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机构的问题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问题与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力也在逐年扩大。
然而,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仍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个健康发展的金融市场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包括清算、结算、证券登记和交易所等。
但是,在中国,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够成熟,导致了许多问题,如交易风险和结算风险等。
因此,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首要任务。
对策:政府应该加大对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更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同时加强监管,提升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
问题二: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金融市场必须不断地创新以适应变化的经济环境和客户需求。
然而,中国的金融产品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卓越的金融服务和创新的金融产品。
这导致了金融市场缺乏活力和吸引力。
对策:金融机构应该注重技术创新,加强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
同时,政府应该放宽金融市场准入,鼓励外资进入金融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服务质量。
问题三:不良贷款率高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企业和个人借款需求日益增加。
但是,由于金融机构缺乏风险管理能力,不良贷款率较高,并且难以解决。
对策:金融机构应该加强风险管理,控制风险,避免形成连锁反应。
此外,政府应该推出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提高信贷审核的准确性。
问题四:金融市场透明度不足金融市场的透明度是投资者参与金融市场的重要前提。
然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透明度相对较低,不够完善。
这导致了投资者缺乏信心和犹豫不决,从而限制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对策:政府应该更加注重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推动金融市场信息公开。
同时,金融机构应该加强信息公开,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问题五:金融监管缺乏有效性有效的金融监管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保障。
然而,在中国,金融监管仍不够完善,缺乏有效性。
这导致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我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金融服务业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然而,在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我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金融服务行业存在的问题1、金融服务产品同质化我国金融服务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家金融机构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推出各种创新产品和服务。
然而,这些产品和服务往往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导致消费者难以区分各家金融机构的差异。
这不仅影响了金融机构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也限制了消费者选择的空间。
2、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金融服务业的服务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然而,在我国金融服务业中,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些金融机构的服务态度、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便和困扰。
这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也损害了金融服务业的形象和声誉。
3、风险管理和监管存在漏洞金融服务业是高风险行业,风险管理和监管是金融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在我国金融服务业中,风险管理和监管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
一些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有待加强;同时,监管部门也存在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手段单一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增加了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对金融服务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解决方案1、推动金融服务创新针对金融服务产品同质化的问题,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创新力度,推出更多具有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可以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方案,推出具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消费者对自家金融机构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同时,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等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2、加强服务质量提升针对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水平。
同时,可以建立完善的服务质量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
我国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我国金融机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而精准扶贫则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一项重要工作。
尽管我国金融机构在精准扶贫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融资难题尽管我国政府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但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仍然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
由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基础较弱,传统金融机构对于贫困地区的信贷政策并不积极,很多贫困群众无法获得贷款支持,从根本上影响了他们脱贫致富的机会。
2. 信用不足一些贫困群众由于长期贫困导致缺乏信用,在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经常遭遇信用不足的问题。
由于缺乏抵押品和担保品,使得贫困人口难以获得贷款支持。
3. 金融产品不对口传统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多数是针对中高收入人群设计的,不符合贫困地区居民的实际需求。
贫困地区居民更需要低息贷款、小额贷款和灵活的还款方式,而现有的金融产品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二、对策研究1. 完善金融政策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金融扶持力度,制定出针对贫困地区的专门金融政策,并且加大金融资源的投入。
要加大对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的贷款额度和信贷政策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支持。
2. 改善金融宣传教育加强对贫困地区居民的金融知识普及,提升他们的金融素养水平,提高他们对金融产品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他们的信用意识和借贷的能力。
金融机构也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居民的信用宣传,鼓励他们构建自己的信用体系。
3. 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应该深入了解贫困地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研发出适合贫困地区的金融产品,如小额信贷、贴息贷款、以农作抵押的贷款等,以满足贫困地区居民的融资需求。
金融机构也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如移动金融、农村电商等,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金融服务覆盖面。
4. 加强金融监管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保障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
