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B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共16页文档

合集下载

耕作学16-2(农业资源与耕作制度)

耕作学16-2(农业资源与耕作制度)
三. 热量资源
4. 中国热量资源与农业利用特点 (1)纬度变化 由南往北、由东向西,随着纬度(海拔)增加,热量减少。 (2)季节变化 南北之间夏季最热日温度差别小,从南到北,喜温作物均 可种植。冬季差别大。 (3)热量较丰富但并不过热 ≥10℃活动积温2000~8000℃,适合多熟制的暧温带和亚热 带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2/3。 (4)熟制分布 长城以南多数地区可一年两熟,长江以南可一年三熟,东 北、西北部分地区热量较少,生长季节短,有冷害。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四. 水资源
1. 与耕作制度有关的水资源指标 (2) 潜在蒸发蒸腾(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PET) 土壤表面全部复盖植被,且土壤水分充裕情况下,地表面 可能的蒸发蒸腾量。它与辐射量、温度、湿度、风速等有 关。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三. 热量资源
2. 与作物布局及耕作制度有关的温度指标 (3)无霜期长短。无霜期是指一年内连续无霜日平均数。无 霜期决定某些窄温性作物适宜生长温度和日数综合指标。 (4)某些作物生长或分布的临界温度。例如,水稻抽穗温度 下限(18~20℃) 。 (5)作物分布极限温度。例如,冬小麦分布北界(月极端低温 -20~-22℃) 。
第1章 绪论
第1节 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三. 热量资源
2. 与作物布局及耕作制度有关的温度指标 (1) ≥0℃活动积温(简称积温)。 0℃是喜凉作物生长的起始 温度。 (2) ≥10℃ 的活动积温或有效积温。日均温度高于 10℃的温 度是各种农作物生理活动较活跃的温度。也是喜温作物 生长的起始温度。通常以一地区≥10℃以上的有效积温或 活动积温来衡量该地区的热量条件。

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指标体系与参数、等别计算方法、外业调查表、提交成果格式要求

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指标体系与参数、等别计算方法、外业调查表、提交成果格式要求

附录A(资料性)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指标体系与参数附表1-1陕西省耕地分等三级指标区划分结果备注:本表摘自《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附录B全国各县(市、区)标准耕作制度速查表陕西省部分内容。

备注:本表摘自《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附录D全国各省作物生产潜力指数速查表中D.2.27陕西省作物生产潜力表D.56和表D.57o附录B(资料性)耕地质量等别计算方法(一)自然等指数计算1、自然质量分的计算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各评定单元各指定作物的耕地自然质量分。

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公式为:mZWkXfgk⅛= ---------------100(1)式中:CLij——评定单元指定作物的耕地自然质量分;i——评定单元编号:j——指定作物编号;k ___ 分等因素编号:fi j k——第i个如定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第k个分等因素的指标分值,取值为(。

〜100];Wk—第k个分等因素的权重。

2、评定单元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a)查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㈣耕地有灌溉条件时查找光温生产潜力指数,无灌溉条件时查找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b)确定产量比系数计算公式如下:某区内指定作物产量比系数=咎募(2)指代•作物单产式中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单产是指三级指标区内最大单产。

(c)计算评定单元自然质量等指数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公式:R ij=a tj∙c Uj∙βj⑶式中:R ij——第i个评定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侬一第j种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C uj——第i个评定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的耕地自然质量分;βj—第j种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d)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由下式计算:f ERij(一年一熟、两熟、三熟时)1.[(∑Ri∕)∕2(两年三熟时)式中:R-第i个评定单元的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R ii—第i个评定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各地区耕作制度范文

各地区耕作制度范文

各地区耕作制度范文耕作制度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一定地区、一定社会时期内农民在土地使用和农业生产组织上所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制度。

不同地区的耕作制度会受到地理、气候、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多样化的耕作制度。

下面将以几个代表性的地区为例,介绍各地区的耕作制度。

中国: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拥有悠久的农业历史和丰富的耕作制度。

在中国,根据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封建耕作制、家庭联产承包制和现代农业经营制。

