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国与西欧的封建社会城市建设与发展
西欧封建制度与中国封建制度之比较
西欧封建制度与中国封建制度之比较西欧和中国都曾经存在过封建制度,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两种封建制度在许多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以下是西欧封建制度与中国封建制度之比较。
一、政治制度差异西欧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权力基于君主制,国王是最高统治者,他的权力是由上帝授予的。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国王的权力逐渐向贵族阶层和教士阶层分散。
在贵族阶层中,最有权力的是领主,他们拥有自己的封地和私人军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独立于国王的统治。
教会的权力也与国王相当,因为教会掌握了大量的财富和国王信徒的心灵,所以教会可以对国家和政治产生影响。
与此不同,中国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权力基于皇帝制,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他的权力是天赋的。
在封建时代,中国皇帝享有绝对权力,没有任何人能够对他进行挑战。
封建社会中,王侯将相、州县官吏、地方豪强和士人等群体都与皇帝的权力有关,他们在政治上的角色和议程都由皇帝控制。
二、社会结构差异西欧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结构是以种姓制度和贵族制度为基础的。
人们分为三个阶层:贵族、平民和农奴。
贵族是社会最顶层的人,他们通常拥有大量土地和财产。
平民是介于贵族和农奴之间的人,他们通常是手艺人、商人和自由农民。
而农奴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拥有极少的权利,被视为财产,可以随时被买卖。
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结构是以等级制度为基础的。
人们被分成九个等级:皇帝、官僚、士人、商人、农民、手工业者、奴隶、佃农和神职人员。
在这些等级中,官僚、士人和商人通常享有较高的地位和财富,而农民和佃农则占据社会大多数人口。
由于中国的封建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共同影响,社会上的流动性比西方社会低得多。
西欧封建制度下的家庭结构通常是由一位大地主或贵族领导的,他们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家产,雇用许多农奴和仆人。
家庭成员包括大地主、家族成员、仆人和农奴。
在这些家庭中,大地主或贵族通常具有最高的地位和权力,决定家族的政治和经济命运。
中国封建制度下的家庭结构也非常重视家族的传统和家长的权威。
中外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节 1。
远古聚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 1、聚落居民点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组合的,一般范围较大,居住也较密集。
2、居民点的位置一般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的地段,且临近水源。
因为远古聚落人们生产以农耕为主,居民点的位置条件需要适于农业生产。
3、居民点有一定的分区。
基本的有住址、手工业区(制窑地)、丧葬地。
生产及生活方式简单,因而分区也很简单.4、居民点的建筑的布局有一定的规律性,有了一定分工和组合,有了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区别,并发展出了贮藏空间,这是为了适应当时的部落生活方式。
部落的的小房子都环绕着中心的供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且其门往往都朝向大房子.5、居住点有壕沟和夯土墙,用来防御外族和野兽的入侵.2。
初期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与聚落的差异? 一、 城郭沟池、战车、兵器; 二、 宫殿、宗庙及陵寝;三、 祭祀法器(包括青铜器)与祭祀场所; 四、 手工业作坊;五、 固定的交易场所——市井或市 与聚落相比,初期城市开始出现了供人们进行物品交易的固定场所——市或市井,也就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
聚落时期,居民点的选取都要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多选在利于农业生产的土壤肥沃、水源充沛、气候适宜的地段.而市或市井则是在没有专门的商人时,为了满足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的交换需求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分化出来而形成的。
3。
“城”与“市"结合的历史意义? 1.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商业发展。
2.代表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3.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第二节 1.“井田制”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1,周 2买卖和转让井田,3,井田制是中国春秋以前实现土地公有的有效途4,一井分为988户共耕, 收入全归封邑贵族所有。
井田制形成之后,其方格网的特征很快为早期城市所采用。
“把城市视为一大块井田,利用井田阡陌的经纬涂,构成道路网;按照井田制,将他划分成若干等面积的方块底盘,充作城市建设用地;同时规定,以井田的单位—-夫,作为城市用地的单位。
中西方城比较-文档资料
中西方城市比较城市(city)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 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在东西方文明的进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作文明的共有的标志, 处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东西方城市则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 由此也决定了整个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
本文试图从城市的概念入手, 通过对东西方城市的起源及其特点的比较分析, 从一个侧面去揭示东西城市文明发展的不同途径。
一、城市的概念和起源中国是城市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 “城”和“市”是两个概念。
“城”是指有防御性围墙的地方, 能扼守交通要冲的军事据点和军事要塞, “市”则是商品交换之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城”里的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为满足“城”里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市”作为日常的贸易场所才在城内或城郊出现。
