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锂离子固体电解质正式版.doc

新型锂离子固体电解质正式版.doc
新型锂离子固体电解质正式版.doc

摘要

近年来,无机氧化物固体电解质以其安全性,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吸引许多研究者的兴趣。本论文介绍了近年固体电解质的研究进展,本实验方法选用多数无机氧化物固体电解质的合成方法—传统固相合成法,在空气环境条件下合成Li2O-ZrO2-SiO2体系的无机固体电解质,通过X射线衍射鉴定从980℃到1060℃(每隔20℃)不同烧结温度下本体系无机固体电解质多晶态物相,应用电化学工作站测定AC阻抗,计算不同烧结温度下离子电导率,还测试了电解质片的收缩率,并采用阿基米德排水法测试固体电解质片的密度。阻抗结果显示这种材料在1000℃的烧结温度下,显示了最大的锂离子电导率2.6651×10-3Ω-1cm,收缩率和密度有较好的一致性,烧结温度在1020℃后密度稍微有些降低。比较其他无机氧化物电解质,本体系烧结温度较低,同时获得了较高的锂离子电导率,丰富了无机氧化物电解质体系。

关键词:固体电解质;LZSO(Li2O-ZrO2-SiO2);锂离子电导率

Abstaract

In recent years, inorganic oxide solid electrolyte has attracted many researchers interests for its safety, high ionic conductivity. This paper describes research progress of solid electrolytes in recent years, most of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used in the synthesis of inorganic oxide solid electrolyte method - traditional solid-state synthesis, synthesis in air condition system Li2O-ZrO2-SiO2 inorganic solid electrolyte, by using the X-ray diffraction identified from the 980 ℃to 1060 ℃ (every 20 ℃) under different sintering temperature of the system of multi-crystalline inorganic solid electrolyte , AC impedance measured in air at room temperature by electrochemical work-station , calculated in different sintering temperature lithium ion conductivity, also tested shrinkage ratio of the solid electrolyte pellets, and measured bulk density of solid electrolyte pellets using Archimedes method. Impedanc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terial in the sintering temperature of 1000 ℃, showed the largest lithium-ion conductivity 2.6651×10-3Ω-1cm, the shrinkage ratio and bulk density are in good agreement, after 1020 ℃sintering temperature slightly lower density. Compared with other inorganic oxide electrolyte sintering temperature of the system is lower, while access to a high lithium ion conductivity and enriched inorganic oxide electrolyte system.

Keywords:solid electrolyte;Li2O-ZrO2-SiO2 ;lithium ion conductivity

目录

引言 ................................................................................................................................... - 1 - 第一章文献综述 ............................................................................................................. - 2 -

1.1 锂电池发展概述................................................................................................. - 2 -

1.1.1采用锂负极的金属锂电池(LB) ............................................................... - 2 -

1.1.2采用插锂化合物的液态锂离子电池(LIB ) ............................................. - 3 -

1.1.3采用聚合物电解质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PLIB ) ................................... - 4 -

1.1.4采用全固态技术的锂离子电池............................................................... - 5 -

1.2 固体电解质......................................................................................................... - 6 -

1.2.1 固体电解质的发展历史.......................................................................... - 7 -

1.2.2 著名固体电解质的研究现状.................................................................. - 8 -

1.2.3 固体电解质的研究手段........................................................................ - 11 - 第二章实验部分 ........................................................................................................... - 13 -

2.1原料设备及研究方法........................................................................................ - 13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14 -

2.2.1 X-射线衍射分析..................................................................................... - 14 -

2.2.2 交流阻抗分析........................................................................................ - 14 -

2.2.3 压力设备................................................................................................ - 14 -

2.2.4 其他基本仪器设备................................................................................ - 14 -

2.3实验原理及工艺流程........................................................................................ - 14 -

2.3.1 实验原理................................................................................................ - 14 -

2.3.2 固相烧结法工艺流程............................................................................ - 15 -

2.3.3 实验方案................................................................................................ - 16 -

2.3.4 样品的性能测试.................................................................................... - 17 -

2.4 Li2O-ZrO2-SiO2体系固体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 ........................................... - 18 -

2.4.1 烧结温度对Li2O-ZrO2-SiO2体系固体电解质收缩率的影响........... - 18 -

2.4.2 烧结温度对Li2O-ZrO2-SiO2体系固体电解质密度的影响 .............. - 19 -

2.4.3 烧结温度对Li2O-ZrO2-SiO2体系固体电解质物相的影响 .............. - 20 -

2.4.4 烧结温度对Li2O-ZrO2-SiO2体系固体电解质阻抗的影响 .............. - 22 -

第三章:结论 ................................................................................................................. - 26 - 参考文献 ......................................................................................................................... - 27 - 致谢 ................................................................................................................................. - 28 -

引言

众所周知,化石燃料燃烧以及生物排放所产生的废气,不仅污染了那些大且现代化的城市而且造成了后果令人不寒而栗的温室效应。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时空上分布不均匀,发电的功率不够稳定,需要进行能源的储存。原子核反应堆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但是却伴随着放射性废料的处理问题。地热能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这种能源同样依赖于电能的储存。这些能量的载体是电网,电磁波和化学能。这些能源载体中最方便的莫过于化学能,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如此依赖化石燃料的原因。电池提供了便携的可储存化学能而且有能力将这种能量高效的转化为电能并且不伴随着废气的产生。而且,新型能源能够更好的转变为直流电并储存在电池中,当电网需要时,又能将电池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释放出去[1]。

随着电子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新型的便携式电子产品越来越多,比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移动视频播放器等。无法令人满意的待机时间使得这些产品对化学电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更小的体积,更小的质量,安全可靠且没有污染。之前使用很广泛的锌锰电池、镍镉电池等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因此,研究开发出高能量密度、长寿命、安全可靠的新型化学电源已成为人们极为迫切的要求。

二次锂离子电池是以嵌锂化合物作为正负极材料的新型高能电池,具有比能量高、电压高、自放电小、循环性能好和寿命长等一系列的优点,近些年来引起了人们尤其是化学电源的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成为当今电池行业的研究热点。

快离子导体材料作为一种陶瓷体, 制备陶瓷常用的各种方法也适用于制备氧化物快离子导体。传统的陶瓷工艺是将多种固态粉料经混合, 煅烧来合成制品的,即固相烧结法。本实验通过传统固相反应法合成晶型无机氧化物陶瓷固体电解质。研究晶体结构A位或B位与氧负离子密堆积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锂离子传导特性的影响。具体地讲研究橄榄石型Li4 Zr (SiO4)2。

固体电解质离子电导率和固体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结合的稳定性是衡量新型电解质材料重要指标。采用可逆的锂电极、以及不可逆的金电极组装原形电池,利用电化学工作站通过测量AC阻抗研究锂离子电导率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上述氧化物与锂金属结合的化学稳定性。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 锂电池发展概述

锂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比能量高,工作温度范围宽,放电平稳等优点,是近年来化学电源研究的热点。关于锂电池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其发展经历了锂一次电池、金属锂二次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三个阶段[2-4]。

1.1.1采用锂负极的金属锂电池(LB)

锂一次电池通常直接以金属锂作为负极,根据电解液的类型和所采用的阴极材料,可以分为可溶性阴极电池(如Li/SO2, Li/SOCl2和Li/SO2Cl2等)、固体阴极电池(如

Li/MnO2, Li/(CF)n,和Li/CuO等)、固体电解液电池(如Li/LiI/I2(P2VP))和熔融盐电解质电池(LiAl/LiCl-KCl/FeS2)四大类。

金属锂二次电池是以金属锂作为电池负极的二次电池体系。与传统的二次电池(如铅酸蓄电池,镍镉蓄电池)相比,金属锂二次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高,工作温度范围宽,放电电压平稳,储存性能优良,自放电率小和清洁无污染等优点。但是由于金属锂阳极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形成锂枝晶,导致了充放电效率低,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差等缺点。尽管人们对此进行了大量工作,包括优化电解质组成,在电解质中加入添加剂,对金属锂表面进行化学修饰等,但是实际效果非常有限,使得其难以大规模的应用。

图1.1 二次锂离子电池原理图

1.1.2采用插锂化合物的液态锂离子电池(LIB )

1980年,M. Armand等人提出了用插锂化合物来替代金属锂二次电池中的锂负极,并提出了“摇椅式电池”的概念。此后,相继出现了一些实验型的“摇椅式电池”。但是由于其负极材料的嵌锂电位比较高,容量低,丧失了二次锂电池电压高,容量大的优点。

随着嵌锂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日本Sony公司于1990年率先推出了实用型摇椅式电池(rocking chair battery)[5],正式称之为“二次锂离子电池”。在这类电池中,充放电过程为锂离子在正负极的嵌入/脱出反应,也就是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来回迁移。[6-8]

与其他高能二次电池(如镍镉蓄电池,镍氢蓄电池等)相比,二次锂离子电池具有以下优点:

(1)电压高

以石墨作为负极,可以使电压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2)比容量大

虽然以炭质材料代替金属锂会使材料的质量比容量有所下降,但是实际应用中金属锂二次电池为了保证电池具有一定的循环寿命,金属锂一般过量三倍以上,因此质量比容量实际没什么变化。