在封建耕作制时期,由于土地民族化承包制度的存在,农民只能按照地主的要求进行种植和耕种,没有自主权。

而在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期,农民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和土地的性质选择种植作物,劳动者更多的是自己享有劳动成果。

美洲:在美洲地区,尤其是在古代文明如玛雅、印加和阿兹特克等先进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多样化的耕作制度。

玛雅文明中,农民通过修建农田、灌溉、施肥等方式开垦土地,并通过一种叫做“三姐妹”的搭配方式,即将玉米、豆类和南瓜一起栽种在同一块土地上,以促进作物间的相互利益。

印加文明中,农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由国家中央集权的政府组织农民进行农田的种植和管理。

非洲:非洲大陆地广人稀,气候条件多样,因此存在着多种耕作制度。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农民们主要依靠传统的农耕方式生产粮食、蔬菜等农产品。

常见的农耕方式包括伴生耕作法、轮作耕作法和混合耕作法等。

在伴生耕作法中,不同作物之间存在一种互补的关系,通过种植一些互相促进或保护的作物,提高整个农田的产量和土壤质量。

在轮作耕作法中,农民会在不同的农田中种植不同的作物,以保持土地的肥力并防止病虫害。

在混合耕作法中,农民会将牲畜的粪便和其他物质混合在一起,作为肥料来提高农田的产量。

欧洲:欧洲尤其是中世纪的农业社会中,存在着一种叫做酒店农业的耕作制度。

酒店农业是指农民以快速播种和收获作物的方式,将农田的产出分为三份:农民自留、贵族租取和教堂需要。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
4. 底土层:距地面50cm以下
Hale Waihona Puke 2. 创造深厚耕层及适宜的播床。 加厚耕作层(25-30cm)。整平地面, 松碎土块,使表土层上虚下实。
3. 翻埋残茬杂草肥料,消灭病菌。 将前作残茬及绿肥植株残体埋入土中, 混融土肥;消灭害虫和虫卵,掩埋病菌 的带菌体,防止病虫害繁殖蔓延。
二、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
分层松耕而不打乱土层的耕作措 施,耕作深度较深,可疏松犁底层。 使用无壁犁、凿型铲和深松铲(有壁 犁后加装)等机具。
由于不乱土层,保持地面覆盖,可 减少水分蒸发,防止风蚀。适用于干 旱、半干旱和丘陵地区。
3. 旋耕
旋转过程中进行切割、打碎、掺 和土壤,一次作业可同时完成松土和 碎土,多用于水田。使用机具为旋耕 机或旋耕犁。
第一章 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农作制度)
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 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 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 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两部分。
耕作制度
种植制度 养地制度
作物布局 复种 间、混、套作 轮作、换茬等
土壤耕作制度 施肥制度 灌溉制度 杂草和病虫害
防治制度
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一 定历史时期内为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 条件与科学技术水平而形成的作物组成及其种 植方式的技术体系。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熟
3600~4000℃
可一年两熟,但要选择生育期短的早熟 农作物或采用套种、移栽的方法
4000~5000℃ 可进行多种农作物的一年两熟种植 5000~6500℃ 可一年三熟
>6500℃ 可三熟至四熟
2.生长期
≥10℃的日数
复种形式
<180d 多为一年一熟,复种极少

耕作制度-文档资料

耕作制度-文档资料

在同一块地里,一个生长季节只种植一种作物的方式。

3.混作:在同一块地里,同期混合种耕作制度植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4.套种:是指将两种生长季节不同的作物,在前作未收地理科:张隆家整理如在小麦生育后期套播玉米,既可提早玉米的播种期,又获前于行间套播后作的种植方式。

耕作制度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了达到持续高产所采取的全部农田技术措施。

它主要包括避免了双夏农活紧张问题。

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制、施肥和杂草防除制度等环节。

(二)间作套种增产的原因:1.立体利用空间,连续利用时间,协调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是种植制度对天然生态系统成层性的摹拟 ; 2.用地养地相结合:禾本科—豆科 ; 套种,可减少地面裸露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者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及其在时间(种植顺序)和空间上(种植地点)时间,保持水土; 3.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 4.利用边行优势; 5.增加作物的抗逆能力:的配置安排。

