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苏东坡勤奋学习的故事解读
苏东坡学无止境的小故事
苏东坡学无止境的小故事
苏东坡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化名人,他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位老人家很擅长做饼干,就前往拜访,学习如何制作饼干。
老人家非常欣赏苏东坡的学习精神,于是在教授制作方法的同时,还传授了不少关于经济、文化和生活方面的知识,让苏东坡受益匪浅。
还有一次,苏东坡听说某个地方的桥梁建设非常出色,就特地前往考察。
当时,他已经年过半百,行动较为不便,但他仍然坚持走完整个建筑工地,认真观察每一处细节,以便更好地学习和体会。
苏东坡还是一位非常善于思考和创新的人,他经常琢磨各种文化和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解决方案。
例如,他曾经提出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言,也在官场中推行“放言四海皆准”的理念,鼓励人们敢于直言和创新。
总的来说,苏东坡的学习精神是非常值得人们学习的。
他不仅在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始终保持了一颗学无止境的心,始终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这也是他成为历史上杰出人物的重要原因之一。
- 1 -。
苏东坡改联立志:为学要谦虚
苏东坡改联立志:为学要谦虚苏东坡改联立志:为学要谦虚——《学无止境》大家应该都知道苏东坡吧,它是我国唐代八大家之一。
他自1037年出生,1101年离开。
苏东坡自幼天资聪颖,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他养成了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具有一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学业突飞猛进,渐能出口成章。
人人看了,都赞不绝口,称他是个非常难得的“神童”、“奇才”。
当时苏东坡在赞扬之中,自以为自己学富五车,才智过人,有点自傲。
便写下这幅“识遍天下字,读遍人间书”对联。
一位老翁深感苏东坡太自不量力,他便手持一本书,说自己才疏学浅特来请教,但他一个字也不认识,便鼓起勇气如实说出,老翁接过书走了。
苏东坡甚感惭愧,终于悟出了真谛。
立即来到门前在对联上各加两字,变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
并发誓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止步。
终于成为北宋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博得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盛誉。
这就是苏东坡小时候一个励志的故事,从这件事中,苏东坡受到启发,从此刻苦,成就了辉煌。
在生活中,也常常会有这种事情发我也是这样,在刚上六年级时,我是班中的佼佼者,考试都考得很好,因此我开始骄傲,导致成绩下降,总认为一定会考好,总是用骄傲来约束自己,别人在学习时,我却还沉浸成功喜悦之中,老师让我们读书,同时也让我们思考,而我却没有听进去,所以老师用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告诉我们谈们的重要性,但我却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
到了考试时,我却名落千丈,我便发奋学习,年终考试虽然不错但也不是佼佼者了。
当我无意间看到伏尔泰的这句:“书读得越多而不假思索,你会觉得你知道的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的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的看到,你知道还很少。
”名言时,我追悔莫及,为什么我当初没有听老师的话,我为什么没有听家长的话,我为什么骄傲,我为什么没有谦虚学习,为什么要一意孤行下去,而没有考过别人。
就是因为我当初的骄傲而造就的后果。
经过几天的思考,我知道了一个道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历史故事-苏东坡学艺的故事
历史故事-苏东坡学艺的故事导言苏东坡,字子瞻,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一生饱读诗书,深受古代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讲述苏东坡学艺的故事,展现他的研究之道和成长历程。
少年的苏东坡苏东坡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他早年喜欢读书,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他的父亲更是他的良师益友,教导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理。
考取功名苏东坡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失利,但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他不断研究,积累文化修养,最终在次考试中获得状元的好成绩。
这一次的成功使他名震朝野,也奠定了他在官场上的地位。
学艺之旅苏东坡在任职期间,积极参与了各种学术和文化活动。
他广泛涉猎古籍,深入研究经史文集。
同时,他与当时的一些知名学者结交,并就文学艺术展开深入的交流。
这种研究和交流的过程,让苏东坡吸取了众多的文化营养,提升了自己的文学造诣。
传播文化苏东坡不仅注重自身的研究,还积极传播和推广文化。
他提倡文风实际,主张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
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和散文,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传达给广大群众。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反映出了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进步。
