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五种方言研析
海南黎族杞方言传统服饰研究
![海南黎族杞方言传统服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ee0e9f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3e.png)
海南黎族杞方言传统服饰研究海南黎族是海南省的土著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遗产。
其中,黎族杞方言作为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他们交流的工具,更是他们独特的身份象征。
而传统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于传承和展示黎族杞方言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黎族杞方言是黎族人口较多的地区使用的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西部地区。
相比于普通话,黎族杞方言更加复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杞方言有着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语法结构,它既是黎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也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媒介。
传统服饰在黎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黎族杞方言传统服饰通常由头饰、上衣、裤子和鞋子组成。
头饰采用黎族特有的编织工艺,常常以鲜艳的红色为主色调,搭配着独特的花纹和装饰品,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
上衣和裤子则采用黎族传统的刺绣工艺,以精湛的技艺刺绣出各种图案和纹样,展现出黎族人民的智慧和美感。
鞋子则采用黎族特有的编织技法,经过反复打造和修饰,既舒适实用又美观大方。
黎族杞方言传统服饰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黎族文化的独特之处,还对于黎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传统服饰,可以深入了解黎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同时,传统服饰的研究还可以促进黎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护和弘扬黎族杞方言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黎族杞方言文化,我们应该积极开展传统服饰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一方面,应该加强对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培训和传承,推动黎族杞方言传统服饰的继承人培养。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展览、演出等形式,将传统服饰呈现给更多的人群,提高人们对黎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总之,海南黎族杞方言传统服饰作为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展示黎族杞方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服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黎族杞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黎族语言翻译
![黎族语言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34bbea6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30.png)
黎族语言翻译
由于黎族分布范围广泛,存在多个方言和系列,因此不存在统一的黎
族语言。
黎族语言包括黎语、黎汉语、安象语、吉罗语、卡莝语、塔尔波
语等。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黎族语言词汇的中文翻译:
1. 黎语:nabu(我)、naqa(你)、tuncah(大象)、tiski(水)、rasiy(太阳)、wayu(风)等。
2. 黎汉语:kaha(你好)、hi'aan(再见)、daeoo(朋友)、
ka'akan(饭菜)、kawaq(茶)、mugum(狗)等。
3. 安象语:ka(我)、nyi(你)、nawa(天)、cuq(山)、miq (水)、qai(太阳)等。
4. 吉罗语:pi(我)、ej(你)、nanae(母亲)、ifal(父亲)、umu(太阳)、imi(月亮)等。
5. 卡莝语:iya(我)、ngka(你)、pniaq(鱼)、suq(树)、kabuq(啄木鸟)、qapruq(蚂蚁)等。
6. 塔尔波语:ai(我)、nji(你)、wuyu(鸟)、ngo(树)、nju (石头)、nyi(太阳)等。
隆闺习俗的黎语叙述与文化解读
![隆闺习俗的黎语叙述与文化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4b4950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81.png)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inan Tspiccl Ocean University 第27卷第6期2020年12月Vol. 27 No. 6Dec<2020隆闺习俗的黎语叙述与文化解读文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海南三亚572022)摘要:“隆闺”是黎语“ -o 11 kuf ”的汉语音译词,是指供未婚青年居住而不从事炊事活动的房子,它是黎族群众因陋就 简、利用自然、尊重自然的文化产物。
隆闺习俗是指黎族青年在隆闺空间中进行的日常实践活动,如受传统道德规范约束 的社会交际和自由恋爱等。
黎语各方言对习俗的叫法不一,检视目前集得的“t 。
"11 #am 53”“r $k53”等40余条文化词,其中 蕴藏着习俗发生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以及黎族婚姻形式变化等丰富含义。
关键词:黎族;隆闺;文化词;婚姻制度中图分类号:H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3122(2020)06 -0043 -08DOI :10. 13307/j. issn. 2096 -3122.2020.06.05黎族“隆闺”习俗指什么?黎族如何表达和叙述自己的文化?笔者希望能用母语叙述黎族隆闺习俗 的真实情况,解析习俗的丰富内涵%本研究语料主要来自20世纪50年代的调查结果,并结合笔者的团队 田野调查,旨在寻源溯本,为正视听①%一、“隆闺”的黎语解释(一)P-x 11/--11 释义汉语词“布隆闺”“隆闺”初现何处,暂时无考,其中“布隆”和“隆”音节虽不同,但都是黎语“房子” “房 屋”一词的汉译音%《黎语调查研究》中曾记录它们在海南各地的不同发音(见表1):表1 “房子” 一词的各方言读音言土保定中沙土西方白沙元门通什对保城加茂读音p -g 3rtuin 1P -!3P -!3P -!3p -g 3pg 3P -!liu 2资料来源:欧阳觉亚、郑贻青《黎语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402页)黎语哈方言罗活保定话和杞方言的通什土语都将“房子”读作“ p-g 11 ”,而美孚方言的西方话、润方言 的白沙和元门两个土语,还有杞方言的保城土语等4个点都读做“ p-!11 ”,韵母小不同。
海南羊山地区“黎话”珍稀文献《俗语民谣》的学术价值及语言特色
![海南羊山地区“黎话”珍稀文献《俗语民谣》的学术价值及语言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aede21d9960590c69fc3765d.png)
第54卷㊀第4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 o l .54㊀N o .4㊀2018年7月J o u r n a l o fG u a n g x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J u l y,2018d o i :10.16088/j.i s s n .1001G6597.2018.04.003[收稿日期]2018G02G22[基金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规划课题 海南羊山地区 黎话 研究 (编号:HN S K (Y B )16-136)[作者简介]符雪喜(1981-),女,海南海口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语言与英语教学研究.海南羊山地区 黎话 珍稀文献«俗语民谣»的学术价值及语言特色符雪喜(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外国语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海南三亚572000)㊀㊀[摘㊀要] 黎话 民谣是羊山一带广为传唱的民族语言歌谣,是海南羊山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话 民谣语言独具特色,题材内容广泛,反映了羊山地区人们劳作㊁生产㊁恋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 黎话 由于没有文字形式,主要靠代代口传的传播方式,目前很多民谣已经失传.新发现的«俗语民谣»按一种当地人称之为 大字 的独特方式记录歌词,完善了海南少数民族语言民谣的研究,填补了羊山地区 黎话 没有文字记载和民俗口头文学的空缺,为研究 黎话 的大量借词现象提供了文字载体.