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教案文档

合集下载

食品检验技术教案

食品检验技术教案

食品检验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食品检验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作用;(2)掌握常见的食品检验方法和技术;(3)了解食品检验的标准和法规。

2. 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食品检验技术对食品进行质量和安全评价;(2)能够分析食品检验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3)能够参与食品检验实验,并正确操作检验设备。

3. 情感目标:(1)培养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视意识;(2)培养对食品检验技术的兴趣和热情;(3)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食品检验技术的基本概念:(1)食品检验的定义;(2)食品检验的目的和意义;(3)食品检验的分类和标准。

2. 食品检验方法和技术:(1)感官检验法;(2)物理检验法;(3)化学检验法;(4)微生物检验法;(5)现代分析技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引入食品质量安全的事件,引发学生对食品检验技术的兴趣;(2)介绍食品检验技术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

2. 教学内容讲解:(1)讲解食品检验技术的基本概念,通过示例和案例进行说明;(2)讲解食品检验方法和技术,结合实际操作演示和图片进行讲解。

3. 实践操作:(1)安排学生进行食品检验实验,亲身体验检验过程;(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检验方法和技术进行分析,并记录检验结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2)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1)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五、教学资源1. 教材:食品检验技术教材或相关资料;2. 实验设备:食品检验仪器和设备;3. 案例和示例: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相关报道和图片;4. 网络资源:相关的食品检验技术和法规资料。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食品检验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食品,讨论其检验方法和结果。

2. 小组展示:(1)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2)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和意见,进行互动交流。

食品检验技术教案

食品检验技术教案

食品检验技术教案doc一、课程简介1. 课程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食品检验技术的认识,使其掌握基本的食品检验方法,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2. 课程目标:了解食品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常见的食品检验技术,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食品检验技术概述教学内容:介绍食品检验技术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2. 第二节:食品物理检验技术教学内容:讲解食品的密度、水分、熔点等物理性质的检验方法。

3. 第三节:食品化学检验技术教学内容:介绍食品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的检验方法。

4. 第四节:食品生物检验技术教学内容:讲解食品中微生物的数量、种类和病原菌的检验方法。

5. 第五节: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验技术教学内容:介绍食品中农药残留、重金属、添加剂等有害物质的检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检验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3. 实验室实践: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手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分析。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食品检验技术相关教材。

2. 实验器材:实验室设备、仪器和试剂。

3. 多媒体教学:PPT、视频等教学资源。

4. 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论文、资料和新闻报道。

六、食品检验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1. 教学内容:通过分析具体的食品安全事件案例,了解食品检验技术在食品安全保障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包括食品中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非法添加物等方面的检测实例。

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学习食品检验技术的应用和重要性。

3.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口头报告的形式,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2024版年度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设计

2024版年度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设计
保障食品安全
通过食品微生物检验,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食品中的污染和变质问题,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维护公众健康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助于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推动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促进食品产业发展
食品微生物检验重要性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基本理论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包括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检验方法和技术等。
涵盖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检验原理和方法、实验操作规范等方面。
考试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考试难度,既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体现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度把握
采用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多种题型,全面评价学生的理论水平。
题型设置
理论考试内容设置及难度把握
安排一定学时的实验和实训课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详细介绍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常规方法和技术,如菌落总数测定、大肠菌群计数、致病菌检验等。
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通过考核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
02
CHAPTER
基础知识与技能点梳理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体系以及命名规则。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教学设计
目录
课程背景与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点梳理 实验操作技能培养方案设计 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意识培养 案例分析与讨论环节设计 考核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 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策略 总结反思与持续改进计划
01
CHAPTER
课程背景与目标
食品微生物检验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能够及时发现和控制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培养基种类与选择

《食品微生物学》电子教案

《食品微生物学》电子教案
实验步骤
制备霉菌涂片、观察霉菌形态、进行分类鉴定、 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原理
霉菌是一类多细胞真菌,具有多种形态和生理特 征。通过观察霉菌的形态和生理特征,可以对其 进行分类和鉴定。霉菌的分类鉴定主要依据其菌 丝体特征、孢子形态和菌落特征等。
注意事项
制备霉菌涂片时要避免污染和损伤菌丝体;观察 时要调节好光源强度和焦距,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进行分类鉴定时要注意观察多个特征并结合相 关文献资料进行判断。
《食品微生物学》电子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微生物基础知识 • 食品中的微生物 •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 • 食品微生物控制技术 •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述
食品微生物学的定义
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生 理生化特性以及与食品相互关系的科 学。
01
02
03
04
低温保藏
通过降低食品温度,抑制微生 物的生长繁殖,延长食品的保
质期。
气调保藏
改变食品包装内的气体成分, 降低氧气含量,抑制需氧微生
物的生长。
干燥保藏
降低食品水分活度,使微生物 处于休眠状态,从而延长食品
的保质期。
辐照保藏
利用辐照技术杀死食品中的微 生物或抑制其生长繁殖,达到
保藏的目的。
性来判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血清学检测
03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通过检测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的存在来
鉴定微生物。
现代检测技术
1 2 3
分子生物学检测
基于核酸分子杂交、PCR扩增等原理,通过检测 特定基因序列来判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免疫学检测
利用免疫学原理,通过检测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的 存在来鉴定微生物,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 优点。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案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案