具体是指:在一个地区或者生产单位种什么作物和品种、每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作使农田生态系统复杂化,作物群体的抗逆性增强。

物之间应如何安排及种植地点等内容。

其内容包括作物布局、复种或者休耕、单作、间作套种、 (三)间作套种的技术要点轮作或者连作等等。

1.要合理搭配不同的作物种类和品种:?从株型来说,要一高一矮,如玉米与花生的搭配 ;一、作物布局作物 ?地上部份要一胖一瘦,即松散型与紧凑型作物搭配,如芝麻与绿豆混作;?作物的叶片要一布局的概念:决定一个地区或者生产单位(农场或者农户)种什么作物和品种,种多少和种在哪里圆一尖,即阔叶与窄叶的搭配,如棉花与小麦套种;?从根系分布来说,要一深一浅 ;?用等问题的安排;即农作物在空间上的安排。

作物布局的重要性:1.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地作物和养地作物要相互搭配。

生产条件,促进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全面发展;2.解决作物生产中争时、争地、争水肥、 2.采用适宜的配置方式和比例:有行间、带状间、套播等方式; 行比可根据作物的主次和生育争劳力等一系列矛盾,掌握生产的主动权。

第八章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第八章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耕作制度理论以传统的“地力常唯新”为主,以原苏联的草田 轮制度和土壤团粒学说为主。
2
2、以用养结合,发展化肥、灌溉为主导的阶段 (1956-1970年)
进行耕作改制,长江以南水稻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长江 以北、秦岭淮河以南则扩大冬种(小麦、油菜),发展稻麦两 熟,北方推广三种三收,复种指数达到140;
Ⅱ⒈山后坝上晋北高原山地半干旱喜凉作物一熟区 Ⅱ⒉陇中青东宁中南黄土丘陵半干旱喜凉作物一熟区

包括内蒙古哲盟、昭盟,吉林白城子地区,辽西朝阳 和阜新部分地区,冀北长城沿线及晋北、陕北和陇东等。 海拨200—1200米。气候温凉干旱,一年一熟,主要种植 玉米、谷子、大豆、高梁、碗豆、春小麦、冬小麦等。
11
1、青藏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
包括藏东南、青海中北部,川西、甘西南等区 域,典型高原农区,海拔2600—4000米。由于地 势高,寒冷而干旱,只能种青棵、春小麦、碗豆、 油菜等喜凉作物,一年一熟。本区耕作粗放,生产 水平低,部分耕地撂荒轮歇。
Ⅰ⒈ 藏东南川西河谷地喜凉作物一熟区。在 “一江两河”地区,是青藏高原农业的精华所在。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灌溉面积30%以上,化肥投入迅速增加, 1970年已经达到26kg/hm2,农业机械和电能增长;粮食单 产达到1841kg/hm2,
开始了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多熟制理论。
3
3、以农作物间套作及高产技术为主导的阶段 (1971-1985年)
进行大规模耕作制度改革,耕作制度进入了的创新和全面发展的阶段 粮食作物面积下降,经济作物面积增加;小麦、水稻、玉米和棉花、
Ⅰ⒉ 海北甘南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在 青海北部的环湖地带和柴达木盆地甘肃西南角,为 农牧交错区。
12
13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
制与种植方式。
养地制度
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 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第一节 农作物布局
一、作物布局
1. 定义
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中心。是指在 某一种植区域(田地)上,对欲种植农 作物的种类、品种及种植面积所做的安 排。即解决种什么,种多少,种在什么 地方的问题。
2.作物布局的原则
4、农作物布局与种植业结构调整
(1)粮食生产立足于 总量平衡,区域优 先发展
(2)努力推进经济作物区域化种植 (3)逐步实现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
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 结构的转变,实现饲料作物生产的独立 化。
第二节、复种
一、 复种及其相关概念 (一)复种
复种是指一年在同一田地上接连种植两 季或两季以上的农作物的种植方式。
在一些农村劳动力紧张的地区,在考虑发展多熟种 植时,一定要注意与相配套的机械化技术的发展。
(五)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复种成败的决定因素 一种复种能否稳定地发展,决定于社会对其农产 品的需求,最终体现在产品的商品价值和纯利润的大 小。凡是经济效益高的、产品适应社会需求的复种方
式,就能稳定、自动地发展。
耕地深度是耕地质量的主要指标 之一,在耕前必须确定深度指标, 耕地时进行检查,严格执行。
根据各地经验,在目前条件下, 一般砂性较重的土壤以深耕15-18cm 为宜,粘性较重的土壤以18-21cm为 宜。
(二) 表土耕作
表土耕作是用农机具改善O~ 10cm以内的耕层土壤状况的措施。 它主要包括耙地、耖田、镇压、开沟、 作畦、起垄、筑埂、中耕、培土等作 业,多数在耕地后进行,作为基本耕 作的辅助作业,但都是完成土壤耕作 的各项任务不可缺少的措施。

