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

合集下载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论文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论文

浅谈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思维始于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功,只在每事问.”因此,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导体,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使之养成”问”的好习惯.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谈点看法。

一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题尝试能使学生成功,一味地责备只能使孩子失败.有些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

而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学习氛围,有的学生基础差,胆子小,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

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处于最佳状态之中.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爱请进课堂,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一位小朋友,并且要赞赏学生有创意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以激励学生更加勤学好问.这样学生不仅增加了提问的勇气,也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学习的内部态度往往决定学习的质量.爱因斯坦曾竭力反对有的老师在学生提问题时,马上把答案告诉学生.他认为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以便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例如我在教学>一课时是通过故事情境导入的:同学们,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它的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三分之一,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六分之二,老三分到了这块地的十二分之四.可是老大和老二都觉得很吃亏.于是兄弟们就大吵起来.这时,阿凡提路过这里,问清争吵的原因后,阿凡提笑着告诉他们:别吵了,其实你们分的地是一样大的.可三兄弟听了后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开场白诱发了学生争先恐后的提问,有的学生问: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不相同,为什么分数的大小却是相同的呢?有的学生问:我们要怎么才能验证阿凡提说的没错?”等.又如:在教学>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明的妹妹今年5岁了,他妈妈每年都给她过生日.而小明今年8岁了,却只过了两次生日.小明觉得很委屈,也吵着妈妈每年都要过生日.妈妈听后哈哈大笑:“不是妈妈不给你过生日,而是你的生日比较特殊,并不是每年都有.”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时,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问:小明的生日是哪一天?这天为什么很特殊…等,这样一来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也让一些平时不善于发言,不敢提问题的学生有了自信心,激起了他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欲望,敢于参加学习活动,增强学习自信心,同时也为以后的课堂提问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怎样培养问题意识论文

怎样培养问题意识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问题意识新课程教学改革强调的是问题教学,即教有问题的地方,无问题的一带而过。

所以这里的学生有没有问题很关键,问题的好坏又决定着课堂效率的高低。

可是如何才能让学生有问题并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我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浅要谈一下个人看法:一、正确把握问题的“度”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总是将学生的问题意识复杂化、难度化,觉得只有综合性的、难度较大的问题,甚至高于教材的问题才是问题,而学生一个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一个词,不理解的一句话,读不懂的一段话等就不是问题。

对此我不敢苟同。

就我们语文学科而言,由于学生基础不同、生活阅历不同、认知规律与思维方式不同,所以每个学生的问题也就不同。

这就犹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你能说哪个说得有理,哪个不对吗?显然不能。

因此像学生不认识的“袅娜”、“稚嫩”、“深恶痛疾”等字不认识,这是问题;“器宇轩昂、正襟危坐、诚惶诚恐、泉而茗者、而城居者未知之也”等不会解释的词是问题;《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写他的眼光有威力能看穿一切时有这样一句话,“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部分同学对其中的“它们”指的是什么时,回答“农奴、沙皇贵族”,这无疑说明他对这个词语的指代作用还没弄清,进而到这他对这句话的不理解,这同样是问题;以此类推,无法理解的句子是问题;段落内容归纳不出或归纳不完整还是问题;中心概括不准仍然是问题等等。

实际上综合起来说,凡是学生解决不了的、弄不懂的都是问题。

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问题就在字里行间。

实际我们细想一想,语文学习无非就是“咬文嚼字”,文字读准了,读懂了,会用了,我们的语文能力也就拥有了。

二、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意识的培养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对于语文学习来说,结合报刊所获及自身实践,我认为还是有路可循的。

大概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方法:(一)从学科出发,明确解决的问题记得曾经看过全国著名教师于漪老师写得一篇文章,上面提到我们的语文学习实际上就是再认读新出现字词的基础上,完成三项任务:1、文章写了什么?----(内容)2、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作目的即主旨)3、作者又是如何写的?--------(写作方法与技巧等)。

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论文

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论文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也是数学的心脏。