在中国, “城”的政治涵义往往覆盖了“市”的经济涵义, 因为城市的建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城市的建立主要基于统治者的政治、军事目的。
中世纪西欧城市则是在经历了五六个世纪的断裂期后重新出现的。
从11世纪开始, 兴起的城市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古典城市的复兴, 另一类是新兴的城市。
其中以后者占据主要地位。
关于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具体起源,史学界众说纷纭, 从这些不同的观点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西方城市的起源是多元化的。
由于生产的发展, 从事工商业的人们聚居在一起,中世纪城市便因此自下而上的广泛兴起。
在西欧大部分地区, 一个地方能否成长为城市,关键要看该地发展工商业的条件和工商业者的选择意愿。
二、中西城市特点的比较东西方城市含义及其起源背景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两者不同的特点:1、从城市的结构功能上说, 中国城市的兴废和布局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政治意图, 西方城市的布局和功能主要取决于经济因素的制约, 从而形成了东西方城市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由于中国自秦汉以来便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作为政治需要的产物,城市的兴与废、盛或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格局的演变和统治者的意志。
精品word--西方封建制度与中国封建制度的差别
法国的封建体制与中国的封建体制在经济上的主要差异封建国家经济的主要依托是对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
封建社会的产品分配形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与此密切相关。
法国地处西欧,中国地处东亚。
法国的封建体制也就是西欧的封建体制,而中国的封建体制则代表了传统的东方政权。
法国的封建体制与中国的封建体制在经济上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政治差异决定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是封建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制度,皇权至上是其主要特征。
它既是夏、商、西周奴隶社会那种专制主义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又是进入封建社会后自然经济的集中反映。
一方面小农经济的独立性很弱,小生产者始终有赖于封建政权的庇护;另一方面地主阶级也需要专制主义为其统治利益服务。
历代统治者因此以天子自居为所欲为,力图使其一家天下永存。
中国土地所有制有两种形式:官田和民田。
皇室、贵族占有的土地如明代皇庄,国有土地如屯田等为官田,其它地主和农民占有的土地为民田。
即使照这一看法,国家、皇室直接占有大量土地,以至成为古代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之一,也可说明中国古代国家土地所有制之发达和中国封建国家经济之强大。
事实上,现在人们所说的“民田”在宋代以前,即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其所有权也并不属于民人即一般地主和农民,而是属于国家,也就是说,国家不但对官田有所有权,对民田也拥有所有权。
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国家土地所有制及其经济,不仅体现在国家对部分土地的直接经营管理上,也体现在占田制、均田制方面。
均田制授予的土地分永业田(北魏称桑田,北齐亦称业田)、口分田(北魏称露田)。
历代均田制的法令规定,国家授予的口分田是要“身死入官”的。
很明显,当时民人分得的这部分土地,其所有权完全掌握在国家手中。
对永业田,国家也掌握着一定的所有权。
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和中国有很大不同。
西欧封建社会,尤其在前期,封建国家的经济政治力量远远不能与中国的封建国家经济政治力量相比。
在西欧,封建君主只是许多贵族中的一员,封建国家远没有中国封建王朝那样巨额的赋税收入。
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社会发展趋势比较
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历史发展趋势比较学院:历史学院班级:世界史班学号:**********姓名:***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历史发展趋势比较摘要16世纪左右,中国与西方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且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绝不低于西方。
但到了18世纪中叶,中国最终在社会发展的竞赛中输给了西方。
中国逐渐走向衰落;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却长足发展。
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的社会发展为何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17-18世纪;中国;西方;发展变化正文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朝和唐朝的封建帝国曾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文明之邦。
但是,到了明清两朝,当中国仍然在封建的传统制度下蹒跚踱步的时候,世界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成长起来,西方随即用剑与火叩开了中国的大门,腐朽愚昧的中国封建统治者面对新时代的浪潮和殖民主义者的侵略, 企图用与世隔绝的闭关锁国政策保住自己的天朝。
然而,历史无情地证明:闭关并不能阻止外来侵略,落后只能导致挨打的命运。
一、中国的“皇权”与西方的“王权”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皇权至上,到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皇权更是达到了顶峰。
明朝朱元璋废丞相,皇帝直接控制中枢机构;此外,为加强皇权,明朝还设置了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至此,中国君主专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其腐朽性也日益显露。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
”这是不无道理的。
宦官专权就是明代腐朽统治的一个重要表现。
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在于明代君主专制的高度发展,废丞相,建内阁,一切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
一旦皇帝年幼或昏庸无能,就会把处理政务的权力交给朝夕伴随身边的宦官,从而导致宦官掌权。