金融的挑战与策略:塑造中国强国梦的新格局
金融的挑战与策略:塑造中国强国梦的新格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金融领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球化竞争、金融风险、科技创新等诸多因素都在影响着中国金融的发展。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制定合适的策略,将成为塑造中国强国梦的必要步骤。
本文将探讨金融领域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全球化竞争是当前中国金融面临的首要挑战。
随着市场的全球化,国内金融机构不仅要面对来自国际巨头的竞争,还要应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解决这一挑战的关键是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
中国金融机构应加强国际化经营,拓展全球市场,推动境内市场的开放,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
同时,还应着力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金融科技的应用,推动数字金融的发展。
其次,金融风险也是当前中国金融的一大挑战。
金融风险的高发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构成了威胁。
为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中国应加强金融监管,完善监管机制,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一方面,要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力,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减少隐性风险的积累。
另一方面,应加强跨机构、跨国际的监管合作,共同应对金融风险。
此外,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政策也是防控金融风险的关键。
最后,金融科技创新是塑造中国强国梦的关键要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全球金融行业的热门话题。
中国应积极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优势,推动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借助金融科技,可以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同时,还可以推动金融创新,培育新兴金融业态,推动金融体系的良性发展。
在面临金融挑战的同时,中国还应注重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金融人才是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优秀的人才才能推动金融行业的创新与进步。
因此,中国应加大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和投入,制定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和留住优秀的金融人才,为金融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浅析我国金融监督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浅析我国金融监督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我国金融监督管理体系存在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
虽然我国有多个金融监管部门,例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等,但这些监管部门之间缺乏高效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导致监管力量过于分散,协同作战能力不足。
一些地方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也普遍较弱,无法有效监督地方金融机构,容易形成监管盲区,给金融风险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隐患。
我国金融监督管理体系存在监管规则不够完善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规则大多是分散、片面的,无法全面覆盖金融市场的各个环节和业务。
一些重大金融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因为监管规则不够完善,监管漏洞被利用。
监管规则的制定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无法及时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和创新,给监管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我国金融监督管理体系存在监管手段不够多样化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依靠宏观调控和行政命令,监管手段单一。
这样一来,当金融市场出现问题时,监管部门常常只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处置,缺乏区分不同状况和个案的能力,导致一些正常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受到了不必要的打击。
一些违法行为往往能够通过灰色操作和法律漏洞逃避监管,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我国金融监督管理体系存在监管责任不清的问题。
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存在辖区重叠和监管边界不清的情况,导致在一些金融事件中,不同监管部门对责任的界定模糊,无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些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监管责任也不明确,缺乏有效监管激励机制,导致一些企业和机构存在违规和风险行为。
我国金融监督管理体系存在监管力量不足、监管规则不够完善、监管手段不够多样化以及监管责任不清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完善金融监管规则,创新监管手段,明确监管责任,提高金融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我国当前金融协调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国当前金融协调问题及改进措施【摘要】当前我国金融协调存在着监管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合作不畅和市场监管缺失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能,规范金融市场秩序,增强监管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力度,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更加良好的协同机制。
改进金融监管体系和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是当前金融协调问题的关键。
加强金融监管体系,规范金融市场,加大监管力度,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将有助于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整体效能和国际竞争力,推动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金融协调问题、金融监管体系、金融机构合作、金融市场监管、改进措施、我国金融发展、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机构协作、改进方向、金融合作关键。
1. 引言1.1 我国当前金融协调问题及改进措施我国当前金融协调问题主要表现在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之间合作不畅以及金融市场缺乏监管。
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导致监管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清、监管缺乏协调性等问题,造成金融业务监管滞后、监管漏洞等现象。
金融机构之间合作不畅,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制约了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效率提升。
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监管,使得金融风险难以及时发现和化解,对金融市场稳定构成威胁。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金融监管体系,完善监管法规和监管制度,提高监管部门协调效率,加强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
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多元化的金融合作机制,推动金融机构间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加强金融业务创新和发展。
通过以上改进措施,我国可以有效应对金融协调问题,推动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实现金融行业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完。
2. 正文2.1 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导致金融协调问题我国当前金融协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
