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全部笔记
七年级语文下《最后一课》笔记
![七年级语文下《最后一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f400d0b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b.png)
《最后一课》笔记
一、背景与作者
《最后一课》是由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首次发表在1873年。
故事背景设定在普法战争期间,主要描绘了普鲁士军队占领下的小镇居民和学校所发生的一堂法语课。
二、情节概述
小说以小弗朗士的视角展开,讲述了普鲁士军队占领下的小镇上,一所小学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小弗朗士原本经常逃课,但在这最后一课上,他意识到了法语的重要性,认真听讲并深感懊悔。
韩麦尔先生作为法语课的老师,在这最后一课上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怀,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主题与情感
《最后一课》的主题主要涉及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
通过描绘普通人在国家危难时刻的反应,都德表达了对民族语言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小弗朗士的成长和懊悔,以及韩麦尔先生的坚定和勇气,都展现了人们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坚守。
四、写作手法与技巧
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和技巧。
他通过白描、内心独白、讽刺、对比等手法,使得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
同时,他运用平实自然的叙述语言,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深入体验小说的情感与主题。
五、思考与启示
读完《最后一课》,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它是民族认同和国家尊严的象征。
其次,在面对国家危难时刻,我们应该坚定爱国情怀,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文化传统。
最后,这部小说也启示我们珍惜当下,努力学习,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人。
苏教版八上课堂笔记《最后一课》
![苏教版八上课堂笔记《最后一课》](https://img.taocdn.com/s3/m/38f5bb553c1ec5da51e27006.png)
《最后一课》课堂笔记(2009.9.23)1、文体知识《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
线索是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
小说的情节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人物形象(1)小弗郎士天真幼稚、贪玩、偷懒、本性善良、有自尊心、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
(2)韩麦尔先生热爱法语,热爱祖国,热爱学生和课堂,热爱家园的爱国主义教师。
(人物性格是很复杂的,必须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如小弗郎士的善良,对敌人仇恨和韩麦尔先生的富有生活情趣勇于自责等。
)3、环境描写:(1)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写出了小弗郎士的天真幼稚,无忧无虑。
(2)布告牌环境描写表明国家已遭奴役,布告正是“最后一课”的直接原因。
(3)课前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快乐——着急——害怕——诧异——懊悔难过——悲愤5、韩麦尔先生的情感变化:温和——自责——难过——悲愤6、语句理解:(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运用比喻手法,把普鲁士的统治比作监狱大门,把法语比作钥匙,牢记祖国语言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为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
(2)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个动作凝聚了他全部的对敌人的恨对祖国的爱的深厚感情。
(3)韩麦尔先生的三个可怜:第一个是被迫离开课堂,学生和教育事业的可怜;第二处是想教给孩子们所有的知识却力不从心,今后也不能再教的可怜;第三处是被迫离开家园的可怜。
(4)几处细节描写:写金甲虫和写字的声音是突出孩子们学习法语时的专心致志。
写小国旗是渲染气氛,表达爱国之情。
(5)“我——我——”是语言断断续续,内心激动,话说不出来。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d85f620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b7.png)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最后一课》读书笔记1国是一个大家庭,家里温暖的港湾,是冬天里的一杯热茶,是夏天的一口西瓜。
家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家里的每个成员都很爱她。
那么对于每个人来说如果家被侵占,或者发生矛盾,都会使我们很心痛。
都德是一名普通的法兰西教师,由于他的国家被侵占,他再也不能给他的学生教法语,上完这最后一堂课,他就要永远离开这里,这是多么悲哀啊。
可是,他并没有被伤痛打垮,他要尽最大的努力,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教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
跟自己国家的语言分手,跟自己的祖国分手,这是何等难以忍受的悲痛。
看到这一切,我不由的想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一个国家被侵占就象一个孩子失去家庭,无依无靠,失去温暖和安全感。
我觉得这篇__舒发作者对自己祖国的眷恋与热爱,深切的表达爱国之情。
一个人不能说自己国家的语言,就象婴儿不能喝奶一样,那是何等痛苦啊。
失去国家,失去语言,才知道国家的重要,才知道语言的可贵,可这一切都晚啊。
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走过六十年的风雨历程,联想起都德的最后一课,我知道国家的重要,爱国的紧迫性。
我们大家只有团结起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美好,更加繁荣富强。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219世纪70年代,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亡国之恨激起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之情。
小说家都德将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出来,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我们八年级语文课本也选进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小说,于是我能够反复阅读,仔细揣摩。
文中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令我佩服。
然而文中的小弗郎士使我感慨更深。
小弗郎士在上最后一课之前还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
早晨上学,他去的很晚,且连老师前边布置的作业是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可当老师宣布“今天是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心里万分难过:“我几乎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小弗郎士为什么如此呢?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掏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到这些,我多么懊悔!原来小弗郎士是因为没有认真学习才导致这样的后果。
最后一课的阅读笔记
![最后一课的阅读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4c69337da38376bae1faea4.png)
最后一课的阅读笔记仔细看完一本书,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要写读书笔记,做好记录。
那么我该怎么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边肖整理的最后一课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15月12日下午,董琦中学一位名叫谭千秋的老师正在上政治课,这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
谭老师叫全班同学赶快逃离教室。
这时,一个同学喊道:班里还有四个人。
谭老师听了这句话,不顾感人的抚慰冲进了教室。