因此,该书对研究和传承 黎话 及其民谣㊁羊山地区 黎话 文化均具有很高价值,是海南羊山地区的民族文化瑰宝.[关键词]«俗语民谣»;羊山地区; 黎话 ;民谣;语言特色[中图分类号]H 281;J 642.22(66)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1G6597(2018)04G0017G05黎话 民谣是以一种当地人称为 黎话 的语言在海南羊山一带广泛传唱的民谣,起源的具体年限已无法追溯,因源自海南羊山地区石山镇故又称石山民谣.清末民初,在海南羊山地区石山镇博昌村村民符继周的传承㊁创造和推动下, 黎话 民谣传唱达到鼎盛,随后逐渐没落.据保存在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档案馆内的«秀英区志(评议稿 内部资料)»所载,清光绪年间,石山著名民歌手符继周搜集民间流传的山歌民谣共200多首,自己创作50多首,编成«民歌民谣»上下两本小册子,开创了秀英山歌民谣文字记载的先河.但出于各种原因这些民谣的记录资料已无迹可寻.同村的文化人王修利根据当地村民符合明㊁王修德㊁王修卓㊁符尚芳等传唱的歌词整理编成«俗语民谣»(保存于同馆),共900多首.[1]1299部分内容作为羊山地区特色文化材料被精选载入本区志中. 黎话 民谣是开放在羊山一带的一朵乡土艺术的奇葩,其歌词朴实整齐,旋律简洁婉转,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在当地人中广为传唱.但是,由于 黎话 本身没有文字形式,传播方式为人们之间的口头传授,民间的传唱主体以中老年尤其是老年人为主体,在年轻一代中已不再流行. 黎话 民谣也因此从清末民初人人传唱的盛况日渐衰落,很多极富当地民族特色的歌谣随着年代的推移已经失传.目前出于保护的需要, 黎话 民谣已经作为海口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于秀英区文化馆内予以保存和宣传.«俗语民谣»以一种当地人称为 大字 的方式记录,即在阅读时将汉字认读成当地的 黎话 ,即 汉字黎读 ,因此,必须以 黎话 为母语的人才可能准确认读.这种认读方法旧时在羊山地区比较流行,目前在较老的一辈人中仍然有迹可循.作为目前唯一能找到的具有文字记载的 黎话 资料,«俗语民谣»对于研究 黎话 有很大的学术价值,为保护㊁传承和研究 黎话 及其民谣提供了参考.一㊁«俗语民谣»对研究 黎话 的学术价值(一)有利于推进海南少数民族语言民谣的研究得益于国家积极投资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政策,海南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民谣的研究有了极大的进展,但 黎话 民谣却因为羊山地区的居民大多已被划入汉族而鲜少被关注.实际上, 黎话 源自临高话,与71黎族的黎语一样属于少数民族语言,壮侗语研究界已论证两种语言均源自古代 骆越 民族的语言,语出同源.萨维纳在其«海南岛志»谈及黎族时也提出过黎族包括 临高黎 [2]4.由于临高人所讲语言和风俗习惯与汉族人均不同,海南汉族便认为他们是少数民族无疑;又由于在海南人心目中 非汉即黎 ,故称之为 黎人 ,并把他们所讲的话称为 黎话 .[3]268由此可见,该书有助于海南少数民族语言民谣的研究. (二)填补 黎话 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该书以 大字 的方式记录,填补了 黎话 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相传旧时羊山一带由于地方经济㊁教育比较落后,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学校便采取请先生教 大字 的认读方式,即 汉字黎读 .当年的民谣歌手符继周由于家贫,便用 大字 记录方式搜集和创作 黎话 民谣,贩卖民谣以贴补生计.正如本书的篇头民谣«赞巨周»( 巨周 即 继周 )所写, 造民谣卖很寒微,民谣都卖去很远 [4]1.虽然符继周的歌谣广受欢迎,买的人很多,但现在有文字记录的民谣作品几乎已无迹可寻,这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抗日战争的原因.据多位老人所述,抗战期间,日军抓走了当地一位名为转保(姓已不详)的女孩,要求她唱民谣为日军助兴.由于大多数民谣为情侣对唱形式,转保便要求与符继周对唱,符继周因此也被日军抓了去.获释后,符继周曾就此事创作民谣«转保累继周»(未编入此书)描述了此次事件的经过.日军的行为一度抑制了民谣在当地的传唱.二是 文化大革命 的原因.受 文革 除四旧的影响,符继周所写的民谣迫于压力大多被销毁.此后随着革命歌曲在当地的兴起, 黎话 民谣连同歌本一起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三是迷信陋习的原因.按照当地死后通往鬼魂世界的迷信观,过世的人生前所有遗物都要烧毁,一来怕他的鬼魂回来讨,二来是方便死者在来世中使用.因此,符继周的歌本在他去世后被一并烧毁,之后几乎无迹可寻.所以,«俗语民谣»所收录的900多首民谣,不仅填补了 黎话 没有文字记载的空白,也向后人再一次呈现了当年民谣广泛传唱的盛景.(三)填补了羊山地区民间口头文学的空缺«俗语民谣»的题材范围几乎囊括了羊山地区人们的生产㊁情感㊁审美㊁价值观以及婚恋观等,反映了当时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状况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歌词实际上是一种朴素的民间口头文学,填补了羊山地区民俗文学方面的空缺.如«赞巨周»所写: 山歌是由巨周想,笔记在簿成标题.自小无经先生问,唯去学校去开名.小小父母死过世,生来聪明人扬名.造民谣卖很寒微,民谣都卖去很远.一本包烟能可忍,不是想钱来发财.若是不信就去问,名符继周就是名. [4]1这首民谣的歌词生动描述了当地著名的民谣创作者符继周生前的生活境况,他 唯去学校去开名 ( 开名 即报名)却因家贫没能真正受到学校教育.尽管如此,他本人极其聪明,能出口成歌而 人扬名 ,但 很寒微 的出身导致最后落魄到创作山歌贩卖以换钱贴补生活,可所卖的民谣却只够 换包烟 .这首民谣体现了当时的民谣虽然 卖去很远 ,却并不值钱.再如,«爱情落南洋»是多首民谣组成的爱情辑民谣,讲述的是 哥 (情哥哥)和 侬 (情妹妹)两人均已婚却对各自的配偶不满意,最后两人比翼双飞的故事. 哥点到嫂哥大气 , 哥 对自己的配偶很生气,因为嫌她丑不愿和她生孩子,即 得着嫂耻如公地,如何从他生子儿 [4]16.而 侬 则嫁了个家境虽不错但人却懒惰的老公, 翁富生来翁懒惰,翁富肉皮如狗奶 [4]17.夫妻不和睦,导致 侬 在婚姻里感觉命不好陷入婚姻困境,即 命侬条歉踏入火 ㊁ 埋话在肚偷偷气 [4]19.其实 哥 和 侬 男女双方早已互相爱慕却碍于世俗眼光不敢越过雷池, 爱想不嫁得第二,两人都慕到现在 [4]19,但在互相规劝安慰未果后,最终决定 哥领定剧侬定戏,求天求地人不找.哥侬南洋做生意,平平安安公扶持 [4]20.于是两人比翼双飞追求真正的爱情,坐船前往 南洋 靠做生意讨生活,并祈求此生不被他人关注.(四)为研究 黎话 的大量借词现象提供了文字载体语言的发展总是与周边语言紧密相关㊁交互影响的. 黎话 是受到外来语影响比较大的方言,其最大的特点是借用外来词比较多.但是,羊山人不懂什么是借词,统一将这种语言混用现象称为 半黎客 现象.«俗语民谣»为后人 黎话 的 半黎客 借词现象提供了文字载体.临高境内临高话受汉语影响较大. 临高话汉语借词的覆盖面很广,各种词类都有一批基本词借自汉语,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和形容词 [5].但羊山地区临高话(即 黎话 )却因常年与周边的海南闽语频繁接触,受其影响大量地借用了闽语词汇.如 舞 在临高话中读汉借音 v u21 ,在羊山 黎话 中却读成闽借音 mɔu33 . 黎话 民谣为了押韵,借词的使用现象更加频繁,有时两种甚至多种语言同时交织使用.如: 上海s i aŋ55h a i13 (半黎汉)㊁ 下楼kɔ21l o uˀ33 (半黎汉)㊁ 大陆仔d a55l u k55k i a13 (半黎粤).此外,由于海南是华侨之乡,民谣中也借用一定的英语外来词,如 沙发s a33f a t55 (音借英).值得一提的是,操 黎话 方言者往往是海南岛内唯一一个能够听懂甚至精通 黎话 ㊁海南闽语㊁普通话㊁黎语甚至英语的人群.81二㊁«俗语民谣»的语言特色(一)整齐押韵易传唱«俗语民谣»共收录900多首民谣,歌词结构多为一㊁二段式,每段为四句,模式固定,全是七言韵律,韵脚押韵整齐.演唱形式可为独唱或对唱,韵调简单,易学易唱.如«密密爱情»: 男唱:妇女是算侬舍用,大理(接待)好好言不好,哥来侬家鱼肉丰,侬去哥家吃菜葱.女唱:象哥男人舍浪用,象侬都缺无菜葱,抵侬鱼肉只故丰,来点口咸小碟空. [4]11这两段对唱情歌的歌词用 黎话 方言演唱时韵脚均是 uŋ .当地方言的原滋原味加上整齐的语言节奏㊁优美押韵的韵调,朗朗上口.因此, 黎话 民谣的演唱常安排在节假日以及婚礼等正式场合中举行,人们以歌为媒交流感情或以歌助兴增加喜庆的气氛.(二)自然写实颂时代«俗语民谣»歌词具有通俗㊁口语化的基本特征,自然写实,歌颂时代.创作者往往根据眼前情景顺手拈来㊁即兴作词,语言纯朴,婉转动听,引人入胜.如«义女嫁夫»: 来到边村邻边墙,前村广亮有后头,村庄又阔处又着,将来定出翁穿袍.村庄又阔行不透,来到巷子弯尺角,来到门庭跨脚入,石墙细刻屋瓦古,庭院都打红木土,挖个明塘凹凹肚,看从大厅通干土(后厅),全是包密(菠萝蜜)做足虎.板块都看见合口,子或都刻关公肚,一个人嫁出个取(娶)入,福分自来宅主要,唱贺宅主贺户户,公吃须长婆脸皱. [4]21歌词主要通过描写作者经过邻村来到 宅主 家时所见的景象,一赞宅主的村庄 村庄又阔处又着 (村大地宽),将来定出 翁穿袍 (即 当官的人 );二赞宅主家宅大精致,以后 公吃须长婆脸皱 (即长寿).又如«赞颂共产党毛泽东»,歌词极具时代感.作者应景做此歌谣,歌颂伟大领袖毛泽东,抗战期间带领人民坚决抵抗侵略者最终走向胜利,并描述了解放后举国上下同欢庆的盛景: 共产党人毛泽东,为救中国到山蹲,百万军队都敢撞,打得日本怕毛松. 普及教育建公房,提高知识办事好. 翻身感谢毛泽东,跟共产党啥都好. [4]27-28(三)情歌对唱诉衷情和黎族一样, 黎话 属于少数民族语言,有着独特的婚恋文化,人们常常以歌为媒,交流情感.本书绝大多数的民谣为情歌,采取男女对唱的方式,题材丰富,语言缠绵,体现羊山地区民族的婚恋观.如: 男唱:哥不识剧不懂戏,有啥头乐(喜欢)喜全年,侬若得着兄哥记,吃少迫多任侬记.女唱:侬看上哥大合意,每天侬思十二时,碰着兄哥来今晚,都免侬查去记(到处)找. [4]2男女双方以歌为媒互诉衷情,表达了羊山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男唱:哥和侬拜过天地,跪下言对香三支.