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ppt
合集下载
纵隔肿瘤诊断与治疗PPT
![纵隔肿瘤诊断与治疗PPT](https://img.taocdn.com/s3/m/aecb0c02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5c.png)
鉴别诊断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 病理学检查:活检、细胞学检查等 临床表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肿瘤标志物 等
鉴别诊断:与其他纵隔疾病如淋巴结肿大、 胸腺瘤等相鉴别
治疗方案: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 等
01
纵隔肿瘤的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 早期、中期、 部分晚期纵隔
纵隔肿瘤的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声音嘶哑等
纵隔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
纵隔肿瘤的分类
良性肿瘤:如胸腺瘤、神经源 性肿瘤等
恶性肿瘤:如胸腺癌、神经内 分泌癌等
交界性肿瘤:如胸腺瘤、神经 源性肿瘤等
转移性肿瘤:如肺癌、乳腺癌 等
纵隔肿瘤的症状
纵隔肿瘤的病因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纵隔肿瘤病史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或化学物质 感染因素:病毒、细菌等感染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系统异常
纵隔肿瘤的最新研究进展
新诊断方法的研发
基因检测:通过检测肿瘤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实现早期诊断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提高诊断准确性 液体活检: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细胞或DNA,实现无创诊断 免疫疗法: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和杀伤
新治疗方法的探索
免疫疗法:通过 激活免疫系统来 攻击肿瘤细胞
01
纵隔肿瘤的诊断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观察 纵隔肿瘤的位置、 大小和形态
CT扫描:显示纵 隔肿瘤的详细结 构和周围组织关 系
MRI检查:观察 纵隔肿瘤的软组 织特征和血管情 况
PET-CT检查: 评估纵隔肿瘤的 代谢活性和全身 转移情况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血常 规、生化、肿瘤 标志物等
纵隔肿瘤介绍PPT培训课件
![纵隔肿瘤介绍PPT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df27f50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31.png)
适应症与副作用
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适用于特定的纵隔肿瘤患者,具体适应症需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 和临床情况综合评估。这些药物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免疫反应、高血压、皮疹等, 需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
04
纵隔肿瘤并发症的预防与 处理
呼吸系统并发症
肺部感染
纵隔肿瘤可能导致支气管受压或阻塞,引发肺部感染。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分泌 物,加强抗感染治疗。
纵隔肿瘤
汇报人:XXX 2024-01-14
目 录
• 纵隔肿瘤概述 • 影像学检查在纵隔肿瘤中的应用 • 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 • 纵隔肿瘤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纵隔肿瘤的护理与康复 • 纵隔肿瘤的研究与展望
01
纵隔肿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纵隔肿瘤是指发生在纵隔内各种组织结构所产生的肿瘤和囊肿,但不包括从食管、气管、支气管和心脏所产生的 良、恶性肿瘤。
复。
心理护理与生活质量提升
01
02
03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 、抑郁等心理问题,给予 心理疏导和支持。
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合理安排作息时 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提高生活质量。
家庭支持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关心和 支持,共同应对疾病带来 的挑战。
康复训练与随访管理
要点一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 呼吸训练、运动训练等,促进身体功能恢复。
呼吸衰竭
严重的纵隔肿瘤可能压迫气管或主支气管,导致呼吸衰竭。处理措施包括紧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建立人工气道,保证通气功能。
循环系统并发症
心律失常
纵隔肿瘤可能侵犯心脏或压迫心脏大血 管,引发心律失常。处理措施包括心电 监护,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必要时行 心脏肿瘤长期压迫心脏或影响心脏血液回 流,可导致心力衰竭。治疗措施包括强心 、利尿、扩血管等药物治疗,改善心脏功 能。
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适用于特定的纵隔肿瘤患者,具体适应症需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 和临床情况综合评估。这些药物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免疫反应、高血压、皮疹等, 需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
04
纵隔肿瘤并发症的预防与 处理
呼吸系统并发症
肺部感染
纵隔肿瘤可能导致支气管受压或阻塞,引发肺部感染。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分泌 物,加强抗感染治疗。
纵隔肿瘤
汇报人:XXX 2024-01-14
目 录
• 纵隔肿瘤概述 • 影像学检查在纵隔肿瘤中的应用 • 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 • 纵隔肿瘤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纵隔肿瘤的护理与康复 • 纵隔肿瘤的研究与展望
01
纵隔肿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纵隔肿瘤是指发生在纵隔内各种组织结构所产生的肿瘤和囊肿,但不包括从食管、气管、支气管和心脏所产生的 良、恶性肿瘤。
复。
心理护理与生活质量提升
01
02
03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 、抑郁等心理问题,给予 心理疏导和支持。
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合理安排作息时 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提高生活质量。
家庭支持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关心和 支持,共同应对疾病带来 的挑战。
康复训练与随访管理
要点一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 呼吸训练、运动训练等,促进身体功能恢复。
呼吸衰竭
严重的纵隔肿瘤可能压迫气管或主支气管,导致呼吸衰竭。处理措施包括紧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建立人工气道,保证通气功能。
循环系统并发症
心律失常
纵隔肿瘤可能侵犯心脏或压迫心脏大血 管,引发心律失常。处理措施包括心电 监护,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必要时行 心脏肿瘤长期压迫心脏或影响心脏血液回 流,可导致心力衰竭。治疗措施包括强心 、利尿、扩血管等药物治疗,改善心脏功 能。
原发性纵隔生殖细胞肿瘤PPT精品医学课件
![原发性纵隔生殖细胞肿瘤PPT精品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f052d2d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8.png)
• 原发性纵隔生殖细胞肿瘤Moran和Suster分类(1997)
畸胎瘤
成熟畸胎瘤(由分化好的、成熟成分组成) 未成熟畸胎瘤(存在未成熟的间充质和神经上皮组织) 含有其他恶性成分的畸胎瘤
Ⅰ型 含有其他生殖细胞成分(如精原细胞瘤、胚胎性癌、卵黄囊瘤等) Ⅱ型 含有非生殖细胞性上皮成分(鳞癌、腺癌等) Ⅲ型 含有恶性间充质成分(横纹肌肉瘤、软骨肉瘤等) Ⅳ型 含有上述任意两种或多种成分
Schmoll HJ. Ann Oncol, 2002,13(Suppl 4):265-272.