(3)安全性能好,循环寿命长

嵌锂化合物比金属锂稳定,而且在放电过程中不会形成锂枝晶,改善了安全性能。同时二次锂离子电池在首次充放电的时候会在炭负极表面形成一层固体电解质中间相(SEI )膜。SEI膜允许锂离子通过但是不允许电子通过,因此可以较好的防止电池的自放电。

(4)清洁无污染

二次锂离子电池不含有Pb, Cd, Hg等有毒物质,同时电池为密闭体系,在使用过程中极少有气体放出,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电池性能阶段锂离子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

能量密度(Wh/L)现在250~260 130~160 190~200 将来500 250 280

比能量现在110~120 50~60 60~70

表 1.1 锂离子电池与其他二次电池性能比较

1.1.3采用聚合物电解质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PLIB )

随着对电池安全性以及能量密度更高的要求,新型的以聚合物电解质代替液体电解质的聚合物(塑料)锂离子电池应运而生。其主要优点是高能量和长寿命相结合,具有高的可靠性和加工性,可以做成全塑料结构。由于PLIB 没有自由流动的电解液,意味着可以采用轻的塑料包装而不像传统锂离子电池那样需要用金属外壳,质量比能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聚合物电解质可以与塑料电极叠合,使得PLIB 可以做成任意形状和大小,应用更加广泛[9-12]。

目前市场上的PLIB 是指采用离子导电聚合物作为电解质,这种电解质可以是“干态”的,也可以是“胶态”的。这种电池由负极集流体、负极膜、聚合物电解质膜、正极膜、正极集流体紧压复合而成。由于电解质膜为“干态”或者“胶态”,不存在漏液问题,因此在电池设计上自由度较大。

PLIB 的生产工艺基本上有两种:一是将锂盐直接加入聚合物溶液形成电解质膜,然后与塑料电极复合,最后装配电池,这种方法对生产设备和环境要求较高,需要一开始就严格控制水分;二是分别制备聚合物隔膜、塑料电极,复合以后浸润电解液活化,最后装配电池,这种方法对环境要求较低,仅仅需要浸润电解液活化时控制水分,缺点是工艺流程较复杂。

PLIB 大规模商业化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要解决电极与电解质膜组分之间良好的相 容性,这就要求改变相界面以促进电极与电解质之间锂离子传递的电极过程动力学, (Wh/Kg )

将来 200 75 80 平均电压(V )

3.6 1.2 1.2 电压范围(V ) 3.5~

4.2

1.0~1.4 1.0~1.4 使用寿命(次) 现在 500~1000

500 500 将来 1500

1000 1000 优点 高电压、高比

能、自放电小、

污染小 高功率、快充、成本低 高功率、高比能、污染小

缺点 成本高 记忆效应、Cd

污染 成本高、自放电大

对电池进行“活化”。第一个方法就是利用相似相容的原理,在相间用与电解质组成相同的电解液进行润湿。第二个方法就是业界称道的Bellcore技术。也是利用相似相容的原理,在电极膜、电解质膜中加入相同的增塑剂叠压复合,然后抽提去增塑剂,最后添加液态电解质进行活化。经过处理,电极与电解质膜完全紧密接触,成为胶态。目前已经商业化的PLIB基本上采用Bellcore技术,即采用多孔性的高分子薄膜来取代液态锂离子电池的PE,、PP隔膜。

1.1.4采用全固态技术的锂离子电池

随着MEMS(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的发展,与之相关的微能源技术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一方面,人们希望运用MEMS技术和工艺做出性能更好的微能源;另一方面,人们也希望微能源以某种方式集成在MEMS当中,直接为MEMS提供能量[13-16]。

由于MEMS工艺是一种二维技术,因此目前微型锂离子电池一般都制成薄膜电池的形式,厚度一般小于0.1 mm。利用磁控溅射,化学气相沉积等技术,制成各种二维形状的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就能够方便的与MEMS集成在一起。或者利用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大批量的单独制造或是与集成电路同时制造微型锂离子电池,这方面的研究还在进行之中。

微型薄膜二次锂离子电池作为MEMS的主要电源和备用电源有许多可能的应用,比如微型的医疗器件、远程的传感器、小型的发报器和智能卡等;作为备用电源可以应用于计算机存储器卡和其他类型的CMOS静态存储器等等。目前报道最多的就数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用物理溅射的方法制备的全固态薄膜电池。

常见的全固态薄膜电池设计有以下几种:

(1)Lithium thin-film batteries

此类薄膜电池直接利用金属锂作为负极。由于金属锂的比容量最高( 3860mAh/g ),因此薄膜电池厚度可以很薄,同时它的制备较为简单,可以直接通过蒸发金属锂来获得。但是由于电子线路装配过程中使用的焊接回流(Solder reflow)技术要求将电子设备的各个部分加热到2500C(金属锂沸点180C),因此此类薄膜电池在集成电路及微电子领域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Lithium-ion thin-film batteries using carbon materials

和目前的液态锂离子电池一样,正极采用可以脱嵌锂的插层化合物,负极采用碳材料。不过碳材料的理论嵌锂容量只有372mAh/g,因此此类薄膜电池能量密度较低。

但是由于碳材料可以承受焊接回流250℃的温度,此类薄膜电池可以轻松的集成在智能卡等微电子领域。

(3)Lithium-free thin-film batteries

这是一种全新的薄膜电池设计,正极为含锂的高电位嵌锂化合物,负极只是一层集流体。电池在第一次充电时,负极集流体上形成金属锂;放电时,这层金属锂又会

剥落,重新回到正极。因此,负极上不会有过量的锂存在,避免了锂枝晶的形成。同时电池制备过程中没有金属锂负极薄膜生成,可以承受焊接回流技术250℃的热处理。不过需要保证的是金属锂在负极集流体表面能够完全沉积和溶解,否则会引起电池容量的损失。

(4)Lithium-ion thin-film batteries using Metal Oxide or Nitride

采用可逆容量较高的金属氧化物或者氮化物替代碳负极,这样可以减少负极的厚度,如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研发的无定型硅锡氧氮化合物(SiTON)。不过这类材料的首次不可逆容量较大,而且循环性能较差。

图1.2 薄膜锂电池的一些设计示意图

1.2 固体电解质

固体电解质,又名快离子导体(或超离子导体), 是一类具有高离子导电能率(通常要求σ>10-3S/cm)和低的电子导电率的陶瓷材料。在电化学储能、电化器件、新型电池等方面有诱人的应用前景,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开发出具有高离子传导率的固

态电解质成为锂离子电池研究中最关键课题之一。

采用固体电解质作电池的隔膜材料制作全固态电池,具有使用温度范围宽、自放电小、使用寿命长、装配方便、可实现小型化、产品价格低、在高温下可保持稳定性等优点。锂固体电解质包括锂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和锂无机固体电解质。聚合物固体电解质特别是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凝胶聚合物解质已成功应用于商业锂离子电池中。开发在常温下具有高离子导电率的锂无机固体电解质材料也很重要,因其可用于制造新型的可充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和大容量蓄能电站上使用锂无机固体电解质更理想更经济。

1.2.1 固体电解质的发展历史

快离子导体的历史可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1834年,由法拉第发现的首个快离子导体PbF2,其电导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连续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作法拉第相变。ZrO2是PbF2之后又一种快离子,且最早受到系统的研究。1904-1913年间,Hober、Tolloczko、Bruni、Scarpa通过研究,证实了法拉第定律适用于快离子导体。而快离子导体的第一个实际应用是在1900年,Nernst在ZrO2中掺入Y2O3作为白炽灯的光源。其原理是,当电流通过ZrO2时,电阻降低并发出光来。

于此同时,其他类型快离子导体的研究也在逐步进行。Buff和Kohlrausch分别在1854和1882年研究了玻璃态和结晶态的AgBr、AgI的导电情况,这些研究引起了之后研究者的兴趣。1888年Warburg和Tegetmeier开始测试AgI,1889年Lehmenn对固态AgI的离子运动状况进行了研究。1914年Tubandt和Lorenz发现熔融状态AgI 的导电率没有接近熔点时固态下的AgI的导电率高。1934年Stock发现因为经历了固态相变,AgI在146℃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在详细研究了α-AgI的晶体结构后,他提出了“准熔态”的观点——在α-AgI中碘离子形成了极为有序的结构而银离子则随机分布在众多能量类似的位置。碘化银在快离子导体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发现使得人们不再将具有快离子电导的固体材料视为个别特殊物质,而是对快离子导体开始了更加系统的研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对快离子导体的研究迎来了高速的发展。在Stock的工作基础上,人们对银的其他化合物进行了研究。Reuter、Hardel、Takahashi、Yamamoto 等人发现Ag3SI在25摄氏度时银离子电导率达到了10-2S/cm。这一发现引导人们开始向AgI的晶格中掺入其他离子,希望能得到室温下有高离子电导率的导体。由于银离子和一价铜离子的相似性质,Takahashi等用类似合成银离子导体的方法合成了具有高

