型建筑风格。
二战以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第一次用“后现代”指代一种现代时期的转型期。
至20世纪60、70年月以后,欧美文学理论家哈桑、詹姆逊、利奥塔、哈贝马斯等人开始将“后现代”概念引入学术讨论的范围,文艺理论界渐渐形成了一种迥异于传统的“后现代话语”。
而伴随着利奥塔、哈贝马斯等人关于毕竟该如何解说“后现代理论”而掀起的学术界争辩,“后现代话语”、“后现代”概念飞快风靡全球,一时间成为世界范围内各国文艺理论家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对许多国家的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源起及在中国的传播在以詹姆逊为代表的部分文艺理论家看来,一种文学风格的消失相对应的是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分别代表了市场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文化风格与文化逻辑,以此类推,“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形态,其滋生的土壤是以科技信息为典型标志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后工业社会”,亦即詹姆逊所言“多国化的资本主义”时期。
以此观点为支撑,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理论及文学只能消失在有丰厚物质文明的西方国家,并对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消失了“后现代主义”秉持剧烈的怀疑态度。
然而,中国“后现代主义”研究的着名学者王宁先生指出,尽管无论是从物质经济基础还是从相关的文学文化传统来看,“后现代主义”好像都不可能消失在东方和第三世界国家。
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时空界限日益缩小,随着东西方经济交往的逐步加深,东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不可避开地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进而染上了“后现代主义”颜色。
论《软纽扣》的创作技巧
![论《软纽扣》的创作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df46115ffe4733687e21aa6f.png)
论《软纽扣》的创作技巧作者:刘仲微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4期摘要:格特鲁德·斯坦因,美国作家,她对写作的创新强调的是声音和节奏,而不是文字的意义。
在她的作品中,《软纽扣》被公认为斯泰因最成功的实验之作。
本文通过对《软纽扣》的各种创作技巧的分析探索斯泰因的日常生活观和历史观,从而一窥斯泰因文学创作的独特追求。
关键词:斯泰因《软纽扣》创作技巧历史日常生活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文学流派和文艺思潮,其中以巴黎为最甚。
相对而言,此时的美国相继经历了美国内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其社会与文化的大环境使得当时的美国文学家们一面在不断地探索美国文学的出路,一面却又陷入深深的迷惘。
而格特鲁德·斯泰因就是在这个时候对时年23岁的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也因此被海明威尊为精神导师。
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中,斯泰因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先锋派文学大师。
她曾狂傲地说:英国文学创造了19世纪,美国文学创造了20世纪,而她则创造了20世纪的美国文学。
[1]她从1903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创作了小说、戏剧、诗歌、自传、散文、讲稿等种类繁多、题材多样的文学作品。
斯泰因的一生充满了反传统和叛逆的调子,她在创作中不断地寻求新的方法和途径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她的作品永远不会为迎合大众而存在,而是要直指人类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
对斯泰因进行的系统的学术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评论家们开始用女性主义理论、同性恋理论和后现代理论等批评话语,从新的角度出发,用新的标准和尺度来衡量斯泰因的创作实践,重新解读和分析斯泰因以往难以为人理解的作品。
其中,以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重新解读斯泰因作品的论文及专著数量最多。
例如,查斯曼把斯泰因的诗集《软纽扣》看作是斯泰因与两位“诗歌的父亲”(爱默森和济慈)之间的对话。
而德柯万运用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克里斯蒂娃的理论,认为斯泰因用她的创作实践颠覆了男权中心社会的统治。
在后现代主义批评方面,埃及裔美国人、后现代主义的著名评论家哈桑等人把她看成是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鼻祖”,称她为后现代主义的领头羊,认为她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均有所贡献。
叙事设计的方法论思考
![叙事设计的方法论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54bf70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c5.png)
叙事设计的方法论思考沈冠东【摘要】“叙事”介入“设计”,为设计提供了新设计方法论的可能性.叙事设计方法论包括观念层、组织结构层以及操作流程层等.设计主题或观念的故事化演绎比单纯的视觉说服更容易让受众接受.【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6)003【总页数】4页(P86-89)【关键词】叙事;叙事设计;方法论;行动元【作者】沈冠东【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盐城 224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05设计方法论是以设计方法为核心,对其实现方式与研究方式及途径和手段等问题进行系统探索的理论。
一般认为,设计方法论是由观念层、组织结构层以及操作流程层共同构成的体系[1]。
在艺术设计出现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主流的设计方法论有经验设计方法论、直觉设计方法论、系统设计方法论、设计研究方法论等。
这些设计方法论不仅与当时的艺术设计风格息息相关,也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知识生产与表达模式的变迁相联系。
叙事作为语用呈现,它是意义表达的一种类型。
在叙事学初创期,罗兰·巴特就曾说过,“任何材料都适宜叙事”,“叙事还可以几乎无限多样的形式”[2]。
随着学科的融合发展,“叙事设计”或“设计叙事”,逐渐成为设计学理论研究的方向之一。
设计界对叙事问题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受到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叙事学的影响。
关于叙事的界定,H. 波特·阿伯特认为,将“叙事”术语保留为故事和话语的结合,“故事是一个事件或事件序列(即行动),叙事话语乃是对这些事件的表征”[3]。
叙事涉及故事以及故事的表达。
随着媒介研究的推进,叙事瓦解成信息、价值观、经验、阐释等内容,叙事成为人们知识与日常经验获取的重要途径。
故事表达是叙述的行为,它一方面关注故事的语言,同时关乎语言的呈现方式。
叙事研究的媒介进路,使人们逐渐接受叙事存在于无限多的形式,“故事”自身也演进为“内容”。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区别论文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区别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2085b10f111f18583d05add.png)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区别论文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目前是个有着极大争议空间的话题。
