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读后感

合集下载

2024年《忏悔录》读后感(三篇)

2024年《忏悔录》读后感(三篇)

2024年《忏悔录》读后感第一次读卢梭的《忏悔录》,当时对许多人和事的看法非常幼稚,觉得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怎么会骗人、调戏妇女、偷东西……伟人应该是“完人”,没有一点暇癖。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我第二次重读《忏悔录》时,才感到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卢梭,才是人格意义上的人,值得让人尊重和佩服。

而中国当代的传记文学创作,是否应该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呢!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

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而看不到他(她)走麦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

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样。

其实写自传的不管是自己写还是请别人写,真正写出自己的成长变化,犯过什么过失,倒是对世人有益。

其实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并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样拿自己那点隐私来吸引读者。

更多的应该是对读者、为后人有教益的功过是非、经验教训。

一个人在几十年的经历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难说是笔直的,一点弯度也没有。

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

问题是看你有没有卢梭的那种自我剖析的觉悟。

敢不敢象卢梭那样揭露自己的伤疤,对自己的功过是非有没有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

周总理生前曾说过: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要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翻译者刘思慕在《歌德自传》译者新序中说:“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沥,是《歌德自传》的第一个特点……”而这些伟大的、著名的人物,敢于披露和承认自己的缺点,并没有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威望,后人不是同样敬重他们吗?我和许多的普通人似乎没有写自传出一本书的资格或兴趣。

不过活着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写自己的历史。

因而,在这个文化浮躁的时代,我不合时宜地重读了《忏悔录》,发一点愚不可及的感受。

2024年《忏悔录》读后感(二)《忏悔录》是莫尔的经典作品之一,它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让人深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卢梭《忏悔录》名著读后感5篇