地震发生后,四名学生全部获救,但谭老师却悄然离去。
他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学生,不断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灾难,从而挽救了四名学生的生命。
谭老师的妻子来了,哭得死去活来,其他的学生,包括上过和没上过他课的,纷纷为谭老师跪下。
他的事迹在网上迅速传开,大家都默默为谭老师祈祷:谭老师,一路走好.津津有味,生动,枯燥,团结,顽强我急于自言自语,哭了。
眼泪是完美的喜欢的句子1.只有坚持才能生出希望!2.2022年5月12日下午,在雄伟的曙光山脚下,位于绵竹市汉旺镇的董琦中学,坐落在幽幽的绵远河畔,是一所宁静的学校。
教学楼传播先进的文化知识。
在绿柳中,学生们喜欢在图书馆的知识海洋中游泳。
谭老师真的很好。
他用自己的身体给学生上了完美的最后一课。
他舍己救人的精神值得学习,我一定会记在心里。
看完这篇文章,我知道面对困难,不要退缩,不要哭,哭是没有用的。
生命是最珍贵的,所以我们要保护自己的生命。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2看了正文《最后一课》,心里大为震惊!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一点是“好〞的,那就是战争可以让一个人瞬间成长。
但是我觉得没有人喜欢这种“长大〞的方式。
普法战争爆发后,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年幼的孩子,人们都是那么爱国!这让我感动。
我一直在想这件事。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祖国不惜一切代价。
虽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但是战争对人民的伤害是一样的,是一样的!可恶的侵略者,可恶的战争狂热分子,无耻的叛徒,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起不亲父母的罪人。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6篇600字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6篇6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e3a428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38.png)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6篇600字今天在课上老师让我们默读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你喜欢。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1今天在课上老师让我们默读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被深深地震撼。
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
通过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士队不仅占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极大的震动。
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痛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韩麦尔先生翻开教材,开始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讨厌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他面对的残酷现实是他始料不及的,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失去生养他的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失去一个民族赖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纽带——本民族的语言。
一种懊悔、愤恨、失落、茫然的复杂情绪,一股脑儿涌上他的心头。
面对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现实,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觉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懂事,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不可分开。
这时的小弗郎士狠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知识都学好。
让我们以此为戒,好好学习自己的母语、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最后一课读书笔记2《最后一课》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谭老师真是一位伟大的好老师。
谭千秋老师在地震前给学生上课,可是天公不作美,谁也不知道刚上课就地震了。
谭千秋老师马上组织同学们急忙地跑出教室,他也跟在同学们后面。
可是,别的'班老师告诉他,班上还有几个同学在里面。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3764fe8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e.png)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1《最后一课》读书笔记《最后一课》是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的短篇小说。
这篇小说以人物为中心,故事情节围绕着阿尔丰斯·都德自身经历的一件小事展开,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法国战前最后一课的情形。
课文中,小弗郎士一开始逃学,到最后一课的课堂,思想感情有了很大的变化,通过人物内心活动与思想感情的转变,小说有两条紧紧联系的线索,一条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条是人物感情与思想的演变。
小说中的人物刻画非常成功,通过小弗郎士逃课与上学时的不同表现,描绘出人物具有鲜明的对比色彩。
通过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弗郎士热爱法语、憎恨敌人,对敌人行凶的愤怒和抗争精神。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刻画相互补充,相互映衬,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更加鲜明,更加生动。
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也通过环境描写得到了升华,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服饰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都极其逼真,让读者身临其境,深入体会小说的内涵。
通过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在阿尔丰斯·都德的心中,最后一课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是对自己祖国文化的告别,是对法语、对故乡、对家庭、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对所有法语文化的告别。
最后一课是阿尔丰斯·都德告别自己祖国的一堂课,是阿尔丰斯·都德最后一堂法语课,也是最后一堂文化课。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2最后一课读书笔记《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描绘了法国普鲁士战争后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割让给普鲁士的最后一堂课。
本篇*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阿尔萨斯人民受到的屈辱和悲痛,以及他们对国土丧失的痛苦和无奈。
在故事的开头,小弗朗士在课堂上逃课,偶然听到了老师韩麦尔先生和学生的法语课。
他被韩麦尔先生的严肃和投入所吸引,开始认真听讲。
然而,当弗朗士看到韩麦尔先生在课本上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他意识到这是最后一堂课。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9篇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9篇](https://img.taocdn.com/s3/m/ca358b2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3.png)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9篇最后一课读书笔记9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1《最后一课》透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小说先写弗郎士上学晚了,加之没有复习好功课,害怕挨老师的“训斥”,因而闪过想逃学的念头。
这一独白式的心理描述,生动地刻画了弗郎士的稚气、贪玩,是个不爱学习的学生。
