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洋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对策分析_陈省平

合集下载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作者:胡青来源:《绿色科技》2017年第06期摘要:指出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海洋环境监测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面临的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

从我国海洋环境检测当前的工作形势出发,具体分析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高我国海洋环境检测工作的成效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能为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形势;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X8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100-021 引言我国海岸线漫长,海洋资源丰富。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都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容。

为了将我国发展成为世界海洋强国,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沿海经济区的发展建设工作,积极鼓励合理开发沿海城市海洋资源,同时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检测工作也十分重视。

但是,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较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虽然在长期的发展中,我国的海洋监测工作在监测内容、技术手段以及科学预报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总体技术水平依然相对滞后。

基于近些年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灾害频发的现状,本文就目前我国海洋环境及检测工作形势,分析了国内海洋环境检测工作的现状及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就如何提高我国海洋环境检测工作的成效提出了相关建议。

2 海洋环境及监测工作现状随着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目前我国海洋环境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一方面是海洋污染严重,每年由江河入海和陆地排污口直接排入大海内的总污染物高达5000万t,其中包括大量的重金属有害物质、有机污染物及环境分泌干扰物等,导致我国海洋生态系统严重失衡,海洋资源日渐衰退减少。

另一方面,由于海洋资源受到不科学,不合理的过度开发造成了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面积逐年减少,海洋溢油和危化品的泄漏问题频发也使我国海洋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海洋环境监测服务需求不断提升,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第二产业也逐渐向沿海地区靠拢,海洋的开发力度进一步增大,使得经济对海洋的依赖程度也有所提升,这无疑给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及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海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解决措施探析

海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解决措施探析

海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解决措施探析发布时间:2021-09-27T09:22:43.839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1年16期作者:张盛鹏陈星光张欣欣李莹[导读] 也导致不同地区海洋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存在较大差距 [1]。

荣成市海洋发展局山东威海 264300摘要:随着海洋经济建设的大力发展,合理地利用和掌握海洋环境现状成为了当前重要的问题,而环境监测数据获取是了解海洋环境状况的最基本的手段。

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非常有特色质量管理模式,高质量的获取监测数据,对于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尤为重要。

关键词:海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措施1海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和质量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较平稳,实验室能力比对和实验室飞行监督检查也起到很好的促进提高和监督监管作用。

但质量管理工作中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比如海洋环境监测质量保障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现有的制度、标准规范的实施没有完全得到落实;监测方法落后,现场的便携式方法没有及时写入监测标准;日常监督管理和内审工作容易流于形式;环境监测技术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升;缺乏相应的考评制度和奖惩机制;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导致不同地区海洋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工作存在较大差距 [1]。

2海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解决措施2.1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各监测单位严格按照《海洋监测规范》和质量体系运行等要求,建立三级审核制度,加强监测数据审核,规范监测数据报告格式。

统一审核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并于 3 个工作日内将数据审查情况反馈各监测单位,由各监测单位根据要求进行数据复核,对可疑数据需要报送原始监测资料,在确认后重新上报。

审核确认后提交上级有关部门。

所有上报数据如有缺项,必须详细说明理由,未做说明或理由不足者将退回责任单位。

监测数据必须通过保密渠道报送。

负责监测数据通过保密渠道报送上级有关部门。

南海海洋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对策探讨

南海海洋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对策探讨

南海海洋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对策探讨作者:熊增志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18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海洋经济高速发展,涉海活动也不断增加,从而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随之突出。

然而,我们还可以看到南海海洋环境的监测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观察到南海海洋环境的现状,并且针对一系列问题,给出解决的方案和办法,从而不断促进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逐步提升,实现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关键词:海洋环境监测;环境治理;对策;方案引言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导致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为了寻求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平衡发展,我们必须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已取获得了一系列的优异成就,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监测人员的技术和能力也急需增强,监测网络与资金投入存在很大的难题,这就限制海洋环境监测的进一步发展和进一步成长。

看到这些现状,我们也需要对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促进中国海洋经济特别是南海沿岸城市经济和海洋生态环境平衡和谐的发展,从而不断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提升。

1.南海海洋环境监测的现状伴随着我国海洋视野的不断发展,我国南海海洋环境监测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然而,仍然在一些方面亟待提升,我们也就南海海洋环境监测的现状进行分析,更加全方位地考虑情况。

1.1管理制度不健全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是一种具体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治理系统,唯有不断规范治理体系,才能够确保南海海洋监测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我国现今海洋监测管理体系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也需要不断建立健全一套完整有效的制度,从而促进海洋监测的提升和发展,坚持规范海洋环境监测的进一步提升,促进海洋环境的进一步监管,不断促进海洋事故和海洋污染等灾害的评估与发现。

关于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探究

关于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探究

关于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探究1. 引言1.1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意义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意义非常重要,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社会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海洋环境直接关系到地球气候、气候变暖、海洋酸化等重要环境问题。

