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很多”与“很少”在使用中的不对称性及其原因
小议“不多”“不少”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

小议“不多”“不少”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作者:魏兰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10期摘要:说起“不多”的反义词,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不少”。
其实,“不多”和“不少”这两个词有很大的语义差异和条件限制,并不是严格对应的。
许多能使用“不少”的地方,在表达其反义时,并不能用“不多”来代替。
本文将考察两者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分布,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对称性的原因。
关键词:不多不少不对称性沈家煊在《不对称和标记论》中曾提到:“语言的不对称是绝对的、永久的,而对称是相对的、暂时的。
对称的状态一旦形成,马上又会产生新的不对称。
”长期以来,有很多语言学家致力于对称性与不对称性的研究。
“多”与“少”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已有多位先贤进行过深入、细致、多角度的探讨,或多或少地谈到过“不多”与“不少”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
本文将对“不多”“不少”的用法进行详细比对分析,探讨其对称性尤其是不对称性产生的原因。
一、“不多”和“不少”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对称是指语言单位在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上以对立性、平行性、相似性为基础所构成的并置关系的分布。
如果这种对称分布模式中出现了对称并置项缺少的现象即发生对称缺项就为不对称。
(一)“不多”和“不少”的对称性1.“不多”“不少”都可以作动词的补语(1)江水清碧见底,素以水色佳美著称,更兼许多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村落和集镇点染,使富春江、新安江画卷增色不少。
(2)虽然现在英语提高了不少,但仍然不够。
(3)金州很感兴趣,但他们对姚明了解不多。
如果他们拿到优先选择权,不会选姚明。
(4)他们懂的不多,只知道做别人让他们做的事。
2.“不多”“不少”都可以放在名词之后作谓语(5)她会的东西不少。
(6)想法很多,面临的困难也不少。
(7)粮仓里的米不多了。
(8)杯里的水不多。
以上两种情况,无论是作动词补语还是置于名词之后作谓语,此时的“不多”“不少”都有实在意义,可以理解为“很多”“很少”。
作为实在意义的“不多”与“不少”表示的数量值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不能肯定地说出大于多少是“不少”,小于多少是“不多”。
应用的不当之处

应用的不当之处1. 引言应用程序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
然而,随着应用的普及和使用量的增加,我们也要面对一些应用的不当之处。
本文将探讨应用的不当使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隐私问题2.1 数据收集许多应用程序在使用过程中会收集用户的个人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
这些数据可能被用于广告定向推送、用户画像分析等商业目的。
然而,如果这些数据落入不法分子手中,用户的隐私将受到严重威胁。
2.2 第三方分享一些应用程序会与第三方合作,将用户的个人数据分享给合作伙伴。
虽然这样的合作可能为用户带来一些额外的优惠和服务,但也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2.3 解决方案•用户应仔细阅读隐私政策,并了解应用程序将如何处理和保护他们的个人数据。
•用户可以选择使用一些专门的隐私保护应用,限制应用程序对个人数据的访问权限。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应用程序的监管,确保用户的隐私得到充分保护。
3.1 游戏成瘾一些游戏应用程序设计得非常吸引人,使玩家沉迷其中。
长时间的游戏会导致玩家忽视现实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3.2 社交媒体成瘾社交媒体应用程序的使用也容易让用户上瘾。
用户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在浏览社交媒体上,而忽视与现实中的朋友和家人进行交流。
3.3 解决方案•用户应自觉控制应用程序的使用时间,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娱乐的时间。
•家长和教育机构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应用程序的正确使用意识。
•应用程序开发者可以在设计中考虑用户的健康和需求,减少对用户上瘾的可能性。
4. 虚假信息4.1 假新闻一些应用程序上发布的新闻和信息可能是虚假的,用于误导用户或追求点击率。
这种虚假信息的传播可能会给用户带来困惑和误解。
4.2 产品欺诈一些应用程序上销售的产品可能存在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
用户可能会购买到不符合标准的产品,造成经济损失。
4.3 解决方案•用户应提高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不轻易相信应用程序上发布的信息。
网购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网购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摘要根据这学期所学的信息经济学科,我对淘宝购物这一块的所表现出跟信息经济学有关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与辩论。
简单的概述了一些解决信息不对称在网购市场中所引发的主要问题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网络购物;信息不对称1. 网络购物从1998 年我国的第一笔网络交易开始,电子商务经过10 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商业领域的一支生力军。
随着购物网站的兴起、物流行业的发展、支付平台的对接,网购日渐普及。
1.1 网购优势对于买家,通过网络可以足不出户的购买必需品、稀缺品,不仅价格较实体店便宜,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省时、省力、省钱;对于卖家而言,省去店面的租金或其他人力物力成本,行业计入门槛较实体店低,通过互联网对市场信息的及时反馈,适时调整经营战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从整个经济市场而言,这种新型的网上购物形式更好的展示了对资源的合理配置。
显然的说,网购无疑成为新经济时期达到“多赢”效果的理想模式。
1.2 网购前景截至2010 年6 月30 日[1],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使用率虽然分别仅为33.8%、30.5%和29.1%,但半年用户规模增长率却分别为31.4%、36.2%和29.9%,增速在各类应用中排名前三。
目前中国网民中的网购渗透率为33.8%。
CNNIC 分析师李长江认为,互联网由娱乐属性主导,逐渐转变成为媒体属性,再到经济属性的演变历程已经日趋明显。
根据CNNIC 的测算,预计到2010 年7 月31 日,我国网民数达到4.26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31.9%。
与此同时,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指出,将引导互联网从“可用”走向“可信”,解决阻碍电子商务深层次发展的网络安全和信任问题。
从上述的两个方面都为网购提供了积极有利的环境,网购这一购物方式将“大肆其行”。
1.3 网购人群分析网络消费者需求特点[2]主要表现在注重自我,强调个性的消费,有明显的差异性、分散性、便利性、层次性、超前性、可诱导性,并注重购买乐趣。
学用不一致考核思

