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市空间拓展浅析[1]
杭州市城市规划分析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建筑41班米兰 2140703006摘要:杭州市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杭州市城市建成区从最初的矩形发展到扇形,再发展到目前以钱塘江为轴心的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布局模式,已初步呈现出现代化大都市的空间格局。
其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规划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杭州、多中心、城市总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一)历史沿革及规划发展历史:杭州城市空间结构从清末至2l世纪经历了多次变革:清末至2l世纪80年代为团状与指状形态下的单中心集聚结构,城市的主中心主要位于湖滨和吴山地区,功能以混合为主,城市各类公建都集中于此;而进入90年代后,城市形态仍以团状为主,但城市中心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即在原中心北部建立了新的城市中心一武林区域,同时外围也形成了两大副城——下沙和滨江,城市向多中心发展,而城市功能在地域空间上也出现了分化趋势;到2005年以后,随着跨江战略的深入实施,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指出杭州市未来的发展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模式,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
目前杭州城市逐步形成了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各个中心功能专业化发展更为明显。
一、杭州市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是杭州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
从1978年开始编制,1983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
此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985年到2000年。
定义杭州市的城市性质为浙江省省会所在地,是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
城市总体布局按照“保护西湖风景,开辟钱江新区,逐步改造旧城,配套生活设施,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卫星城镇”的原则进行空间布局。
二、杭州市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该轮总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杭州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划指导作用,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对杭州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主基调。
浅谈旅游购物综合体经营与拓展——以杭州灵隐“隐市”为例
经营管理Operation Management一、旅游购物综合体的概念旅游购物本身就是旅游资源,提供丰富的旅游购物资源,满足游客的购物体验需求,已成为杭州这个著名旅游城市发展旅游产业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破除单一追求门票经济,提升旅游产业附加值的重要手段。
旅游商品是旅游购物资源的核心,是吸引旅游购物的根源。
旅游购物综合体即是把旅游度假体验引入到购物环节中的新商业类型,把度假感的自然环境引入到购物场景中,或植入特色旅游业态如主题乐园等,甚至引入大型旅游表演活动,从一个购物目的地演变为旅游目的地。
对于购物消费而言,旅游体验提升了购物的环境品质,放慢了购物节奏,增加了客户黏性,拓展了客源范围;对于旅游消费而言,休闲化的购物,让传统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最重要的环节——“购物”变得更加具有体验感和品质感。
二、开发旅游购物综合体目的、意义开发旅游购物项目,把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商品的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附带产生的参观、游览、品尝、餐饮等一切行为进行有序的组织引导。
旅游购物不是单纯的购买商品的行为,其中包括了与旅游相关的休闲娱乐等活动,通常与特产店、景区门票、农家乐、酒店住宿组合在一起,增加了旅游购物的乐趣。
旅游购物作为一种旅游行为,对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其他领域以及旅游政策都产生影响。
发展旅游购物是提高旅游整体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增加收入和就业机会,振兴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国内而言,旅游购物的发展,可以直接满足本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国际范围内,旅游购物的发展,可以使世界各国人民加深对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传统的了解。
三、以“隐市”为例,创新旅游购物综合体商业模式位于杭州灵隐飞来峰景区的“隐市”,正是杭州度假式购物的典型代表。
主体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致力于打造一个以休闲文化为主题,拥有人文内涵的特色商业街,且针对景区旅游客群的特殊性,迎合主流消费取向。
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分析
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浙江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强省,拥有着发达的制造业和先进的科技产业,特别是三大城市群——杭州、宁波、温州,在浙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对浙江省三大城市群的创新能力进行空间差异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不同城市之间的创新能力差异导致了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差异。
了解三大城市群的创新能力水平及其空间差异,有助于深入挖掘各城市的优势和劣势,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对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浙江省城市发展的整体状况,为促进不同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对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研究,还可以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其他城市提供借鉴与启示,推动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浙江省作为全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其三大城市群在经济发展与创新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深入分析其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对于推动全省经济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对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空间差异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不同城市在创新领域的优势和劣势,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指导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对于企业来说,了解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的差异性,有助于确定合适的落脚点和战略方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本研究还有助于深化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认识,探究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对浙江省三大城市群创新能力空间差异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推动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深入探讨浙江省三大城市群的创新能力空间差异,通过量化评估和比较分析,找出影响创新能力差异的因素,进而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旨在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三大城市群的创新发展现状,指导未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各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发展。
杭州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的
杭州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的特征和增长时序分析陆志平(杭州市经济规划院) 倪沪平(杭州市经济信息中心)伴随着建设杭州大都市的研讨,杭州城市发展的未来格局,一主三副的城市布局形态也基本形成,为杭州大都市的未来发展描述了诱人的蓝图。
在研究三个概念规划和相关报告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杭州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的特征和增长时序作了相关分析,以供参考。
一、杭州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的特征中国大都市成长的空间形态主要在于城市外延式扩张和卫星城镇建设,空间扩展主要有轴向扩展和外向扩展两种形式,中国大都市空间增长形态,具有从同心圆圈层式扩展形态走向分散组团形态、轴向发展形态,乃至最后形成带状增长形态的发展规律。
杭州城市空间发展过程正是引证这一规律。
但是,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杭州城市的空间发展除遵循一般的规律外,也具有它自身的特征。
因此认识杭州城市空间增长形态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阶段性,从杭州实际出发来适应发展规律是我们建设大都市的必然选择。
空间形态的亲水特征。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杭州的城市发展与水结下不解之缘。
从西湖的形成到钱塘江水道的变迁,古时的杭州就始终在江与湖之间选择发展空间。
但从唐、宋始,随着西湖的疏浚及南宋的迁都,杭州城市以西湖为核的发展特征得到空前的体现。
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发达和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对钱塘江的治理和利用还缺乏有效的手段,江水成为杭州扩展的天然屏障。
杭州的西南基本为天目山麓的延展,在山与江的夹击之下,杭州的发展空间被局限在狭小的区域内,而这一空间正是形成近代杭州以西湖为核心的城市布局。
在这种地理结构和技术条件的双重限制下,杭州的城市扩展被迫向北,虽然这印证了城市圈层式发展的模式,但由于背离了杭州城市特有的亲水特征,其发展必然受限。
随着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进步,钱塘江两岸防洪大堤和跨江交通的建设,钱塘江的航运功能和旅游功能日益增强,两岸之间的联系日益方便,江水已不构成城市扩展的障碍,杭州城市的亲水特征再次体现,沿江和跨江发展是现代生产力条件下的必然趋势。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浅析——以杭州未来科技城中心区地下
各功 能 『 x : 域的机动 1 | 停 车需 求
没施
杭 州 术来 科 技 城 I I 1 .