室温电导率的铜离子导体。

同时,碱金属离子导体的研究也有了较大的进展。由于钾、铷、铯等原子的体积较大,化合物电导率很低,故主要研究的碱金属离子为锂离子导体和钠离子导体。其中最为著名的钠离子快离子导体是β-氧化铝,它被公认为快离子导体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由于其具有很高的钠离子电导率,美国福特公司在1976年发表了Na/S 电池的基本原理,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促进了研究结构对快离子导体的影响。

锂离子导体,作为碱金属离子导体中的另一重要成员,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有了飞速的发展。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人们陆续发现了氧化锂与其他金属氧化物组成的固溶体的锂离子电导率很高。还有同样性能不凡的LiAlCl4、Li3N和Li3N-LiX(X=Cl、Br、I)等锂离子导体。1978年由Hong提出的Li1-x(Li3-x Mg x SiO4)体系,他将镁和硅分别改为锌和锗,得到了Li3Zn(GeO4)4,这是第一个达到Na-β-氧化铝离子电导率水平的锂离子导体,被称为Lisicon。

1.2.2 著名固体电解质的研究现状

1.早期几种著名固体电解质

(1)AgI及其衍生物:

多数适合于原电池应用的银离子导体是以通过添加剂稳定α-AgI的化合物为基础的。RbAg3I4曾一度是室温导电率最高的快离子导体。但是无论是AgI和以适当比例混合AgI和Ag3S得到的Ag3SI还是MAg4I5(M=Rb,K,NH4),他们的的搁置寿命都无法令人满意,这无疑影响了其在电池方面的实际应用。

(2)Li3N及其衍生物:

Li3N是由Max-Plank固体研究所最先发现的一种室温电导率高的锂离子导体,其多晶体的晶粒离子导电率为6.6×10-4S/cm。Li3N晶体电导为各向异性,垂直C轴方向的离子电导率很高,平行C轴方向的电导率却很低,化学稳定性差,合成时容易产生杂相,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

(3)Na-β-Al2O3:

Na/S电池是一种新型的高能蓄电池,该电池用只能由钠离子通过的Na-β-Al2O3陶瓷材料为隔膜,性能全面超越之前广泛应用的铅酸蓄电池,而且工作时不会产生气体,也无自放电现象,价格低廉,寿命很长,但其最大的不足在于工作温度较高(需350℃),实际使用较为不便。

2.玻璃态快离子导体:

玻璃具有无序的三维网状结构,通道口径多种多样,极易阻塞半径较大的阳离子,锂离子半径相对较小,可在玻璃网络中传导,因而锂玻璃态快离子导体导电率较高,但由于玻璃本身的不稳定,很容易使导电率降低。

(1)氧化物玻璃态固体电解质:

氧化物玻璃固体电解质是由网络构成氧化物如SiO2, B2O3, P2O=和网络改性氧化物如Li2O组成,氧离子固定在玻璃网络间并以共价键连接,只有锂离子可以在网络间迁移。氧化物玻璃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一般都不高,而且影响其室温离子电导率的因素有很多。由于氧化物玻璃电解质一般具有较好的物理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对它的研究主要是如何提高其离子电导率。高价离子对氧化物玻璃电解质材料的掺杂作用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V5+、Se4+、Ti4+、Ge4+、Al3+等高价离子的掺杂可以改变网络结构以及锂离子的传输环境,从而十分明显地提高氧化物玻璃电解质的电导率。

(2)硫化物玻璃态固体电解质:

硫化物基的玻璃是离子电导率高的一类快离子导体,如在Li2S-P2S5系统中,当组成为0.3 P2S5-0.7Li2S时其在298K时的离子电导率达1.6 ×10-4S/cm。硫的电负性较小,对离子的束缚力不大,且半径较大,离子通道较大,这些都有利于离子的迁移。但其较差的热稳定性和易吸潮的特性限制了其更进一步的发展.

3.晶态的无机锂离子固体电解质:

Li4GeO4-Zn2GeO4系统:197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洪尧本发现了Li1-x(Li3-x Mg x SiO4)。这是一种骨架快离子导体,属于Li4GeO4-Zn2GeO4系统中Li4-2x Zn x GeO4固溶体的一种,它以Li8Mg2Si3O12为基,用Ge4+替换Si4+、Zn2+替换Mg2+,一步步扩大Li+通道,从而得到的性能优异的化合物——电导率达到0.125S/cm(300℃时)。之后,李世椿等人对这一系统在离子传导性及合成条件的方面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发现在样品的制备过程中,锂含量高的成分会在高温处理时出现挥发的现象,影响成品的性能。此外,Li4-2x Zn x GeO4被发现在空气中极为不稳定,粉末状的样品会与空气中的H2O、CO2迅速反应。因此,Li14Zn(GeO4)4的室温电导率较低(<10-6S/cm),按照实际应用的材料要求,Li14Zn(GeO4)4并不理想。

在LiM2(PO4)3(M=Ti、Ge)类锂快离子导体方面,李世椿、林祖纕等人研究了Li1+x Ti2-x Ga x P3O12、Li1+2x Ti2-x Mg x P3O12、Li1+x Ge2-x Cr x P3O12、Li1+x Ge2-x A1x P3O12、Li1+x Ti2-x In x P3O12等系统的离子电导情况,发现其中最好的是Li1.4Ti0.6In0.4P3O12系统,

室温电导率达到1.9×10-4 S/cm 。弘道青野等人研究了Li 1+x Ti 2-x M x P 3O 12(M= Al 、In 、Lu 、Cr 、Ga 、Fe 、Sc 、Y 、La)系统的电导率,发现Li 1.3Ti 1.7Al 0.3P 3O 12和Li 1.3Ti 1.7Sc 0.3P 3O 12在25℃时的电导率高达7×10-4S/cm 。

G.G.Amatucci 等研究Li 3Sc 2(PO 4)3时,发现用Al 或Y 取代其中的Sc 后电导率有了一定的提高,其中性能最好的为Li 3Sc 1.6Al 0.4(PO 4)3,它的室温电导率有1.5×10-5S/cm 。Suzuki 等对Sc 用少量的Zr 、Ti 、Ta 、Nb 、Hf 、Sn 进行了取代,使其室温电导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其中Li 2.8Sc 0.8Ti 0.2(PO 4)3和Li 2.9Sc 0.9Zr 0.1(PO 4)3的室温电导率最好,达到了10-5S/cm 。

2000年,法国Lacorre 等人首次报道了新型的氧离子导体La 2Mo 2O 9(LAMOX ) 。La 2Mo 2O 9电解质具有不同于传统电解质材料的晶体结构,在中高温区具有优异的电学性能。800 ℃时电导率为6×10-2 S/cm ,为传统电解质8YSZ 数值的3倍。因此近年来受到各国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La 2Mo 2O 9在580 ℃左右发生可逆相变,从高温立方声相转变为低温单斜a 相,这时离子电导率会降低近两个数量级。同时相变过程中会发生晶格常数的突变,这对材料的热稳定性和力学稳定性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La 2Mo 2O 9中的Mo 6+在低氧分压条件下容易被还原为Mo 5+,形成Mo 6+与Mo 5+的小极化子跃迁,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电子传导。以上这些缺陷都严重的制约着La 2Mo 2O 9电解质的应用。

Li 4SiO 4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m

2p 1。其原胞中含有两个SiO 44-四面体,Li +在顶角上相互连接构成三位骨架,8个锂离子中的六个处于固定骨架中,另外两个分布在六个有效地位置上,能够迁移。纯Li 4SiO 4的常温电导率仅为 2.4×10-10S/cm ,引入Li 3PO 4后产生锂离子空位,电导率就得到了提高。宋秀芹、陈汝芬等研究了用Zn 取代Li 的Li 2ZnSiO 4的离子导电率,18℃时达到了4.10×10-6S/cm 。Yuria Saito 等使用较低价的离子取代Si 4+的Li 4.2MxSi 1-x O 4(M=B 3+、Al 3+、Ga 3+、Fe 3+、Ni 2+、Co 2+)的离子导电性,发现Al 3+取代后的离子电导率最好,在300℃时有1.58×10-3S/cm 。陈汝芬等还研究了Li 2+x Gd x Si 1+x O 3(x=0~0.15)的离子导电性,发现固溶体的形成范围为0<x ≤0.09且x=0.09时电导率最大,室温时为8.034×10-7S/cm 。将Li 4SiO 4中的Si 用Ge 取代后,得到Li 4GeO 4。γ- Li 4GeO 4在25℃时的电导率为3.1×10-12S/cm,400℃时为8.7×10-5S/cm ,Li 2GeO 3在25℃时离子电导率为8.5×10-15S/cm,400℃时离子电导率为1.5×10-5S/cm ,Li 2Ge 7O 15在25℃时离子电导率为5.0×10-16S/cm,400℃时离子电导率为

1.4×10-7S/cm 。Dissanayake 等研究了Li 4GeO 4- Li 2SO 4固溶体系的锂离子电导率的情

况,发现当Li2SO4的含量为20%时样品的导电率最高,300K时体电导率为1.85×10-5S/cm。他们还将Co2+引入到Li4GeO4中得到Li4-2x Co x GeO4(0.15≤x≤0.8),x=0.25时的样品性能最佳,300K时有8.4×10-6S/cm的电导率。

