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教案
【名师测控】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新人教版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的进展和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意义。
”难点: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召开的内在联系。
三、【导学过程】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情景导入】有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
【自主学习】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①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 __________进行平反和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__________方针。
③关于____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
使人们认识到,_____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内容:①思想上: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_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上:形成了以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___________。
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______开端。
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_______ 的新时期。
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1、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为____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平反。
2、完善法律制度:①1982年,颁布了第____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
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②意义:基本上形成了以________ 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必要性;2.掌握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能够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如何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2.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2.课外阅读资料;3.调查研究材料。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呈现一张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群众生活对比图片,在图片中包含经济、生活和文化等方面,让同学们就图片展开讨论。
二、知识讲解1.改革开放的背景和必要性。
(1)经济发展瓶颈。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体制属于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在总体上却遇到了瓶颈。
计划经济是一种政府主导的体制,生产和分配的权力由政府垄断,这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2)国际环境变化。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紧跟国际潮流,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3)社会制度的改变。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制度属于封闭状态。
改革开放后,封闭的社会制度被打破,中国开始向世界开放,这也标志着中国逐渐接近现代化社会。
2.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农村改革。
在农村地区,政府通过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集市等改革措施,打破了公有制垄断的格局,从而鼓励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2)城市改革。
城市改革主要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经济改革、物价变动、金融改革等方面。
这些改革措施从政策上支持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外国投资进入中国市场。
(3)外交和文化交流。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并加强了与外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关系,从而在全球舞台上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3.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的双重动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课题: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型:新课教材版本: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课程标准】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研读相关史料,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在这些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过程;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
【重点难点】重点:1.农村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方法】史料分析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师:本课有几部分?哪几部分?生:三部分。
第一部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部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第三部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师: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哪个领域开始?生:农村。
【板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师:我们来看《一个农民的烦恼》。
材料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现象?材料1: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师:材料1,反映当时什么状况?生:劳动不积极。
材料2:1978年以前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每年秋后家家户户背起花鼓去讨饭。
师:材料2,反映当时什么状况?生:靠救济生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了解农村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出生在21世纪,对上世纪农村经济改革不熟悉,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更是陌生。
但是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人,对本课中涉及的历史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这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基本掌握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调查访问作业,让学生对长辈进行访谈,搜集口述资料,了解身边的历史。
三、教材分析本课包含三个子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 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全面展开;1992 年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经济体制向纵向发展,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教学准备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经济体制改革》名师教案;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经济体制改革》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 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_25
人教2011课标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一、课标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生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本校八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发展水平不均衡。
八年级学生经历了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可以初步分析史料、图表,研究历史问题,并且在小组合作的背景下已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所以在授课中不仅要有面向整体的基础知识讲授、史学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更要兼顾生生间不同水平对课堂有所延伸。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中国发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利用史料研读和故事讲述了解农村改革的背景、过程和结果;通过小组探究发现城市经济体制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背后的改革精神;感受中国改革成就的伟大,为改革的成就而自豪;同时认识到将来作为新时代改革践行者的责任。
四、重点难点重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六、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教材、历史图册。
七、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中国人每年最重视的是哪顿饭?今天就在课堂的开始之前,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从建国以来咱们的餐桌发生了什么变化?播放视频。
大家发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呢?回顾上节课,咱们学习了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
改革开放是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八课,一起来了解这一场伟大回答问题。
生:年夜饭。
生:菜肴变得丰盛、家庭变得富裕。
采用生活化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热情。
的改革!【自主学习】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迅速浏览课本和地图册,限时五分钟,在阅读的过程中,手中的笔要动起来,把关键信息在书本上标画出来。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设计
材料说明国有企业中存在哪些问题?