本文针对“后现代主义”这一术语的使用,在文学意义上与现代主义的裂变、继承和反拨,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上的异同等方面作了分析、辨别。
论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比较;文学特征后现代主义并非仅仅是一个文学话题。
“后现代主义”(Post—modemism)一词当初在使用时大体上是关于历史、文学史、艺术史上的一个很不确切的分期概念,具有很突出的抽象性、模糊性和不确切性。
正因为后现代主义具有很突出的抽象性、模糊性和不确切性,当人们在使用这一概念时,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修正、补充,使其内涵越来越大。
如此以来,后现代主义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早巳成为了人们的热门话题,广泛运用于摄影、建筑、电影、电视、服装、家具以及社会学、语言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历史学、教育学等领域或学科,且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它却更加富于抽象性、模糊性和不确切性。
一般说来,“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后工业社会(或说晚期资本主义)的产物。
比利时的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政治经济学家厄内斯特?曼德尔认为资本主义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市场资本主义;第二阶段为垄断资本主义(或说帝国主义);第三阶段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即晚期资本主义。
美国当代著名文化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詹明信直接受厄内斯特?曼德尔的影响,他不仅认同厄内斯特?曼德尔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划分,还把资本主义的三个阶段与资本主义的三种文化相对应:第一阶段的市场资本主义与现实主义对应;第二阶段的垄断资本主义与现代主义对应;第三阶段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对应。
按照弗雷德里克?詹明信的说法,后现代主义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阶段(或说后工业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的产物,这一阶段发达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是科技优先得以确立,科学技术官僚业已产生,传统的工业科技向信息科技过渡。
在后工业社会,信息科技对文化产生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重要方面:首先是积极影响,电视以及电脑的普及使文化无处不在,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的有效的普及。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ea0b2bda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67.png)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批判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一种思潮,它对传统哲学观念进行了批判和颠覆。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本文将对后现代主义进行哲学批判,探讨其思想内涵、理论基础以及对传统哲学观念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内涵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对现代主义的思潮,它质疑了现代主义所倡导的理性、真理和进步的观念。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主义过于强调理性和科学方法,在追求普遍真理的过程中忽视了个体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强调相对主义和多元观点,认为真理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后现代主义还关注权力和话语的问题。
它认为知识和权力密不可分,强调话语权力的运作机制。
后现代主义批判了传统哲学中权力结构的不公正和偏见,主张给予边缘群体和被压迫者更多的话语权。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结构主义、语言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
其中,结构主义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最为深远。
结构主义认为,社会和文化是由各种符号和符号系统构成的,人们通过符号来理解和构建世界。
后现代主义继承了结构主义的观点,认为现实是由各种符号和话语构成的,没有固定的本质和真实。
语言学也对后现代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现代主义强调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认为语言不仅仅是描述现实的工具,而是创造现实的力量。
后现代主义批判了传统哲学中对语言的简化和误解,提出了新的语言观念。
社会学和文化研究为后现代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
社会学关注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文化研究关注文化符号和意义的生成。
后现代主义通过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视角,揭示了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哲学观念的冲击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哲学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冲击。
首先,后现代主义质疑了理性的绝对性和普遍性。
传统哲学强调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在追求普遍真理的过程中忽视了个体和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认为真理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其次,后现代主义批判了权力结构和话语权力的不公正。
谁是后现代主义小说之父_论博尔赫斯对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首创之功
![谁是后现代主义小说之父_论博尔赫斯对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首创之功](https://img.taocdn.com/s3/m/10e8602b2af90242a895e5e8.png)
— — — 论博尔赫斯对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首创之功
王钦峰
内容提要 关于谁是 “后 现 代 主 义 小 说 之 父 ” 的 问 题 , 是 西 方 学 术 界 长 期 的 后 现 代 论 争 所
遗留的问题之一 。 本文认为 , 伊哈布 · 哈桑和戴维 · 洛奇等学者所提出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始于乔 伊斯或贝克特的观点是欠缺说服力的 。 文章通过对博尔赫斯代表作的发表时间 、 理论贡献 、 整体 创作实绩和对其他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影响等方面的梳理 , 指出只有博尔赫斯才是名副其实的后现 代主义小说之父 。 关键词 哈桑 博尔赫斯 后现代主义小说 影响 模仿
⑦
谁是后现代主义小说之父?