结语苏东坡学艺的故事告诉我们,研究是一生的事业。
通过不断努力和积累,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才能。
同时,将学到的知识传播出去,与他人分享,也是非常重要的。
苏东坡用他的研究之道和成长历程,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以上是苏东坡学艺的故事,希望能让读者更加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化人物,并从他的研究经历中得到启示。
苏东坡年少轻狂的读书故事
苏东坡年少轻狂的读书故事
北宋⼤学⼠苏轼,少时在⽗亲苏洵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常常受到⽗亲的诗朋词友的称赞。
因此有些飘飘然。
⼀⽇,年少⽓盛的苏轼,骄傲地写了副对联贴于⾃⼰的书房门⼝。
联云:
识遍天下字,
读尽⼈间书。
⽼⽗亲⼀⽇得闲,来到⼤⼉⼦的书房检查他的学业,抬头看见对联,连连摇头暗叹。
⼉⼦如此不谦虚,他很⽣⽓。
于是,找来⼏本⽂辞深奥的古书喊道:“轼⼉,你细细读之吧!”说罢叹息⽽去。
苏轼看了⼀本⼜⼀本,书上的字、词、句他有很多不认得、不理解,⼼中⼗分惭愧。
于是,他赶紧提笔将门上联语各加了两个字。
从此以后,苏轼虚⼼学习,⽇夜攻读,终于以他的勤奋努⼒,成为唐宋⼋⼤家之⼀,诗词造诣也达到了惊⼈的地步。
你知道他在上下联的头上各加了那两个字。
谜底:加“发愤”,和“⽴志”。
注:发愤,指因为不满意⽽感情激动,突出了精神受到刺激⽽产⽣向上的内动⼒。
“发奋”和“发愤” 意义有别。
发奋指振作起来,如:发奋努⼒、发奋有为等。
发愤指决⼼努⼒。
如:发愤忘⾷、发愤图强等。
少年苏东坡勤奋学习的故事解读
少年苏东坡勤奋学习的故事解读第一篇:少年苏东坡勤奋学习的故事解读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少年苏东坡勤奋学习的故事“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这是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乘兴写的一副对联。
他把这副对联贴在自家门前,久久端详,不肯离去。
苏东坡(1037-1101)自幼天资聪颖,在饮誉文坛的父亲的悉心教育和耐心指导下,他逐渐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很有一股子“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劲头。
经过几年的奋发努力,他的学业大有长进。
小小年纪,就已经读了许多书,渐能出笔成章了。
父亲的至亲好友看了,都赞不绝口,称他是个难得的“神童”,预言他必是文坛的奇才。
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不免有些飘飘然起来。
他自以为知识渊博,才智过人,颇有点自傲。
一天,他洋洋自得地取过笔墨和纸,挥毫写下了以上的这副对联。
他刚把对联贴在门前,有位白发老翁路过他家门口,好奇地近前观看。
这位老翁看过,深感这位苏公子太自不量力,过于自信了。
过了两天,这位老翁手持一本书,来苏府面见小东坡,言讲自己才疏学浅,特来向小苏公子求教。
苏东坡满不在乎地接过书本,翻开一看,那上面的字他竟七彩教育网全国最新初中、高中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免费下载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一个都不认识,顿时红了脸。
老翁见状,不露声色地向前挪了几步,恭恭敬敬地说道:“请赐教。
”一句话激得小东坡脸红一阵、白一阵,心里很不是滋味。
无奈,他只得鼓足勇气,如实告诉老翁他并不认识这些字。
老翁听了哈哈大笑,捋着白胡子又激他道:“苏公子,你不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怎么会不识此书之字?”言罢,拿过书本,扭头便走。
苏东坡望着老翁的背影,思前想后,甚是惭愧。
他终于从老翁的话中悟出了真谛,立即提笔来到门前,在那副对联的上下联前各加了两个字,使对联变成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次,他依然端详了好久、好久,并发誓,要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永不自傲。
苏轼的读书故事
苏轼的读书故事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读书故事许多人都耳熟能详。
以下是苏轼的读书故事:
1.少时独醉读书
苏轼自幼聪明,好读书,常独自在山水之间,静心读书,不饮不食,直到天黑方归。
有一次,苏轼望着星空,心中感慨:“人生苦短,何必忙忙,不如静静地读书,享受读书的乐趣。
”从此,他就更加勤奋地读书,并发扬光大了“少年读书,长剑走天涯”的文化传统。
2.夜读书捉虫
苏轼晚年因犯错被贬为岭南,贬谪之地蚊虫等害虫猖獗,夜晚寝食难安。
苏轼便在夜间用烛光读书,顺便捉虫。
他说:“夜读书有余舒,捉蚊独立寒.”这个故事让人看到苏轼并没有因贬谪而沮丧,而是通过读书与捉虫,宣泄了自己的情感。
3.把戏理论的由来
苏轼任过太学博士,他小时候就非常喜爱戏曲,学了许多戏曲音韵,懂得戏曲表演技巧。
根据“字画必须在独处时取得心满意足的效果”的观念,苏轼开始在家中摆弄布幕、搭建舞台,然后唱台词,在自己房间里表演京剧、昆曲等戏曲作品,做一些小把戏,从中发掘、思考和消化表演和作品的技巧和艺术骨干,这就是把戏理论的由来。
苏轼勤奋的故事
苏轼勤奋的故事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传奇。
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人才子。
苏轼少年时期就十分用功读书,常常熬夜苦读,白天则忙于应酬和政务。
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每天写诗作文,笔耕不辍。
在治理洪灾时,他深入实地考察,撰写了《治洪十策》,成为当时治理洪水的重要参考。
苏轼的画作以山水画为主,自成一家。
他的画作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他对人生、自然和哲理的思考和理解。
他注重写实,追求真实的表现手法,同时又赋予画作以深刻的内涵,使画作不仅具有欣赏价值,更有思想内涵。
苏轼的诗文作品更是脍炙人口,他的文章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创作则独树一帜,被后人称为“苏式”。
