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研究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生态足迹研究文献综述

生态足迹研究文献综述

生态足迹研究文献综述作者:吴文彬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01期一、生态足迹理论的提出(一)生态足迹理论形成的背景。

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工业化和技术进步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但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森林大量砍伐、河流与大气污染、农田沙漠化日益严重、化学物品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能源匮乏以及气候异常等等,环境的变化严重威胁了人们生活。

1962年,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通过大量的事实向人们展示工业生产在创造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在残忍的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增长的极限》,认为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及资源消耗等以继续增长趋势发展下去,地球可能会面临灾难性的崩溃,因此需要尽快采取行动终止这种不正常的发展状态。

为了应对严峻的环境形势,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号召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措施,协调合作,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可持续发展作为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逐步被人们接受和实施。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观点在于:一是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即经济发展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以致威胁人类生存的基础,环境的承载力应足以支持经济发展;二是强调代际之间的公平,即当代人满足自己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后代人的发展,给予后代人同等的发展机会和资源基础,保证发展的公平性。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超越了传统的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忽视保护环境的观念,它强调人类的需求要建立在大自然可以再生的范围之内,强调生态承载力阈值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评估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筛选、界定和建立环境资源承载力的指标体系以反映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和程度。

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比较有影响力的包括人文发展指数、绿色GDP、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社会-生态指标以及生态足迹等。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引言生态旅游是指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旅游活动,以保护和提升环境品质为目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的一种旅游形式。

在中国,生态旅游正逐渐崭露头角,并成为国内旅游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本文将对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综述,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探讨国内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和趋势。

一、国内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中国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因此在生态旅游方面具备广阔的开发前景。

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投资的增加,使得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例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不断增加,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也得到加强,旅游业收入和就业机会连年增长。

二、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1.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开发生态旅游的核心是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因此如何评价和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研究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指标的评价,以及游客满意度和需求的研究,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生态旅游对环境和社区的影响生态旅游的发展和旅游活动对环境和社区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者关注如何在旅游发展和资源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在研究中,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社区参与和旅游规划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3.生态旅游市场和消费行为研究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游客消费行为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对游客市场调查、消费偏好和行为意向等方面的研究,了解游客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和态度,为旅游业的发展和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1.加强科学评价和管理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科学评价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评价和科学开发,同时加强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保障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跨学科研究的开展生态旅游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倾向于跨学科的合作,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探索生态旅游发展的多维度问题。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为了深入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研究进展,本文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梳理和分析。

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众多研究表明,环境保护对于人类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良好的环境是人类健康的基础。

污染的空气、水和土壤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等。

其次,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对于提供生态服务至关重要,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保持土壤肥力等。

一旦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这些服务功能将受到损害,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此外,环境保护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能够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二、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当前,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变化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表现为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这不仅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空气污染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等活动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3、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得水资源受到污染,水质恶化,不仅威胁到人类的饮用水安全,也对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4、土壤污染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工业废弃物的排放以及垃圾填埋等活动导致土壤污染,影响土壤的肥力和农产品的质量,进而危害人类的食品安全。

5、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活动导致的森林砍伐、湿地破坏、物种灭绝等现象,使得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三、环境保护的策略和措施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策略和措施:1、加强环境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政府应制定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政策,加强对污染排放的监管和处罚力度,推动企业和个人遵守环境法规,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摘要:生态旅游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带动经济发展,还能够保护自然环境和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本文通过综述国内相关的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总结了研究者在生态旅游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同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一、引言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注重自然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旅游形式,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生态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

本文旨在通过综述国内相关的生态旅游研究文献,了解我国生态旅游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现状1. 研究主题在国内生态旅游的研究中,研究者关注的主题较为多样化。

其中,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许多研究通过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为生态旅游的实践提供了借鉴。

此外,生态旅游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影响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研究者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研究了生态旅游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2. 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内生态旅游研究多采用了综合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和问卷调查法等。

综合分析法主要用于对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和路径的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形成理论框架和发展模式。

实地调研法主要用于研究生态旅游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走访调研和数据采集,实地观察和分析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状况和环境变化。