文集 ( 名为 Paracriticisms : Seven Speculations of the Times ) 中对乔伊斯的后现代性进行 了 专 文 芬尼根们觉醒 〉 与后现代想 探讨,标题为 《〈 象》 ( 该 文 亦 于 1987 年 收 入 《后 现 代 转
⑧ ), 折》 而在发表于 1982 年的 《 后现代主义概
一 、 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在西方文论界,尽管已有学者从西方文学 传统中找到了 诸 如 劳 伦 斯 · 斯 特 恩 ( Laurence Sterne ) 、 萨 德 侯 爵 ( Marquis de Sade ) 、 布 莱 克 ( William Blake ) 等众多的 “后现代主义先
① , 驱” 但这并不等于说,理 论 界 已 经 解 决 了 谁
③
是 “后 现 代 主 义 小 说 之 父 ” 这 一 问 题 。 因 为 , “先 驱 ” 这 一 概 相对于某一种文学思潮而 言 念所指涉的毕竟是文学史上某种遥远的非典型 的个案,它对于当下的同类思潮尚欠缺直接的 相关 性 或 催 发 性, 而 “父 亲 ” 这 一 概 念 所 指 涉的则是该文学思潮近期的 、 具有直接相关性 。因 的有影响个 案, 简 言 之 是 “直 接 缔 造 者 ” 此,关 于 谁 是 “后 现 代 主 义 小 说 之 父 ” 或 后 现代 主 义 小 说 的 “直 接 缔 造 者 ” 这 一 问 题,
杀马特论文:对杀马特现象的批判性反思
![杀马特论文:对杀马特现象的批判性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619b83f192e45361066f559.png)
杀马特论文:对杀马特现象的批判性反思【摘要】杀马特现象是活跃于中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通过对杀马特现象后现代主义特征包括以丑为美、化深刻为虚无、以山寨为荣;产生的个人、家庭和社会原因;如何对待杀马特三个方面来阐述杀马特现象,以期用宽容和平和的心态来引导和修正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其正面的作用。
【关键词】杀马特;后现代主义;反思杀马特是20世纪末在中国兴起的一种非主流文化现象,以一群80年代末和90年代之后出生的青少年为主体,活跃在网络之中。
他们特立独行,是常人眼中的异类,他们的老师家长直接把他们归为“问题少年”。
社会更向他们投来各种质疑。
本文从杀马特哪些特质,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三个方面对杀马特做了阐述和解释。
一、杀马特现象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杀马特现象风靡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国,有着以丑为美的审美观,化深刻为虚无的人生观和以山寨为荣的价值观的特点,具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气色彩。
哈桑在《后现代转折》中认为,后现代主义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凌乱性或片段性,他讲道:“后现代主义者只是割断联系,他们自称药持存的全部就是断片。
”杀马特无疑是反传统的、非理性的文化现象,以一种接近任性的姿态,彰显自己的个性。
杀马特族群穿吊裆裤,烫爆炸头,在身体上穿孔打洞,带很长的耳钉,不理会传统审美的评判标准,以形成自己的审美为前提进行装扮,这种审美可以看作是后现代主义中以丑为美的审美观。
随着改革开放以,人们的思想逐渐开放,对传统的“美的事物”产生了审美疲劳,加之各种意识形态对传统审美的冲击,审丑就应运而生了。
那么,杀马特现象的以丑为美的审美观就可以理解了。
杀马特族群以网络为主要的活动平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满足自己社交、情感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追求形式如在外穿着的冲击性,不追求甚至摒弃精神内涵,我们将其称为化深刻为虚无的人生观。
中国传统思想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的一生也只有看过了山山水水,经历种种事情,才算深刻。
概述哈桑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理论
![概述哈桑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1d5fdb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e.png)
概述哈桑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理论(1)哈桑认为后现代主义有两个核心构成原则,二者不是辩证对立的而是可以共存相互作用的:一是不确定性,主要代表去中心化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
二是内在性,代表着使人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倾向。
这一倾向因为中心消失而成为了可能,意味着后现代主义不再具有超越性。
它是对主体的内缩,是对环境、现实和创造的内在适应。
(2)后现代主义文化艺术的两个特征:一是解构性。
所谓解构性是指一种否定、颠覆既定模式或者秩序的特征。
表征为五个方面:①不确定性。
他认为在缺少本质和本体论中心的情况下,人类可以通过一种语言来创造自己及世界,这是对一切秩序和构成的消解。
②零散性。
主体在零散化为碎片之后以人为中心的视点被打破,世界变成了物与物的世界,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消失了,只剩下纯客观的表现。
③非原则性。
所谓非原则性是指对一切准则和权威的合法性加以消解,导致了价值倒置、规范瓦解、视点转移。
④无我性和无深度性。
他认为本源丧失了,一切都在一个平面上,没有了深度和历史,没有主体和真理。
⑤卑琐性。
所谓卑琐性是指后现代主义文化艺术反现实、反偶像、反模仿,力图寻找边缘接受衰竭,趋向于自身的有限和瓦解,不再狂躁而在冷漠的视线中展示后现代世界的恐怖和卑琐。
二是重构性:重构性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①反讽。
又叫“透视”,包括中介反讽、转折反讽和中断反讽三个模式,其中中断反讽是指多重性、散漫性、或然性、荒诞性。
②种类混杂。
是指专事拼凑仿做的副文学,题材的陈腐与剽窃、拙劣的模仿与东拼西凑,通俗与低级下流是其主要表现。
③狂欢。
是指一种语言的离心力所游离出来的支离破碎感,一种一符多音的荒诞气质。
④行动和参与。
是指后现代艺术是一种行动和参与的艺术,艺术文本存在于每次不可重复的参与之中,存在于每次行动所产生的新意义之中。
⑤构成主义。
是指艺术家崇尚技术,运用科技的一切成果为自己提供新的艺术创作素材,努力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制成作品或者利用电脑进行制作。
从_解构_到_建构_20年_后现代主义_在中国的接受述评