卢梭《忏悔录》名著读后感5篇

卢梭《忏悔录》名著读后感5篇面对周遭无数的恶毒攻讦,卢梭毅然拿起了如椽巨笔,写下这部自传体的《忏悔录》,把自己赤裸裸地剥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看到一个完完全全真实的卢梭自我.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卢梭《忏悔录》名著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卢梭《忏悔录》名著读后感1上个周末去上海书城,本来准备再读一遍《基督山伯爵》,记得高中在上课的时候偷偷看基督山,被班主任发现然后毫不留情地没收了,没收的那本还是基督山伯爵的下册,可想而知当时的悲愤之情.至于这本书内容,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这次在书城没有找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基督山,所以只好买了法国著名作家让.卢梭的《忏悔录》.当时大致看了一下译者的序,觉得不错,而且作者的名字也蛮有意思.买回家仔细一读,便发现又是一本完全符合我胃口的好书.在我准备开始好好读书的时候,本着世界名著的标准,非经典不读,所以从红与黑到远大前程,再到现在的忏悔录,没有一本不是世界文学璀璨的宝石,而且我也对这几本书的内容题材都特别喜欢.〝我现在要做一件以前没有人做过,而且以后也不会有人敢做的事.我要把一个人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这是忏悔录的经典开场白.卢梭晚年受到了无情的政治迫害,甚至文学界的朋友都还是背弃他.最后他终于决定把自己的一生完完全全地写出来,让世人和读者来判断,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着哲学家的智慧和作家流畅的文笔,所以最终他实现了他的目标.无论是他的卑鄙龌龊,还是他的品德高尚,他全部一笔笔真实地写入了《忏悔录》.如他第一句所言,以前没有人做过,即使过了两百多年的今天,也没有人敢做.而他把自己的丑恶一面写下来,并没有对他的形象有太多负面的影响,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他的伟人地位完全被《忏悔录》一书坚实地奠定下来.我刚看完了《忏悔录》的青年部分,也就是和卢梭一起重温了他的青年时代.他的很多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都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他有两面性,有时候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有时候会没有理由得变坏,幸运地是,他最后还是能够重新回到正确的方向,而没有一直堕落.我觉得自己的童年和青年在这一点一样,我自己的本性也是非常善良,但是在高中时代也堕落过,做过很多坏事.最后也能自己改正过来.实际上还是因为环境,环境确实能够对人的行为形成极大的影响.卢梭也喜欢女孩子,而且对自己喜欢的女人显得感情特别丰富,容易动情.但是又非常拘谨,有一次很深刻的恋爱,即使最深的接触就是吻了那位小姐的手.但这次恋爱给他带来的快乐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它人以吻手开始的恋爱.不能否认,这一点我也和他一样.我和他一样从内心里就完全没有其它的想法,而已经能在交往中享受到极大的精神快乐了.卢梭有一段对女人的见解,一些自以为很聪明的女人喜欢用询问的方式来了解男人的内心,而实际上这会使男人产生本能的反抗,只会用谎话来欺骗她们.相反会对她们产生反感.我完全赞成他的这个观点.他确实有极强的对人性的观察力.还有一点性格我也和卢梭及其相似,就是不喜欢别人来教自己.用卢梭的话来说,就是担心在别人教我的时候担心听不懂,而不懂又要装着听的懂.最后还是没懂,所以我们都喜欢自己看书学习.还有一点就是反应很慢,这一点很可爱,但是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缺点,我们对人都有很强和很敏锐的观察力,在某次谈话结束后很久后,谈话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每个人的神情都能准确的回忆起来.可惜在过程中我们都有很慢的反应.这让我们看起来比实际上要笨,真正的才能被隐藏起来了.他对金钱的看法也和我一样,我也从来没有对金钱苦恼过.我完全统一他的观点:金钱有两种,我们口袋里的金钱是让我们保持独立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正在争取的金钱是让我们成为奴隶的一种工具.所以有时候他对自己的钱很控制,但是从来不羡慕不是自己的金钱.对待金钱上,我也和他完全一样,在能够保证生活下,我甚至要更大手大脚,也许来自于对自己的自信,从来不担心没有钱的生活.总而言之,从卢梭的青年时代,我看到了很多和我相似和相同的优缺点.很多很多这里都说不完.他在青年时期也碰到过很多善良的劳动人民,他们给他提供过无私的帮助.劳动阶层的人在他笔下得到了高度的赞扬和肯定.这也勾起了无数我小时候的回忆,有一次离家出走,走了很远,后来迷路了.一个捡垃圾的老头帮助我,他帮助联系家里人,我最后得以安全回家.另一次在火车上,因为我没有座位,有善良的老爷爷老奶奶给我零食吃,而且她们的孙女还主动给我在泡面时让座.这些微小的善举都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卢梭问,为什么在我青年时代能够接触到那么多善良的人,而在我成年后接触到的确很少了呢?他知道,因为那是不同的阶层.贵族阶层的人性要少了淳朴和热情,更多的是争夺利益时的卑鄙和无耻.卢梭没有对自己的性格多做评价,他将这个权利留给了读者.我觉得他的青年形象非常真实,很多缺点大家也有,但是有很多性格特点和一般孩子不一样.这样也是他能够取得后来的成就的一个原因.卢梭《忏悔录》名著读后感2现当代文学老师布置主题演讲包括一个内容,就是分析郁达夫的沉沦和卢梭的忏悔录,老师说读完忏悔录精神层次会提升一层.自己于是借来了忏悔录来看,只看完了上卷,下卷还未看完,有所感,就记下来了.正如卢梭自己所说,〝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这就是我所做的,我的为人,我以同样的坦率道出了善恶.我既没隐藏什么丑行,也没添加什么善举.〞卢梭确实在文中表露了自己的心境,非常坦率,可以看出他是很大胆的,他是敢于剖析自己的人,对自己动手术刀.我自己的感觉是,我读着读着就感觉其实他不必忏悔,我已原谅他了.卢梭少时读书的积累《宗教与帝国史》《名人传》等,这为后来打下基础,文中多处提到书,自己当学徒时,也是为了摆脱孤独吧,〝除了阅读,什么也不再干了,包括偷窃〞,可以看出,读书有多重要,自己以后会趁大二时间丰富,多读书,读好书.偷窃,卢梭没有掩盖事实,也透露了一种犯罪心理,〝我觉得挨打是对偷窃的一种补偿,让我有权继续偷.〞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畸形,〝那我当小偷处置,就是允许我当小偷.〞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一些犯罪者的心理,他们就是一种破罐子破摔,无所谓的心理.遇到瓦朗夫人这一段,〝她笑吟吟地接过我哆哆嗦嗦地递给她的信〞,与其说瓦朗夫人是卢梭的情妇,倒不如说瓦朗夫人是卢梭的半个母亲,或者反过来说,卢梭更像是瓦朗夫人的情夫,在卢梭笔下,瓦朗夫人是地位很高的,是卢梭顶礼膜拜的.即使后来卢梭几乎被抛弃,他都没有贬低瓦朗夫人,更多的是悔恨.卢梭从小失去母亲,卢梭缺少母爱,在我眼中,或许卢梭把瓦朗夫人当做自己的母亲了吧.正是瓦朗夫人弥补了自己心中关于母亲的空白,所以卢梭才会死心塌地吧.卢梭对父亲,对一般人来说,如果对自己不理了,可能更多的是憎恶吧,但卢梭对自己的父亲多得是崇敬,〝他还是以为好父亲〞,这一点是很令人赞赏的,孝,最基本的道德只要没沦陷,就会还有做人的底线,就是个好人.在读这篇著作时,自己发现自己的一些不足,就是对教会,天主教和新教不了解,读起来有点吃力,自己以后会了解一下西方的宗教.而且说实在的,我搞不懂卢梭到底在忏悔什么,他像是在写自传,人生中谁不犯一些错误呢,有的错误也是外在的条件造成的,不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他可以不必那样地自我忏悔,甚至可以把名字改成卢梭反省录,甚至回忆录.不管怎样说,这种自我反省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需要不断反省自身,完善自身.卢梭《忏悔录》名著读后感3我从不打算也不愿意看一本很厚的书,即便这个作者或者主人公多么吸引我兴趣.我买了很多书,一直都堆在书架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它们就被我弃置一旁,独自安静的呼吸着,并且不断被新的尘埃或阳光覆盖.然而某天周末,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我闲着无事,重新站在书架前,迫于一些奇怪的念头,我拿出了一些很小的就喜欢的书,这其中就有一本卢梭的《忏悔录》.我最喜欢卢梭的原因,莫过于他敢用坦率的风格写自传,从不刻意隐瞒或回避自己身上的恶跟缺点.在他的思想里,人都是具有自己本性的,他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异性的追求.对精美物品的爱好.他显然并不把坦露自己的缺点过错视为折磨,他深信这一个创举将会把人的思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让我们从新审视自己,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从而改变自己,是自己更加优秀.读完这本书,感动之余,我想如果我们不结合自己的那些不敢外泄的秘密来理解卢梭那种敢于承认的勇气,是决不会看懂的.有人批评卢梭是一个极其神经质的人,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是一个思想不切实际的.糊涂的思想家.但就是这样一个神经质的人创造的财富和所闪现思想火花,却不断地影响着我们.它让我想起了许多过去已经忘却的人和事,正如此文中的一句话:可能当时我们并不会为了自己做下的卑鄙之事而感到痛苦,我们会说服自己的良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终将会让我们的内心饱受煎熬.也许我们不敢承认自己的罪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中拥有一片光明,用善和爱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灵去给予别人更多的温暖,我想这个世界就会充满阳光.你如果想了解他那些不幸的岁月中最为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那就从这本掺合着心酸的书开始吧.卢梭《忏悔录》名著读后感4续借了两次,紧赶慢赶,终于把卢梭的大部头作品《忏悔录》看完了.不得不承认,虽然它有时显得琐碎,也没有曲折吸引人的情节,但它仍然是一部伟大的作品.看它,让我深切地走近这么一位对今天的我来说很遥远的古人,与他对话,洞悉他的心灵世界.看完之后,我对他一生的遭遇很同情.这是一个苦难的人,一个羞涩敏感的人,但也许正是因为他的这些独特的个性和经历,使他成为了那么一位后人看来思想如此深邃的人.从他的经历中,我隐约看到了新事物(新的思想.观念)要站稳脚跟,要发展,是会如此地受到旧事物.旧势力的摧残和打压.既得利益者总是千方百计地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统治秩序.从他的经历来看,像卢梭这样一个平民,在这个社会上似乎是无根的,他似乎必须要去依附于一些贵族.贵夫人等,才能生存和发展.这就注定了他这一生中仰人鼻息的悲惨遭遇.文人与文人间的争斗在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激烈.很想再去读有关当时欧洲启蒙运动中著名思想家的著作,以了解他们的思想,了解当时欧洲的社会背景.很可惜当时中学所学的历史并未给我打下这方面的基础,只记得当时机械地背下了一些年代.事件.人名,以及书上概括得非常精炼的一些历史意义,如今头脑中所剩无几.为什么历史教学当时没有激发出我对历史.人文的兴趣呢?还是因为这样的兴趣必须要到达一定的年龄阶段才能产生?人们似乎常说,人老了,会更倾向于回顾过去.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卢梭身上表现出一定的心理障碍的症状.他剖析自己在欧洲社交场上的表现,显示出社交恐惧的一些症状.例如,他有好几次在面临公开演说和答辩时,都表现得很糟糕:〝语无伦次,脑子里一片空白.〞哪怕是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写好并背熟了演说词,背得一次不差,一到临近上场时,就出现上述的高度紧张以致临阵退场.对于自己的这种表现,他也深感痛苦: 〝我痛感自己笨嘴拙舌,无随机应变的能力,对自己又能抱什么希望呢?当年,在日内瓦的一个完全呵护我.已决定同意一切的议会面前,我都被弄得哑口无言,无地自容,而这一次,形势完全相反,我要对付的是一个讨厌的家伙,他不学无术却诡计多端,他将给我设下许多圈套,让我蒙着头往里钻,而且他不抓住我的把柄是决不会罢休的.〞〝如果我善于辞令,如果我的嘴如同我的笔一样,这会是多么好的一次机会,对我该是多大的一个胜利!〞也许,正如卢梭他自己所认为的那样,上帝在赋予一个人某种天赋的同时,就会拒绝给予他另一种才能.人的智能是有限的,这似乎也符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所以,尽管卢梭是一个人格似有缺陷的人,但我仍然尊敬他,也同情他.〝天才总是孤独的.〞他的坦诚.勇气让我折服,他的细腻让我产生共鸣.联想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全面平均发展,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考试都能考到非常优秀.我们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个孩子都有他擅长的地方,不要因为他一时不适应当前的学校教育体制,就对他〝恨铁不成钢〞,对他失去信心和希望.殊不知,在你绝望的报怨声中,有可能埋葬了爱因斯坦.爱迪生之类的天才.不善辞令如卢梭,还不是在他人生的后期作出了如此不凡的成就!卢梭《忏悔录》名著读后感5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会让你有空灵飘逸感,会让你百看不厌,会让你捧腹大笑阅读作为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自有书籍文字伊始,人类就在阅读中传承着文化,开启心智.而一些经典名著的阅读,更是人类思想礼貌的精华,值得后人去研究,发现.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描述了自我真实的生平.尤其是书中对耶和华的信仰,是那么的执着.对于我这种无神论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知他们是怎样从无信仰到执着信仰的.在《忏悔录》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会了自然的规律,就破坏了我们和自然之间应有的关系.〞那里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能破坏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其实这也暗示我们,孩子出生到社会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产物,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我的意愿去强迫他改变他自身带出来的本性.这对于幼师的我,真的有很大的提示,在幼儿园,总是担心幼儿不听话,调皮,导致安全出现问题,于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总是不允许他们做这个,不允许他们玩那个,其实他们只所以调皮,那是因为他们好奇心的本性而导致的,我们一致的压迫会不会改变孩子们原本的天性呢?并且他很注重在书中,他没有隐瞒也没有夸耀,没有焦躁也没有自卑.我们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也常常受人告诫和告诫人:后果自负.也许自我的人生路途是一错再错过来的.卢梭《忏悔录》名著读后感。