乡镇企业。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
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
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背景:农村改革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开始: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老师拓展讲解:邓小平于1992年初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谈话,(1)深刻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本经验,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
(2)明确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成为中共十四大的指导思想。
②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秀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模式介绍: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通过结合现代经济发展的态势,推出紧跟时代步伐,邓小平时代必然加入市场经济因素的必要性,引出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大块: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可以运用发现式教学,在目标导学环节后,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了解农村改革,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教学难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8课辛亥革命
第8课辛亥革命八年级历史教案第8课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第1课时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泊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是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2、学情:学生对于辛亥革命了解比较少,但对孙中山通过影视剧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以此为切入点,以孙中山的早期活动为主线,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意义,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创意:①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
②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归纳列表法课后记:教学过程与方法:【导入新课】:(5分钟)复习:①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领导者是谁?(“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②谁在宣传维新运动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译著是?(严复;《天演论》)③宣布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④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整个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
部编8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含反思第08课 经济体制改革
部编8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乡镇企业。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对比。
2.掌握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过程。
3.理解经济特区的形成和作用,以及中国开放的意义和影响。
4.掌握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重要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要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概念的不同,掌握这两种经济体制的特点和优缺点。
2.学生要掌握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理解中国开放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3.学生要理解“经济特区”的概念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课前预习1.阅读课本P64-P69。
2.预习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概念。
课堂授课•导入(5分钟)让学生简单回顾上节课学的内容,理解“前置条件”是什么意思,然后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
•了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和特点,并且指出优缺点。
•谈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10分钟)讲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解释为什么需要进行改革。
•了解改革的发展历程(20分钟)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学习材料,理解改革的发展历程。
•解读经济特区(15分钟)让学生了解经济特区,包括产生的背景、作用等。
•总结与回答问题(15分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全班总结,梳理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解答相关问题。
课后作业1.阅读课本P70-P73。
2.回答课后习题。
四、教学手段1.PowerPoint演示。
2.小组讨论。
3.课堂互动。
4.课堂演讲。
5.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估方法1.课堂表现评价。
2.课后作业评价。
3.小组讨论评价。
六、教学反思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节课通过讲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明确新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让学生能够理解相关概念,掌握重要知识点。
人教版初中历史第八课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第八课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半坡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特点和意义,掌握他们在中国史前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了解半坡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特点和地位。
教学难点:掌握两种文化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的考古发现。
教学准备:教科书、图片资料、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通过图片资料向学生展示半坡文化和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遗址和文物,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文化有初步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学习新知识
1.讲解半坡文化和仰韶文化的起源、地理位置、特点等内容,注重突出两种文化在中国史前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介绍两种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两种文化。
三、展开讨论
1.组织学生讨论两种文化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让学生探讨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文化发展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半坡文化和仰韶文化的重要性,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贡献。
四、小结课程
老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强调半坡文化和仰韶文化在中国史前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尝试描述半坡文化和仰韶文化的重要特点。
六、课堂反思
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是一份人教版初中历史第八课《半坡文化和仰韶文化》的教案范本,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辽宁省抚顺市第二十六中学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掌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过程方法比较分析完整领悟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联系八大等历史,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综合归纳准确评价归纳“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复兴责任感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了新时期实践的检验和证明。
我们必须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就唯物史观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一、前奏板-----温故而知新:1、“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害:使遭到削弱,建设遭到践踏;严重,阻碍了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致使发展缓慢,拉大发达国家之间的。
2、党的历史上——文革期间,遭到迫害,被诬蔑为“”,迫害致死。
3、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①1971年毛泽东、周恩来粉碎发动的武装政变。
②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粉碎。
标志。
4、列举:民主法制被破坏的表现如何?二、启动版—创境激趣:林彪反革命集团于1971年“九一三”事件中覆灭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到1976年10月也被粉碎。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已经结束,但是“左”倾错误思想尚未彻底扭转。
因此,当时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
怎样打开新局面?就是本课涉及的内容了。
(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三、核心板—自主探究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当时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初中第8课历史教案人教版
初中第8课历史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历程,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理解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特点和影响;难点是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复杂性和演变过程。
教学资源:教科书、图片资料、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引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习(35分钟)
1. 介绍中国古代史的起源和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性。
2. 通过多媒体资料展示各个朝代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分组讨论各个朝代的特点和影响,让学生归纳总结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4. 小组讨论中国古代文明的复杂性和演变过程,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总结(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古代史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中国历史。
四、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复杂性和影响。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通过更多的互动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魅力。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关键的一课,是对前一课我党提出的伟大决策实施的具体阐述,主要讲述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全面展开。
本课包括三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介绍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一目,着重叙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实行政企分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目,着重叙述了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党制定的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基本知识,认识到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正确性,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较为系统的历史学习,阅读分析能力和对某些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已有一定提高,初步具备了用历史的眼光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改革的史实对学生来说相对久远,他们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却对改革前后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缺乏亲身体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过于肤浅,难以把握改革的实质,难以理解教材中提到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因此,在安排本课教学时,教师要尽量提供适量资料,设置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教学目标续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意义。
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意义。
教法学法教法:教师收集相关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法:学生在课前搜集身边的国有企业改革前后的变化及发展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1.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二、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共十一届三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课题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型
新授
学习 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主要内容;了解加强某某法治建设的史实;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懂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图片、影像、歌曲等资源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讨论、辩论、列表归纳等探究合作形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确立求真、务实、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
教学
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
难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及某某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教学
方法
1.讲解分析法。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讲解分析必须到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2.比较法。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思想、组织、政治路线方面所起到的作用的分析,再和“文化大革命”的路线作一比较,使学生全面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3.讨论法。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1、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 这两个材料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各持什么观点?