![从_解构_到_建构_20年_后现代主义_在中国的接受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bd996e3e580216fc700afd18.png)
理 论 探 讨从 解构 到 建构20年 后现代主义 在中国的接受述评范方俊美国当代后现代主义理论大师D C 霍伊在谈到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关联时,曾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从中国人的观点看,后现代主义可能被看作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最近思潮。
而从西方的观点看,中国则常常被看作是后现代主义的来源。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西方后现代主义被正式引入中国至今,已有20多年的时间,回顾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接受,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密切关联应该是不无裨益的。
一、20世纪80年代:早期介绍与杰姆逊的影响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在文艺领域正值西方现代主义大规模引入时期。
正是在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系统性的译介过程中,在中国出现了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最初介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外国文艺 1981年第6期刊登的汤永宽的译文 展望后期现代主义 和 国外社会科学 1982年第11期发表的袁可嘉的 关于 后现代主义 思潮 。
展望后期现代主义 (The P ros p ect o f Post m o d ernis m)是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文学批评家阿兰 罗德威(A llan Rodw ay)综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关联的一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阿兰 罗德威罗列了后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上 流露于个人的痛苦 的特征以及它在方法和方式上 着迷于虚构 的试验主义艺术手法,并举实例说明了后现代主义作家与20世纪20年代以艾略特和庞德为代表的现代派作家之间存在着明显 重复 、 延伸 以至 相似 。
在袁可嘉的 关于 后现代主义 思潮 一文中,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 后现代主义 (Post m oder n is m)是60年代以来美国和西方文化思想界、理论批评界讨论得 最热烈的 话题之一。
袁可嘉在文章中表示对后现代主义是否可称为 一个独立于现代主义以外的运动 还需打上一个问号,这显示出作者已经注意到了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的分野和区别。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源头考察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源头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1ba510df0b4c2e3f562763a1.png)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源头考察在阅读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时,笔者发现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源头有两个。
我们需要先考察“后现代主义”这个概念的起源,以及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基本特征。
“后现代主义”这个概念是直接从诗歌产生,然后蔓延为一种逐渐影响全世界的文化思潮的。
英国作家戴・洛奇把后现代主义的最早历史,追溯到诞生于瑞士苏黎世的达达主义运动(1916年) 。
美国文艺理论家伊哈布・哈桑认为:费・奥里斯1934年编辑出版《西班牙暨美洲诗选》一书时,首先使用了这个“后现代主义”词;1942年杜・费兹在其编辑的《当代拉丁美洲诗选》中再次使用了这个词。
但本人认为,虽然奥里斯和费兹较早使用了“后现代主义”这个词,他们论述的对象并不是后现代主义诗歌,而是拉美以马丁内斯、乔加诺、巴列霍等人为代表的前现代主义即新浪漫主义诗歌。
1950年美国黑山诗派诗人奥尔森在其《放射诗》一文中使用的“后现代”这个词,才是指的后现代诗歌。
并且,奥尔森的“后现代”所指是明确的,其“后现代”主张是自觉的,它提倡以庞德和威廉斯为传统的客体主义的“开放诗”,反对以艾略特为代表的“只植根于头脑”的智性诗。
这是针对现代主义的第一次纲领明确的公开反叛。
作为诗歌中后现代主义纲领的第一次明确亮相,为随后兴起的“垮掉一代”和“自白派”诗人指明了新的道路。
一谈到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基本特征,国内的诗歌研究者往往把它们归纳为“平面化”、“拒绝深度”。
笔者以前也相信这种说法,但逐渐发现这是似是而非的。
后现代主义诗歌的特征是多种多样、甚至相互矛盾的,没有一种统一的标准,用后现代主义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多元化或者“消解标准”。
对这些多种多样的“特征”,如果学哈桑的方法,给他来个拼盘式的陈列,那就是:反智性、重体验、重经验的直接性、片断性、反解释、反文化、反艺术、拒绝深度、对自发性的强调、神秘主义倾向、原始性推崇、反抽象、对具体性的强调、个人化、内在性、自我否定――新灵知主义、妄想狂、语言乌托邦等等。
关于美国后现代小说的新模式与新话语
![关于美国后现代小说的新模式与新话语](https://img.taocdn.com/s3/m/42f0e49a27284b73f34250c5.png)
关于美国后现代小说的新模式与新话语摘要:与传统的美国小说相比,美国后现代小说消解了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和叙事结构,否定了小说话语的表意功能,追求语言的差异化和多样化,其随意性和矛盾性常常充斥整个文本。
力图展现美国后现代小说话语的特点,从而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美国小说提供一个切入点。
关键词:后现代;叙述模式;叙事话语美国后现代派的小说家善于运用不确定的语言系统,构建一个虚假的世界,以揭示现实世界的混乱,疯狂和零散性。
20世纪60年代,两次世界大战不仅使欧洲人产生不确定性和死亡将近的感觉,这种悲观情绪还在美国大陆蔓延,反文化运动崛起,传统价值观念受到质疑和挑战,而此时的美国作家们感到他们的追求和理想的破灭,发展在这个后现代社会的美国小说将不可避免在语言层面受这种思潮的影响,由于后现代小说创作形式和意义的解体,小说的话语也受到关注。
