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课件1

合集下载

勘查地球化学1PPT课件

勘查地球化学1PPT课件

• 中的μ和σ,就得到一条拟合曲线,用该曲线与实 测的直方图相比较,看其符合程度,可以判断实 测分别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即分别形式检验。
• 只有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才能使用数理统计的 方法。
• 常量元素分析结果服从正态分布,微量元素直方 图往往偏向高含量方向延伸,形成正向不对称分 布,但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
5
• 二、元素在岩石圈中的分布量 • 1、克拉克值 • 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分布量称为克拉克值,或丰度。 • 不同元素克拉克值的单位不一致; • 不同元素在地球各层圈的分配不一致; • 不同元素在不同岩石类型中的分配不一致; • 影响元素分布不均匀性因素:地质作用、元素本身。 • 2、浓度克拉克值 • 地质体中某元素的平均值与克拉克值的比值。 • 如果浓度克拉克值大于1,说明该元素在地质体中相对集
• 描述一组随机变量,最严格的办法就是求得这一组数据的
概率分布函数,即概率P与含量X的依赖关系:
*
12
*
13
*
14
• 在化探数据处理时,从原始分析数据出发,首先 把含量分成间隔,然后统计落在各间隔内的样品
数(频数),再除以样品总数(n),求出频率,以频 率对间隔作图,就得出常用的直方图。
• 检验直方图是否呈正态分布,直方图是对密度函 数的一个近似表达。如果呈正态分布,则有正态
*
22
• 六、元素迁移的影响因素
*
带、存在形式以及物理化学参数(T、P、pH、Eh)等, 并用这些标志进行找矿的一门科学。
• 2、研究对象
• 1)地球化学异常;
• 2)如何在给定的自然和经济条件下,合理、有效地应用 勘查地球化学技术方法,达到预定的找矿目标或其他目的。
• 3、研究内容 • 1)地球化学异常的发育特征; • 2)地球化学异常形成机制; • 3)地球化学异常的观测技术; • 4)地球化学异常的评价方法。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课件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课件

现代阶段
现代科技的应用使得主量元素地 球化学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研 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和技 术也不断创新和完善。
02
主量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 与迁移
主量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
区域分布规律
主量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受到地 球形成与演化历史、地质构造、岩浆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研究
总结词
研究主量元素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 归宿,以及它们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 态效应。
VS
详细描述
环境科学主要关注地球上各种环境因素和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而主量元素地球 化学则关注主量元素在环境中的迁移、转 化和归宿。通过交叉研究,可以更深入地 了解主量元素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效 应,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在地质灾害预测中的应用
• 总结词:地质灾害预测是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通过分析地质体中元素的异常变化,可以预 测地质灾害的发生。
• 详细描述:主量元素地球化学在地质灾害预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滑坡等,都与地壳中元素的异常分布和活动有关。通过分析地质体中元素的丰度 、分布和活动性,可以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例如,在地壳板块边界,由于地壳应力作用,常常会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通过分析这些区域的地壳元素组成和活动性,可以预测地质灾 害的可能性和影响范围。此外,主量元素地球化学还可以用于研究地质演化过程,为地质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熔融迁移
在高温条件下,地壳中的岩石发生熔 融,主量元素以熔融态的形式进行迁 移。
水溶迁移
主量元素可溶解于水溶液中,随着地 下水的流动而发生迁移。
岩浆作用迁移

地球化学ppt课件

地球化学ppt课件
19
水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2024/1/25
水体化学组成与性质
研究水体中各种溶解物质、胶体物质和悬浮物质的含量、分布和 变化规律,揭示水体的化学性质。
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分析水体中污染物的来源,研究其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和归宿, 为水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水环境地球化学过程
探讨水体中化学物质的循环、转化和相互作用过程,以及这些过程 对水环境的影响。
可燃冰资源勘查
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分析可燃冰赋存层位的岩石、 土壤等介质中的气体组成和同位素特征,揭示可 燃冰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2024/1/25
16
环境资源评价中地球化学方法
1 2
环境质量评价
通过分析土壤、水、大气等环境介质中的元素和 化合物含量,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对人类健康 的影响。
污染来源与迁移转化研究
灾害体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分析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体的物质组成、化学成分等地球化学特征 。
灾害预测和防治
结合地质环境地球化学评价和灾害体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进行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
26
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评价中地值 调查
调查评价区域的环境地球化学背景值 ,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研究地球化学异常的成因 机制,包括地震孕育过程 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地下 流体运移等。
异常时空演化规律
分析地球化学异常在时间 和空间上的演化规律,为 地震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24
火山活动监测和预警中地球化学方法
火山气体监测
通过监测火山释放的气体 成分和含量变化,判断火 山活动的状态和趋势。
2024/1/25
2024/1/25
数据获取和处理
地球化学数据获取困难,处理和分析方法复杂,需要进一步提高 数据质量和处理效率。