忏悔录读后感(通用20篇)

忏悔录读后感(通用20篇)

忏悔录读后感(通用20篇)忏悔录读后感(通用20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忏悔录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忏悔录读后感篇1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

”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

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

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

”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通过上文对时间问题的讨论,我们已经触及奥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学的差异。

这种差异的根源,正是在于双发对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这又集中反映在双方对“认识你自己”这个问题的不同回应之中。

我们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理性的地位。

古典思想发展到古代晚期,呈现出强烈的宗教化趋势,这在普罗提诺和波菲利的思想中体现得极为明显。

然而,无论怎么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坚持理性至上的原则。

从根本上讲,普罗提诺的太一不过是对于最高的理性原则的宗教化表达而已;波菲利虽然诉诸各种巫术和魔法以求实现灵魂的解脱,但他从来没有把这些非理性因素纳入其哲学体系,而是承认没有任何学说能够解救人的灵魂。

与此相反的是,奥古斯丁认为,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义是相对的;而在堕落后的人类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极其孱弱。

要想获得幸福,除非通过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

记忆和期待虽然属于人的理性心灵,但是所记忆和期待的对象,却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奥古斯丁对人的三位一体的阐释中,心灵中的理性对应于时间中的现在,与能够记忆和期待上帝的其他两个位格(记忆和爱)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离上帝,导致骄傲的原罪的。

《上帝之城》对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对这种背离上帝的骄傲理性的批判。

忏悔录读后感20篇

忏悔录读后感20篇

忏悔录读后感20篇忏悔录读后感(一):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动,会让你有空灵飘逸感,会让你百看不厌,会让你捧腹大笑阅读作为人类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自有书籍文字伊始,人类就在阅读中传承着文化,开启心智。

而一些经典名著的阅读,更是人类思想礼貌的精华,值得后人去研究,发现。

读后感栏目为您供给以下读后感,期望对您有所帮忙!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描述了自我真实的生平。

尤其是书中对耶和华的信仰,是那么的执着。

对于我这种无神论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知他们是怎样从无信仰到执着信仰的。

在《忏悔录》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会了自然的规律,就破坏了我们和自然之间应有的关系。

那里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能破坏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

其实这也暗示我们,孩子出生到社会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产物,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我的意愿去强迫他改变他自身带出来的本性。