03
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建设与管 理
实验室布局与设施要求
实验室布局
实验室应明确区分清洁区、半污 染区和污染区,各区域之间应有
物理隔离。
设施要求
实验室应配备符合微生物检验要 求的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 高压蒸汽灭菌器等设备,以及满 足样品处理、培养、鉴定等需求
的设施。
环境条件
实验室应保持良好的通风、采光 和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以确 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生化鉴定和血清学鉴定方法
掌握常见致病菌的生化鉴定和血清学鉴定方法,了解不同鉴定方法 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06
课程总结与展望
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食品微生物基础知识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包括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生理特性及其在 食品中的作用等。
详细介绍了各种微生物检验方法的原理、操 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如显微镜检验、培养法、 生化鉴定法等。
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微生物资源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如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将为食品工业的发展 注入新的活力。
未来学习方向建议
深入学习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建议学员继续深入学习食品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为后续的专业学习 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关注新技术和新方法
鼓励学员关注食品微生物检验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提高自 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生化鉴定法及其原理和操作要点
生化鉴定法定义
利用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特异性生化反应,通过检测这些反应来判断食品中微生物的 种类和数量的方法。
原理
不同微生物具有不同的酶系统,能够分解特定的底物并产生特定的代谢产物,通过检测这些 代谢产物可以鉴定出相应的微生物。
操作要点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2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2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 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 课程学分:8 总学时:1441 课程定位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是食品检验两大工作岗位群之一,实践性、技术性很强。

在掌握与食品卫生检验中的有关微生物特性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检验方法,及时、准确地对食品样品作出食品卫生检验的报告,为食品安全生产及卫生监督提供科学依据。

2 课程目标1.能力目标1.1 掌握微生物检验过程中无菌操作规程;1.2 正确使用光学显微镜、高压蒸汽灭菌锅、干燥箱、均质器、超净工作台等微生物检验有关仪器和设备;基础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检验校内生产训练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顶岗实习1、 食品微生物类群鉴别、测定技术;2、 食品微生物检验室建设;3、 食品卫生细菌学检验技术;4、 真菌学检验技术;5、 食品中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技术;6、 其他的微生物检验技术1.3 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制备技术、消毒灭菌技术、分离纯培养和接种技术、染色技术等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能;1.4 掌握各类食品检样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乳酸菌、霉菌和酵母菌、致病菌等常规项目的检测技术,能掌握罐头食品商业无菌的检验技术;1.5 熟练分析总结实验结果,并做出实验结果,并作出正确、规范的实验报告。

2.知识目标2.1 理解和掌握无菌操作技术特点,五大类微生物类群的形态特征,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方法,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和种类,微生物生长的规律以及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2.2 熟悉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程序和要求;2.3 常规项目的检验的卫生学意义及检验程序;2.4 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部分》(简称国标);2.5 熟悉常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能在食品检验中进行致病菌的鉴别;2.6 检验新技术基本原理。

3.素质目标3.1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3.2 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团结合作意识;3.3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

jp-微生物检测实验教学指导

jp-微生物检测实验教学指导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指导《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指导一、课程性质和任务《食品微生物检验学》是以微生物学的理论为基础,对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及控制措施、以微生物为主的因素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及处理作了扼要介绍;着重介绍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指标,食物中毒性微生物、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检验方法;系统阐述了肉、蛋、乳、水产品及其制品、罐头食品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的目标及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高微生物检验的实际操作能力。

为达到上述目标,要求学生一定要自己亲自动手独立实验,实事求是的完成每一次实验报告,并做好每次实验前的预习。

三、教学方式及课程考核办法所有实验在教学实验室里由教师指导完成。

课程结束后分笔试和操作考试,操作考试采取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的方式进行。

考试内容由学生自己抽签选择其中一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超过规定时间扣分。

笔试成绩和操作成绩各占考试成绩的60%与40%。

实验一食品样品的采集及处理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学习采集样品,稀释样品的方法与步骤。