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监管分散的问题。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多个监管机构,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监管范围重叠和监管职责不清晰的情况,导致监管工作存在盲区和漏洞,容易出现监管套利和监管真空的情况,加大了金融系统性风险和金融乱象的发生概率。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农村经济也开始蓬勃发展,但是在整个经济体系的建设中,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从现状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一)金融机构发展相对较慢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中,金融机构的发展相对较慢。
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支持力度,但是农村金融市场缺乏专业的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供给不足。
(二)金融产品结构单一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缺乏多元化的金融产品。
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只提供与农业相关的贷款服务,缺乏个性化、创新性的产品设计。
(三)金融服务形式不灵活多样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服务方式相对单一,大多是通过传统的银行柜台服务或上门服务形式提供,缺乏先进的互联网金融技术、移动金融技术的应用,服务形式不灵活多样。
(四)农民金融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在中国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民缺乏金融知识,对金融产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足,很难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二、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一)金融机构的缺失和服务不足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缺乏专业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覆盖不全等问题。
同时,金融机构对有些农村地区和农户的经济水平的评估不够准确,造成风险控制不当,引发不良资产的出现。
(二)金融产品不够多样化在农村金融市场中,金融产品的种类相对较少,个性化程度不高。
因此,农民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导致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性不强,无法有效刺激市场竞争。
(三)农民金融知识水平低在中国农村地区,大多数农民缺乏金融知识,缺乏金融素养,对金融产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足,这就导致了他们在使用金融产品时容易出现误解和错误。
(四)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不力在中国金融市场中,监管不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农村金融市场也不例外。
由于监管机制不完善,一些金融机构在进行风险管理时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容易出现风险控制不当的现象。
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建议(一)加强金融机构的建设需要建设专业的农村金融机构,以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弥补农村金融市场中的空白。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未来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强化宏观审慎管理
未来我国金融监管将更 加注重宏观审慎管理, 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监 测和预警,确保金融稳 定和安全。
加强微观审慎监管
未来我国金融监管将更 加注重对金融机构和业 务的微观审慎监管,加 强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
制的监督和指导。
推进金融科技创新
逐步完善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 我国逐步放开金融市场,引入了更 多的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金融监 管体系也逐步完善。
深化改革阶段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 监管体系进入深化改革阶段,加强 了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应对。
02
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金融监管目标不够明确
缺乏明确、全面的金融监管目标
许多国家在金融监管中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设立专门的消费者保 护机构,加强对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和行为监管。
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完善监管体系
我国应建立综合、全面、高效的 金融监管体系,实现各监管机构 之间的协调配合,减少监管重叠
和空白。
加强风险防控
我国应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建立 风险预警机制,提前识别和防范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存在的问 题及应对措施
汇报人: 2023-12-08
contents
目录
•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 • 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 应对措施 • 国际经验与启示 • 结论与展望
01
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
金融监管的背景与意义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01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新兴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出现给监管
带来了挑战。
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问题与对策中国金融体系改革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议题。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对金融改革的力度,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金融监管的挑战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面临着金融监管的挑战。
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
监管手段的滞后性、监管能力的不足以及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都制约着金融体系改革的进展。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应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监管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及时跟踪金融市场的变化,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精确性。
另一方面,要优化监管部门的体系架构,加强信息共享和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提高金融监管的整体效能。
二、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平衡金融创新是推动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动力,但同时也伴随着风险的加大。
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些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事件,如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爆发,暴露出监管不完善和风险防范不力的问题。
在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之间,需要寻找平衡点。
一方面,要鼓励金融创新,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创新空间和支持政策,推动金融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另一方面,要加强风险监测与防范机制,加大对新型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的审慎监管力度,提高金融市场的风险抵御能力。
三、金融机构改革的路径选择金融机构改革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
目前,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竞争状况,制约了金融服务的优质化和效率化。
此外,金融机构在改革中也面临转型困难、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
为了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应采取不同的路径选择。
一方面,要加强国有银行改革,深化股权分置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推动国有银行的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改革。