中国明朝的封建专制政权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基础之上,统治者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对不受明朝政权控制的私营工商业严加控制,对有损于封建专制政权统治的任何新的因素都无情扼杀,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中世纪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之比较
中世纪西方社会与中国产生差异的原因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1000多年,中国已经经历了有东晋到明朝的发展。
漫长的历史,成就了无数个政权,无论是大还是小,这些政权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在西方正呈现着与中国截然不同的一面。
封建制度的行成、发展、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主线。
但是由于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所以在西欧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都追求统一。
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望。
自唐宋以来便具有的非世袭官僚制、财产均分制、士农工商身份的不固定等特质,它起到了相互扶助和宗族内“保险共同体”的作用,明清的宗族制度就是在这些特质的背景下构成的具有典型性的一种制度;而儒教中的政治、经济思想,即大同的“公”思想和土地所有制的“均平”思想都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中国典型的制度和思想中可以看出中国一直呈现着一种一元化的发展特点。
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结构已明显与中国古代社会不同.中国多搞一元化,中世纪西欧则呈现明显的二元化倾向:政治上是等级领主制,小国林立,没有统一的大帝国,当各民族国家形成时,又有议会与王权的对立;经济上是城市自治体与领主庄园的对立;社会上则是政教分离,并实行阶级世袭和家庭的长子继承制。
在同一时期,两种不同的社会,我们不禁要发出疑问,为什么呢?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
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
而在中国,普遍都奉行“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滨,莫非王巨”。
并且中国古代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君能共垂否?为臣能极谏否?父慈子孝,夫义妻柔,知其所止,乃於至善”这种说法使众者按其名而行其事,大家各司其职,不应越位。
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的区别
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的区别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左右的欧洲历史,被西方史学家称为“中世纪”。
它是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消亡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一段历史。
中国历史学家习惯上称之为西欧封建社会。
而中国的封建社会应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一直到清朝前期(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在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地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与农民阶级构成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
中国和西欧的封建社会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但还是有区别的。
第一,经济基础不同中国封建制度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而西欧实行的是土地领主所有制,这是两者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土地关系上的区别是最重要的。
正因为土地制度上的差异,才导致中国的封建社会始终以统一或局部统一为主导,而西欧自法兰克王国分裂后再也没统一过。
第二,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不同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中央集权的,地方官吏由皇帝任免,不世袭,地方军队也由中央控制,地方官无法私自招募、调动军队。
而西欧的贵族诸侯在自己领地拥有行政、财政、军事等所有权力。
可以招募私军,爵位也是世袭继承,可以自行指定继承人。
除了要承担对中央的纳税等有限的义务以外,拥有很大的自治权力。
第三,贵族的地位不同中国封建社会的贵族领地很小甚至完全没有领地,往往集中在中央,享受尊荣和富贵,大部分时候无法对政治产生太大影响。
某些特殊时期出现过“七国之乱”之类的地方贵族对中央王朝的叛乱也很快被平定。
所以中国的皇帝绝大多数时候都保持了对贵族的绝对优势。
可以说,贵族是依附于君主而存在,中央政权灭亡了,前朝的贵族往往就烟消云散了。
但西欧不同,西欧封建国家的君主和贵族之间是一种休戚与共的关系,君主是贵族的代表,必须维护整个贵族阶层的利益。
君主对贵族缺乏绝对的控制力。
在贵族的领地,君主的命令和法律往往无法直接起效,而要经过贵族的认可才行。
因为君主是依靠贵族而存在,如果君主无法维护贵族利益,他的地位就非常危险,甚至会被贵族联合起来推翻。
比较拓展:中古西欧与中国城市
比较拓展:中古西欧与中国城市一、西欧与中国城市的不同特点1、城市起源不同。
西欧城市的发展规律,是由手工业、商业的聚居地,逐渐发展扩大而成为新的经济、政治中心。
中国城市则由政治、军事中心,逐渐发展扩大而成为新的政治、经济中心。
2、城市的结构不同。
西欧中古城市一开始主要由庄园中逃亡的农奴、手工业者作为主要居民,此外还有逃亡农奴经营的行商小贩、酒肆店铺等,基本上是一个生产城市。
城市的布局,一般中心是广场,是手工拥、商品交易集会之处。
组织上是按照传统的“农村公社”民主形式组织起来的,各个行业又逐渐组织起自己的同业行会。
西欧出现了二个经济中心——庄园和城市,即农业经济中心和商业经济中心,二者互相依存又向不同方向发展。
中国的城市却很庞杂,但总起来讲,达官、贵族、差役、仆从为主体,工商业者处于附属地位。
消费大于生产,商业超过手工业,基本上是消费城市。
城市布局,一般以行政长官的衙署为全城的中心,各种府第鳞次栉比,城关往往发展成为工、商业区。
城市富商大贾,多与有权势者相结托,有的买得官爵,有的广治田宅,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
来自农村里的手工业者、行商小贩,到达城市后,长期没有代表自己利益的组织,又由于人少力单,显得特别软弱无力3、城市的作用不同。
西欧中古城市,它是商品生产的基地、被压迫农奴反封建斗争的堡垒、世俗文化的发祥地、文艺复兴的摇篮。
城市又与王权结成联盟促进国家的统一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中国的城市,在中古以来它始终是各级统治者的中心,是一个消费的中心。
中国城市既然完全为统治者所控制,它们对于城市工商业的政策则就以本身的利害为转移了,城市工商业的命运则时舛时兴。