二.实验原理样品是指从某一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食品采样是指从较大批量食品中抽取能较好地代表其总体样品的方法。

食品卫生监督部门或食品企业自身为了解和判断食品的营养与卫生质量,或查明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状况,可使用采样检验的方法。

根据抽样检验的结果,结合感官检查,可对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卫生质量作出评价,或协助企业找出某些生产环节中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

食品采样是食品检测结果准确与否的关键,也是营养食品卫生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三.需用的仪器或试剂等培养基、试管、三角瓶、酒精灯、恒温恒湿培养箱。

四.采样方法步骤(1)液体、半液体均匀食品:采样以一池、一缸、一桶为一个采样单位,搅拌均匀后采集一份样品;若采样单位容量过大,可按高度等距离分上、中、下三层,在四角和中央的不同部位每层各取等量样品,混合后再采样;流动液体可定时定量从输出的管口取样,混合后再采样;大包装食品,如用铝桶、铁桶、塑料桶包装的液体、半液体食品,采样前需用采样管插人容器底部,将液体吸出放入透明的玻璃容器内作现场感官检查,然后将液体充分搅拌均匀,用长柄勺或采样管取样。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
n:同一批次产品应采集的样品件数; c:最大可允许超出m值的样品数; m:微生物指标可接受水平的限量值; M: 微生物指标的最高安全限量值。
注1: 按照二级采样方案设定的指标,在n个样品中, 允许有≤c个样品其相应微生物指标检验值大于m值。 注2: 按照三级采样方案设定的指标,在n个样品中, 允许全部样品中相应微生物指标检验值小于或等于m 值;允许有≤c个样品其相应微生物指标检验值在m值 和M值之间;不允许有样品相应微生物指标检验值大于 M值。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均小于30 CFU,则应按稀释度最低的 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计算。
若所有稀释度(包括液体样品原液)平板均无菌落生长,则以小 于1 乘以最低稀释倍数计算。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均不在30 CFU~300 CFU 之间,其 中一部分小于30 CFU 或大于300CFU 时,则以最接近30 CFU 或300 CFU 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计算。
3.散装食品或现场制作食品 根据不同食品的种类和状态及相应检验方法中规定的检验单位,用 无菌采样器现场采集5倍或以上检验单位的样品,放入无菌采样容 器内, 采样总量应满足微生物指标检验的要求。
4.食源性疾病及食品安全事件的食品样品 采样量应满足食源性疾病诊断和食品安全事件病因判定的检验要求。
食品微生物检样的操作方法
➢ 充气饮料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排气;酸性样品用经过灭菌的20~30 %碳酸钠溶液调整pH值至中性;高盐样品应用灭菌蒸馏水进行稀释。
➢ 在作10倍递增稀释中,吸管插入检样稀释液内不能低于液面2.5cm; 吸入液体时,应先高于吸管刻度,然后提起吸管尖端离开液面,将尖 端贴于玻璃瓶或试管的内壁使吸;当用吸管将检样稀释液加至另一装 有9mL空白稀释液的试管内时,应小心沿管壁加入,不要触及管内稀 释液,以防吸管尖端外侧部分粘附的检液也混入其中。

2024年《食品微生物》教案

2024年《食品微生物》教案

《食品微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食品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2)掌握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能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初步判断;(3)熟悉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食品微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内容1.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1)细菌: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2)真菌:酵母菌、霉菌;(3)病毒:噬菌体、植物病毒、动物病毒。

2.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1)发酵作用:如酸奶、泡菜、酱油等;(2)腐败作用:导致食品变质、产生异味等;(3)致病作用: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1)传统方法:形态观察、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等;(2)现代方法:PCR技术、ELISA技术、基因芯片等。

4.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1)物理方法:高温、高压、辐射等;(2)化学方法:防腐剂、抗氧化剂等;(3)生物方法:益生菌、生物防腐剂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食品中都有哪些微生物吗?(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讲授新课(1)讲解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2)讲解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3)讲解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4)讲解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

3.实践操作(1)观察食品微生物的形态;(2)进行食品微生物的检测实验;(3)讨论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4.小组讨论(1)如何保证食品中的微生物安全?(2)如何正确选择和食用发酵食品?5.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拓展食品安全相关知识。

食 品 检 验 技 术(微生物部分)

食 品 检 验 技 术(微生物部分)