病理组织学分类
男性生殖系统(睾丸) 癌前病变 精原细胞瘤 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
生殖细胞肿瘤GCT
女性生殖系统(卵巢及腹膜) 中枢神经系统
原始生殖细胞肿瘤
生殖细胞瘤
无性细胞瘤
胚胎癌
卵黄囊瘤
卵黄囊瘤
伴肉瘤成分的精母细胞性 精原细胞瘤
– 对诊断、预后分级、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评价、 治疗后监测等有重要意义
LDH β-HCG
AFP
精原细胞瘤 约50%
10%-30%升高 但不明显 正常
非精原细胞性GCT 常见
30%-35%
80%-90%
国际生殖细胞肿瘤协作组预后因素分级
预后良好
非精原细胞(58%)
原发睾丸/腹膜后,无肺外的 脏器转移
AFP<1000ng/ml HCG<5000U/L LDH<1.5N
– 肿瘤残存或良性畸胎瘤恶变是复发转移的根源 术后肿瘤残存或畸胎瘤者不应推迟化疗
– 术后即刻化疗可治愈50%-70%患者,而日后复 发后再行化疗只可治愈25%的患者
治疗
• 非精原细胞性GCT
– 化疗后有残存肿块且肿瘤标志物正常患者一般 推荐手术切除残留肿物
畸胎瘤
成熟畸胎瘤(由分化好的、成熟成分组成) 未成熟畸胎瘤(存在未成熟的间充质和神经上皮组织) 含有其他恶性成分的畸胎瘤
Ⅰ型 含有其他生殖细胞成分(如精原细胞瘤、胚胎性癌、卵黄囊瘤等) Ⅱ型 含有非生殖细胞性上皮成分(鳞癌、腺癌等) Ⅲ型 含有恶性间充质成分(横纹肌肉瘤、软骨肉瘤等) Ⅳ型 含有上述任意两种或多种成分
Schmoll HJ. Ann Oncol, 2002,13(Suppl 4):265-272.
病理组织学分类
男性生殖系统(睾丸) 癌前病变 精原细胞瘤 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
生殖细胞肿瘤GCT
女性生殖系统(卵巢及腹膜) 中枢神经系统
原始生殖细胞肿瘤
生殖细胞瘤
无性细胞瘤
胚胎癌
卵黄囊瘤
卵黄囊瘤
伴肉瘤成分的精母细胞性 精原细胞瘤
– 对诊断、预后分级、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评价、 治疗后监测等有重要意义
LDH β-HCG
AFP
精原细胞瘤 约50%
10%-30%升高 但不明显 正常
非精原细胞性GCT 常见
30%-35%
80%-90%
国际生殖细胞肿瘤协作组预后因素分级
预后良好
非精原细胞(58%)
原发睾丸/腹膜后,无肺外的 脏器转移
AFP<1000ng/ml HCG<5000U/L LDH<1.5N
– 肿瘤残存或良性畸胎瘤恶变是复发转移的根源 术后肿瘤残存或畸胎瘤者不应推迟化疗
– 术后即刻化疗可治愈50%-70%患者,而日后复 发后再行化疗只可治愈25%的患者
治疗
• 非精原细胞性GCT
– 化疗后有残存肿块且肿瘤标志物正常患者一般 推荐手术切除残留肿物
纵隔肿瘤疾病PPT演示课件
![纵隔肿瘤疾病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832260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7.png)
化疗方案
根据肿瘤类型、分期和患者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化疗方案,包括药物种类、 剂量和疗程等。
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 和攻击肿瘤细胞。包括免疫检查点抑 制剂、CAR-T细胞疗法等。
靶向治疗
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分子靶点,使用 靶向药物进行精准治疗。例如,针对 某些基因突变或蛋白表达的靶向药物 。
康复训练与运动指导
呼吸功能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和排痰等呼吸功能训练,以改 善呼吸功能,预防肺部感染。
运动锻炼指导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运动锻炼 计划,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以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 和免疫力。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洗漱、进食等 ,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纵隔恶性肿瘤患者晚期可能出现恶病质,表 现为极度消瘦、贫血、乏力等。处理措施包 括营养支持、纠正贫血、改善食欲等,以提 高患者生活质量。
上腔静脉综合征
上腔静脉受压或受侵犯时,可出现上腔静脉 综合征,表现为面部、颈部和上肢水肿,以 及胸壁静脉曲张等。此时需紧急处理,如使 用利尿剂、降低颅内压等,同时针对原发病 进行治疗。
循环系统并发症
心律失常
纵隔肿瘤可侵犯心脏或压迫心脏大血管,导致心律失常。治疗时需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抗心律失 常药物,同时积极处理原发病。
心力衰竭
严重的纵隔肿瘤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加重,进而引发心力衰竭。治疗时需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 物,必要时可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或心脏移植。
神经系统并发症
神经受压症状
定期随访与复查建议
1 2 3
定期随访安排
制定定期随访计划,通过电话、邮件或门诊等方 式进行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病情变 化。
根据肿瘤类型、分期和患者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化疗方案,包括药物种类、 剂量和疗程等。
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 和攻击肿瘤细胞。包括免疫检查点抑 制剂、CAR-T细胞疗法等。
靶向治疗
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分子靶点,使用 靶向药物进行精准治疗。例如,针对 某些基因突变或蛋白表达的靶向药物 。
康复训练与运动指导
呼吸功能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和排痰等呼吸功能训练,以改 善呼吸功能,预防肺部感染。
运动锻炼指导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运动锻炼 计划,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以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 和免疫力。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洗漱、进食等 ,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纵隔恶性肿瘤患者晚期可能出现恶病质,表 现为极度消瘦、贫血、乏力等。处理措施包 括营养支持、纠正贫血、改善食欲等,以提 高患者生活质量。
上腔静脉综合征
上腔静脉受压或受侵犯时,可出现上腔静脉 综合征,表现为面部、颈部和上肢水肿,以 及胸壁静脉曲张等。此时需紧急处理,如使 用利尿剂、降低颅内压等,同时针对原发病 进行治疗。
循环系统并发症
心律失常
纵隔肿瘤可侵犯心脏或压迫心脏大血管,导致心律失常。治疗时需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抗心律失 常药物,同时积极处理原发病。
心力衰竭
严重的纵隔肿瘤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加重,进而引发心力衰竭。治疗时需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 物,必要时可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或心脏移植。
神经系统并发症
神经受压症状
定期随访与复查建议
1 2 3
定期随访安排
制定定期随访计划,通过电话、邮件或门诊等方 式进行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病情变 化。
《生殖细胞肿瘤》课件
![《生殖细胞肿瘤》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c0179b3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3c.png)
药物筛选
阐述如何利用高通量药物 筛选技术,从大量化合物 中筛选出具有潜在治疗作 用的候选药物。
临床试验
介绍正在进行的生殖细胞 肿瘤新药临床试验,包括 试验设计、目的、招募对 象和预期结果等。
临床试验
试验类型
介绍生殖细胞肿瘤临床试 验的主要类型,如早期临 床试验、中期临床试验和 晚期临床试验等。
试验流程
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部分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生与遗传 因素有关,如家族遗传性非息肉 性结直肠癌综合征(Lynch综合
征)等。
激素与生长因子
生殖细胞肿瘤的生长与性激素和 某些生长因子的作用密切相关。
例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类似物可以用于治疗某
些生殖细胞肿瘤。
基因突变
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生与基因突变 有关,如p53基因突变可以促进