二、中西城市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1、西欧与中国土地所有制形态不同。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基础,有其共性,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西欧土地是由国王赐封给领主的,土地是封建领主的世袭领地,按照长子继承制(或遗嘱继承人)的办法承袭下来的。
各级领主对自己领地上的土地经营方式采取庄园制,土地不能买卖。
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14、15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步入后期阶段。
在此期间,西欧的社会经济经历了诸多变化,社会运动的矛盾对抗形式、阶级状况、力量配置与以往有所不同,各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权机构也发生重大变革,整个社会在新机制支配下不断向前运行。
一、社会经济的调整与生产关系的变革13世纪前后,以农为本的西欧封建经济在大垦殖运动的推动下,达到了繁荣的顶点。
然而在繁荣的表象之下也潜伏着许多危险因素。
【接踵而至的天灾人祸】潜伏在13世纪经济繁荣之中的危险因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广大下层农民群众的日益贫困化,一是人口过多增长所造成的耕地不足,共同酿就了西欧封建农本经济的危机。
14世纪初,各种自然和社会的灾祸接二连三地降临西欧大地,对西欧社会形成严重冲击,加速了西欧封建经济危机的爆发。
其中最为酷烈的是1348-1349年横扫西欧、夺走数百万生命的"黑死病"(腺鼠疫)。
在此后的几十年中,这种可怕的瘟疫还在各地不断流行,"黑死病"在西欧致死的人数约为2400万人左右。
这场旷古未有的灾害导致了西欧社会的1场人口危机。
14世纪、15世纪又是1个人祸不断的年代,封建君王、大诸侯曾连续发动战争,也是造成民众饥馑发生的原因之一,又给饥荒之后恢复社会生产增加了重重困难。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所致,西欧粮食需求总量下降,播种面积减少,许多地区田地荒芜,农业生产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工商业、金融业更是风波迭起。
【悄然而起的调整与变革】在重重危机和普遍衰落的表象背后,西欧社会经济正经历着一系列悄然自发的调整。
同上述危象一样,这些调整与变革也是西欧封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在农村,人口逐渐集中到土地肥沃的地区,比较粗放的农业开始向比较集约的农业过渡,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了新的起点,农业发展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即农业同畜牧业的结合。
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畜牧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14、15世纪是西欧农业史上的1个重要转变时期,近代西欧农业模式的许多特征都是在这1时期逐渐形成的。
2023年山西省三重教育高考历史联考试卷(3月份)+答案解析(附后)
2023年山西省三重教育高考历史联考试卷(3月份)1. 《周礼•天官•家宰》提到:“凡食齐视春时,奠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
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据此可知()A. 先秦已出现服食养生的理念B. 周代百姓大都讲究延年益寿C. 战国时期贵族崇尚奢华生活D. 先秦中医理论发展日趋完善2. 《史记•匈奴传》记载:“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渡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地接匈奴以北”。
军屯士兵的生产工具和耕牛由国家供给,然而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降雨量年平均不足250毫米,屯田亩产远远低于内地郡县。
据此可知汉代屯田()A. 改善了西北的地理环境B. 解决了西汉的边疆危机C.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D. 浪费了军民的物质资源3. 唐代沿用了西周所确立的“六礼”制度(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并成为婚姻关系缔结所必须经过的程序,将不符合法律规定强行娶妻,以及女方在婚约等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辄悔不嫁的行为,都按犯罪行为进行惩罚。
这一制度()A. 确保了家庭生活的和谐有序B. 体现了唐律礼法结合的特点C. 一定程度提升了妇女的地位D. 体现国家对弱势群体的优抚4. 如图为明清时期修建的湖北武汉大余湾村余传进大宅平面图,据其对空间的功能划分可知该建筑()A.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B. 渗透了儒家内外有别的伦理家风C. 避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D. 打破了家族成员的尊卑主从关系5.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强调要学习西方“国法宏深”之国的“邦法”,即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纲常大典、教养大法”;还要设“暗柜”进行选举或投意见书;立“新闻篇”评论时政得失;对外交往中主张平等称呼、平等相待。
这些主张()A. 凸显了民族资本的要求B. 推动了近代民主化进程C. 带有较强民主政治色彩D. 贯彻了中体西用的主张6. 1946年6月,东北解放区政府完成了将日伪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工作,嫩江省仅镇东、白城子两县就分配日伪土地20万亩;黑龙江方正县分配日伪土地6万亩;东兴县分满巧地千余垧(一垧15亩);宁安分日伪土地6.7万余垧;吉林省盘石县分配日伪土地15万余垧。
宋代城市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区别高考主观题
题目:宋代城市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区别1. 引言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城市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水平。
宋代我国和西欧在城市发展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区别,探究这些差异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两个地区的历史文化,还能够为当代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 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在宋代我国,城市发展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
宋代城市以京师为中心,形成了“一京二十四府”的省级行政格局,同时又盛行“州县制”城市体系,城市规模相对较小而密集,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网络。