而后写了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景物的感受。
他感到天晴日暖,听到林边鸟语,看到普鲁士军队在操练,而他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搞笑多了”。
然而他没有为之所动,而是“急忙向学校跑去”。
那里一方面突出了弗郎士天真好玩的性格,而另一方面,也正是作者要强调的一面,就是突出了弗郎士的意志力,他最后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
之后作者描述了弗郎士经过村政府时的心理活动,展示了他的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
当弗郎士看到不少人在布告牌前时,就立即想到:“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同时,想到“又出了什么事啦”?说明这个看来稚气的孩子的内心是爱憎分明的,统治者的罪恶行径他是牢记在心的。
铁匠的话,他以为是和他开玩笑,讽刺他,所以他气急败坏地跑进了韩麦尔的院子。
这说明他是有很强的自尊心的。
铁匠的话也给读者造成悬念,为什么说“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吸引读者追读下文。
这部分,在直接描述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老师的严厉,这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的作用。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12篇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33226f19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66.png)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12篇《最后一课》读书笔记1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土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力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憎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韩麦尔先生翻开讲义又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厌烦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读完这篇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小说,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来说,难道从这个故事中能不有启示吗?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韩麦尔先生包括阿尔萨斯小镇上的村民,都怀着极大的民族义愤来到课堂上,参与到这庄严而神圣的活动中来、使得课堂气氛凝聚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焦点上。
韩麦尔先生面对这些平常不关心孩子学习的只顾自己干活村民们和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今后再没有权力学习自己语言的孩子们,激动的情绪就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了。
虽然小说中没有详细的描述,但可以想象得出,他最后一课的讲解是充满了对法国、对法语的真挚的热爱之情,饱含着对民族语言深深的眷恋之情,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他面对的严酷现实是他始料不及的,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花失去生养他的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格失去一个民族赖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纽带----本民族的语言。
一种懊悔、愤恨、失落、茫然的复杂情绪,一股脑儿涌上了他的心头。
面对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现实,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不可分开了。
《最后一课》知识点
![《最后一课》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6dc0ee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28.png)
《最后一课》知识点《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居伯特的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法语老师在普鲁士人统治下的阿尔萨斯地区最后一节课的故事,反映了法国人民对于本土文化和母语的热爱,深刻揭示了战争对于人民生活的摧残与改变。
下面是对《最后一课》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1. 内容概述《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地点是法国与德国的交界处阿尔萨斯地区。
主人公法语老师穆塞尔执教的小学班级,接受了普鲁士军队的征召,上课的人数越来越少。
在最后一堂课上,穆塞尔没有教法语文法,而是向学生们宣布了阿尔萨斯地区归德的消息,他用法语告诉学生们,这是他们的最后一课。
2. 主题与寓意《最后一课》主要表达了以下几个主题和寓意:1) 爱国主义与民族文化:小说通过穆塞尔对法国语言和文化的热爱以及学生们对母语的珍视,强调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本土文化的执着。
2) 教育的力量:即使面临战争与征兵的艰难时刻,穆塞尔仍坚守自己的职责,继续为学生们传授知识,体现了教育的伟大与力量。
3) 战争的破坏力:小说以战争为背景,揭示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摧残和改变,通过学生们离开教室、虚弱的身体以及士兵的到来,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破坏力。
4) 传统与变革:小说中,普鲁士军队的统治象征着现代化的到来,引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回忆,反映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妥协。
3. 人物塑造《最后一课》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为法语老师穆塞尔和学生弗朗茨。
穆塞尔是一个有责任感和热爱教育的老师,他通过最后一堂课以及对学生们的教育,表达了对法语和法国文化的热爱与珍视。
弗朗茨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学生,他在穆塞尔的影响下逐渐领悟到自己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4. 文学技巧与叙事手法《最后一课》运用了一系列的文学技巧和叙事手法,使故事更具有感染力和深度。
例如,通过穆塞尔对法语和法国文化的描述,描绘了法人民对于本土文化的热爱;通过对学生们反应的描写,展示了普鲁士军队统治下人民的苦难与无助;通过富有对比的故事结构,突出了战争的摧残与挑战。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ed152fe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b5.png)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最后一课读书笔记最后一课读书笔记1读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
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了祖国,不惜一切代价。
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看到法国人是这么地爱护自己的语言文化,我不禁心有戚戚: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来迟了。
天空,流动岁月的云。
那场火还在烧吗?美得心痛的风景固化为刺,哽在你的咽喉,红肿、发炎、结痂。
之后,成了不堪回首的'耻辱。
飞溅的血泪湿透你颤动的灵魂。
风轻轻地,翻越沉重的黄袍。
看,记忆之外的笑容,没有了内容。
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来迟了。
你用含泪的声音,一千次一万次地呜咽,辗转于历史的莽莽余音。
你在永恒中相思、相望,你在这迷茫的世界中,不可抑止地流泪。
泪水缓慢地坠于地上,忧伤难诉。
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我们来迟了。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
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
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2我从未这样透彻的去领略一次民族的洗礼。
从未这样真实地去接触一段光荣的圣地。
从未这样,亦是如此。
战争与掠夺,或许多于毁灭,但是并不强大。