内设 施 包 括
理 的 地 F停
高 、 ¨ : 发效 益最 大 的 区 域
主, j £ 高强 度 开 发必 然 引 发 高 密 度 的 交通 , 而城 『 f f 交通 及道 路 设施 辽
_ 『是 火规 模 的地 下空 间 j { : 发 和利州是 目前城 i f 『 r f 1 心 发 腱 的 必 然 趋 势 义 f q 此. 对城 市 中心 . 地 卜 夺问 的开发利f t j 进 仃 探 讨 有 着 深 远 的 意 水 文针 对杭 州 未 来 科 技 城 巾 心 区 地 下 I 问} } : 发 利 用 进 行 探 l f ,
乍空 间 满 址 乍需 求 , 另 一方 通 过 实 施 地 F 环 路
渊 配 区 域 停 车
资源. 使 褂资 源 的利 川 率 最 大 化 l 连域 的 地 F 4 阼 通 过 地 卜环 路 整 合
后, 乍库 原 彳 『 n 地【 】 _ I 『 … 人 n 町通 { 部 分 炎 , 同 时 地 环踏 内 设 置 停 自 诱 导 系统 , 刈 个I 墨域 的 地 r1 进 行 集 约 化 的 竹 . “ r 大大 提 高 区 域 染 础 设施 的 套 水平 ( 5) 注 霞环 境 景 观 , 利, t t J 怠、 能、 环 保 技 术, 发挥 地 卜 伞 问 能 作 用 等虑 到地 下 问 的 窄 问 特性 , 0 『 人 多种 新 技 术手 段 . 允 分提 升 地 F审 问 的 r … 蠡及环 境 分 别 J 『 人 r审 净 化 系 统, 改善地 卜 - : 问 判. 1 羽性 的 特 , j 外 部 的牵 气 保 持 循 环 地 源 热 泵 技
城市空间发展 相关书目
专著:1.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2月2.段进、比尔·希列尔等;空间研究3:空间句法与城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3.张勇强;空间研究(2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与城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4.张京祥罗震东何建颐;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5.杨冬辉;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自然演进:城市发展的自然演进规划研究——中国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博士文库;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6.陈泳;城市空间:形态、类型与意义——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006年10月7.王兴中;中国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01年1月8.周春山;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9.(美)刘易斯·芒福德编译者:宋俊岭倪文彦;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10.王旭了;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11.何念如、吴煜;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学位论文:1.王晓燕;银川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2.毕凌岚;生态城市物质空间系统结构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3.沈磊;快速城市化时期浙江沿海城市空间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黄大鹏;芜湖城市土地利用及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曹坤梓;城市化进程中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演进与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王剑锋;城市空间形态量化分析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张愚;基于可见性的空间及其构形分析[D];东南大学;2004年徐昊;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空间形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丁小兰;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整合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7年王国志;长春市城市化空间发展格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杜聪;济宁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崔宁;重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7年严昕;厦门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范少言;城市地域系统演变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李世峰;大城市边缘区的形成演变机理及发展策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邹卓君;大城市居住空间扩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杨贤房;南昌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期刊:1.吴志强、史舸;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的空间拓展方向分析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1期2.段瑞兰、郑新奇;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道路结构与地价关系研究[J];测绘科学;2004年05期3.余建华;南通市城镇空间结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4期4.王宏伟;中国城市增长的空间组织模式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4年01期5.张京祥、邹军、吴启焰、陈小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城市规划;2001年05期6.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年07期7.章慧明;翟伶俐;;城市空间拓展的点轴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10年13期8.罗利克;对长沙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思考[J];规划师;1998年04期9.