这种绝望的精神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伊哈布・哈桑在《后现代转折》里则系统地剖析了文学史上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区别。
他强调后现代主义的两个基本构成原则:不确定性和内在性。
在他看来,写作消失了内容,转向中立性,即所谓的“零度写作”,换句话说,写作转向了它自身。
作家把语言结构当做他们为所欲为的领地,在形式上花样翻新,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都是为了分享创作带来的欢愉,是一种表演,操作。
本文力图展现美国后现代小说话语的特点,从而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美国小说提供一个切入点。
一、消解宏大叙事、摒弃深度模式以及模糊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鸿沟与传统的美国小说相比,美国后现代小说消解了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和叙事结构,否定了小说话语的表意功能,追求语言的差异化和多样化,其随意性和矛盾性常常充斥整个文本。
拼凑、组合、零乱、松散成为后现代主义文本的本文性,中心不是一个聚合焦点,而是一个功能,无限的符号替代进入游戏,于是在这个能指的天地里,只有话语之流在运作,而无中心和缺乏本源性的话语主体,就成全了无限性领域中的游戏式拼贴。
文学理论资料之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批评后现代
![文学理论资料之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批评后现代](https://img.taocdn.com/s3/m/5505d2f70c22590102029d3f.png)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批评:后现代(post-modern)据米歇尔.科勒的考察,这一术语的最早用法可追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菲德理科.德.奥尼兹(1934)、达德利.费兹(1942)、阿诺德.汤因比(1947)等人的著述中,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欧文.豪和哈利.列文开始用这个术语来描述现代主义运动的令人沮丧的衰落,自此,批评论争逐渐展开。
到了70年代后期,“尽管对究竟是什么东西构成了这一领域的特征还争论不休,但‘后现代’这个术语此时已一般地适用于二次大战以来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了,这种现象预示了某种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从而使得当前成了一个‘现代之后’的时代”。
(《“后现代主义”:一种历史观念的概括》)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和斯蒂文.贝斯特说:“正如我们下面将要看到的那样,并不存在什么统一的后现代理论,甚至各种立场之间连基本的一致性也没有。
相反,通常被笼统地归并到一起的各种‘后现代’理论与后现代立场──它们彼此之间经常是冲突的──之间的差异,足以使人震惊。
在那些接受了‘后现代’或被归属为‘后现代’的理论中,对‘后现代’概念的纷乱使用以及理论上的薄弱,也同样使人震惊。
”(《后现代理论》)尽管如此,理论家们还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说或描述了后现代。
凯尔纳、贝斯特认为“后现代”这个术语不可避免地会引出“时代化”(periodization)的理解,也就是作为历史断代或历史分期的术语来理解。
他们指出,前缀“后”(post)本身就意指一种历史顺序,在此顺序中先前的事件被替代,因此在最初的例证中其功能是用作历史分期的术语(参见贝斯特、凯尔纳《后现代转向》);也就是说“所有的‘后’(post)字都是一种序列符号,表明那些事物是处在现代之后并接现代之踵而来”。
(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是不赞同这种理解方式的,他说:“‘后现代’或许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词汇,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历史划分’的思想,然而,‘划分历史时期’仍然是一种‘古典的’或‘现代的’理想。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后现代主义批评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后现代主义批评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8](https://img.taocdn.com/s3/m/4475c043767f5acfa1c7cd74.png)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科研热词 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空间转向 社会理论 激进社会理论 马克思 资本主义文化批判 象征秩序 菲勒斯中心主义 莎士比亚 精神分析学派 父权制文化 父权制意识形态 性理论 性别差异 唯物批评 后现代文化 后现代女性主义 伊利 他者 "新现代性" "新新中国论" "新世纪文学" "启蒙终结论"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14年 科研热词 解构主义 经济基础 经学对话 积极影响 武装斗争 文学理论 文化抵抗 批评的独立性与创造性 批评与文学的同一性 批判性与反思性 巴勒斯坦叙事 多元论 圣经批评 后现代主义 人民力量 中国文论 一国两族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科研热词 马克思主义 超批评 虚构 真理审判 沉默的文学 本土论 新左翼 文艺思潮 文学真实性 批判理论 意义启示 当代性 哈桑 后现代政治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 后殖民主义 叙事 反本质主义 历史真实性 中国新批评 不确定的内在性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3 3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哈姆雷特》中的话语增殖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哈姆雷特》中的话语增殖](https://img.taocdn.com/s3/m/3e8bd361011ca300a6c390c6.png)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哈姆雷特》中的话语增殖摘要: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