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于调查游客的满意度和体验,通过大样本的问卷调查,了解游客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和满意情况。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尽管国内生态旅游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多样性和全面性还有待提高。

目前研究主题偏重经济和环境方面,对于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研究文献综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研究文献综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研究文献综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密,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许多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本文将综述一些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研究文献,探讨人类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生态文明构建的路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首要任务是构建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发展中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理念和制度安排。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文中,作者阐述了构建生态文明的路径。

首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其次,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最后,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制度保障,形成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

二、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应用生态农业是一种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模式。

在《生态农业发展与应用研究》一文中,作者分析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应用情况。

研究表明,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生态农业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城市化进程加快,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一文中,作者提出了几个路径选择。

首先,要优化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空间。

其次,要加强城市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最后,要推动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四、生态旅游的发展与保护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旅游方式。

在《生态旅游的发展与保护》一文中,作者探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和保护问题。

研究表明,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如游客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景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文献综述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文献综述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文献综述的文章。

在引言部分介绍了主题内容。

正文部分分别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基础、在当代的意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在环境保护实践中的应用以及研究的新进展。

结论部分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现实意义,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并做了总结。

通过对相关文献综述,深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解,为今后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研究文献综述, 理论基础, 当代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实践, 应用, 新进展, 现实意义, 未来发展方向, 总结.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文献综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生态学理论体系,是对自然界和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认识和指导原则。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基础、在当代的意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在环境保护实践中的应用以及研究的新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和探讨。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内涵和实践价值,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现实意义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生态观提供了理论支撑。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无限复杂的多样性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种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这种看待世界的方法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在生态学领域提供独特的思考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生态观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维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也必须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保护。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关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对环境保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本文旨在对这些文献进行综合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的环境保护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提供了人类所需的各种资源和生态服务。

然而,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土壤污染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威胁着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障人类福祉的关键所在。

二、环境问题的成因1、人口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是导致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上升,从而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度,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

2、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城市化的加速使得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同时城市的交通、能源供应和垃圾处理等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3、不合理的消费模式过度消费和浪费的生活方式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废弃物的增加。

例如,一次性产品的广泛使用和过度包装等现象,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加重了环境压力。

4、农业活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使用以及过度开垦、放牧等活动,导致土壤侵蚀、水质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三、环境保护的策略和措施1、加强环境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2、推广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同时,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向可持续方向转变,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文献综述范文评析

文献综述范文评析

文献综述范文评析文献综述是一种对其中一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综合分析和评述的学术写作形式。

下面是一篇1200字以上的文献综述范文,《城市绿地对空气质量改善的影响》。

《城市绿地对空气质量改善的影响》摘要: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空气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探讨了城市绿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机制和效果评估方法。

研究发现,城市绿地通过吸附和固定有害气体等方式,能够降低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浓度,改善空气质量。

但是,城市绿地的空气质量改善效果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植被类型、绿地布局和大小等。

因此,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城市绿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策略。

关键词:城市绿地,空气质量,影响机制,效果评估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空气质量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空气污染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然而,绿地作为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生态系统,被认为能够对空气质量进行改善。

因此,研究城市绿地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既是当下研究的热点,也是解决城市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要路径。

二、影响机制1.吸附和固定有害气体城市绿地通过植物表面的气孔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并通过根系吸收和固定气体。

研究表明,吸附机制是城市绿地改善空气质量的主要机制之一2.生物化学反应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和光合有机物可以参与空气中有害气体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或相对无害的物质。

3.净化空气城市绿地通过减少颗粒物的沉降速度和颗粒物的再悬浮,来净化空气。

三、影响因素1.植被类型不同类型的植被对空气质量改善的效果不同。

研究发现,叶绿素含量高的树木对有害气体的吸收能力更强,因此,城市绿地中应当注重引入叶绿素含量高的树木。

2.绿地布局和大小绿地的布局和大小对其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绿地布局,以提高其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

四、效果评估1.大气监测通过在城市绿地周边设置大气监测站,测量大气中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的浓度变化,评估城市绿地对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国际前沿问题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国际前沿问题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国际前沿问题环境科学与工程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知识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内容涵盖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平衡等方面。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研究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围绕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国际前沿问题展开讨论,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释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气候系统发生变化,全球变暖现象日益显著。