兄哥是按侬今夜,怕就不找找不离. [4]2即男方表示要在 今夜 给女方一个名分,而且承诺 怕就不找找不离 ,表达 娶了就不会离 的婚恋观.女方也表示 怎有爱夫都爱翁,抵叫去村侬就怕 [4]8,意指天下没有既爱丈夫又爱情夫的女人,表示女人既然结了婚就不应该背叛婚姻.男唱:父母侬择满地方,怎让嫁去无水井.女唱:因为父母贫钱封,把侬嫁上口上山. [4]6歌谣唱出了旧社会的女人没有太多婚恋自由,尽管向往美好的婚姻生活,因物质生活的贫乏而往往不如人愿,同时也唱出女方对包办婚姻不满,向往恋爱自由, 愿嫁贫苦养母牛,他是多富侬不意 [4]7.又如 侬去句话侬不言,侬回照着木上皮 [4]8, 夫妻恶如武大郎 [4]8,言语间充满了委屈和控诉,表现出对丈夫施暴行为的强烈不满.(四)博引旁征讲道理黎话 民谣内容积极向上,借古喻今或借物抒情的唱词十分常见. 石山民谣在羊山一带广为传唱,家庭里夫教妻,母教子都引用民歌说教;社会上遇事好话相劝也用民歌,甚至公期或节庆日子都搭擂台演唱,养成文明说教的好风气. [6] 女唱:侬甲决志去容易,哥若决志容易离,神仙难把咱解气,怕哥后来怨侬迟.男唱:看到今夜把来比,山伯英台不舍离,咱若如他有是意,哥有啥怨不可凝. [4]18使用借古喻今法,借用山伯英台的感情喻证真爱必胜的真理.又如: 衣服正穿分节气,点梅不穿得尾年.裁缝须幼才识比,先生欠(须)老才识诗. [4]18此外,在本书的«赞颂共产党毛泽东»辑,作者大量引用古今中外案例来歌颂毛泽东的领导才能,如 帝国主义逞威风,梦霸全球唯他能 [4]27.(五)幽默风趣调一侃民间歌谣之所以源远流长还有一大原因:讲谐幽默不呆板.«贺长芬»唱道: 道堂玉来哥长芬,你是去哪里才回?是从玉来玉穴上,坐下树头交眉弯,家规约约数照上,家居土田哥照有,食鱼嫌骨肉嫌肥,后来子孙流口水. [4]1本歌谣中的 长芬 是石山镇道堂墟玉来村人,某天他来到邻村与友人在大树下聊天时,作者即兴作此歌谣,调侃他因家境(即 家规 )殷实㊁ 家居土田哥照有 而 食鱼嫌骨肉嫌肥 (即吃鱼嫌刺吃肉嫌肥),最后一句讽刺他 后来子孙流口水 ,即长此以往子孙将衰败而流口水.91«爱情割弃»里男讽女: 扬合意侬才不言,边外缺柴又远山,边上缺水天又旱,边下又嫌翁龙黄 [4]7. 边外 指海口长流一带靠海边的 黎话 者, 边上 指靠山的 黎话 人, 边下 指靠田地低洼一带的 黎话 人, 龙黄 方言的意思是 因营养不良而长相不佳 .民谣中男方调侃女方在选郎君时过于挑剔,最后顺带调侃 边下的人 每顿吃饭米一升,吃下不补照龙黄 ,意思是吃得多依然营养不良.又如 侬笑边外蚂蟥咸,边外笑侬山蝗山 [4]7, 边外的人 讲谐 边内的人 是山蚂蝗,而 边内的人 则调侃 边外的人 是水蚂蝗.语言朗朗上口,十分幽默.(六)比兴喻物显哲理本书的歌谣随处可见比喻和比兴,用于揭示一定的哲理.兴即托物起兴,是本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 山茨好食又难着,木翁难食又易要,看路没钱妻回入,足都早冷过目虎 [4]23,借山茨㊁木翁起兴,意思是 等待挣钱好娶妻,但足都凉到了膝盖,却还没等到 ,歌词语言委婉,隐晦含蓄.书中频繁采用的另一重要修辞手法是生动形象的比喻. 女唱:生来翁苦有力气,翁富生来翁懒惰,翁富肉皮如狗奶,翁苦肉皮如罗离. [4]17歌者将 翁富 (富有的人)的皮肉比作 狗奶 一般细腻, 翁苦 的皮肉却如 罗离 一般粗糙,比喻形象贴切,有自嘲的味道.(七)地域鲜明显特性黎话 民谣在词汇的使用上体现了当地鲜明的民族文化.如书中大量使用了羊山地区佛教信仰的语言.羊山地区地处山区腹部,其经济㊁政治等方面相对落后,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人们崇尚灵魂不死的来世观,敬神祭祖的宗教观念盛行.如«爱情送行»所唱: 世间迷信欠烧钱,捆箱绪柜来烧医. [4]2当地人过世后,在几年内亲人会找专人用竹和纸编糊成的房屋㊁家具㊁生活用品等择日烧掉(即 烧医 ),寄意人死后在阴间依旧能享受荣华富贵.歌谣的意思是世间盛行人死后要烧纸钱和 烧医 ,虽说是迷信,也要照做以免日后留下遗憾. 公租不有子孙理,丢碗香炉虫结思. [4]2歌者因自己没有儿子,担心自己死后 公租 (祖先)没人上香,香炉 虫结思 (结虫网). 无子又得他承继,初一十五香三支. [4]2歌者安慰对方,即使自己膝下无子也会有人承继自己的财产,并为自己上 香三支 .书中多次出现 众公 ㊁ 拜公 等宗教词汇.在节假日时,人们除了要拜祖还要拜 众公 ,所以几乎每个村落都会设祠堂或庙,里边放神像,供全村人在过节时拜祭,即 众公 .如 宅哥阔象祠堂众,排桌几张入拜公 [4]11.此外,本书中大量出现当地地名和专用名词等地域性词汇,这些词汇表现了羊山人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沉淀下来的思想结晶,体现了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如«端午节联想»唱道 巡过好秀过玉堂,巡过新市过玉皇 [4]26,歌词中包含了共34个地名. (八)不拘一格唱风情黎话 民谣的语言使用与日常交际有一定区别.为了押韵㊁音乐美感或内容完整,民谣歌词并不局限于 黎话 语言的使用形式,而是大量采用语言混用的方式,包括加大借词使用㊁语义混用和唱法混用等.第一,加大使用外来词.为了押韵和动听,«俗语民谣»大量使用外来词,不仅包括海南闽语外来词㊁汉语外来词,也包括粤语外来词和英语外来词(义借).如 哥言不完诉不透,若有大牛不这苦,地都丢荒草浸腰,田都丢茂浸过哇 [4]18,韵脚 透 h o u33㊁ 苦k o u13 ㊁ 腰l o u33 ㊁ 哇s o u33 的发音均借自闽语.又如 夫妻早已进洞房 , 怎不让他破青堂 [4]8,演唱时, 洞房 ㊁ 青堂 (初夜)亦读闽语借词.第二,语义混用.书中几乎所有情歌都围绕着 哥 (即情哥哥)和 侬 (情妹妹)进行.实际上,在平时交流时 黎话 中的 哥 并不指向情哥哥而是兄长, 侬 也不是情妹妹而是弟或妹.第三,语言混唱.«俗语民谣»中除了常见的 俗调俗唱 法,还采用了 俗调闽词 唱法. 俗调闽词 即是采用海南闽语按照 黎话 的韵调演唱.如«新婚情调»(符尚虑辑),采用了海南闽语结合 黎话 的韵调演唱: 锣鼓声中到你家,初次进门面陌生.亲戚朋友外来客,是你家人才过夜. [4]12三㊁«俗语民谣»的局限性黎话 歌谣属于壮侗语类方言民谣,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俗语民谣»中的歌谣往往是民间即兴口头创作,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创作者从可唱性的角度即兴作歌,为了可唱性,其文学性有限,基本属于半文学形式.第二,受限于部分创作者的文化水平,语言使用口语化,语言艺术性有限.但也因其通俗性,朗朗上口,受到民众的喜爱和传唱.第三,所收录的歌谣内容还不够全面.据有些村民所述, 黎话 民谣有上千首,但本书仅收录900多首,有些民谣已经失传,还有一些民谣在民间仍有传播却未收录书中,如«正月初十歌»未收录而民间却还在传唱: 正月初十军坡我,肉猪蘸酱配头猪,谁人欲吃来家我,吃完丢筷不愿起. 此外,还有一些编者和村民都记02不太清歌词的民谣如«转保累巨周»等尚未编入本书.第四,文体自由的民谣未载入.其实除了七字韵调,还存在一些结构较自由的民谣,这类民谣并不拘泥于传统民谣结构,常用于调侃他人,如: 哥巨周,鼻个脏脏象鼻猫,没有水滴来擦洁. 还有韵脚并不押韵的歌谣: 妇女吹哨妇女贱,公爹赌钱卖老婆.第五,书名的命名将 黎话 换成 俗语 ,虽然从侧面肯定了 黎话 不是黎语的问题,但当地人一般只认为自己讲 黎话 ,没有 俗语 一说.但若命名 黎话民谣 容易让人误认为是黎族的民谣.由此可见编者命名«俗语民谣»有其聪明之处:既区分了 黎话 和黎语,又兼顾了羊山民谣所特有的民俗性.最后,虽然该书全用汉字记录,由于 黎话 与汉语的语言特点㊁用法和结构等差别很大,非临高语族母语的人即使看能懂所有的汉字也难以看懂㊁听懂或传唱本书歌词的内容,这就大大限制了民谣的传播.«俗语民谣»是目前所能找到的较全面的 黎话 记载资料,以羊山地区 大字 的记载方式将 黎话 歌谣用汉字记录整编.该书的发现完善了海南少数民族语言民谣的研究,填补了 黎话 没有文字记载和民俗口头文学的空白,为人们研究 黎话 的大量借词现象提供了文字载体.作为海南岛上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羊山地区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往往遇事而歌,以歌为媒,边歌边述,由此也赋予了 黎话 民谣独特的语言特色.虽然受创作者的知识水平以及可唱性的角度限制,本书民谣的文学性比较有限,属于半文学㊁半艺术性作品,但«俗语民谣»内容广泛,题材丰富,是海南羊山地区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研究㊁传承和保护 黎话 方言及其歌谣的角度来说,该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秀英区志编委会.秀英区志(评议稿 内部资料)[B].海口:海口市秀英区档案馆.[2]㊀[法]萨维纳.海南岛志[M].辛世标,译注.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3]㊀梁敏. 临高话 简介[J].语言研究,1981(2):264-299.[4]㊀王修利.俗语民谣[B].海口:海口市秀英区档案馆.[5]㊀刘剑三.海南临高话中的汉语借词[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85-89.[6]㊀瑞歌,李道胜.石山民歌 一朵乡土奇葩[N].