地球化学讲义第一章

地球化学讲义第一章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系制作,2010年6月1日更新
第21页/共68页
由表可知:
地 球 化 学
对于这样的数据我们应有一个正确的的评价: 首先这是一种估计值,是反映目前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 水平,这个估计值不可能是很精确的,随着人们对太阳系以 至于宇宙体系的探索的不断深入,这个估计值会不断的修正; 它反映了元素在太阳系分布的总体规律,虽然还是很粗 略的,但从总的方面来看,它反映了元素在太阳系分布的总 体规律. 如果我们把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各种数值先取对数,随后 对应其原子序数作出曲线图(如下图)时,我们会发现太阳 系元素丰度具有以下规律: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系制作,2010年6月1日更新
第18页/共68页
地 球 化 学
2.陨石的平均化学成分
要计算陨石的平均化学成分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要了 解各类陨石的平均化学成分;其次要统计各类陨石的比例.各 学者采用的方法不一致.(V.M.Goldschmidt 采用硅酸盐:镍铁:陨硫铁=10:2:1).陨石的平均化学成分计算结果如下:
宇航员
月球车
火星车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系制作,2010年6月1日更新
第12页/共68页
地 球 化 学
太阳系景观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系制作,2010年6月1日更新
第13页/共68页
地 球 化 学
(二) 陨石的化学成分
陨石是从星际空间降落到地球表面上来的行星物体的碎片.陨石 是空间化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① 它是认识宇宙天体,行星的成分,性质及其演化的最易获取, 数量最大的地外物质; ② 也是认识地球的组成,内部构造和起源的主要资料来源; ③ 陨石中的60多种有机化合物是非生物合成的"前生物物质", 对探索生命前期的化学演化开拓了新的途径; ④ 可作为某些元素和同位素的标准样品(稀土元素,铅,硫同位 素).

地球化学课件

地球化学课件
如浓度磷符灰合石一Ca定5(P比O例4)3。F结如晶果时P2要O5求浓熔度体较中大C, a而O和CaPO2O含5 量不足时,Sr、Ce等可以类质同象形式进入其晶 格,导致磷灰石含较多稀散和稀土元素.
钒 钛 磁 铁 矿 Fe2+(Fe,V,Ti)23+O4 , 当 岩 浆 中 FeO : Fe2O3>1:2, 即Fe2O3浓度过小,不足以形成磁铁矿 时, V2O3,Ti2O3以补偿Fe2O3进入磁铁矿晶格。
(温r1-时r2形)/r成2=1不0完到全20类~4质0%同, 象高,温固下溶完体全发类生质分同解象;,低
(r1-r2)/r2>25~40%, 高温下只能形成不完全类质同 象,低温下不能形成类质同象;
异价类质同象情况下,元素置换能力主要取决于 正负电荷之平衡,离子半径大小退居次要地位, 离 子半径限制较宽,如黑云母中Mg2+和Al3+的(r1r2)/r2=37%。
3. 氧化还原电位
对变价元素类质同象影响很大。它可以改变元素 价态,从而改变元素类质同象范围;
Fe、Mn在内生作用中彼此类质同象置换,但在表 生 条 件 下 , 被 氧 化 为 高 价 - Fe3+ 和 Mn4+ , 由 于 Mn4+离子半径缩小,在铁矿物中不适应, 从晶体中 析出,分别结合进入不同矿物中,产生分离。
固溶体-solid solution 含有类质同象混入物的混合
晶体称为固溶体。
固溶体的晶格常数随化合物成分的改变发生线性变化。 例如橄榄石的晶格常数的变化可以由图2.17和下式表示:
(Fe,Mg)SiO4
c=0.579+0.1x
c为晶胞中c轴长度, 单位为nm。 x=w(Fe)
图2.17 橄榄石晶格常数与固溶 体成分的关系