郭磊;“拼贴”城市[J];城市规划通讯;2004年21期李雪英,孔令龙;当代城市空间拓展机制与规划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5年01期李晓江;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3年02期陈有川;大城市规模急剧扩张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2003年04期朱波;杭州城市空间拓展浅析[J];城市规划;2003年05期谭维宁、马锦辉;从“乌鲁木齐都市圈”到“乌昌都市区”——对乌鲁木齐城市空间拓展模式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3年12期丁成日;城市“摊大饼”式空间扩张的经济学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5年04期吕斌、陈睿;区域与城乡统筹下空间规划方法的哲学思考[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张莉;连云港:城市形态演变与空间发展战略[J];城市开发;2001年10期王正、赵万民;可持续目标导向下的重庆都市区空间形态组织[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8期Berliant,M.Konishi,H;The endogenous formation of a city: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nd market places in a location—specific production economy. [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0(30)Cronon, W;Nature’s Metropolis:Chicago and the Great West. Norton,[M].NewYork,1991Fujita,M.,Ogawa,H.,etc. A spatial competition approach to central place theory: Some basic Principles.[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88(4):477一494Scott A J. the urban land nexus and the state[M]. London: pion limited,1980,23Young K . urban politics: an overview[A]. in: young(ed.). essay on the study of urban poltics[M]. London : Macmillan,1975,87Chapin F S , Kaiser E J.Urban L and Use Planning[M].University of Philadelphia Press,1964:79~153.Capozza D,Yuming Li. The intensity and timing of investment: the ease of lan d[J].The American Economie Review,1994,84(4).Capozza D,Helsley R W. The fundamentals of land Prices and urban growth [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89,26:295~306.Wheaton W C. Urban residential growth under Perfect foresight [J]. Journal of UrbanEconomics,1982,12:1一21.Carlwallader M T.Amalvtical Urban Geograph:Spatial Pattems and Theories.Prontire Hall Press,1985.Gottdiener M. 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Urban Spac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5.Yeates M.The North American City.Harper Collins Publisher,1989.Brehenny.M.J.The contradictons of the compact ctiy:a review.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rban Form(M.J.Breheny ed.),1992.Doxiadis C A.Man's movement and his Settlement.Ekistics,1970.Papaioannou JG.Megacities&Megalopolis,Achallenge For the Future Beijing,1996.C.Alexander.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无论是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还是社会变革,都给城市空间形态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之一,杭州在过去几十年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对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进行研究。
改革开放初期,杭州市规划局制定了一系列城市发展规划,以实现城市现代化为目标。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杭州的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得到了重视。
大量的土地进行了重新规划,不断扩大城市的范围。
杭州市规划局将城市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包括商业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等,为城市空间形态的合理布局奠定了基础。
在80年代和90年代,杭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表现为密集的建筑物和高层建筑的快速涌现。
许多地区由农田转变为住宅区或商业区,大量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这一阶段的城市空间形态变化主要受到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的影响。
随着企业和人口的迁入,杭州的城市空间开始向外扩展,逐渐形成了城市的边缘化。
到了21世纪初,杭州的城市空间形态经历了进一步的变化。
城市的功能区域更加明显,商业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各自发展壮大。
与此同时,城市还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建立了大量的公园和绿化带,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休闲场所。
城市的道路交通也得到了改善,交通中心、地铁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
近年来,杭州的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点。
城市开始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老城区得到了很好的改造与修复。
杭州市特别注重挖掘西湖文化的潜力,将西湖文化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品牌,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新颖的园林景观和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也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杭州的城市空间形态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单一的工业城市转变为现代化都市,杭州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然而,城市化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如交通拥堵、土地资源紧张等。