用Ti4+取代Li4SiO4中的Si4+就能够得到Li4TiO4。Dissanayake等用S6+取代了部分的Ti4+和Li+合成了具有Li4TiO4结构的Li4-2x S x Ti1-x O4(0<x<0.2),其电导率在x=0.2时达到最大,300K时的体电导率为8.3×10-6S/cm。Dissanayake还研究了具有γ- LISICON结构的Li3+x Gr1-x Ge x O4(0.3<x<0.9)的导电性,其在x=0.9时电导率达到最大,300K时为1.4×10-5S/cm,573K时为0.044S/cm。他们还研究了类似的固溶体Li3+x Si x Cr1-x O4(0.3<x<0.65),当x≤0.5时其主要表现为电子导体,x=0.5时的电导率为2.3×10-5S/cm(25℃);随着x的增大,电子电导逐渐下降,离子电导逐渐上升,当x=0.7时变为好的锂离子导体,25℃的电导率为1.7×10-6S/cm。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锂快离子导体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很多的工作,发现了多种性能优良的固体电解质。但就实际应用方面来说,随着便携式数码产品普及率的飞速提高以及电力驱动机车的逐步发展,现有的研究成果还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对拥有更高的离子导电能率和更低的电子导电率的快离子导体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因此,对不同组成成分、不同烧结温度的Li4Zr(SiO4)2的研究,对找到具有更佳性能的快离子导体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2.3 固体电解质的研究手段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固体电解质的研究突飞猛进,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材料,人们对从结构的角度来研究快离子传输本质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这些需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广泛采用外来粒子轰击待测物质,来得到固体粒子占据位置的特征和迁移粒子发生位移的运动途径、花费时间等信息,即材料的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因为外来粒子的种类、入射方向和能量、动量及研究对象的响应都不尽相同,所以能够得到相当详细的信息。

目前最常使用的结构测试手段有X射线衍射谱(XRS)、中子散射谱(NSS)、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NMR)等。XRD可以提供离子运动和结构的信息,用来研究材料结构的全貌。中子散射谱中的轰击粒子为热中子,动能非常低,因此可以探测元素的位置和动态特征。红外光谱可以用于研究离子导电率的频率特征。由于这些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快离子导体材料的认识逐渐提升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逐渐提出了快离子导体的晶格模型、离子能带模型、连续随机模型等。这些模型都在一

定程度上对相应试验现象进行了解释,对高离子电导率的快离子导体材料的合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然,当前的这些理论存着一定的局限性,这些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完善。快离子导体,作为一种新的物相,对凝聚态物理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对这类晶格骨架中某种离子运动规律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其他更加复杂的液体、熔盐以及电解质溶液的结构和运动规律并为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17]。

第二章实验部分

2.1原料设备及研究方法

2.1.1 实验原料

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固相烧结法合成Li2O-ZrO2-SiO2复合粉体。其合成需要氧化锂、氧化硅、氧化锆或在反应中能够提供两者的原料。本实验中采用的原料如下:

名称

纯度指标粒径(nm)购买厂家

二氧化锆

二氧化硅

碳酸锂

金属铟

99.9%

99.99%

98%

99.99%

40-50

40-50

——

——

徐州捷创新材料有限公司

徐州捷创新材料有限公司

国药集团北京有限公司

国药集团

原料显微镜照片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2.1 二氧化硅图2.2 碳酸锂

图2.3 二氧化锆

2.2 主要仪器设备:

2.2.1 X-射线衍射分析

本实验采用的物相测试仪器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D8 ADV ANCE型X射线衍射仪。X射线发生器最大管压60kV,最大管流80mA,陶瓷X光管最大功率2.2kW(Cu 靶)。扫描方式有θ/θ和θ/2θ两种,测量角度范围:10°~60°,转速为6°/min。2.2.2 交流阻抗分析

本实验采用上海辰华仪器公司生产的CHI660C型电化学工作站进行交流阻抗的测量。该仪器电位范围为-10V~10V,电流范围为250mA。测试系统采用恒电流阶跃直接测量高阻体系介质电阻,可对溶液电阻进行实时或软件补偿;并能实现图形和数据实时同步显示。

2.2.3 压力设备

本实验采用上海新诺仪器出产的769YP-24B型手动粉末压片机。该机吨位大、体积小,适用于较大截面积的粉模压片,主要用于精细陶瓷、新材料、电源等领域。

2.2.4 其他基本仪器设备

电炉、箱式干燥箱、电子天平、刚玉研钵、刚玉坩埚、玻璃烧杯等

2.3实验原理及工艺流程

2.3.1 实验原理

1.基本原理:

同族化学元素具有相同的化合价,但是其离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规律性的变化,因此通过同组元素用高价的Zr替换Li4A(SiO4)2中的低价元素,从而可以产生更多的锂离子空位。利用XRD检测晶胞参数的变化,通过交流阻抗谱测试离子导电性能随晶胞参数的变化。

Zr原子的电负性和四价离子半径为1.33和0.79,通过Zr少量互相取代,增强B 位离子与氧离子之间的骨架作用,可以减弱氧离子对锂离子的束缚作用的强度,因此可能提高锂离子的电导率

2.导电机理:

一般的离子导体的导电机理研究的比较充分,大体有三种主要类型:填隙离子机

理、空位机理、均等位机理[18]。

(1)填隙离子机理:在晶格的空隙中有填隙离子,可在空隙中传导而导电。产生填隙离子的原因有的是晶格缺陷造成,成为夫伦克尔(Frank)缺陷。

(2)空位机理:在晶格上有离子的空位,该离子可通过空位传导。产生空位的原因有:晶格缺陷,成肖特基(Schottky)缺陷;也有的是因参杂异价离子而造成空位。

(3)均等位置机理:以α-AgI为例。每一个晶胞含两个Ag+,有三类共42个能量相近的位置,离子很容易在这些位之间跳动而传导。

锂离子快离子导体的导电性主要在于锂离子含量和锂离子在固体中的流动性。锂离子的流动性与以下两个条件有关:(1)锂离子能从平衡态位置跳跃,成为可自由移动的离子;(2)与平衡位置相近的具有和合适能量的空位能够接纳从平衡位置跳跃出来的离子。因此,如果晶体结构中的四面体和八面体都不存在空位,将大大降低离子的流动性,进而减小电导率。

2.3.2 固相烧结法工艺流程

按照固相烧结法的合成原理,设计了如下所示的基本合成过程。

选择原料

确定配比、称量

混合研磨

加热至烧结温度

保温后自然冷却

得到烧成样品

图2.4 固相烧结法合成流程图

2.3.3 实验方案

1、按计算的比例称取药品,混合之后移入研钵中,仔细研磨约一个小时,直至药品中各组分混合均匀且充分接触。

2、将药品粉末移入坩埚中在SRJ-4-13型高温箱式电炉内加热至900℃(升温速率为:当温度小于300℃时,每分钟升高2℃,温度大于300℃后,每分钟升高1℃),保持900℃六个小时,使样品充分发生固相反应。

3、自然冷却后,取出药品,仔细研磨约半个小时,再次移入坩埚,重复步骤2的过程,确保固相反应进行的完全、彻底。

4、将已经过两次固相反应的样品取出后,充分研磨约半个小时,留取部分样品粉末备用,其余按照每份0.7g称取,并按照0.2913ml/每份的量加入已配置好的PVC 溶液,混合均匀。

5、缓慢研磨,使溶液蒸发后,样品便成为了流动性较好的细粉。

6、将已调好胶的细粉末装入金属耐压模具中,用压片机压成厚度为1.5~2.0mm,直径约12mm(室温,5MPa时)的小片。

7、把压好的小片放入坩埚,保持坩埚口敞开,放进高温箱式电炉中加热至650℃,保温5个小时,将之前添加的PVC胶排出。

8、把排完胶的小片再次放入坩埚中,用之前专门留取的样品粉末上下覆盖,然后放入高温箱式电炉中,选择不同的烧结温度(本实验选择了980℃、1000℃、1020℃、1040℃、1060℃),升至目标温度后保温5小时,待其自然冷却。

9、取出小片后用砂纸将其两面打磨平整。标记保存,等待之后的测试。

Li4Zr(SiO4)2组成设计

Li4Zr(SiO4)2SUM=3g

药品纯度所需理论质量(g)称量实际质量(g)

碳酸锂97% 1.462 1.5077

氧化锆99.9% 1.2194 1.2206

二氧化硅99.99% 1.189 1.1915

注:由于锂的熔点较低,固相反应时有一定损失,故碳酸锂的实际称量质量增加了10%,应为1.6584g。

锂离子电池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研究进展(英文)