通过对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可以及时了解海洋环境的变化趋势,为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也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减少捕捞过度、污染等问题的发生,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也对海洋灾害的预警和应对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及时发现海洋环境异常变化,提前采取措施避免灾害发生,保护人类和海洋生物的生命财产安全。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是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健康的必要手段。

1.2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现状海洋环境监测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监测网络日益完善,监测技术不断创新,监测数据质量不断提高。

各级监测机构通过建立联网监测系统、开展现场监测和定点观测等多种形式,实现对海洋环境的全方位监测,为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不足。

监测网络覆盖面不够广,监测点分布不均衡,导致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和可信度存在一定难度。

监测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地区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监测阶段,无法满足对海洋环境变化的及时监测需求。

监测数据的采集、处理、传输和共享等环节仍存在一定障碍,数据的共享和整合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完善监测网络、提高数据共享和管理水平,以推动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1.3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挑战在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着诸多挑战。

海洋环境监测通常需要广泛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涉及到海水质量、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污染等多个方面,而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024年海洋污染现状及其对策》范文

《2024年海洋污染现状及其对策》范文

《海洋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海洋,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食物链支撑以及诸多生态服务。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海洋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当前海洋污染的现状、成因及危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海洋污染现状1. 海洋污染的种类海洋污染主要包括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等。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船舶运输、农业活动、城市污水等。

2. 海洋污染的分布与程度全球各大洋和海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其中,沿海城市和工业区的海域污染尤为严重。

石油泄漏、化学物质排放等事件频繁发生,导致海洋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

三、海洋污染的成因及危害1. 成因(1)工业生产: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海洋中,导致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进入海洋。

(2)船舶运输:油轮事故、船舶泄漏等导致大量石油进入海洋,对海洋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3)农业活动: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随河流进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威胁。

(4)城市污水: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海洋中,含有大量有机物、病原体等有害物质。

2. 危害(1)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污染物会破坏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生物死亡、种群减少甚至灭绝。

(2)影响渔业资源:污染会导致渔业资源减少,影响渔业生产和渔业经济。

(3)威胁人类健康:海产品中的污染物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4)影响气候:海洋污染还会影响全球气候,加剧温室效应等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更加严格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排放、污染海洋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跨国界的海洋污染问题。

2. 提高污染治理技术研发更加高效的污染治理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例如,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船舶油污处理技术等,减少污染物进入海洋的途径。

3. 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产、低碳生活,减少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城市污水等对海洋的污染。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2017年3月鎳色斜仗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6期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胡青(山东省寿光市海洋管理站,山东寿光262700)摘要:指出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海洋环境监测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面临的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

从我国海洋环境检测当前的工作形势出发,具体分析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高我国海洋环境检测工作的成效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能为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形势;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X8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100-021引言我国海岸线漫长,海洋资源丰富。

海洋资源的开 发、利用一直都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容。

为了 将我国发展成为世界海洋强国,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沿 海经济区的发展建设工作,积极鼓励合理开发沿海城市 海洋资源,同时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检测工作也十分重 视。

但是,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较其他发达国家而 言起步较晚,虽然在长期的发展中,我国的海洋监测工 作在监测内容、技术手段以及科学预报等方面都取得了 很大进步,但总体技术水平依然相对滞后。

基于近些年 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灾害频发的现状,本文就目前我国 海洋环境及检测工作形势,分析了国内海洋环境检测工 作的现状及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就如 何提高我国海洋环境检测工作的成效提出了相关建议。

2海洋环境及监测工作现状随着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目前我国海洋环境 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一方面是海洋污染严重,每年 由江河人海和陆地排污口直接排人大海内的总污染物 高达5000万t,其中包括大量的重金属有害物质、有机 污染物及环境分泌干扰物等,导致我国海洋生态系统严 重失衡,海洋资源日渐衰退减少。

另一方面,由于海洋 资源受到不科学,不合理的过度开发造成了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面积逐年减少,海洋溢油和危化品的泄 漏问题频发也使我国海洋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

关于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探究

关于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探究

关于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探究【摘要】海洋环境监测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维护人类生存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性。

在监测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包括设备故障、人为操作失误、监测范围和深度不足、监测频率不足以及资金和技术限制。

这些问题导致监测数据不准确、误差增加、监测效果受限、数据滞后等情况。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设备维护与更新、提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和意识、优化监测方案和增加监测频率、增加对监测工作的投入。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提高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保护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

加强监测工作是维护海洋环境健康的关键。

【关键词】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设备故障、人为操作失误、监测范围、监测深度、监测频率、资金限制、技术限制、设备维护、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监测方案、投入。

1. 引言1.1 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涉及到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污染防治等方面。