杭州未来城市发展的构想和展望
杭州未来城市发展的构想和展望未来的杭州在作为省会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全国风景旅游城市的基础上,构筑一个人与自然、经济与文化、建设与发展和谐统一的城市,并具备以下城市特色:成为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完美融合的文化名城;从全国风景旅游城市发展成为国际旅游城市;成为国内少数最适宜生活居住的生态城市;成为求知创业的学习型城市;成为开放大气的现代化城市。
第一节文化名城至2050年,杭州将初步建设成为一个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融合的文化名城。
一、清晰的历史文化序列杭州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江南山水文化的杰作,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形成了以跨湖桥文化、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近代文化为代表、清晰的历史文化序列。
通过不断保护、挖掘和建设,一方面,历史文化将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另一方面会有许多被掩蔽着的文明得到很好的挖掘和开发利用,进一步展示出杭州历史文化的神韵和魅力。
特别是随着良渚、西湖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遗产的成功,杭州将在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中占据一席之地。
跨湖桥和良渚将成为中华文明的圣地。
跨湖桥文化和良渚文化是杭州境内经考古确认的两个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类型,距今已分别有8000年和5000年的历史。
跨湖桥文化早于河姆渡文化,是浙江省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新石器文化;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一支优秀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这两支古老文化的发现,标志着杭州是中国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是实证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随着挖掘和考古研究的深入,对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的不断开展,这两个文化遗址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其文化价值和地位将更加突出,并将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成为世界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吴越文化地位凸现。
五代吴越王钱镠定都杭州,使得今日杭州跻身于古都行列。
吴越文化是杭州实物遗存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历史文化之一。
吴越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对杭州人意识形态的影响根深蒂固。
街道步行空间活力评价——以杭州延安路为例
规划耐/T e chnology街道步行空间活力评价——以杭州延安路为例邹艳(常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常州213016)摘要:街道步行空间是人们体验城市、开展社交活动以及满足各种需求的场所,街道步行空间餉活力很大程度影响着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杭州延安路为例,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街道步行空间活力进行分析,从空间可达性、功能混合度、社会参与度3方面对其活力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街道空间规划和更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街道步行空间;活力评价;构成要素0引言延安路作为杭州“第一街”,是代表杭州向世界发声的窗口。
根据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要求,要将延安路打造成“杭州特色、中国样板”的世界顶尖商业街。
但目前延安路的整体活力与其高定位仍有一定差距。
文章对延安路步行空间进行活力评价与分析,总结延安路活力不足的原因。
1概念界定1.1活力“活力”这一概念发源于生物学科,本意为生物维持生存的能力,常常在规划和建筑学领域中被引用。
人是活力的产生者,一个有活力的空间需要有大量的人参与其中。
1.2街道步行空间现代城市街道形态与传统意义上的街道有所不同,越来越多的街道为满足机动车通行而存在。
如今的街道可定义为具有交通功能、适合步行行为特征、与建筑界面耦合的线性城市公共空间。
街道步行空间通常指依附于机动车道的人行道空间以及由建筑边缘所界定的用于步行的道路空间,为行人提供驻留、社交、体验的空间,以交通、购物、社交、娱乐为目的,兼具功能属性和适合日常生活的社会属性。
2街道步行空间活力构成要素街道步行空间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需营造舒适的、吸引人的步行空间。
经过相关分析得出,街道步行空间活力构成主要分为空间、物质、人文3个方面。
1)空间步行、驻留、参与社会性活动需要有舒适的空间,使人们在安全的情况下不受阻挡,并具有较好的可达性,因此街道步行空间需满足以下要求:适宜的建筑密度、舒适的步行尺度、开放的建筑界面、便携的交通网络。
杭州城市公共服务空间解读
杭州城市公共服务空间解读摘要:从在杭州5天实习的经历入手,简要的对这几天接触到的杭州的城市公共空间分类,并加以总结。
其中钱江新城的地下空间很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公共空间;空间类型;解读1、公共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主要载体,涉及全体市民的日常生活。
可以说,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广大市民规划、设计、管理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主要由公共产权用地上相对独立完整的公共空间和非公共产权用地上附属公共空间构成。
前者包括街道、广场、河道、公共绿地等,后者主要指建筑后退红线形成的临街空地、小广场、街区内院、底层架空的骑楼空间,以及跨越不同用地范围通向地铁站等交通枢纽或重要城市公共设施节点的空中连廊、地下通道和公共垂直交通空间等。
近年来,作为提高生活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杭州政府和规划部门愈加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和建设。
2、多元化的杭州城市公共空间:2.1商业型公共空间:商业型城市空间是每个城市必须具备的,尤其是像杭州这种省会城市。
杭州的商业型公共空间主要是以商圈的形式出现,并辐射周围。
比如比较有名的武林商圈,湖滨商圈等。
每个商圈都有仔细相应的特点,比如武林商圈是以武林广场开发的公共空间为中心发展而来,而湖滨商圈则是与滨水公共空间相互渗透。
在商业公共空间中,一种是以一条街的形式展开,比如像是河坊街,南宋御街。