2、出示材料五引导学生思考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性质是什么?
有何历史意义?
三、展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四、展示图片引领学生解析“拨乱反正”后的成果
1、学生结合教材阅读四组材料。通过比较、思考、讨论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讨论是一场思想大解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人教版初中历史第八课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第八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2)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了解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其成就,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2. 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
教学难点:1. 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2. 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从此,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二、自主学习1. 请学生翻到教材第13页,自主学习“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部分。
2. 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概括一下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二是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三是国际环境的压力。
三、合作探讨1. 请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第13页“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部分。
2. 各小组讨论后,选代表进行汇报。
3. 教师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四、课堂讲解1. 教师结合教材第14页,讲解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就。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家庭、学校、社区的实际,思考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下一课时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其成就。
历史: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二、能力目标: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成就辉煌;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有能力改正自己所犯的错误,要热爱中国共产党。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放歌曲《走进新时代》,从1978年冬天开始,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完成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去领略那振奋人心的时刻。
二、讲授新课:(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表演历史短剧,了解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
刚才的短剧告诉我们当时国家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为什么“两个凡是”的方针是错误的?2、学生自学讨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开始的标志、性质、得出的结论分别是什么?指出通过这场讨论使我们了解到检验真理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实践。
它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把人们从左倾思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1、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材料,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
2、学生自学:(1)从思想、政治、组织三方面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有什么重要历史意义?3、焦点访谈“聚焦十一届三中全会”:采用记者采访报道的形式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由组织方面实际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联系20世纪改变中国命运的三位历史伟人。
学生讨论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思想方面、政治方面和组织方面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采用对比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汕头市金河中学2016年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教学目标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时间、历史意义。
2、理解十一届三中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3、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重要意义二、教学重、难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1、“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2、毛泽东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3、“文化大革命”中出现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粉碎“四人帮”后,为什么要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当时人们要求对“文革”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因此,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毛泽东个人所做的决策和指示。
)指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
2、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3、组织学生细读36页课文和插图,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先在书上作出明确标记,完成37页“练一练”,然后通过“接龙”活动当场巩固记忆:(A.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组织学生根据填图册第11页第2题思考:1)党的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有什么共同点?(都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
)2)这两次会议各产生了什么影响?(A.党的八大召开于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国内三大改造进入尾声的1956年。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优秀教案范文一、导入新课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乡镇企业。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
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
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一、温故知新
1.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2.文化大革命是什么时间结束的?结束标志是什么?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的历史转折。
2. 知道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三、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2.学习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导入:用歌曲《走进新时代》导入。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思想基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学生独学完成)
①背景:A、粉粹“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____________的错误。
B、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左”的思想,提出______的方针。
②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看真理问题讨论的图片和视频。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学生对学完成)
①时间:_____
②地点:______
③内容:
A、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组织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意义:
A、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________。
B、完成了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拨乱反正,是____________的伟大开端。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2.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加强:
(1)平反冤假错案:
①1980年,中共中央为________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冤案得到平反。
(2)完善法律制度:
①成就:
A、1982年颁布第四部《____________》。
B、1986年,颁布《___________》。
C、全国人大又通过了《____________》、《劳动社会保障法》、《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法律。
②意义:
A、基本上形成了以______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__________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
C、我国逐渐向__________的道路迈进。
拓展延伸:看ppt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五、板书设计: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平反冤假错案
完善法律制度
六、当堂检测:(见ppt)
七、作业设计:
(2009陕西中考)材料三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之后,经过艰辛求索,中国共产党代理人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
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材料三所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指什么?这一转折有什么意义?
•八、巧记历史:
•一九七八看北京,真理讨论奠基础。
•解放思想为指导,经济建设是中心。
•改革开放好开端,核心领导邓小平。
•历史转折意义大,中国走进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