海口晚报,2011G12G06(12).O n t h eA c a d e m i cV a l u e a n dL i n g u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 o f t h eR a r eL i t e r a t u r eF o l kB a l l a d s i n L iD i a l e c t i nY a n g s h a n,H a i n a nP r o v i n c eF UX u eGx i(C o l l e g e o f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 a n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E x c h a n g e s,H a i n a nT r o p i c a lO c e a nU n i v e r s i t y,S a n y a572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T h e f o l kb a l l a d i n L iD i a l e c t ,ae t h n i cb a l l a dw i d e l y s u n g i nY a n g s h a na r e a,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i n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o fY a n g s h a nA r e a,H a i n a nP r o v i n c e.T h eb a l l a d l a n g u a g e i n L iD i a l e c t h a s u n i q u e f e a t u r e s a n dw i d er a n g eo f c o n t e n t sa n dt h e m e s,r e f l e c t i n gp e o p l e s l a b o r,p r o d u c t i o n,l o v ea n d l o n g i n g f o r ab e t t e r l i f e i nY a n g s h a n.H o w e v e r,t h e L i D i a l e c t h a s n ow r i t t e n c h a r a c t e r s;t h e r e f o r e,t h e m o d eo f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i sm a i n l y c a r r i e d o u t b y m e a n s o f o r a l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f r o m g e n e r a t i o n t o g e n e r a t i o n,s o t h a tm a n y b a l l a d sh a v ea l r e a d y f a i l e dt ob eh a n d e dd o w nf r o m p a s t g e n e r a t i o n sa t p r e s e n t.T h en e w l yGd i s c o v e r e d F o l kB a l l a d s r e c o r d s t h e l y r i c s i nau n i q u ew a y c a l l e d B i g 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 b y t h e l o c a l p e o p l e,w h i c h p e r f e c t e d t h e s t u d y o f b a l l a d l a n g u a g e o fH a i n a n e t h n i cm i n o r i t i e s,f i l l e d t h e g a p o fw r i t t e n r e c o r d s a n d f o l ko r a l l i t e r a t u r eo f L iD i a l e c t i nY a n g s h a na r e aa n d p r o v i d e daw r i t i n g c a r r i e rw i t ht h e p h e n o m e n o no f l o a n w o r d s i n L i D i a l e c t .T h e r e f o r e,t h e b o o k,a n i m p o r t a n t n a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a l t r e a s u r e i n Y a n g s h a no fH a i n a n,i s o f g r e a t v a l u e t o t h e s t u d y a n d i n h e r i t a n c eo f L iD i a l e c t a n d i t s f o l kb a l l a d s a s w e l l a s t h e c u l t u r e o f L i D i a l e c t i nY a n g s h a na r e a.K e y w o r d s:F o l kB a l l a d s;Y a n g s h a na r e a; L i D i a l e c t ;f o l kb a l l a d s;l i n g u i s t i c f e a t u r e s[责任编辑㊀刘文俊]12。
海南岛方言概况
![海南岛方言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e9e4a0fd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c.png)
海南岛方言概况方言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由于地理上的原因,海南岛的语言和方言有其独特的发展状态。
且不说黎语、临高语、村语、勉语……这些独特的语种,单就汉语方言而论,中国七大方言海南就占其四。
海南岛是个多语言和多方言的地区。
岛上通行的语言有汉语、黎语、临高语、村语、勉语、回辉话、壮语。
汉语除普通话之外还有海南话、儋州话、迈话、军话、客家话、广州话、富马(附马)话等方言。
加在一起共有14种彼此不能通话的语言和方言(黎语分五个方言,临高语分两个方言均未计算在内)。
可以说海南是语言和汉语方言最多的省份之一。
海南话(汉藏语系-汉语-闽方言)海南话,也称“海南闽语”,目前规范的学术名称为“海南方言”。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符其武,在《琼北闽语词汇研究》一书中写到:“从宋代开始,福建移民络绎不绝地经海路和陆路迁往海南,对海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福建人所带来的闽方言,经过千里的辗转及数代的融合变迁,最终发展成今天海南岛上80%人口所通用的最大语种即‘海南话’。
”闽方言由于保留下来的古汉语较多,因而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
在海南话许多常用字词中,也保留了丰富的古代汉语发音。
汝乜候呐回来(你啥时候才回来)?”这句再平常不过的海南话,主语不用现代书面语常用的代词“你”,而是古代汉语的“汝”,不过发音不是翘舌音“ru”,而是平舌音“lu”(据说古汉语就用这个读音)。
又如,海南话的“哭”字发音,跟普通话完全不同,它的发音是“hao”,本字是“嚎啕大哭”的“嚎”。
海南话中的“锅”,其实是“鼎”的意思,一种古代的炊具,可以追溯到青铜器时代,但其发音不是“ding”,而是“dia”。
有时候讲海南话的人,会觉得自己平时经常使用的词语,有许多是写不出字来的,或者跟现代汉语,即普通话的发音相差较大,甚至根本对不上号,这是由于海南话中沿用了大量的上古音和中古音所致。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例如:“嘴巴”一词,海南话仅用一个“喙”字来表达;“夜晚”用的是“暝”字;“浇”字用的是“沃”字。
黎族
![黎族](https://img.taocdn.com/s3/m/d97c8587daef5ef7ba0d3ca6.png)
饮食
服装
传统文化
音乐
纹身
节日
舞蹈
服装
黎族服饰,主要是利用 海岛棉、麻、木棉、树 皮纤维和蚕丝织制缝合 而成。 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 领的上衣和长裤,缠头 巾插雉翎。
服装
服装
润方言
服装
美孚方言
纹身
黎家人纹身习俗自古以来都有定制,因 为他们把纹身看成民族的标志。
饮食
音乐
乐器: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 叮咚木、口弓、哩咧、哔哒、口 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
禁忌
生活
1.凡年初一至初五日不能秽语伤人,不能扫地,不然,不但家里 六畜不宁,生产不好,而且影响别人不吉利。 2.凡有病人,当他求鬼时忌外人进屋,一切零食都得避免,不然 的话病不会痊愈,病状反会转剧。 3.儿童拜年,不给红封,当年即会不吉利;吃猪嘴和山猪的肝与 内脏会招致蛇咬。 4.睡觉忌头朝门外,这乃死人的象征。 5.不能在3、5、9月份结婚,不然的话,会招致新妇生病,子孙后 代难以繁衍。 6.须择良辰吉日迁入新屋,不然,生产不振,人畜不宁。 7.人屋门忌刀袋系腰间,这是引棺材人宅的象征。
灼吧
鼻箫
口拜
音乐
叮咚木
口弓
独木鼓
哩咧
哔达
舞蹈
竹竿舞
竹竿舞也叫跳竹竿,黎语意为 “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 祭祀方式。据传,已有数百年历 史。 1.基本姿态 击竹者3-5对人,位于细竿的两端, 左右人的间距宽于一臂,双系跪 地,臀部后坐,相对的两人执一 对竿。 2.竹竿的握法 一手握一竿。击竿时,两手前后 稍错开,以竹竿相碰对不碰手为 度。 3.跪地击竿 开击:双手打开以细竿击粗竿。 关击:双手合拢以细竿击粗竿。
播种礼仪 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 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 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 示稻魂有主。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开始插秧第一 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 讲话。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 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黎族
![黎族](https://img.taocdn.com/s3/m/9f8586c028ea81c758f57813.png)
三、饮食文化
• 竹筒饭: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 竹筒烧成。 • 香糯饭: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 • 雷公根:是一种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 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 •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 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二、装饰文化
