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约35—100年):古罗马时期的著名律师、教育家和皇室委任的第一个修辞学教授,也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在担任教师的同时,昆体良还兼任律师,这使他有可能以当律师的丰富实践经验充实教学内容,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他是教育史上大大发展完善教育方法和思想的先驱。他主张对儿童的教育应是鼓励的,能激发他们兴趣的。其代表作有《雄辩术原理》(即《论演说家的教育》)、《演说术原理》。《演说术原理》一书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不仅反映了公元前后二百年间罗马学校教育的实际,而且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培养演说家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对西塞罗非常推崇,但在西塞罗的雄辩思想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他认为雄辩家不能只着眼点于雄辩能力,还应关心他们的道德品质。他论述教育任务时,把良好道德的培养放在首位。他所要培养的雄辩家,善良是第一位的,雄辩术是第二位的。而要培养出具有崇高道德的雄辩家,只有高尚的教师才能做到。他突破高等教育的狭隘界限,讨论了学龄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部问题。即要培养一个雄辩家,必须从咿呀学语开始,直到他成为一个合格的雄辩家。力主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尽可能广博的普通知识的基础之上。

在世界教育史上,昆体良是最早提出反对体罚的教育家。他反对体罚的理由是:1.体罚是残忍行为,是一种凌辱;2.如果申斥还不足以矫正孩子的过失,他就会对体罚习以为常,

使体罚失去作用;3。如果经常正面告诫,在课业上严加督促,体罚就没有必要;4.幼年时使用体罚,一旦长大以后,恐怖失去作用,就更难以驾驭;5.体罚造成儿童心情压抑、沮丧、消沉。这体现了他对儿童的深刻了解,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对正面教育的强调,以及对培养儿童生龙活虎般的积极性、创造性的要求,是文艺复兴以后一切进步教育家追求的理想。

在教学艺术上,昆体良就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深刻见解。他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班上的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运用他们的智力”,“除了使我们的学生不需要总是有人教,我们的教学还能有什么别的目的呢?”

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意愿,这是昆体良教学艺术中极有价值的遗产。“因为专心致志的学习有赖于意愿,而意愿是不能强迫的。”他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愿,首先要求“教师要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学生……他应当严峻而不冷酷,和蔼而不放纵,否则,冷酷引起厌恶,宽容招致轻视。”教师以自己的理智的爱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学生就能“视教师如父母”,就为引导学生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敬师的感情大大有助于进步,因为在这种感情影响之下,学生不仅将愉快地听讲,而且会相信教给他们的东西,愿意仿效教师。当汇集到学校去的时候,他们会愉快地、欢欣地聚合在一起;他们的错误被纠正时不会生气,他们受到称赞时会感到鼓舞;他们会以专心学习,努力尽可能取得教师的珍爱。”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愿,昆体良认为,“应当善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向那些不发问的学生提问。”在课堂上,教师“还要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以测验学生的判断能力。这样做就可以防止学生的漫不经心,防止他们对教师的讲课听而不闻。”

善于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这是昆体良教学艺术的重要内容。他指出,“在纠正学生的错误时,如果过于吹毛求疵,学生就会丧失努力的信心,意志消沉,最后会憎恨他的功课,担心动辄出错,什么功课也不想做。”对于年幼的学生,在纠正他的错误时,教师的态度要和蔼。昆体良说:不论对错误的纠正多么严格,也要以温和的手法去施行。学生作业的有些部分应受到赞扬,有些要马虎过去,有一些要重做,一定要说出重做的理由。有时在隐晦难解之处要加进教师的批语,以进行启发。”总之,“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纠正错误要用不同方法,作业的数量和改正错误的标准都应当适合学生的智力水平。”由此可见,一切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正是昆体良教学艺术思想的核心。

昆体良看到并提出了过去一直被忽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大作用问题。他对儿童心理特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认为教师必须以父母般的态度对待儿童,并彻底了解儿童能力的差异和倾向;惩罚、鞭打,乃至嘲讽,只能使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昆体良坚决反对体罚,认为这是对儿童的凌辱。他认为,用体罚的方法来驱使学生学习,不但不能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相反却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昆体良对儿童的天赋才能有很高评价,这是他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精华。他肯定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指出儿童一般都生而具有智力活动与理解能力,愚钝和低能只是一种反常现象,是稀有的。他把小学教育看作全部教育的基础。他不赞成罗马7岁入学的传统习惯,主张儿童应提早入学,但学习不能负担过重,教学中应多渗入游戏的成份。他相信游戏可以增强儿童智慧,培养儿童的道德品格,不过不能让儿童游戏过度。主张学校课程不宜单科独进,而应该多科并进,对学生的精神是一种调剂,可以减轻疲劳,提高学习质量。他认为课程门类多,不致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因为青年的接受性强,接受量大,而且在学校学习的时间长。

昆体良认为,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他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认为教师应该是有学识的,他们应该热爱儿童,耐心地教育儿童,注意研究儿童,讲究因材施教。他提出一个极有意义的愿望,要求高等学校的教师抽出一些时间到初等学校去授课,以便研究儿童、研究教育儿童的方法。他强烈反对当时流行于罗马学校中的体罚,认为学生不学好,那是教育的过错,应该用竞赛、奖励、教师的关怀爱护和学科本身所引起的兴趣去保证学童学习好。教师的鼓励和榜样是使学生学习成功的有效方法。

昆体良重视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对于一个雄辩家来说,记忆力是头等重要的,它可以通过练习来得到加

强和发展”。在儿童年龄很小时,就要让他背诵许多优美的诗文,虽然他们还不能理解,但到了儿童能够理解时就会对他们大有裨益。在学校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儿童的记忆力,使其得到不断地强化和充实。在昆体良看来,对于雄辩家的培养要“从咿呀学语开始,经过初露头角的雄辩家所必需的各个阶段的教育,一直到雄辩术的顶峰。”

第一阶段:家庭教育

昆体良非常重视幼儿教育。他认为,幼儿教育可以在德行和知识方面为雄辩家的培养打下初步的基础。幼儿教育是在家庭里进行的,父母、保姆、家庭教师都是幼儿的教育者。尤其强调保姆必须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说话准确的人,因为她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幼儿。

第二阶段:初级学校

昆体良反对古代罗马贵族聘请家庭教师的传统做法,主张应尽早让儿童接受学校教育。在他看来,家庭教育容易使孩子养成冷淡、自夸和羞怯的习性,而学校教育则不同。学校里学生集中,不但有结交朋友的环境,而且也有竞争的、互相观摩学习的机会,因此,从学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都能很快地胜任雄辩家的角色,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昆体良认为,在初级学校中,儿童主要学习阅读和书写。昆体良在总结自己长期的教学工作经验基础上,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昆体良倡导因材施教。他深信,每一个儿童都具有才能上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精细地观察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