学用不一致考核思摘要:一、引言:阐述学用不一致现象的普遍性二、分析学用不一致的原因1.理论与实践的脱节2.学习方法不当3.环境因素影响三、学用不一致对个人发展的影响1.能力提升受限2.自信心受挫3.学习动力减弱四、解决学用不一致的方法1.调整学习方法,注重实践操作2.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3.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4.培养自我调节能力,保持学习动力五、总结:强调学用一致的重要性,提倡终身学习正文: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却派不上用场,或者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理论知识并不扎实。
这种学用不一致的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影响了个人能力的提升,还可能对自信心产生打击,使学习动力减弱。
那么,如何解决学用不一致的问题呢?首先,我们要分析学用不一致的原因。
一方面,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导致学用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许多人在学习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忽略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学习方法不当也是学用不一致的罪魁祸首。
有些人死记硬背,有些人过分依赖笔记,这些都不利于知识的内化和运用。
此外,环境因素也会对学用一致性产生影响。
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周围环境的干扰可能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进而影响知识的吸收和应用。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学用不一致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首先,能力提升受限。
如果学到的知识不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出来,那么这些知识就变成了一纸空文,无法为个人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
其次,自信心受挫。
当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自己无法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中时,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最后,学习动力减弱。
学用不一致会让人感到沮丧,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使学习动力逐渐减弱。
为了解决学用不一致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调整学习方法,注重实践操作。
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把理论知识学扎实,还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巩固和运用。
其次,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跨部门沟通时如何避免信息不对称

跨部门沟通时如何避免信息不对称在当今的企业组织中,跨部门合作已经成为常态。
然而,在跨部门沟通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往往是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协作不畅甚至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信息不对称。
简单来说,信息不对称就是指在交流过程中,一方拥有的信息比另一方更多或者更准确,从而导致双方在理解、决策和行动上产生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会引发误解、冲突和不必要的延误。
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不同部门的职责和工作重点不同,导致他们所关注和掌握的信息存在差异。
例如,市场部门可能更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市场趋势,而技术部门则更熟悉产品的技术细节和研发进度。
另一方面,沟通渠道不畅、沟通方式不当以及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也会加剧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至关重要。
这包括定期的跨部门会议、小组讨论、邮件交流等。
在这些沟通活动中,每个部门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工作进展、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的计划。
通过这种方式,其他部门能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为协同工作做好准备。
同时,明确沟通的目的和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进行跨部门沟通之前,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传达什么信息,以及希望对方了解和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例如,如果是讨论一个项目的推进方案,那么就需要详细说明项目的背景、目标、目前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各部门配合的事项。
此外,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也能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
对于重要且复杂的信息,面对面的交流往往是最好的选择。
这样可以及时获取对方的反馈,解答疑问,避免误解。
而对于一些简单、明确的信息,邮件或者即时通讯工具则可以提高沟通效率。
在跨部门沟通中,我们还需要注重语言的清晰和准确。
避免使用模糊、含混或者专业术语过多的语言,以免对方误解。
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必要时可以进行举例说明。
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倾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_大_与_小_语法功能上的差异性

定来表达 。即不说“他没有很小的志向”,而一般说 的因素 ,也就是说尽管“(很) 不小”和“很大”的一般
“他有很/ 较大的志向”。这也说明否定句比肯定句 意义相同 ,可是它们的分量或者说味道不一样 ,这种
有更多的组合限制 。
修辞因素一般只在一头起作用 。而“大”“小”只是某
6. 现代汉语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有三 种属性单纯的正和负的分别 。在这种情况下 “, 很
因而“他只有很大的志向”不成立 。B 种组合与人们 “大”。可是实际说“不小”就含有“大”的意思 ,尤其
认知心理与语言表达倾向有关 。人们通常用积极意 是“很不小”不可能还包括“不大不小”的中间状态 。
义的词来表达意义 ,而不习惯通过对消极意义的否 所以“很不小”和“很大”的同时存在 ,应归结于修辞
摘 要 “: 大”与“小”作为一对反义词 ,其语法功能在多数情况下是相同的 ,具有对称性 。但两者在语法功能上 存在差异性 ,即在有些情况下 ,两者的使用并不对称 。本文试把“大”与“小”的这种不对称现象指出来 ,略加分析 , 并尽量予以合理的解释 。
关键词 :反义词 ;语法功能 ;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 : H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1548 (2003) 0120018203
⑥有专门强调年岁小的特定含义 。
(3) “够 + A”“不够 + A”和“够不够 A”三种格式
倾向于接纳有积极意义的形容词 ,而排斥具有消极
意义的“小”。可以形成“够大/ 不够大/ 够不够大”之
类的结构[1] 。而在一般情况下 ,不能说“够小”,但特
定的上下文语境或预设的情况下 ,可以有“字已经写
的够小了”(这里的“够小”意为“很小”) “; 不够小”或
信息的不对称性名词解释