让问题走进课堂,寓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强化学生问题意识。

一、精心设疑开发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设疑就是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有意制造一种不平衡,引起“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产生探求之心和急于解决的问题意识。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疑,积极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递进式设疑障碍性是设疑的首要特点,否则学生感觉不到问题存在,就不可能启动内驱力主动参与学习。

障碍性设疑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一定的尺度,要通过层层设疑,递进式地跨越学习的“难度”。

因此,设疑在具有障碍性的前提下,必须同时注意设疑的递进性,以便架起一座由难到易,启迪学生思维的“桥梁”。

如,教学“通分”时,教师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可设置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分子分母都不同,异分母分数能不能根据已学过的知识比较大小?”“可不可以想个办法使这类分数能比较大小?”当学生回答出可以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乘以一个相同的数时,教师提问:“这样做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回答出变成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后可以比较大小时,教师又提问:“分子相同是什么意思?分母相同又是什么意思?”这样设置一个障碍,排除后就向目标逼近了一步,最后让学生想到需要统一标准,并自然地引出“通分”的概念。

这样层层递进式地设疑,使抽象难懂的“通分”概念就变得容易理解。

(二)、悬念式设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教学成功的秘诀。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巧设悬念式的问题,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情趣化,学生才会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

1、利用谜语诱发悬念——激情。

如,导入“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新课前出示这样一道谜语:“一个圆分两半,计算题上常出现。

只要它出现,就得先把它来算。

”谜底是打一个符号,然后让学生猜。

学生的学习情绪会大增,强烈的好奇心会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探知谜底。

2、利用问题制造悬念——激思。

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自由说出一些数,教师很快地判断出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验证。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1)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1)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的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他们敢于自主学习,敢于探索创新的结果。

但是在一些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提问者主要还是教师,不是学生;对于问题的操纵只流于形式等等。

思考源于疑问,有疑才有思。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学会在质疑中探索求知等等,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何等的重要。

一、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敢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心理状态,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这就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有效课堂成功的第一步。

及时的教学评价能让学生充满学习的信心,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当学生心中有了疑团,解疑就有了动力,自主学习的动力也增强了。

首先我们可以凭借疑点,创设问题情境。

课文的题目、含义深刻的句子、与众不同的用词及标点、文中人物的特殊行为、奇特的自然现象、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等,都可以成为设境的凭据。

如《跨越百年的美丽》课题中的美丽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这美丽是跨越一百年的?”《一夜的工作》一文“写了周总理一夜的那些工作?为什么只写一夜的工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些疑点的提出都能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有序地梳理。

其次,要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初中生问题意识教学策略论文

培养初中生问题意识教学策略论文

培养初中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所做的就是被动地回答问题,学生逐渐养成了被动思维的习惯,甚至有的学生失去了回答问题的兴趣。

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思考能力得不到锻炼。

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都会因得不到锻炼而降低。

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他们期待着回答问题,而不去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学生从“学习状态”跃迁到“研究状态”。

通过激发学生问题意识,还可以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思维的乐趣,从而对数学有正面的情感体验,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一、摆正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是创造思维的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接受者更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用旨在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除“授业”外,更有“解惑”的作用。

教师要正视自己“促进者”的地位,明确自己的职责。

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新课程中教师既是领导者又是参与者,学生既是接受者又是主导者,师生之间的关系式相辅相成的。

教师应改变过去设计好问题进教室,灌输完答案离开的状态,成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人,激励学生表达问题的人,与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人。

我在进行对比试验的初期,根据习惯让每个同学设立一个错题本,希望让他们找到学习中困难的地方,实现师生交流的目的。

第一个星期交上来,发现学生仅仅把作业中出现问题机械的抄到本子上,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针对这一现象,我改变教学策略。

首先,让学生在日常作业偶尔会遇到的难题上用铅笔写出具体到哪步不会,减少作业空题的现象。

第二步,把错题本变成“提问卡”,正面用黑色笔抄一道学生认为最用代表性的错题,反面写上自己的错误解答,统一放置到问题箱中。

每周利用午自习的时间,从问题箱中抽取一张别的同学的“提问卡”,用红笔在旁边给予正确的解答。

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如遇到本人解决的不了的问题,可让他们采取场外求助老师的方式,把问题解决。