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如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失衡等。

因此,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全球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二、环境污染与治理技术环境污染是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受到各种污染物的影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

因此,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水体净化技术、土壤修复方法等都是当前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

三、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持续性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成为当前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农业生产等过程中,如何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许多生态系统正面临威胁。

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是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基础工作,通过对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环境问题、评估环境质量、制定环境保护政策。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研究文献综述

May.2021No.3(Total 168)2021年5月中国林业经济第3期(总第168期)・研究报告・CHINA FORESTRY ECONOMICS中国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研究文献综述杨明慧1,李珊珊2,刘畅I(1.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40; 2.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战略规划与计划统计处,加格达奇165000)摘 要:以中国自然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生态修复研究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出相关研究的时间、主题分布特征,并对自然生态系统修复的技术、模式、类型、案例研究内容展开仔细分析。

通过文献梳理,提出了对国内生态修复的展望。

关键词:生态系统;生态修复;自然资源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21)03-0041-0410DOl:l0.l369l/23-l539/£2021.03.010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Restoration of Natural Ecosystems in ChinaYANG Ming-hui 1, LI Shan-shan 2, LIU Chang 1(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 2. Stra ­tegic Planning and Planning Statistics Department of Daxinganling Forestry Group Company, DaxinganlingRegion 165000, China)Abstract: It sorted out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by taking China's natural ecosystem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 summarized the time and them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ed research, and conducted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technology, mode, type, and case study content of natural ecosys ­tem restoration. Through thesis review, it put forward the prospect of domestic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hichprovided a certain value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ecosystem restoration and ecological engineer ­ing-Key words : ecosystem; ecological restoration; natural resources1引言长期以来,凭借人口红利与土地红利的经济 增长模式使全球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同时导致 生态破坏严重,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大大增加,这向人类社会敲响了警钟,使人类意识到保 护自然环境、恢复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

环境文献综述

环境文献综述

环境文献综述一、引言环境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各种环境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为了更好地了解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环境文献研究。

本文将对环境文献进行综述,旨在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环境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现状2.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最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了全球气温的升高。

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2 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水资源管理不当等原因,全球范围内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水资源短缺不仅影响农业和工业生产,还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2.3 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但由于人类活动如过度捕捞、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垦等,导致大量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对人类和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环境问题的原因3.1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导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类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越来越多。

这促使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过度开发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的产生。

3.2 经济发展模式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增长。

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和自然资源的耗竭,加剧了环境问题的发展。

3.3 政策和管理不力环境问题的产生还与政策和管理不力有关。

一些地区在环境保护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和管理措施,导致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四、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4.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关键。

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如推广清洁能源、改进工业生产工艺等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4.2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在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上,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是重要的措施。

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推广水循环利用技术,可以更好地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机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机理研究文献综述
发 展倾 斜 。 17 9 7年 , 加 拿 大 国 际发 展 研 究 中心 (D C) 在 I R 的委 托
近年来更是发展迅 速。 在亚洲 , 以农户为单位的庭 园式 的农林复 合生态系统发展 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模式。如印度和孟加拉的
家 庭 林 园 , 里 兰 卡 的康 提 复 合 系 统 , 度 尼 西 亚 爪 哇 的 林农 混 斯 印
美洲 的许 多 国家如美 国 、 加拿 大 、 巴西 、 墨西哥等都有 不少 关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的报道 , 主要是乔木 与经济作物 、 木混 灌
种 、林 牧系统和农 田防护林 系统等。其 中美 国研究有相当的基
础, 起初绝 大多数 的博士论文都是 出 自美 国大学 , 美国洛克菲勒
基金会 和福 特基金会 对研 究给予了支持和赞 助。美国加州大学
受 到 人 们 的 重视 。
展项 目,组织基层培训 和传播有关农林复合生态 系统 的信息及
文献 。
欧洲 的农林复合生态 系统则有较长 的历史 ,但深入 的研究 也在最近几年才兴起。 现有 的类型也较 为简单 , 主要 分布在地 中 海 附近地 区。2 0世纪 8 O年代末 , 国成立了农林 复合 生态 系统 英 研究讨论会( F U D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才受到重视 。 A R K F,
础 理 论 的 研 究 。如 以赫 克 斯 利 为 代 表 , 们 主 要 侧重 于农 林 复 合 他 生 态 系 统 中各 种 群 的分 布 格 局 以及 不 同 的复 合 系统 中种 植 什 么
亚 洲 地 区在 发 展 农 林 复合 生 态 系统 方 面 有 着 悠 久 的 历 史 ,
Kn i g于 16 年从 复合经营 的角度对农林 复合生态系统进 98 行 了研 究 , 出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概念 的原始含义 , 提 使用 了术 语“ 一 i i h r” 0世纪 7 a sic ue 。2 l u v 0年代 , 联合 国粮农 组织重新 审 定 了林业发展策略 ,从 而使后来 的林业援助项 目向农 区林业 的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环境科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包括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内容。

