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课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

课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

课文《短文两篇》是一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语言的灵活运用和短文写作技巧的好文章。

本期教案主要针对该文章的教学和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提高短文写作能力。

一、教学分析1、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文中词语的含义。

(2)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提高写作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技能,写出自己的短文。

2、教学重点(1)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

(2)短文写作技巧。

3、教学难点(1)提高写作能力,由浅入深地展开短文写作。

(2)准确地理解词语含义。

二、教学设计1、教学方式阅读+讨论+写作2、教学过程(1)预习导入学生自学第一篇短文《菜市场的买卖》,尝试总结其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并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2)课堂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第一篇短文的内容、结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并进行适当的讲解。

(3)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短文中涉及到的重要词汇、句式和语言运用等进行讨论,以确保学生准确了解文章内容和所涉及的语言知识。

(4)写作指导教师列举短文中的一些句式和语言运用,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写出自己的短文,也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写出自己的短文。

(5)学习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题。

三、教学效果评估1、目标达成情况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情况。

(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并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

(2)学生在短文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2、教学反馈(1)学生成绩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课堂参与程度,对学生进行评分。

(2)教学反馈教师根据教学反馈情况,对下一节课进行调整和完善。

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
五、比较异同
作为议论文,无论是立论还是驳论,我们在明确观点之后,都需要依据论据,通过各种论证方法的运用来论证观点。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任务单上的【学习任务二】比较《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论证方法的异同。

六、品析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具有准确、严密,概括性和简洁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特点。

不同作家又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谈读书》选用王佐良先生的译本,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具有独特风格。

1.请同学们默读《谈读书》,从文中举出一例并赏析。

【明确】[示例一]句子: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赏析:使用排比句,一气呵成,富有气势,增强了论辩的力度。

[示例二]句子: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赏析:使用对句,句式整齐,“惰”与“矫”言简意丰。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3短文两篇》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3短文两篇》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3短文两篇》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3短文两篇》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组合课文,包含了两篇经典短文。

第一篇《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穷困潦倒却依然自命清高的书生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某些弊端。

第二篇《范进中举》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贫困书生经过努力最终取得功名的故事,表现了勤奋与毅力的重要性。

这两篇文章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适合学生品味和鉴赏。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但同时,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进一步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揭示文章的主旨。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案例,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

4.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打印课文,每人一份。

2.相关资料:关于作者、作品背景的资料。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

之后,教师展示课文文本,学生自行阅读。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例如:“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角色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教案2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教案2新人教版

13 短文两篇【学问目标】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两篇文章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相识。

【实力目标】1.理清两篇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

2.对比阅读,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方法,揣摩体会两文的语言风格。

3.初步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读书的爱好,主动引领学生读书,引导学生探讨正确的读书观。

1.真正理解两文的读书观点。

2.激发学生对读书的爱好。

3.驾驭两文的论证方法。

4.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5.学会比较阅读,分析两文论证方式的不同。

初步领悟驳论文的写法。

一、导语设计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每天长大了。

说几句有关读书的名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可否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读书?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相识?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谈一谈。

2.你在阅读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大胆地说出来。

二、资料助读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诞生贵族家庭。

剑桥高校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

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高校,18岁时就有“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静默寄书城”的志向。

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

1930年参与“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当《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

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拓《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始终写到同年9月2日。

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学问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分别为《金钱的魔力》和《骑鹅旅行记》。

这两篇文章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教育性,旨在让学生了解金钱的两面性以及勇敢、善良、诚实等品质的重要性。

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章的主题和情节有一定的把握。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深层次含义和作者观点方面仍有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

此外,学生对金钱观、价值观的认识各有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把握金钱的两面性以及勇敢、善良、诚实等品质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培养勇敢、善良、诚实等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把握金钱的两面性以及勇敢、善良、诚实等品质的重要性。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文章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深层次含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写作法: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分组阅读文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优质教案

13短文两篇◇教材分析◇《谈读书》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

文章是浅近的文言,语言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便于学生积累名言警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体会,感受读书的乐趣,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

《不求甚解》是一篇谈论学习方法的文章。

它是一篇杂文,也是一篇驳论文。

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正面阐述了读书贵在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两篇文章都是围绕读书的话题来谈的,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两篇短文虽短,但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论证严密,论证方法灵活多样,是学生学习议论文的范本。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掌握、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

2.掌握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3.体会语言的意蕴美和形式美。

4.学习驳论文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1.导入激趣,激发学生读书的乐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围绕“读书”这个话题进行探究。

2.自主感知、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体验中去感受读书的快乐,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理解和个性表达。

3.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4.比较阅读,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异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

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及高尚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两篇短文的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