宋代的城市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具有独特的园林美学和人文精神。
宋代商业繁荣,城市内外贸易活跃,市井文化兴盛,城市在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宋代城市因其独特的行政格局、建筑风格和经济文化特点而备受瞩目。
3. 西欧城市发展的特点相较于宋代我国,西欧城市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西欧城市以封建城邦为基础,发展出了一系列独立的城市国家,城市之间形成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城市规模相对较大,城市内部贵族与平民阶层的矛盾日益尖锐。
西欧的城市建筑以石头和砖瓦为主,建筑风格浑厚古朴,具有封建主义的荣耀和权力象征。
西欧的城市商业以海洋和陆地贸易为主,城市成为了商业和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政治和军事的据点。
西欧的城市因其独特的封建体系、建筑风格和商业文化而备受瞩目。
4. 宋代城市与西欧城市的比较与启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宋代城市与西欧城市在行政格局、建筑风格、商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宋代城市注重自然环境和人文精神的理念,在商业文化和城市管理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西欧城市的商业发达和政治稳定的经验,从而为当代城市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5. 结语通过对宋代城市与西欧城市发展的比较,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个地区的历史文化,还能够为当代城市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的区别
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的区别封建制度是指在统治者的统治下,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社会制度。
在中国和西欧的历史上,都有着强烈的封建制度。
然而,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比较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的区别。
一、统治结构和社会组织的差异中国的封建制度中,封建君主统治着整个国家,在整个社会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中国的君主制度是建立在天命思想的基础上的,是传承于宗法社会的一种制度。
君主有绝对的权力,子民则必须恭敬顺从。
此外,中国的封建制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组织形式--宗族制度。
宗族是由血缘关系联系的人们所组成的整体。
在中国的封建制度中,宗族制度是比官僚制度更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而在西欧的封建制度中,统治结构与中国的封建制度有所不同。
在西欧,封建君主的权力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与其他领主共享。
这些领主们可以拥有自己的领土和军队,甚至与封建君主对抗。
封建领主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了西欧封建制度中的主要特点。
此外,在西欧的封建制度中,公教制度(教会的组织结构)也极为重要。
教会对整个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掌控君主和领主们。
二、土地制度差异在中国的封建制度中,土地主要是私有制。
封建君主赋予封建领主土地作为封地,这些封地的经济收益需要被领主自行支配。
在官府和地主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在整个封建制度中,土地主权仍然是封建领主的。
与此不同的是,在西欧的封建制度中,土地制度主要是农奴制。
封建领主需要从农奴那里萃取出粮食和工具。
这种制度极为残酷,农奴们的生活极为苦难。
西欧的封建制度中,农奴主要是在庄园内工作,而自由劳工则可以旅行并在各个地区工作。
同时,大规模的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也使得自由劳工越来越多。
三、社会文化差异中国和西欧的封建制度所体现的社会文化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的封建制度中,传统文化是最为重要的,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主要是在传统思想和家族牢固的掌握下发展而来的。
孝道、礼仪、忠诚这些传统美德被认为是封建文化的基础。
此外,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城市与中世纪城市的比较
中国古代城市与中世纪城市的比较作者:崔盼盼来源:《卷宗》2018年第02期摘要:在同一时空背景下,中国古代城市与中世纪城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城市面貌。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以工商业为主要推动力,在多元政治环境和市民阶级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形成,并最终走向城市自治。
中国古代城市则在强大的政治力量主导下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城市形态,这一形态不具备城市自治实现的条件,也未能孕育出强大的社会力量。
关键字:中国古代城市;中世纪城市;城市自治皮雷纳在《中世纪的城市》一书中,对西欧中世纪的城市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其中包括中世纪城市的起源、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制度的建立等,其中关于城市市民阶级的产生以及城市自治的讨论十分具有启发性。
而同时期的中国古代城市也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二者的比较,可以进一步厘清中世纪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在此基础上,理解中国古代城市为什么没有发展出中世纪城市的自治。
1 城市兴起原因在《中世纪的城市》一书中,皮雷纳提出了他关于城市起源的著名命题“商业起源说”,他认为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发展主要是在工商业的带动之下发展起来的。
由于城市商业的复兴,工商业的发展促使城市能够出口充足的工商业产品与外部的生活必需品进行交换,进而保证城市生活的持续运行。
中世纪的城市,在兴起之初,城市规模受到城乡人口流动的限制,当时的城市人口主要是逃亡或迁居的农奴建立起来的。
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庄园制度遭到败坏,人口迁移的自由度越来越高,城市人口限制放松后,工商业的到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工商业促进的城市发展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在工商业的推动之下,城市有着持续稳健的发展动力。