在侵蚀的过程中上,实施上,无论怎样,总是一点一点地挖掘着人们的思想,从内心深处夺走他们炙热的心,然后强制的按上了尖锐的统治。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通用21篇)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通用21篇)](https://img.taocdn.com/s3/m/b93439b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5.png)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最后一课》读书笔记(通用21篇)《最后一课》的作者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该作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士强行割让的一所乡村小学在上着告别自己母语的最后一堂课,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展现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自己故土的深切的思念。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读书笔记(通用21篇),欢迎大家阅读!《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1今年寒假老师布置我们看高尔基的《母亲》、都德的《最后一课》等。
我看完《最后一课》后心情很沉重,所以想写写我的感受。
《最后一课》是著名作家都德写的,故事讲述法国阿尔萨斯省被德国占领后,就命令学校学德语。
而小弗朗士和同学们由于平时不好好学习,因此连母语还没学好。
当他那天去学校时,看到教室里静悄悄他很纳闷。
尤其是阿麦尔先生,身穿新衣服,看到小弗朗士迟到不但不批评他,而且让他坐到座位上听课。
小弗朗士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阿麦尔先生说:孩子们,我这是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学校只准教德语新的老师明天就到。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所以我请你们一定专心听讲。
听到这时,小弗朗士心里难过极了,后悔那些逃学的日子。
看到这儿,我心里也很难受。
因为我听爷爷说过,解放前日本侵略我们中国时,也是要中国的学校学日语。
而且日本人对我们中国人杀光、抢光,犯下了滔天大罪。
特别是南京大屠杀,更是惨不忍睹。
我现在一想到就很难受。
我敬佩我们的国人奋勇抗日,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最后一课》这篇文章使我想到:一个国家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我们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好好学习,祖国的繁荣昌盛还得靠我们共同去创造。
现在我们中国正在向世界发达国家迈进。
因此我们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从小打下基础将来才会为祖国做贡献。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2《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精选10篇)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c9eba9be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19.png)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精选10篇)《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1《最后一课》读书笔记《最后一课》是法国文学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描写了在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给敌人,当普鲁士军队闯入村镇后,下达了不准学习法语的命令,这个消息让小弗郎士很不安,最后一课,这个普鲁士军官很严厉,当他临走时,小弗郎士很舍不得。
在最后一课里,教室里充满了严肃的气氛,所有的同学都很认真的听老师讲课,教室里只听见弗郎士的钢笔在纸上发出的沙沙地声音,没有一点嘈杂的声音。
在课文中,通过弗郎士的心里活动和语言,描写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沦陷,表现了法国人民失去国土的悲痛。
通过学习这篇*,让我懂得了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祖国,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要珍惜我们的生命,因为这一切都是属于祖国的。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2《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对一个乡村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在面临亡国命运时的悲痛心情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小说中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原本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但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深刻地感受到了祖国的沦陷和亡国之痛,从而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小说描写了乡村小学最后一课的场景,表现了弗郎士内心的悲痛和无奈。
同时,小说也通过对弗郎士周围人物的描写,表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民的不满情绪。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的沦陷和亡国之痛,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同时,我也对文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评价,感受到了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更加热爱祖国,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爱国之心。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3最后一课读书笔记刚刚翻开《最后一课》,仿佛迎面扑来一只大怪物,我被吓到了。
但这并非只是本篇小说的情节过于震撼和庞大,更重要的是,它让人面对事实,让人了解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故事的背景。
在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
最后一课全部笔记
![最后一课全部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7389ac1050876323112129a.png)
《最后一课》复习一、文学常识 1.体裁:小说2、作者: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二、课文分析:1.线索:小说以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2、主旨: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三部分:①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
(开端)②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情景及小弗朗士的转变。
(发展)③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高潮和结局)四、分析小弗郎士形象1、没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一个孩子?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天真、幼稚、不懂事。
2.怎么理解“又出了什么事啦?”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频,变故迭起,人心惶惶;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什么事,使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才显得水到渠成。
设置悬念。
3.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明确:属于小说的环境描写。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4.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作用?①气氛:喧闹——安静、严肃②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 But today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③教师:盛装;态度(严厉——温和)。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8.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
