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中外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的评析要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析中外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的评析要点

摘要灾难新闻由于新闻价值高,成为受众最关心的新闻之一。在评析此类视听新闻作品时,有以下几点

需要特别注意: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关键要选取合适的播放时机、会隐含意识形态建

构、有多种叙事策略、要时刻注意遵循新闻伦理。

关键词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评析要点;历史感;时机;意识形态;叙事;新闻伦理

灾难报道,即对非人的意志所能左右的灾害,如地震、洪水、飓风、热浪、火山爆发等及由于人为酿成的恶性事故,如车祸、空难、海难、火灾、建筑物倒塌、重大设备事故等的报道。它几乎涵盖了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重要性、接近性、人情味等。①有调查显示,灾难性新闻报道仅次于国家大事和战争新闻,是受众最关心的新闻之一。

评析中外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有几个相当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要点,需要引起特别注意。

1 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

1.1 新闻和历史的辩证关系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前人认为的“新闻”,今天已变成历史资料;今天人们认为是“新闻”的,后人也将视为历史。这就是新闻与历史的辩证关系。②

1.2 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承载厚重的历史感

一部有厚重历史感的灾难类优秀视听新闻作品,要能使受众透过画面语言、表达方式、情感诉求等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意味。这点需要新闻和史学工作者一起关注,这对丰富新闻内容、推动史学发展、提高全民族历史文化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2 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关键要选取合适的播放时机

2.1 挖掘事实类新闻作品的播放时机

挖掘事实类视听新闻作品通常是对一个事件或者表象的深层次探求,当真相大白时方能使整个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充分展现,待到时机成熟就是最合适的播

放时机。

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航MH370班机失联。2013年4月13日晚,央视新闻频道《世界周刊》栏目播出特别节目——纪录片《消失的法航447航班》。马航失联超过一个月,人们对于真相的追寻未曾停止,任何关于马航的信息都令人揪心。在这个关键时机,央视通过《消失的法航447航班》有效履行了媒体教育大众的功能,教育受众辨别信息真伪,避免谣言扩散。央视明智地选取了事件酝酿成熟的关键时机,既是对空难事故科学知识的普及也是对受难者和观众的情感安慰。

2.2 突发灾难类新闻作品的播放时机

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播报救援进程是最恰当的播放时机,不但能满足和强化受众知情权,也能调整公众面对灾难事件可能产生的负面情绪、增强信心和勇气,促使媒体完成传播信息的基本功能,也实现维护社会稳定的巨大政治功能。

2010年3月28日14时30分许,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央视第一时间关注,新闻报道前后历时29天,系列报道主要集中在前18天。据央视网视频不完全统计,18天里相关新闻视频共1183个,《朝闻天下》、《新闻三十分》、《新闻联播》、整点新闻和各专题栏目及时播发新闻。可见央视抓住了突发灾难新闻播放时机,动用全台新闻平台,全力报道此次事件。

3 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会隐含意识形态建构

3.1 视听新闻作品隐含意识形态建构

新闻作品从来都不是纯粹地、简单地“呈现”事实。中外视听新闻作品在叙述新闻事件时,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倾向,即不同的意识形态建构,从而影响受众接受信息。这点对国家内部舆论引导、对外宣传等工作都有启发意义。

3.2 例析中外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的意识形态建构

例如CNN《美国国难日》在呈现事实的过程中,不时有美国星条旗、布什总统向民众演讲、全体国会议员在关闭的国会山前齐唱《上帝保佑美国》、警察和消防队员救援受难者等画面出现,就在不经意间宣扬了西方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4 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有多种叙事策略

4.1 灾难类视听新闻有不同叙事方式

新闻是一种叙事。纵观世界范围内的灾难类视听新闻,各个作品都表现出了不同的叙事视角、叙事特点和叙事风格。其中最理想状态是要找到最适于受众理解新闻作品的表达重点,同时也能很好地兼具新闻平衡性的要点。

4.2 视听新闻作品叙事时要注意“三点”、“三维度”

视听新闻就是用广播电视的思维来叙述故事。创作要注意“三点”:一是出发点,就是要做到知所未知、及所未及;二是核心点,就是要做到既是事实的提供者,更是故事的讲述者;三是变化点,就是新闻要从一种产品发展为一种服务。

灾难类视听新闻通常包含三个维度:一是进行时,即直面事实,报道正在发生的;二是过去时,即寻找关联,报道历史所发生的;三是将来时,即提供帮助,包括善后和心理干预,报道可预见的。

《消失的法航447航班》最典型地使用了报道过去时的方式。它借助真实再现方式,通过事故调查人员权威叙述,再现了事故发生的过程、原因、以及之后那3年时间里,艰难寻找坠机真相的经过。全篇都是回到历史过去点寻找细节和蛛丝马迹,寻求与现在状况的关联,最终揭秘出空难发生原因。同时又充分表现出理性加感性的电视思维,不断抛出疑问:能否找到447航班残骸?是否是恐怖袭击?能否找到黑匣子?是不是极端天气导致坠机?记录仪能否正常读取?事件经过是什么?重重疑团带领观众跟着创作者的思维去走进事件、通往真相。全片呈现出的逻辑思路就是事件表象呈现→原因探求→由表及里的反思,通过分析事实现象,去除假象,透视表象,最终发现真相的本质。

5 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创作要时刻注意遵循新闻伦理

5.1 新闻工作者需要格外注意新闻伦理和道德

新闻工作者对待灾难的正确方式应该是通过创作的灾情影像,促使人们反思灾难,强化社会责任。整个视听新闻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应具有人文关怀精神,核心就是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

5.2 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应避免伦理争议

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应坚持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衡,避免引起侵犯公民个人权利的伦理争议。在报道中一定要处理好抢新闻与抢救生命的关系,把生命价值放在第一位,时刻关注灾民的利益,把媒体的关切之情落到实处。毕竟,新闻工作者首先是有人文关怀的人,其次才是合格的传媒人。

6 结论

评析中外灾难类视听新闻作品时,以上几点容易忽略,但它们对帮助受众理解新闻主题又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不能小视。央视对汶川地震报道的个案就是最好的例证:及时公开、全面报道,满足了受众的知情诉求;现场直播、充满感染,满足了受众的情感诉求;答疑解惑、深入引导,满足了受众的理性诉求;真善美、人性化报道,满足了受众的审美诉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