以工商业带动的中世纪西欧城市,最初的功能也较为单一,以工商业为主。
随着经济功能的健全,城市才慢慢发展成为具有政治、宗教、文化中心性质的多功能城市。
而中国古代的城市,多是以政治军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城郡和自发形成的市镇。
以政治军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城郡,具有较强的政治性,作为中央王权统治和管理国家的工具;而那些州治府治县治以外的市镇则是基于经济因素自然形成,而非政府主动设置。
西欧与中国城市的比较
一、西欧与中国城市的不同特点1、城市起源不同。
西欧中古城市是在10至11世纪重新复苏和产生的。
其特点之一是在完成了封建制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从庄园经济中分离,成为西欧城市产生的经济前提和物质基础。
特点之二,西欧城市“不是从过去历史现成地继承下来的,而是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
”〔①〕这是西欧城市产生的阶级前提和政治基础。
西欧城市多产生于水陆交通要道、商业转手处以及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居民感到手工业不足的农业区。
如法国巴黎以及北部的佛兰德尔、不拉奔;德国的科伦、吕伯克、柏林;英国的曼彻斯特、约克、伦敦;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
另外从安全方面着想,城市还产生于大领主、大主教、修道院所在地以及军事堡垒附近。
新城堡的建立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开始只是作为手工业、商业的居留地。
例如佛兰德尔的布鲁日城,该地原是佛兰德尔伯爵领地,962年后伯爵鲍尔文(铁臂)在利斯小河的转变处建造了一所城堡,在它的外面不久兴起了一个由小贩、手艺人和酒肆店员住着的新堡或“郊区”,新城堡开始用木栏栅围起来,以后又从数里以外的一个古罗马城市的废墟上运来石头砌成石头城堡。
新堡是一个新兴的工商业聚居地,旧城堡是封建领主的宅第。
西欧新兴的城市,如汉堡、纽伦堡、斯特拉斯堡等带“堡”(Bourg)的字根,以及圣日耳曼、圣德尼圣波耳等带“圣”字(san,s aint)的字根,多反映了当时该城堡起源于旧的军事堡垒或教会修道院附近。
“到了十一世纪末期,‘堡民’(Bourgperson)不复意味着一个城堡的兵士或仆从,而意味着市民了”〔②〕。
至于兴起于河川渡口的城市,在名称上也有反映,如法兰克福(Frankford ,法兰克人的渡口)、牛津(oxford,牛的渡口)等。
这些新兴的或在旧的废墟上复苏重建的城市,规模并不大,一般只有几百人以至二、三千人,上万人的城市已很稀有,14世纪的英国伦敦,这个一国的经济、政治、军事中心也只有4万居民。
浅谈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差异
浅谈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差异作者:杨万胜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2-0153-02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在讲授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这一课时,总觉得分析不够透彻,讲解不够清晰,重难点不易把握。
总之,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完成教学任务。
同样,学生也听得糊里糊涂,难以理解,知识线索混乱,知识点无法串联落实。
最终,教与学的效果很不理想。
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再加上不断的总结反思,最终发现,要解决以上问题的发生,我们历史教师很有必要弄清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存在的几点差异。
1 时间上的差异西欧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要比中国晚得多,但封建社会结束的时间却比中国早。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社会历史结束。
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了法兰克王国。
6世纪末,法兰克社会急剧变化,土地变成私有财产,一部分破产失去土地的农民、尚未破产农民、残存的奴隶向农奴转化。
8世纪中期,宫相查理·马特采取采邑制,又推进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9世纪,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
西欧国家在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19世纪前期)西欧封建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中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封建国家开始形成时期,也是由诸侯割据称雄走向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时期。
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逐步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到新中国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真正结束。
也就是说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近1000年,结束却晚一个半世纪。
2 政治、经济上的差异中世纪西欧国家长期混乱、四分五裂。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先是出现了较大的法兰克王国,后来分裂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王国。
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以武力进入伦敦加冕为英国国王,而他仍以法国国王附庸的身份在法国享有大片领地。
由此,英法两国为争夺大陆领地长期存在矛盾。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对比
• 浪漫主义运动后的19世纪下半叶,考古学取的 了很大的进展,许多不为以前的学者所知的历 史文献与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来。而1939年发 现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萨顿骺(Sutton Hoo) 宝窟,以及中世纪研究的著名学者查理哈斯金 (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发现,使得 “黑暗时期”看上去不再是一个合适的词汇。 20世纪中叶以后,在英语国家中的专业学者文 献里,“黑暗时期”这个词渐渐地消失。
历史
• 随着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相继出现了一批蛮族国家。先后有法兰克、伦 巴德、奥多亚克、勃艮第、汪达尔· 阿兰、东哥特、西哥特、盎格鲁撒克逊等王 国建立。王国之间战争不断,其中盎格鲁· 萨可逊、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比较 长。