邵 将等:纺织陶瓷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123 · 第35卷第1期 锂离子电池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研究进展 唐子龙1,胡林峰1,张中太1,粟付芃2 (1.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 2. 北京城建天宁耐火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53) 摘要:电解质是制备高功率密度和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的锂离子电池的重要材料之一,而聚合物电解质是实现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技术。总结近几年来为提高聚合物电解质电导率所作研究的新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锂离子二次电池 中图分类号:TQ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4–5648(2007)01–0123–06 RESEARCH PROGRESS OF SOILD POLYMER ELECTROLYTE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TANG Zilong1,HU Linfeng1,ZHANG Zhongtai1,SU Fupeng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New Ceramics and Fine Processing,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2.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Tianning Fire Protection Co., LTD., Beijing 100053, China) Abstract: Electrolytes are a key material for developing lithium ion batteries with high power and energy density and a long life cycle. Polymer electrolyte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aterials used in solid state lithium ion batteries.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view of new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in research to enhance the ionic conductivity of polymer electrolytes. The trend of this development is also reviewed. Key words: soild polymer electrolyte; ionic conductivity;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Since the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was first pro-duced by the Sony Corporation in 1990,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ies have rapidly taken over the whole market in high performance rechargeable batteries.[1]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ies are widely used in the electronic prod-ucts, such as mobile telephones, notebook personal com-puters (PCs), and digital cameras. Lithium ion batteries, which have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safe performance, also have excellent prospects for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s of electric vehicles (EV),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HEV), aviation technology and high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es.[2] Compared with other batteries, lithium ion batter-ies have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high discharge volt-age and energy density, good cyclability and no envi-ronment pollution.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is shown in Fig.1. As the public’s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awakened, research on new green lithium batteries has grown. Electrolytes are the key component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However, the application of liquid electrolytes is limited by unsatisfactory safety and cyclability and bad thermodynamic stability. In general,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s (SPEs) have the advantages such as no leakage of electrolytes, low density, safety, and ease of production. 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lymer electrolytes in recent years, which indicat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lithium battery electrolytes. Since Fenton et al. [3] found that the complex of polyenthylene oxide (PEO) and alkaline salts had the property of ionic conductivity in 1973, there has been much research on solid-state lithium-ion electrolytes. In 1979, Armand reported that PEO-LiX based electrolyte had a high ionic conductivity of 10–5 S/cm at temperatures between 40℃ to 60℃. [4] Moreover, it was easy to be prepared as a film, this aroused a worldwide interest in polymer electrolytes(PEs). PEs should have the following 收稿日期:2006–04–28。修改稿收到日期:2006–09–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472005,50372033);清华大学基础研究基金(JC2003040)资助项目。 第一作者:唐子龙(1966~),男,副教授。Received date:2006–04–28. Approved date: 2006–09–25. First author: TANG Zilong (1966—), male, associate professor. E-mail: tzl@ 第35卷第1期2007年1月 硅酸盐学报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AMIC SOCIETY Vol. 35,No. 1 January,2007

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制备及性能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应用化学 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制备及性能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锂无机固态电解质(ion conductor)又称锂快离子导体(super ion conductor),按其晶体结构分为晶态电解质和非晶态电解质。晶态电解质又称导电陶瓷,目前已研究的有钙钛矿(ABO3)型结构锂离子电解质、NASICON型结构锂离子电解质、LISICON型结构锂离子电解质等;非晶态电解质又称玻璃态电解质,目前已研究的有氧化物玻璃态锂离子电解质、硫化物玻璃态锂离子电解质等[1-5]。其导电机制是,锂无机固态电解质具有载流子,在导电过程中伴随着Li+的迁移,并且导电能力跟温度有密切关系。图1.列举了部分重要的晶态和非晶态无机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3]。 图1. 部分重要的晶态和非晶态无机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的Arrhenius曲线Fig. 1. Arrhenius plot of ionic conductivity of important crystalline and amorphous inorganic solid lithium ion conductor. NaA(PO)(A =Ge, Ti and Zr)发现于1968年。这个结构被描述成AO6 NASICON晶体结构IV 243 正八面体和PO4正四面体组成的共价键结构[A2P3O12]-,形成3D相互联系通道和两种分布导电离子间隙位置(M·和M··)。导电离子越过瓶颈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瓶颈的大小取决于两种间隙位置(M·和M··)的骨架离子性质和载体浓度。结果是,NASICON类型化合物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质随着骨架组成的不同而变化。比如,在化学通式为LiA’IV2-x A’’IV x(PO4)3的化合物,晶胞参数a 和 LiGe(PO)。通过三价阳离子(Al, Cr, Ga, Fe, c取决于A’IV和A’’IV阳离子大小。已获得的最小晶胞是 243 Sc, In, Lu, Y, La)取代八面体中的Ti4+位置,可以提高陶瓷的烧结性能,降低晶粒边界电阻,提高材

高中化学 第八章电解质溶液及电化学系统

第八章电解质溶液及电化学系统 主要内容 1.电解质溶液及电化学系统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电解质溶液的热力学性质 3.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 4.电化学系统的热力学 重点 1.重点掌握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理解离子迁移数、表征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的物理量(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电解质活度和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概念; 2.重点掌握离子氛的概念和德拜—休克尔极限定律; 3.重点掌握理解原电池电动势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掌握能斯特方程及其计算; 难点 1.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理解离子迁移数、表征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的物理量(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电解质活度和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概念;2.离子氛的概念和德拜—休克尔极限定律; 3.原电池电动势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能斯特方程及其计算 教学方式 1. 采用CAI课件与黑板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 合理运用问题教学或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8.1节电解质溶液及电化学系统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电解质溶液及电化学系统研究的内容 1、电解质溶液 ①电解质溶液的热力学性质 电解质由于存在电离,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力使其偏离理想稀薄溶液所遵从的热力学规律,所以引入了离子平均活度和离子平均活度因子等概念。 思考:理想稀薄溶液所遵从的热力学规律是什么? 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 高中阶段就学过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为了表征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则引入了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等概念。 2、电化学系统 在两相或数相间存在电势差的系统称为电化学系统。 ①电化学系统的热力学性质 电化学系统的热力学主要研究电化学系统中没有电流通过时系统的性质,即有关电化学平衡的规律。 ②电化学系统的动力学 电化学系统的动力学主要研究电化学系统中有电流通过时系统的性质,即有关电化学反应速率的规律。 二、电化学研究的对象 第8.2节电解质溶液的热力学性质 一、电解质的类型 1、电解质的分类 电解质的定义: 解离:电解质在溶剂中解离成正、负离子的现象。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强弱电解质的分类除与电解质本身性质有关外,还取决于溶剂的性质。如

固体电解质

来源: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绿色化工研究所作者:黄金辉等 提要:介绍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聚合物电解质。叙述了聚合物电解质的发展、组成、分类,离子在聚合物中的传导机理以及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今后的研究重点及方向。信息、能源和环保是21 世纪人类社会关心的主要课题。二次电池对3 个问题的解决都起着关键作用。锂离子电池是最新型的二次电池,近10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到2008 年,全球锂离子电池的销售额已远远超过镉镍(Ni-Cd)和氢镍电池(Ni-MH)。锂离子电池以其他电池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迅速占领了许多领域,从信息产业(移动电话、PDA、笔记本电脑)到能源交通(电网调峰、电动车辆),从太空(卫星、飞船)到水下(潜艇、水下机器人),锂离子电池在本世纪作为主要的二次电池,进入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为人类造福。 电解质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影响甚至决定着电池的比能量、寿命、安全性能、充放电性能和高低温性能等多种宏观电化学性质。现在的电解质已经从以前的液态电解发展到固态电解质也就是聚合物电解质。以聚合物电解质取代液态电解质,是锂离子电池发展的一个重大进步,其显著特点就是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易于加工成膜,可以做成全塑结构,从而可制造超薄和各种形状的电池;能够很好的适应电池冲放电过程中电极的体积变化,同时又有较好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能。因此在新型高能锂电池及电化学的应用上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 1 聚合物电解质 聚合物电解质也就是高分子电解质,它是由极性聚合物和金属盐络合形成的一类在固态下具有离子导电性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实际上就是锂盐的聚合物溶液,广义的说是指具有离子传导性的导电聚合物材料,即在外加电场驱动力作用下,负载电荷的离子定向移动来实现导电过程的聚合物,它的溶剂无论是液体高分子还是固体高分子都具有能够和锂离子配位的基团,而且这些基团与锂离子配位能力越强,锂盐在聚合物中的溶解度就越大,相应的聚合物电解质电性能就越强。 作为各种电池等需要化学能与电能转换场合中的离子导电介质,它在工业和科研工作中的各种电解和电分析过程中有重要的用途,在锂离子电池中它作为锂离子的传输介质必须具备这些条件:工作温度下的电导率较高,一般要大于1 mS/cm,以保证组装成的电池电阻降较低;锂离子迁移数大,以防止产生浓差极化;对电子传输几乎绝缘,因而能够有效地隔离正负电极,以防止电池内部短路;对锂电极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高,以保证电解质-Li 界面性质稳定性良好;制造成本低廉,以利于市场开发;温和的化学成分,不会污染环境。基于对这种新型电解质的这些特点与要求,许多科研工作者进行了不懈地努力。从最开始的导电聚合物,到有机聚合物再到无机聚合物,再到有机-无机共混聚合物等等,进行了大量的理化性质、常温下的导电率和成膜强度的研究和测试。 电解质的发展到今,已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标准不同其分类也不同,根据导电离子不同,可分为单离子和双离子聚合物电解质;根据聚合形态不同,可分为固体