• 服饰
黎族服饰,主要是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 和蚕丝织制缝合而成。
• 男士:对襟无领的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 • 女士: 上衣:直领、无领、无钮对襟衫或者贯头衣。 下裙:也叫筒裙。通常由裙头、裙身带、裙腰、 裙身和裙尾缝合而成,但也有少于或多于四幅 头巾:一般为织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黑布头巾。
三、饮食文化
• 竹筒饭: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 竹筒烧成。 • 香糯饭: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 • 雷公根:是一种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 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 •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 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三、饮食文化
• 竹筒饭: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
• 香糯饭: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 • 雷公根:是一种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 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 •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
五、婚嫁文化
黎族的婚礼仪式,由接亲、迎亲、送亲、吃 喜酒、送亲,回娘家。 接亲 早上九点新郎带上猪,槟榔,糍粑,到 新娘家接亲。 送娘 陪娘不能是新娘的亲妹妹、已婚者和年 纪比新娘大的人。 引路娘一般都是村里的人和三姑六婆组 成,人数一般在50人以下。
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郎典村村民语言使用情况探析
![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郎典村村民语言使用情况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a1d3fe5302768e9951e738fb.png)
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郎典村村民语言使用情况探析作者:任浦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12期内容摘要:语言的习得最初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学习和使用语言的重要语言环境之一。
家庭语言环境直接影响家庭成员中年轻一代日后的语言选择和语言态度。
黎语是黎族的母语,本文研究黎语在黎族家庭中的使用情况,并根据实时数据的客观反映对黎族家庭语言选择和语言态度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郎典村黎语家庭语言使用语言态度黎语是黎族的母语,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
黎语分为五个方言区,即哈方言区、杞方言区、润方言区、美孚方言区和加茂方言区,本文以哈方言区的三亚市崖城镇郎典行政村黎语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黎语在郎典村黎族家庭中的使用情况和语言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一.郎典村黎语使用情况郎典村是一个大村,它隶属于三亚市崖城镇北岭行政村,位于海南省三亚市西北部,地处三亚市与乐东黎族自治县交界处。
郎典村人口约为800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黎族人,共164户,其中夫妻双双为黎族人的有159对,夫妻中一人是汉族人另一个是黎族人的5对,这些家庭组成中,四代或四代以上同堂有5户,三代同堂的有130户,二代同堂的有28户,家里只有一代人的有1户。
由以上数据可知,郎典村家庭中三代同堂的家庭,人口分布占整个村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对比相关人口统计资料可知,这种家庭人员结构分配比例符合我国整体家庭人员结构分配比例。
在实地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郎典村民世代繁衍于此,在他们的日常交际中,黎语是他们的主要交流工具,但他们不仅仅只使用黎语进行交流,现今很多人能较流利地使用汉语普通话进行沟通,尽管发音不标准,但是可以听懂,不至于产生语言障碍。
总体而言,在郎典村这个群体中,不同年龄段的人选择使用的语言有比较明显的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很多,譬如文化程度、语言兴趣、语言态度、甚至人们心情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语言的选择,比如人们在气急败坏的时候一定会选择最熟悉最流利的语言来抱怨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昌江黎族各方言群妇女服饰鉴别
![昌江黎族各方言群妇女服饰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7489c5fef61fb7360b4c655f.png)
昌江黎族各方言群妇女服饰鉴别黎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生产、生活方式、语言、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具有本民族的共同特点。
然而,由于长期受居住地域、环境、部族以及汉文化渗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其内部逐渐形成了在方言、纹身、服饰等方面的差异。
昌江县自古以来就有黎族聚居。
据博物馆的考古调查及对黎族民俗的调查资料考证,古时黎族同胞大部分聚居在昌化江入海口附近的两岸,宋朝以后,汉民族大量南迁,由于种族歧视,黎族被迫向本县的东南部山区、昌化江上游迁移。
到了近现代,大部分黎族同胞聚居在山林边缘、河谷川地,而且以部族村寨、地区方言群体聚居,有些方言群体保守封闭,与其他方言群体互不来往、互不通婚,他们相互称呼为“哈人”、“哈应人”、“杞人”、“美孚人”。
哈人方言群,主要聚居在昌江县的太坡、七叉、叉河、十月田等镇的56个自然村寨,聚居的村寨比较大,人口众多,其妇女服饰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其上衣黑色,为木棉自纺纱或汉商纱自织,对襟无领,前襟长约55厘米,后襟长约33厘米,前后襟比例大约为5:3。
衣对襟的上端有一线系扣,对襟的两边以及前后衣缘有宽约3厘米饰纹,下衣缘多数系有小铜珠,衣背面正中有一道红色饰纹线把后衣襟分为对称的两半、左右衣襟下角开叉口。
上衣有常服和喜服两种款式区分,常服为一件单衣,喜服由多则5件,少则3件单衣重套组成,喜服除了面上单衣有袖子外,其余里层均无袖子,外大里小重叠,对襟以及前后衣襟下方都呈现三至五层重叠饰纹,很华丽。
单层上衣的长度约60厘米,喜服的长度与宽度因人而异,高胖者喜服会长些也宽大些。
筒裙长度约60厘米、宽约50厘米,较短窄,一般由单一或二块织锦块缝合而成。
早期,筒裙饰纹一般以小块几何图形、植物形态图以及水波线纹为主要饰纹,基本用红、白、黑三色纱线编织,朴素大方。
晚期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加以多种颜色纱线纺织以及刺绣工艺,逐渐表现出饰纹多样,华丽非常。
哈应方言群,主要聚居在昌江县的十月田、太坡、七叉等镇的15个自然村寨,受汉文化的影响较大,妇女服饰有很明显的汉装款式特征。
浅析海南黎族赛方言民歌的音乐形态
![浅析海南黎族赛方言民歌的音乐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593202fb4693daef5ef73da4.png)
向上进行考量 , 宫调式和徵调 式均 是较 为稳定 的调 式 , 曲 末 落音的结束感较 强 , 此即 为赛方 言民歌 的重要特 点之
一
赛方言民歌基 本 曲调主要 以五 声音阶 为主 , 仅有 短 调七 和六弓调出现 了变宫 音 , 为六声 音阶。综观 这十 二 个基 本曲调 , 有些曲调的旋法特 点较为相似 , 有些 曲调之 间则有较大差异 。笔者对每一个曲调 的曲体 结构和旋法 特点进行 了分析 , 呈现 于下 表之 中: 并
究成果。
收 稿 日期 :0 1— 4— 5 2 1 0 0 作者 简介 : 王梅 ( 98一) 女 , 16 , 黑龙江双鸭 山人 , 南师 范大 学音 乐 学院 副教授 , 士 , 海 硕 主要 研 究方 向: 钢琴教 学。
15 6
和徽调式为主 , 中运 用宫 调式 的 曲调共 有四 个 ( 调 其 短 三、 短调七 、 古调 、 什玲调 ) 运用 徵调式 的曲调 共有八 个 ,
言 、赛 ” “ 方言 和“ 孚 ” 言 ) 美 方 的民歌 各有特 色 , 以赛 方 言民歌 的音 乐形 态作 为分 析对 象 , 其音 乐 的调式 、 文章 对 节拍 、 旋律特 点进 行归 纳和 总结 。 关键 词 : 族 ; 黎 赛方 言 ; 民歌 ; 乐形 态 ; 式 ; 音 调 节拍 ; 特点 旋律
21 0 1年第 5期 第2 4卷 ( 15期 ) 总 1
海南 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HAI NAN NORMAL UNI RSI VE TY
No 5 2 1 . O1 G n r lNo 1 5 e e a . l