文献综述是毕业论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为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本文将对环境科学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主要涉及环境污染治理、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环境污染治理1. 水污染治理水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针对水污染治理的研究涉及污水处理技术、水体监测与评价等方面。

文献综述显示,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存在处理效果不佳、能源消耗大等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新型污水处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2. 大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大气污染治理成为学界和政府部门的研究重点。

文献综述显示,大气污染治理主要集中在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涉及到了废气治理、车辆尾气排放控制等技术。

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文献综述显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资源利用、生态系统保护和经济增长等领域。

1. 资源利用与节约有效利用和节约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文献综述显示,在能源利用方面,研究者通过开发新型能源技术、制定能源政策等方式来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研究者关注节水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2. 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文献综述显示,研究者通过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手段来推动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工作。

三、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旨在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文献综述显示,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评价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1.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生态文明这一范畴进入人们的视野。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

对于这一范畴的内涵、价值、特征、与科学技术及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的思想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关键词:生态、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综述引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境遇,人类享受到丰饶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致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割裂、疏远和冲突,生态危机的警钟频频敲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一个严峻的时代。

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继而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最后展望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进行反思,人们意识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并非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这种反思的结果导致了生态文明的产生。

一、生态文明的发展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棘手的难题。

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

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

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

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又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

90年代,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实践,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

本世纪初,人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

中国生态移民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移民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移民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中国生态移民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引言生态移民是指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而进行的人口转移活动,其目的是实现自然资源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了一系列的生态移民项目,旨在解决因环境恶化而造成的生态灾难。

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移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通过文献分析,总结生态移民在解决生态问题、社会影响和政策措施方面的成效和挑战。

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通过检索相关学术期刊、研究论文和政府公报,收集了大量关于中国生态移民的研究文献。

在选择文献时,我们重点关注了生态移民项目的背景、目标、实施过程和效果,以及对社会经济影响、政策措施和问题的研究。

研究背景和目标中国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面临着环境恶化和资源匮乏的问题。

为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中国政府于1984年开始了生态移民项目。

生态移民的目标是通过人口转移,减轻生态压力,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生态环境的均衡发展。

实施过程和效果在中国,生态移民主要通过政府组织的集中安置和居民自愿迁移的方式进行。

生态移民项目通常包括了土地划拨、新居建设、生计保障和社会保险等政策支持。

通过这些措施,许多贫困山区的居民有机会迁移到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改善了生活条件,减轻了生态压力。

研究显示,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贫困减少方面,生态移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例如,调研发现,山西省的生态移民项目有助于农村贫困地区居民提高收入、改善住房和教育条件。

同时,通过人口转移,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得以修复,破坏生态系统的趋势得到遏制。

社会经济影响尽管生态移民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生态移民项目的成本巨大,为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

其次,由于生态移民还涉及到当地文化、社会关系和人口安置等问题,因此往往需要更多的社会调查和规划。

另外,生态移民对迁移人口和接纳地区都带来了很大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变化,需要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平问题。

文献综述论文范文

文献综述论文范文

文献综述论文范文文献综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摘要,本文通过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文献综述,探讨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首先介绍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概念,然后总结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包括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接着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机制,包括物种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