锂离子电池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材料制备及其性能改善

锂离子电池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材料制备及其性能改善 采用液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引发的电解液泄露,引起安全隐患。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和稳定电位的固态电解质可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 聚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PVDF-HFP)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聚合物材料。本研究通过掺杂无机陶瓷颗粒、共混和构造三维网络制备了聚合物电解质,并对其电导率、锂离子迁移率和电化学稳定电位进行了研究,同时组装锂离子电池, 系统分析了其充放电循环稳定性等电化学性能。 (1)本研究首先从纯PVDF-HFP基聚合物室温电导率低的特点出发,利用倒模法,通过掺杂石榴石型无机陶瓷粉末Li7L3Zr2O12制备有机-无机复合电解质并 确定了最适掺杂量(10%)。在室温下,复合聚合物电解质(CPE)具有良好的锂离子电导率3.71×1014-4 S cm-1。 复合聚合物电解质表现出更高的锂离子转移数(0.58)和较为平稳的电化学 窗口(可达4.65VvsLi/Li+)。借助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稳定性有所改善表现出优异的初始放电容量。 在以磷酸铁锂为正极的锂电池系统中,以0.2 C倍率下电池的放电容量达163.1 mAh g-1。评估电池的长循环过程中,通过掺杂改性的聚合物电解质表现出更稳定的电化学充放电能力,在200次充放电周期之后,库伦效率依旧可以维持 在99%以上,容量维持率可达83.8%。 (2)将含有极性很强碳酸酯基团的聚碳酸丙烯酯(PPC)通过共混的方式引入 纯PVDF-HFP聚合物体系中,高电介质基团的引入构成了稳定且低结晶的内部三 维载体,改善了锂离子传输并提高了电解质的循环稳定性。共混改性后的聚合物

电化学--电解质溶液

电化学――电解质溶液王振山 电化学是研究电能与化学能之间相互转化及转化过程中的有关现象的科学。 电化学发展历史如下: 1600年,吉尔伯特Gilbert(英)观察到毛皮擦过的琥珀能吸引微小物体,即后来称为摩擦生电的现象。 1799年,伏打Alessandro Volta(意大利)制得了银锌交替叠堆的可产生火花的 直流电源(即原电池),创制了第一个原电池,有了直流电。为电化学研究提供了 条件。 1807年,戴维Davy(英)用电解法成功从K,Na的氢氧化物中分离出金属K,Na。电解了水,电解制出了碱金属。 1833年,法拉第Faraday(英)据实验结果归纳出著名的法拉第定律,为电化学的定量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870年,爱迪生Edison(美)发明了发电机,电解才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1879年亥姆霍兹Helmholtz (德),电极界面双电层理论。 1884年,阿伦尼乌斯Arrhenius(瑞典),电离学说 1900年,能斯特Nernst(德)据热力学理论提出了Nernst方程。 1905年,塔菲尔Tafel(德)注意到电极反应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半经验的Tafel 公式,以描述电流密度与氢超电势间的关系。 1923年,德拜Debey(荷兰)-休克尔Huckel(德))离子互吸理论。 20世纪40年代,弗鲁姆金A. H. Frumkin(苏联)以电极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主要研究对象,逐步形成了电极反应动力学。因电极上发生反应时,电子的跃迁距离小于1nm,利用固体物理理论和量子力学方法研究电极和溶液界面上进行反应的机理,更能反映出问题的实质,这是研究界面电化学反应的崭新领域, 称为量子电化学。今天电化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的冶炼和精炼采用电解,一些化工产品的制备(氢氧化钠、氯酸钾等),在医药领域,人们采用电化学分析手段在临床与科研方向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链接:伽伐尼(意大利Aloisio Galvani,Luigi Galvani,1737~1798),1780年发现蛙腿剧烈地痉挛,同时出现电火花。他还把这种电叫做“动物电”。火花放电或雷雨闪电能使青蛙腿肌肉收缩。伏达为了纪念伽伐尼,尊重伽伐尼的先驱性工作,在自己的著作中,总是把伏打电池叫做伽伐尼电池。 一、原电池和电解池 1、导体:能导电的物体称为导电体,简称导体。大致可分为两类: ⑴、第一类导体(电子导体):靠自由电子定向运动而传导电流的物质。又称电子导体,如金属、石墨等。

新型锂离子固体电解质正式版.doc

摘要 近年来,无机氧化物固体电解质以其安全性,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吸引许多研究者的兴趣。本论文介绍了近年固体电解质的研究进展,本实验方法选用多数无机氧化物固体电解质的合成方法—传统固相合成法,在空气环境条件下合成Li2O-ZrO2-SiO2体系的无机固体电解质,通过X射线衍射鉴定从980℃到1060℃(每隔20℃)不同烧结温度下本体系无机固体电解质多晶态物相,应用电化学工作站测定AC阻抗,计算不同烧结温度下离子电导率,还测试了电解质片的收缩率,并采用阿基米德排水法测试固体电解质片的密度。阻抗结果显示这种材料在1000℃的烧结温度下,显示了最大的锂离子电导率2.6651×10-3Ω-1cm,收缩率和密度有较好的一致性,烧结温度在1020℃后密度稍微有些降低。比较其他无机氧化物电解质,本体系烧结温度较低,同时获得了较高的锂离子电导率,丰富了无机氧化物电解质体系。 关键词:固体电解质;LZSO(Li2O-ZrO2-SiO2);锂离子电导率

Abstaract In recent years, inorganic oxide solid electrolyte has attracted many researchers interests for its safety, high ionic conductivity. This paper describes research progress of solid electrolytes in recent years, most of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used in the synthesis of inorganic oxide solid electrolyte method - traditional solid-state synthesis, synthesis in air condition system Li2O-ZrO2-SiO2 inorganic solid electrolyte, by using the X-ray diffraction identified from the 980 ℃to 1060 ℃ (every 20 ℃) under different sintering temperature of the system of multi-crystalline inorganic solid electrolyte , AC impedance measured in air at room temperature by electrochemical work-station , calculated in different sintering temperature lithium ion conductivity, also tested shrinkage ratio of the solid electrolyte pellets, and measured bulk density of solid electrolyte pellets using Archimedes method. Impedanc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terial in the sintering temperature of 1000 ℃, showed the largest lithium-ion conductivity 2.6651×10-3Ω-1cm, the shrinkage ratio and bulk density are in good agreement, after 1020 ℃sintering temperature slightly lower density. Compared with other inorganic oxide electrolyte sintering temperature of the system is lower, while access to a high lithium ion conductivity and enriched inorganic oxide electrolyte system. Keywords:solid electrolyte;Li2O-ZrO2-SiO2 ;lithium ion conductivity

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

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 目前使用和研究的电解质包括液态有机电解质?凝胶型聚合物电解质和全固态电解质?而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多数使用液态有机电解质和凝胶型聚合物电解质?有机电解液是由有机溶剂和电解质锂盐组成的非水液体电解质?用于锂离子电池体系的液态有机电解质应满足以下要求: (1)锂离子电导率高,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电导率在3×10-3~2×10-2S/cm; (2)电化学窗口宽,即在较宽的电压范围内稳定(对于锂离子电池而言,要稳定在4.5V)而不发生分解反应,即具有良好的氧化稳定性; (3)化学稳定性强,即与电池体系的电极材料如正极?负极?集流体?隔膜?胶黏剂等基本不发生反应; (4)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保证成液态,一般温度范围为-40~ +70℃; (5)对离子具有较好的溶剂化性能; (6)没有毒性,蒸气压低,使用安全; (7)能尽量促进电极可逆反应的进行,与电极之间有良好的相容性;

(8)制备容易,成本低? (一)液体电解质 电解质的选用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影响非常大,它必须是化学稳定性好尤其是在较高的电位下和较高温度环境中不易发生分解,具有较高的离子导电率( >10-3S/cm),而且正?负极材料必须是惰性的?不能腐蚀电极?由于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电位较高而且阳极材料嵌有化学活性较大的锂,所以电解质必须采用有机化合物而不能含有水?但有机物离子导电率都不好,所以要在有机溶剂中加入可溶解的导电盐以提高离子导电率? 目前锂离子电池主要是用液态电解质,其溶剂为无水有机物,如EC(ethylcarbonate)?PC(propylenecarbon-ate)? DMC(dimethylcarbonate)?DEC(diethylcarbonate),多数采用混合溶剂,如EC2DMC和PC2DMC等? 导电盐有LiClO4?LiPF6?LiBF6?LiAsF6和LiOSO2CF3,它们导电率大小依次为LiAsF6>LiPF6>LiClO4>LiBF6>LiOSO2CF3?LiClO4因具有较高的氧化性容易出现爆炸等安全性问题,一般只局限于实验研究中;LiAsF6离子导电率较高易纯化且稳定性较好,但含有有毒的As,使用受到限制;LiBF6化学及热稳定性不好且导电率不高;LiOSO2CF3导电率差且对电极有腐蚀作用,较少使用;虽然LiPF6会发生分解反应,但具有较高的离子导电率,因此目前锂离子电池基本上是使用LiPF6?目