作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兰克人,在486年打败高卢军队,由克洛维建立起墨 洛温王朝的统治。克洛维通过和罗马教廷的联合,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 领土。随着法兰克王国不断的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征服了勃艮第、图林根、 巴伐利亚和萨可逊的一些部落,成为当时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并建立了封建采邑 制。751年,宫相矮子丕平成为法兰克国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统 治期间国力达到最盛,吞并了伦巴德王国,夺取西班牙边区,占领东巴伐利亚, 征服阿瓦尔汗国,西欧的大部分土地都成为了法兰克在843年8月签订《凡尔登条约》经国家分为西 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意大利王国,现代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疆域就 是以这个条约为基础的。
课题名称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与中国封建社会的 对比
• 组别:
4 朱艳华 朱丹丹
• 指导老师: 冯丽芬
组 长: 课题组成员:
张煜婕
张煜婕 杨梦晴 史冬冬 王琳琳 刘思雪 郭 强 陈 浩 岳子皓
主导学科: 相关学科:
东西方封建社会结构比较
中西方封建社会结构比较中西方封建社会结构比较论文名称:中西方封建社会结构比较年级专业: 0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姓名:张京雨学号:I00814190评阅教师:姚德薇提交时间: 2011—01—01中西方封建社会结构比较摘要中世纪的西欧,庄园与教会及农村公社是封建制度下的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封建社会的中国,村社、门阀,尤其是宋代以后普遍建立健全的宗族构成了封建政权下的基本的社会组织。
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造成社会结构及组织功能的重大区别。
庄园与教会分别担负社会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
二者既有总目标下的相互配合,又有具体行动中的相互抗衡。
松散的社会结构、分离的组织功能,使得整个社会比较脆弱。
在中国,身兼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宗族,在其内部,两种功能相互支持、协调行动,具有极强的内聚力和排他力。
宗族自身的稳定,促成了整个社会的稳定。
具体比较东、西封建社会的整体结构,即多方面、多层次的观察社会各种经济、政治、宗教、宗法等力量及其组织方式,就会发现东、西方封建社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造成不同社会结构的原因以及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两个方面入手,最后再结合今天的中、西之间的差异简述一下两者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社会结构;宗教;经济;庄园;多元化;国家机器目录前言 (4)一、中、西方不同社会结构的成因 (4)(一)西欧封建社会结构形成的原因 (5)(二)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形成的历史原因 (5)二、各自不相同的发展道路 (5)(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道路 (5)(二)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道路 (6)三、历史对今天的影响 (6)(一)义利关系问题 (6)(二)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6)(三)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 (7)(四)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 (7)(五)思维方式的差异 (7)前言历史上早就出现了东方与西方这两个名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几乎都被用来对世界的粗略的划分,两者之间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上都存在在这许许多多的不同。
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作者:鲁蒙娜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年第12期【摘要】在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下,我国商人阶级所代表的利益是多元化的,城市商人阶级没有平等自由的主体身份,往往依附于君主权威和农业供给,所以没有出现独立自治的商人团体和城市自治。
通过分析商人阶级的地位,比较影响封建社会时期中国与西欧城市不同发展结果的内在因素。
【关键词】中国西欧封建社会城市自治商法城市的起源所谓城市,是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规制设立的市、镇)。
因为人口众多和有市场是城市的基本标志,二者缺一不可。
中国是世界上城市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早期的城市是城和市的结合体,往往先筑城而后设市,城的地位和作用比市更为重要。
2000多年前的西汉约有1600多个县城,其中许多城镇延续至今。
西欧封建社会的城市大都在集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中世纪的城市从12世纪起是一个公社,受到筑有防御工事的城墙的保护,靠工商业维持生存,有特别的法律、行政和司法,这使它成为一个享有特权的集体法人。
城市、商人与商法马克思认为:“先有交易,后来才由交易发展为法律……这种通过交换和在交换中才产生的实际关系,后来获得了契约这样法的形式”①。
这种经典的论断深刻揭示了商法产生的必然性与客观规律性,商法产生于市场交易实践,并随着市场交易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而不断发展和创新。
②从西方的历史来看,商法源于中世纪商人法。
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中形成商人这个阶层,他们从封建领主那里争得了自治权力,建立了自治机构,处理商人之间的争端,逐步积累起商人之间通行的规则,汇编成册,后来被称为商人习惯法。
经国王的认可,这些商人习惯法有了国家强制力的保障,成为真正的法律。
1804年,法国颁布了商法典,随后世界各国纷纷效仿,陆续颁布了商法典。
城市自由与城市自治。
12世纪西欧具备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比如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技术的复杂化和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的逐渐提高,使得更多的行业脱离了乡村,集中到城市,这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中国与西欧的封建社会城市建设与发展城市是一个相对较大的、密集的、永久居住的社会实体。