农田耕作制度管理规范

农田耕作制度管理规范

农田耕作制度管理规范农田耕作制度管理规范是指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对农田种植、耕作、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的制度。

规范的管理可以提高农田的产出效率,保护土壤资源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田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从农田规划、作物种植、耕作技术、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展开探讨。

农田规划是农田耕作制度管理的基础,农田规划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土壤肥力状况和农民需求来制定。

在农田规划中,应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科学确定各类农田用地的种植结构,避免单一作物种植导致病虫害滋生和土壤贫化。

同时,农田规划应考虑到灌溉设施、排水系统和田间道路的建设,确保农田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物种植是农田耕作制度管理的重要环节,不同作物在不同季节生长、开花、结果的周期和需求有所不同,所以在作物种植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水肥供应等因素。

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合理搭配作物种植结构,可以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品质。

此外,加强作物间套种、轮作、轮作和带残留等措施,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耕作技术在农田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耕作技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

正确的耕作技术包括深翻耕地、中耕、整地、平地、埂田等操作。

此外,注重优质苗种选育和播种、密植间苗调整、密种弃种等方法也是提高耕作效率和作物产量的关键。

施肥灌溉是农田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施肥灌溉是保证农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质量的重要手段。

合理施肥包括追肥、基肥、局部施肥等,要根据作物品种、生长期和地块肥力状况来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机。

灌溉是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水分供应,在干旱缺水地区要特别注重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病虫害防治是农田管理中不可忽视的内容,病虫害的发生会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严重时甚至导致作物绝收。

预防病虫害首先要加强农田卫生管理,及时清除病虫源和病残虫体,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增强作物的抗病虫能力。

第五八章耕作制度

第五八章耕作制度
加上农耗积温150℃,共4950℃,还余1568.4℃,还可以发展再生稻。旱地麦一玉 一薯复种三熟共需≥0℃积温为7000℃,加上农耗200℃为7200℃,差681.6℃。因此, 重庆地区旱地只有通过套种,才能满足麦、玉、薯三熟种植。

3、生长期法 以无霜期表示生长期,一般140-150d为一 年一熟区150-250为一年两熟区,250d以上为一年三熟 区。




2、积温法 在我国,≥10℃积温低于3000℃为一年一熟,
3000~5000℃可以一年两熟,5000℃以上可以一年三 熟。

除了解当地积温外,还需了解不同作物完成一个生育
期对积温的要求。一个作物品种具有大致恒定的积温值。 例如得庆地区≥0℃积温为6518.4℃,稻麦两熟(用中熟种)共需≥0℃积温4800℃,


(四)作物生态区、种植适宜区的划分与适生地的 选择
在确定作物生态适应性的基础上,可以划分作物的生态区, 从光、热、水、土等自然生态角度区分作物的生态最适宜区、 适宜区、次适宜区、与不适宜区。 作物生态区划是作物布局的内容之一,它提供了自然规律 方面的可能范围。另一方面,为了生产应用的目的,单纯从 自然角度划分或选择适生地是不够的,必须在社会经济和科 学技术条件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作物的生态经济区 划或适宜种植地区的选择,这就要在光热水土的基础上考虑 水利、肥料、劳力、交通、工业等条件。

六)作物组成的确定

在单一的各个作物适宜区与适生地选择
的基础上,确定各种作物间的比例数量关系。
包括:

①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 ②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比例; ③春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的比例; ④主导作物和辅助作物的比例; ⑤禾谷类与豆类的比例