海洋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海洋环境变化和问题,为保护海洋资源、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监测海洋水质、海洋生物、海洋底质等参数,可以了解海洋环境质量及生态系统的状况,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指导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海洋环境监测对于防止海洋污染、减轻气候变化、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准确的监测数据,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海洋环境,实现海洋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提高监测水平和效果,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海洋环境监测的现状海洋环境监测的现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加,海洋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污染和破坏。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海洋环境监测设备的质量和稳定性不尽如人意,设备故障导致监测数据不准确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人为操作失误也时有发生,引发数据误差的情况并不少见。

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与防范措施研究

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与防范措施研究

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与防范措施研究海洋环境污染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对海洋生物和人类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海洋环境受到的污染也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一、海洋环境污染现状海洋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农业排放、石油化工等各种工业活动以及海上交通船舶排放等。

这些排放物中包含了大量的有害物质,比如重金属、石油、有机物质等,严重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

1. 工业污水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中含有各种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到海洋中会导致海水的污染,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衍。

而且,有些有害物质可能会在海洋中蓄积,进而危害海产品的质量和人类的健康。

2. 城市生活污水排放3. 海上交通船舶排放船舶在海上航行时会排放废气和废油,其中含有的硫化物、氮氧化物和石油化合物对大气和海洋环境都造成较大的污染。

一些货船可能在海上故意排放油污、垃圾等,直接污染海洋水域。

海洋环境污染涉及的范围广泛,影响深远。

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来改善海洋环境。

1. 加强立法和监管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于违法排放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严厉处罚,提高对海洋环境污染行为的法律制约力度。

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加强对排放源和污染物排放浓度的监测,并及时公布相关信息。

2. 改善工业生产和排放方式推动工业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水排放和废气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鼓励企业实施再生水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措施,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3. 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投入,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效率。

普及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降低对海洋的直接排放,避免导致富营养化和有毒物质排放现象。

4. 加强船舶排放管理对船舶的废气排放和废油排放进行严格管控,制定相关标准和技术规定,加强对船舶排放的监测和管理。

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优化设计

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优化设计

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优化设计一、引言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地球上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宝库。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海洋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如污染、过度捕捞、气候变化等。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一套高效、准确、全面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至关重要。

二、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现状目前,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通过卫星遥感、浮标监测、船舶监测等手段,我们能够获取大量的海洋环境数据。

然而,现有的监测系统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监测范围有限当前的监测手段往往只能覆盖部分海域,对于一些偏远、深海区域的监测还存在空白。

(二)监测参数不够全面现有的监测系统主要侧重于一些常规的物理、化学参数,如温度、盐度、酸碱度等,对于生物、生态等方面的监测相对较少。

(三)数据传输和处理效率不高大量的监测数据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存在延迟和丢失的情况,影响了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四)监测设备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有待提高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中,监测设备容易受到损坏,导致监测工作中断。

三、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优化设计原则为了克服现有监测系统的不足,优化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性监测系统应涵盖海洋环境的各个方面,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

(二)准确性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实时性提高数据传输和处理的速度,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获取和分析。

(四)灵活性监测系统应能够根据不同的监测任务和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和配置。

(五)经济性在保证监测效果的前提下,降低监测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成本。

四、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一)监测技术和设备的优化1、引入新型传感器开发和应用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传感器,如微型生物传感器、纳米材料传感器等,以实现对海洋环境中微量污染物和生物指标的监测。

2、融合多种监测手段结合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水下机器人监测等多种技术,实现对海洋环境的全方位、立体式监测。

海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解决措施探析

海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解决措施探析

海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解决措施探析[摘要]随着海洋经济建设的大力发展,合理地利用和掌握海洋环境现状成为了当前重要的问题,而环境监测数据获取是了解海洋环境状况的最基本的手段。

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非常有特色质量管理模式,高质量的获取监测数据,对于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对国内海洋环境管理现状进行了概述,对海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质量管理实施进行深析。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更好地推进我国海洋环境监测质量工作建设。

[关键词]质量管理;海洋环境监测;质量控制1海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经历了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依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效果,不利于这项工作未来的发展。

1.1 管理制度缺乏完善性与严谨性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是一项具有时效性、技术性和综合性的工作,只有在严格且完善的制度管理下才能确保这项工作能够有效地发展和运行。

但是现阶段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尚未生成十分严谨和完善的管理制度,由于此原因,严重地限制了海洋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

因此,当下需要构建一套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的管理制度,制度中应包含针对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职能和任务,完善对于监测人员专业能力的考核,保证人员的专业能力符合标准,同时还要建立起海洋环境监测的网络信息化系统,及时防治海洋灾害以及海洋污染现象。

1.2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能力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对象主要有海水、地质条件、大气污染等等,监测的环境比较恶劣,且容易出现突发状况,监测设备所需要的运行成本比较高。