城市的发展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物质表现,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强盛、富饶与否的重要指标。
经千年的历史,城市建设从无到有,经过了各种思想的演变和方式的改革。
中国与西方国家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划建设思想。
蓬勃发展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史,为我们揭开古老中国与西欧的封建社会的神秘面纱,了解到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明的延续。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思想发展史是漫长而历经岁月的沉淀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体系的。
考古证实,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几千年来,伴随着不同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思想几经演变。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
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及文明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时期。
各种学术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并传承后世。
学术思想的百家争鸣,商业的发达,战争的频繁,形成了当时城市建设的高潮。
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
从此,封建礼制思想开始了对中国长达3000年左右的统治。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发展越来越体现正统儒家思想的特点,中国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的是反映
“天人合一”思想的规划理念,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而且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许多古代城市格局表现出利用自然而不完全循规蹈矩。
特别是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突破了礼制的束缚,体现出开放的,自然的文化景观。
欧洲的古代文明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巨卷。
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6世纪,欧洲经历了从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中世纪。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在十世纪前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初期的城市是教俗封建主的封建领地的一部分,城市居民在经济上要向封建领主承担赋税和劳役,在政治上受封建领主司法和行政的管辖。
西欧中世纪的大多数城市,不是像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那样主要由封建专制国家的中央或地方官府或其封建统治势力建立起来的。
“而是由获得自由的农奴重新建立起来的”。
它不像大多数中国的城市那样始终是封建国家实行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而是在产生以后很快就发展成为独立或半独立的市民阶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成为一种反封建的革命因素。
中世纪欧洲国家中央集权程度不高,城市和国王分庭抗礼,国王为了争取人民的支持就给予很多城市自治权.而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程度高.所以根本不存在城市自治。
中国与西欧封建社会城市的建设发展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体系。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即自
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后,直至清王朝,大多数朝代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各朝代的都城规模都很大,这些都城都是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以超经济的手段,役使人民在短期内建成的。
而在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时间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直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伦敦、巴黎、柏林才有较大的发展。
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西欧的城市的兴起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手工业者上人聚在一起,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我国古代的城市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上的而形成的,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可以致使大量的地主封建阶级的人们进入城市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而欧洲的封建主大多住在自己中。
在漫长的西欧农业社会中,城市发展非常缓慢,中世纪后,随着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特别是16世纪新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刺激了商品经济和海上贸易,城市的发展较快,城市的数目也有增加,但规模仍不大。
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通过对中国与西欧的封建社会在城市建设与发展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城市的发展是伴随着一片大陆,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地区各方面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发展亦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变迁,是时代精华的产物。
在当代城市化建设的背景
下,中西方应都在各自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和相互影响下,相互借鉴汲取,向更加和谐的城市建设上前进,展示城市无限的魅力和国家随着时代发展的无穷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