耕地类型区地力等级划分

耕地类型区地力等级划分

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耕地管理2009-03-12 10:15:49 阅读114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 309 —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1997-06-01 实施1、耕地地力等级的产量水平根据耕地基础地力不同所构成的生产能力,将全国耕地分为十个地力等级,其粮食单产水平为大于13500kg/hm2(900kg/亩)至小于1500 kg/hm2 (100kg/ 亩),级差1500kg/ hm2 (100kg/ 亩)。

2、南方稻田耕地类型区主要特征:一月零度等温线(秦岭、淮河、白龙江)以南的全部南方水稻田。

集中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的平原、河谷及山间盆地,其次是以树状及斑点状零星分布于包括台湾在内的南方诸省丘陵山区的高原、平坝、河谷、台地、山麓、盆地、滨海小平原。

气候属于亚热带、热带类型。

全年大于等于10 C积温5000~9500 生长季250~330天。

年降水量1000mm以上,部分地区终年无霜冻。

粮食种植制度为一年二熟至三熟。

主要包括地力等到级为一至九等的耕地。

主要特征:由地带性红壤系列(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和黄壤)以及本区内部非地带性的紫色土、石灰(岩)土组成。

分布在长江以南包括台湾省在内的十五个省(自治区)内的旱耕地。

气候属于热带、亚热带类型。

全年大于等于10 C积温5000〜9500 °C,生长季250~330天,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部分地区终年无霜冻。

粮食种植制度一年一熟到一年三熟。

由于海拔、雨量分布及耕作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典型的一年两熟制。

主要包括地力等级四至九等的耕地。

kg/hm2耕有机质,% 1.4〜3.4 1.1~3.0 1.0~3.00.8~2.8全氮,%0.074〜0.1620.06〜0.1470.045〜0.0930.034〜0.151有效磷,P,mg/kg3-134~92~14速效钾,K,mg/kg33〜7642~5663~10424~83 PH (水浸)5.6~6.6 5.1〜6.4 4.4~6.5 5.3~6.8阳离子交换量,cmol(+)/kg9.2〜10.8 6.3〜6.97.7~12.6 3.0~13.4以粘土为主地土壤理化性状>75006000〜75004500~60003000〜4500<3000产量水平, 低山缓坡地地面坡度<5o 5o~10o >15o 土体厚度,cm>100 >50 <50成土母质垄洪、冲积物,少数坡积物,第四纪红色粘土第四纪红色粘土为主,少量的坡、残积物第四纪红色粘土,薄层风化残积物, 古风化壳残积物剖面构型与障A-B-C 型1m土体内无障碍层次水土流失轻度侵蚀水利状况与抗能缓解十年一遇的春旱或伏旱,有蓄水与灌溉能力,抗15天的连续干旱A-B-C 50cm A-B-C 和A-C A-C型40cm内有障碍层次土层内无障碍层次型,40cm内无障碍层次中度侵蚀强度侵蚀能缓解十年一无灌溉能力, 无灌溉能力,不能抗7天的连续干耕地厚度,cm>20耕地质地壤土至粘土, 遇的春旱或伏旱,有一定的浇灌能力,抗10天的连续干旱抗7天的连续干旱15〜20 10〜15 <15壤土至粘土以粘土为主,有的有粗砂或砂砾。

附录B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

附录B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

附录B(标准的附录)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B.1 引言为使农用地分等定级结果公平、可比、稳定,将全国进行耕作制度分区,并确定各区标准耕作制度。

同一地区农用地分等定级按标准耕作制度计算。

B.2 术语与符号B.2.1 术语B.2.1.1 耕作制度(farming system):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B.2.1.2 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B.2.1.3 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 system):对农田采取的保护与改善土地生产力的技术体系。

B.2.1.4 标准耕作制度(standard farming system):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

由于各地养地方式难以统一,因此这里的标准耕作制度主要指种植制度。

B.2.1.5 复种(seguential cropping):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

B.2.1.6 间作(row inter cropping):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方式。