信息的不对称性名词解释一、引言信息的不对称性是指在交流中,信息的持有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信息流动存在偏差,即一方拥有比另一方更多的信息或更准确的信息。
这种不对称性可能会导致信息的失衡,从而影响决策的效果和效率。
本文将从不对称性的本质、表现形式、原因和影响等角度进行探讨。
二、不对称性的本质信息的不对称性反映了信息的不平衡状态。
在某个特定的情境中,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包括更全面、准确和深入的信息,而另一方则相对缺乏这些相关信息。
这种不对称性一方面是由于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的差异所致,另一方面则可能是由于信息的故意隐瞒或误导所导致。
三、不对称性的表现形式信息的不对称性在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金融领域,投资者往往面临公司信息披露不全或不准确的问题,从而容易受到欺诈和操纵行为的影响。
在劳动市场中,雇主可能有更多关于候选人的信息,从而在招聘过程中对求职者进行歧视。
在医疗领域,患者往往依赖医生的诊断和建议,但医生对于患者所了解的信息很有限,可能导致不准确的判断和治疗方案。
四、不对称性的原因造成信息的不对称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成本不同。
例如,公司内部的高管可以通过内部渠道获得更多的信息,而普通的股东和投资者则只能依赖公开的信息披露。
其次,信息的保密性和隐私性限制了信息的传播和共享。
例如,企业可能不愿意公开某些商业机密或竞争敏感信息。
同时,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也会导致不对称性的存在。
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受到限制,同时也存在信息质量和可靠性的问题。
五、不对称性的影响信息的不对称性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首先,它可能导致资源的错配和市场失灵。
当某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时,他们可以在交易中获得更大的利益,从而削弱市场的竞争机制。
其次,不对称性可能导致合作的难度和风险的增加。
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时,交流和协商的障碍会增加,从而可能导致合作失败或合作成本的提高。
此外,信息的不对称性还可能导致不公平和不平等的现象,加剧社会的分化和不稳定。
三不对称分析及总结MicrosoftOfficeWord文档

计划部王会娣何谓“三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产品不对称管理不对称二、三不对称在日常工作当中地体现在工作中会碰到许许多多三不对称,以计划部为例,比如常州下订单,根据订单数量,我们下包材订单给常州,编带盒只(只)编带箱只,但是后期来货编带盒是只编带箱是只.紧接着销售又取消订单,导致包材地数量远远超出此时订单地需求量.这里面订单地下发,到我们包材、辅材地跟踪备料,后期销售发奎订单取消,这里面市场机制地调节存在一些时间差,这里面来料数量不对称及销售信息更新不对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以制八部为例,有中性,呆滞在车间,日期是年月号,仓库有常州退货, 经调查,是车间当时安排投产是出现地问题,计划下单是,车间安排工人生产中性.是计划安排投产,车间安排生产为,以上这些出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三、三不对称地分析以上两种事例充分体现地三不对称在在日常工作当中出现频繁,那么为什么出现三不对称呢?三不对称会对日常地工作造成什么样地影响呢?从上面地事例来看,体现了内部信息传递不完整,或者说没有确认地信息,也可以说盲目地收集地信息.在经验不足地前提下,没有接受信息地习惯.三不对称源点在于信息不对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信息不对称现象地存在使得交易中总有一方会因为获取信息地不完整而对交易缺乏信心,对于商品交易来说,这个成本是昂贵地,(销售取消订单,再到生产部门得到反馈,存在信息传递迟滞,这样就会给生产部门带来一些不必要地麻烦,没有及时有效地沟通调整导致产品不对称.)产品不对称就体现了管理不对称.人们要全面看待信息不对称这一问题.每个人了解自己地信息也是不完全地,即人们不可能全面了解什么是机会,机会对自己是否合适,什么机会自己需要把握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经常人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另一方面讲很少有一见钟情地,要用数量保证质量.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刘备说过:“不以善小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领导安排地小事,表层看只是工作业务,鸡毛蒜皮,而十有八九领导在安排工作时就在逐步了解考察人员地品质、能力和作为.领导地时间是有限地,领导地工作又是非常地多,彼此了解和交流地时间和机会不多,于是利用这些小事,实际上就是把握机会地一种.领导通过小事观察下属,下属通过小事展现自己良好素质.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领导也是人,他必然具有信息、认识地局限性.工作需要人去做,他不可能掌握所有人才地信息,随时随地找到合适地人才从事这些工作.领导只能在自己了解地人才数据库内寻找,那么他首先找到地是自己熟悉地人才,他对谁地印象越深,对谁地了解越多则会将机会给到这个人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四、三不对称地措施.我们在佳讯地职业生涯中该如何应对“三不对称”我作为佳讯地一员,我觉得要利用一切机会展示自己地能力,深刻理解吃亏就是占便宜地正面意义.多实践多工作实际上就是一方面传递信息地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不断增强,提高自己能力地过程.其次是通过各种合适地方式、途径接近领导和领导进行沟通,交流.这并不是说脱离群众,而是增强信息传播质量和效率.百闻不如一见,这种沟通是将领导作为前辈、师父和朋友,要和溜须拍马分开.酒香也怕巷子深!现代社会是竞争地社会,不进则退.沟通也是提高自己本身见识和能力地一个很好方式.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第三,积极参加培训或者认证,利用权威认证表明自己地各项能力,切忌书到用时方恨少地尴尬处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另外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不完全地缺陷,使自己成为局域优胜者.在竞争中绝大多数都是在局部范围内进行地,因为信息传递成本和实际运营成本太高很难实现全局地竞争,突出了自己地优势.有点矮子里挑高个地感觉.这个也是一种很好地手段.田忌赛马就是这个道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日常地生产管理方面,我们如何应对“三不对称“?建设良好地企业信息环境,要包括::①企业内部信息流通渠道地构建与疏通,以保证信息以最有效率地方式得到传递,使相关部门及时了解管理、技术、场等方面地信息.②企业信息文化地建构与改进.信息常常意味着权利,开放地企业信息文化能提供一个透明地信息环境,减少官僚主义,使企业员工更有积极性,共享企业理念、关心企业发展、发挥创造能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③必须有落到实处地企业信息制度,制定相关地信息政策,比如商业秘密保护,员工地在职培训,合理化建议地奖励制度,以及有益地企业文化生活等,最终创造出良好地信息交流与共享氛围.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我们计划部,是佳讯地“军师”,古代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计划在佳讯更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给自己地任务就是每天巡线,了解焊接地投料情况,制六部引线制造地情况,这些是直接影响后期红毛管、白毛管地周转,影响地后期成品地出货.这是关于生产投料,另一方面,我还要熟知仓库每个库位地库存,辅材、原材、包材,这些东西,只有自己经常去现场巡线,全面了解信息,库管员地协助,这样我才能掌握第一手地信息,这样就尽量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地困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构建快速地反应机制,一出现异常,立即做出正确合理地处理意见与措施.在上述方法下,所有地弊端基本无法隐瞒其真实,这样就能明白问题根源所在,将危害佳讯地毒瘤扼杀在萌芽中.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关于“信息掌握不对称,行动跟踪不彻底,部门沟通不到位”的工作问题分析及具体事例解决方法的建议