由于资金的限制问题,许多监测设备无法及时进行更新与升级,限制了监测工作的良好运行和发展。

另外,由于监测人员所处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薪资待遇不高,监测工作岗位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监测人才队伍的建设情况不够理想,队伍中为数不多的监测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能力,并且个别人员并没有经历过专业的培训,无法熟练地应用和操作监测设备,不具备良好的应急处理能力,导致监测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受到限制。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一、引言海洋环境监测是保障海洋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已经成为现代海洋条件下的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建设不断加快,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也日益得到重视。

本文将介绍当前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二、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现状1.传统观测技术传统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主要采用水文、气象、海洋化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手段,通过在海上、岸边等固定站点连续定点观测、定期巡航等方式,对海洋环境进行系统监测。

这种方法简单、实用,但只能提供局部、间歇的数据,缺乏区域全面的、连续的动态信息。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基于遥感卫星或飞机等平台获取遥感图像,通过图像解译等手段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方法。

针对海洋环境监测,遥感技术可以帮助掌握海洋温度、叶绿素、悬浮物、水体透明度等海洋参数,有效提高了海洋环境监测的精度。

但由于航线和观测周期的限制,遥感图像只能提供局部静态的海洋环境信息。

3.数值模拟技术数值模拟技术是一种通过对海洋物理、化学、生态等环境参数进行建模、仿真,为海洋环境研究提供的一种有效工具。

数值模拟技术可以有效预测海洋环境变量,提供区域和全球尺度的气候和海洋生态系统反馈信息,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海洋环境监测手段。

但该方法需要依赖数学模型,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校验和验证,并且对于复杂的海洋环境问题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可能存在一定误差。

4.无人船技术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无人船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海洋环境监测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

无人船利用拖曳式科学设备、传感器等实现对海洋参数的监测,可以解决传统观测技术只能提供局部、间歇的数据的问题,同时可以比传统观测方式更加有效地监测到海洋环境的变化。

但无人船技术还存在着需要大量的经费和技术支持等问题。

三、未来展望未来,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也将持续发展,同时也存在以下几个方向:1.深度集成在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的背景下,未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将会更注重数据的深度集成,向着全链条、全过程、全环境的一体化监控方向发展。

如何进行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

如何进行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

如何进行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海洋环境是地球上最为广阔和神秘的领域之一,它孕育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并且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海洋环境的保护与监测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的问题。

一、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海洋环境监测是了解和评估海洋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

通过监测,我们可以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污染程度以及物种多样性等信息,为科学决策和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依据。

此外,海洋环境监测还有助于及早发现并应对海洋灾害,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海洋环境监测的方法海洋环境监测主要通过浮标、潜标、遥感卫星、潜水器、无人机等技术手段来实现。

其中,浮标和潜标是用来测量海洋环境要素的重要工具。

浮标一般用于测量海洋表层水体的温度、盐度、溶解氧等参数,通过测量这些参数的变化,可以研究海洋的温度纬向分布、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

潜标则用于测量海洋深层水体的温度、盐度、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参数,通过观测这些参数的变化,可以了解海洋环流、深层水体的形成与破坏等。

遥感卫星则可以通过传感器测量反射或辐射信号来获取海洋环境信息。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大范围区域的动态观测,可以提供更为全面和立体的海洋环境信息,对于海洋资源调查、海洋生态系统监测和污染监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潜水器和无人机作为先进的观测平台,可实现对海洋深层水体和远离岸线的地区进行高分辨率的观测。

潜水器通过携带多种传感器和设备,可以对深海生物、海底地形和物理化学要素等进行详细观测和采样,为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提供重要数据。

无人机则可以飞行于海洋上空,通过载荷传感器观测海洋表层水体的温度、盐度、氧气含量等参数,同时可以携带高光谱遥感仪等设备,获取更为精细的海洋环境特征。

三、海洋环境监测的挑战与现状尽管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海洋环境的复杂性使得监测工作难度加大。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及对策探析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及对策探析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及对策探析工作是国家海洋管理单位的重要职责,也是发展经济、开发海洋资源、开展海洋避险救灾工作的必要基础措施。

我国海洋监测工作起步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长期a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要求也在不断上升。

当前,我国海洋环境科学监测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高效开展。

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希望对于推进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海洋环境监测质量,更好地发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决策的参考作用有所帮助。

引言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海洋资源极为丰富。

科学、合理地开发海洋资源,是我国发展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任务内容。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积极推动海洋资源开发建设,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果,在搞活沿海地区经济方面发挥出巨大的积极作用。

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前提是要精准掌握海洋环境动态变化情况及相关内在规律。

这正是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职责。

我国海洋监测工作起步于建国初期,与共和国同步成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日臻成熟,已经成为我国环境监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当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五十多年来,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实现了长足的进步,在国家经济建设、环境资源开发与保护和抵御自然灾害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但在实际工作中,在体制机制、技术措施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限制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提高。

