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学基本概念及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 农田水分状况

农田水分:指农田中的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地表积水。土壤水:包气带中的水分。

地下水:饱水带中的水分(可自由流动的水体)。

与作物生长最密切的是土壤水。

一、土壤水

(一)土壤水分形态

土壤水又可分为吸着水、毛管水和重力水等几种水分形态。1.吸着水

(1)吸湿水

分子力、紧紧束缚在土粒表面、不能移动、分子状态水

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吸湿系数。

(2)膜状水

分子力、束缚在土粒表面、可沿表面移动但不能脱离土粒表面、液态水膜

膜状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最大分子持水率。

2.毛管水

对于单个土粒,只能依靠分子力吸附水分, 但对于由许多土粒集合而成的土壤,其连续不断的孔隙相当于毛细管,

因此还存在一种毛管力,依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称为

毛管水。按水份供给情况不同,分悬着毛管水和上升毛管水。(1)悬着毛管水

灌溉或降雨后,在毛管力作用下保持在上部土层中的水分。

土壤储存水的主要形式。

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田间持水率。

(2)上升毛管水

在地下水位以上附近土层中,由于毛细管作用所保持的水分。上升毛管水达到根系,则可被作物吸收利用,但地下水位不允许上升到根系,以防渍害。

盐碱地区应严格控制地下水位,发防发生次生盐碱化。

3.重力水

土壤中超过田间持水率的那部分水为重力水。

重力水以深层渗漏的形式进入更下的土层,或地下水。

旱地应避免深层渗漏,以防止水的浪费和肥料的流失。

水田保持适宜的深层渗漏是有益的,会增加根部氧分,有利于根系发育。

(二)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土壤对水分的吸力:1000MPa—0.0001MPa

作物根系对水分的吸力: 1.5 MPa左右

(1 MPa=9.87大气压=100m水柱)

如果水分受土壤的吸力小于1.5 MPa, 作物可吸收利用;如水分受土壤的吸力大于1.5 MPa, 则作物不能吸收利用。

1.5 MPa是有效水和无效水的分界点。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可以用下图来说明:

(图:土壤水分有效性图)

二、农田水分状况

(一)旱田适宜的农田水分状况

不允许地表积水

土壤适宜含水率: 凋萎系数~田间持水率

凋萎系数=0.6β田

地下水水质较好,则地下水位可较高, 但一下水位不能达到根系层。

有盐碱威胁地区,应严格控制地下水位,以免发生盐碱化。(二)水田适宜的农田水分状况

水稻是喜水作物,除适时晒田处,田面要经常维持一定的水层。但水层不能过深, 否则会使根系缺氧,使根部发生无氧呼吸,有毒

物质增加, 影响根系生长发育,

甚至烂根。

目前多用浅水勤灌, 适时晒田。缺水地区应推广控制灌溉技术。地下水位不宜过高, 应保证一定的深层渗漏。适量的深层渗漏对水稻生长有利, 可增加根部氧分。深层渗漏也不宜过大, 会浪费水, 流失肥料。

(三)农田水分状况的调节

农田水分状况并不是总处于适宜的水分状况, 农田水分可能过多,也可能过少, 水分过多和过少都对作物生长不利。下面分析农田水分过多的原因及调节措施。

1.农田水分过多的原因及措施

原因: 降水量大; 洪水泛滥; 地下水位过高等。

形成的灾害

洪灾——河湖泛滥而形成的灾害。

涝灾——降水过多,积水难排,造成灾害。

渍害——土壤长期过湿,危害作物生长,造成灾害。

措施:

防洪——整治排洪河道,兴算修水库,加固堤防等。

防涝——开挖排水河道,修建排涝闸、站等。

防渍——开挖田间排水沟,防止过量灌溉等。

2.农田水分过少的原因及调节措施

原因:降雨少,土壤滞水能力差(山丘区)等。

措施:

灌溉——主要措施;

疏松土层——切断毛细管,减少土壤蒸发;

地表覆盖——用麦桔、地膜覆盖,阻止土壤蒸发;

化学抗旱——减少叶面蒸腾。

§2 土壤水分运动

土壤水分运动的两种途径:毛管理论、水势理论。

毛管理论仅适用于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分析。

水势理论则是根据在土壤水势基础上推导出的扩散方程,研究土壤的水分运动。这种方法理论严谨,适用于各种边界条件,因而具有广阔的应有前景。

一、土壤水运动基本方程

在一般情况下,达西定律同样适用于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根据达西定律和质量守恒原则,可推导出水壤水运动基本方程。土壤水运动基本方程的两种形式:式(1-11)和式(1-14。