固体电化学

固体电化学 任何一个电化学装置都是由电介质和两个电极相互连接组成的。或用于传感器,或用于化学电源。为提高其性能就要对这三部分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这不仅应对固体电解质本身的电学性质(电导率、离子电导率及与环境的关系、使用条件)进行研究;并且还要研究电介质与电极间的相互作用。本章将介绍电化学的有关基本知识。 第一节固体电解质的电导和极化 一电导和极化 固体电解质中存在离子的大量空位,在电场作用下,离子可以迁移,离子在迁移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是电阻,我们常用电阻(欧姆)的倒数电导(1/欧姆)来表示离子导体样品的导电能力。 ⒈、离子迁移率和离子电导率 离子的移动速度为V(cm/s ), 与电场强度E(V/cm )成正比.(E= dφ/dx; 电压梯度V/cm) V= U E 其中U是离子的迁移率:单位电场强度作用下载流子的迁移速度。单位:(cm2/Vs)。 载流子产生的电流密度I 与导电粒子浓度C、粒子带电量(q = Z e)及粒子的迁移速度U 成正比:I = C q V 具有多种电荷载体的固体电解质在电场中产生的总电流密度I

等于各种载流子产生的分电流密度之和: I =∑I =I i +I e +I h I = ∑C k q k V k = ∑C k q k U k E k 固体电解质中载流子的电导率 σ :单位长度单位截面电介质的电阻的倒数,或:当长度为1厘米的1立方厘米物体两端加1伏电压时,通过的电流安培数: 因为: I =∑σk E k σ = ∑ σk = ∑ C k q k U k 如果是混合导体,σi 为离子电导率,σe 为电子电导率;σ 为固体电解质的总电导率。 3、离子迁移数和电子迁移数 固体电解质中离子及电子迁移数是导电离子及电子的电导率在固体电解质总电导率中所占的比例。可用下式表示: t i i i =∑σσ σσ e e t = t I = 1 - t e 对于少量缺陷的固体电解质材料(电导率比较低),根据热力学理想溶液特性,其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为:???? ??-=kT E o o T exp σσ 固体电解质的电导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以lg(σT)∽(1/T)作图,从图中曲线的斜率可得活化能 E 0。 但是,对于高电导率的固体电解质材料,其导电机理不能用稀释点缺陷理论来解释,现在还没有得出理论推导的关系式;可按Arrhenius 方程式进行处理,离子晶体的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可以表示 为: σσ=-?? ???o E kT o exp

锂固体电池无机电解质的分类

锂固体电池用无机电解质的分类 锂离子固体电池的安全性高,寿命更比普通液体锂离子电池长,制造工艺比普通锂电池简单一些。体积相对仅仅是普通锂离子电池的三分之一。但是目前它的弱点是高倍率放电性能差,低温性能不好。 无机电解质分类 无机电解质可进一步分成为硫化物和氧化物两类。目前进展最快 的是硫化物类固态电解质,不断有与电解液性能相当,离子电导率 达10-3S/cm的材料开发出来。硫化物类固态电解质在常温下具有超过10-3S/cm的离子传导率,作为电解质的话具备良好的特性。另外,与氧化物相比,还具有可在常温下均匀形成活性物质与硫化物类固态电解质间的界面,降低界面阻力的特点。虽然其原理还有待科学验证,但估计是因为硫化物是比较软的物质。 第一离子传导率高,第二可轻松形成与活性物质间的界面,可以 说这两点对全固态电池的电解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另外,在高 容量的新一代电池的研究基础上采用比容量高的硫磺(S)及硫化锂(Li2S)时,硫化物类固态电解质也具有很好的亲和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为Li2S-P2S5类与硫化结晶锂超离子导体(thio-LISICON)类电解质。Li2S-P2S5类材料方面,已开发出了离子电导率高达3~5×10-3S/cm的材料,使用这种材料的固态电池的试制品也纷纷出笼。而与硫化结晶锂超离子导体结构相似的材料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已是众所周知,其中最适合电池的材料也在探索之中。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另一个优点,是因为使用了与下一代正极材料相同的硫(S)化物,造成优异的匹配。东京工业大学的菅野表示,如果能开发出离子电导率达约10-2S/cm的固态电解质,则会加速下一代电池的研究。 然而,还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所有固态电解质共同的问题:电极活性物质和固态电解质间界面的高电阻。且硫化物和水发生反应会产生硫化氢(H2S),这意味着从生产电解质到组装电池的整个制程,都需要对湿度的控制措施。 而氧化物类方面,目前已有离子导电率达到低于硫化物的 10-3S/cm的氧化物类电解质面世。只是,具备这种特性的氧化物类为结晶构造,存在其晶界电阻(grain boundary resistance)会降低性能的问题。即使如此,因在制造上氧化物要比硫化物更容易处理,性能与硫化物相当的氧化物类电解质的开发还是受到了关注。 密切地关注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是因为其较高的安全性以及较宽的电位窗,有望大大推动电池的发展。然而,采用固态电解质的全固态电池仍然存有不少问题。让我们追随着开发全固态电池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脚步,探索固态电池通向实用化之路。

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

锂离子电池使用固态电解质是大势所趋 锂离子电池市场的快速增长直接带动了电解液材料产业的大发展。池能电子的不完全统计显示,全球2011 年全年共销售锂电池电解液材料3.08 万吨,2012 年迅速上升到4.41 万吨,市场增幅高达43.18%,略微好于池能电子当初的预期。 中国电解液企业(这里仅指大陆地区)2012 年共销售电解液2.28 万吨,较2011 年的1.50 万吨增加了48.70%;同时,中国企业2012 年的全球市场份额,也由2011 年的48.70%上升到51.70%,首次突破一半。 中国企业市场份额快速增长的最大法宝是售价不仅很低,而且还在持续降低。2012 年中国企业电解液平均售价仅在7~8 万元/吨左右,明显低于国外企业,也较自身2011 年9万元/吨的平均售价有了20%以上的降幅。中国企业电解液产品售价的快速下降,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日本企业2012 年共销售电解液1.01 万吨,较2011 年的1.03 万吨继续下降。同时,与全球43.18%的增幅相比,也呈现出快速下滑势头。日本电解液企业2012 年的全球市场份额为22.90%,较2011 年的33.44%下滑了10 个百分点以上。目前,日本企业普遍采取的挽救措施是:(1)将3C 电子产品用小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产能陆续前往中国,配合日本锂离子电池企业相关产能的转移,同时降低制造成本;(2)本土工厂产能升级换代,主攻动力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市场。 韩国企业2012 年共销售电解液0.9 万吨,较2011 年的0.45 万吨翻了一倍,而其占全球的市场份额也由2011 年的14.61%提升到了2012 年的20.41%。LG 化学(LG Chemical,为LG 集团旗下企业)是全球最大的动力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企业,共生产2,600 吨动力电池电解液,全部自用。 针对全球主要电解液企业如三菱化学、韩国旭成、国泰华荣、新宙邦、东莞杉杉、天津金牛等的市场发展情况,以及高速成长的动力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市场的发展情况,池能电子在本期月度报告里均有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具体请参阅完整版月度报告。 至于全球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市场的发展趋势,池能电子曾在2012 年04 月份的时候做过一个预测。从2012 年的市场发展情况来看,池能电子的预测较为准确。池能电子预计到2015年,全球电解液材料市场规模将达到15.93 万吨,是2011 年的5.17 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0.81%。与负极材料市场一样,中国的电解液材料市场需求也要发展得更快一些。预计到2015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78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6.62%。相对应,中国市场份额的全球占比也在持续提高,由2011 年的24.35%提升到2015 年的36.28%。

锂电池固态电解质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目录 第一章锂电池的历史 (5) 1.1 早期的锂电池 (5) 1.2 电化学插层锂电池 (5) 1.3 干燥聚合物电解质锂电池 (7) 第二章锂电池的现状与发展 (8) 第三章锂电池的结构和固态电解质 (9) 3.1 正极材料 (9) 3.2 负极材料 (12) 3.3 聚合物和液体电解质 (14) 3.4 电极-电解液界面 (16) 3.5 固态电解质 (17) 结论 (20) 致谢 (21) 参考文献 (22)

锂电池固态电解质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摘要人们对便携式电子设备日益增长的需求推动了可再充电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我们选择了锂离子电池系统,因为它能提供高能量密度,灵活和轻便的设计,并且寿命比同类电池技术更长。我们简要介绍了锂基可再充电电池的发展情况,重点陈诉了目前的研究策略,并讨论了这些电源系统的综合理论,表征,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锂电池固态电解质

引 言 充电式锂离子电池作为便携设备,娱乐设备,计算设备和通讯设备的关键部件,为当今信息、流动社会所必需。尽管全世界的电池销量在急剧的增长,但电池技术的基础理论却是发展缓慢,严重滞后。现有的这些电池技术理论(例如镍—镉、镍—金属氢化物或锂离子)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当然,储能技术的进步是不能与计算机工业发展的速度相提并论的(穆尔定律预测每两年内存容量增加了一倍)(图1)。虽说如此,然而过去的十几年中,电化学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现了MeH –Ni 和锂离子电池的新兴技术。目前这些电池技术正在逐步取代大家所熟知的镍镉电池。 锂离子电池用电解质材料从其形态上讲主要有电解液(液态)、凝胶电解质(半固态)和固态电解质三种类型,电解质材料从技术发展方向上看大体存在着“液态→固态”的发展规律,但也不绝对。采用有机电解液的传统锂离子电池,因有过度充电、内部短路等异常时可能导致电解液发热,有自燃或甚至爆炸的危险。而将有机电解液代之以固态电解质的全固态电池,其安全性可大幅提高。在理想状态下,固态时锂的扩散速度(离子传导率)较液体电解液时高,理论上其可实现更高的输出。固态电解质及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是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理论上,由于不使用液态电解液,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具备可提高安全性及耐久性,可简化外壳,可通过卷对卷方式制造大面积的电池单元,可通过层叠多个电极、并使其在电池单元内串联以制造出V 12及V 24的大电压电池单元(传统的有机电解液,当电池电压接近V 4时电解液就开始分解,因此很难提高池的电压上限)等前所未有的特性,受到极大关注。 图1