具体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1.1 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是一项跨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技术性和综合性。

由于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运用资源巨大,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科学、完善、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当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管理体制尚未完善,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

浅谈海洋环境监测技术问题研究

浅谈海洋环境监测技术问题研究

浅谈海洋环境监测技术问题研究海洋环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占据了地球表面的70%以上,为全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生态服务。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海洋环境遭受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为了及时了解和监测海洋环境的变化,科研人员不断研究和发展各种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以便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海洋环境资源。

本文将从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和问题入手,浅谈当前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问题研究和发展方向。

一、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取得了许多成果和进展。

目前,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主要包括遥感技术、传感器技术、水质分析技术、生物监测技术等。

这些技术使得科研人员能够对海洋环境中的水文、水质、海洋生态系统等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测和研究,为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遥感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通过卫星、飞机等遥感平台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海洋环境信息,为海洋环境的动态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尽管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覆盖范围和监测精度还有待提高。

当前,大多数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覆盖范围以及监测精度都不够高,无法实现对海洋环境的全面监测和精准预警。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在实时性方面存在不足。

目前,许多海洋环境监测技术需要较长时间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无法做到对海洋环境的及时响应。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设备和技术标准有待统一。

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标准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造成了数据的不可比性和不一致性。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成本较高,不利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应用。

为了解决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科研人员正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一些发展方向和解决途径。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需要加强数据整合和共享。

当前,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多为各个单位和机构所独立获取和储存,导致数据的重复采集和浪费。

关于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探究

关于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探究

关于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探究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是对海洋水体和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和原因如下:1. 缺乏监测站点覆盖面广:由于海洋环境巨大、复杂,监测工作面临站点布设困难。

常规监测站点通常分布在沿海地区,但远离沿海的海域其环境状况较为未知。

2. 缺乏监测手段和技术:海洋环境监测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缺乏先进的监测手段和技术。

传统的监测方法包括采样、样品化验、实地考察等,这些方法耗时、费力,且无法实现连续监测。

3. 数据质量不稳定:海洋环境监测中数据的质量不稳定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数据质量不稳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设备和仪器的故障或损坏,导致数据采集出现问题;二是人为因素,如操作不当或数据篡改等。

4. 数据共享不畅: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中,各监测单位之间缺乏数据共享。

有时数据存储在各自的数据库中,不同单位之间无法实现数据交流和共同利用,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监测结果的重复。

5. 跨界监管难度大:海洋环境具有跨界特征,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海洋环境监管存在难度。

由于缺乏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和海洋环境监管标准,一些跨界问题如海洋污染的溯源和责任划分等难以解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增加监测站点覆盖面:在海洋各个地区增设监测站点,实现海洋环境监测的全面覆盖。

2. 推广先进监测技术:发展和应用先进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如遥感、水声监测等,提高监测的时空分辨率和连续性。

3. 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对海洋环境监测设备和仪器进行定期维护和管理,提高数据采集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4.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建立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共享平台,促进数据的交流和共同利用,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5. 加强国际合作和规范制定: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建立海洋环境监管的国际标准和机制,解决跨界监管难题。

只有通过持续的监测和评估,才能了解海洋环境的状况和变化,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摘要:几十年来,在国家和沿海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监测体系逐步完善,监测能力显著提高,监测内容不断丰富,为海洋生态环境综合管理积累了海量的基础数据并提供了决策支撑。

文章主要分析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洋;环境;监测引言我国海岸线漫长,海洋资源丰富。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都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容。

为了将我国发展成为世界海洋强国,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沿海经济区的发展建设工作,积极鼓励合理开发沿海城市海洋资源,同时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检测工作也十分重视。

但是,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较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虽然在长期的发展中,我国的海洋监测工作在监测内容、技术手段以及科学预报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总体技术水平依然相对滞后。

基于近些年海洋环境污染严重、灾害频发的现状,本文就目前我国海洋环境及检测工作形势,分析了国内海洋环境检测工作的现状及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就如何提高我国海洋环境检测工作的成效提出了相关建议。

1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现状随着海洋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目前我国海洋环境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一方面是海洋污染严重,每年由江河入海和陆地排污口直接排入大海内的总污染物高达5000万t,其中包括大量的重金属有害物质、有机污染物及环境分泌干扰物等,导致我国海洋生态系统严重失衡,海洋资源日渐衰退减少。

另一方面,由于海洋资源受到不科学,不合理的过度开发造成了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面积逐年减少,海洋溢油和危化品的泄漏问题频发也使我国海洋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海洋环境监测服务需求不断提升,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第二产业也逐渐向沿海地区靠拢,海洋的开发力度进一步增大,使得经济对海洋的依赖程度也有所提升,这无疑给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及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南海海洋资源调查策略研究与保护性利用策略