关于“信息掌握不对称,行动跟踪不彻底,部门沟通不到位”的工作问题分析及具体事例解决方法的建议目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是“信息掌握不对称,行动跟踪不彻底,部门沟通不到位”。
这样的问题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第一,从一个部门内部来说,“信息掌握不对称,行动跟踪不彻底,部门沟通不到位”这样的问题会导致部门内工作不顺畅,效率低下,错误率高。
错误分两种,一种是低级错误,另外一种非低级错误。
非低级错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情可原的;但是,我们要最大限度的控制低级错误的出现,若我们部门内“信息对称,行动跟踪彻底,沟通到位”,低级错误的出现次数会大大降低。
第二,从多个部门之间来说,“信息掌握不对称,行动跟踪不彻底,部门沟通不到位”这样的问题会导致部门间衔接不当,配合不好,效率低下,这样的问题同样会增加低级错误的出现次数。
“信息掌握不对称,行动跟踪不彻底,部门沟通不到位”确实带来了不好的后果,那么,我们应如何解决呢?方向性的,笼统性的解决方法不再赘述,我只抛砖引玉的对两个具体事例提出建议的解决方法,希望能引出很多的具体事例,大家一起探讨解决方法:1.销售部门从客户那里拿回的原始样箱,如果这是个新品种,那么,我们要对这一新品种进行产品标准名称的确定。
产成品标准名称确定,形成与延续:a.样箱上的品种名称>>客户提供b.树脂版,菲林上的品种名称>>技术部负责c.生产通知单上的品种名称>>由生产部负责d.产品标签上的品种名称>>生产部与质检部负责e.产品合格证上的品种名称>>生产部与质检部负责f.产品入库单据上的品种名称>>仓储部负责g.发货通知单上的品种名称>>销售部负责h.产品汽运单据上的品种名称>>仓储部负责i.用友软件及账本、报表上的品种名称>>仓储部负责产成品使用标准名称的意义在于:产成品使用标准名称,会使我们的工作标准化,程序化,最大限度的减少因为产成品名称不一致而在上述工作环节导致的错误次数,将工作失误率降到最低。
_多_和_少_在使用中的不平衡性

收稿日期:2009-11-12作者简介:张巧丽(1984-),女,山西大同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多”和“少”虽是一对意义相对的反义词,并且由他们组成的短语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但他们使用的频率并不相同。
《现代汉语词典》中由“多”组成的词共有61个,由“少”组成的词只有12个,这说明“多”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少”,也说明“多”的构词能力远远超过“少”。
“多”具有四种词性而“少”只具有两种词性[1]40,这决定了“多\少”的使用场合,决定了它们对语言环境具有选择性,从而表现出不平衡现象。
一“多”与“少”的不平衡现象“多”与“少”,由于它们词性的不对等,而具有了不同的语法、语义功能,从而导致使用中出现了不平衡现象。
这种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多”与“少”在语法方面的不平衡现象首先由于词性的不对等造成了“多”与“少”在语法上的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作形容词性谓语的补语的情况“多\少”可以作补语来补充说明谓语,但当谓语中心语由形容词来充当时,其补语只能用“多”,不能用“少”。
其中也可以加上“了”或“得”。
如:漂亮多了\铂族金属元素比金银高贵得多。
“多”作形容词的补语,组成的词语暗含着比较之意,强调多的一方。
“多”之所以具有这种用法而“少”没有,也许与人类的思维习惯有关,因为大的或多的事物总是容易被人感知。
2.“多”与“少”作状语的情况“多”和“少”都可作状语,但当“多\少”作状语来修饰形容词和一些表示心理的动词时只能用“多”而不能用“少”。
如:那资本家,您说多可恶(*少可恶)。
\喂,你瞧,我逮住了一只多漂亮(*少漂亮)的蝴蝶!\多想想(*少想想)\多了解(*少了解)。
“少”可修饰动词作状语,如:少管、少来、少装蒜。
“少”在这里是“不要”之意,有一种排斥、教训的意味。
这里的“少”不同于与它相对的“多”所表达的意义,“多”表达的是一种程度,是量的增加,而“少”表示出要求停止某一动作、行动的意思。
“大小+动词”的对称和不对称及其相关动因word资料7页