另一方面,要促进非国有银行的发展,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放宽市场准入,提高市场竞争程度,优化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效率。
四、资本市场改革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金融体系改革不能仅仅局限于金融机构的改革,还需要加强对资本市场的改革。
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为就业和税收贡献巨大。
而金融机构作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信贷难题、风险控制不足等。
本文将围绕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信贷难题民营企业往往面临着融资难题,即使是一些发展较好的民营企业也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这主要是因为银行过于谨慎的风险控制导致了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不足。
由于民营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抵押品或担保人,使得银行在信贷审批过程中难以予以支持。
2. 利率水平高相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利率通常偏高,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而高利率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民营企业的信用风险较大,银行必须设定较高的利率以覆盖潜在的风险。
3. 风险控制不足金融机构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时,往往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由于民营企业本身的信用状况和行业风险较大,金融机构在与民营企业开展合作时需加强对风险的认识,并严格控制风险。
4. 资金流向不畅民营企业往往面临着资金流向不畅的问题,即使获得了融资支持,也难以有效地运用到生产经营中。
这主要是因为金融机构在向民营企业融资时,往往缺乏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资金需求的充分了解,导致融资支持效果不佳。
二、对策研究1. 加强信用评估金融机构在与民营企业开展业务时,应该逐步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全面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并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融资支持计划。
应该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的监督,提高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
2. 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可以根据民营企业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如授信贷款、小额贷款等,为民营企业提供更灵活、更多样化的融资支持。
可以通过与担保公司合作,为民营企业提供担保服务,降低其融资成本。
3. 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金融机构应该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简化审批流程,缩短放款时间,提高服务质量,为民营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支持。
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业发展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业;存在问题;发展对策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our country financial development problem and put forwards to the relative strategy.Key Words: finance; existence problem; development strategy一、中国金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1.金融业缺乏竞争力从银行业看,主要表现为资产质量恶化,资本严重不足,收益急剧下滑。
银行的资产质量是决定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按国家规定,银行不良资产比重不得超过15010。
而我国银行的不良债权已大大超过了这一比例。
到2005年,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重即达23.3%,与当年商业银行的总准备率22010相当。
从非银行金融机构看,证券业的竞争力问题较为典型。
这主要表现为证券业规模偏小,实力有限。
众所周知,证券业展开竞争和抗御风险是要以必要的规模和实力作为保证的。
目前,证券经营机构和国内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规模普遍偏小。
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各自资产总额都在10000亿元以上。
而在证券公司中,截至2005年10月,全部证券公司资产总额约为3900亿元,规模最大的申银万国证券资产仅有400亿元左右。
如果再与外国投资银行相比,中国证券的实力就相差更远了。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资本市场和证券业的对外开放,随着跨国大型投资银行大举进军中国资本市场,以国内现有证券经营机构的实力,是无法与其比肩相争的,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2.金融缺乏创新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存在两大问题:其一,金融创新过于依赖政府。
由于我国的金融机构还不是真正的企业,金融创新主要依靠政府和金融主管当局,表现为一个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过程。
其二,在有限的金融创新中,各领域进展失衡。
中国金融体系的问题与改进方案
中国金融体系的问题与改进方案在中国,金融体系的问题一直是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金融体系的结构不完善、金融市场发育不足、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以及金融体系的透明度不高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合适的改进方案,以推动中国金融体系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一、金融体系结构的不完善在中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业一直是主导,但这种单一的金融体系结构会导致风险集中,一旦金融风险发生,将对整个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尽快促进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建设。
首先,应当发展金融市场中的股票、债券和期货等金融工具,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其次,应当推动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的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最后,可以通过引入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机构,来进一步丰富金融市场中的产品和服务,增强整个金融体系的活力。
二、金融市场的发育不足当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发育不足,市场上的投资者相对较少,市场参与者缺乏信心,这导致市场规模和深度不足,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也十分低下。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以下几点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育。
首先,应当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增加市场上的优质金融产品,促进市场参与者的多样化。
其次,应当积极推动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提高市场的市场活力和资金配置效率。
最后,应当增加市场监管力度,采取有效的市场化手段,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保障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三、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当前中国的金融监管机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责任不明确、监管手段不足等问题都十分突出。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加强金融监管机制建设。
首先,应当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明确各监管机构的职责与权责,为监管提供法律依据和支撑。
其次,应当加强信息共享与监管合作,建立健全跨部门、跨领域的监管合作机制,提高监管的协同效率。
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
案例【4】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包括:中国银行与政策性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全国及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非银行商业机构;外资金融机构,外国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文中可以看出现有金融体系结构已经比较完善,资产总量上较“十一五”其有了较大提高。