最后,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的基础,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系统功能是指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的能力,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服务等。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2.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物种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

研究表明,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物种多样性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物种多样性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

其次,物种多样性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共生关系,物种多样性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促进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

此外,物种多样性还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抗病能力和抗灾能力,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2.2 功能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生态学专题文献综述

生态学专题文献综述

景观生态规划文献综述一前言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思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

然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未来工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环境恶化的结果是导致景观结构的改变、生态功能的失调,而设计合理的景观结构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景观生态规划是建立合理景观结构的基础,它在自然保护区设计、土地持续利用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景现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0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二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和原理2.1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利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问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设汁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喈相处m。

那么,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宅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现设计学(1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汁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

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没计,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一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

不同学科和领域对生态规划有着不同理解.公认的生态规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我们这里谈到的是广义的生态规划.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去指导其他一些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规划(景观建筑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园林规划等),使其成为贯穿生态学原理的规划。

生态规划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地理学家G.P.马什(G.P.Marsh,1864)、地质学家J.W.鲍威尔(J.W.Powell,1879)、英国生物学家派特里克·盖迪斯(Patrick Geddes,1915)为代表的土地生态恢复、生态评价、生态勘测、综合规划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的文献综述

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的文献综述

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的文献综述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流域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涉及11个省市。

但是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长江流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在长江经济带内进行生态治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综述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的研究进展和成果,从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聚焦区域治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水环境治理水环境治理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长江沿线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不断增加,长江流域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滞洪能力降低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改善长江流域的水环境,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多个政策和工程,包括长江治理、长江保护、水源地保护和蓝色长江行动等。

长江治理是中国中央政府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旨在保护和改善长江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长江治理的重点包括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保护、水资源节约和水安全等。

长江治理的成果显著,长江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重点城市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8.5%和93.6%。

二、水生态修复水生态修复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修复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障水生态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

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致使河流生态失衡、生物多样性丧失、湿地和红树林减少等问题。

为了恢复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系统,长江经济带内开展了多项水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湿地修复、湖泊治理和水生态恢复等。

三、聚焦区域治理聚焦区域治理是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的重要举措之一。

聚焦区域治理是基于区域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重点关注某些区域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带动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

聚焦区域治理是以区域化的方式开展的,具有局部性、规模化和系统性等特点。

聚焦区域治理主要包括流域治理、城市生态治理和土地生态修复等。

流域治理是指针对长江经济带内特定流域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其主要手段包括清淤、固化河道和河滩、防洪和治污等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生态研究的文献综述在阅读关于生态研究的文献之前,我对“生态”这一概念的认知是模糊的。

在搜集和阅读了部分关于生态研究的资料之后,又觉得这方面的研究头绪众多,极其庞杂,我还是读得一头雾水。

怎样才能理出个头绪来,能够比较清晰地把握生态研究的演进过程和研究现状,我想带着以下几个问题来研读资料。

第一,生态是什么?教育生态是什么?(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提出生态研究和教育生态研究?(为什么)第三,教育领域中怎样开展生态研究?(怎么办)一、生态是什么?教育生态是什么?(是什么)1.望文生义及一般性理解几乎所有的生态研究文献,都要对“生态”一词的来源和概念的演进过程作一番介绍和评述。

那么生态是什么呢?望文生义,“生态”一词的字面意义,应该是指生物体的存在状态。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举的例子是:保持生态平衡。

《辞海》中未收入“生态”一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生态”一词。

一般而言,用法有两个:一作为名词使用,如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教育生态、城市生态、生态环境、生态危机、生态补偿、生态平衡,等等。

这里的生态是一个中性词。

它的外延和内涵约莫等于生态系统。

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生态和生态系统一词可以互换。

二作为形容词使用。

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公园、生态城市、生态小区,甚至是生态鸡蛋。

这里的生态指的是生态化或生态的,词语的感情色彩趋于褒义,是用来修饰那些符合现代生态理念的,健康和谐的,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既有利于生物体成长,又有利于生态环境恢复的事物或系统。