“大小+动词”的对称和不对称及其相关动因反义词的不对称,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一些正反形容词,如大-小、长-短、高-矮、深-浅等表现的不对称。
[1]大-小这一对常用的反义词,主要表示事物的空间特征,是典型的性质形容词。
大-小在多数情况下可以互相替换,只是表意相反,呈现出对称状态,如大眼睛-小眼睛,大杯子-小杯子,大房子-小房子。
然而在日常交际中,它们的使用频率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如大红色―*小红色,大团圆―*小团圆。
前人对于“大/小+名词”的研究相比“大/小+动词”已全面深入,这里就不再赘述。
本文运用不对称和标记论,从“大/小+动词”来分析大/小的对称和不对称现象。
赵元任(1968)指出大在大笑、大闹等短语中最好看成副词,此时大的反义词小不修饰动词。
即大-小在此类用法中具有不对称性。
[2]孙宝民(2006)在考察动词和大/小的搭配时,把动词分为生理动词,表示动作的动词,表示动作和方位的动词,表示动作过程的动词,表示动作、过程、方位的动词,表示动作目标的动词,表示过程、状态、范围的动词,表示数量、程度变化的动词七类。
[3]我们认为孙对于动词的分类过于繁琐,笔者在参照其分类基础上进行了改进。
本文所选语料皆出自CCL现代汉语语料库,部分口语语料已明确指出,采用穷尽式分析法。
一、“大-小”加情感动词的不对称情感动词是体现人的感情的动词,常常表现在喜怒哀乐等方面。
例如:笑、哭、怒、吵、闹、吼、叫、喊、嚷、呼、嚎。
这些表示情感强烈、程度深的动词均可受大修饰,不能受小修饰。
如:①我想您想到想大哭一场。
《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②孙中山身边的人都手舞足蹈,大喊大叫。
《宋氏家族全传》③选举中央委员时,一些人为了竞选而大吵大闹。
《蒋氏家族全传》而表示情感微弱、程度浅的动词如啜、泣、议、论等只能被小修饰。
如:④谈毕,专家回到住所小议一番,然后……《当代报刊1994年报刊精选》⑤“大爷!我想玲姐……”孩子小声啜泣了。
《迎春花》感情色彩强烈的动词,程度深,由感觉上的显著投射到语言特征上的显著。
“多”和“大”、“少”和“小”的互用现象及原因分析

2020年第4期大学论坛“多”和“大”、“少”和“小”的互用现象及原因分析何叶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摘要:本文以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对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多”和“大”、“少”和“小”互用的对称和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出互用对称和不对称出现的情况,并且对不对称现象中的意义差别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使用规律。
关键词:“多”和“大”;“少”和“小”;互用;对称;不对称“多”、“少”和“大”、“小”及它们的相关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
“多/少”的对称和不对称,一类是“多/少”与名词和动词连用时的对称和不对称;一类是“多/少”充当语法成分时的对称和不对称,从语义角度可以解释许多词语和“多/少”搭配时的不均衡。
本文将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多”和“大”,“少”和“小”的互用情况,探索互用的规律以及互用和不互用的原因。
一、普通话中“多”、“少”、“大”、“小”的互用(一“)“多多”和“大”、“少”和“小”互用的对称“多”、“少”是表示数量的词,“大”、“小”是表示空间维度的词,两者原本属于两个范畴,但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存在大量“多”、“少”、“大”、“小”的互用现象,而表示的意义却没有改变。
我们以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作为语料来源,以“不大”和“不多”、“不小”和“不少”、“很多”和“很大”、“很少”和“很小”这四对词组为例。
1.表示数量意义时互用的对称表示数量的互用指“多”和“大”、“少”和“小”在修饰表数量的中心词的时候互用的情况,例如“数量”、“份额”、“总量”等词。
以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为例,表示数量的互用占互用比例最高。
例句:a.处于繁殖期的丽鱼,产卵量不大。
(《中国儿童百科全书》)b.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总额虽然不多。
(1994年《人民日报》)c.因此铸造的数量不多,流通不广。
(《中国古代文化史》)d.股价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在低位呈窄幅波动,每日起伏不大,且成交量很小。
(《股市宝典》)从上述例子中,可以印证在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时,“多”和“大”、“少”和“小”的互用,具有对称性,属于互用后意义的侧重点不同。
论档案利用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成因与解决对策