但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较大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问题:(1)金融机构体系的结构性比例失衡,抑制了金融机构机构之间的平等竞争。
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制约了金融机构间的平等竞争,新型商业银行难与国有商业银行开展平等竞争。
(2)金融机构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仍比较突出。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差距过大,证券业保险业整体规模偏小。
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体系一直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直接融资发展缓慢,导致证券也发展规模明显偏小。
与国际大型投资银行相比,初总股本外总资产及管理总规模仍然过小。
(3)证券业的市场集中度不足,市场份额过于分散。
这种小型化分散化的格局,很难与国际化全能化投行相竞争。
另外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加上机构臃肿,冗员过多,不利于切实强化金融监管和提高中央银行的工作效率。
国有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企业,其自我约束、自主经营的企业属性未能真正体现出来,在统一法人管理、机构设置、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矛盾与问题。
金融监管力度不够,金融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完善,对少数机构的市场准入把关不严,市场退出缺乏及时有效的控制手段,社会上非法设立金融机构、非法或变相从事金融业务、非法集资的现象屡屡发生,部分地区的金融秩序仍比较混乱。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涉外金融风险也有所加大。
是科学技术在金融业务中的运用,特别是一些个别产品创新的擦边球现象,如各种各样的支付卡现象,各种各样的支付体系。
中国金融业跨境监管难题与对策分析
中国金融业跨境监管难题与对策分析一、前言随着中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跨境金融业务逐渐成为了中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跨境金融业务的监管难题也随之而来。
本文将围绕中国金融业跨境监管难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跨境监管难题1. 监管体系不完善当前,中国金融业的监管体系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等机构组成,但这些机构并没有形成跨部门协同监管的机制,从而导致监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2. 监管标准不统一不同国家的监管标准存在差异,这就给金融机构的合规经营带来了困难。
同时,在多层次的监管政策体系中,各项政策之间相互矛盾,给金融机构的合规经营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3. 风险防范能力不足当前,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还比较薄弱,缺乏跨境风险防范的经验。
此外,一些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认知和评估水平还有待提高。
4. 信息不对称由于监管信息的不对称性,监管部门发现问题时,往往已经到了全面爆发的阶段,导致监管的时间和成本大大增加。
三、对策分析1. 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由于跨部门监管的必要性,应该建立一个跨部门的协同监管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跨部门联动,以及建立跨部门联合处置机制。
2. 加强监管标准的协调和统一中国应与其他国家加强沟通,协调各国之间的监管标准,建立跨国统一监管标准。
同时,需要优化本国监管标准,建立完善的跨境金融监管体系。
3. 提高风险管理和防范能力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需要提高自身风险防范和管理能力,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同时,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断加强风险管理水平。
4. 优化信息披露机制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机制,并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对于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而言,都非常重要。
在信息披露方面,需要落实“谁发生事故,谁来披露”的原则,保证监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四、总结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跨境金融业务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
为了有效应对跨境监管难题,需要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加强监管标准的协调和统一,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防范能力,优化信息披露机制。
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选择
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选择一、现状分析:1.高风险格局下金融机构生存压力大:当前,中国金融机构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风险持续增加,如资产质量不高、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等。
这些风险对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提出了巨大挑战。
2.治理结构不完善:在中国金融机构中,一些问题突出,例如决策权与所有权不对等、治理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存在问题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金融机构内部治理不够规范,进而可能产生各种风险。
3.内外部监管机制有待完善:金融机构的监管不仅需要内部的控制制度,也需要外部的监管机制来保证其稳健经营。
然而,目前的监管机制在严肃监管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共享不够、一些监管缺失等。
4.库存风险管理亟待强化:金融机构经营中的库存风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库存状况的不确定性给金融机构带来了隐含风险,因此,加强对库存风险的管理是重要的。
二、对策选择:1.完善治理结构:金融机构应加强决策与所有权的对等,促进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确保合理的利益分配和监督机制。
此外,还需要推动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提高管理透明度和社会信任。
2.加强内部控制:金融机构应确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风险管理框架,加强资金流动性管理和内部监管机制,避免风险因组织内部引发。
3.加强内外部监管:金融机构应积极与监管部门合作,增强内外部监管的协同性和有效性。
同步加强监管部门的能力建设,提高监管水平,并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监管的广度和深度。
4.强化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应加强对风险的认知和管理,建立并完善风险预警机制,主动防范和管控各类风险。
同时,加强对库存风险的管理,合理控制风险暴露和损失。
5.增强金融机构的应变能力:金融机构应提高应对风险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拥有较高的风险抵御力。
这包括加强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总结:当前,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也存在着一些改进的空间。
国内金融发展现状
国内金融发展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金融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如今,国内金融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多样化、创新化的特点。
本文将就国内金融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是国内金融发展现状的重要表现。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改革,我国金融市场已经日益完善,各类金融机构纷纷涌现。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已经形成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个领域的金融体系,为国内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也是国内金融发展现状的重要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科技在国内金融行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也为金融机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三、金融监管的加强国内金融发展现状中,金融监管的加强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推进,金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我国加强了金融监管,推出了一系列监管政策和措施,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提高金融监管的科技含量,构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四、金融创新的推动金融创新是国内金融发展现状的重要推动力。