B.2.5 混作(mixed inter cropping):在同一田块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B.2.6 套作(relay cropping):在前季作物生产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B.2.2 符号B.2.2.1 —表示年内复种B.2.2.2 ‖表示间作B.2.2.3 /表示套作B.2.2.4 →表示隔年B.3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和标准耕作制度B.3.1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根据影响耕作制度的主要环境指标:热量、水分、地貌以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耕作制度分区,将全国分为12个一级区和40个二级区(见表B1)。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目的、任务、对象、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要求、成果的检查验收、成果更新和应用,以及建立技术档案等。

本规程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2.《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3.《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1997年10月7日发布)。

第一篇总则3总则3.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与任务3.1.1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主要目的是:a)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管理,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b)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c)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d)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

3.1.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任务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

3.2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对象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工作对象是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不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永久性林地、永久性牧草地和永久性水域。

3.3农用地分等定级的体系农用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两个层次的工作体系。

3.3.1农用地等农用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农用地等别划分侧重于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或理论的)区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异。

附录B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

附录B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

附录B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附录B(标准的附录)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B.1 引⾔为使农⽤地分等定级结果公平、可⽐、稳定,将全国进⾏耕作制度分区,并确定各区标准耕作制度。

同⼀地区农⽤地分等定级按标准耕作制度计算。

B.2 术语与符号B.2.1 术语B.2.1.1 耕作制度(farming system):⼀个地区或⽣产单位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B.2.1.2 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个地区或⽣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式的总称。

B.2.1.3 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 system):对农⽥采取的保护与改善⼟地⽣产⼒的技术体系。

B.2.1.4 标准耕作制度(standard farming system):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平、⽣产条件和技术⽔平下,有利于⽣产或最⼤限度发挥当地⼟地⽣产潜⼒,未来仍有较⼤发展前景,不造成⽣态破坏,能够满⾜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式。

由于各地养地⽅式难以统⼀,因此这⾥的标准耕作制度主要指种植制度。

B.2.1.5 复种(seguential cropping):在同⼀⽥地上⼀年内接连种植⼆季或⼆季以上作物。

B.2.1.6 间作(row inter cropping):在同⼀⽥块上于同⼀⽣长期内分⾏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式。

B.2.5 混作(mixed inter cropping):在同⼀⽥块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式。

B.2.6 套作(relay cropping):在前季作物⽣产后期的株⾏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式。

B.2.2 符号B.2.2.1 —表⽰年内复种B.2.2.2 ‖表⽰间作B.2.2.3 /表⽰套作B.2.2.4 →表⽰隔年B.3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和标准耕作制度B.3.1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根据影响耕作制度的主要环境指标:热量、⽔分、地貌以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耕作制度分区,将全国分为12个⼀级区和40个⼆级区(见表B1)。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篇一:全国各地耕作制度附录b(规范性附录)表b2全国各县(市)标准耕作制度速查表说明:本表提供已经开展与即将开展农用地分等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标准耕作制度,是《农用地分等规程》附录b中表b2的完整版。

b2.1使用说明a)本表用于各县(市)农用地分等查算标准耕作制度;b)利用本表可以直接获得县级行政区域农用地分等标准耕作制度,表中“-”表示年内复种,“/”表示套作,“→”表示隔年;c)各级行政单位名称按拼音顺序排列;d)本表县名根据为《中国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xx)》。

b2.2标准耕作制度分省速查表表b2.1安徽省标准耕作制度表b2.2北京市标准耕作制度表b2.3重庆市标准耕作制度表b2.3重庆市标准耕作制度(续)表b2.4福建省标准耕作制度篇二:耕作制度我国耕作制度的改革主要取得了以下七方面成就:调整作物布局,扩大了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制;发展了多形式规范化的间套作制度;发展多形式的短期换茬轮作与连作;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旱农耕作制度;发展了适于机械化的耕作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养地制度。

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一)调整作物布局,扩大了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主要扩大了稻谷、小麦、玉米、薯类的面积,扩大了油料、糖料、烤烟的面积,压缩了高梁和谷子的面积,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细粮比重起了积极作用。