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丰富多彩,据精确统计,他全部作品的词汇量达29,066个,超过了任何一位英语作家。
文章以《哈》剧为文本,以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从采用颜色说话、大量应用反讽语言、大量使用粗俗、卑琐语言、富有鲜明时代性的话语膨胀等方面来进行解析其话语增值,论述其典型特征,肯定后现代主义在文学中的重大意义及美学价值,以此推动在后现代语境中对《哈》剧等英美文学的研究。
关键词:《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后现代主义;话语增殖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学者依布·哈桑对后现代主义特征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如:“诡异物理学/达达主义、反形式、游戏、偶然性、无政府状态、枯竭静寂、破坏解构、对立、不在场、分散、反阐释、误读、反叙述、变体、同质异形/雌雄同体、精神分裂、差异-延宕、反讽、不确定性、内在性”(hassan1987:91-92)。
以此来看,后现代语境下文学语言表达具有发散性、不确定性、多元性、模糊性等特点,人们在关注语言结构意义的同时,也将人的建构因素考虑了进来。
语言不仅是在描写、陈述和说明客观世界,人们说出话语本身就是一种行为,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就是在做一件事、在完成一种行为。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常常需要听话者揣摩说话者的真正含义,理解说话者行为背后所隐藏的语境意义。
从时间上看,后现代主义是当今世界最新的思想形态。
它反映并存在于文学中。
如今,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研究的热点,并对诸多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如果现在我们不了解后现代主义,我们便根本无法谈论英美文学。
文章以后现代主义视角重新审视该作品,探讨研究《哈姆雷特》中的话语增值。
后现代主义的话语增殖对后现代主义作品的阅读,强调的是读者的功能,读者从自身的语境走入文本的语境,在对现代生活的感悟和对传统观念的反思中,去对文本密码进行全新的阐述和译解。
00815赠送历年真题西方文论选读
![00815赠送历年真题西方文论选读](https://img.taocdn.com/s3/m/ffbb128bf12d2af90242e6ce.png)
200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西方文论选读试题(课程代码081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伊安》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①亚里士多德②贺拉斯③王尔德④柏拉图2、贺拉斯写作了()①《诗学》②《诗艺》③《为诗辩护》④《诗学界定》3、朗吉弩斯崇高语言的来源有()①一个②三个③六个④五个4、认为诗高于其它学术,是学术之父的是哪一位文论家?()①海涅②雪莱③华滋华思④锡德尼5、莱辛论诗与画的区别时他主要想说的意思是()①诗歌的节奏感优于绘画②绘画的表现力优于诗歌③诗歌在表现力和整体的优越性上强于绘画④诗与画二者无所谓谁更优越6、是谁说诗性智慧是人类各种文化产生的根源?()①夏多勃里昂②波德莱尔③维柯④但丁7、“悲剧的本质……为酒神陶醉的梦境”是哪位文论家说的?()①亚里士多德②尼采③叔本华④杜夫海纳8、弗洛伊德认为()①白日梦与夜梦没有什么区别②白日梦是梦,而不是幻想③白日梦是幻想,与梦有相似之处③诗人的创作与童年游戏无关9、黑格尔断言()①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②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虚构③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摹仿④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创新10、《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是一篇()①深刻阐释浪漫主义美学的文献②深刻阐释现实主义美学的理论文章③关于自然主义美学的文章④讨论表现主义美学文体的文献11、秦纳是()①英国文论家②法国美学家③德国艺术理论家④美国文学批评家12、诗歌的“他者”理论是谁提出来的?()①兰波②罗兰·巴尔特③英伽登④海德格尔14、美意味着对世界的本质结构的否定这是谁的理论观点()①萨特②瑞恰兹③卢卡挈④尧斯15、尧斯是()①意识流文学理论的代表②象征主义文论的代表③接受美学的代表④新批评的理论家16、谁在《对几位同代人的思考》一文中提出“通感”理论?()①波德莱尔②佩特③桑克蒂斯④雨果17、席勒认为“朴素的诗”主要是()①模仿神②模仿自然③模仿人④模仿社会18、王尔德是()①唯美主义文论家②现实主义文论家③只是诗人,而不谈文论④烂漫主义文论家19、卢卡挈是()①马克思主义文论家②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③自然主义文论家④现代主义文论家20、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最显著的标志()①即是传统艺术的光韵的增强②是传统艺术光韵的消解③是传统艺术的光韵的黯淡④是传统艺术光韵的时强时弱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弗莱《批评的剖析》谈到了()①历史批评②伦理批评③原型批评④技巧批评⑤价值批评2、柏拉图的美学与文论作品有()①《大希庇阿斯》②《会饮》③《理想国》④《诗学》⑤《九卷书》3、兰波在《致保尔·德梅尼》一文中提出的观点是()①“他者”理论②通灵人理论③诗人是盗火者④妇女也可以成为诗人⑤诗人是立法者4、康德认为艺术的特征在于()①是人有意图的以理性为基础的创造物,不同于自然②艺术是人类追求美的重要技巧,与作为知识的科学不同③艺术创作不同于手工艺生产④艺术即游戏5、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的本源不是()①艺术品②作者③艺术④大地⑤接受主体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理念说2、悲剧(亚里士多德)3、《论崇高》4、原型(荣格)5、直觉(克罗齐)四、判断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判断正误,将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简述理由。
“不确定的内在性”:理解西方后现代主义及其文学的关键词
![“不确定的内在性”:理解西方后现代主义及其文学的关键词](https://img.taocdn.com/s3/m/a9ab751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1.png)