队成员、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等。
科研项目
02
列举当前正在进行或已完成的重大科研项目,包括项目名称、
资助机构、研究目标和进展情况等。
学术交流
03
介绍国内外生殖细胞肿瘤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会议、
研讨会和讲座等,以及这些活动对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
新药研发
01
02
03
靶点发现
介绍新药研发过程中,如 何发现和确定生殖细胞肿 瘤的靶点,以及这些靶点 对治疗的意义。
。
03
生殖细胞肿瘤的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肿瘤
通过手术将生殖细胞肿瘤切除, 以达到根治的目的。手术方式根 据肿瘤大小、位置等因素选择, 如睾丸切除术、卵巢切除术等。
术中冷冻切片检查
手术过程中对切除的肿瘤进行冷冻 切片检查,以确定肿瘤的性质和分 期,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纵隔肿瘤PPT课件
![纵隔肿瘤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9708e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88.png)
纵隔肿瘤ppt课件
目录
• 纵隔肿瘤概述 • 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 • 纵隔肿瘤的预防与保健 • 纵隔肿瘤的病例分享 • 纵隔肿瘤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纵隔肿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纵隔肿瘤是指生长在纵隔区域内 的肿瘤,可以是良性或恶性。
分类
纵隔肿瘤根据其组织来源和性质 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胸腺瘤、畸 胎瘤、神经源性肿瘤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保持乐观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康复与护理
01
02
03
术后护理
术后应遵循医生的护理建 议,如定期换药、保持呼 吸道通畅等。
康复锻炼
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康复 锻炼,有助于恢复身体功 能。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 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
04
纵隔肿瘤的病例分享
病例一:手术治疗案例
免疫疗法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提高其对纵隔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实现治疗目 的。
个体化治疗与精准医学
精准诊断
利用基因检测、影像学等技术手段,对 纵隔肿瘤进行精准诊断,为个体化治疗 提供依据。
VS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纵隔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 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其发病 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病因
纵隔肿瘤的病因可能与遗传、内分泌 、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一些特定的 职业或环境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纵隔肿 瘤的风险。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因肿瘤类型、大小和位置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呼 吸困难、咳嗽、发热等。
目录
• 纵隔肿瘤概述 • 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 • 纵隔肿瘤的预防与保健 • 纵隔肿瘤的病例分享 • 纵隔肿瘤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纵隔肿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纵隔肿瘤是指生长在纵隔区域内 的肿瘤,可以是良性或恶性。
分类
纵隔肿瘤根据其组织来源和性质 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胸腺瘤、畸 胎瘤、神经源性肿瘤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保持乐观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康复与护理
01
02
03
术后护理
术后应遵循医生的护理建 议,如定期换药、保持呼 吸道通畅等。
康复锻炼
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康复 锻炼,有助于恢复身体功 能。
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 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
04
纵隔肿瘤的病例分享
病例一:手术治疗案例
免疫疗法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提高其对纵隔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实现治疗目 的。
个体化治疗与精准医学
精准诊断
利用基因检测、影像学等技术手段,对 纵隔肿瘤进行精准诊断,为个体化治疗 提供依据。
VS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副作用。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纵隔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 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其发病 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病因
纵隔肿瘤的病因可能与遗传、内分泌 、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一些特定的 职业或环境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纵隔肿 瘤的风险。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因肿瘤类型、大小和位置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呼 吸困难、咳嗽、发热等。
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
![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https://img.taocdn.com/s3/m/5fec915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2.png)
纵隔恶性生殖细胞 瘤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的诊 断
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的预 防和康复
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概述
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的治 疗
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的科 研进展和展望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纵隔恶性生殖细胞 瘤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纵隔内, 来源于生殖细胞。 分类: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组织学特征,可以分为精原细胞瘤、支持细 胞瘤、胚胎癌、绒毛膜癌、畸胎瘤等。
康复和护理
定期复查:术后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饮食调理:合理饮食,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 心理支持:保持积极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康复锻炼:适当进行康复锻炼,提高生活质量
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
教育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质、治疗方案和预后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鼓励患者参与康复计划,提高生活质量 提供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帮助患者适应疾病带来的生活变化
