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民间歌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族民间歌曲
西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论是一门新开的课程,由于资料都比较匮乏,老师在上这门课的时候也是下足了功夫,在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下来我其实比较感兴趣的是土族民间歌曲。
土族的民间音乐主要以民歌和歌舞为主,没有独特的乐器和器乐曲。土族音乐的调式主要有五声商、宫、羽、徵、角,其中五声商调式为骨干调式,五声宫调式出现最少,但富有特色。曲式结构多为单、双乐句,也有三个乐句的曲式结构。演唱中,以单乐句进行扩充和以此乐句为基础的变化结构表现较多。结束音主要落在主音上,成为土族音乐旋律的主要特点。由于演唱和舞蹈的场所不同,在曲调和歌词内容方面截然有别,其音乐特色各有差异。
土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歌。民歌依场合分家曲、野曲两类。家曲是指在人们居住场合举行的各种仪式上经常唱演的歌曲,家曲包括婚礼曲、民间舞曲、赞歌问答、儿歌和大部分叙事长诗曲。野曲包括传统情歌和少年。土族在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内部各聚居地之间逐渐在语言、民俗等方面产生差异的同时,民间音乐方面的差异也日益显现,其民歌在具有较多共性的前提下,出现了相异、变化因素,形成了某些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与相对稳定的区域性特征。土族民歌的唱词语言随着历史的进程也逐渐在发生变化,其唱词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三种形式:只用土族语、只用汉语、土族语汉语双语演唱。而土、汉双语演唱又有两种现象:其一,同一曲调根据演唱场合不同,既可用土族语演唱,也可用内容相同的汉语演唱。此演唱用语形式中汉语唱词由土族语翻译而来,就像一首意大利或俄语歌曲歌词被译为汉语后演唱一样,在婚礼仪式曲和宴席曲中较为多见。其二,演唱过程中土、汉双语交替使用。其演唱形式多以唱词句子或词组为交替单位,先用土语演唱,而后用汉语将其重要部分(多为名词和动词)翻译并演唱之。以上两种土族民歌唱词语言形式中前一种占多数,但后一种似乎更具特点。土族民歌衬词使用频繁且曲调名(“花儿”中称“令”)常以衬词来命名土族民歌衬词使用颇具特点,除在乐句中或乐句前后使用单字、双字衬词外,有时还会整句地使用衬词演唱,独具一格,这不仅丰富了土族民歌音乐语汇,还使音乐表达更为生动、形象,表现力大为增强。
土族民间音乐不仅品种纷繁、曲目众多,而且地域、民族文化转化和积淀的特殊过程使得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称得上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但对土族民间音乐的研究至今还没有得到民族音乐研究者的足够重视,至少可以
说没有得到像民间文学、民俗、历史等研究者对土族民间文学、民俗、历史等研究一样的重视。我们绝不能因种种不便考察等困难因素而忽视、甚至否认某些土族民歌存在的客观事实,从而使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湮没,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生产条件、社会环境、经济浪潮的冲击等诸多因素影响,土族习俗正在发生着迅速变化,作为当代音乐研究者,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和努力地投入到挖掘与保护民族文化这一神圣使命中去。
长安古乐有感
这学期的文献课是民族音乐方向的,我最感兴趣的是长安古乐,也许是本地人的缘由吧,对长安古乐总是有着一份偏爱。
长安古乐即是唐代宫廷的“唐大曲”,西安人又称它为“西安鼓乐”、“西安古乐”或“长安鼓乐”。自唐朝至今已流传逾1300年,被音乐界称为“音乐活化石”。它流传于中国陕西境内以古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一带,是至今保留在民间的优秀古老乐种。长安古乐是以打击乐与吹奏乐混合演奏的一个大型乐种。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传统的古乐演奏形式、结构、乐器、曲牌及谱式。它的演奏形式分为行乐和坐乐两大类。行乐是行走时演奏的乐曲,所用乐器较为简单,节奏规律、严整;坐乐为坐着演奏的套曲曲牌,乐器配备完整,人员众多,场面壮观,演奏者之间配合默契。乐器有笛、笙、管、鼓、锣、钹、木鱼、大小梆子、水铃等20余种。各古乐社使用的乐谱,依然是古代的半字谱,全系手抄传本,只有乐社的老艺人能够看懂。目前各乐社尚保留有乐谱约百余册,曲目3000余首,套曲40多部。
长安古乐极具史料与学术价值,曾引起过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长安古乐不仅为探索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而且也对发展陕西地区音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动力。对于长安古乐我关注的是对它的保护与发展,在中国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对它的保护不够,使之它没有了传人,使文化濒临消失,例如昆曲,十二木卡姆,纳西古乐等。陕西李石根等音乐工作者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对长安古乐的收集、整理工作。也曾有过大量的研究专著。如李石根《关于日本雅乐
与西安鼓乐的比较研究》、李健正《论工尺谱源流》、吕洪静《初探唐代“拍”的时值》、赵复泉《清音独远_西安鼓乐与唐代大曲结构比较》等,这些专著为探索我国汉、唐音乐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线索;80年代出版过部分西安古乐乐曲;80年代末,还曾拍摄《中国古代的音乐》的专题片,片中真实记录了当时各乐社的生存状况。但是,这仅是对西安古乐的研究和利用,还没有抢救、扶持的具体措施。
长安古乐发展到今天,已远不是单凭热情抢救就能救得了的了。不少曾热衷于古乐研究的专家面对古乐的现状已是心灰意冷。演技衰退、后继乏人,是现阶段最为突出的问题。目前老艺人有的已去世,在世的寥寥无几,而且因年事已高,能演奏的更是少之又少,古乐到了失传的边缘。我觉得作为音乐学的学生,应该为长安古乐赋予青春和活力,不仅应该保护长安古乐,也应该为长安古乐注入新鲜的血液,使长安古乐后继有人,在此我有一个小的建议,我们学校在西安,对于研究长安古乐有很便利的条件,学校可以开设有关长安古乐的课程,请老艺人来教授,这不仅使古乐后继有人,也利于学生的研究。长安古乐还有更大的发掘空间,希望长安古乐西安可以有新的发展,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