(2)运用比较阅读法,分析两文论证方式的不同。

(3)初步领会驳论文的写法。

2.难点:(1)理清培根《谈读书》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更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该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前的先哲的高论吧。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谈读书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谈读书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改进措施和建议:
为了改进教学,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和建议。首先,我要加强对课堂纪律的管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专注于学习。其次,我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课堂讲解更加清晰易懂。最后,我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支持。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总体来说是积极的,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并积极参与互动。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分心的迹象,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课堂管理策略来改善。
-分享读书心得
-拓展知识面
5.读书的情感体验:
-激发阅读兴趣
-提升情感和审美
-培养社会责任感
-享受阅读乐趣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小组讨论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们在小组内积极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他们的讨论成果展示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
3.随堂测试:随堂测试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方式。测试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回答问题,但也有一些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掌握不够扎实,需要进一步的复习和巩固。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短文两篇》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练习题中的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读书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答案:作者认为读书的速度不应该过快,而应该注重理解和吸收,quality over quantity。
对于这些例题,我可以进一步解释和说明,例如,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和提升修养,读书的好处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为什么持有积极的态度,以及作者给出的读书建议的具体意义等。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解释和说明,我可以提供更具体的内容。

九年级语文下册 13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3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谈读书【学习目标】1.积累语文基础和文章精彩的语句。

2.理解《谈读书》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3.能应用《谈读书》的观点到自己的阅读和学习实践。

【教学重点】1.深入剖析文本内容:重点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谈读书》的文本内容,捕捉培根对于读书的精辟见解和独特表达,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2.实践与应用结合: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培根的读书理念,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

【教学难点】1.把握论证结构:由于《谈读书》是一篇论述性较强的散文,学生在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逻辑结构上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文中的论证线索,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和内在逻辑。

2.领悟抽象哲理:培根的文风以简洁、凝练著称,文中可能包含一些抽象或隐晦的哲理表达。

这可能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挑战。

教师需要通过引导、解释和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领悟这些抽象哲理,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一起开启一段探寻智慧与启迪心灵的旅程。

我们将一同走近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一位深邃的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

他不仅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更是一位科学革命的先驱。

他的《随笔》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开创了英国随笔的独特体裁。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他的《随笔》中的一篇名作——《谈读书》。

二、检查预习1.文题解读“谈读书”的“谈”是谈论、议论的意思;“读书”是谈的对象。

标题点明了论题。

2.作者介绍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国籍)哲学家、作家。

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被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著有《新工具论》,论说文集《培根随笔》等。

4.字词积累①正音正字怡.(yí)情统筹.(chóu)藻.(zǎo)饰狡黠.(xiá)诘.(jié)难涉.(shè)猎蒸馏.(liú)滞.(zhì)碍诸.(zhū)如此类吹毛求疵.(cī)②理解词义:怡情:使心情愉快,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
篇》教案
目标导学二:改写与总结
1.改写:在正确的读书方法的指导下,我们可以事半功倍地收获知识和精神上的满足。

这段话可以这样改写:正确的读书方法能够帮助我们事半功倍地获取知识和精神上的满足。

2.总结:通过研究这两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到了正确的读书方法和重要性,还研究到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惯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方法和作用。

方法:比喻论证、归纳论证。

不求甚解第二方面(从“好读书,不求甚解”到结尾):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和正确的读书态度。

方法: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异同点:思想内容相似,写法不同;一个是立论、随笔,一个是驳论、杂文。

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4.强调读书的态度,提醒学生要保持谦虚、虚心、开放的心态,不要对作者进行过度的批判和质疑,而是要尊重作者的思想和观点,以此来获得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5.阐述读书的目的,强调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只有在虚心研究、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分别为《与朱元思书》和《岳阳楼记》。

这两篇文章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与朱元思书》是东晋时期文学家王羲之给好友朱元思的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登楼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篇幅较长,生僻字词较多,对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掌握文章的大意,并能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对人生、世事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对人生、世事的看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僻字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

4.讲解分析: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说课稿《13短文两篇》(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说课稿《13短文两篇》(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说课稿《13 短文两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荷塘月色》和《小石潭记》两篇短文。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两篇优秀文学作品,体会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内心情感的技巧。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又有对小石潭记的生动刻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作者的真挚情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但他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可能还存在着对文学技巧和作者情感把握不够深入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课文《荷塘月色》和《小石潭记》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欣赏课文《荷塘月色》和《小石潭记》的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教学难点:分析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内心情感的技巧,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和小石潭记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欣赏和分析。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查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惑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课时)教学目标:1. 朗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

2. 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3. 了解“陋巷之乐”的美德和莲、菊、牡丹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教学难点:了解“陋巷之乐”的美德和莲、菊、牡丹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赏读一篇经典铭文《陋室铭》,品味蕴藏于文字背后的哲理、情怀。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文体和作者。

设计说明:强调文体。

二、了解文体、作者1. 了解文体“铭”明确:“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文辞精炼,用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2.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明确:刘禹锡(772—840),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