05
纵隔恶性生殖细胞 瘤的预防和康复
预防措施和早期筛查
避免吸烟:吸烟是导致纵隔 恶性生殖细胞瘤的重要因素 之一,应尽量避免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胸部X 光检查,早期发现纵隔恶性 生殖细胞瘤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
高糖食物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 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 劳累和熬夜,保持心情愉快
等方法。
科研人员正在探 索新的治疗方法, 如靶向治疗、免 疫治疗等,以提 高患者的生存率
和生活质量。
展望未来,随着 医学技术的不断 发展,对纵隔恶 性生殖细胞瘤的 研究将会更加深 入,治疗方法也 将更加多样化。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的诊 断
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的预 防和康复
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概述
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的治 疗
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的科 研进展和展望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纵隔恶性生殖细胞 瘤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纵隔内, 来源于生殖细胞。 分类: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组织学特征,可以分为精原细胞瘤、支持细 胞瘤、胚胎癌、绒毛膜癌、畸胎瘤等。
康复和护理
定期复查:术后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饮食调理:合理饮食,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 心理支持:保持积极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康复锻炼:适当进行康复锻炼,提高生活质量
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
教育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质、治疗方案和预后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鼓励患者参与康复计划,提高生活质量 提供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帮助患者适应疾病带来的生活变化
05
纵隔恶性生殖细胞 瘤的预防和康复
预防措施和早期筛查
避免吸烟:吸烟是导致纵隔 恶性生殖细胞瘤的重要因素 之一,应尽量避免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胸部X 光检查,早期发现纵隔恶性 生殖细胞瘤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
高糖食物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 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 劳累和熬夜,保持心情愉快
等方法。
科研人员正在探 索新的治疗方法, 如靶向治疗、免 疫治疗等,以提 高患者的生存率
和生活质量。
展望未来,随着 医学技术的不断 发展,对纵隔恶 性生殖细胞瘤的 研究将会更加深 入,治疗方法也 将更加多样化。
纵膈肿瘤医学PPT课件
![纵膈肿瘤医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3ea75ae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22.png)
3
纵膈肿瘤的诊断 1、胸闷、胸痛、咳嗽、气短是最常见的症状。 2、体检 可有胸骨隆起,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局限姓哮鸣 音,或出现上腔静脉综吅征。 3、X线检查可见纵膈肿块 阴影或囊性阴影。 4、CT呾核共振检查可见纵膈占位病发。 5、纵膈肿块穿刺活检,绅胞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4
纵膈肿瘤临床表现 ( 1) 呼吸道症状:胸闷、胸痛一般发生于胸骨后或病
7
(一)术前健康指导 1、讲解肿瘤可能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压迫气管可造 成气管移位或引起呼吸困难,如压迫上腔静脉可引起上肢 浮肿。 2、如有上腔静脉压迫征者,不宜在上肢作静脉滴注。 3、讲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术前准备的主要内容,取得 病人的合作。 4、劝导病人戒烟,保持口腔清洁
8
(二)术后健康指导 1、向患者说明术后咳嗽,咳痰的必要性,鼓励其咳嗽咳 痰。 2、在情况允许下,鼓励多饮水,每日1000毫升,分四次。 3、病情稳定后给予半卧位,鼓励病人尽早活动,预防并 发症。 4、指导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流质或 半流质饮食,勿过饱。 5有胸腔闭式引流者,指导患者多翻身,避免压住胸管, 影响引流
纵膈肿瘤
什么是纵膈肿瘤 纵膈丌是器官,而是一个解剖的区域。 纵膈里的组细器 官多,因而可収生多种多样的肿瘤,即 使肿瘤很小也会 引起循环、呼吸、消化呾神经系统的功能 障碍。儿童纵 膈肿瘤的収病率较成人为低,但癌发机会多。 约有2/3的 病儿早期有咳嗽、低热、呼吸困难等症状,这 是呾儿童 胸腔容量小有关。有些病儿在胸部X线检查时偶 而収现, 如果是恶性肿瘤则有贫血呾消瘦现象。収现上述 症状应 及早就医,医生可由胸部X摄片来确定肿瘤部位大小,通 过超声波检查得知肿瘤的性质
作单位建议休息2-3个月,减少工作量和工作时间。要有 充裕的睡眠时间,穿宽松棉质睡衣,使用棉质床上用品, 保证睡眠质量,半年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2.运动
纵膈肿瘤的诊断 1、胸闷、胸痛、咳嗽、气短是最常见的症状。 2、体检 可有胸骨隆起,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局限姓哮鸣 音,或出现上腔静脉综吅征。 3、X线检查可见纵膈肿块 阴影或囊性阴影。 4、CT呾核共振检查可见纵膈占位病发。 5、纵膈肿块穿刺活检,绅胞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4
纵膈肿瘤临床表现 ( 1) 呼吸道症状:胸闷、胸痛一般发生于胸骨后或病
7
(一)术前健康指导 1、讲解肿瘤可能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压迫气管可造 成气管移位或引起呼吸困难,如压迫上腔静脉可引起上肢 浮肿。 2、如有上腔静脉压迫征者,不宜在上肢作静脉滴注。 3、讲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及术前准备的主要内容,取得 病人的合作。 4、劝导病人戒烟,保持口腔清洁
8
(二)术后健康指导 1、向患者说明术后咳嗽,咳痰的必要性,鼓励其咳嗽咳 痰。 2、在情况允许下,鼓励多饮水,每日1000毫升,分四次。 3、病情稳定后给予半卧位,鼓励病人尽早活动,预防并 发症。 4、指导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流质或 半流质饮食,勿过饱。 5有胸腔闭式引流者,指导患者多翻身,避免压住胸管, 影响引流
纵膈肿瘤
什么是纵膈肿瘤 纵膈丌是器官,而是一个解剖的区域。 纵膈里的组细器 官多,因而可収生多种多样的肿瘤,即 使肿瘤很小也会 引起循环、呼吸、消化呾神经系统的功能 障碍。儿童纵 膈肿瘤的収病率较成人为低,但癌发机会多。 约有2/3的 病儿早期有咳嗽、低热、呼吸困难等症状,这 是呾儿童 胸腔容量小有关。有些病儿在胸部X线检查时偶 而収现, 如果是恶性肿瘤则有贫血呾消瘦现象。収现上述 症状应 及早就医,医生可由胸部X摄片来确定肿瘤部位大小,通 过超声波检查得知肿瘤的性质
作单位建议休息2-3个月,减少工作量和工作时间。要有 充裕的睡眠时间,穿宽松棉质睡衣,使用棉质床上用品, 保证睡眠质量,半年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2.运动
纵隔生殖源性肿瘤影像诊断56页PPT
![纵隔生殖源性肿瘤影像诊断56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7d124ea12cc58bd63186bde5.png)
纵隔生殖源性肿瘤影像诊断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纵隔肿瘤课件
![纵隔肿瘤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4a2a717e21af45b307a823.png)
优于X线片,为常规检查。
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
发生率(%)(n=1900)
25.3
---------------------------------------------
胸腺肿瘤
淋巴瘤 生殖细胞肿瘤
23.3
15.3 12.2
内分泌系统肿瘤
间质肿瘤 原发癌 其他
Ann Thorac Surg 1987;44:229.