在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已知的情况下,可求解式(1-11)和式(1-14),得各点土壤含水率(或负压)和土壤水流量的计算公式,或用数值计算法,直接计算各点土壤含水率(或负压)和土壤水流量。

二、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

除雨和灌水入渗是补给农田水分的主要来源。教材中针对地面已形成一薄水层情况,推导了如下基本公式:

(1)剖面含水率分布,式(1-19')

(2)入渗速度公式,式(1-20)

(3)入渗速度挖计算公式,式(1-21)

(3)在单间t内入渗入总量计算公式,式(1-21')

菲利普根据严格的数学推导,由一维土壤水运动方程,推导出了入渗速度的近似计算式,式(1-22),以及t时间内总入渗量计算公式,式(1-23)。

我国习惯采用考斯加可夫经营公式计算入渗速度和入渗水量。即式(1-25)和式(1-26)。本课程专门安排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考斯大林加可夫公式。

第二章

§1 作物需水量

一、作物田间水分的消耗

(三种途径:叶面蒸腾、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

叶面蒸腾:作物植株内水分通过叶面气孔散发到大气中的现象;棵间蒸发:植株间土壤或水面(水稻田)的水分蒸发;

深层渗漏: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率而向根系以下土层产生渗漏的现象。

解释:棵间蒸发能增加地面附近空气的湿度,对作物生长环境有利,但大部分是无益的消耗,因此在缺水地区或干旱季节应尽量采取措施,减少棵间蒸发(如滴灌<局部灌溉>、水田不建立水层)和地面覆盖等措施。

深层渗漏对旱田是无益的,会浪费水源,流失养分,地下水含盐较多的地区,易形成次生盐碱化。但对水稻来说,适当的深层渗漏是有益的,可增加根部氧分,消除有毒物质,促进根系生长,常熟、沙河、涟水等灌溉试验站结果都表明:有渗漏的水稻产量比无渗漏的水稻产量高3.9%

~ 26.5%。

叶面蒸滕量+棵间蒸发量=腾发量=作物田间需水量

水田:田间需水量+渗漏量=田间耗水量

由于水田不同土壤渗漏量大小差别很大,为了使不同土质田块水稻需水具有可比性,因此水稻的田间需水量不包括渗漏量,如计入渗漏量,则称为田间耗水量。

二、作物需水规律

(一)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

1、气象条件主要因素,气温高、日照时间长、空气湿度低、风速大、气压低等使需水量增加;

2、土壤条件含水量大,砂性大,则需水量大(棵间蒸发大)3、作物条件水稻需水量较大,麦类、棉花需水量中等,高粱、薯类需水量较少;

4、农业技术措施地面覆盖、采用滴灌、水稻控灌等能减少作物需水量。

(二)作物需水特性

1、中间多,两头少;开花结实期需水量最大

2、存在需水临界期

需水临界期:在作物全生育期中,对缺水最敏感,影响产量最大的时期。

几种作物的需水临界期:水稻孕穗至开花期

棉花开花至幼铃形成期

小麦拨节至灌浆期

了解作物需水临界期的意义:

1、合理安排作物布局,使用水不至过分集中;

2、在干旱情况下,优先灌溉正处需水临界期的作物。

三、经验公式法确定作物田间需水量

(一)全生育期作物田间需水量的确定

1、α值法(蒸发皿法)

前面已讲过,气温、日照、湿度、风速、气压等气象因素是影响作物需水量的最重要的因素,而水面蒸发正是上述各种气象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因此作物的田间需水量与水面蒸发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因此我们可以用水面蒸发量作为参数来估计作物田间需水量。

E=αE0

式中:E--全生育期作物田间需水量(mm)

α--需水系数,江苏中稻α=1.15

E0--与E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mm)。

α值法适用于水稻。

(旱作物的E与E0相关不显著)

2、K值法(产量法)

实践表明作物的产量与田间需水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在一定范围内E随作物产量的提高而提高。因此可以用产量作为参数来估计作物的田间需水量。

E=KY

式中E--需水量,m3/亩;

K--需水系数(m3/Kg),由试验资料确定;

Y--作物产量(kg/亩)

由于E与Y实际上并不是成线性关系,因此有人对上式作了修正。

E0为保证作物存活下来,但产量为零(棵粒无收)。

E=KY n + C

式中:n--经验指数;

C--经验常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