这种通常是在一些旅游景点或者一些比较有历史的地方出现。
还有一种就是在场地内有一个比较大型的购物中心,以此来聚集人流。
杭州的商业公共空间主要还是以在地面上发展为主,地下的利用还比较少。
不过现在在建设的钱江新城在地下有大量的公共空间,应该是会逐步把地面上的商业空间放到地下。
当然这个商业空间其实是包含在地下空间中的。
2.2交通节点型公共空间:杭州的交通节点型公共空间就目前来说不是那么完善,因为交通节点型公共空间如果除了公交这车站之类的传统空间,最多的就是地铁站。
公交导向的城市空间轴向发展的模式——以杭州市为例
公交导向的城市空间轴向发展的模式——以杭州市为例杨建军;徐峰【摘要】随着城市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的用地空间规模也在不断增长和扩张,城市空间也逐步由主城区向郊区扩散,不少城市仍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与国内许多成长型城市一样,近些年杭州市城市空间发展也出现了无序蔓延的势头,土地利用程度较低.该文通过对相关理论与典型城市增长的案例研究,分析其增长模式及特点,对杭州城市空间增长提供借鉴,并结合杭州市发展现状,提出TOD模式下的城市空间轴向发展模式,为杭州城市未来的有序扩张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5页(P99-103)【关键词】公交导向;城市空间轴向发展;成长型城市;杭州【作者】杨建军;徐峰【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3在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我国城市空间急剧扩张,规模不断增长,很多城市地域空间结构都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与此同时,随着小汽车的普及,许多城市在出现“蔓延”现象,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城市密度趋向分散化,城市边缘生态环境破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困扰西方城市发展的问题,城市蔓延(urban sprawl)问题在我国也越来越得到关注。
空间轴向发展模式是防止城市蔓延发展的一种模式,它也是最传统的发展形式之一。
鉴于城市空间轴向发展模式在大城市空间扩展中的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轴”的构成出发,分析城市空间轴向发展的规划模式及其遏制城市“摊大饼式”蔓延的规划手段,并以杭州市为例解析城市空间轴向发展的具体形式。
1 国内外相关理论背景与实践应用关于城市空间轴向发展尚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模式化理论,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规划技术手段应用[1],关于“轴”的概念也比较模糊,常常出现“交通走廊”、“带形”、“交通线”等类似的概念,容易造成混淆,对其形态特征也难以形成更深的理解。
城市综合体建设的空间影响效应——以杭州市城市综合体建设为例
2. 2注重商业商务功能,提升城 市服务
功 能 根据相关资料,杭l 市区的城市综 州 台体按其建设内容和特征可整理分类为 四类:交通糨 n 型,创新创业、产学研结 台型;多功能休闲旅游型;商贸商务居住
型( 1。 表 )
善了当时由于城市工业和居住混 杂导致
的卫生、交通和居住环境等问题 然而, 随着功能分区思想的盛行,在城市建设 中过分追求严格的功能区划,牺牲了综 台、多功能的环境,从而破坏了城市各个 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一阶段的 发展,使得混合用途的理念被忽视了 () 3 第三阶段:中心区建设模式的反
体 建设区域是城市未来服务业发展的重
提供空间条件。随着杭州主城,副城及组
团内城市综合体 的规划推动和项 目建设,
点区域;另
方面,城市综台体的商业商
务功能能够提升所在地 区的商业价值,吸
引居住等相关功能
市区城市功能复合空间将 日益增多。除 了休闲旅游、会展等特殊功能类型外,综
其中,规划 窖积率大于 2而小于或等于 3的有 l 个, 】
sc ompa t c mutce t curand veo l- n i h b e lpme t omplxit g aesof i sd nc ,b sn sf si s an s ntCi c y e n e r t fc i e e ' ie  ̄ u ies un oR . dha t
9 0
。 AnR L RE5
展城市的空间价值,指导城市综台体整 体的开发与建设
的改造和利用, 建设了以小规模购物 中 心为主的城市综合体;另一方面,在新城 区建设领域,出现了大规模 高可达性
有居住 工作、游玩 休憩,学习和创造 等 多项功能。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地
杭州武林门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分析探究
杭州武林门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分析探究金蔷薇南京工业大学1. 区位解析从教场路往北到半道红,由省政府往东至中山北路,这片区域就是杭州人口中的“武林门”。
武林门位于杭州市西湖之北,在武林路北端偏西,地处下城、拱墅、西湖三区交界。
其中,延安路和武林广场是武林门中最主要两大标志。
延安路是杭州最重要的商业街之一,北起武林广场,南到吴山广场,全长3570米。
武林广场正对延安路而建,两者形成明显空间轴线,加之与京杭大运河起点临近,具有明显的自然划分,使得延安路与武林广场片区区域感强烈。
随着武林广场、杭州剧院等具有城市地标性建筑的翻新重现以及多家国内顶尖商场的存在,武林门成为杭州最有人气的商业地域之一。
同时杭州北城门和运河起点的有利位置和杭州城区中心区位,都为此区域的定位和发展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
2.空间解析2.1使用活动人和城市空间两者之间是在相互选择的关系,同时也在作用影响彼此。
武林门在空间塑造方面,充分体现了这种人与空间的互动。
武林门是以商业活动为主的城市中心区域,因此在延安路沿线分布有许多用于疏散人流的商业集散广场,这些积极空间和人互相作用。
以杭州百大前的空地广场空间为例,一般情况下作为人流的集散空间使用,但由于延安路上没有完整的商业街道所应具有的环境设施,缺少休息空间和供休息用的城市家具,百大商场本身有无法消化太多的人流的停留。
因此,商场前的台阶自然而然地成为休憩的场所,常常会有人群聚集在此稍作休憩。
为此,商家在此空间内增加了布置一处露天咖啡馆的设置。
这片广场空间的用途除了集散功能外,多了一部分休憩休闲的功能。
人的活动影响了空间的使用功能,武林门区域内的商业空间的营造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2.2土地使用武林门作为杭州中心城区,在土地利用上十分注重土地的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的最佳体现是对设计进行调整,对用地进行地上、地下的综合开发。
武林门地区的地下空间潜力巨大。
2012年12月杭州武林广场地下商城已经正式开工,预计2016年底竣工。
杭州未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因素分析和调适研究
a d o u t me sr aj s n e v l i ai r Hag h u i e i u sd n me o ne au e f d t gt ou o o s t l m o n z o t a s se s c r o u i h e t n fp af o f cy rd c K yw r s c y p t l o p oo y fc r n l i t n ; d s n e o d : i a a m rh l ;at a s ;r d a j t t t s i g oa y s e u me
将会 影 响城 市空 间布局 ,实体 店面 的
需 求 相 对 减 少 .购 物 功 能 为 主 的 街 区
13社 会 阶层合 理流 动 .
1 3 1趋势 分析 ,.