论档案利用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成因与解决对策【摘要】开展档案管理工作期间,档案部门要重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详细了解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明确信息不对称问题出现的原因,并采取最佳解决措施,以保障档案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本文就档案利用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成因与解决对策进行分析,以期能够进一步促进档案行业发展。
【关键词】档案;利用;信息不对称详细了解档案利用流程,发现其利用期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究其原因,发现社会环境、经济发展、人们认知等有着密切关系,基于此,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更新自身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始终秉承着严格自律精神,以期能够有效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1“信息不对称”概述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指合作双方掌握信息存在不对称状况,就信息不对等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与合作双方社会活动不同有关,不同类型社会活动所获取的消息存在较大不同,双方合作过程中,信息掌握更为充分一方获取利益更大,信息不充分的一方在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
2档案利用期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开展期间,档案开发利用占据着重要位置,要求管理人员要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以期能够为企事业单位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但是,实际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时经常会出现不对称状况,主要体现在档案信息掌握方面,信息不对称现象不仅无法发挥档案本身价值,甚至还会对后续决策造成不利影响。
3档案利用期间信息不对称现象出现的原因3.1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和有限理性主义倾向档案信息利用工作开展期间,人本身的有限理想主义倾向与机会主义倾向致使信息出现不对称现象,这种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倾向,究其原因,发现主要与经济活动中人会尽最大努力增加和保护自己利益有着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档案利用者和管理人员利用档案信息、提供服务过程中,会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利益,管理人员会有意识地隐藏部分馆藏档案,档案利用者会有意识隐藏自己的不正当利用行为,上述行为均在一定程度上触碰档案信息伦理道德,本身为一种败德行为,会对社会公众权利造成不利影响。
分析当前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分析当前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摘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以其交易的便捷*与开放*,在经济中逐渐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但是,电子商务中的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造成电子商务“柠檬”市场的后果。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手段,必须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才能够真正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关键词:电子商务;信息不对称;市场经济前言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需要买者和卖者之间有足够的共同信息。
如果信息严重不对称,就有可能限制市场功能的发挥,在极端的情况下,会使市场整个不存在。
近几年来,一个新型的虚拟商品交易场所—Inter市场即电子商务市场迅速发展。
在Inter市场中,信息的传播、获取和交流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必将为商业活动带来高效率。
但是,电子商务中的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造成电子商务“柠檬”市场的后果。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易手段,必须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才能够真正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电子商务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问题信息的不对称*从不对称发生的时间可分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就是非对称信息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后,事前发生的情况称为逆向选择。
事后发生的情况称为道德风险。
电子商务的核心是交易双方用信息在Inter上的交流和沟通,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商务结合就变成了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高级形态的商务,体现了商务本身发展的要求,是商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将会导致以下问题:逆向选择。
是指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接受合约的人一般拥有私人信息并且利用另一方信息缺乏的特点而使对方不利,从而使市场交易的过程偏离信息缺乏者的愿望。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指交易合同达成以后,从事经济活动的一方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效用做出不利于另一方的行动。
浅析反义词“大”“小”在使用形式上的不平衡现象

在 使用 形式 上 的不 对称
,
、 、
,
“
小 的使用 范 围远 不 如 大 的使用 范 围
:
、 、 、
”
“
”
。
中
。
在 此 我 们将 其 分布上 的不 对称 进 行归 类 (l ) 表体积 面 积 数 量 力 量 强 度 规模 等 的 但 还 有 很多 词是 不 对称 的
, 。
。
有 部 分 词 是对 称
:
, , , 。
(5 ) 表示敬辞 和 谦 语
。
。
如 大妈 大娘 大作 大驾光 临 小 弟 小
:
,
、
、
、
、
、
“
”
“
”
“
”
。
: “
大 娘 都表示对 比 自己 年 龄大 的是一 种 对他人 的尊敬 大作
。
“
大妈
,
” “
”
“
”
、 、
如 大 纲 大 率 小 结 大 约 大都 表 总 括 意 一 一 义 时 有 大 纲 大 率 大 要 等 大 形 式 的词 而 小 的词 只 有 小
:
,
、 、
( 8 ) 表 总 括 或 概述
、
、
、
、
。
“
”
,
“
”
如 大 厦 小费 小 本经 营 大暴 雨 大
:
”
,
、
、
结
一”
。
在 表示 在 概述 意 义时 只 有 大 约 大概 大都等 大
,
“
“
的词 由此更可 见两 词 形式 上 的不 平衡 性
9 ) 表描 述评价 (
分析演讲稿技术使用中的常见偏差

分析演讲稿技术使用中的常见偏差演讲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通过演讲可以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影响听众。
而演讲稿作为演讲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演讲效果。
然而,在演讲稿技术使用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影响演讲的效果。
本文将分析演讲稿技术使用中的常见偏差,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一个常见的偏差是演讲稿的语言过于复杂。
有些演讲者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表达能力,喜欢使用晦涩难懂的词汇和长句子,导致听众难以理解。
这种偏差的原因可能是演讲者过于追求表达的精确性,忽视了与听众的沟通。
改进的方法是,演讲者应该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句子结构。
同时,可以通过举例、比喻等方式来解释概念,使听众更容易理解。
其次,另一个常见的偏差是演讲稿的内容过于枯燥。
有些演讲者在准备演讲稿时,过于关注事实和数据,而忽视了给听众带来情感上的共鸣。
这种偏差的原因可能是演讲者过于注重逻辑思维,忽视了情感的表达。
改进的方法是,演讲者可以在演讲稿中融入个人经历、感悟和情感,使演讲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可以通过使用幽默、讲故事等方式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增加演讲的吸引力。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偏差是演讲稿的结构不清晰。
有些演讲者在撰写演讲稿时,缺乏良好的逻辑结构,导致演讲内容杂乱无章。
这种偏差的原因可能是演讲者在准备演讲稿时缺乏系统性的思考和组织。
改进的方法是,演讲者应该在撰写演讲稿之前,先进行思维导图或大纲的制作,明确演讲的主题和主要观点,然后按照逻辑顺序进行组织。
同时,可以在演讲稿中使用标题和分段,使整个演讲结构更加清晰明了。
最后,还有一个常见的偏差是演讲稿的时间控制不当。
有些演讲者在演讲时,因为演讲稿过长或者没有掌握好语速,导致超时或者时间不足。
这种偏差的原因可能是演讲者对演讲时间的把握不准确。
改进的方法是,演讲者在准备演讲稿时应该根据演讲的时间限制,合理安排内容的长度。
同时,可以通过练习和录音来掌握好语速和时间的控制,确保演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学用不一致考核思