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我国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创新,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以互联网金融为例,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我国金融机构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如P2P网络借贷、互联网支付等,满足了广大民众的金融需求,同时也推动了金融行业的发展。
五、金融服务的普惠化国内金融发展现状中,金融服务的普惠化是一个重要目标。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我国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渠道,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普惠性。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轻松进行金融交易,享受到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中国金融的脆弱性及管控
中国金融的脆弱性及管控
中国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杠杆:中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着大量的债务,包括企业债务、地方政府债务以及个人债务,整体杠杆率较高。
高杠杆意味着债务风险增加,一旦出现债务违约或者债务危机,可能引发金融系统的连锁反应。
2. 非法金融活动:中国金融市场存在大量的非法金融活动,包括庞氏骗局、非法集资等,这些活动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对金融市场稳定构成威胁。
3. 影子银行:中国金融体系中存在大量的影子银行活动,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类融资和信贷业务。
这些机构往往缺乏必要的监管和监控,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为了管控中国金融系统的脆弱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1. 强化监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高监管的全面性和刚性。
加强对非法金融活动的打击,严禁各类庞氏骗局和非法集资。
2. 降低杠杆: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对企业债务的监管、清理整顿过剩产能、控制房地产市场过热等,以降低整体杠杆率。
3. 推进金融改革:通过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深化改革,提高金融体系的健康性和抗风险能力。
加强金融创新,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
4.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金融风险。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信息共享和监督合作,避免跨境金融风险的传播。
新时代下中国金融体系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新时代下中国金融体系的挑战与发展趋势1. 引言1.1 当前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挑战首先是金融风险防范方面,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张和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各种金融风险也在逐渐增加。
特别是近年来,一些非法集资、网络借贷平台风险等问题屡禳发生,金融市场乱象频现,给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压力。
其次是金融监管不完善。
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有强有力的监管来保障,但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仍存在一些缺陷,监管不到位、监管层级不清晰等问题依然存在,导致金融市场乱象频发。
金融体系内部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一些金融机构过度依赖传统业务,产品创新不足,资金运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亟待解决。
当前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金融风险防范、金融监管不完善以及内部结构调整等方面。
面对这些挑战,我国金融体系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提升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和健康发展。
1.2 新时代下的中国金融发展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领域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金融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世界金融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金融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和趋势。
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与改革不断深化。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金融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国内金融机构也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拓展业务,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金融领域的新引擎。
互联网金融、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应用,正在推动金融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
监管政策的不断变革与调整也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监管部门致力于构建更加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促进金融行业健康发展。
新时代下的中国金融发展背景呈现出开放、创新、融合的特点,中国金融体系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中国金融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加强国际合作,推动金融创新和改革,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三大问题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三大问题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分析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和对策我个人觉得当前中国金融市场主要的问题还是制度问题,改革开放后,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金融体制的改革远远落后于实体经融体制改革的滞后,最终必将影响到实体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记得2006年的时候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将以其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高效的市场营销机制以及雄厚的资本实力等优势,与中资银行展开全方位的竞争。
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三大问题第一,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当前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可从两个方面得出初步判断。
首先是储蓄一投资转化率。
社会资金转化为投资通常有三个途径:一是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以信贷资产形式发放给资金需求者;二是通过财政资金如国债的形式转为投资;三是通过资本市场如股票、债券等形式转为投资。
在财政融资方面,尽管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2003年已接近20%,但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指标30%—40% 相比,仍相距甚远,更何况财政支出具有很强的刚性,且大部分支出为非生产性支出。
在证券融资方面,由于资本市场的不规范,近年来其占比更有明显下降。
由于上述两个融资渠道相对较弱,银行信贷仍然是我国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主要途径。
从2000—2003年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情况可以佐证以上的分析。
2000年,贷款占国内金融市场融资总量的比例为69.7%,国债占比17.8%,企业债占比0.6%,股票占比12%;到2003年,贷款占比升至85.1%,企业债占比微升至1%,国债占比降至10%,股票占比降至3.9%。
根据人民银行和西南财经大学联合课题组的统计分析数据显示,自1995年我国商业银行首次出现存差约0.3万亿元以来,到2003年末存差已经扩大至4.9万亿元,大量资金沉淀在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未有效转化为生产性资金。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引言1.1 概述我国金融领域一直处于持续发展和改革之中,近年来兴起并蓬勃发展的金融控股公司引起了广泛关注。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种独特的金融机构形态,通过持有多个金融子公司的股权,实现对其业务运营和管理的全面掌控。