地球化学课件

地球化学课件

2) 原子(离子)结合时的几何关系
化学键性相同时,是否发生类质同象取决于 原子 (离子)结合时的几何关系-半径,配位数等。同价类质 同象发育程度主要取决于离子半径差,差值增大, 类质同象臵换范围减小; r1和r2分别代表较大离子和较小离子的半径,当: (r1-r2)/r2<10~15%, 形成完全类质同象,端元组分 间无限混溶; (r1-r2)/r2=10到20~40%, 高温下完全类质同象,低 温时形成不完全类质同象,固溶体发生分解; (r1-r2)/r2>25~40%, 高温下只能形成不完全类质同 象,低温下不能形成类质同象;
1.戈尔德斯密特类质同象法则 戈尔德斯密特(1937)在研究岩浆结晶过程中元素 在矿物间分配的基础上,总结出元素发生类质同 象臵换的规律; 1)小离子优先法则:两种离子电价相同,半径相似, 小半径离子优先进入矿物晶格,集中于早结晶矿 物中,大半径离子集中于晚结晶矿物中。 Mg2+、Fe2+、Mn2+和 Ca2+离子半径分别为0.078nm, 0.083nm,0.091nm,0.099nm,因此Mg2+、Fe2+ 集中在早期结晶橄榄石等矿物中, Mn2+和Ca2+集 中在晚期晶出的辉石,角闪石, 斜长石和黑云母 等矿物中;
同样Ca2+和Hg2+,二者半径相近 (rCa2+=1.05A, rHg2+=1.12A),电荷也相同, 但因二者电负性相差较大(Ca1.0,Hg1.9), 也不能相互臵换。硅酸盐造岩矿物中不易 发现Cu和Hg等元素,反之赋存Cu和Hg等元 素的硫化物中也不易发现Na、Ca等元素;
键性接近是类质同象置换的首要条件。
当两种元素数量差异很大时一种元素以分散量进入另一元素晶格主导和伴生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相近伴生元素隐藏在主导元素晶格中称为内潜同晶内潜同晶置换可以使许多地球化学行为相同或相地球化学行为相同或相近的元素依次进入晶格形成内潜同晶链近的元素

《有机地球化学》课件

《有机地球化学》课件
质谱分析
将有机化合物分子电离成离子,通过测量离子的质量和电荷比来推断分子的结构和组成。
核磁共振光谱
利用核自旋磁矩进行研究,提供分子内部结构的详细信息。
X射线衍射
利用X射线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分子的晶体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
01
02
03
04
红外光谱
利用红外光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分子的结构和组成。
水体污染的有机地球化学治理方法
包括自然净化、生物处理和化学处理等方法,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原理,降低污染物浓度,改善水质。
05
有机地球化学的未来发展
Chapter
05
有机地球化学的未来发展
Chapter
生物燃料
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原理,开发高效的生物燃料生产技术,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页岩气
研究页岩气中有机物质的组成和演化规律,提高页岩气的开采效率。
有机地球化学概述
Chapter
总结词
有机地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机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转化、运移规律的学科。
详细描述
有机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有机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形成、转化和运移规律。它涉及到地质、环境、生物等多个领域,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资源形成和环境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有机地球化学
目录
有机地球化学概述有机地球化学基础知识有机地球化学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有机地球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有机地球化学的未来发展
目录
有机地球化学概述有机地球化学基础知识有机地球化学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有机地球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有机地球化学的未来发展
01
有机地球化学概述
Chapter

最新地球化学,第一章1知识讲解精品课件

最新地球化学,第一章1知识讲解精品课件

一、基本概念
丰度的表示方法(fāngfǎ) 重量丰度W
W
a

M
X
•W0
常量 (chángliàng)
元素 (wt%)
微量元素
ppm
(g/t, ,10-6)
痕量(hén liànɡ)元素 ppb
(μg/t,ng/g,10-9)
原子丰度
(原子%)
Wi
相对丰度R(宇宙丰度单位,CAU. )
Ri
绝对含量单位
T

kg
千克
g

mg
毫克
μg
微克
相对含量单位

百分之

千分之
ppm、μg/g、g/t ppb、μg/kg、ng/g
百万分之 十亿分之
×10-2 ×10-3
×10-6 ×10-9
ng
纳克
ppt、pg/g
万亿分之
×10-12
pg
皮克
1g/t=1μg/g=10-4%=10-6=1ppm
第十页,共46页。
化及硫同位素国际标准),帮助了解地球的成因和组成 防治自然灾害
第三十一页,共46页。
美国亚利桑那Barringer(or Meteor)陨石坑,直径约1.2km 由一个直径约40m的撞击(zhuàngjī)物撞击(zhuàngjī)而成。 撞击(zhuàngjī)物残余称为Canyon Diablo铁陨石(国际S同位素标准)
2 丰度 元素
关键词:(yuán
sù )
自然 (zìrán)体
含量
平均含量
一种化学元素在某个自然体中
丰度的表示方法(fāngfǎ) 的重量占这个自然体的全部化