这对于幼师的我,真的有很大的提示,在幼儿园,总是担心幼儿不听话,调皮,导致安全出现问题,于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总是不允许他们做这个,不允许他们玩那个,其实他们只所以调皮,那是因为他们好奇心的本性而导致的,我们一致的压迫会不会改变孩子们原本的天性呢?并且他很注重在书中,他没有隐瞒也没有夸耀,没有焦躁也没有自卑。

我们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也常常受人告诫和告诫人:后果自负。

也许自我的人生路途是一错再错过来的。

忏悔录读后感(二):《忏悔录》是我接触过的最勇敢、最真诚、最暴露保密的书。

卢梭的为人向来遭人垢病。

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缺乏自制力。

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

他睿智可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可是也卑微,他坦诚可是也有掩饰。

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一个年轻时犯的错误。

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颗贵重的钮扣,把事情赖在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仆身上,因而使那个无辜的女仆蒙受了羞辱。

卢梭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

《忏悔录》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篇

《忏悔录》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篇

《忏悔录》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篇每一个案例,每一段忏悔,都引发我深深的思索:那么多曾经对党和国家的事业作出贡献的领导干部,最终却身陷囹圄,他们在升迁与成长的道路上经历了什么样的历程和诱惑?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忏悔录》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忏悔录》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浪漫主义的性格让人可怜,惨淡的人生有一种悲剧性的美。

他的生命在于他的情感感情细腻、丰富而强烈。

对"妈妈"是依恋,对乌德托伯爵夫人是爱情,对众多始乱终弃的朋友们是友谊。

每种感情都强烈到极致,从他的文字中可以获得对这些人类感情最明确的定义,从他的体验里又能找到人类中这些感情最强烈的范本。

对华伦夫人夹杂着爱欲、友情、占有欲的情感,最终沉淀为跨越漫长岁月的亲情般的依恋。

生命中短暂出现过的一位位女性,给他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回忆,到了晚年仍常常回想,成为他不竭的情感源泉。

丰富的感情,其强烈程度,甚至超出他自己的控制,不是他在掌控感情,而是感情在控制他。

走在路上,突然出现的一个想法就能把自己感动哭,给别人写信还没写好,泪水已经把信纸给打坏了。

对生命中美好而短暂的体验印象十分深刻,与"妈妈"在沙尔麦特乡下度过的时光成为他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晚年在政治迫害中向往的归隐生活,也是沙尔麦特式的生活。

"这让我想起了沙尔麦特"是他对一个地方自然风光的最高评价。

一生有过很多段感情,但真正感受到爱情的时间极其短暂。

对爱情定位极高,与早年非常亲密和依恋的"妈妈",与一起生活了二十五年的泰雷兹,都不是爱情,而只对乌德托伯爵夫人产生过一生中唯一一次爱。

可他与对方相处不过几个月,做的最大的动作是吻了她的手。

对待感情非常认真,全身心投入,可以为了对方做一切,却又被自己过于强烈的情感所控制,到最后往往是失落。

在想象中生活,用想象来写作富于想象,甚至是幻想,最爱做的事是一个人在小树林里,没人打扰地做上一天白日梦。

《忏悔录》读后感(通用5篇)

《忏悔录》读后感(通用5篇)

《忏悔录》读后感(通用5篇)《忏悔录》读后感(通用5篇)《忏悔录》读后感1卢梭的母亲遗留下不少小说,父亲常常和他在晚饭后互相朗读。

每读一卷,不一气读完是不肯罢休的,有时通宵达旦地读,父亲听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去睡吧,我简直比你还孩子气呢。

”在这种情况下,卢梭日复一日地读书,无形之中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渐渐充实并滋养了他年幼的心灵。

在父亲的鼓励下,卢梭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

7岁的卢梭就将家里的书籍遍览无余。

读完了自己家里的藏书,他还外出借书阅读,从外祖父那里卢梭获得了许多使他终生受益的经典著作,如勒苏厄尔著的《教会与帝国历史》、包许埃的《世界通史讲话》、普鲁塔的《名人传》......这广泛的阅读无疑使他憧憬自由、追求民主和谐。

晚年卢梭写成这本《忏悔录》用以回击给他的“敌人们”,其书最大特点便是真实、无与伦比的真实。

不同于其他自传,这本书完全流露作者所思所感,如卢梭宣称那般:“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

”他承认自己因唾手可得的一点小小快乐,抛弃了自己的保护人;承认自己在做学徒的时候,因偷了师傅的东西而挨打,并诬陷了无辜的女仆马丽恩......有人说,这本书看起来有点枯燥无聊,好像是一个老男人神经质的絮絮叨叨、自言自语,他无非是想把这一生所做的坏事暴露出来,以求别人给他一个高尚人格的评价。

然,他们没有想到卢梭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将要死去。

也有人说,读卢梭的《忏悔录》,见证了心目中那位伟大的思想家,文艺复兴的启蒙者内心深处那么多的黑暗,情不自禁地会产生一种厌恶感。

所以,这是一本很难读下去的书。

我认为没有任何事物比研究人性更加有趣。

自传本身的价值并不在于让我们了解一个人过往的历史曾经多么光荣,人们往往会用优美的辞藻以粉饰人性中的丑恶。

《忏悔录》展露出的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具有个性特点的人,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而又缺乏自制力。

忏悔读后感5篇

忏悔读后感5篇

忏悔读后感5篇忏悔读后感篇1从我手心捧上卢梭的《忏悔录》开始,我便舍不得放下了,如果时间允许,真想一口气读完这本书。

这世上没有任何人是圣人,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无瑕。

一个真正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人,才是真正人格意义上完整的人,值得让人尊重和佩服。

卢梭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描写自己的一生,毫不隐晦自己最下流最可耻的行为。

正如卢梭所说:“我在从事一项从来都没有人从事过的事业。

我想将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

”看完《忏悔录》的上下部后,我感触良深。

正如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对自己的反省,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缺少自我反省,导致自己一错再错,没有进步和上升的空间。