7.8
7.3 5.7 2.9
纵隔肿瘤的病理学
中纵隔
囊性肿瘤(最常见)
淋巴瘤
间质肿瘤
癌
裂孔疝
结节病
纵隔肿瘤的病理学
后纵隔
神经源性肿瘤(最常见) 囊肿 间质肿瘤 内分泌系统肿瘤 食管肿瘤 裂孔疝 主动脉瘤
纵隔肿瘤的病理学
纵隔肿瘤的病理学——成人和儿童的差异
Tumor
胸腺肿瘤
Adults
纵隔 下纵隔 (胸骨 角与第 四椎间 盘连线 以下)
前纵隔(心包前缘)
中纵隔(心包前后缘之间) 后纵隔(心包后缘)
纵隔的应用解剖——分区
临床上常把上区和前区合并为前上纵隔
纵隔分区三分法:
前上纵隔 纵隔 中纵隔 后纵隔
纵隔的应用解剖
前上纵隔
胸腺 无名静脉、上腔静脉、主动脉弓、大血管 淋巴结、淋巴管 甲状旁腺(少见,异位) 甲状腺 (少见,异位)
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
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
纵隔肿瘤的病人大约40%无症状,系因其 它疾病或健康查体时X线检查而发现。
无症状者90%-95%为良性肿瘤,有症状者
47%为恶性肿瘤。
纵隔肿瘤ppt课件
![纵隔肿瘤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c637a8ff524ccbff12184a1.png)
49
胸腺癌
50
病变特点
• 病程短、进展快 • 胸内侵犯常见,70%有症状 • 双侧锁骨上区转移率高 • 常见转移部位
– 纵隔/颈部/腋窝/骨/肺/肝脏
51
组织学特点
• 起源于胸腺上皮 • 病变细胞具有恶性特征 • 广义上分为低度/高度恶性
– 低度-鳞癌/粘液表皮样癌/基底细胞癌 – 高度-淋巴上皮样癌/小细胞癌/未分化
低血糖 腹泻
14
胸腺肿瘤
15
概念上的区分
• 胸腺瘤
– 非浸润性胸腺瘤 – 浸润性胸腺瘤
• 胸腺癌
16
病理分型
17
Lewis/Kornstein分型
• 淋巴细胞型 • 上皮细胞型 • 混合型 • 梭形细胞型
18
Marino分型
• 皮质型 • 髓质型(梭形上皮) • 混合型
19
临床分期
20
Masaoka分期
– 乳腺/肺/胃/肾/宫颈/宫内膜/卵巢
23
重症肌无力
24
分型
分型
症状
治疗
I 型(眼肌型)
眼肌受累
II a 型(轻度全身型) 四肢肌+眼肌轻度受累
II b 型(中度全身型) 四肢肌+眼肌中度受累, 伴球麻痹
III 型(重度激进型) 进展快,呼吸肌麻痹
抗胆碱脂酶药+肾上腺 皮质激素 抗胆碱脂酶药+肾上腺 皮质激素 对药物反应一般
分期 描述
I期
肉眼见包膜完整且镜下无包膜侵犯
II 期 III 期
肉眼见肿瘤侵犯周围脂肪组织或纵隔胸膜/镜下 包膜受侵
肉眼见肿瘤浸润周围脏器(心包/大血管/肺)
IV a期 胸膜或心包播散
胸腺癌
50
病变特点
• 病程短、进展快 • 胸内侵犯常见,70%有症状 • 双侧锁骨上区转移率高 • 常见转移部位
– 纵隔/颈部/腋窝/骨/肺/肝脏
51
组织学特点
• 起源于胸腺上皮 • 病变细胞具有恶性特征 • 广义上分为低度/高度恶性
– 低度-鳞癌/粘液表皮样癌/基底细胞癌 – 高度-淋巴上皮样癌/小细胞癌/未分化
低血糖 腹泻
14
胸腺肿瘤
15
概念上的区分
• 胸腺瘤
– 非浸润性胸腺瘤 – 浸润性胸腺瘤
• 胸腺癌
16
病理分型
17
Lewis/Kornstein分型
• 淋巴细胞型 • 上皮细胞型 • 混合型 • 梭形细胞型
18
Marino分型
• 皮质型 • 髓质型(梭形上皮) • 混合型
19
临床分期
20
Masaoka分期
– 乳腺/肺/胃/肾/宫颈/宫内膜/卵巢
23
重症肌无力
24
分型
分型
症状
治疗
I 型(眼肌型)
眼肌受累
II a 型(轻度全身型) 四肢肌+眼肌轻度受累
II b 型(中度全身型) 四肢肌+眼肌中度受累, 伴球麻痹
III 型(重度激进型) 进展快,呼吸肌麻痹
抗胆碱脂酶药+肾上腺 皮质激素 抗胆碱脂酶药+肾上腺 皮质激素 对药物反应一般
分期 描述
I期
肉眼见包膜完整且镜下无包膜侵犯
II 期 III 期
肉眼见肿瘤侵犯周围脂肪组织或纵隔胸膜/镜下 包膜受侵
肉眼见肿瘤浸润周围脏器(心包/大血管/肺)
IV a期 胸膜或心包播散
生殖细胞肿瘤 ppt课件
![生殖细胞肿瘤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a02fe5431126edb6f1a1075.png)
32
预后
33
34
THANK GOD!
IT’S OVER!
FINALLY
35
感谢下载
可编辑
16
精原细胞瘤
I期
监测;放疗;单药卡铂
IIA/IIB期 放疗(主动脉旁及髂内淋巴结) 化疗 EP×4 or BEP×3
IIC/III期
预后好 EP×4 or BEP×3 预后中等 BEP × 4
17
II III期精原细胞瘤化疗后
无残留病灶或残留病灶≤3cm;且血清标志物正常
残留病灶>3cm,且血清标志物正常 PET-CT(6周)阴性 观察 阳性 RPLND 或二线化疗
在此过程中,原始生殖腺也可发生异位移行,如 移行至松果体、纵隔、后腹膜、骶尾部等
2
起源—部位
生殖细胞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一个原始生殖腺正常或异位移行的部位 原发于性腺:卵巢和睾丸 原发于性腺外,多位于中线附近,如松果体,骶尾椎、纵膈腔、后腹腔等
3
起源—组织类型
原始生殖细胞未分化时可发生无性细胞瘤/精原细胞瘤/生殖细胞瘤 生殖细胞未分化可发生胚胎癌 如发生胚胎分化则可形成畸胎瘤 胚外组织分化可发生绒毛膜癌,内胚窦瘤
8
9
分期
10
分期
11
12
分期(美国Royal Marsden医院)
Ⅰ期 局限于睾丸,无腹膜后LN转移 Ⅱ期 有腹膜后LN转移
▪ Ⅱa期 转移LN直径﹤2cm ▪ Ⅱb期 转移LN直径2-5cm ▪ Ⅱc期 转移LN直径﹥5cm Ⅲ期 有膈上LN转移或结外转移
13
14
治疗
手术 化疗 放疗 腹膜后淋巴结清扫(RPLND) 实体肿瘤综合治疗的成功典范
S+患者*
预后
33
34
THANK GOD!
IT’S OVER!