有《刘梦得文集》。

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歌《浪淘沙·其一》《秋词》。

刘禹锡出身官宦之家,年轻有为,因参与了“永贞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

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眼,故意刁难他,短短半年时间,就让他搬了三次家,最后一次给的住房竟是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一间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狗官,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以示“纪念”。

设计说明:了解作者是读懂“陋室不陋”关键。

三、反复诵读,读出韵味1. 初读诘问,读准以下字词的字音并看清字形,理解词意。

明确:吾wú德馨xīn 苔痕hén 鸿hóng儒rú调素琴qín 案牍dú2. 找出韵脚词(句末韵母相近或相同的词语),体会课文的韵味特点,然后放慢语速,再读课文。

明确:名ing 灵ing 馨in 青ing 丁ing 经ing 形ing 亭ing一韵到底,让文章回环往复,朗朗上口,韵脚词均在偶数句,又让句子两两呼应,形成对偶句(骈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音韵和谐。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优秀9篇】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优秀9篇】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优秀9篇】教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9篇《短文两篇》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教学重点篇一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1)名言警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求甚解》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古代散文名篇。

课文主要讲述了要做到真正的不求甚解,就要虚心好学、敢于质疑、注重实践,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欣赏,以及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式的讲解和翻译。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相当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散文有一定的了解。

但课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有不同的看法,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讨论。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

2.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能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4.能够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5.能够培养虚心好学、敢于质疑、注重实践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重要词语和句式的讲解和翻译。

2.难点:课文中的某些复杂句子和词语的理解,以及对课文观点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进行讲解和翻译。

2.分析法:对课文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观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六. 教学准备1.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计划。

2.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参考资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深化。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例如,可以谈论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中真正做到这一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课文,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教师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翻译,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优秀教案

13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重点生字读音、字形,积累词语。

2.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1.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2.理解两篇课文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难点1.掌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2.理解两篇课文的读书观点,提高对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谈读书》)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或看到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吗?那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培根)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他写的文章——《谈读书》。

(板书课题)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他的主要著作有《随笔》《新工具》《培根论人生》等。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怡.情(yí)傅.彩(fù)藻.饰(zǎo ) 矫.(jiǎo ) 狡黠.(xiá) 诘.难(jié) 蒸馏.(liú) 滞.碍(zhì) 睾.肾(ɡāo ) 吹毛求疵.(cī) 阐.证(chǎn ) 嚼⎩⎪⎨⎪⎧(jiáo )味同嚼蜡(jué)咀嚼 (2)词语释义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给言辞)增添光彩。

文采藻饰:修饰言辞,使之富有文采。

学究:指迂腐的读书人。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3)词语辨析“吹毛求疵”和“求全责备”都有“过分较真,追求极致”的意思。

“吹毛求疵”原意是吹开皮上的毛寻找疤痕,比喻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九下第四单元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主要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谈读书》是培根的一篇著名的随笔,围绕读书,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功用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对学生颇具启发意义。

《不求甚解》是马南邨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采用驳论,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习惯,能做好预习、旁批,注重积累等,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同时对于议论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基本完成对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的阅读任务。

但是作为毕业班学生,学习压力大,容易对读书的价值观产生动摇,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所以,这两篇课文中阐述的读书的益处和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念,培养他们热爱学习的品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读《谈读书》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本文的教学可谓给学生下了一场“及时雨”。

教学目标: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揣摩精炼有力的语言,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揣摩精炼有力的语言,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

教学难点: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比较阅读,分析两文论证方式的不同。

学习方法:《谈读书》:自主质疑,自主释疑。

批注阅读,积累佳句。

情境再现,拓展迁移。

《不求甚解》:拆分阅读,提炼观点。

条分缕析,理清思路。

比较阅读,感受异同。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学习《谈读书》)一、激趣导入,把握内容1.看故事,猜成语。

①苏秦读书倦了,用锥子刺一下大腿,最终做了六国宰相。

孙敬困倦时,将头发用绳子拴在梁上,一打盹就惊醒,终于成为大儒。

(悬梁刺股)②车胤夏天用白布囊盛萤火虫,映着光读书。

孙康晚上映着雪光读书。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章节名称《谈读书》教学设计编号课型主备人授课人上课时间教材分析《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写的著作《随笔》中的一篇文章。

《谈读书》一文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

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

文章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是谈读书的益处;其次谈读书的方法;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加完整。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对于课文的阅读,应该以此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允许他们对作者的主张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去补充创新,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

我认为对于《谈读书》这篇文章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凸显精致的语言这个"点"。

学情分析1、由于本单元是以议论文的体系进行编排,故学生对文体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本节重点训练学生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2、本课《谈读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培根的作品,说理透彻,语言精辟,鉴于生已有一些读书的经验,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应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