人在面对自己犯下的罪孽和过错时,往往会选择逃避和掩饰。

我们都不愿意在总目睽睽之下公开自己的罪行,来让别人对自己进行批判。

因为我们都认为那是我们身心所不能承受的痛,我们只好麻痹自己,蒙蔽自己犯下的鲜为人知的过错。

但是,卢梭给了我们一个典例,他站在时代的风口处,接受这个世界给予他的各种批判。

或者,我们不需要向世界公开和坦白自己,但是,我们至少应该时刻进行自己反省,检点自己的各种行为是否合理得当。

让我们回归到小说里面的内容。

卢梭只是一个日内瓦普通钟表匠的儿子,父亲嗜好读书,在父亲的鼓励和影响下,他凭借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凭借勤奋吃苦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自学,通晓历史、文学、数学、天文、地理等知识,成为令人敬仰的一位伟大思想家。

整个自传是卢梭在颠沛流离四面受敌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完成的,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充满着坎坷与悲惨。

生命伊始,他人生中一切不幸中的第一个不幸是母亲因他而死去。

虽然缺失了母爱,但他的生命中并不缺少爱。

父亲把对母亲的爱加倍地付出在他身上,再加上善良温和的姑姑的悉心照料,培养出他真善美的本性。

即使生活在一个单亲的家庭里,但卢梭并没有受到一点心灵的创伤。

忏悔录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忏悔录心得体会(通用10篇)

忏悔录心得体会(通用10篇)忏悔录心得体会篇1《忏悔录》的内容大概是卢梭从一个天真的少年到他事业有成的这段时间的事。

经过这一段的阅读,对一个现象很感兴趣,那就是我感到卢梭的部分心理活动和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与我极其的相似。

我这么说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也有成为一个伟人的天资,而是说一些感情,或者是心理反应或情感,可能是组成一个人内心情感或个性的基本因素。

我想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这里我占且就叫它”七巧板“理论吧。

就想是七巧板一样,几种同样的普遍的情感,经过不同的组合,演变成了千千万万种不同的个性。

又或者可以说是乐高玩具,几个简单重复的积木似乎可以拼接出整个世界。

最开始这么意识到这个理论,是因为我之前产生了这么一种认识,即人人都一样。

意思是世界上其实没有多少比你笨或是比你聪明的人,一个人每多一个缺点,都会有一个相应的优点作为补偿,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天才也是有的,不过个人认为比例较低,否则就不会被称为天才了。

所以说,既然认识到卢梭与我一样,一个几百年前的欧洲人与一个几百年后的中国人一样,那么是不是大多数人都是差不多的呢?我认为是的。

虚荣与自我保护,也许是人天生就拥有的一个特质。

至少作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自我保护我肯定扎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细胞中的。

但是在这里,虚荣与自我保护之间的界限似乎很模糊。

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关的两个概念,其实是相通的。

我这里所说的自我保护,并不是物理上的保护,而是精神的一种自我保护。

在一个人受到攻击时,这里当然也包括精神的打击,通常情况下,大脑都会给出一个应对的信号。

在我所读到的卢梭的忏悔录中,他即使用*给予了攻击他的人以反击。

在这里,既可以是认为是在他的角度对整件事情的理解,又可以认为是他对于攻击他之人的批判。

所以在他的著作之中,即使是他真的认为他已经做到了公平公正,他也有自我辩解的成分。

这能不能叫做虚荣呢?虚荣心是一种表面上追求荣耀、光彩的心理。

在这里,我想这个判定的界线是模糊的,所以应该是既是又不是吧。

忏悔录个人心得感悟(优秀10篇)

忏悔录个人心得感悟(优秀10篇)

忏悔录个人心得感悟(优秀10篇)忏悔录个人心得感悟篇1《忏悔录》是法国作家卢梭的个人传记.作者倾其思想,坦露着一颗透明的灵魂来书写他人生的点点滴滴与坎坎坷坷的。

他的文字挟带着一股巨大的热忱引你进入他内心世界。

他用自我的语言渲泻出他的渴望,他的追求;也用常人不可及的大胆表白,剖析自我人性,自我情感。

文一开始卢梭就写道:“我此刻要做一项既无前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

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貌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

这个人就是我。

”这样迫切的言辞又怎能不让人走进他真挚、诚恳的精神家园中去呢?在他近似于迷雾样的一个个小故事,一章章小片断中贴近他的回忆,他的心灵,在文字里与他或激昂或沉默或抑郁或舒畅或欢乐或平静或热烈的起起伏伏、若浓若淡的叙述中行进,去领略他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阴晴圆缺,去探寻他经历的爱恨情仇、恩怨变迁。

卢梭的童年既是悲哀的,又是幸运的。

他刚出生,母亲便因难产而死亡,父亲由此对他又怜又恨。

他的父亲伊萨克与他母亲苏萨娜自小青梅竹马,感情笃深。

父亲自失去爱妻后,每每从他的身上找寻妻子的影子,常情不自禁地拥抱幼小的他而泪眼朦胧。

父亲几乎把全部的爱给予了他。

这位身为宫廷钟表匠的父亲,不仅仅有英俊的外表和过人的手艺,还异常喜欢读书。

在卢梭五、六岁时,他把他妻子生前的藏书全部拿出,拣出书来一段段读给卢梭听,然后轮流阅读,直到夜晚,通宵达旦的看书。

父亲用这种方式忘却丧偶之痛,无意中给卢梭营造出一个读书的环境,以至于童年的卢梭到了无书不能眠的地步。

“这种危险的方法,不久便使我得了极端娴熟的阅读本事和理解本事……我对事物本身还没有一点儿概念,却已经了解到所有的情感了。

”父亲以读书为游戏打发时日的作法,给卢梭早期心灵注入了知识的芳香,这种无为而治也催发他心智过早的比别的小孩成熟。

他的姑姑十分爱好音乐,这又让他多了一种喜好。

也许秉承了他母亲的温柔与聪慧,加上他父亲与姑姑的无比关爱,卢梭自小性情温和,很逗大人喜欢。

忏悔录读后感8篇

忏悔录读后感8篇

《忏悔录读后感》【篇1:忏悔录读后感】忏悔录读后感没有可憎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

--摘自《忏悔录》假期里,随手翻阅一本书,它是一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一个卢梭反思了一生的书--《忏悔录》,它打动了我,它让我真正地了解人类灵魂的高贵之所在。

作者雅克卢梭,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人类启蒙思想史上地位很高的哲学家,就是这样伟大的人,却对自我崇高的一生进行严格甚至残酷的忏悔。