将 会 减 小 。 第 三 , 由 于 汽 车 进 入 家 庭 郊 区 购 物 反 而 方 便 , 郊 区 购 物 中 心 大 量 出 现 。 第 四 .普 通 家 庭 能 够 使 用 汽 车 .同 时 郊 区 房 价 相 对 城 区 便 宜 ,由 此 生 活 在 郊 区 、 开 车 上 下 班 的 人 群 比 重 可 能 越 来 越 大 , 交 通 拥 堵 和 汽 车 尾 气 排 放 的环 境 污 染 问 题 将 会 越 来 越 突
城 市空 间形 态和城市 综合 实力之 间具 有耦 合关 系。城市 空间形 态既是 包括 经济 、政治 、文化在 内 的多个 因 素相 互作 用 的结果 。反过来 .城市 空 间形 态也会 影 响城市 居民 的就业 、居
住 和 交 往 方 式 因 此 城 市 空 间 形 态
与 中心 城 区 很 快 粘 连 在 一 起 , 中心 城
1 . 4 1趋势 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杭州作为我国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城市之一,也经历了巨大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本文将对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进行研究,以探讨这一城市在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挑战。
改革开放初期的杭州是一个典型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规模较小,由于城市发展受限,空间形态相对稳定。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杭州迎来了经济腾飞的机遇。
城市空间开始扩张,大量的新建区域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杭州发展的关键。
首先,钱江新城的建设标志着杭州城市空间向东扩展。
这一新区域的规划与建设为杭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流入杭州,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其次,杭州大桥、钱塘江隧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通了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提高了交通的便利性,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发展的步伐。
杭州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腾飞,也体现在城市规划和绿色环境建设上。
改革开放后,杭州加大了对城市规划的投入,有计划、有序地进行城市扩张。
如今,杭州市区已经超过了原来城市边界,形成了一个更大、更现代化的城市形态。
同时,杭州还十分注重绿色环保,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西湖景区的保护和修复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改善了周边环境品质,提升了居住和工作的舒适度。
同时,杭州还大力发展公园绿地和绿道建设,使城市空间更具人文关怀,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选择,也为居民的身心健康提供了保障。
尽管杭州在城市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空间扩张带来的土地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一些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
其次,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凸显。
例如,城市中心区域的高楼大厦林立,而郊区和老旧城区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导致城市中心的过度拥挤和交通压力增加,同时也可能带来社会资源不平衡的问题。
杭州城市东扩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杭州城市东扩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杭州作为中国东部发展最为迅猛的城市之一,近年来城市东扩的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分析杭州城市东扩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
一、发展现状1.1 城市规划与布局杭州城市东扩的发展始于2005年,该区位于杭州市东部,处于杭州湾经济走廊的核心位置。
城市规划与布局注重打造现代化、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努力实现人居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双赢。
1.2 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东扩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逐步完善。
包括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例如,建设了多条高速公路和地铁线路,提高了交通系统的便捷性和效率。
1.3 产业发展杭州城市东扩区域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导,发展前景广阔。
政府引导和支持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的落户,例如阿里巴巴、华为等知名企业,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二、未来趋势2.1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经济和社会需求,杭州城市东扩的发展未来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互联网基础设施、交通枢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以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和竞争力。
2.2 提升城市功能与产业结构城市东扩区域将继续提升城市的功能与产业结构,实现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除了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还将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提升城市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2.3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城市东扩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未来发展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建设宜居、生态友好的城市是未来的方向。
2.4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杭州城市东扩的发展中,应注重优化城市空间的布局,合理规划土地利用。
在城市扩张的同时,避免出现城市功能过度集中的问题,合理分布城市资源,实现空间均衡发展。
2.5 促进城市与乡村发展互动城市东扩的发展应加强城市与乡村发展的互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等措施,吸引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城乡居民的共同发展。
杭州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的特征和增长时序分析
形 态 的发 展规 律 。 杭 州 城 市 空 间 发 展 过 程 正 是 引证 这 一 规律 。但 是 ,在研 究 中 我 们 也 发 现 杭 州 城 市 的 空 间 发展 除 遵 循 一 般 的 规 律 外 , 也 具 有 它 自身 的 特 征 。 因 此 认 识 杭 州 城 市 空 间 增 长 形 态 的 多 样 性 、层 次 性 和 阶段 性 ,从 杭 州 实 际 出发 来 适 应 发 展 规 律 是 我 们 建 设大 都 市 的 必然 选择 。
杭 州 城 市 空 fJ 展 形 态 的 B发 -
特 征 和 增 长 时 序 分 析
陆志平 ( 州市经 济规划 院) 倪沪平 ( 州市经济信 息中心 ) 杭 杭
伴 随 着 建 设 杭 州 大 都 市 的 研讨 ,杭州 城 市发展 的未 来 格 局 ,一 主三 副 的城 - 局 形 态 订布 也 基 本 形 成 , 为 杭 州 大 都 市 的 未 来 发 展描 述 了 诱 人 的蓝 图 。 在研 究 三 个 概念 规划 和 相 关报
生 产 力 和 技 术 水 平 的 进 步 , 钱 塘 江 两 岸 防 洪 大 堤 和 跨 江 交 通 的 建 设 , 塘 江 的 航 运 功 能 和 钱 旅 游 功 能 日 益 增 强 , 两 岸 之 间 的 联 系 日 益 方 便 , 江 水 已 不 构 成 城 市 扩 展 的 障 碍 , 杭 州 城 市 的 亲 水 特 征 再 次 体 现 , 沿 江 和 跨 江 发 展 是 现 代 生 产 力 条 件 下
的 必 然 趋 势
对杭州城 - 空 间 发 展 形 态 的 特
缸 和 增 时 序 作 了 相 关 分 析 ,
以供 参 考 。
城市形态——杭州
3、城市职能日趋多样化 从最初的商贸城市发展到今天的浙江省政治、经济、科教、信息、文化、旅游中心。
4、城市布局形态(同心圆—分散组团—带状—团块状—网络组团式)从单体向群体发展 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 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 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5、产业结构发展,从只注重生产力和技术向注重特色、品牌转变 以二、三产业为支柱,着重发展第三产业(旅游、房地产、高新技术产业等)。2011 年,杭州第二和第三产业占杭州总产值的97%,其中第二产业占47%,第三产业占49%。
城市形态演变过程——古代杭州市城市形态演变
城市形态:以天街为中轴,周围民居灵活布置,集市众多。城市沿中轴 和水路延伸发展。
城市形态演变过程——衰落阶段(元明时期)
元灭南宋后, 杭州城的政治地位下降, 由国都京城降为一般的府州城市.