这个意义上的生态和生态化(生态的)一词可以互换。

通俗点儿理解,近似于绿色、无公害。

2.教育科研视界中的界定“走向共生的小学教育生态优化研究”这一课题中的“生态”显然指的是前者,把研究的范围规定在小学教育这样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之内。

课题的开题报告中对“生态”、“教育生态”,以及“小学教育生态”,做了明确的界定。

参阅众多的研究文献,发现这一界定为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同。

“生态”指生物体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从这个界定出发,我们可以解析出关于生态的四个关键词、两个构成要件和两组关系。

四个关键词是:生物体、生存状态、环境、关系。

两个构成要件,一是生物体,二是环境。

生物体,也有学者称为有机体,社会生态学或教育生态学研究中有时也称为主体;环境,也称为生态背景,或生态条件系统。

两组关系,一是生物体之间的关系,二是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这两个要件和两组关系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研究的主要对象。

也就是说,所谓的生态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性状研究,二是关系研究。

性状研究,就是研究生物体的性质、特征和状态,以及环境的分析。

研究这两者的应然状态、实然状态,以及实然和应然之间的差距及成因。

关系研究就是如上面所分析的,分为两类,一是生物体和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二是生物体之间的交互关系。

在社会生态研究中,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又构成了社会生态环境。

具体到教育生态领域,这个系统中的生物体,也就是主体指的是人。

围绕教育这一中心环节,可以分成不同的人群: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三是家长;四是社会相关人。

在教师这个群体中,又可以分成几类亚群体,比如行政领导、业务领导、教学人员、辅助人员。

当然,在亚群体中还可以进行细分。

比如教学人员既可以按学科分类,又可以按能力分类,还可以按照性别、年龄等依据分成更小的群体;学生也可以按照学习能力、班级事务参与程度、年龄、学段、性别、兴趣爱好等分成更小的群体。

有的学者把学生称为教育生态的第一主体,称为教师为教育生态的第二主体。

有的学者直接借用自然生态学中的概念,指称不同的人群为不同的种群,如学生种群,教师种群。

有学者指出,这种区分是不合适的。

因为,按照自然生态学的观点,教师和学生都属于同一个种群,即人种。

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两种。

前者指的是包括校产校舍、设备设施、植被地貌等物理环境。

后者指的是生态主体间的关系及其所处的制度、文化、习俗等人文环境。

说到底,教育科研视界中的生态,研究的是教育场域中的教育相关人的生存境遇,相同或不同人群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教育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为什么要提出生态研究和教育生态研究?(为什么)1.从生态到生态学生态关注起步于生物学研究。

后来,随着研究的不断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一词,并定义为研究有机体彼此之间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交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生态学真正成为一门初具理论基础的学科,是20世纪初的事。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组成多个生物群,没有所谓的单个独立存在物。

每一个生物都在与其它生物以及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共生、合作中存在,最终形成活的生命共同体。

生态系统的原理就是联系的原理、共生的原理。

2.生态学从自然科学向人文社会学渗透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态学的原理的影响逐步扩大,向人文社会学领域渗透。

开始,当生态学发展到人和自然普遍的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层次时,它具有了哲学的性质和资格。

这个意义上的生态,就具有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力和地位。

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它用生态学整体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和解释现实世界;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论,它以一种生态方式去思考。

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克雷明教授首次提出“教育生态学”的概念。

第一次从生态学的角度探讨教育问题。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开始关注生态研究。

到2007年的时候,已经出版专著近7部,论文近三千篇。

就我个人近半个月的专题阅读所能接触到的极其有限的论文来看。

有几篇论文值得关注。

一是刘贵华和朱小曼的《试论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

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并回答了讲将生态研究引入教育研究领域的逻辑起点问题——生态学对于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适切性确证问题。

作者通过对生态学研究教育的现状的分析,对“生态”、“生态学”、“生态观”的内涵的辨析,对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的论证,肯定了生态学的方法论与和谐价值观对教育研究有很强的适切性。