作者: 毛娟[1]
作者机构: [1]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出版物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页码: 225-229页
主题词: 哈桑;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的内在性”
摘要:美国后现代文学批评家伊哈布·哈桑通过对西方文学领域中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独到剖析,赢得了西方学术界的首肯,也使人们对后现代主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哈桑在研究中创造了“不确定的内在性”这一专门术语,用以概括西方后现代主义及其文学的根本特质,
即“不确定性”代表着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而“内在性”则代表着使人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倾向。
这两种倾向的结合显现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多样杂糅”或“多元对话”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构哈桑的后现代主义批评美国学者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之所以在美国被称为“后现代主义之父”,是因为他从文学批评的经验出发,敏锐地感知、命名并率先对后现代转向(Postmodern Turn)与后现代主义批评进行了理论化的尝试。
其著作从《肢解俄耳甫斯:走向后现代文学》(1971)到《超批评:关于时代的七种思考》(1975)再到《后现代转向:后现代理论与文化论文集》(1987),清晰有力地表达了哈桑的后现代主义研究的历程―――始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描述,中经后现代主义批评的探索,终于后现代理论与文化。
其中,《后现代转向》一书既是西方后现代文论的扛鼎之作,也是影响国内学者接受后现代主义观念的重要著作之一。
[1]不过,哈桑讽喻式的文学批评方式与“星丛”式概念的大量使用,让本就充满不确定性的后现代主义变得晦涩难解。
这无疑加深了国内读者的理解难度,使其在中国学界的接受停留在“话语的平移”[2]阶段。
“话语的平移”具有两种内涵,一是指考察西方思潮的热点时只把具体的概念、论点和命题抽出,不太注意把握这些观点和说法产生的背景、语境、动机和所指;二是指忽略东西方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及其具体问题的差异,简单移植、套用西方后现代主义话语来解释中国具体的文化现象。
如何命名、阐释、辨析文艺与文化中的后现代主义现象?如何在后现代转向的语境中,理解现代主义、先锋派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在后现代的问题史中,理解后现代主义批评的内在特征与后现代精神的批判性?毛娟的新著《“沉默的先锋”与“多元的后现代”: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研究》,以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为个案,用细腻的文笔、清晰的逻辑与大刀阔斧般的结构,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鲜明有力的回答。
该书包含导论共有六个部分,不仅在后现代转向的语境中辨析了后现代主义及其批评方式的核心特征,而且在问题史的视野中全面、系统、深入地揭示了哈桑的后现代文论的价值与贡献。
这无疑为我们理解、阐释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
一、再语境化:后现代转向语境决定话语的功能和用法。
任何概念的命名、描述与阐释的过程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语境和历史语境。
再语境化是理解后现代主义合法化过程的有效路径。
为了解读哈桑的后现代理论,作者在导论、第一章和第五章中,不仅进行了后现代主义概念的考古,而且在后现代转向的视野中为我们重构了问题的语境,凸显了后现代性的批判精神。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世界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伴随科学技术的革新、消费文化的形成与亚非拉民族解放?\动的风起云涌,以青年、女性和少数族裔为主体的民权文化运动席卷欧美,公开挑战资本主义体制、意识形态及其话语的大一统(monolith)结构。
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相信,他们在经验认知、思想表达与历史叙事的方式上正在经历一种重要的文化转变,即总体性美学让位于多元的后现代主义。
它质疑现代主义话语的同一性,转而强调语言游戏的异质性,以凸显边缘、差异和受排斥的声音。
德里达(JacquesDerrida)对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解构,福柯(MichelFoucault)对知识与权力之间共谋关系的揭示,利奥塔(JeanFrancoisLyotard)对元叙事(metanarration)的质疑,詹姆逊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批判,都预示了相对于现代性而言的“后现代转向”。
后现代转向是话语游戏规则的巨大变化,它暗示了对现代主义话语的质疑与扬弃,必然引起颠覆者与捍卫者之间的“后现代之争”。
欧文?豪(IrvingHowe)和哈里?列文(HarryLevin)分别在《大众社会与后现代小说》(1959)、《什么是现代主义》(1960)中哀叹现代主义伟大传统的衰落;约翰?巴思(John Barth)与理查?波瓦利尔(Richard Poirier)更是分别在《枯竭的文学》(TheLiteratureofExhaustion,1967)和《废墟文学》(TheLiteratureof Waste,1967)中把后现代主义视为文学生命力的耗尽;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与莱斯利?费德勒(LeslieFiedler)却分别在《反对阐释》(1966)、《跨越边界,填平鸿沟》(1969)中兴奋地拥抱新感性时代的到来。
与文学批评界的同行不同,哈桑是在新批评逐渐式微的语境中,率先以理性研究的立场介入后现代之争,尝试客观描述并理论化后现代主义文学现象的。
当然,虽然哈桑的主要贡献是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但他反复强调,后现代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艺术现象,而且是一种哲学文化现象。
作为一种哲学文化现象,后现代主义不仅是审美领域的裂变,而且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范式转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质变后的文化必然。