地球化学课件

地球化学课件
10~100 0 1~0 3 20
1~5 0 06 1~10 400~1500
06 2400~4000
0 0002 0 05 2~5 O5
12~15 0 02
0 005~0 02 02
有害 60
5~50 4000 200
3000
3
500 200 250~500 20
10000
致死 1300 100~300
环境地球化学 页14页
第*页*
元素形态 Ag1+ Al3+
AsIII或V B硼酸盐 Ba2+水溶性
Bi3+ Br Ca2+
Cd2+ Cl1 Co2+ CrV1铬酸盐 Cu2+ F1 FeII或III Ca3+ 环Hg境II地球化学 页I11 5页
人体所摄取的微量元素mg/d
不足 70
0 015
正常 0 06~0 08
第*页*
第二节:人体中元素的分布
❖ 毒性元素
对生物有毒性而无生物功能的元素; 该类元素又可分为两类: 毒性元素 :Cd Ge Sb Te Hg Pb Ga In As Sn Li;这些毒性
元素是指它们对生物体无有益作用;而只有毒性; 潜在毒性和放射性元素:Be Tl Th U Po Ra Sr Ba;
❖ 匮乏性疾病与环境 由于区域自然环境恶劣;经济 文化落后所造成 ;主要表现为三个特
点: 由于人们所处的生活条件恶劣 营养不足所造成的营养不良性 疾病 ; 由于医疗 交通落后 人口拥挤 卫生条件差所造成的传染性疾病 ; 由于区域生态环境中有不利健康的因子存在;造成特定环境的 特有的地方病;即原生性地方病 ;
由Si Ni As Zn F Fe Ti等组成; ❖ 肌肉中的元素

地球化学 课件

地球化学 课件

2、地球化学的学科特点
1)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物质系统是地球、地壳及地质 作用,因此它是地球科学的一部分。地球化学针对自然作 用过程提出问题,应用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 最后得出对自然作用化学机制的认识。
地球化学的学科特点
2)地球化学着重研究地质作用中物质的化学运动规律。在 地球科学中,地球化学与同是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的结晶学、 矿物学、岩石学和矿床学等学科的关系尤其密切。矿物学、 岩石学和矿床学往往借助并引进地球化学的理论,来研究 各自学科的问题。地球化学研究系统或过程中微量元素和 同位素的特征和演变,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 有更深刻的意义。现代地球化学是地球科学中研究物质成 分的主干学科和基础学科,通过地球化学研究,可以更好 地回答:岩浆形成的深度和温度、各类变质岩的形成温度 和压力、沉积物是否进入地幔、金属矿床和石油的形成环 境和条件等各类问题。
Schematic diagram showing various input and output fluxes of elements into and out of the ocean.
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
(2)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和存在状态是环境和体系介质条件 的函数。地球化学将任何自然过程都看成是热力学过程, 特定的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对具有独立个性的原子产生作 用,使后者产生规律的变化。应用现代科学理论来解释自 然体系化学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有可能在更深层次上探讨 和认识自然作用的机制。
地球化学的学科特点
5)地球化学在密切关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发展,它运 用学科自身的知识、理论、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研究矿产 资源、资源利用以及农田、畜牧、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问 题。因此,地球化学也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当前,环境 地球化学已成为环境科学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诸如:酸雨 的形成、臭氧空洞的成因、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水和土 壤环境的污染等,都是环境地球化学关注的问题,对环境 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也要求应用地球化学的理论和知识。另 外,如金属矿产和石油等大部分不可再生的资源的找寻和 勘探,也需要地球化学方法和手段的支持。