他的作品充满了思想性、哲理性和人性的关怀,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启示意义。
苏轼勤奋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勤奋好学、不断进取的榜样。
他的文化成就和艺术风格,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源。
苏轼刻苦读书的故事简短
苏轼刻苦读书的故事简短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一生都非常重视读书学习。
据传记载,苏轼小时候就非常用功,每天都刻苦地读书。
他常常熬夜读书,有时候甚至读到天亮。
即使在极端的贫困条件下,苏轼也不放弃学习。
他常常背诵经书,钻研经典,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政治见识。
正是由于他的刻苦读书和不懈努力,苏轼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政治家,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刻苦读书,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苏轼励志故事
苏轼励志故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但都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不断励志向前。
苏轼的励志故事,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气馁,勇往直前。
苏轼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自小聪颖好学。
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要求他勤奋好学,不断进取。
苏轼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立志要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才。
他勤奋好学,不断钻研文学和诗词,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巨匠。
然而,苏轼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先后历经了流放和监禁,遭受了各种磨难和折磨。
但是,苏轼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倒,相反,他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不断励志向前。
在流放期间,他以“饮冰室”为题写下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名篇,表达了自己的豁达和乐观。
苏轼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不气馁,不放弃。
只有坚定信念,不断努力,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我们要像苏轼一样,不畏艰难,坚定前行。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励志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
的人。
他的诗词和文章至今仍然被人传诵,他的励志精神也一直激
励着我们。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的态度,励志向前,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成功的曙光。
苏轼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不断努力,就
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让我们向苏轼学习,以他为榜样,不畏艰难,
勇往直前,迎接人生的挑战。
愿我们都能像苏轼一样,不断励志,
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故事:苏东坡“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故事:苏东坡“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01苏东坡从小博览群书,才智过人,没少得到别人的夸奖。
于是,人也就跟着飘起来,异常骄傲自大。
觉得自己无所不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有一年的除夕呢,一大早,小东坡就写了一副对联,然后让自家的仆人把写好的对联张贴在大门上。
那么,我们来看看,小东坡究竟写了什么呢?“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这很好理解,意思就是他认识天下所有的字,他已读完人间所有的书啊。
那事实上呢,果真如此吗?02自然不是。
于是有那不服气的,看不过去的人,就找上门来了。
有一天,有个人拿着本书就来了,请教东坡。
东坡呢,满不在乎地接过书一看,吓了一跳,两眼看看这毫不起眼的老头,又再瞅瞅这书上好多不认识的字,这书,这老头究竟从哪儿弄来的呢?真心没见过。
于是,小东坡刹那之间,面红耳赤,内心羞愧难当。
03老人觉得自己教育东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也就露出了笑容,赶紧追问:“你不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吗?怎么,这会子连这几个简单的字都不认识啦?”说完,老人拿回书,摇摇头走了。
原来,这位老人有一次不经意的从东坡家门口经过,看见了东坡写的对联,内心里还是挺佩服他的,觉得的确有才华。
不过,如此年少轻狂,实不可取。
于是,就想着用一个什么办法来灭灭他的气焰。
04东坡站在自家的门口,羞愧地望着老人离去的背影,想着老人的话语,心中一时顿悟起来。
于是,让仆人拿笔来,在对联上进行了修改。
这样才有了后来的对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因为这增加的四个字,让之前的轻狂之气顿时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东坡要勤奋学习的志气。
这成为后来东坡要发奋读书的态度。