食品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一、食品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一)、食品中细菌总数检验的意义1、细菌总数:通常指1g或1mL或1cm²表面积食品检样,经过技术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做细菌培养后,所得的细菌菌落总数。

eg:肉类——沙门氏菌;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冰箱食物——嗜冷菌2、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意义1)、是衡量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判定被检食品能否食用的科学依据;2)、可以判断食品加工环境的卫生情况,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可以有效的防止或减少食物中毒和人畜共患病的发生;3)、保证产品的质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二)、食品中大肠菌群检验的意义1、大肠菌群:是指一群好氧与兼性厌氧,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37℃)2、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及其毒素、致病菌、其他指标3、食品微生物检验范围1)、生产环境的检验; 2)、原辅料的检验;3)、食品加工、储藏、销售储环节的检验; 4)、食品检验。

(三)、灭菌消毒的几种方法1、湿热杀菌(高压蒸汽杀菌)eg:培养基、吸量管、工作服2、干热杀菌(高温干燥灭菌)eg:工作服、口罩3、75%酒精、消毒水4、火焰杀菌5、紫外灯二、培养基(一)、培养基所需的基准物质1、营养物质(氮源、碳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2、水;3、凝固剂;4、抑制剂;5、指示剂孟加拉红测酵母菌、霉菌大肠杆菌:乳糖胆盐;抑制剂是胆盐类(二)、培养基的分类1、根据对培养基组成物质的化学成分是否完全了解来区分,可以将培养基分为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2、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来区分,可以分为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3、根据培养基的用途来区分,可分为选择培养基、增殖培养基、鉴别培养基(三)、注意事项1、一般培养法:需氧培养2、培养温度:25℃~ 37℃3、培养基:指示剂应在调节好pH值后再加入;煮溶后要补加足够的水分;不能把培养基煮焦,焦化的不能使用4、灭菌后pH值会下降0.1 ~ 0.2,在做培养基校正pH值时,应比实际值高0.1 ~ 0.25、基础培养基保存不能超过两周;生化试验培养基不宜超过一周。

食品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教案

食品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教案
将废弃物分为感染性废弃物、 化学性废弃物、普通废弃物等 ,并分别进行处理。
03
02
化学性废弃物处理 04
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化学浸泡 消毒等方法进行处理,确保杀 灭所有微生物。
根据化学性质选择合适的处理方 法,如中和、沉淀、氧化还原等 。
环保要求
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废弃物管理 制度,确保废弃物得到及时、安 全、环保的处理,避免对环境和 人员造成危害。同时,实验室还 应积极推广环保理念和技术,减 少实验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探讨食品检验技术的新方法、新技术 和新趋势,如快速检测技术、在线监 测技术等。
食品检验技术的分类
阐述食品检验技术的不同分类方法, 如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 等。
微生物检验在食品安全中重要性