南海海洋资源调查策略研究与保护性利用策略

南海海洋资源调查策略研究与保护性利用策略南海是中国周边海域中最重要的海洋地区之一,其丰富的海洋资源是中国海洋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了更好地调查和保护南海海洋资源,制定科学、有效的调查和保护性利用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南海海洋资源调查与保护性利用策略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南海海洋资源调查是保护性利用的基础。

南海拥有丰富的鱼类、石油、天然气等海洋资源,但由于南海海域广阔复杂,资源分布不均匀,深度和海况条件复杂,传统的调查手段往往面临一定的困难。

为了更好地开展海洋资源调查,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例如利用遥感、卫星导航、无人机等技术,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效率。

其次,南海海洋资源调查需要建立科学的调查网络。

南海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跨国合作是调查工作的关键。

各国应加强合作,在信息共享、数据交流、调查研究等方面加强合作,建立起一个共同的调查网络。

同时,各国还应制定海洋资源调查的标准和规范,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在保护性利用方面,南海需要制定严格的保护政策和措施。

保护性利用是指在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的基础上,保持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状况。

为实现南海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如建立海洋生态保护区、实施资源保护计划、加强渔业管理等。

同时,要加强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违规捕捞、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惩罚,确保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另外,南海海洋资源的保护还需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灾害防控。

海洋环境监测是保护性利用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时监测海洋环境的变化,及时发现和预警海洋灾害事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为此,应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和数据共享机制,提高南海海洋灾害的预测和防控能力。

此外,加强科研力量和技术创新也是南海海洋资源调查与保护性利用的重要支撑。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对南海海洋资源的研究,提高科研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研发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海洋水文、海洋生态模型、深海勘探技术等,为南海海洋资源调查与保护性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新时期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改善途径探究

新时期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改善途径探究

新时期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改善途径探究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海洋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新时期海洋环境保护的现状仍然严峻,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改善途径。

新时期海洋环境保护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温度上升和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加,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水污染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海洋资源遭受严重损害,影响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

工业活动和非法捕捞等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海洋环境的恶化。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加强国际合作是改善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海洋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国际组织可以发起倡议,制定全球性的海洋环境保护政策,促进各国采取行动。

加大海洋科研力度是保护海洋环境的基础。

通过深入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可以更好地掌握海洋环境状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培养海洋科研人才,提高科技水平,用科学的方法保护海洋环境。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也是重要的途径。

各国应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明确责任和义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加强执法力量,建立有效的监测和惩罚机制,确保法律的实施和执行。

公众参与也是改善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公众的环保意识和保护意识的提高,可以促使政府和企业更加重视海洋环境保护问题。

政府可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保护海洋环境。

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改善海洋环境的关键。

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并不矛盾,相反应相互促进。

通过发展海洋经济,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动力,同时也可以带动和促进海洋环境保护。

发展可持续的海洋经济模式,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污染的减少,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新时期海洋环境保护的现状依然严峻,但我们也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加大海洋科研力度、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公众参与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途径来改善海洋环境保护。