Vo . 4 12
中 图分 类 号 : 0 J 7 6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6 4— 3 0 2 1 ) 0 0 6 0 17 5 1 (0 1 一 5— 1 5— 4
黎族打招呼用语-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黎族打招呼用语-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25f1870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8d.png)
黎族打招呼用语-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黎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和广东等地。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黎族人民注重传统礼仪和交际礼节,其中打招呼用语是他们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
黎族打招呼用语是黎族人民相互交往时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在黎族文化中,打招呼是社交互动的重要起点,也是展示个人教养和尊重他人的方式之一。
用恰当的打招呼用语,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友好和亲近感。
黎族打招呼用语既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文化特色,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
这些用语通常会根据社会地位、性别、年龄和场合等不同因素有所区别,因此它们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黎族的打招呼用语丰富多彩,包括问候语、寒暄语、祝福语等,它们都承载着黎族人民对彼此的关爱、尊重和祝愿。
本文旨在探讨黎族打招呼用语的重要性和其在社会交往中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黎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增进对黎族人民的尊重和理解。
同时,本文也有助于传承和保护黎族打招呼用语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促进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黎族打招呼用语。
引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目的,介绍黎族文化背景以及黎族打招呼用语的重要性和传承与发展。
正文部分将具体阐述黎族文化背景和黎族打招呼用语。
首先,介绍黎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他们居住在中国的海南岛和广西等地区。
通过对黎族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打招呼用语的特点和情境。
其次,详细介绍黎族打招呼用语的常见词汇和表达方式,包括早上、中午、下午和晚上等不同时段的打招呼用语,以及在不同场合下的用语规范等。
结论部分将总结黎族打招呼用语的重要性和传承与发展。
首先,指出黎族打招呼用语在维护黎族文化传统、加强族群认同和促进交流沟通方面的重要作用。
黎语哈方言区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黎语哈方言区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4765809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5.png)
黎语哈方言区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张群;钟宇【期刊名称】《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2)006【摘要】黎语分为五个方言区,这五个方言区分别为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美孚方言和加茂方言区。
这五个方言区下面又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土语区。
笔者此次调查的方言区主要是哈方言区。
哈方言是黎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方言,其使用人数是5个方言中的居高者,约占操黎语的总人口的58%之多。
主要分布在乐东县、崖县、东方县、陵水县。
哈方言各土语的分布情况是:罗活土语:主要分布在乐东县大部分地区,此外在白沙县和昌江县都有分布。
哈应土于主要分布在黎族地区西北部、西部、南部及东南部的边缘地带。
抱显土语:分布在崖县至乐东县的宁远河一点。
调研过程中除了对罗活土语地区的抱由镇保定村和头塘镇两个地方进行调查之外,还对抱显土语区崖城郎典村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此基础上形成罗活土语区中对抱由镇和头塘镇的语音比较分析,以及以保定为代表的罗活土语区和以郎典村为代表的抱显土语区的对比研究。
最后结合调查问卷分析在语言接触过程中郎典村语音变化的原因。
【总页数】6页(P13-18)【作者】张群;钟宇【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281【相关文献】1.构建多元文化交融下的语言和谐--柔若语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J], 王丽;施璐2.普通话的推广与客家方言的传承——基于广西客家方言区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J], 黄南津;李金阳3.广州市从化方言区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研究及对策 [J], 郭敏4.广州市从化方言区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研究及对策 [J], 郭敏;5.大陆粤方言区年轻一代粤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J], 陆洁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南黎族赛方言传统服饰研究
![海南黎族赛方言传统服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b0152c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79.png)
海南黎族赛方言传统服饰研究黎族是海南省的重要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黎族的传统文化中,方言和传统服饰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对海南黎族赛方言传统服饰进行研究。
首先,黎族的方言是他们的语言特点之一。
黎族人口分布在海南省的各个地方,形成了不同的方言群体。
这些方言在词汇、语法和发音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黎族方言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语言文化,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语言。
其次,黎族的传统服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重要节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黎族传统服饰主要包括上衣、裤子、帽子和鞋子等。
这些服饰通常采用纯手工制作,以自然材料为主。
黎族的传统服饰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展现出了他们的民族特色和审美观念。
黎族的传统服饰还反映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在过去,黎族的传统服饰常常与个人的家庭背景、婚姻状况和年龄等有关。
不同的服饰样式和图案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如婚姻状况、成年礼和族群身份等。
通过研究黎族的传统服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
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传统的演变,黎族的方言和传统服饰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方言的使用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传统服饰的认同度也在下降。
因此,对黎族方言和传统服饰的研究和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传承和弘扬黎族的语言和文化,我们应该加强对方言和传统服饰的研究与保护。
一方面,可以通过记录和整理黎族的方言,建立语言库和教育资源,以促进方言的传承和学习。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展览、演出和传统节日等活动,宣传和推广黎族的传统服饰,增强人们对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海南黎族的方言和传统服饰是他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研究和保护这些文化元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黎族的独特文化,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发展。
黎话拾趣:你知道这些黎话是什么意思吗?