由骄傲变得谦虚,亦愿意诚心求教。
东坡终于让自己成为了文学巨匠。
宋朝的大诗人、大文豪。
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结束语:别林斯基说:“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
”东坡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拥有怎样的才华和学识,都不可以骄傲自满,更不可以轻狂。
苏轼少年发奋读书的故事
苏轼少年发奋读书的故事苏轼少年发奋读书的故事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少年发奋读书的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于公元1037年,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公元1057年中进士,调福昌主簿,授凤翔府签书判官。
1065年,通过殿试,正式授直史官,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各朝,先后任通判、知州、翰林学士兼侍读,官至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
他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散文和诗、词方面,更是成绩斐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文学家并称“三苏”。
苏轼的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
其父苏洵以散文著称,被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母亲程氏,也是名门才女,未出阁时,就在诗文方面有着较高的声誉。
共同的情趣、共同的爱好,使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作诗联对,成了他们沟通思想、抒发情怀的主要方式。
苏轼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从两三岁便经常观察父母作诗联对的活动,而苏洵和程氏,也根据自己学习成才的经验,从小对他进行最基本的培养和教育。
先教他识字、背诗。
后让他致力于学习经书。
苏轼非常聪明,读书刻苦,到他十多岁的时候,家中的所有藏书,从先秦时的诸子百家,到隋唐时期的大家名著,全都读了个遍,并且对其中不少篇目都能背出。
这时,他写的文章、作出的诗词,常常受到一些名家的称赞,于是,自满情绪油然而生,认为按自己现在的水平,可以称得上“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了,便在书房的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几天之后,一位自称姓朱的老人登门拜访。
当老人被人带到书房,看了书房门上的对联时,不由得微微一笑,然后,从袖筒中拿出一本书来,十分谦恭地向苏轼求教。
苏轼打开一看,是一本古书,不要说自己从没有读过,就连里边的字,也有许多不认识。
他不得不面红耳赤地低下了头。
那位姓朱的老人见状,便笑着说:“天下那么多书,也许有公子没见到过的,我再去请教别人吧,就不难为你了。
苏轼少年发奋读书的故事
苏轼少年发奋读书的故事
你知道苏轼不?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大文豪呢。
苏轼小时候读书可发奋啦。
苏轼打小就特别聪明,脑子转得快,但他可没仗着自己有点小聪明就偷懒。
他呀,小时候就对读书充满了热情。
他家住在眉山,那地方山清水秀的,可他没心思光去玩。
每天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对着那些书本,感觉就像在探索一个超级神秘又超级有趣的世界。
他读书特别认真,就像一个小探险家在挖掘宝藏一样,每个字、每句话都不放过。
他的父亲苏洵也是个文化人,家里边的学习氛围那是相当浓厚。
苏轼在这种环境下,更是像小火箭一样“嗖”地往前冲。
白天读,晚上也读,有时候读到深夜,蜡烛都烧了大半截了,眼睛都熬得红红的,还不肯放下书本。
他读书的时候,那叫一个专注,周围就算有啥动静,他都像没听见似的。
他读的书可多了,经史子集啥都看。
就这么勤奋努力地读书,就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大文豪打下了超级坚实的基础。
你看,人家苏轼小时候这么发奋,长大后才那么有才华,这可都是小时候下苦功夫的结果呢。
苏轼学无止境的故事
苏轼的故事如下:
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干门前手书一联:“识谝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
与苏轼读书有关的故事
与苏轼读书的故事与苏轼读书有关的故事导读: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与苏轼读书有关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苏轼读书的故事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
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可以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
在这种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就在小苏轼骄傲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来上门求教。
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说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
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所以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
”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
这一刻,他明白了人外有人的话的意思了。
对着老人满含希望的眼睛,他只好惭愧地摇了摇头。
通过这件事,苏轼觉醒了,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前那么骄傲实在不应该。