在卢梭充满挫折与磨难的一生中,童年是他生涯中的伊甸园。

因为自我的思想与多数人欧洲人不一样,这么一个五十几岁的老人只得到处奔波、流浪。

正是对自我童年的怀念,才写下这部巨著。

卢梭在他的书中,深刻地对自我以及他人的行为进行了的反思。

回顾自我的一生,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思想是否敏捷而定。

卢梭之所以获得极高的成就,是因为他思想敏捷,情感伟大。

作为崇高的思想家,只有对自我不断地反思,才会有新的思泉向外淌。

卢梭在从事音乐工作时,新的记谱法遭到了法国权威部门的否定,心里十分沮丧,但他立刻振作起来,又结识了许多18世纪的著名哲学家,并且参加了征文比赛获得大奖,从而,他走上了文学之路。

他的小说《爱弥儿》发表后,受到了社会的咒骂,但他仍然坚持自我的思想。

在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之后,再次遭到了人民的诅咒,甚至整个欧洲都在咒骂他,他只有逃离,但不曾想过要改变自我的思想,这需要怎样坚强的毅力与决心。

当我们遇到挫折、失败时,我们应及时充分地反思自我的不足,敢于承认自我的不足,不能因此而气馁、低头,才能以良好的心态来应对这些挫折。

卢梭在发表了《音乐辞典》、《社会契约论》后,博得了社会的好评,但他仍然对自我不满足,要求继续提高了自我的认识,再次写下了一篇又一篇蕴含丰富哲理的文章,悟出了人生更加深刻的道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

当我们取得成功时,应谦虚地反思自我的行为,做的好的地方,继续发扬,做的不好的地方,在以后的生涯中加以改善。

《忏悔录》读后感(精彩8篇)

《忏悔录》读后感(精彩8篇)

《忏悔录》读后感(精彩8篇)《忏悔录》读后感篇一昨日躺在床上读完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托尔斯泰最终在寻求人生的意义中转向了他一度丢弃的宗教。

他试图用理性去探寻人生的意义,“人生有什么意义?如何处理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时间的反差所带来的苦闷?”——“生命是没有意义的,非理性的,应该抛弃。

”他不满这样的答案,认为一定是哪个地方出错了。

后来,在一段苦闷和绝望之后,他意识到通过理性去寻求人生的意义是错误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就好像当我们在解一道方程,然而最终却得出了“0=0”“生命是毫无意义的”这样的恒等式。

意义是自己赋予的,而他又重新回到了宗教里,即使他逼迫自己去相信上帝的存在——而我也怀疑经过如此一番宗教是否真的能让他赋予自己人生以意义。

最初在他的生活圈子里,那些所谓宣称自己信教的人往往却最没有信徒应该具有的谦卑、善良的气质,托尔斯泰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信徒们的生活方式与他们的信仰的截然对立,然而当他将目光转向劳动阶层,渐渐将自己从独处的生活环境中走出来融入到劳动阶层中,他却发现劳动阶层的人们用他们的全部生活去验证他们的信仰并赋予他们生活以意义,那些劳动的人们的生活大多充满了贫困、病痛和不幸,然而依然笃信福祉,笃信上帝。

他发现自己是如此的狂妄,“竟然轻易否定了人类所有的努力,妄图单枪匹马,以我自己的方式推倒一切重来。

”在托尔斯泰看来,劳动阶层、那些创造了生命的人的活动,成了唯一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而寄生虫如他,不仅没有通过劳作去维持自己的生存,而一直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他渐渐意识到只有劳动人民的生活才可以去阐释、验证他们所赋予的意义,而他如今所寄生的这个阶级,“我们赖以生活的奢华使我们根本无法了解生活。

我知道,要想真正理解生活,必须了解的不是我们这些少数寄生虫的生活,而是朴素的劳动阶层的生活,以及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

”并非所有的劳动阶级都如托尔斯泰所言那般虔信宗教,在苦难、贫穷、病痛中保持一颗平静祥和祈福的心,更多的时候,至少在我看来,却是一种坚忍,即使日子实在困难捉襟见肘,强忍着苦难依旧生活。

观看忏悔录心得体会(精选19篇)

观看忏悔录心得体会(精选19篇)

观看忏悔录心得体会(精选19篇)观看忏悔录篇1从寒假到上个月中旬,差不多历时三个月,终于看完了卢梭的自传《忏悔录》以及《忏悔录》续篇《漫步遐想录》,前者是卢梭在面对污蔑诽谤时极度渴望的自我辩护,而后者则是这料,人生总会有林林总总痛苦和烦恼,在这个路途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活、为什么活。

幸福的、痛苦的、愧疚的、愤怒的;自我、友谊,这些都关乎生活、关乎人性、甚至,关乎灵魂。

位伟大思想者在生命的最后路途的浅浅悲鸣。

看完两本书的总体印象是:人生的事谁也无法预料。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

”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

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

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

”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非清晰。

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纯粹的情感上的满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终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卢梭的情感如此细腻,性格如此敏感,休谟形容他“好象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识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种天赋,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须把情感作为最高的价值。

卢梭写的是“忏悔录”,却把一根绳索吊在了听他忏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现在也有人拿一根绳子去要求别人忏悔一样。

观看忏悔录心得体会篇2卢梭详细记录了自己自学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学习基本上是和一些贵族知识分子偶尔的交谈,加上如饥似渴、不加选择的阅读,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体系的知识和蹩脚的学习方法。

《忏悔录》读后感6篇

《忏悔录》读后感6篇

《忏悔录》读后感6篇读后感是我对书籍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的深入思考和体悟,读完一本书后,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忏悔录》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忏悔录》读后感篇1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透过对自我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

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我的内心,也了解别人。

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一样;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

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

他对于自我与众不一样的认识是正确的。

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非清晰。

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纯粹的情感上的满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终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卢梭的情感如此细腻,性格如此敏感,休谟形容他好象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识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种天赋,为了肯定自我所特有的道路,他务必把情感作为最高的价值。

卢梭写的是忏悔录,却把一根绳索吊在了听他忏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此刻也有人拿一根绳子去要求别人忏悔一样。