地球化学课件

地球化学课件

环境地球化学 页15页
第*页*
第五节:碳酸盐研究与全球变化
2.物理因素对壳体δ13C值的影响 与对氧同位素值的影响相比,温度、盐度等物
理因素对壳体δ13C值分馏作用的影响很小, 一 般 说 来 , 温 度 1oC 的 变 化 可 引 起 δ18O 值
O.2‰的变化,但仅能使δ13C值发生0.035‰的 变化,尽管如此,在一定条件下,δ13C值仍可以配 合其它标志作为推断古温度变化的一种辅助资 料,
❖ 冰期效应,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可以造成大洋水体同位素成分的明显 变动,当δ18O值向正值偏移时,意味着冰期的到来,向负值偏移代表 着向间冰期的转化,这种冰期效应可以通过生物壳体在大洋地层中 留下明显的记录,
❖ 目前一般认为,当以 PDB为标准时,底水温度变化1oC时,相对于δ180 值0.26‰的变化;而δ180值0.1‰的变化相对于盐度0.2‰的变化 或间冰期海平面10m的变化,同位素测温的误差约在±0.1‰的范围 内,对应于±0.5oC的温度变化,
研究表明:当大气中CO2的浓度比现在增加一倍时,将 通过大气圈的温室效应使全球的平均气温增加1.5~4℃,
极地冰心气泡研究证明:地质时期内CO2曾发生过巨大 变化且这种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时差不超过±2000年,
环境地球化学 页20页
第*页*
第五节:碳酸盐研究与全球变化
地质时期中,许多原因都可引起大洋-大 气系统中CO2含量的变化, ❖ 温度因素
环境地球化学 页3页
第*页*
第五节:碳酸盐研究与全球变化
3.生命效应对壳体δ180值的影响
生物在造壳过程中所吸取的氧同位素组分还受到生 物自身的生长速率、新陈代谢、光合作用等多种生命效 应的影响与干扰,即所谓生物个体的分馏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部分著名地球化学家

侯德封(1900-1980):
提出地层地球化学、化学地史、化学地理 的概念,创立了“核子地质学

李璞(1911-1968):
1950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58-1962年 建立我国第一个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 并完成第一批同位素年龄数据。
我国部分著名地球化学家

涂光炽(中国科学院院士):
2.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相互渗透
(1)矿物岩石学mineralogy-petrology(物源
sources、条件condition、时代?time) (2)矿床学study of mineral deposit(物源 、条件、时代?) (3 )大地构造geotectonics(分区、板块 plate 、时代、俯冲subduction/ underthrust 等)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的化学
成分以及元素在其中的分布 (distribution)、分配(partitioning)、 集中(enrichment)、分散 (dispersion)、共生组合 (association)与迁移规律 (migration) 、演化历史 (evolution h i s t o r y ) 的 科 学 。

V.M.费尔斯曼(1922):
地球化学研究地壳中化学元素---原 子的历史及其在自然界各种不同的热 力学(thermodynamical)与物理化学条 件(physical-chemical conditions)下的 行为。
V.M.哥尔德施密特(1933):
地球化学是根据原子和离子的性质,研 究化学元素在矿物、矿石、岩石、土壤 、水及大气圈中的分布和含量以及这些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迁移。地球化学的主 要目的,一方面是要定量地确定地球及 其各部分的成分,另一方面是要发现控 制各种元素分配的规律(laws governing element distribution and partitioning)。

20世纪初至今(四阶段):
①20年代前——重点研究地壳及其各部 分的化学元素组成—经验统计方向( 或学派)(F.W.Clarke—Data of Geochemistry, 1908); ②30-40年代——应用晶体化学理论和方 法研究岩石、矿物中元素的分配和结 合规律---晶体化学方向(或学派) (V.M.Goldschemidt);
张本仁(中国科学院院士):
区域地球化学《地球化学》
於崇文(中国科学院院士)
四、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
Geochemical Methodology
1.野外工作方法、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s) 2.室内研究方法 (In-door or Laboratory methods)

与其它学科比较
二、地球化学学科特点及与其它学科 的关系
(3)理论性与应用性 理论性theoretical:
从化学角度查明过程、原因
应用性uses:
生态环境及治理、农业 矿产资源勘探、开发

与地质学各分支学科比较
二、地球化学学科特点及与其它学科 的关系 2.与其它学科的关系Relations with other disciplines---相互渗透integration/ combination。
《元素化学》N. N. Greenwood, A. Earnshaw著,李学同等 译,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6。 戚长谋编《地球化学通论》 赵伦山等编《地球化学》 刘本立编《地球化学基础》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原理》赵振华,科学 出版社,1997
《Rare 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P. Henderson Elsevier, 1984 ;王中刚等,科学 出版社)
1949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在中 国最早讲授地球化学课程,曾任中国科学 院地质研究所和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组 织和参与了“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等 课题的研究。