他又想起自己作的那令人脸红的对联,于是苏轼连忙回到书房,准备扯下来。
但就在动手的一瞬间,他忽然停住了,只见他略一思索,拿来笔墨,在上下联的前面各加两字,然后端详一番,满意地摊开书本又发愤用功去了。
这一切都被站在窗外的母亲看得很清楚。
于是她来到书房,只见对联变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母亲微笑着点点头。
苏轼从小就是这样,在学问上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一定会提出来,即使对方是老师,也会直言不讳。
正是从小养成的这种认真对待学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也让他受用终生。
苏东坡学无止境的小故事
苏东坡学无止境的小故事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和诗人,被誉为“文学奇才”。
他的学问广博,涉及诗、文、书法、历史、经济、政治等领域,一生不断地学习,追求学问的卓越和完美,被后人称为“学无止境的苏东坡”。
苏东坡从小聪明过人,学习非常刻苦,但他却很谦虚,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已经学到了足够的东西。
有一次,他得到了一本很有名的诗歌集,他非常喜欢,便在家里仔仔细细地研读。
一位朋友来访,看到苏东坡拿着这本诗歌集在看,就问他:“你已经读过这本书了吗?”苏东坡回答说:“还没有,我还在学习中。
”
苏东坡的学习之路从不止步,他经常向别人请教、讨论,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位很有名的学者,便去拜访他,希望能够从他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当他见到这位学者时,对方问他:“你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了,我不知道你还能学到什么?”苏东坡回答说:“我还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因为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
苏东坡的学习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人,他的学问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还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取得更大的成就。
- 1 -。
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的故事
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的故事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东坡先生”。
他生于一个读书人家庭,自小就展现了出众的才华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的故事始于他的少年时代。
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对书籍充满了兴趣。
他父亲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家中藏书丰富。
每当苏轼有空闲时间,他就会深入书房,翻阅各种书籍。
他对诗词、文学、历史以及哲学等各个领域都充满了好奇心。
在读书的过程中,苏轼渐渐发现自己对文学写作有着特殊的天赋。
他开始写诗,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和题材。
他的作品得到了一些老师和朋友的认可,这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写作热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苏轼意识到,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仅仅阅读自己熟悉的领域是远远不够的。
他决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读尽人间书。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苏轼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广泛阅读各种书籍。
他不限于文学,他读了历史、哲学、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的书籍。
他经常深夜研读,用心体会每一本书的精髓。
他坚信,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和见识,才能在文学创作中有更高的境界。
苏轼的阅读广泛且深入,他的书房成为了他的世界。
每当他读到一本好书,他就会用心体味其中的智慧和哲理,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他的作品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充满了深度和智慧。
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他对知识的追求和引领,更彰显了他作为一个文化人的追求和责任感。
他通过阅读书籍,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加深自己的思考,从而在文学、政治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发出了重要的声音。
苏轼的这种立志和实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鼓励着人们勇于追求知识,不断学习和成长。
他也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激励着他们在文学和思想创作中不断超越自我。
总之,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的故事,展现了一个文化人的追求和决心。
他通过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故事鼓舞着我们不断追求知识,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关于苏轼读书的故事_关于苏轼的励志故事