这本书,鉴于看完之后完全没有摸到门路,个人感受和通常对于本书形成的定论大有出入。

我决定买一本以后慢慢翻看。

《忏悔录》读后感篇2为什么要注明是列夫。

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因为还有另外两部《忏悔录》,分别是卢梭和奥古斯丁所著。

在我看来,本书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描写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剧烈的社会变革冲击下,托尔斯泰的内心矛盾更趋尖锐。

这是他一生最艰苦的精神探索阶段,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说,生命是毫无意义的,生命原本是彻底虚无,生命的真相是死亡。

忏悔录读后感(20篇)

忏悔录读后感(20篇)

忏悔录读后感(20篇)忏悔录读后感(20篇)忏悔录读后感第1篇:我拿到的这个版本没有附录书中提到的,卢梭本人供给的很多书信和文献资料,即使如此,读这本书是个困难的过程,从头至尾,我几乎处处感受阅读过程中进行着与一个诡异头脑的较量。

这种较量很难称之为愉悦。

在读到第二百页的时候我本来想扔了它,幸亏又咬了咬牙,才没错过对我十分有用的第一部的结束部分,和第二部的开头部分。

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资料、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人物,主要就是经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文学。

革命的开始,卢梭本人说“这是一幅仅有的,也许是永远不会再有的唯一的肖像,是按真实形象及其全部事实确切无误的描绘成的”然而我的感受却不是这样,我觉得卢梭所说的真诚,只是对于自我辩解和事件剖析的真诚。

并不是出于对真实的真诚。

甚至不是对内心的真诚。

其实我也不明白我在说什么。

应当是离大革命前的法太遥远了,不了解其历史面貌和社会阶层,读这本书没有多少带入感。

《忏悔录》的上下两部,我完全能够当成两部不一样的书,上部要稍微趣味一些,讲述了卢梭从一个钟表匠的儿子,到流浪汉,四处寻求贵族保护和生计,后受华伦夫人的庇护。

读到其中一些游历四方、接触各阶层人士的经历令人兴奋。

但深受后现代文学艺术影响的人对其中的文学意味实在没什么兴趣,事实上,为了叙述上的平均,卢梭压缩了其优雅的文笔,或者文字中那种遥远的贵族腔调和我的气质没什么共同之处,读起来没劲儿。

还有描述自我对华伦夫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充沛的情欲,情感太过泛滥。

下半部分出现的众多例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思想泰斗,但由于是自传,卢梭只是依据自身立场确定他人。

并且站在他的高度上,他笔下的这些人物似乎也没有复杂的人性。

甚至也没有进行什么描述,基本上是事件的记录,所以汉译本中要是去掉书信往来的附件,是太大的损失。

与百科全书派的决裂。

卢梭反复讲述着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产生芥蒂的事件经过。

但整个读完还是能感觉到他们本质还存在着重大原则的分歧。

【6篇】《忏悔录》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6篇】《忏悔录》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6篇】《忏悔录》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忏悔录》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所著的一本著作,也是一本古今中外备受关注并被广泛研究的重要作品。

在读完《忏悔录》后,我深感此书对于个人成长和心灵修养的影响深远。

下面是我对《忏悔录》的学习心得体会,希望与大家分享。

《忏悔录》第一篇:家庭与婚姻《忏悔录》的第一篇主要探讨了家庭与婚姻问题。

作者卢梭在书中反思了自己失败的婚姻,并归结于社会道德和传统的束缚。

读罢此篇,我深刻体会到了家庭与婚姻的重要性,并明白到传统的束缚可能会压迫人的自由和幸福。

同时,我也意识到,我们应该从自身开始,关注并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避免重蹈卢梭的覆辙。

《忏悔录》第二篇:教育与自由《忏悔录》的第二篇探讨了教育与自由的关系。

卢梭在书中指出,传统的教育制度往往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并使其成为社会机器的一部分。

通过深入研读本篇,我明白了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创造能力,而不仅仅是机械地灌输知识。

作为一个学生,我应该不断探索自我,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不被传统教育的束缚所限制。

《忏悔录》第三篇:人性与社会《忏悔录》的第三篇探讨了人性与社会的关系。

卢梭在书中认为,人性是善良的,而社会制度和环境则使人性变得腐化。

通过阅读本篇,我重新审视了人性的本质,明白了社会的影响对于个体的重要性。

同时,我也认识到社会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通过自觉自省去改变自己,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忏悔录》第四篇:自然与文明《忏悔录》的第四篇探讨了自然与文明的关系。

卢梭在书中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提出了质疑。

读完本篇,我深信自然是我们生活的根基,我们应该保护和尊重自然。

与此同时,我也明白了文明并非完全是恶劣的,它也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进步和便利。

对待自然与文明的关系,我们应该寻找平衡,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文明的批判精神。

《忏悔录》第五篇:财富与道德《忏悔录》的第五篇探讨了财富与道德的关系。

2023年忏悔录读后感(通用7篇)

2023年忏悔录读后感(通用7篇)

2023年忏悔录读后感(通用7篇)忏悔录读后感篇1认识让.雅克.卢梭,源于“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旷世名言,这句话是《社会契约论》的开篇句。

一直心心念念阅读《社会契约论》,但又觉得牟然阅读如此一部大著,总好像缺了一点什么。

最后,还是选择先阅读卢梭的自传《忏悔录》,看看他所处的时代,听听他的人生,品品他的思想。

以忏悔为书名,可以感受到卢梭先生是用自省的态度真诚地回望自己的一生,书中毫无掩饰地把真实的自己呈现给读者,包括所有美好的、丑陋的。

卢梭的前半生是穷苦的、无助的,但我却在他潦倒的生活中闻到一丝丝“小确幸”的味道,虽然在物质上困苦,但爱情、友情却是真挚而真实的。

后半生,卢梭功成名就,但光环的背后却是更多的利用和欺骗,最终使他走向灭亡之路。

纵观卢梭的一生,造成他最后的苦难,可能有时代、观念、宗教、利益、权势这些外部因素。

也可能是他的真诚、坦白、善良,对朋友信任不疑的性格特点。

但我觉得,导致悲剧的根源是他一生都不同程度地在物质上依赖、依靠别人。

少年和成年的卢梭一直依靠别人保护而生存,物质上的依靠和依赖使他失去了自主独立选择的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卢梭先生在其作品中不断发出为己为人的呐喊-自由!读《忏悔录》,就如观赏一幅卢梭的画像,每一个故事就像在卢梭身上扣一个枷锁,直到不可承受的沉重。

