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护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G133106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适用专业:高职护理授课单位:生化工程学院
学时:60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程红 2013.4.15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儿科护理学》是研究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疾病护理及预防的临床医学学科,是护理专业的临床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医学院校的护理专科生,在教学中,要考虑儿科学的学科特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注重实践技能教学,通过教师示教和学生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基本技能操作能力。
注意与其他临床专业学科的区别与联系,适当介绍学科新进展,以使学生提高儿科学理论知识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力求把握课程的基本结构,加强本学科课程与相关课程内容上的衔接,知识的交叉渗透,将知识的传授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尤其要把增强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技术操作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课程基本理念
《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从胎儿至青春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护理学课程。
该课程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
总论包括儿科护理学概述、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儿科护士的角色与素质要求、儿科护理学的发展与展望和生长发育、儿童保健、住院患儿的护理、儿科护理基本操作技术。
各论包括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儿童营养及营养障碍疾病患儿的护理、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免疫缺陷病和结缔组织病患儿的护理、遗传性疾病患儿的护理、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本课程教学通过课堂讲授、病例讨论、临床见习,并结合多媒体教学(CAI、VCD),使学生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临床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解决儿科临床护理问题奠定理论基础,并为以后的儿科临床工作奠定初步的实践基础。
1.3 课程设计思路
《儿科护理学》课程内容按护理程序编排教学内容,融合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裂痕,逐步摆脱“医疗+护理”的传统模式,并充实和增设人文、社会学科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以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基础,培养能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
运用护理程序,从疾病概要(包括疾病概念、治疗原则)、护理评估(包括健康史的采集、身体状况、心理社会状况评估、实验室检查内容)、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这几部分对各系统疾病中的患儿进行系统化整体护理。
儿科护理学的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一方面体现本课程与学科专业建设改革相结合,另一方面注重于其他相关课程的衔接,如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社区护理、护理学导论等,为学生从事临床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小儿解剖生理特点、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断护理防治方法,培养熟练掌握护理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危患儿进行身心护理,具有一定病房管理能力的护士。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护理程序进行临床护理思维及护理实践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儿科临床诊治过程中地基本技能,以解决儿童及其家庭健康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运用所学的预防保健知识做好儿童的预防保健。
2.叙述儿童营养和喂养的知识,进行健康教育。
3.阐述儿童急诊临床判断及应急处理措施。
4.掌握儿童常见症状、多发疾病的主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3.课程内容与要求
3.1 课程内容
按照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护士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和要求,说明学生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建议表述中,更多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具有可操作性,减少使用“了解”、“熟
3.2 学习情境规划和学习情境设计
4.课程实施
4.1 教材选用
教材:《儿科护理学》参考书:《儿科护理学》
《护理学基础》4.2 教学方法建议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加强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儿科护理教学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学内容上力求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边互动的效果。
为了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教师讲授时多媒体课件图文相结合,课堂适当提问与激发护生思维相结合,使之加深了对本专业问题的理解和巩固。
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实验教程,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
通过课堂讨论,一方面教师能够准确掌握护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及时改进教学。
另一方面,由于改变了灌输式传授知识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讨论中发言热烈,思维活跃,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辩论、反驳的反应力,得到了学生们一致的肯定。
4.3 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理论考试在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内进行,尽量覆盖所有授课章节,按掌握70%,熟悉占20%,了解和超纲10%,其中超纲不超过3%的比例组卷。
技能操作考试采取抽签的形式,每位同学独立完成1项专科技能操作。
抽签内容包括:新生儿体格测量、新生儿沐浴、婴儿抚触。
改革对学生的考核方法。
其中理论考试成绩占70%,实验成绩占30%。
实验成绩由技能考核、综合性实验报告成绩、临床见习报告成绩三部分组成。
在实验成绩中,技能考核占50% ,综合性实验报告占30%,临床见习报告占20%。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全面考核护生的知识体系综合测评。
4.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教材:《儿科护理学》主编:范玲
(2)教学参考书目(部分)
《儿科学》主编:杨锡强易著文
《儿科护理学》主编:王茜
《儿童少年卫生学》主编:季成叶
《儿科护理学》主编:崔焱
《儿科护理学》主编:杨运霞
(3)电教资料采用卫生部视听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包括小儿生长发育、儿童保健、儿科常用护理技术、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等),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同时更直观、生动的了解儿科护理学技能操作的相关内容。
(4)中华护理学会网站:/
(5)好医生护理:/main/logIn?mainurl=/hcc/home
5.其他说明
本课程标准是依据儿科护理学专业和实践要求,结合护士资格考试考核要求进行编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