高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论文

高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论文

高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只有怀疑,才能摒除陈旧,创造新意。

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意识。

思维从问题意识开始。

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所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核心所在。

一、问题意识启动创造性思维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接生婆,他能帮助新思想诞生”。

近代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中国历代的许多教育家也都十分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每事问”的主张,强调了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古代理学派创始人之一张载认为,“义理有疑,则灌去旧见,以来新意”。

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已受到广泛重视。

现在国外许多学校推行“发现学习”、“探索学习”等教学模式和方法,都非常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现代教育学研究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既是己有知识之果,又是对新知识的探究和发现。

在对问题的发现、探索、解决的过程中,去体验知识的发现与扩展,才能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才能培养出具有个性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提出问题。

创新从提出问题开始,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的前提条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是巨人的切身体验和对科学的领悟与概括。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新的发现-创新。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的起点,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试图提出问题,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品质。

中学数学教研类论文(3篇)

中学数学教研类论文(3篇)

第1篇摘要: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问题解决的定义、重要性出发,分析了中学数学课堂中问题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为中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数学;问题解决;策略;思维能力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问题解决在数学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在当前的中学数学课堂中,问题解决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教师教学方式单一、评价机制不完善等。

本文旨在分析中学数学课堂中问题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二、中学数学课堂中问题解决存在的问题1. 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在中学数学课堂中,部分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对数学问题的关注程度不高。

这主要表现为: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往往只关注答案,而忽视问题的本质;在解决问题时,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意识。

2. 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当前,部分中学数学教师在问题解决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评价机制不完善在中学数学课堂中,评价机制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表现。

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缺乏有效的教学资源在中学数学课堂中,部分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资源,导致问题解决教学难以开展。

这主要表现为:教学素材单一,缺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手段落后,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中学数学课堂中问题解决的策略1.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关注度。

(2)通过开展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

(3)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改革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1)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方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善于发现问题,并驱动其运用已有知识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状态。

它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和条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启动器。

学生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但是,小学数学教师更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呢?一、转变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放在教学首位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教育观念,是知识经济发展和世界全球化进程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

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

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

教师要能与学生平等交往,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以及好奇心所引发的“问题”潜力,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提问。

教师也要学会倾听,敢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

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要“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生学会”转向“教学生会学”,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构成部分。

二、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土壤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