课时目标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

教学难点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法或学法教法:朗读法、讲授法、点拨法、互动引导法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互动参与法教学媒体选择分析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文字字词 A E读准词语,解释意思4 自制文字整体感知课文G F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7 自制文字多角度说理G B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选自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包括两篇课文,《孤独之旅》和《我的老师》。

这两篇课文都是散文,风格各异。

《孤独之旅》以旅行中的见闻和感悟为主线,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我的老师》则以作者的恩师为原型,描绘了一位可敬可爱的老师形象。

通过这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散文阅读能力,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散文阅读基础,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学生在分析作者情感、领悟文章主旨方面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领悟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提高散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思考,培养尊敬老师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领悟文章主旨。

2.难点:分析作者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示范法:教师示范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作者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作者的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通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味。

教师适时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汇报讨论成果: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示范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作者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体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谈读书》语言简练优美的特点及作用。

2.初步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议论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通过同伴互助,基本完成对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的阅读任务;同时,以“好书推荐”“质疑大师”等活动方式进行,能够让学生培养思考和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兴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谈读书》
一、预习反馈、初读感知
1.坦诚相告:你喜欢读什么样的书?
2.走近培根,了解作者。

3.生字词预习检测。

(设计意图:学生预习课文,小组交流整理本课的字词及文学常识,由教师检测。

旨在让学生养成专注预习的习惯,促进课堂的高效性。

)
二、互助探究、精读品析
1.齐读课文,谈谈自己最喜欢文中哪句话,或认为文中哪句最有道理,说说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文中名言警句的含义。

2.齐读课文后,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两道题考查其他小组。

(温馨提示:你可从文章内容、论证方法、所用修辞、词语运用、句子赏析及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等方面出题。

) (设计意图:学生畅谈自己最欣赏的语句,并说出理由。

以小组为单位谈论,把握修辞、论证方
法、文章内容等。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赏析语句,学会抓住论证方法进行把握。

希望转变方式,从新的角度引导学生主动地有兴趣的学习。

)
三、师生联动、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互助探究的成果。

2.师生共评。

3.课堂生成问题的质疑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成果的评议,引导学生质疑并解惑。

教师对表现优异的小组和个人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就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适时地加以点拨。

)
四、体验实践、拓展延伸
请你为同学们推荐一本你最喜欢的书,告诉他们这本书的优点,以及你从中获得的益处。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向同伴推荐好书,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同时让学生了解如何写推荐语。

)
五、梳理总结、巩固提升
1.积累读书的名言,激发自己读好书、好读书的情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2.课外拓展: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请问,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起来,和培根对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关于读书名言,并且指导从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上入手质疑。

通过质疑书中语句,从而开发思维,学会质疑,认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谈读书》中,我们大家最喜欢的那个句子吗?回顾《谈读书》中的读书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总之,“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既然读书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马南邨的文章《不求甚解》看看作者对这种读书方法持怎样的态度。

二、交流展示
1.阅读文章第二段,作者利用陶渊明的话,反驳那些持“不求甚解不好”观点的人,认为这些人对陶渊明的话只__________,而没有__________。

——驳对方观点粗暴、认识片面
2.阅读第三段,作者抓住“求不求甚解”要有一个前提:__________,没有这个前提就无所谓__________。

——驳对方观点前提不明确
3. 略读第四、五和后面几段,通过解释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含义,再举例论述“不求甚解”在读书过程中的作用,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批驳错误观点的作用。

——正面论述自己的观点,达到批驳效果
三、教师小结
四、确定文章驳论的三种方法
(1)找出对方观点简单片面的缺陷进行驳斥。

(2)找出对方观点前提不明确的缺陷进行驳斥。

(3)列举事实正面论述,树立自己观点,达到反驳效果。

五、练习
知名企业家马云最近一番关于读书无用的话引起了热议。

他说:成功与否跟情商有关系,成功不成功跟读书多少没关系。

“读书像汽车加油,得知道去哪里,装得太多就成了油罐车。

不读书和读书太多的人,都不太会成功,所以别读太多书。

”请你找出马云这段话中的漏洞,用我们今天学到的驳论方法对他的观点进行批驳,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或从其他角度进行批驳。

六、探讨比较
1.思考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有哪些?
明确:
(1)《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随意的特点。

(2)《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2.谈谈自己在学习两篇短文前后的不同感受。

结束语: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书籍是我们成长的精神食粮,所以我们要“好读书”,但古今中外的书籍浩如烟海,我们穷尽一生的时间也是读不完的,所以我们要读书要有选择。

希望同学们在学了这篇文章后能反思自己的读书态度和方法,在借鉴别人读书方法的基础上,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板书设计
⎩⎪⎨⎪⎧树立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具体分析: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指明“不求甚解”的含义。

表明态度: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强调读书必须反复读。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