城市南缩东拓, 中心北移:元末张士诚据杭 州, 改筑杭州城垣. 南宋宫城在宋末被火焚毁, 元、明政治统治中心北移。 元代至正年间,大运河全线开通,杭州水运 可直达大都,成为全国水运交通要津。
Thank you
七大古城的城市形态
从图中可看出江 南古城即南京、 杭州的城市,受 紧邻的地形要 素或主动利用有 利的地形要素, 城墙的形态相当 自由。
西湖的地理形成原因
根据竺可桢(1921)基于地质学的“泻湖”假说 杭州所在地原本为海面,通过长年累月的沙土堆 积形成的。
2016/4/10
一、杭州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杭州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二、城市发展规律
城市形态演变过程——鼎盛阶段(南宋时期) ——杭州市城市建设的第二次飞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9 . 2
133 . 89
1993
430 . 00
90 . 2
138 . 33
1995
430 . 00
102 . 2
143 . 52
1996
682 . 85
1997
682 . 85
112 . 19
169 . 29
1999
682 . 85
171 . 17
175 . 27
资料来源:阙维民 . 杭州都市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保护研究。
(1)突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发展目标的城市职能。
⊕扩大旅游产业的规模与影 响,确立区域旅游服务中心城市 的地位。如前文所述,杭州处于 “浙东北旅 游 黄 金 游 线 ” 的 核 心 位置,也是华东旅游中心城市之 一(彩 页 图 2)。凭 借 整 体 的 旅 游资源优势、杭州自身的品牌效 应及良 好 的 城 市 服 务 设 施 体 系, 完全可 以 成 为 统 领 包 括 浙 东 北、 皖南、赣北、闽北乃至苏南、上 海等广 大 地 区 的 旅 游 中 心 城 市, 并成为华东最大的区域旅游服务 中心基地,进而完善符合国际化 旅游城 市 标 准 的 各 项 服 务 体 系; “重塑自我,再创辉煌”,成为名 副其实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改革开放以后,全市进入了 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随着改 革开放的深入,城市综合实力迅 速提升,新的区划调整为杭州新 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杭 州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级 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地区
的重要 中 心 城 市, 浙 江 省 政 治、 经济、文化的中心,进一步完善 杭州市区城市职能的思路是:
【文章编号】1002 - 1329(2003)05 - 0089 - 04
城市规划 ClTY PLANNlNG REVlEW VoI . 27 No. 4 Apr . 2003
杭州城市空间拓展浅析
朱波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杭州, 中 国 的 七 大 古 都 之 一,千百年来伴随着人类、社会 与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令人 追忆与向往的过程。
109 . 97 115 . 14 121 . 38
131 . 76 139 . 29
朱
1)(彩页图 3);而工业布局对
波
其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总体特征
沿周 边 蔓 延 式 地 扩 张,1992 年
中心城市的发展看,以往建设与
杭
呈现以单核心(西湖)圈层式扩
以来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城市蔓
规划的思路面临挑战。当城市职
并不是简单的“用地”问题,而
的方针指导下,迅速扩大了工业
建设的无序扩张、区域道路交通
是主城被赋予太多的职能,必须
的生产规模。在城市近郊区初步
设施 的 建 设、 南 部 钱 塘 江 的 阻
引导城市职能的疏解、采取跨越
形成了几个大工业区,如:布局的方式。
重工业 区、 供 宸 桥 轻 纺 工 业 区、
表 1 杭州市面积、人口简况
业为主导,但作为特大城市的杭 州,没有前期工业化的发展,无 法实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城市 经济结构的转变。
(4)构建山水生态城市的环 境职 能。杭 州 已 提 出“住 在 杭
年份
1949 1950 1952
市域面积 (km2)
13 . 09 13 . 09 110 . 46
(3)发展全国性的技术密集 型加工工业乃至加工工业辐射中 心之一的职能。以高科技产业的 发展,全面带动传统制造业、加 工业乃至整个第二产业的结构调 整与产品升级,确立其整体工业 在更大经济区域中的地位。虽然
!" 2003 年 第 27 卷 5 期
规划实例!LANNING CASES
远期城市的产业结构将以第三产
州 城
张方式实现产业空间拓展。在这
延式的扩张与近郊密集的建设活
能与空间布局产生矛盾时,以往
市
一过 程 中, 出 现 了 两 次 临 界 状
动,带来了 诸 如“城 中 村”、郊
通常 的 解 决 方 法 基 本 上 停 留 在
空
间
态。
区农田遭到侵蚀等多种问题。在
“找地”的“原始阶段”,也即是
拓
第 一 次: 1950 年 代 末。 随
⊕开发市域范围内的各种自 然与人文景观资源,强化传统旅 游项目;特别是重新认识老城区 与西 湖 风 景 区 的 关 系, 也 既 是 “湖—城 ” 关 系 对 旅 游 的 影 响。 重点调整老市区的用地性质与景 观空 间, 真 正 落 实 “ 天 堂 战 略 ” 思想。
(2)强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综 合服务职能。利用杭州综合优势 条件,彻底扭转国际化落后的局 面,在 交 通、 环 境、 旅 游、 文 化、区域贸易、会议会展等方面 全面与国际接轨。