关于苏轼读书的故事_关于苏轼的励志故事你知道号称东波居士的苏轼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苏轼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苏轼的勤俭小故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
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
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
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
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苏轼的读书故事相传,北宋年间,苏轼因诽谤朝政被贬到汝州,任团练使。
初到汝州,看到这里到处穷山恶水,苏轼自恃才高,很瞧不起那里的文武官员,经常闭门谢客。
一日,他在衙门里觉得闷,便独自溯汝河而上去游云梦山。
踏着两山夹峙树林生的林间小径过了紫逻口,穿过水流哗哗的汝河桥,随着熙熙攘攘笑语喧哗的滚滚人流,苏轼走到云梦山下。
只见一座寺院依山而建,钟楼巍巍桃角飞檐,宝塔俏丽,屹立寺中,在绿树掩映下,云梦寺深藏不露,古朴静雅。
苏轼顿时悟道,这样一个人间仙境,又是鬼谷讲学授徒的地方,必有文海高僧,若能暗访出来,也算是一个他乡知已了。
于是他折下一银树枝当拐杖,化装成一个土老冒儿走进寺院。
这时已近中午,睛空万里,骄阳似火,苏轼走了半日口喝难耐,便走在寺内讨口茶喝。
他看见寺内一个小和尚手拿鸡毛帚子正在大殿里给香案扫尘,苏轼忽发异想,先试试这云梦寺的小和尚有多少才智,不就知道寺内高僧的智慧之水有多深了吗?于是,他大大洋洋踱进大殿,在香案前正襟危坐,还没顾上说口渴,谁知那小和尚一看见他,忙停下手里活计,双手一合施一礼说:阿弥佗佛,请施主暂在殿内消汗,贫僧马上去取茶伺候,并且一定给施主送上您点要的杜仲名茶。
苏东坡好学的例子 好学的例子
苏东坡好学的例子好学的例子苏东坡好学的例子(一)苏东坡勤奋好学的故事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少年时就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常常受人夸奖。
好话听多了,渐生傲气。
一天,他乘兴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瞧这口气,真有“天下第一”的样子。
过往行人看了,有的夸这家出了能人,也有的摇摇头,觉得海口夸得太大了。
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朽特来请教。
”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
出于尊敬,他为老者让了座,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地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列就读不下去了。
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
越往下看,生字越多。
立刻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脑门上汗涔涔的。
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
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后来,他果然成了中国的大文豪。
苏东坡好学的例子(二)【转】苏东坡居士故事趣闻【一】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时,与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东坡自觉修持有得,便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禅师看过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
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的批示,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二字,不禁无名火起,立即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着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何必骂人呢?”禅师若无其事地说:“我骂你什么啊?”苏东坡于是将诗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道:“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苏东坡听罢,惭愧不已。
学无止境的典故少年苏轼
学无止境的典故少年苏轼学无止境的典故从前有一人,生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但他天资颖慧,生性好奇。
他喂养了许多鸟雀,饶有兴味地欣赏其啁啾,聊以自娱。
他极为惊异地发现,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皆好听极了。
一日晚间,他在家听到附近传来一种声音,十分悠扬,遂臆断为一只小鸟,出去捕之。
路上,遇见一位牧童,正在吹着一根本管,同时手指在上面按动着,忽而捂住某些孔眼,忽而放开,使木管发出了那种响声,宛然喈喈鸟语,不过发音方式迥然不同。
他惊诧不置,并在好奇心驱使下,送给牧童一头牛犊,换取了那支笛子。
他通过思索意识到:假使牧童未从此地路过,他将永远不会晓得,自然界有两种产生声音和乐音的方法。
他决定离家出走,意欲经历一些其它奇事。
翌日,当他经过一幢茅舍时,听见里面响着一种乐音,为了弄清是支笛子还是只乌鸦,他信步而入。
只见一少年,正用拿在右手的一根弓,拉着绷在左手持着的一只木匣子上的几条筋,同时指头在筋上移动着;根本不必吹气,那件乐器就发出了各种悦耳的声音。
此时他有多么惊愕,凡是像他一样具有智慧和好奇心的人,都是可想而知的。
他偶然见识了这两种意想不到的产生声音和乐音之新法后,遂开始相信自然界尚会存在其它方法。
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当他走进一座圣殿时,为了瞧瞧刚才是谁在奏乐,便往门后看去,发觉音响是在开门之际产生自门枢和铰链。