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_1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_1](https://img.taocdn.com/s3/m/f85d4b19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4.png)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实习报告、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internship report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最后一课读书笔记最后一课读书笔记(通用5篇)最后一课读书笔记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最后一课读书笔记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最后一课读书笔记(通用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872476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4c.png)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最后一课读书笔记(通用10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最后一课读书笔记(通用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1“人们啊,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吧!”读完都德的《最后一课》,我禁不住从心灵深处发出疾呼。
小弗朗士,原本是一个贪玩厌学的孩子。
甚至觉得普鲁士士兵在阿尔萨斯的土地操练的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可是看着他的结果吧——那些普鲁士人会有理由地说:“怎么?你还说自己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虽然小弗朗士内心无比懊悔,然而,时光匆匆,不会倒流,阿尔萨斯人沦为了亡国奴,不懂祖国的语言成为他们最大的不幸。
联系现实生活,在我们当中,不也有很多似小弗朗士的学生吗?他们讨厌学语文课,不愿学习语法、造句,作文漏洞百出,写字马马虎虎;有的人竟然还将这样的作文作为“得意”大作展览呢;我也有这种习惯。
一些学生学社会上那种流里流气的模样,经常口出脏话,造出荒谬的词汇、句子骂人。
这是什么行为?这是对祖国语言的亵渎!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国家、不爱自己国家的语言,该是多么可耻、可恨而又可悲啊!如果我们每人都能够学习,懂得自己国家的语言,正确地运用自己国家的语言,那么站在外国人面前,我们就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我们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字,比任何国家的都要科学。
人们啊,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吧!只有这样,你才能无愧地说:“我属于自己的祖国!”最后一课读书笔记2读完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后,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其中的爱国情。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在普法战争中,受侵略的阿尔萨斯地区被迫教德语。
写的是韩麦尔先生所交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通过写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见闻和体验,表达了法国人民热爱祖国和憎恨侵略者的情感。
小弗朗士他的国家在遭遇了苦难后,他们是多么的悲伤,多么的痛苦。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精品5篇)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精品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01662c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2c.png)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精品5篇)《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精品5篇)《最后一课》读书笔记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最后一课》读书笔记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精品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篇1《最后一课》读书笔记《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描写了法国普鲁士战争后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割让给普鲁士的背景下,描写了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通过一个小学生弗朗索瓦·塔亚尔的故事,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之情,以及对家乡遭破坏的痛苦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弗朗索瓦是小学的学生,他不能理解老师为什么带着哭腔,为什么念叨着“征集壮丁”这四个字。
弗朗索瓦是善良的,他觉得老师脸色苍白,苍老的额头冒汗,好像身体有病,他甚至有些埋怨老师,因为老师年纪大,应该在家里歇息。
但当他听到村里的钟声敲了十二下,而老师却还没有来上课时,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弗朗索瓦是聪明的,他向村民们求救,因为老师不能去上课了。
村民们告诉他,敌人已经占领了弗朗索瓦的家乡,他们要强迫法国人改说德语,如果不听话,就用铁刷子打手心。
弗朗索瓦身在其中,对家乡遭破坏的痛苦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描写了普鲁士军队的残酷,教室里坐着二百多个乡下人,他们说着各种语言,甚至还有四个人说荷兰语。
但教室里充满了严肃的气氛,虽然教室里的人们不能像在学校里那样聚精会神地听老师授课,但弗朗索瓦却感到受益匪浅,因为他知道这是他最后一堂法语课了。
弗朗索瓦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个好老师,一个对祖国语言有着深厚感情的老师。
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老师向学生们讲述了科西嘉的故事,讲述了波涛汹涌的海洋,讲述了科西嘉的居民如何与异族斗争,最终将岛上的土地夺了回来。
弗朗索瓦被老师的话语所感染,他决定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不辜负家乡的期望,他将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独立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5篇优秀范文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5篇优秀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ef7631219e8b8f67d1cb96e.png)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5篇优秀范文《最后一课》读书笔记范文一今天学了《最后一课》学完后,认为这是一首悲愤的爱国主义交响曲。
这篇*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在最后一课的见间和感受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教室韩麦尔的经典形象,反应呢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
第一次初读时,只觉得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代表。
而罗老说,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语言,那么,她就几乎失去了她生存的土壤。
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的语言称为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这个民族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再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
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
所以民族语言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