杭州城市历史悠久,唐朝已 成为全国知名的商业和重要贸易 港口 城 市。1138 年 南 宋 王 朝 定 都杭州, 一 跃 而 成 为 全 国 政 治、 经济、教 育、文 化 的 综 合 中 心。 后历 经 元、明、清 时 期 的 发 展, 成为浙江的政治、经济中心。
民国时期,沪杭、浙赣铁路 建成通车,杭州不仅是浙江省的 政治、经济中心,而且是我国东 南部大宗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工 业品的中转地,而且与上海有着 密切的地缘和商缘关系。
市职能与空间布局的关系。对郊
进,城乡 建 设 进 入 快 速 发 展 时
成为诸多问题的关键。
区化因势利导。采取城镇带和卫
期。空间拓展表现为:城市用地
2 空间拓展的基本思路
星城两种不同的增长方式,点轴
日趋紧张,传统的城市发展方针
从国内大城市,特别是历史
结合,适应城市跨越式发展的要
使城市功能不能有效疏解,城市
区的整体空间结构体系(彩页图
由服务业为主的单一消费性城市
题在于杭州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4、图 5)。城市空间拓展摆脱“西
转变为工业为主的综合生产性城
与作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其
湖时代”跨入“钱江时代”。
市。
市区的集聚效应呈现明显下降趋
3 结构性方案(彩页图 6)
第 二 次: 1990 年 代 初。 随
势,经济中心 的 优 势 弱 化。(2)
3 . 1 空间结构———“跨江沿江、
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经
就城市建设而言,城市空间的拓
双心双轴”(彩页图 7)
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功能的
展存在急剧扩张、结构失调的弊
改变城市拓展方式,协调城
日趋 完 善、 乡 镇 经 济 的 突 飞 猛
端,城市职能与空间布局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城市功 能有了较大的发展,其突出职能 为:全国性风景旅游城市、浙江 省 的 政 治、 经 济、 文 化 中 心。 “一 五 ” 其 间, 迅 速 扩 大 了 工 业 的生产规 模;“ 二 五 ” 期 间, 在 “建设以 重 工 业 为 主 的 综 合 性 城 市”目标指导下,奠定了杭州的 工业基础,由此城市职能也从较 为单一的服务性消费城市转变为 综合性的生产城市,并对以后的 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某些地区的拆迁费用占到建设资
采取简单的扩大建设用地规模的
展
浅
着新中国的建立与和平时期的到
金的一半以上,城市蔓延式地扩
方法,最 终 的 结 局 往 往 适 得 其
析
来,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
张受到了市场力的巨大挑战,使
反。其实,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
化。在“发 展 经 济、 保 障 供 给 ”
城市拓展受到制约。再加上乡镇
⊕西湖人文价值的降低。 最终,杭 州 城 市 近 20 年 发
在区 域 协 调 发 展 的 背 景 条 件 下, 构建从长江三角洲区域城市群—
地域空间结构日趋复杂。此时正
展的 主 要 问 题 可 归 纳 为 两 点:
杭州湾地区城镇连绵区—杭州市
值城市职能的重大改变时期,即
(1)就城市经济而言,其核心问
2001 年 3 月 12 日,国 务 院 正式批 准 撤 销 萧 山 市 和 余 杭 市, 同时设立萧山区和余杭区,至此 杭州市区下 辖 8 区,即:萧 山、 余杭、 上 城、 下 城、 拱 墅、 江 干、 西 湖、 滨 江 ( 彩 页 图 1)。 市区 面 积 由 原 来 的 683km2 增 加 到了 3068km2,人 口 由 179 万 增 加到 373 万。行政区划的调整为 杭州市城市形态的重构、产业结 构的重组和生态环境的重整提供 了难得的机遇。但我们不能将其
108 . 88
生态环境职能的提出,就是保证 这一战 略 实 施 的 物 质 基 础 之 一, 更是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思想。 1.2 城市空间的拓展
(1)城市空间伴随着城市经 济实 力 的 增 强 与 城 市 规 模 的 扩 大,呈 现 不 断 拓 展 的 状 态(表
1990
430 . 00
文化名城且具有综合服务职能的
求,形成新杭州市区的空间结构。
"# 2003 年 第 27 卷 第 5 期
“跨 江 沿 江 ” 应 成 为 城 市 空 间结构战略调整的方向,“跨江” 主要指工业产业跨江发展,形成 城市 新 的 产 业 格 局, 而 “ 沿 江 ” 则是从 更 大 范 围 疏 解 城 市 功 能, 城市中心向东迁移。同时充分利 用自 然 资 源 形 成 生 态 城 市 的 构 架,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 方法。“ 双 心 双 轴 ” 主 要 指 城 市 未来发展的空间构成和主要发展 方向。“双心”,主要由区域服务 中心和旅游商业区构成。区域服 务中心位于中心城区与下沙经济 技术开发区之间的九堡,利用这 一带充裕的用地条件、便捷的交 通优 势 以 及 未 来 潜 在 的 区 位 优 势,建设以省、市行政办公、商 务服 务、 文 化 设 施 等 为 区 域 经 济、政治服务的面向杭州湾城市 群的区域服务中心。旅游商业区 位于西湖东岸和北岸约 22km2 的 现状中心城区,通过对该区域城 市职能的疏解,以原有历史文化 街区、旅游服务职能为基础,强 化杭州作为区域旅游服务中心的 职能,同时也对西湖风景区的景 观创造提 供 了 可 能。“ 双 轴 ” 为 沿萧山、余杭方向以疏散中心城 职能为布局导向的城市未来发展 轴。以原杭州市区、萧山区、余 杭区为生长极,沿沪杭、杭甬高 速公路 为 发 展 轴, 城 市 向 东 北、 东南方向发展。 3 . 2 功能分区(彩页图 8) 3 . 2 . 1 区 域 服 务 中 心———九 堡 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