庆幸自己活在当代,相比卢梭的时代,即使如此有思想的卢梭,也不能逃脱被别人扣上各式各样枷锁的命运。

而当代,个人可以自主选择的空间更大,现代人的`枷锁更多是自己给自己扣上的。

如果把期望降低一档,欲望减少一分,心灵强大一点,内心坚定一些,其实,追求个人的自由真的并不太难。

忏悔录读后感篇2这天当我读到卢梭的这句话,仍然激动不已。

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

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忏悔录》有感
读完卢梭的《忏悔录》后,第一感觉真的很真实,很佩服卢梭这么敢,敢把自己就这样暴露在了阳光下,暴露在了世人的眼下,无论是自己的那一面,阴暗的,善良的……真实的记录了自己每一刻的想法,那是其他人所不敢的。

《忏悔录》是卢梭在他晚年写成的,从年,也就是在他五十四岁的时候开始写,一直写到一七七零年,前后四年才算完成。

他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一七六六年被迫害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

他历数了孩提时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写了他进入社会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和不平,愤怒地揭露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

这本书叫《忏悔录》实际蕴含着控诉、呐喊,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倾注了深切的同情。

卢梭一七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

卢梭的祖父原是法国新教徒,因躲避宗教迫害于十六世纪中期来到瑞士。

父亲是钟表匠伊萨克·卢梭,技术精湛;母亲是牧师的女儿苏萨娜·贝纳尔,颇为聪明,端庄贤淑。

母亲因生他难产去世。

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爱,他是由父亲和姑妈抚养大的。

比他大七岁的哥哥离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终没有音讯。

这样,家里只剩下他一个孩子。

卢梭懂事时,知道自己是用母亲的生命换来的,他幼小的心灵十分悲伤,更加感到父亲的疼爱。

他的父亲嗜好读书,这种嗜好无疑也遗传给了他。

卢梭的母亲遗留下不少小说,父亲常常和他在晚饭后互相朗读。

每读一卷,不一气读完是不肯罢休的,有时通宵达旦地读,父亲听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去睡吧,我简直比你还孩子气呢。

”在这种情况下,卢梭日复一日地读书,无形之中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渐渐充实并滋养了他年幼的心灵。

在父亲的鼓励下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

七岁的卢梭就将家里的书籍遍览无余。

读完了自己家里的藏书,他还外出借书阅读,从外祖父那里卢梭获得了许多使他终生受益的经典著作,如勒苏厄尔著的《教会与帝国历史》、包许埃的《世界通史讲话》、普鲁塔的《名人传》、那尼的《威尼斯历史》、莫里的几部剧本等等,他的广泛阅读培养了其对古希腊、罗马英雄的崇拜及其对民主自由精神的追求。

由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典范影响和他父亲的谆谆教诲,卢梭深深体会到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可贵。

他既有父亲的爱国血统,又以这些伟人为榜样,甚至言行之间常把自己比作那些历史中的人物。

有一天,他在桌旁叙说斯契瓦拉的事迹,在座的人全都很惊讶地看到卢梭走上前去,把手放在熊熊燃烧的炉火之上,来表演斯契瓦拉的英雄壮举。

这种早熟早慧的表现,正是卢梭特有天资的最初显露。

卢梭快活的童年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在他十三岁时,舅舅决定将他送往马斯隆先生那里,在他手下学当律师书记,希望他能赚点生活费用。

但卢梭非常讨厌这种只为了赚钱而缺乏趣味的职业,每天琐碎的杂务使
他头晕目眩,难以忍受。

马斯隆先生似乎也不怎么喜欢卢梭,常常骂他懒惰愚蠢。

卢梭无法忍受这种侮辱,便辞掉了工作不久,卢梭又换了一个职业,在一位雕刻匠手下当学徒。

由于师傅的暴虐专横,使卢梭对本来喜爱的工作感到苦不堪言。

十六岁时,他离城出走,他相信自己可以独立生活,自由地支配一切。

崇尚自然卢梭离城出走后,经由一位朋友的介绍,结识了华伦夫人,也正是这位夫人影响了他日后的生活。

卢梭由于儿时所受到的不幸,一种正义感便在他的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这种感情伴随了他整个人生,并且构成了他信念的基础。

他认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权委任他们,也有权撤换他们,直至消灭奴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

这就是人民主权思想。

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

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在《忏悔录》里卢梭追求绝对的真实,把自己的缺点和过错完全暴露出来,最直接的动机和意图,显然是要阐述他那著名的哲理:人性本善,但罪恶的社会环境却使人变坏。

他讲述自己“本性善良”、家庭环境充满柔情,古代历史人物又给了他崇高的思想,“我本来可以听从自己的性格,在我的宗教、我的故乡、我的家庭、我的朋友间,在我所喜爱的工作中,在称心如意的交际中,平平静静、安安逸逸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我将会成为善良的基督教徒、善良的公民、善良的家长、善良的朋友、善良的劳动者。

”。

他特别指出了社会不平等的危害,把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视为正常人性的对立面,并力图通过他自己的经历,揭示出这种不平等对人性的摧残和歪曲。

他是如何“从崇高的英雄主义堕落为卑鄙的市并无赖”的,这正是他所遇到的不平等、不公正的待遇,正是“强者”的“暴虐专横”,“摧残了我那温柔多情、天真活泼的性格”,并“使我染上自己痛恨的一些恶习,诸如撒谎、怠惰、偷窃等等”。

《忏悔录》似乎留下了一份很不光彩的历史记录,造成了一个相当难看的形象,否定了他作为一个平民思想家的光辉。

然而,他这样做本身,他这样做的时候所具有的那种悲愤的力量,那种忠于自己哲学原则的主观真诚和那种个性自由的冲动,却又在更高一级的意义上完成了一次“否定之否定”,即否定了那个难看的形象而显示了一种不同凡响的人格力量。

他并不想把自己打扮成历史伟人,但他却成了真正的历史伟人,他的自传也因为他不想打扮自己而成了此后一切自传作品中最有价值的一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