为了更全面地阐述后现代理论,作者以理想类型的研究方式,分别以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詹姆逊(FredricR.Jameson)、利奥塔、理查德?罗蒂(RichardRorty)的后现代思想为个案,重点论述了新保守主义(Neoconservatism)、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和新实用主义(NeoPragmatism)四种后现代思潮。
贝尔一直在后工业社会的语境中,关注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日益加深的鸿沟,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文化”冲动和无政府主义状态感到忧心忡忡。
詹姆逊传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立场,把后现代主义视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把艺术的商业化倾向视为历史深度感的消失和主体碎片化的症候。
利奥塔从解构主义视角出发,凸显后现代性的批判立场―――质疑元叙事,否定共识,向总体性宣战。
他之所以反对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的共识论,是因为“共识违背了语言游戏的异质性,发明总是产生在分歧中。
后现代知识并不仅仅是政权的工具。
它可以提高我们对差异的敏感性,增强我们对不可通约的承受力。
”[3]利奥塔与哈贝马斯之争是学术界的一桩公案。
罗蒂以新实用主义的立场参与了这场论争。
他肯定利奥塔对元叙事的质疑,也赞同哈贝马斯对主体和社群认同感的坚持。
他悬置了“实在”,不再追问“绝对的真实”,而是着眼于语境的重构,在社群的日常生活与具体事物的关注中重新为世界施魅。
哈桑的观点比较接近罗蒂,一方面理解利奥塔把分歧、欲望、隐喻、嬉戏等异质语言游戏引入后现代话语的初衷,因为我们用以建构话语的根基没有了,一切语言游戏都是暂时的、局部的、人为建构的;另一方面批评利奥塔的小叙事与总体性专制一样,是一种话语“恐怖主义”,忽视了少数派语言游戏的道德和政治后果。
[4] 这场后现代之争揭示了语言游戏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重心的转移,辨析了后现代性话语中的一些核心思想。
通过学术话语的再语境化,作者颇有说服力地论证了争议者之间内在精神的一致性远远超出思想观念的差异性。
换言之,他们都是同一战壕的同志,“他们的理论都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合法化原则的质疑,他们都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组织具有吞噬一切反抗形式的能力,都对权威话语提出质疑,都支持边缘话语参与对话和决策,都捍卫公正和同情各种新社会运动。
不过,他们更为根本的一致性在于,他们都是对启蒙思想的批判,只是提出的治疗方法不同而已。
”[5]二、现代性的一副新面孔:后现代主义在过去几十年内,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后现代性等术语一起,被频繁地用在文学、艺术与文化语境中,以表达一种强烈的历史相对主义意识及其对现代主义话语的质疑。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如何理清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这是作者试图在哈桑的后现代主义研究成果中寻找的答案。
先看第一个问题。
虽然作者对后现代主义之名进行了概念考古,但要准确、明晰地界定后现代主义并非易事。
如哈桑所言,“后现代主义充其量是一个语义含混的概念,一个缺乏关联的范畴,既受现象本身动力的推动又受批评家不断变化的观念制约。
”[4]297作为现象,后现代主义首先出现在文学领域,然后是艺术与建筑领域,继而扩散到整个文化与社会领域。
作为观念,后现代主义之名孕育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二战”以后成为西方艺术与文化研究领域中一种爱恨交织的研究对象,在七八十年代的后现代之争中上升为人文社科研究中的热点话题,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声势逐渐减弱。
哈桑承认,如分析哲学那样明确界定后现代主义是困难的,但并不妨碍学者以客观描述和理性阐释的方式将其历史化、理论化。
在《后现代主义概念试述》(1982)一文中,哈桑以二元对立的方式把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的23对概念加以比较,试图在相互对照中探寻后现代主义现象的系列特征,如另类形而上学、反形式、嬉戏、无政府主义、沉默、表演、换喻、欲望、延异、反讽、不确定性、内在性、精神分裂症等。
这些术语来自修辞学、诗学、哲学、心理分析、政治学、神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宛若星丛(constellations)中的群星,彼此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吸引、相互排斥,以不可通约的距离形成丰富多彩的后现代主义图景。
“星丛”是本雅明从天文学挪用到诗学中的一个术语。
它是由各自独立的多元要素构成的非稳定集合。
这些要素之间以自由的方式组合和存在,不具有共同的本原。
哈桑的语义“星丛”,旨在用认知星空格局的隐喻方式形象地感知后现代主义现象,凸显它的多元、流变与不确定性。
不过,哈桑的对照图表略显生硬,因为“用这种二元对立的方式把各种不同的风格和特征对立起来,把各种复杂关系描绘成相对简单的两极分化,这种做法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危险。
”[5]62哈桑对此是有明确反思意识的,“它所采用的二分法仍然是靠不住的、语义模糊的,因为二者之间的差异在不断移动、延宕,甚至垮塌。
”[4]185显然,这是一种策略性的权宜之计,旨在勾勒后现代主义的轮廓,形象地感知后现代主义“不确定的内在性(Indetermanence)”―――一种无以言表的自我质疑特性。
不确定性(inderterminacy)与内在性(immanence)是后现代主义的两种核心倾向,它们既不是严格对立的,也不是辩证存在的。
每一种倾向都包含它自身的矛盾,暗示了另一种倾向的存在。
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后现代主义中弥漫的“多种组合”关系。
不确定性是话语表述方式上的含混、断裂、位移。
它否定世界存在的本原和话语建构的根基,使一切行为、思想和解释在相对化中失去了基础。
它暗示了总体性的危机、自我的迷失、历史深度感的消解和意义的不可再现性。
内在性是心灵通过符号概括自身的能力,旨在强调语言游戏的自我指涉性。
这是一种破碎的、反讽的话语状态,一种充满喜剧性的荒诞精神。
它暗示了语言的狂欢、经典的祛魅,以及文本的表演性和真实的建构性。
总之,不确定性与内在性以隐喻的方式构成了后现代主义基因的双螺旋结构,一种在不断自我否定中进行创造的无政府主义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