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学生未能提出问题或很少提出问题,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自己的权威,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优秀获奖科研论文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数学是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的主要学科.现代教学观要求教师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诱导学生想问题,鼓励学生产生疑问,善于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唤醒“问”的意识,使学生想问质疑的意义,对多数学生来说,是缺乏认识的.因此唤醒学生“问”的意识,使学生产生想问的冲动,就显得格外重要.我常给学生讲爱迪生、牛顿等科学家的故事,使学生懂得任何科学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教师或某些同学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二、增强“问”的信心,使学生敢问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学生学习潜能,不能发挥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有意或无意地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如,认为自己根本提不出问题,有些自卑;自己有问题,却顾虑重重,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老师的意图而挨老师的批评、指责或者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受到同学的嘲笑.因此,教师既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又要设法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清,或表现得不耐烦,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相反,若能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即使对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也要尽力找出所提问题的合理部分,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鼓励,这样就会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增强提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如有一道练习题:一个长方形纸片长20 cm,剪下一个正方形,剩下纸片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同学们看着题目苦思冥想,过了一会儿,有学生提出:“这道题不能计算.”于是我给补上一个条件:宽15 cm.大家很快算出了结果.这时有个调皮学生举手说,这道题不要宽这个条件也能计算剩下纸片的周长.这大出我的意料,但为了保护他的积极性,我只好将错就错,因势利导:“是吗?请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结果他讲得头头是道,我抓住时机适时地引导,保护了其积极性,并鼓励同学向他学习,多思考、多提问题.三、创设“问”的情境,使学生会问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思维来自于疑问,意向产生于恰当的问题情境.在数学学习中,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疑问,而且问题情境的确定性又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从而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师应把学生带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在问题情境中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创造问题情境,一要抓住“趣”,二要抓住“境”.1. 趣.以趣生趣,由疑点激发学生思维,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如,在讲“圆的认识”时,我利用电脑上设计的程序,使学生在屏幕上栩栩如生地看到骑圆轮单车的快而且稳,骑方轮单车的慢而且颠簸得厉害,同学们都被骑方轮单车的滑稽样逗乐了.学生由趣生疑,教师趁热打铁,问:看到这些画面,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想知道圆轮单车为什么又快又稳?圆有什么特征?圆有哪些部分组成?怎样画圆等.这样,学生从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自然地过渡到现实情境,不但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感受到认识的乐趣.2. 境.情境创设的手段方式多种多样,故事讲述、实物模型、图片、幻灯投影、电脑显示、实验演示、表演操作等,都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课前我做了简单的教具:三组带有刻度的线段,第一组的长度分别是3、4、6,第二组的长度分别是3、4、8,第三组的长度分别是3、4、7,同时要求学生明天上数学课每人带三根小细棍,要求长度不一.课上我首先提出问题:(1)什么叫三角形?(2)是否任何三条线段就能组成一个三角形?(3)把你们所带的线段演示一下,看能否构成三角形(不改变线段的原有长度)?结果一部分学生高兴地举起手来:“我成功了.”还有一部分学生说:“老师,我没做成,有一条线段太长了,要是能去掉一点就成了.”这时我叫一个成功的学生上来给大家演示我的教具,发现第一组线段能构成三角形,而第二组线段首尾不能顺次相接,构不成三角形,第三组线段首尾能顺次相接,但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也构不成三角形.好多学生发现只要把长线段去掉一点,或把短线段再延长一点,就能组成三角形,那么长长多少?短短多少?有没有限制?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最后自行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四、体验“问”的快乐,使学生爱问成功的体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另一个主要的动机——成就动机.教师对学生发问的精彩之处,要给予及时的言语表扬,或者用微笑、点头、肯定手势以及关怀性接触等方式进行鼓励,使学生体验“问”的快乐.如,在讲“圆柱侧面展开图”时,先让学生尝试操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看看是什么图形?大多数学生像课本一样沿圆柱的一条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有个学生却争议说:“我的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我热情地表扬了这个学生不迷信书本、敢于创新的精神,他高兴极了,其他学生也情绪高涨.这时一个平时不爱言语的学生又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我马上肯定:“这个问题提得好,那么怎样的圆柱体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呢?”学生顿时思维活跃,把学习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爱因斯坦对他能成功的回答是:“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喜欢刨根究底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促进思维发展.。

初中科学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初中科学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初中科学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概要:我国课程改革工作对初中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今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了更多重视。

基于本文情况,笔者已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细致分析,希望初中科学学科教师可以借鉴文中观点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和改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学学科学习条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若想对学生问题意识进行提高,教师可以将情景教学法应用到初中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结合本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一些情境设计,通过情景教学法调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进而达到问题意识的培养目标。

具体来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从实际生活中提取素材,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将科学学科的教学工作和实验进行结合,创设实验情境;将生产实际中的情境融入科学学科教学工作,引发学生的思考等。

例如:某校初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教学,在讲授“光的反射和折射”相关知识时,为学生进行情境的创设和教育。

教师带领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情境进行回想,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有没有经常照镜子的经历?走在路上时经常看到大楼的玻璃窗光线十分刺眼、以及到公园玩时有没有看到过河边树木和建筑的倒影等。

此时,通过这些学生熟悉的情境可以使学生对科学学科知识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和好奇,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对反射科学知识的学习。

然后,教师为学生讲授“光的反射和折射”中的折射知识,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对学生问题意识进行培养。

该教师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情境进行回忆:同学们有没有把筷子放入水中的经历?观察的结果如何?等。