![黎话拾趣:你知道这些黎话是什么意思吗?](https://img.taocdn.com/s3/m/0fd9331c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68.png)
黎话拾趣:你知道这些黎话是什么意思吗?中国的方言众多,雷州话作为其中的一种,有很多有趣和富含哲理的句子。
笔者择取一些常用的和有意思的雷州话说说来源和意思。
1、好心无好报,头螺沾猪糠“好心无好报,头螺沾猪糠”是一句雷州俚语,传说它的由来是这样的。
很久很久以前,村里住着一位诚实善良的老汉,家里有儿子和媳妇,家庭生活虽不富裕,但其乐融融。
一日,老汉出门,看到媳妇在屋檐下忙着喂猪,其长裙拖地也不知道,老汉不及细想,忙上前帮忙提起裙子,没想到媳妇感觉身后有动静,回头一看是家公,以为是家公存心戏弄她,便二话不说,举起盛着猪食的瓢向老汉脑袋泼来,老汉躲闪不及,脑袋上满是糠水等物。
老汉呆若木鸡,说:“唉,好心无好报,头螺沾猪糠。
”头螺:脑袋。
这句雷州俚语是指好心做好事,反遭他人恶报。
2、人衰鸡走胶罗里“人衰鸡走胶罗里。
”这是雷州一句方言俚语,“人衰”,是指人倒霉;“胶罗”,即是腋窝。
这句方言俚语是说某人做坏事未能得逞,却埋怨自己运气不佳。
这句方言俚语的由来:过去雷州有个阿婆,为人做事十分贪心。
有一天,她见邻居没在家,便窜入邻居家偷鸡,谁知她刚捉到一只鸡时,邻居回来了。
她一急之下,赶快把上衣掀起,把鸡藏到腋窝。
邻居看到她的腋窝上面衣服突出,用手一摸,发现里面藏着一只鸡,便问她:“我家的鸡为何藏在你的腋窝了?”她回答:“人衰,鸡走胶罗里咯。
”这句方言俚语就这样在雷州传开了。
3、三个尼婆上个市雷州话“三个尼婆上个市”,翻译过来就是“三个妇女成集市”,雷州话“尼婆”意为“阿婆”,这里意为“女人”,“上”就是“成了”的意思。
为何雷州有这句俚语呢?集市是定期聚会交易或在固定地点买卖货物的市场,人来人往、摩肩接踵、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三个尼婆上个市”,意指女人话多,因为女人善长聊天,相互八卦,三个女人凑在一起,自然都有各的话题,话多了,就热闹了,就像人声鼎沸的集市一样。
这句俚语与普通话里“三个女人一台戏”的说法如同一辙。
海南乐东黎族哈方言文身调查报告
![海南乐东黎族哈方言文身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218c1e8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b9.png)
海南乐东黎族哈方言文身调查报告
高泽强
【期刊名称】《新东方》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黎族哈方言分布极广,民族特点十分突出,乐东黎族自治县是哈方言黎族较集中的县市之一。
本调查报告有调查过程的叙述、有文身老阿婆背景资料的简单记录、有文身类型的划分、有文身意义和文身内涵变迁的探讨,等等。
基本反映了笔者对黎族哈方言文身文化调查的认识和心得。
【总页数】5页(P37-41)
【作者】高泽强
【作者单位】琼州学院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海南黎族村寨社会变迁及其动因分析——基于海南省乐东县头塘村的田野调查[J], 王敏
2.美孚方言黎族文身调查研究——以海南东方市西方村为个案 [J], 何孝辉
3.海南黎族哈应人丧葬文化研究--以乐东黎族自治县千家镇正洪村为例 [J], 罗文雄
4.海南黎族文身习俗的地理学诠释 [J], 许桂灵;司徒尚纪
5.海南黎族文身习俗的地理学诠释 [J], 许桂灵;司徒尚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奇妙的民族文化黎族方言文化(海南省十大方言)
![奇妙的民族文化黎族方言文化(海南省十大方言)](https://img.taocdn.com/s3/m/2f1ab93a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42.png)
奇妙的民族文化黎族方言文化(海南省十大方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普通话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通用语言,也是现代标准汉语的规范语言。
除此之外,其他的地方语言,我们简称“方言”,它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加以保护和传承。
在海南,全省现存数十种方言,其中,使用比较广泛的主要有10种,海南话是使用人数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语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10种主要方言都是什么方言,你会讲哪一种?海南话,又称琼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语族闽语支闽南语雷琼片,是海南省使用范围最广、使用人数最多的地方语言,主要分布在海口、文昌、琼海、万宁、澄迈、定安、屯昌等市县的大部分地区和陵水、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等市县的沿海地区,现有500多万人使用,是海南省第一大方言。
有阴平、阳平、阴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长入等8个声调,在不同地区,海南话的语音和声调会有所不同,但相互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基本没有障碍。
总体来讲,海南话一般以文昌人的语音为标准口音。
另外,由于海南话与普通话的语音相差甚远,很多外地来的朋友,都表示这个话太难懂、太难学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现象比较常见,很多讲海南话的朋友,在互相对话的过程中,时不时会插上几句普通话。
黎话,黎族民众使用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有润、哈、杞、赛、美孚等5个方言类别。
在海南,主要分布在白沙、琼中、保亭、陵水、五指山、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等九个市县(其他市县有零星分布),使用人口约120万,是海南省第二大方言。
由于普通话的普及,黎语受到了强烈冲击,现在有不少黎族人,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已经有很多不会讲黎话了。
儋州话,又称儋耳方言,属于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粤语语支,使用人口约100万左右,主要分布在儋州(个别乡镇除外)、昌江(海尾镇和石碌镇部分地区)、白沙北部以及东方、乐东、三亚、琼中等市县的个别城镇,形成于唐朝,与古汉语最为接近,是海南省第三大方言。
黎族五种方言研析
![黎族五种方言研析](https://img.taocdn.com/s3/m/768fa41b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0.png)
黎族五种方言研析第一篇:黎族五种方言研析黎族织锦五种方言图案分析黎族五种方言区妇女传统服饰哈方言哈方言系黎族五种方言中人口最多的一支,约占黎族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大部分聚居在海南岛乐东黎族自治县,哈方言妇女服装服饰系黎族五大方言区中最为丰富多彩的一支,根据服装服饰、花纹图案、款式格调、主体花纹和色彩搭配的不同,该方言区又可分为哈应、抱由、罗活、志贡等方言区。
哈应妇女服饰特点主要是以黑色为基调,显得坚实、庄重。
上衣款而大,无领对襟长袖,衣领用红布镶边或绣花边作为一种装饰,衣无纽扣,主要以短红色小绳线或短红布条索系。
上衣腰下左右两边各开叉口,上衣对襟的左右两边及衣下端边缘部分,织绣有菱形纹、几何形花纹图案。
筒裙宽而长,一般长度及膝盖,筒裙腰下主要部位花纹为彩条经纬线,织绣有色彩艳丽的花纹图案。
哈应方言妇女的服饰丰富多彩,具有本民族的个性和风格,老年妇女的头巾多为黑色,几乎没有花纹图案,中、青年妇女头巾两端织绣有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
哈应方言妇女一般都喜欢佩戴大型银耳环,盛装打扮时,手、脚都带银镯,颈戴银项圈,早期有纹脸、纹肢的习俗。
抱由方言服饰的特点是以黑色为底,上衣前摆较长,后摆较短,无领对襟长袖。
衣无纽扣,用短红色小绳线或短红布条索系。
上衣织绣的主体花纹图案,是用几何纹和人纹为装饰。
筒裙花纹图案色彩较为艳丽,整体花纹图案以粗狂的线条来体现,增加花纹的立体感。
筒裙的织锦花纹图案以人纹作为主体的装饰纹样。