南海海洋生态保护措施的发展与现状

南海海洋生态保护措施的发展与现状

南海海洋生态保护措施的发展与现状作者:任重来源:《环境与发展》2018年第01期摘要:近年来,人类向海洋进军的步伐正在逐渐加快,但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人类对海洋的保护力度却严重不足,这给海洋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本文以南海为研究对象,先对我国南海海洋生态保护工作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南海海洋生态保护的完善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希望能为我国南海海洋生态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南海;海洋生态保护;分区管理制度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8)01-0205-01DOI:10.16647/15-1369/X.2018.01.118Development and status quo of marine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Ren Zhong(University of Sanya , Sanya Hainan 572022,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ace of marching into the sea by mankind is gradually accelerating.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marine resources,mankind’s protection of the oceans is seriously underdeveloped, which has caused great damage to marine ecology. In this paper, the South China S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irst of all, the status quo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ine ecosystem protec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 analyzed. The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marine ecosystem protec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ome concrete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hoping to further the marine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mprove and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Key words: South China Sea; Marine ecological protection;Zoning management system我国作为一个处在发展阶段的海洋大国,正面临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以及海洋生态环境被不断破坏等各种各样的海洋环境问题,对于浩瀚无际的南海而言更是如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技术。随着中越北部湾渔业合 作协定的生效, 广东、 广西和海南 渔场面积大幅度减少, 使得捕捞渔 业向远洋扩展。我们可考虑针对远 洋捕捞的主要鱼种的渔场环境信 息采集和渔场速报技术研究, 开发 信息服务和管理系统, 增加我们渔 业部门的生产能力。 启动 #" 加 强 规 划 与 立 法 管 理 , “南海示范区” 的建设 在现有南海海洋监测网基础 上, 以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为组织 牵头单位,加强规划与立法管理, 与其他有关部门单位统筹协调、 统 一标准、 资源共享, 集成一个布局 合理、 装备先进、 功能齐全、 立体 化、 全天候的面向区域性海洋防灾 减灾信息服务和相关海洋综合管 理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和信息服 务系统示范区。 示范区建设将以宏观动态的 海洋环境实时立体监测、 大容量实 时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海洋资 源与环境信息数字化和信息共享 等业务化运行能力的示范系统为 目标, 并优先发展以海洋防灾减灾 为中心的应急信息服务和相应的 海洋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系统 集成和信息服务 ’ 项基本任务:
!"
广东科技
+,-.+/0.+1234) 广 东 科 技
创新前沿
科技 ・ 企业 ・ 管理
正意义上的大面积、 综合性、 立体、 长期的监测数据。 在海洋监测数据的利用方面, 缺少有效的数据综合开发技术, 尤 其是在信息产品制作方面尤为薄 弱,这不仅与基本信息源有限、 连 续监测数据少有关, 更重要的是数 据开发模式研究工作较为薄弱, 无 法形成有效的海洋环境信息产品, 对于赤潮、 风暴潮、 巨浪等海洋灾 害监测以及海洋渔场信息及航行 指挥服务等较为薄弱, 缺少现代化 的监测装备和技术, 无法形成海洋 环境中远程立体实时的监测和精 确的预报警报, 无法对地方经济建 设、 防灾减灾进行有效的服务。 在管理体制方面, 由于南海周 边地区涉及海洋监测的部门和机 构较多,除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外, 各地海洋渔业局、 环保局、 水利 厅、 交通厅、 气象局、 科技厅以及大 学科研院所和海军有关单位, 或多 或少地开展着海洋监测相关工作 或科研活动。各部门从监测计划的 制定、 监测任务的设置到监测资料 的使用均按照分块模式和各自的 需求独自组织实施。由于部门间缺 乏有机联络和合作,造成重复建 设、 甚至相互制约, 无法合理配置 已有的监测能力和资源。同时, 各 部门使用的监测方法和评价方法 不统一, 也会降低所获资料的兼容 性, 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 系统集成。在现有的基础
上, 组建由海岸 * 平台基监测网、 地 波雷达监测网、潜标浮标监测网、 卫星遥感监测网、 船基监测网组成 的立体监测网, 组建由数据中心和 海洋预报台组成信息服务网, 集成 现有先进的海洋监测技术成果, 以 及示范区配套增建的监测站点的 硬件、 软件和辅助设施, 形成长期、 连续、 综合、 可靠的海洋环境监测 数据获取能力。