FINALLY
35
感谢下载
可编辑
16
精原细胞瘤
I期
监测;放疗;单药卡铂
IIA/IIB期 放疗(主动脉旁及髂内淋巴结) 化疗 EP×4 or BEP×3
IIC/III期
预后好 EP×4 or BEP×3 预后中等 BEP × 4
17
II III期精原细胞瘤化疗后
无残留病灶或残留病灶≤3cm;且血清标志物正常
残留病灶>3cm,且血清标志物正常 PET-CT(6周)阴性 观察 阳性 RPLND 或二线化疗
在此过程中,原始生殖腺也可发生异位移行,如 移行至松果体、纵隔、后腹膜、骶尾部等
2
起源—部位
生殖细胞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一个原始生殖腺正常或异位移行的部位 原发于性腺:卵巢和睾丸 原发于性腺外,多位于中线附近,如松果体,骶尾椎、纵膈腔、后腹腔等
3
起源—组织类型
原始生殖细胞未分化时可发生无性细胞瘤/精原细胞瘤/生殖细胞瘤 生殖细胞未分化可发生胚胎癌 如发生胚胎分化则可形成畸胎瘤 胚外组织分化可发生绒毛膜癌,内胚窦瘤
8
9
分期
10
分期
11
12
分期(美国Royal Marsden医院)
Ⅰ期 局限于睾丸,无腹膜后LN转移 Ⅱ期 有腹膜后LN转移
▪ Ⅱa期 转移LN直径﹤2cm ▪ Ⅱb期 转移LN直径2-5cm ▪ Ⅱc期 转移LN直径﹥5cm Ⅲ期 有膈上LN转移或结外转移
13
14
治疗
手术 化疗 放疗 腹膜后淋巴结清扫(RPLND) 实体肿瘤综合治疗的成功典范
S+患者*
纵膈肿瘤PPT【10页】
![纵膈肿瘤PPT【10页】](https://img.taocdn.com/s3/m/804c380a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d0.png)
• 镜下:淋巴细胞为主型 上皮细胞为主型 混合型
• 临床分为:浸润型和非浸润型(包膜完整)
临床表现
• 重症肌无力 • 单纯红细胞再障 • 获得性丙球缺乏症 • 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库欣综合症 • 压迫无各静脉或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的表
现。剧烈胸痛,短期内症状迅速加重,严 重刺激性咳嗽, 胸腔积液所致呼吸困难, 心包积液引起心慌气短。
• 病史 • 影像学 • 纵膈镜 • 淋巴结活检 • 穿刺活检
诊断
分期
• 目前采用最广泛的是由Masaoka等于1981年修改 制定的Masaoka分期法。
• I期:肿瘤局限在胸腺内,肉眼及镜下均无包膜浸 润;
• II期:肿瘤超出胸腺包膜,并侵犯邻近脂肪组织或 胸膜;
• III期:肿瘤侵犯邻近组织或器官,包括心包、肺 或大血管;
• Iva期:肿瘤广泛侵犯胸膜和(或)心包;IVb期:肿 瘤扩散到远处器官。
治疗原则
• 首选手术 • 浸润型的外科肉眼切除但仍需根治性放疗 • I期非浸润术后镜下无浸润者不放了,观察。 • 晚期仍需积极治疗
放疗适应证
• 浸润型术后 • 切除不净或仅行活检术的晚期病例 • 术前放疗 • 复发病例
• 剂量:淋巴细胞为主型:50Gy/5周 • 上皮细胞为主型60-70Gy/6-7周
纵膈肿瘤
纵膈肿瘤好发部位
• 一、前纵膈:畸胎瘤和囊肿、 胸腺瘤、胸内甲状腺瘤等。
• 二、中纵膈:气管囊肿、心包囊肿、食管 囊肿、囊状淋巴瘤、淋巴瘤、其他部位肿 瘤的转移淋巴结等。
• 三、后纵膈:神经源性肿瘤。
• 胸腺瘤是最常见的 纵膈肿瘤之一 。
• 胸腺瘤次于畸胎瘤,占纵隔肿瘤的20%左 右。
Hale Waihona Puke 病理
• 临床分为:浸润型和非浸润型(包膜完整)
临床表现
• 重症肌无力 • 单纯红细胞再障 • 获得性丙球缺乏症 • 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库欣综合症 • 压迫无各静脉或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的表
现。剧烈胸痛,短期内症状迅速加重,严 重刺激性咳嗽, 胸腔积液所致呼吸困难, 心包积液引起心慌气短。
• 病史 • 影像学 • 纵膈镜 • 淋巴结活检 • 穿刺活检
诊断
分期
• 目前采用最广泛的是由Masaoka等于1981年修改 制定的Masaoka分期法。
• I期:肿瘤局限在胸腺内,肉眼及镜下均无包膜浸 润;
• II期:肿瘤超出胸腺包膜,并侵犯邻近脂肪组织或 胸膜;
• III期:肿瘤侵犯邻近组织或器官,包括心包、肺 或大血管;
• Iva期:肿瘤广泛侵犯胸膜和(或)心包;IVb期:肿 瘤扩散到远处器官。
治疗原则
• 首选手术 • 浸润型的外科肉眼切除但仍需根治性放疗 • I期非浸润术后镜下无浸润者不放了,观察。 • 晚期仍需积极治疗
放疗适应证
• 浸润型术后 • 切除不净或仅行活检术的晚期病例 • 术前放疗 • 复发病例
• 剂量:淋巴细胞为主型:50Gy/5周 • 上皮细胞为主型60-70Gy/6-7周
纵膈肿瘤
纵膈肿瘤好发部位
• 一、前纵膈:畸胎瘤和囊肿、 胸腺瘤、胸内甲状腺瘤等。
• 二、中纵膈:气管囊肿、心包囊肿、食管 囊肿、囊状淋巴瘤、淋巴瘤、其他部位肿 瘤的转移淋巴结等。
• 三、后纵膈:神经源性肿瘤。
• 胸腺瘤是最常见的 纵膈肿瘤之一 。
• 胸腺瘤次于畸胎瘤,占纵隔肿瘤的20%左 右。
Hale Waihona Puke 病理
(医学课件)纵隔肿瘤
![(医学课件)纵隔肿瘤](https://img.taocdn.com/s3/m/fa3df06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c8.png)
纵隔肿瘤的并发症
1 气胸
2 出血
手术或穿刺操作可能导致肺气胸。
手术中可能发生大量出血,需要及时处理。
3 感染
手术切口可能感染,需进行抗生素治疗。
结论和建议
纵隔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定期进行体检, 尽早发现纵隔肿瘤的信号以及不适症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并遵循医生 的治疗方案。
2 中纵隔肿瘤
位于纵隔中部,常见的 有淋巴瘤、心包瘤等。
3 后纵隔肿瘤
位于纵隔后部,常见的 有食管肿瘤、神经源性 肿瘤等。
常见纵隔肿瘤的症状
1 呼吸困难
2 胸痛
由于肿瘤压迫大血管或气管,导致呼吸受 限。
肿瘤压迫或侵犯纵隔周围器官引起的疼痛 感。
3 咳嗽
肿瘤压迫气嘶哑。
纵隔肿瘤的诊断方法
1 影像学检查
如X线、CT扫描、MRI等,可显示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2 组织活检
通过穿刺或手术获得肿瘤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3 血液检查
检测肿瘤标志物,识别可能存在的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案
手术切除 放疗 化疗
通过外科手术完全切除肿瘤。 使用高能射线杀死肿瘤细胞。 使用药物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医学课件)纵隔肿瘤