哈发言男子服饰特点是款式淳朴简单,主要是素面抹布或棉布缝合而成。
分两种款式,一种为常见的短款,短衣长度一般长至腰下,通常在生活、生产劳动时穿戴;而另一种长袍长度及小腿处,多为节庆、重大法事时穿戴,长袍的袖口及衣边绣有花纹作为一种装饰,显得庄重大方。
杞方言杞方言分布较广,主要聚居在五指山,人口仅次于哈方言。
杞方言妇女的服饰因居住环境不同,其款式格调、色彩、图案都略有差异。
五指山水满乡杞方言妇女上衣以黑色为底,无领对襟长袖,无纽扣,用短红布条缝上作索系,衣襟左右对排用金属银纽缝上作为一种装饰,每排有五个大圆形银纽、五个小长方形银纽组合而成,穿戴时对襟并拢,胸前银纽并成长排,银光闪耀,非常华丽美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族织锦五种方言图案分析
黎族五种方言区妇女传统服饰
哈方言
哈方言系黎族五种方言中人口最多的一支,约占黎族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大部分聚居在海南岛乐东黎族自治县,哈方言妇女服装服饰系黎族五大方言区中最为丰富多彩的一支,根据服装服饰、花纹图案、款式格调、主体花纹和色彩搭配的不同,该方言区又可分为哈应、抱由、罗活、志贡等方言区。
哈应妇女服饰特点主要是以黑色为基调,显得坚实、庄重。
上衣款而大,无领对襟长袖,衣领用红布镶边或绣花边作为一种装饰,衣无纽扣,主要以短红色小绳线或短红布条索系。
上衣腰下左右两边各开叉口,上衣对襟的左右两边及衣下端边缘部分,织绣有菱形纹、几何形花纹图案。
筒裙宽而长,一般长度及膝盖,筒裙腰下主要部位花纹为彩条经纬线,织绣有色彩艳丽的花纹图案。
哈应方言妇女的服饰丰富多彩,具有本民族的个性和风格,老年妇女的头巾多为黑色,几乎没有花纹图案,中、青年妇女头巾两端织绣有各种精美的花纹图案。
哈应方言妇女一般都喜欢佩戴大型银耳环,盛装打扮时,手、脚都带银镯,颈戴银项圈,早期有纹脸、纹肢的习俗。
抱由方言服饰的特点是以黑色为底,上衣前摆较长,后摆较短,无领对襟长袖。
衣无纽扣,用短红色小绳线或短红布条索系。
上衣织绣的主体花纹图案,是用几何纹和人纹为装饰。
筒裙花纹图案色彩较为艳丽,整体花纹图案以粗狂的线条来体现,增加花纹的立体感。
筒裙的织锦花纹图案以人纹作为主体的装饰纹样。
哈发言男子服饰特点是款式淳朴简单,主要是素面抹布或棉布缝合而成。
分两种款式,一种为常见的短款,短衣长度一般长至腰下,通常在生活、生产劳动时穿戴;而另一种长袍长度及小腿处,多为节庆、重大法事时穿戴,长袍的袖口及衣边绣有花纹作为一种装饰,显得庄重大方。
杞方言
杞方言分布较广,主要聚居在五指山,人口仅次于哈方言。
杞方言妇女的服饰因居住环境不同,其款式格调、色彩、图案都略有差异。
五指山水满乡杞方言妇女上衣以黑色为底,无领对襟长袖,无纽扣,用短红布条缝上作索系,衣襟左右对排用金属银纽缝上作为一种装饰,每排有五个大圆形银纽、五个小长方形银纽组合而成,穿戴时对襟并拢,胸前银纽并成长排,银光闪耀,非常华丽美观。
筒裙一般长及膝盖,主体花纹为人形纹、几何纹,衬托动植物和花卉等纹饰。
杞方言男子服饰特点是,上衣对襟无领,无纽扣,用短麻线作索系。
服装款式单调,独具地方特色。
润方言
润方言主要居住在白沙黎族自治县的中部和南部。
润方言妇女的服饰非常独特,富有本民族的风格和特点。
女子上衣主要以黑色为底,衣不开襟,短而宽,长袖无领,领口呈V字形,用蓝白色琉璃珠子缝制在领口边沿做装饰。
润方言妇女的V字形领口衣款式,是一种最古老的“贯头衣”,因穿戴时以“贯头而著”得名。
“服饰与时推移,与世流迁”,经过不断演变,“贯衣头”V字形领口起了
变化,用蓝白色玻璃珠子沿边缝缀作为装饰,衣前后摆和两侧均用精巧细腻的双面刺绣花纹图案作为“贯衣头”的款式装饰。
“贯衣头”主体花纹图案重点突出人形纹和龙纹,衣袖口上有精细的花绣纹样。
下着黎锦短筒裙,润方言妇女筒裙短而窄,个别上下长仅有28厘米,是五种方言妇女筒裙款式最短者,故泛称“超短裙”。
润方言妇女的筒裙颜色鲜艳,色调对比非常强烈,花纹图案明快而和谐。
服饰的特点主要突出女子苗条纤细的身材和瑰丽的传统服饰相互映照,显得婀娜多姿。
赛方言
赛方言主要聚集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赛方言妇女的服饰特点,年轻人的上衣多为蓝、青、粉红色,老年人穿黑色,高领长袖,大开襟,俗称“包胸衣”。
从领向右斜开一排布结纽扣,一直至衣下摆,上衣素面,衣领、袖口和衣边缘均用白色布或红色布镶边。
筒裙宽而长,一般长度及小腿,筒裙尾端约五寸,织有绚烂的花纹图案,有些在花纹图案中嵌入云母片,在阳光下银光闪烁、光彩夺目。
筒裙主体花纹图案多为人纹、水波纹、几何纹、横条纹,衬以动植物纹样,工艺十分精致,显得庄重大方,细腻自然。
美孚方言
东方是黎族美孚方言的聚集区,其服饰特点是,服装款式较为统一,主要以黑色为底,上衣短而窄袖,开胸对襟,短领无钮,衣领刺绣长方形彩边,衣襟上端左右各缝两条红色或棕色的长布条,衣袖口和衣叉常用红色、白色布滚边。
筒裙宽而长,几乎齐及脚踝,最长的达150厘米。
筒裙有上中下三幅缝接而成,群头和群尾扎染着数层的白色花纹,群中间织着鲜艳多彩的花纹图案。
青年妇女筒裙中心的花纹为红色几何图案,而老年人则为黑色几何纹。
主体花纹图案以人形纹、几何纹、曲线纹为主,动植物纹作为点缀,具有浓郁的本民族特色。
男子服饰特点,上衣对襟无领,长袖无纽扣,用短绳线作为索系,领际缝缀两块呈“U”状的长方形布块,作为装饰。
美孚方言男子身穿左右两侧开叉的超短裙,群底色为黑蓝色,布质为棉,一般长度及膝,裙边缘用白布镶裹作为装饰。
黎族五种方言传统织锦花纹图案
《广东通志》记载:“黎锦出琼州,以吴绫越锦,拆取色丝,间以鹅丝线,成人物、花鸟、诗字,浓丽灿烂,可以为衾褥幛幕,以有金丝间错者为上”。
早在汉代黎族织锦已成为朝廷的岁贡之极品,,黎族织锦,工艺细致精巧,纹饰构图均奇,平衡对称,严谨大方,织锦花纹色彩的运用与调配非常讲究,主要以黑、白、棕为基本色调,交叉配色,加入红、蓝、黄、青、绿为综合调配。
从织锦技艺上看,它全面完整地概括了纺、织、染、绣等黎族传统的四大工艺。
黎族的织锦花纹图案内容,蕴含着黎族世俗、礼仪、宗教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黎族织锦不仅讲究形式的美感,而且更强调吉祥的含义。
勤劳智慧的黎族妇女通过精心纺织的黎锦花纹图案内容,来寄托美好的愿望,渲染喜庆气氛,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平安吉祥、幸福健康的热烈追求。
这不仅仅充实和丰富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每幅黎锦的花纹图案都具有不同含义,每一幅都是一首抒情的诗篇,一幅优美的图画,它从不同角度和形式来体现大自然的景物,反映人们的生产劳动与生活习俗,反映历史和民间神话故事。
美丽的传说神话故事,它不但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同时也丰富了物质文化的内涵。
每幅黎锦花纹图案,不仅仅是传统艺术佳作,而且是黎族生产劳动、生活习俗、社会历史、
宗教文化的记录和写照。
黎锦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原始文化的象征。
黎族织锦花纹图案品种繁多,内容极为广泛,大体上可以分为六类:1、大自然文图;2、人形纹图;3、动物纹样;4、植物纹样;5、生产、生活工具纹样;6、汉文字纹图。
黎族织锦花纹图案从内容到形式,都离不开现实生活,反映大自然的织锦花纹图案有:太阳纹、月亮纹、星辰纹、云纹、山水纹等;反映人形纹的织锦图案有:母子纹、大力神纹等;反映动物的织锦图案有:龙纹、熊纹、鸟文、鱼纹等;反应植物的花纹图案有:花卉纹、竹叶纹、神树纹等;反映生活、生产工具的织锦花纹图案有:狩猎图、纺织图、牛耕图、婚礼图等;反映民间神话故事传说的纹样有:鹿回头图、甘工鸟图、大力神图、月宫嫦娥图等;反映汉文字的花纹图案有:福、禄、寿、喜等;还有直线纹、几何纹、菱形纹等。
黎族织锦花纹图案归纳起来约有150多种,给黎族服装增添了许多优秀织锦文化和艺术精华。
黎族五种方言织锦花纹图案上,经常采用牛纹作为装饰图案,体现出人们对牛的崇拜,同时也包含着牛的灵魂会同氏族一样同存、永不熄灭的寓意。
《黎族织锦牛耕图》其构图严谨、线条明确、主题突出,人纹及牛纹姿态惟妙惟肖,图样轮廓鲜明,饱含着生命活力和感染力,反映出生产劳动的动人场面,画面洋溢着劳动的喜悦,同时对研究黎族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及黎族农业发展史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黎族织锦婚礼图》具有浓郁的民族风俗和生活趣味,图案造型别具一格,人物姿态生动,线条轻快欢畅,色彩简洁淳朴,主体鲜明突出,构思非常巧妙,画面生趣盎然,以黑色为底,再配上五彩斑斓的织绣工艺,古艳厚重,对比素雅,通过织锦这一艺术化的手法展现了生动而又壮观的黎族婚礼盛况,具有独特的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