电化学及电解有机合成

电化学及电解有机合成 电化学的定于与研究内容: 电池由两个电极和电极之间的电解质 构成,因而电化学的研究内容应包括两个方 面:一是电解质的研究,即电解质学,其中 包括电解质的导电性质、离子的传输性质、 参与反应离子的平衡性质等,其中电解质溶 液的物理化学研究常称作电解质溶液理论; 另一方面是电极的研究,即电极学,其中包 括电极的平衡性质和通电后的极化性质,也就是电极和电解质界面上的电化学行为。电解质学和电极学的研究都会涉及到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物质结构。 电池由两个电极和电极之间的电解质构成,因而电化学的研究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电解质的研究,即电解质学,其中包括电解质的导电性质、离子的传输性质、参与反应离子的平衡性质等,其中电解质溶液的物理化学研究常称作电解质溶液理论;另一方面是电极的研究,即电极学,其中包括电极的平衡性质和通电后的极化性质,也就是电极和电解质界面上的电化学行为。电解质学和电极学的研究都会涉及到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物质结构。 电化学的应用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电解工业,其中的氯碱工业是仅次于合成氨和硫酸的无机物基础工业、耐纶66的中间单体己二腈是通过电解合成的;铝、钠等轻金属的冶炼,铜、锌等的精炼也都用的是电解法;②机械工业要用电镀、电抛光、电泳涂漆等来完成部件的表面精整;③环境保护可用电渗析的方法除去氰离子、铬离子等污染物;④化学电源;⑤金属的防腐蚀问题,大部分金属腐蚀是电化学腐蚀问题; ⑥许多生命现象如肌肉运动、神经的信息传递都涉及到电化学机理;⑦应用电化学原理发展起来的各种电化学分析法已成为实验室和工业监控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现在我们主要是讨论第一个电解工业的应用及有机合成。电化学有机合成是利用电化学氧化或还原方法合成有机物的技术。它的发展历史: 1849年,Kolbe通过实验发现羧酸的电解氧化可生成较长链的烷烃。 1850至1960年,实验研究阶段。 1960年代的工业化时代。 1964年,Nalco公司建成1.8万t/a四乙基铅的电合成工厂。 1965年,Mansanto公司建成1.5万t/a己二腈的电合成工厂。 1980年以来,由于原料价格上涨、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电化学有机合成作为一种绿色合成技术,又开始重视并进行了较活跃的的研究与开发。2000年将召开第6届全国电化学有机合成会议。 电化学有机合成的特点: ?电极反应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较为安全。 ?不使用氧化还原试剂,不产生废弃物,无环境污染。 ?通过调节电位和电流,可方便地改变电极反应方向和速度。 ?消耗较多的电能。 ?反应器结构复杂,电极活性不易维持。 电合成反应过程与机理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分析探讨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分析探讨 电解质是构成手机、笔记本、录像机等携带机器的能源的锂二次电池和锂一次电池容量的核心物质之一,并且提高移动阳极和阴极之间的流动性,起着媒质作用的物质。本论文针对锂离子电解质的分类、特性、预充电条件、安全性能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分类 电解质在正负极间起着传递电荷作用,应该对离子导电、对电子绝缘。它对电池循环性能、操作温度范围、电池的耐用程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于锂离子电池而言,电解质的组成至少涉及两方面:溶剂和锂盐。 A.液体电解质 对溶剂的选择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性质要求.即介电常数、粘度及溶剂的电子施主性质。一般说来,高介电常数有利于锂盐的离解,同时强的电子施主能力将有利于电解质盐的溶解。所谓溶剂的电子施主性质是溶剂分子所固有的失电子能力,其能力大小决定了电解质阳离子的溶剂化能力的高低。低的粘度可以增加离子的流动性,有助于提高电导率。 目前通常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溶剂混合而成的二元、多元混合溶剂。常见的有机溶剂有醚(ether)、烷基碳酸脂(alkyl carbonate)、内脂(lactone)、缩酮(ketal)等。 锂盐主要用来提供有效载流子。选择锂盐,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与正负极材料有良好稳定性(兼容性),也就是说,在存储期间,电解质与活性物质界面电化学反应速度小,使电池的自放电容量损失减至最少;比电导率高,溶液的欧姆压降小;安全性能高,无毒,无污染。 常用的锂盐有如下几种:六氟砷酸锂(LiPF6),在充放电过程中LIAsF6会释放出有毒砷化物,而且价格相对昂贵。六氟磷酸锂(LiPF6),己在商业电池中广泛使用,有较高的电导率且对碳材料有较好的兼容性,缺点是价格相对昂贵,固态时稳定性较差,对水十分敏感。三氟甲基磺酸锂LiCF3SO2,有较好的稳定性,但其电导率仅为基于LiPF6的液体电解质的一半。四氟硼酸锂(LiBF4)、高氯酸锂(LiCl04)都是广泛使用的盐。但是,含高氯酸锂类亚胺基锂盐,典型的是双氟磺酞亚胺锂(LiN(CF3 SO2)2,其电导率可以和甚干LiPF6电解质相比拟,稳定性超过FLiCF3SO2。

石榴石型无机固态锂离子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 148 ·2019 年 4 月 Journal of Ceramics V ol.40 No.2 Apr. 2019第 40 卷 第 2 期2019 年 4 月 DOI:10.13957/ki.tcxb.2019.02.003 Received date:2018-11-12. Revised date:2019-01-23.Correspondent author:LV Xiaojuan(1977-), female, Ph.D ., Associate Professor.E-mail:xiaojuanlv@ 收稿日期:2018-11-12。 修订日期:2019-01-23。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E201850201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面上项目(2017MS138);教育部留学回国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通信联系人:吕晓娟(1977-),女,博士,副教授。 石榴石型无机固态锂离子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吕晓娟,吴亚楠,孟繁丽,赵恒阳,马瑞璟,王青玲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全固态电解质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其中石榴石型全固态电解质Li 7La 3Zr 2O 12因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电化学稳定窗 口宽和对锂的稳定性受人关注,是一种具有前景的全固态电解质。本文综述了石榴石型无机固态电解质的结构以及常见的制备方法包括固相法、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并对固态电解质的掺杂改性研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对未来固态电解质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石榴石型;全固态电解质;掺杂; 电导率;锂离子导体 中图法分类号:TQ17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2278(2019)02-0148-05 Research Progress of Garnet-type Inorganic Solid Lithium Ion Electrolyte LV Xiaojuan, WU Ya’nan, MENG Fanli, ZHAO Hengyang, MA Ruijing, WANG Qingling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aoding 071000, Hebei, China) Abstract: All-solid electrolytes have become the focuses of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Among them, the garnet-type all-solid electrolyte Li 7La 3Zr 2O 12 is a promising one due to its high ionic conductivity, wide electrochemical window and stability against lithium. The structures of garnet-type inorganic solid electrolytes, preparation methods including solid state method, sol-gel method and co-precipitation method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modification of solid electrolytes via doping is also systematically researched. The prospective of the solid electrolytes is proposed. Key words: garnet type; all solid electrolyte; doping; conductivity; lithium ionic conductor 0 引 言 锂离子电池(LIB)正在成为商业应用的主要储能 设备。然而,由于所用液体有机电解质具有挥发性和易燃性,其安全性问题仍未解决。全固态LIB采用固体电解质作为隔膜和离子导体,而不是液体电解质,被视为安全问题的彻底解决方案[1]。在目前的固体电解质材料中,石榴石型全固态电解质Li 7La 3Zr 2O 12(LLZO)有着巨大的优势,它具有相对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处于10-4-10-3 S/cm范围 ,与锂接触时的稳定性较好,电化学稳定窗口宽(> 5 V 与Li/Li +相比)。 1 LLZO的晶体结构 LLZO具有两种晶型,而两种晶型的锂离子导电率相差2-3个数量级。具有四方结构的LLZO(t-LLZO)在室温下是热力学稳定相,总的离子电导率在10-7-10-6 S/cm数量级[2-3],电导率较低。而具有立方结构的LLZO(c-LLZO)的总的离子电导率较高,一般在10-4 S/cm数量级 。结构图如图1所示(晶格常数及位点数据来自于文献4)[4]。 如图1所示:立方相石榴石固态电解质LLZO骨架结构由十二面体LaO 8和八面体ZrO 6组成,Li原子在框架结构的间隙中占据两种类型的晶体位点。其中Li1位于四面体24 d的位置,Li2位于扭曲的八面体96 h的位置。而在四方相石榴石晶体结构中,Li 原子占位三个不同的位置,Li1原子占据四面体8a 位置,Li2占据正八面体位置,Li3原子占据偏八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