1 2 3
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阐述微生物污染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危害,如引起 食品腐败变质、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等。
大肠杆菌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和 动物肠道中,某些血清型 的大肠杆菌可引起食品污 染和肠道疾病。
金黄色葡萄球菌
可在食品中生长繁殖并产 生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
微生物生长条件与影响因素
营养条件
微生物生长需要碳源、氮源、无 机盐、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
氧气
不同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 一般细菌在37℃左右生长良好, 霉菌和酵母菌则适宜在较低温度
如高通量测序技术、生物传感器等,在食品微生物检测领域具有广 阔的应用前景。
面临挑战
新技术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成本高、操作复杂、标准化程度 低等问题,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将朝着更加快速、 准确、便捷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种生化试验的原理、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的观察及记录。
难点各种生化试验的试验方法的掌握和如何利用试验结果来判别
各种生化试验的试验方法的掌握和如何利用试验结果来判别某种细菌此试验的阴阳性。
授课内容:
第一节微生物的生化试验
一、概述:
(一)、什么是生化试验;
(二)检验细菌的生化试验范围;
(三)生化试验的方法
授课时间
第二教学周
授课节数
3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培养基的主要组成、作用和培养基的分类;
掌握培养基的制备技术;掌握无菌技术的概念、要求;
掌握微生物的接种与分离技术;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了解微生物生长现象的观察及记录;
掌握细菌生化试验概念,生化试验的原理、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的观察记录。
授课章节:第三章培养基和实验基本操作技术:第一节培养基
(1)如何正确使用超净台?
(2)简述手提式高压蒸汽灭菌锅的使用方法
(3)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如何配置培养箱,使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4)如何正确使用干热灭菌方法对玻璃器材进行灭菌?
(5)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如何配置水浴锅,使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6)如何进行玻璃器皿的清洗和灭菌?
教学方法:面授
课后分析:
教案纸
二、常用玻璃仪器及用具
三、玻璃器皿的清洗和灭菌
(一)、新购的玻璃器皿
(二)、用过的玻璃器皿
(三)、玻璃器材的灭菌
第一节培养基
一、培养基中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一)、营养物质(二)、水
作业:1、食品的卫生标准内容包括哪些?
2、对食品进行微生物检验具有何意义?
3、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范围包括哪些?
4、食品卫生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有哪些?
第三章培养基和实验基本操作技术:第二节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重点与难点:
重点培养基的主要成分的作用,培养基的制备技术,无菌技术,微生物生长现象的观察及记录。
各种生化试验的原理、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的观察及记录。
难点各种生化试验的试验方法的掌握和如何利用试验结果来判别
在检验工作中如何实施无菌技术,如何观察及记录微生物生长的特征并用以区别不同的微生物。
作业:
1、加入培养基中的抑制剂有什么作用,常用的抑制剂有哪些?
2、在制备培养基时,将各成份溶化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3、在制备培养基时,如何进行培养基pH的初步调正?
4、如何选择培养基的灭菌条件?
5、如何进行培养基的保存?
6、什么是无菌技术?
7、如何做好无菌室的消毒和防污染工作?
8、如何做好超净台的使用与保养?
作业:
1、什么是生化试验?
2、做生化试验要注意哪些事项?
3、简述糖酵解试验的原理,写出其试验方法和结果的记录
4、简述甲基红试验(MR)的原理,写出其试验方法和结果的记录
5、简述靛基质(Imdole)(吲哚)试验的原理,写出其试验方法、结果的记录和注意事项
6、简述硫化氢(H2S)试验的原理,写出其试验结果的记录和注意事项
第二章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条件与设备
第三章培养基和实验基本操作技术:第一节培养基
重点与难点:
重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范围,食品卫生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
微生物检验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常用玻璃器洗涤方法和灭菌技术。
难点如何正确使用微生物检验所用的仪器,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建设
食品微生物检验新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授课内容:
(四)生化试验的注意事项
二、糖(醇)类代谢试验
(一)糖(醇)类发酵试验;
(二)葡萄糖氧化发酵(O/F)试验;
(三)V-P试验
(四)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
(五)七叶苷水解试验;
(六)甘油品红试验
三、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试验
(一)靛基质(吲哚)试验;
(二)H2S试验;
(三)尿素酶试验;
(四)氨基酸脱羧酶试验;
授课内容:
第一节培养基
一、培养基中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三)、凝固剂(四)、抑制剂
二、培养基的类型
(一)、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来区分(二)、根据培养基的用途来区分
(三)、培养基制备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节、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一、无菌技术
二、微生物的接种与分离技术
三、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四、微生物培养特性观察与记录
7、简述尿素酶(Urease)试验的原理,写出其试验方法、结果的记录
8、简述氨基酸脱羧酶试验的原理,写出结果的记录、阳性反应试验管颜色变化过程和原理
教学方法:面授课Βιβλιοθήκη 分析:教案纸授课时间
第四教学周
授课节数
3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细菌生化试验的概念,各种生化试验的原理、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的观察及记录。
授课章节:第三章细菌的生化试验第一节微生物的生化试验
第一章食品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
1、食品卫生标准的内容2、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意义
3、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范围4、食品卫生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
5、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的新进展
第二章食品微生物检验常用仪器、玻璃器皿、消毒与灭菌方法
一、常用仪器及其使用
显微镜;冰箱;超净工作台、杀菌锅;离心机;水浴锅、培养箱;烘箱或干燥箱;匀质器
教案纸
授课时间
第一教学周
授课节数
3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食品卫生标准的内容;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意义;
掌握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范围;掌握食品卫生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
了解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的新进展;掌握常用玻璃器洗涤方法和灭菌方法
了解和掌握微生物检验常用的仪器及使用注意事项
授课章节:第一章食品中的微生物及其检验
(二)丙二酸盐利用试验
五、呼吸酶类试验
(一)氧化酶试验;
(二)过氧化氢酶试验;
(三)硝酸盐还原试验;
(四)氰化钾试验
作业:
9、简述氰化钾试验的原理,写出其试验方法、结果的记录和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面授
课后分析:
9、无菌操作的目的是什么?
10、进入无菌室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11、验操作过程的无菌操作要求包括哪些内容?
教学方法:面授
课后分析:
教案纸
授课时间
第三教学周
授课节数
3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细菌生化试验的概念,各种生化试验的原理、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的观察及记录。
授课章节:第三章细菌的生化试验第一节微生物的生化试验
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种生化试验的原理、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的观察及记录。
难点各种生化试验的试验方法的掌握和如何利用试验结果来判别某种细菌此试验的阴阳性。
授课内容:
第一节微生物的生化试验
三、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试验
(五)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六)明胶(Gelatin)液化试验
四、有机酸盐和铵盐的利用试验:
(一)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