本课件将介绍纵隔肿瘤的定义、分类、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并发症, 并提供结论和建议。
纵隔肿瘤的定义
纵隔肿瘤是指发生在胸腔内纵隔区域的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这些 肿瘤可以发生在纵隔的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纵隔肿瘤的分类
1 前纵隔肿瘤
位于纵隔前部,常见的 有胸腺瘤、甲状腺肿瘤 等。
《纵隔肿瘤》PPT课件
![《纵隔肿瘤》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2e50a468e9951e79b8927c3.png)
X线:
多为单发,位于中纵隔、气管周围,可 通过“蒂”附于气管、支气管壁上;形状呈圆形或 类圆形,边界光滑税利,无分叶;大小以中、大多 见(小:占1个肋间隙;中:占1-2个肋间隙;大: 占2-3个肋间隙;特大:占3个肋间隙以上);密度 均匀。可出现与气管、支气管相互作用征(贴近气 管、支气管一侧陡直,远离一侧圆弧)。除隆凸下 型可随深呼吸轻微改变其形态大小外,其它各组因 是张力性囊肿而不随深呼吸出现形态、大小改变。
MRI:
对脂肪的显示极具特征,T1WI和T2WI均呈高 信号,但对钙化成分的识别不及CT检查。
图56-前纵隔畸胎瘤
前纵隔囊实相间的 肿块灶,平扫CT 值14-65Hu
图57-前纵隔畸胎瘤
病灶以囊性部分为主, 边界较清,为良性畸胎 瘤(Benignant Teratoma)
四、淋巴瘤
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是全身性恶性肿 瘤。占恶性肿瘤发生率的第8位。纵隔淋巴瘤应视为全身性 疾病的局部表现,多与颈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同时存在,亦 可首先发生于纵隔。 病理上淋巴瘤分何杰金病(HD)和非何杰金病淋巴瘤 (NHL)两大类,还可分出亚型。临床上HD多见,以侵犯淋 巴结为主,结外少见,常从颈部淋巴结开始,向邻近淋巴结 扩散,内乳淋巴结肿大为HD特点,文献中提及上纵隔受侵伴 有胸内其它淋巴结肿大者,90%为HD;而NHL多呈跳跃式, 就诊时病变常已广泛,结外器官多已受累。
X线:
异位 甲状 腺肿
二、胸腺瘤
起源于未退化的胸腺组织,占前纵隔原发性纵隔 肿瘤5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年人发病率较 高,小儿及儿童罕见。 组织学上胸腺瘤分为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及 混合型。目前认为良恶性难以明确分界,故提倡分为 非侵袭性与侵袭性。非侵袭性特征时包膜完整,侵袭 性特征时则包膜不完整,向邻近结构侵犯,如侵及胸 膜可引起胸水,侵及心包可致心包积液。
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
![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https://img.taocdn.com/s3/m/04161c8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18.png)
<0.05
33% 85%
- 0.04
67% 90%
- 0.13
Carsten Bokemeyer, Cancer 2023;91:1394–401
纵隔精原细胞瘤旳治疗
-各部位治疗成果
部位 纵隔
复发率 10%
5y PFS 88%
5y OS 88%
腹膜后
24%
77%
88%
P值
>0.05
0.47
0.89
纵隔GCT构成
86th美国、加拿大病理学术年会,报道322例纵隔GCT
精原细胞瘤 畸胎瘤
37%
GCT 44%
混合型GCT
3%
16%
非精原细胞性GCT
Moran CA, Cancer 1997;80:681–690
性腺外GCT构成
11个中心(英国和美国)635例
(524/635)
(104/635)
3.
肝脏等一处或多处转移
4.
生长迅速
Bokemeyer C, et al, JCO 2023,20:1864 Takeda S, et al, Cancer,2023,97(2):367
性腺外非精原细胞GCT
-转移部位
原发部位 转移部位
腹腔LN
纵隔 (n=287) 24(8%)
腹膜后 (n=227) 78(34%)
总计 (n=524) 103(20%)
颈部LN
22(8%)
40(18%)
62(12%)
骨
12(4%)
7(3%)
19(4%)
肺
77(27%)
111(49%)
193(37%)
肝
24(8%)
33% 85%
- 0.04
67% 90%
- 0.13
Carsten Bokemeyer, Cancer 2023;91:1394–401
纵隔精原细胞瘤旳治疗
-各部位治疗成果
部位 纵隔
复发率 10%
5y PFS 88%
5y OS 88%
腹膜后
24%
77%
88%
P值
>0.05
0.47
0.89
纵隔GCT构成
86th美国、加拿大病理学术年会,报道322例纵隔GCT
精原细胞瘤 畸胎瘤
37%
GCT 44%
混合型GCT
3%
16%
非精原细胞性GCT
Moran CA, Cancer 1997;80:681–690
性腺外GCT构成
11个中心(英国和美国)635例
(524/635)
(104/635)
3.
肝脏等一处或多处转移
4.
生长迅速
Bokemeyer C, et al, JCO 2023,20:1864 Takeda S, et al, Cancer,2023,97(2):367
性腺外非精原细胞GCT
-转移部位
原发部位 转移部位
腹腔LN
纵隔 (n=287) 24(8%)
腹膜后 (n=227) 78(34%)
总计 (n=524) 103(20%)
颈部LN
22(8%)
40(18%)
62(12%)
骨
12(4%)
7(3%)
19(4%)
肺
77(27%)
111(49%)
193(37%)
肝
24(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有其他恶性成分的畸胎瘤
Ⅰ型 含有其他生殖细胞成分(如精原细胞瘤、胚胎性癌、卵黄囊瘤等)
Ⅱ型 含有非生殖细胞性上皮成分(鳞癌、腺癌等)
Ⅲ型 含有恶性间充质成分(横纹肉肉瘤、软骨肉瘤等) Ⅳ型 含有上述任意两种或多种成分
非畸胎瘤
精原细胞瘤
卵黄囊瘤
胚胎性癌
绒毛膜癌
混合非畸胎性肿瘤(上述类型的组合)
-
Moran CA, Cancer 1997;80:681–690
82(16%)
中枢神经系统
11(4%)
11(5%)
22(4%)
其他
37(13%)
27(12%)
66(13%)
2部位及以上转移
45(16%)
109(48%)
-
157(30%)
LDH β-HCG
AFP
临床表现
精原细胞瘤 非精原细胞性 GCT
大部分升高
常见
10%-30%升高 但不明显 正常
30%-35% 80%-90%
-
临床表现
-精原细胞瘤
中位发病年龄33岁(18-65),胸部钝痛、呼吸
1.