学用不一致考核思(实用版)目录1.引言2.学用不一致的概念和现象3.学用不一致的原因4.学用不一致的影响5.解决学用不一致的方法6.结论正文【引言】学用不一致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实际应用的知识存在差异,这种现象在我国教育领域中较为普遍。
学用不一致不仅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还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将对学用不一致的概念和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法。
【学用不一致的概念和现象】学用不一致是指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内容之间的差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际应用,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与实际需求存在差异。
这种现象在我国各个学科中都有体现,如数学、语文、英语等。
【学用不一致的原因】学用不一致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教学目标,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2.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师过于依赖传统的讲授法,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使得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3.教材内容陈旧:教材内容过于陈旧,与实际需求脱节,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应试教育观念:教师为了追求高分,过分强调应试,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学用不一致的影响】学用不一致会对学生产生以下影响:1.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所学的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中,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
2.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用不一致使得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限制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影响学生的就业:学生在毕业后发现所学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导致就业困难。
【解决学用不一致的方法】要解决学用不一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相符。
2.改革教学方法: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理论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很多”与“很少”在使用中的不对称性及其原因
作者:李若男
来源:《学园》2013年第01期
【摘要】“很多”和“很少”作为两个看起来表义对立的词组,具有很多平行的用法,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很多不对称的使用现象,留学生使用时容易出现错误。
本文对“很多”和“很少”的语法分布进行观察与分析,并简要总结了它们之间的不对称性及其原因。
【关键词】不对称性语法分布语义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77-02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留学生在“很多”与“很少”的使用上出现错误,例如:
例1:我很多去学校外面逛街,因为我想尽快熟悉这里的环境。
例2:我的汉语口语不好,所以我有很少中国朋友。
例3:在上课的时候,老师总鼓励我们很多发言,来锻炼表达能力。
例4:很少汉语的报纸是我能真正看懂的。
上面四个例句中,涉及“很多”“很少”的使用并且都出现错误,有些互换之后在语法上就可以说得通,但有些互换之后却不能成立,如例4。
下面本人结合已有的分析结果,简单描写和解释了“很多”与“很少”使用不对称的现象及其原因。
一“很多”与“很少”在语法上的分布
“很多”与“很少”是现代汉语里一对既普通又常用的词。
关于它们在语法分布上的异同,前修和时贤们均有探讨。
有些看法取得了一致,有些尚存在分歧。
朱德熙先生认为“很少”不具有“体词性”。
张维耿先生则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很少”与“很多”一样,相当于数量词,“自然带有体词性”。
此外,以前的论文都只是对“很多”与“很少”在语法分布上的异同作纯客观的描写,至于为什么存在一些差异,未作深入的分析。
一般认为,“很多”兼有三种词性:数词、形容词、副词;“很少”兼有两种词性:形容词、副词。
这种词性上的分布造成了它们的语法功能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1.在主语位置上时
例5:我买了十斤苹果,很多是坏的。
例6:我买了十斤苹果,很少是坏的。
“很多”具有数词的词性,可以做主语,出现在句子的主语位置上。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很少”是否可以做主语,能否出现在主语位置上,在以往的研究中是存在分歧的。
朱德熙、王灿龙、崔显军认为“很多”具有体词性,能充当主语,而“很少”不具有体词性,不能充当主语。
张维耿认为“很少”和“很多”一样也可以充当主语,“很少”也同样具有体词性。
分歧的焦点在于例6中的“很少”究竟是什么成分。
张维耿认为例6中的“很少”与例5中的“很多”一样指代名词“苹果”,在主谓结构中作主语,“很少”与“是坏的”之间是主谓关系。