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台湾和东北三省之后,也是不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和日*化教育。
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
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我们的母语是最伟大的。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范文二《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
他的小说充满了对人物的温情,刻画的淋漓尽致。
本书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德国侵略者侵占了法国,老师给学生们上最后一堂爱国教育课,让他们铭记自己的国家。
血腥的战场,在侵略者与法国士兵的一场战斗中,一位老旗手为保护军队的军旗,用生命给军旗镶上一道辉煌的金边。
那个个丑陋的面孔并没有使法兰西人民退缩,他门迎韧而上。
伟大的信念激扬着他们,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与敌人战斗到底。
第2部分不讲的是,是一篇极其优美的爱情小说——《方妮》一个从外省到巴黎的年轻人让格桑认识了漂亮的交际花方妮乐格朗,方妮是一个以爱情为生命的女人,她疯狂地爱上了让。
她比让大十五岁,还有着复杂而罪恶的过去,格桑对此感到厌弃,却又不自由主地沉醉在温柔乡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复习
一、文学常识 1.体裁:小说
2、作者: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二、课文分析:
1.线索:小说以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2、主旨: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三部分:①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
(开端)
②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情景及小弗朗士的转变。
(发展)
③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高潮和结局)
四、分析小弗郎士形象
1、没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一个孩子?
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天真、幼稚、不懂事。
2.怎么理解“又出了什么事啦?”
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频,变故迭起,人心惶惶;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什么事,使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才显得水到渠成。
设置悬念。
3.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属于小说的环境描写。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4.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作用?
①气氛:喧闹——安静、严肃
②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 But today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③教师:盛装;态度(严厉——温和)。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8.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
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
10.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不能再在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的地方教祖国的语言。
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
表达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深切的同情与理解、尊敬与热爱。
12.这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之情,这些字帖因此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
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体现了他们对祖国、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话唱歌吧!
含义:表现出小弗朗士对敌人禁教法语卑劣行径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15.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小弗朗士的变化:(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变化的原因:(1)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
(2)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
(3)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互相感染者、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五、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16.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名法语教师,更是一位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①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②对小弗郎士等人没有学好法语的自责批评: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
③对祖国、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赞美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④做字帖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⑤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法兰西万岁”)
17.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
把法国的语言比作钥匙。
把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比作监狱。
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重点研习(24-29段)
1.刻画韩麦尔形象时,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2.写粉笔字本来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
因为这一动作倾注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
3. 这个细节表明了韩麦尔先生什么感情?
表达了他热爱祖国、坚信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
4.为什么韩麦尔竟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5.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脸色惨白?
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
“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经到了极点的表现。
“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14.“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在小弗郎士心中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和形象伟大。
很好地抒发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
21.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25.小结韩麦尔先生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六、归纳写作特点。
1、小弗朗士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
(1)贯穿故事情节作用。
(2)深化小说主题作用。
作者选择了小弗朗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感受,这种写法有极强烈的对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