困难、咳嗽。上腔静脉综合征发生率约为10%
全身症状少见,体重下降、发热发生率分别
2.
为19%和6%
30%-40%患者病变局限,肺等胸腔内转移最常
3.
见,胸腔外转移部位最常见为骨
4.
生长相对非精原细胞性GCT缓慢
-
Bokemeyer C, et al, JCO 2002,20:1864
常见临床表现:性腺发育不全、小睾丸、不
2.
孕不育、体毛减少、男性乳房发育、高身材
3.
临床表现多样,有时会缺乏典型表型
4.
核型表现为:47,XXY
-
David ,et al. Human Pathology (2006) 37, 477– 480
临床表现
-Klinefelter综合症
47,XXY
绿荧光:X染色体 红荧光:Y染色体
-转移部位
原发部位 转移部位
腹腔LN
纵隔 (n=287) 24(8%)
腹膜后 (n=227) 78(34%)
总计 (n=524) 103(20%)
颈部LN
22(8%)
40(18%)
62(12%)
骨
12(4%)
7(3%)
19(4%)
肺
77(27%)
111(49%)
193(37%)
肝
24(8%)
56(25%)
体重下降、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较精原细
2.
胞瘤常见
85%-95%患者伴肺、胸膜、锁骨上、腹膜后LN、
3.
肝脏等一处或多处转移
4.
生长迅速
-
Bokemeyer C, et al, JCO 2002,20:1864 Takeda S, et al, Cancer,2003,97(2):367
性腺外非精原细胞GCT
B- okemeyer C, et al, JCO 2002,20:1864
临床表现
-与血液疾病关系
1975-1996,11个中心(英国和美国)635例
1.
287例原发纵隔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瘤患者
17例发生血液系统疾病(3y),发病风险是同
2.
年龄人群的250倍
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组
FISH(荧光- 素原位杂交)
诊断 -影像表现 多见于前纵隔(占前 纵隔肿瘤近20%)
精原细胞瘤多表现 为密度均一的前纵隔 占位
非精原细胞性生殖 细胞肿瘤可伴有出血 及坏死
-
诊断
-病理表现
光镜:弥漫性、片状融合的多结节状,周边与生 精小管相间排列,可见分支状纤维间隔 免疫组化:PAS+
98%PLAP+(胎盘碱性磷酸酶 膜着色) PLAP+和AE1/AE3 -是精原细胞瘤典型表现 胚胎癌和卵黄囊癌与精原细胞瘤区别: 形态学:细胞界限不清、核形态不规则和多形性 免疫组化:前者可表达角蛋白,并能表达 α-FP(甲种胚胎蛋白)
3.
织细胞增多症
中位发病时间6月(0-47月),诊断后中位生存
4.
时间为5月(0-16月)
-
Hartmann JT, J Natl Cancer Inst 2000;92:54–61
临床表现
-Klinefelter综合症
性别分化异常的染色体疾病,纵隔肿瘤男性患
1.
者发生率为8%,纵隔GCT发病风险增高50倍
Takeda S, et al, Cancer,2003,97(2):367
性腺外精原细胞瘤
-转移部位
原发部位 转移部位
腹腔LN
纵隔 (n=51) 4(8%)
腹膜后 (n=52) 16(26%)
总计 (n=104) 20(19%)
颈部LN
13(25%)
3(6%)
17(16%)
气管旁LN
1(2%)
4(12%)
5(5%)
骨
2(4%)
3(6%)
5(5%)
肺
2(4%)
3(6%)
5(5%)
肝
1(2%)
3(6%)
4(4%)
中枢神经系统
0
0
0
其他
1(2%)
4(6%)
5(5%)
2部位及以上转移
3(6%)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8(15%)
11(10%)
临床表现
-非精原细胞性GCT
中位发病年龄28岁(14-51岁),肿瘤局部压
1.
迫侵犯引起胸痛、呼吸困难
(104/635)
精原细胞瘤
(341/635)
纵隔
83% 病理 16%
(283/635)
腹膜后 45%
部位
54%
Carste-n Bokemeyer,et al. J Clin Oncol 20:1864-1873
起源
胚胎时未知因素,生 殖细胞迷走 起源于生理性分布于 肝脏、骨髓、脑的生殖 细胞,这部分生殖细胞 主要起传递血液学或免 疫学信息的作用
纵隔GCT构成
86th美国、加拿大病理学术年会,报道322例纵隔GCT
精原细胞瘤 畸胎瘤
37%
GCT 44%
混合型GCT
3%
16% 非精原细胞性GCT
-
Moran CA, Cancer 1997;80:681–690
性腺外GCT构成
11个中心(英国和美国)635例
(524/635) 非精原细胞性GCT
原发于纵隔的恶性生 殖细胞肿瘤
-
定义
1.
生殖细胞肿瘤>90%原发于睾丸
2.
性腺外常见发病部位包括纵隔、腹膜后、 松果体及蝶鞍上区域
纵隔原发占所有生殖细胞肿瘤的2%-5%,
3.
于性腺外最为多见
4.
睾丸无病灶
-
纵隔GCT分类
畸胎瘤
成熟畸胎瘤(由分化好的、成熟成分组成)
未成熟畸胎瘤(存在未成熟的间充质和神经上皮组织)
-
PLAP(+)
诊断 -遗传表现
12号染色体短臂的等臂 染色体,i(12p)是生殖 细胞肿瘤较为特征性的遗 传学改变 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殖细 胞肿瘤均表达
-
分期 I期 Ⅱ期 ⅢA期 ⅢB期
分期
描述 局限于纵隔,未侵及邻近结构 局限于纵隔,侵及邻近结构(胸膜、心 包、大血管等) 伴有胸腔内的转移(淋巴结、肺等) 伴有胸腔外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