另外一次,他兴致勃勃地走进一家酒店,以为能看到某人在用弓轻轻触动小提琴的弦,但看见的却是有个人正用一只手指的指尖,敲着一只杯子的杯口,使其发出清脆的响声。
可当他后来观察到,黄蜂、蚊子与苍蝇不是像鸟雀那样,靠气息发出断断续续的啼叫声,而是靠翅膀的快速振动,发出一种不间断的嗡嗡声时,与其说他的好奇心越发强烈了,毋宁说他在如何产生声音的学问方面变得茫昧了,因为他的全部阅历俱不足以使他理解或相信:蟋蟀尽管不会飞,但却能用振翅而非气息发出那般和谐且响亮的声音。
嗣后,当他以为除了上述发声方式之外,几乎已不可能另有它法时,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样的风琴、喇叭、笛子和弦乐器,种类繁多,直至那种含在嘴里、以口腔作为共鸣体、以气息作为声音媒介物的奇特方式而吹奏的铁簧片。
诗人苏轼好学的故事介绍
诗人苏轼好学的故事介绍苏轼虽是一名著名的诗人,但苏轼天性好学。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诗人苏轼好学的故事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好学讲了什么《苏轼好学》所介绍的是苏轼的一个小故事,由这个小故事所引申出来的道理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学习。
苏轼是眉州眉山人,他从前在读《范滂传》时候欣赏范滂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法,对他的人生既羡慕又崇拜,很想成为他那样的人,有着刚毅正直,不为权势所屈服的那种精神,所以一心想要成为那样的人。
于是苏轼便询问他的母亲,问他可不可以成为和范滂一样的人。
他的母亲节也是个博览群书,十分懂的道理的人,听他有这样的想法当然是支持的,便说道,“你若是能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我自然可以成为范母。
”这样的说法无异于最好的鼓励,苏轼十分的心驰神往。
后来苏轼博览群书、并且对社会和各种事情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并且每天都能写几千字的文章。
更喜欢像贾谊那样伟大的人,这时候他才明白《范滂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不禁心生感叹。
后来当他读到《庄子》这本书的时候,苏轼心中突然霍然开朗,心中想到从前我读书以后心中有许多的想法和感悟都说不出来,不能明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想,直到读到这本书才明白过来,这本书真是深得我心啊!苏轼作为宋代著名的大文豪、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人生无疑是成功的,虽然其中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曲折和苦楚,可是他的卓越贡献和成就是无法否认的。
而他的成功自然离不开本身先天的天赋和后天自身的勤奋努力,和他的成长环境也是密切相关的。
苏轼抗洪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豪,不仅仅在文学和艺术上具有杰出的成就,而且还是一个颇有政绩的官员,苏轼的为官之路可以说一波三折,曾经几次被发配到离京城很多的蛮荒之地,苏轼抗洪讲述的就是苏轼在徐州做官的时候带领士兵与群众抗击洪水的故事,在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为官的恪尽职守。
史书记载,苏轼在徐州做官的时候遇到了洪水,洪水决堤了,要淹没曹村,由于洪水难以泄出,水汇集到了城下,城墙马上就要被冲垮了,于是富民们都想要逃出城去躲避水灾,苏轼下令说,富民们如果逃走了,就会动摇民心,那么我还领带谁来抗击洪水呢?只要有我在,我就不会让洪水冲垮家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苏东坡勤奋学习的故事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
这是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乘兴写的一副对联。
他把这副对联贴在自家门前,久久端详,不肯离去。
苏东坡(1037-1101)自幼天资聪颖,在饮誉文坛的父亲的悉心教育和耐心指导下,他逐渐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很有一股子“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劲头。
经过几年的奋发努力,他的学业大有长进。
小小年纪,就已经读了许多书,渐能出笔成章了。
父亲的至亲好友看了,都赞不绝口,称他是个难得的“神童”,预言他必是文坛的奇才。
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不免有些飘飘然起来。
他自以为知识渊博,才智过人,颇有点自傲。
一天,他洋洋自得地取过笔墨和纸,挥毫写下了以上的这副对联。
他刚把对联贴在门前,有位白发老翁路过他家门口,好奇地近前观看。
这位老翁看过,深感这位苏公子太自不量力,过于自信了。
过了两天,这位老翁手持一本书,来苏府面见小东坡,言讲自己才疏学浅,特来向小苏公子求教。
苏东坡满不在乎地接过书本,翻开一看,那上面的字他竟
一个都不认识,顿时红了脸。
老翁见状,不露声色地向前挪了几步,恭恭敬敬地说道:“请赐教。
”一句话激得小东坡脸红一阵、白一阵,心里很不是滋味。
无奈,他只得鼓足勇气,如实告诉老翁他并不认识这些字。
老翁听了哈哈大笑,捋着白胡子又激他道:"苏公子,你不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怎么会不识此书之字?"言罢,拿过书本,扭头便走。
苏东坡望着老翁的背影,思前想后,甚是惭愧。
他终于从老翁的话中悟出了真谛,立即提笔来到门前,在那副对联的上下联前各加了两个字,使对联变成为: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次,他依然端详了好久、好久,并发誓,要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永不自傲。
从此,他手不释卷,朝夕攻读,虚心求教,文学造诣日深,终于成为北宋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博得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