由以上可看出, 南海海洋监测 已获得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基本具 备了海洋监测台站、 污染监测站和 船舶走航式监测的能力, 并已初步 建成了监测网, 为地方经济建设提 供了基本的信息服务。
%$ 多年的水文气象连续监测资料,
卫星云图,南海中部综合调查资 料, 广东省海岸带, 海岛调查资料 等重要的海洋环境信息。并在模拟 海洋风场、 浪场、 流场、 温盐场、 潮 汐、 潮流等基本海洋环境要素和模 拟风暴潮、 溢油的漂移扩散、 悬浮 物漂移、 沉船漂移、 赤潮漂移等海 洋灾害的预、 警报模式开发方面积 累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工作基础。 目前, 南海海洋监测网海洋站 监测数据包括表层海水温度、 盐 度、 水位、 波浪、 气压、 气温、 湿度、 风、 降水等环境参数; 南海区断面 调查资料包括了气压、 气温、 湿度、 风、天气现象和能见度等气象参 数, 水温、 盐度、 水色和透明度等水 文参数以及溶解氧、 ’( 值 、 磷 酸 盐、 硅酸盐和硝酸盐等生态环境参 数; 南海污染船舶走航式监测除包 括常规气象参数、 水文参数和生态 环境参数外,还进行了重金属、 油 类、 悬浮物等污染物指标监测。
!" 加 速 关 键 技 术 的 研 究 与 开
发, 提高南海海洋环境监测的能力
$%& 海 洋 生 态 环 境 要 素 快 速 监
测系统技术。南海周遍地区现有的 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技术主要 是现场取样后回到实验室分析, 不 具备实时监测能力。我们应大力开 发以船载现场快速监测系统为核 心的技术体系, 完成一批具有国际 先进水平的现场分析仪器和原位 监测仪器,集成为现场监测船, 同 时监测对种海洋生态环境参数, 形 成对大面积海域生态环境要素的 快速监测能力。
理、 政府辅助决策以及杭州湾跨海 大桥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 为提高南海海洋灾害预警能 力,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促进南海 周边地区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应尽快研究制定南海海洋环 境监测工作规划, 加速相关关键技 术的研究与开发, 启动 “ 南海海洋 环境立体监测与信息服务示范区” 的建设。
科技 ・ 企业 ・ 管理
)*+,)-.,)/01策分析
! 陈省平 刘涛 廖映辉 郑湘峙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上活动的增加, 海洋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明 显。面对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南海海洋环境监测的现状分 析, 并对南海海洋 环 境 监 测 中 存 在 的 主 要 问 题 进 行 研 究 , 提出了关于加速 海洋监测高技术研 发 、 建设 “南 海 海 洋 环 境 立 体 监 测 与 信 息 服 务 系 统 示 范 区” 的建议和方案。
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恶 化、 赤潮频繁发生, 迫切要求对生 态环境的快速监测; 在动力环境监 测方面, 在预警预报风暴潮等海洋 灾害的中远程、 立体实时的海洋环 境监测方面,缺乏有效的技术、 数 据和监测能力。因此, 如何提高海 洋环境监测能力, 已成为地方经济 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息经过处理传输给海洋环境预报 系统, 为准确预报海浪预报和风暴 潮、水温等海洋环境信息提供依 据, 并最终纳入到南海信息服务系 统, 已建立了综合性海洋环境资料 数据库, 收集了南海周遍地区沿海
$#& 发 展 卫 星 遥 感 与 航 空 遥 感
技术。要重点发展对赤潮、 重污染、 陆源物质扩散、养殖区生态环境、 灾害性海况、海洋中尺度过程、 水 下物体与岛礁识别等模块化应用 技术, 实现这些海洋参数的用户层 面应用。同时重点发展航空遥感技 术, 实现对赤潮和溢油的高分辨率 监测和高频率重复监测。
三、 对策与建议
目前, 我国上海、 福建等地通 过 国 家 !"# 计 划 等 科 技 专 项 的 支 持, 正在积极建设海洋环境立体监 测与信息服务系统示范区, 并取得 了良好的实施效果。例如, 为全面 监测长江口生态环境的状况与动 态变化, 并提供实时监测数据和综 合信息,建成了以上海为中心、 覆 盖长江三角洲濒临海域的区域性 海洋动力环境立体监测和信息服 务示范区, 该示范区已成为了我国 海洋监测高技术的应用与展示的 窗口, 并已在海上渔业船只调度管
一、南海海洋环境监测的 现状
南海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开始 于 “ 六 五 ”期 间 , 经过十几年的努 力, 南海海洋环境监测网、 南海海 洋环境预报系统、 南海海洋信息系 统和以 “ 中国海监” 船为主的执法 管理系统的建设已具规模。南海海 洋监测网由广东、 广西及海南三省 环境、 交通、 渔业、 石油 !区 "的海洋、 开 发 和 军 队 等 #$ 多 个 成 员 单 位 组 除 成, 在 海 上 设 了 %$ 多 个 监 测 站 , 还布设海上 有 & 艘海洋监测船外, 遥测浮标, 使用海洋监测飞机和卫 星地面接收站。南海海洋监测网除 了提供环境资料为执法部门管理 使用外,还将每天获取的海水温 度、 盐度、 海浪、 潮汐、 风暴潮等信
二、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海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主要 依靠国家海洋管理部门的监测台 站和船只构成, 其监测范围多集中 于近海局部区域, 造成其监测能力 有限, 尚不具备远程、 大面积的自 动化监测系统; 目前的海洋台站仅 能够提供沿岸的生态环境参数和 气象水文参数, 尚不能对远岸海域 进行有效监测; 海洋生态环境监测 手段以实验室分析为主, 不具备自 动化、 在线监测能力, 另缺少高频 地波雷达、 浮标、 遥感监测飞机、 海 底固定监测平台等中远程现代实 时监测平台, 离岸海洋环境监测主 要是依靠海洋环境监测船只以及 科学考察船只进行, 且主要是依靠 大面积或连续站等狭窄区域的航 次来完成的, 其监测任务多数集中 在有限的几个参数, 尚无法获得真
$’& 海 洋 动 力 环 境 实 时 立 体 监
测系统技术。南海目前的海洋监测 系统主要是近岸监测, 对远离海岸 的海域基本不具备监测能力。我们 要大力发展水下监测技术、 先进的 雷达和浮标技术, 实现真正意义上 的立体监测, 并发展能源补充技术 和远距离数据传输技术, 完成具有 高度集成能力的实时传输立体监 测系统技术。同时开发一批具有国 际先进水平的船用动力要素监测 仪器, 对水下环境和目标进行精细 可靠的监测, 成为立体实时监测技 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信息服务。通过系统集成,
实现提供实时实报产品、 延时统计 分析产品、 网络化统计和数值分析 产品、预报产品等信息服务功能。
!
(陈省平、 廖映辉、 郑湘峙, 中 山大学; 刘涛, 中国海洋大学)
$(& 发 展 大 洋 渔 业 信 息 与 服 务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