文章认为,现实的教育问题和现象很难用主客两分的思维方式进行满意的解释,也难以用单一的因果关系或矛盾关系的原则来解决。

通过对生命的、社会的生态学原则与教育生态原则进行阐释、比较可以看出,自然、社会和教育系统有共同遵循的生态学原理。

在和谐价值观的观照下,生态智慧可以适用于教育研究,生态思维模式本身更加贴近教育形态。

文章还就应用生态学学原理研究教育的方法和视角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普通生态学认为指导生态研究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一层次观,即生态系统有不同的结构层次。

二整体论,要求把不同层次的对象作为一个生态主体来对待,注意其整体的生态特征。

三系统学说,系统观点和层次说,以及整体观密不可分。

生物的不同层次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系统。

四协同进化说,在自然界中,各种生命层次及个层次的主体特征和系统功能都是生物与环境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这些观点和理论同样适用与教育生态观察和研究。

生态学研究还有其独特的研究视角。

文章提出四对研究范畴:一主体与环境;二遗传与变异;三平衡与失衡;四共生与竞争。

从以上对于生态和生态学研究的演进过程来看,无论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还是对人类社会的研究,都遵循着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片面到整体,从表面到深层,从零散到系统,从机械两分到动态多元,从僵化封闭到灵活开放的不断深化,也是不断进化的发展路径。

不过我们不幸的发现,伴随着这样一条发展路径一路走过来的是生态问题和生态危机的日渐凸显。

当然,也许我这样讲有些本末倒置了。

准确一点儿说,是生态问题和生态危机,促进了生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带来了生态学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彰显。

这是典型的问题催生办法的问题伴随式学科发展路径。

三、教育领域怎样开展生态研究?(怎么办)根据生态研究理论,教育生态既是一个大的具有高度整体性的生态系统,同时它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层结构。

按照生态层次理论,教育生态可以分成宏观生态系统和微观生态系统。

一个国家的教育,就是一个宏观层面的生态系统,往下细数,可以分出区域教育生态、学校教育生态、课堂教学生态等等不同层次的生态圈。

1.浙江省杭州的下城区坚持以教育生态理论促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和学生“轻负担高质量”,形成了区域办学特色,在区域生态教育研究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

2008年5月6日中央教科所和下城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教育生态理论研讨会。

与会专家学者肯定了这一研究的方向和价值,对这一研究的前景表示乐观,希望通过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生态理论体系。

《教育研究》2008年第九期刊出了这个研讨会的简述。

从这个简述中,我得到两点启示:一我们学校主课题的研究,能否和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相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们学校在周边的学校群中,之所以独树一帜。

我分析,除了“民办”的暧昧身份,收费较高而外,有两点能否与生态研究结合起来。

一是学生“作业少、负担轻、效果好”;二是教师“爱读书、勤钻研、乐合作”。

这两点是教育生态研究的资源和条件。

第二点启示是,这一研究要基于本校的生态问题,直面教育生态现状。

生态教育实践的推进和生态教育理论的构建,都要结合本校的实际问题。

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和条件,而我们的问题和缺失才是开展这项研究的关键和前提。

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有本土特色,才是植根于现实的有效的研究。

2.从我们的课题研究报告的内容看,此项研究属于学校层面的教育生态研究。

但是,课题名称给人的印象,研究范围却大得多。

“小学教育生态优化研究”,定位于小学教育领域,而非基于本土化的特色鲜明的一校一研究的个案研究。

从这个课题出发,我们需要分析的样本涵盖面要大得多,应该囊括不同地区,不同层面,不同级别,不同办学水平的小学。

当然,立足于本校也不是不可以探索出“小学教育生态优化”的常模或一般性规律,但这样做可能吃力不讨好。

从我接触的资料看,做特色鲜明的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个案研究倒不多见,我们是不是可以把目标定位得更加明确一些,更加好把握一些。

做基于本土化的学校教育生态研究,首先要进行的就是生态评估。

对学校教育的系统内的各类生态因子进行分析,找出生态化的和非生态化的现象、状态和关系。

在此基础上,构架出学校教育生态的理论假设,制定出生态优化的实施策略。

3.前面提到,特色鲜明的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个案研究倒不多见,那么,国内教育生态研究主要方向在哪儿呢?结合我阅读的有限资料简单做个分析。

一是区域教育生态研究。

如上文提到的浙江杭州下城区的区域教育生态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