欧阳自远(中国科学Biblioteka 院士):天体化学家《天体化学》
我国部分著名地球化学家

司幼东(1920-1968):
中国实验地球化学的奠基人
地球化学网站和Google网站 《微量元素地理学》B.B. 多布罗沃利
斯基 著(1983),朱颜明 译,科学出版 社,1987
《Geochemistry》. White, W. M.,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1.
第一章 绪 论 Preface
一、地球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1.野外工作方法
(1).现场宏观观察on-the-spot observation:
①地质现象的时空结构, ②查明区内各种地质体的岩石-矿物组成及相 关作用关系, ③由此提供有关地球化学作用(geochemical processes)的空间展布(spatial distribution)、 时间顺序(temporal sequence)和相互关系
②元素集中、分散、共生组合、迁
移规律

地球化学基本理论basic theories(矿物 岩石形成过程机理formation mechanism 及其环境条件的指示作用indicator)。
为什么要研究这些?核心:元素的化学作用和变化。
二、地球化学学科特点及 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1. 学科特点Properties (1)对象object of study:地球、地壳 等及地质作用 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以认识自然作用
4.
经验性(empiric)→理论化(theoretical) 定性(qualitative)→ 定量(quantitative) 单学科研究(disciplinary study)→ 多学科 结合研究(multidisciplinary study) 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使其参与和解决重 大科学问题(major scientific issues)的能力 不断增强。
三、地球化学发展简史history
③40-50年代——主要着重原子的迁 移,即研究地壳中原子的演化历 史---原子历史方向 (代表人物-В.И.Вернадский; А.Е.Ферсман) ; ④60年代至今——现代地球化学。
三、地球化学发展简史history
2.我国地球化学发展史: 系统的地球化学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 代—地球化学研究室或所;高校建立 地球化学专业。80年代开始至今逐渐 走向成熟。
2.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相互渗透
(4)古生物地史学biochronology/ biostratigraphy(无化石?生存环境) (5)古气候学palaeo-climatology(例 :冰川包裹体CO2 glacial inclusions ) (6)灾害学calamity science(天体碰 撞celestial collision、火山、地震)
2.研究内容(Substance of study)
(2)研究内容target of study:
①元素的分布distribution、分配 partitioning
体系组成自然决定naturally composed.
为什么要研究这些?与化学学科的区别。
2.研究内容(Substance Studied)
地球化学 Geochemistry
主要参考书
《元素地球化学》刘英俊等,科学出版社
,1984 《金的地球化学》刘英俊,马东升,科学 出版社,1991 《钨的地球化学》刘英俊,马东升,科学 出版社,1987
Geochemistry》 V. M. Goldschmidt,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1954 (《地球化学》V. M. 戈尔德施密特 著, 沈永直,郑康乐 译,科 学出版社,1959)
2.研究内容(Substance of study)
(1)研究对象(Objects Studied): 地球(minerals、rocks、atomsphere 、water bodies、crust、mantle、core 太阳系solar system—celestial bodies

Why to study them???
accurate measurements
(2)研究元素的结合形式和赋存状态
Speciation
(3)作用过程物理化学条件的测定
Physical-chemical conditions(e.g.pH、Eh、 ƒo2、salinity、concentration、 ionization strength)
(space-time correlations)。
1.野外工作方法
(2)地球化学取样
(geochemical samplings)
①代表性representative ②系统性Systematic(空间、时间、成因) ③统计性Statistic.
2.室内工作方法
(1)精确灵敏的测试方法 sensitive &
涂光炽(1985):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 celestial bodies)的化学组成 (chemical composition)、化学作用( chemical process)和化学演化( chemical evolution)的科学。
刘英俊等(1987):
地球化学研究地壳(尽可能整个地球 )中的化学成分和化学元素及其同位 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分配、共生组合 associations、集中分散enrichmentdispersion及迁移循徊migration cycles 规律、运动形式forms of movement和 全部运动历史的科学。
Wedpohl K.H.et al(1969):
地球化学是研究整个地球中化学元素及其 同位素的分布规律性。(Handbook of Geochemistr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