(二)提高复种指数,发展多熟制复种指数从解放初期的128%提高到1990年的155%左右,以南方地区和黄淮海地区增加较显著,增加复种的主要形式是:::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过去以稻麦两熟为主,双季稻较少,通过50年代的“单改双”、“间改连”,60年代双季稻早熟品种的育成,70年代杂交稻、80-90年代的杂交早稻的出现,推动了双季稻面积的增加与产量水平的提高,目前已发展成以双季稻为主,冬作配以大麦、元麦、小麦、油菜、绿肥的双季稻三熟制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B
(标准的附录)
全国不同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
B.1 引言
为使农用地分等定级结果公平、可比、稳定,将全国进行耕作制度分区,并确定各区标准耕作制度。

同一地区农用地分等定级按标准耕作制度计算。

B.2 术语与符号
B.2.1 术语
B.2.1.1 耕作制度(farming system):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B.2.1.2 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B.2.1.3 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 system):对农田采取的保护与改善土地生产力的技术体系。

B.2.1.4 标准耕作制度(standard farming system):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

由于各地养地方式难以统一,因此这里的标准耕作制度主要指种植制度。

B.2.1.5 复种(seguential cropping):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

B.2.1.6 间作(row inter cropping):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方式。

B.2.5 混作(mixed inter cropping):在同一田块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B.2.6 套作(relay cropping):在前季作物生产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B.2.2 符号
B.2.2.1 —表示年内复种
B.2.2.2 ‖表示间作
B.2.2.3 /表示套作
B.2.2.4 →表示隔年
B.3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和标准耕作制度
B.3.1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
根据影响耕作制度的主要环境指标:热量、水分、地貌以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耕作制度分区,将全国分为12个一级区和40个二级区(见表B1)。

B.3.1.1 一级区间主要反映水热条件与大的地形地貌差异。

B.3.1.2 二级区是在一级区基础上的进一步细分。

B.3.1.2 分区根据2019年行政区划,分解到县级。

B.3.2 全国各分区标准耕作制度
根据耕作制度的面积比例以及发展前景,确定全国各分区标准耕作制度(见表B2)。

B.3.2.1 标准耕作制度表征一地区的典型作物组成、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B.3.2.2 标准耕作制度的作物一般为粮食作物,面积比例超过50%。

如果某地区没有一种耕作制度的比例达到50%,则确定较为重要的几种耕作制度(种植面积比例之和超过50%)为该地区的标准耕作制度。

B.3.2.3 为突出粮食作物以外的经济作物或其他具有地区特色农作物的地位,特规定若其种植比例超过10%,也做为该地区标准耕作制度。

B.3.2.4 有些地区标准耕作制度因不同地貌及水旱条件(水田与旱地)而不同。

B.3.3 全国各分区标准耕作制度使用方法
B.3.3.1 全国标准耕作制度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

根据县级行政区选择对应的二级分区。

如漠河县为I1大小兴安岭山地区。

B.3.3.2 在表B2中找到对应的二级分区,选择标准耕作制度,如I1大小兴安岭山地区标准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的春小麦、春大豆。

B.3.3.3 所选标准耕作制度(一种或几种)为当地有发展潜力,并被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是该县的标准耕作制度。

具体到某一地块,则需根据当地的习惯、热量差异、水旱条件、山地丘陵及其土壤理化性质等确定该地的标准耕作制度(如豫西山地丘陵区根据海拔进一步确定一种标准耕作制度),或分别按所选耕作制度计算作物生产潜力,折算为标准粮,产量最高的一种为该地块的标准耕作制度。

B.3.3.4 对部分小地形地区,若当地气候与所列气候条件不符,应根据当地气候进行修正。

具体方法为:
B.3.3.4.1熟制:确定熟制主要以热量条件为主, ≥0℃积温4000-4200℃.日为一熟带与二熟带的分界线,≥0℃积温5900-6100℃.日为二熟带与三熟带分界线。

B.3.3.4.2作物与作物组合:以当地普遍使用的标准耕作制度和当地的气候条件为依据,根据表B3调整作物或作物组合,当地的积温与降水须超过复种方式对水热的要求。

表B1 全国耕作制度分区表
续表B1
第 68 页
表B2 全国各区气候特点及标准耕作制度表
第 69 页
续表B2
第 70 页
第 71 页
续表B2
第 72 页
表B3 不同复种方式对水热的需要
第 73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