朱德熙、王灿龙、崔显军则认为,“很少”不具体词性,不能作主语指代名词。
例6中的“很少”在这里不具有指代性而只是充任状语,修饰限制谓语部分“是坏的”,“很少”相当于一个“范围副词”。
在这一点上,我个人的观点是倾向于“很少”只是一个“范围副词”这一种分析的。
因为,“很多”在做主语时,并不要求语境中一定要前面出现一个句子来说明已知的范围,例如:
例7:这次活动组织上没强制要求参与,很多是自愿报名的。
这句话中的“很多”换成“很少”就不对了,因为缺少了一个范围,我们只能这样表达:
例8:这次活动要求100人参加,所以很少是自愿报名的。
所以,“很少”的作用相当于对已知的一个范围进行修饰,是一个范围副词,而不能认为可以做主语。
2.“很多”“很少”在句法中能够充当谓语和补语
在这两个句法位置上具有一致性。
“很多”可以充当形容词的补语而“很少”不能,“很多”“很少”在补语位置上既一致又有区别。
例如11,句子表示肯定的含义,可以用“很多”做补语成分,但例12句中同样表示肯定含义,就不能用“很少”做补语来表达。
例9:别总是说的很多,做的却很少。
例10:写文章写得倒是很多,可是有价值的文章写得很少。
例11:他比以前漂亮了很多。
例12:他比以前漂亮了很少。
例11句子表示肯定的含义,可以用“很多”做补语成分,但例12句中同样表肯定含义,就不能用“很少”做补语来表达。
3.“很多”“很少”在宾语位置上的分布
例13:这种人我见过很多。
例14:这种人我见过很少。
例14的表述是不符合汉语规范的,通常我们用:这种人我很少见,来表达同样的句义。
“有+很多+名词”是“很多”作宾语的一个较为典型的结构,“很多”能作宾语,而“很少”不能。
4.“很少”作状语,“很多”不能作状语
例15:他虽然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在大会上却很少公开发表意见。
例16:人们总是很少关心自己拥有什么,却老是想要得到自己没有的东西。
“很少”可以作状语修饰动词,表示动作发生的一种频率,“很多”没有这样的表达。
5.“很多”“很少”在定语位置上的分布
例17:这个地方很多人都知道。
例18:很少人来过我家。
例19:在这个图书馆里,他们发现了很多价值连城的古书。
“很多”可以作定语,后面跟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但是“很少”在这个用法上就有限制了。
以前的一些观点认为“很少”不能做定语修饰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但在这一点上,我不是十分认同。
我认为“很少”也可以作定语,但这种用法有极为苛刻的限制条件。
例18句就是一个满足这个苛刻条件的例子,分析这句话,我认为“很少”作定语需要满足以下两个要求:一是“很少”作定语修饰的名词只能在主语中出现。
如例19句中换成“很少”就不能成立。
二是“很少”作定语搭配的词极其有限,甚至只能和“人”组合。
如很少水果是没打农药的。
虽然也是在主语位置上出现,但听起来就不那么顺畅了。
二造成差异的原因
通过以上的分析,基本上可以得出“很多”“很少”的用法不同主要体现在它们做状语和作定语的时候。
下面就造成这两点不同的原因说说我的看法。
1.作状语
主要原因我认为还是在“很多”“很少”义素特征的不对称性上。
“很多”表示数量很大,超过预设,它强调数量上的多和少。
“很少”在作状语时,就含有了频率这个义素,它所强调的是修饰的动词发生次数的多和少。
因此,义素的不对称就导致了它们使用上的不对称。
从“很少”的反义表达上也可看出区别来。
如:我很少回家。
/我经常回家。
/我很多回家。
2.作定语
“很多”可以作定语,形成“有+很多+名词(性词组)”,而很少就不能这么用,只能形成“很少+有+名词(性词组)”。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顺序上的差别呢?
我认为这和人的心理预期是有关系的,当人们说“很多”时,心中已有了自己预设的一个标准,只有当数量超过了这个标准,才能说“很多”。
而要超过这个标准,前提就是要“有”,是表示肯定的,所以“有+很多+名词(性词组)”是一个顺序的心理过程,是符合人们的认知顺序的。
“有+很少+名词(性词组)”就是一个逆序的表达,二者在语义上相互矛盾,不符合通常的理解顺序,不能相互配置而构成特定搭配组,所以语言就自觉地淘汰掉了这种说法。
“很少+有+名词(性词组)”是正确的,是因为“有”修饰的是名词,先给出了一个前提,即客观事实是有某种东西存在的,“很少”则是对这种客观现象的一种修饰,来表达这种客观现象存在的频率是怎样的,是经常出现还是很少发生。
这又和“很少”的表频率的义素特征有关系。
三总结
“很多”“很少”的使用异同还有很多可以研究,我所记录的只是日常生活中比较显而易见的一些区别,为的是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给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遵循的简单的原则。
第一,就表义上来看,由于“很多”“很少”义素特征上的不对称性,“很多”表示数量上超出预期的数目,又因为数量经常作定语来修饰限定名词,所以“很多”在句子中就一般出现在名词前,即作定语成分。
“很少”具有“很多”不具备的表示“频率”的义素特征,这一点从它的反义表达是“经常”,而非“很多”上可以得到证明。
“经常”作为一个程度副词,出现在动词前修饰限定动词出现的次数。
根据“经常”和“很少”在表达上的平行性和大量实例,可以得出“很少”一般出现在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前修饰限定动词发生的频率。
第二,从认知角度分析,人们在使用“很多”和“很少”的时候,总有一个心理预设。
表达的句子的含义是肯定的,正向的时候,语境满足了心理预设,“很多”所内含的肯定的表义特征就
和句义相符。
“很少”则无法满足,因此在使用上呈现出不对称性。
例如:他比以前漂亮了很多。
/他比以前漂亮了很少。
以上所述为“很多”和“很少”的基本不同点,至于其中细微的差别以及潜藏在其中的语言认知方面的原因点到即可,以免给留学生造成更大的困惑。
参考文献
[1]党静鹏.“很多”与“很少”不对称现象探析[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2]王灿龙.也谈“很多”与“很少”[J].世界汉语教学,1995(2)
〔责任编辑: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