这种模式在促进资本市场改革、深化金融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以推动该行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1.2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开放程度的提高,金融控股公司逐渐成为促进中国金融业创新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然而,随着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潜在风险和治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明确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向与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3 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全面了解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现状,并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同时,结合相关理论和经验,为今后该领域的发展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建议和改进方向。
通过本文的撰写,我们将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在推动金融创新、优化金融业务结构、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教训。
这将有助于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更好地引导和监管金融控股公司发展,促进建立健全的制度框架和管控机制,以确保其持续稳定运营并为金融体系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2. 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现状2.1 定义及特点金融控股公司是指以持有其他金融机构股权为主要手段,通过控制和整合多家金融企业来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跨界经营的大型综合性金融企业。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股权持有:通过购买其他金融机构的股份,控制多家金融企业,并形成良好的控制体系。
- 综合经营:拥有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证券等,并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实现综合化经营。
- 产业链延伸: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整合,将金融业务与相关实体经济结合起来,形成具备完整服务链条的产业集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006年11月01日摘要:金融结构问题是中国金融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金融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当前中国金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金融结构高度化与金融结构合理化发展不同步;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对称;金融产业结构不协调;金融市场结构不均衡;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金融监管结构不适宜。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金融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金融效率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金融总量迅猛增加,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然而,金融结构却没有得到同步优化,积累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地制约了金融功能的发挥和金融效率的提高。
金融结构问题已经成为中国金融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金融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当前中国金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六个方面:一、金融结构高度化与金融结构合理化发展不同步中国金融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金融资产总量在原有金融结构和金融制度框架上的简单扩张,单纯数量上描述金融工具和机构规模的FIR并不能反映中国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金融配置效率的改进(张杰,1998)。
我国金融资产占GDP比重提高的方式,最主要是通过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的,当前主要的金融资产仍然是金融机构的存款,而其中,国有银行的存贷款比例又占到绝大部分。
也就是说,用FIR来衡量我国金融结构高度化有“高估”金融结构层次之虞。
这不仅因为中国金融资产超常增长中有虚假成分,而且最能反映金融结构高度化的金融创新、金融技术含量和金融集约化经营的内容很少。
尽管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与金融发展的起飞阶段,数量扩张先于结构优化具有规律性,但当数量扩张到—定程度后,结构优化就成为决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这同样具有规律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发展具有不计风险的粗放式数量扩张特点,不仅加大了金融名义增长中的虚假成分,隐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而且导致了金融结构不合理,削弱了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严重威胁着中国金融发展的安全性。
国有(国家控股)商业银行寡头垄断地位的存在,说明经过20多年的金融改革,金融仍然集中在银行信用,这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
这种行业结构使得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弱小,特别是保险业和证券业;同时也不利于分散风险,使金融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在制度缺陷影响下已成为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承担者。
金融结构合理化的发展不但没有和金融结构高度化同步进行,反而不合理问题更为突出,致使金融结构优化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
二、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对称金融结构应与经济结构相一致,才能真正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但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有了很大的调整和变化,但金融结构调整步伐相对较慢,金融结构改革滞后,从而导致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对称。
1.金融产权结构不合理,国家“一股独大”与经济成分的多样化不相称。
中国金融结构中所有制的变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渐进式制度变迁。
在改革的初期,为了保存原有的生产组织,改革的速度很慢。
金融制度也是在逐步引进制度增量同时又不损害原有制度的既得利益的条件下,推动金融制度的改革的。
所以对于在金融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国有银行,不触动其“神经”,而是逐步放宽新兴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条件,甚至放松外资控股比例,以逐渐扩大市场化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并允许一定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同时,逐步深化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在整个金融产权结构中,国有制金融结构占绝对垄断地位,“一股独大”。
而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渐进改革的一个现实是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的不断下降,而集体经济、民营经济以及其他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不断上升。
对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非国有经济而言,在其发展进入追求技术进步与资本密集阶段后,迫切需要新的金融安排的支持。
但是以国有制为主体的金融机构仍主要向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企业债券发行和股票上市更是只对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开放,金融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严重不对称。
一个通常指标就是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量中对非国有经济不到20%的信贷支持,支撑着超过70%的经济增长贡献度;而对国有经济80%的信贷支持,却只带来不到30%的经济增长贡献度。
民营金融发展滞后极大地影响非国有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增长。
2.金融空间结构不合理,城乡金融发展和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不协调。
从城乡金融发展来看,中国金融二元结构的特点更为突出,城乡金融发展极不协调且呈逐步加剧之势,农村金融抑制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县级金融机构大量撤并导致县域金融体系萎缩以至出现了“空洞化”现象,很多地方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机构。
二是银行信贷资金投放不足,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2004年以来农业贷款的发放主体仍然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国有商业银行用于农业贷款的资金量很小。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县支行的贷款权上收,其吸收的存款大多流向城市,农村资金“非农化”的现象十分突出。
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只存不贷,每年外流的资金也很惊人。
农村本来就资金短缺,而资金大量外流进一步扩大了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缺口,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关系的失衡。
三是农村的金融功能弱化,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
四是资本市场的触角还基本没有延伸到农村。
目前证券公司只是在极少数经济发达的县级市设有证券服务部,农民基本上没有条件参与证券投资。
由于主板市场的门槛很高,农村中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要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谋求获得长期资本支持,也只能是一种奢望。
中国金融的二元结构固然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不高有关,但现行的制度安排和政府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也是一个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从金融结构与地区经济结构方面来看,东、中、西部金融发展不协调。
一方面,在我国国有产权为主的金融制度下,金融机构的设置主要是按行政区划设立,导致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结构趋同,比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就是按照行政科层设立,东、中、西部的格局一样,不可避免地造成金融资源浪费。
但是另一方面,资金却过于偏向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比例较小,增长缓慢甚至有下降趋势,不利于西部大开发和缩小地区差距,市场经济“马太效应”尽显。
3.金融机构集中程度明显偏高,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与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发展极不协调。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我国中小企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其数量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率近50%。
它们急需一大批能够为之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
但是,目前中国的金融机构仍然是以国有金融机构为主,金融业务高度集中,国有金融机构比例居高不下,市场集中度偏高,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比例上升缓慢,非银行金融机构更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金融产业结构不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由过去的单一银行业,发展成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和租赁业种类较为齐全的金融产业体系,但是,其内部结构却不协调。
表现为银行业独大,其他金融产业偏小,特别是信托业和租赁业的发展速度缓慢,相互协调不够,聚合质量不高,难以产生结构溢出效应。
金融业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
银行主导,特别是国有银行垄断性地位造就国有银行规模较大,历史包袱重,存量不良贷款比例大。
同时,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低,银行不能通过利率等市场手段来筛选借款企业和影响企业行为,从而使风险易于集中到银行。
保险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以2003年为例,在保险深度方而.,保费总收入占GDP的比例为3.33%,其中,寿险保费收入占2.3%,非寿险保费收入占1.03%;在保险密度方面,人均保费总收入为36.3美元,其中,寿险保费25.1美元,非寿险保费11.2美元。
在《西格马》列入统计表的88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在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排行榜上分别居第44位和第71位。
而处于前10位国家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最少也达到9.61%(美国)和 2700美元(法国)。
对于信托业和租赁业来说,存在问题较大。
在我国,由于信托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明确,一直没有一个明晰的信托业发展政策,加之缺少与《信托法》相配套的法律制度规则,导致信托业发展缓慢。
养老金信托、公司债信托、土地信托等支撑信托业发展的一些主要信托业务,由于没有法律依据迟迟不能开展。
金融租赁业的情况也是如此。
目前,我国每年的融资租赁不到美国的1/90,不到日本的2%,租赁渗透率只有万分之三左右,而在租赁业发达的美国,这一指标已经达到 30%以上。
2001年,在美国大约有30%的固定资产投资是通过租赁形成的,而我国目前用于租赁的工业设备采购仅占设备投资的1%左右。
显然,体制变迁和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的我国租赁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但是,租赁业发展政策缺位,租赁业准入限制过严,监管多头,税收政策不尽合理,租赁业发展的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不佳等影响租赁业发展的问题依然故我,整个租赁业陷入止步不前的状态。
四、金融市场结构不均衡我国金融市场的子市场种类基本齐全,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保险市场等,但市场结构是失衡的。
不仅表现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失衡,而且表现为货币市场内部的同业拆借市场与票据市场的失衡、资本市场内部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失衡,最后结果表现为自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失衡。
整个金融巾场缺乏层次性,各子市场配合不协调,市场效率低下,其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1.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不协调。
从金融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来看,—般是货币市场发展在先,资本市场发展在后,然后形成“强货币市场、强资本市场”的局面。
但是,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思路却是“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
尽管货币市场的发展起步早于资本市场,但却远不如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并且两个市场的发展是割裂的。
无沦是就市场交易量来说,还是政策取向来说,资本市场都强于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发展滞后不但削弱了货币市场的基础运作,影响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和利率功能发挥,而且对金融秩序产生诸多负面效应,破坏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基础。
近两年来,虽然在强调发展货币市场,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货币市场落后于资本市场的总体格局仍未改变。
2.货币市场内部债券回购市场与票据市场不协调。
表现为重债券回购市场轻票据市场,票据市场发展滞后。
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限制票据市场发展。
1995年《票据法》颁布后,票据业务和票据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但速度很慢。
直到最近两年票据市场才有较好发展势头。
但是与债券回购市场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票据市场落后对于商业信用的发展和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都是不利的。
3.资本市场内部种类结构失衡。
突出表现为重股票市场轻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中重流通市场而轻发行市场;流通市场中重场内市场而轻场外市场;债券市场中重国债市场而轻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重长期债券市场而轻短期债券市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