通过这些生活情境,学生想到筷子好像发生了弯折,进而引起思考,提出一些问题,并对筷子“弯折”的原因进行探究,最终完成问题意识的培养目标。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通过机械灌输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是教学工作中的中心。

即使教师出现口误等错误,学生也不会对教师进行质疑,这对教学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同时也与科学精神不符。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心理这种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问题意识主要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学习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一个人善于动脑,善于思索,就会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由此可见,问题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和组成部分。

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不知从何提问,或者提出的问题较多,但提不出数学问题,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更不多。

学生总是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思考的仍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不会自己发现、提出问题。

传统的教学中,已经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课堂互动,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利于学生积极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问题意识更是无从谈起。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教师改变学生观,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

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不是消极的知识的“接受器”,不是教师进行知识灌输的“容器”,而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具有主动性,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

教师作为研究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应该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提高教学有效性论文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提高教学有效性论文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l、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物理概念的领悟。

物理概念是科学抽象的成果,在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时,必定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加工活动。

这个过程,是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比如:高中物理中“电动势”的概念,说法是:电动势等于电源的开路电压,这一表述虽然非常通俗,但学生学到此会产生很多问题,“如为什么要说开路?”电路开路和不开路电源电压不是一样吗?”这里就要充分重视学生的问题,能提出如上的问题,说明学生所学的新的概念与学生在初中时就已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电源两端的电压总是不变的发生了思维碰撞,如果学生没有一种问题意识,干脆就理解为“电动势等于电源电压”或“电动势就是电源电压。

”这对于电动势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不利的。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能操之过急,应首先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看法的习惯,学生在疑问驱动下通过解决自己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从而有所创新和创造。

不会提问就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

能够提出问题,具有问题意识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之一。

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用十分生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的作用和意义。

3、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摘要】“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就会形成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会调动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就会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着力点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播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

在课堂上,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会消除学生难以开口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主动。

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提出的问题简单、肤浅或不合逻辑的时候,教师应该在学生思维的探索性、条理性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在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方面给予拓展和挖掘。

当学生提出教师没有预想到甚至是超出教师认识范围的新问题时,教师也要学会随机应变,在与学生共同探讨中,巧妙、合理而准确地加以回答,使课堂气氛更加宽松和谐,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才会发挥得淋漓尽致。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地对待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动学生创新求异,挖掘其可贵之处。

只有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焦虑感,才能使他们在与教师的平等对话中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释放,真正成为敢想、敢说、敢问的学习的主人。

二、优化课堂提问,教给学生提问技巧1.优化课堂提问。

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激活学生思维,还学生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能娴熟地组织课堂教学,更要善于从学生的发言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可以从三方面提出要求,反复训练:一是不要为提问而提问。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况。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敢问、有问题问以及会问,是现今教师应探究实践的课题。

一、创设学生敢于提问的氛围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可以多说这样的话:“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好吗?”“老师是这样认为的,你认为可以吗?”等等,这样,学生对老师才会产生亲近感,才会大胆提出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例如,在学习《溶解》一课时,我问:同学们,现在老师口渴了,很想喝一杯果珍,你们有什么办法在最短时间里冲一杯果珍呢?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最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为老师出谋献计更来劲了,学生马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一言我一语就说起来了:“用筷子不断搅拌。

”“用热水来泡溶解决。

”“用一杯子倒来倒去,这样才快呢!”在这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消除胆怯的心理,毫无拘束、自由而勇敢地表现自我、表述自我。

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总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提供学生有可问的内容南宋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

”课堂教学中,常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疑问。

在学生具备了敢于提问的心理后,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语言、实验、电教等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出让学生善于提问的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展示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折形状》一课时,一开始,教师就做了一个踩生鸡蛋的游戏。

学生在看着老师和同学们一个个踩生鸡蛋后,鸡蛋完好无损,这样,大家的问题就很自然地出来了,学生也就带着许多问题投入到积极的探究活动中去了,这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文/张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然而,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无疑可问、不知道如何去问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现将我的做法与大家交流。

一、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建立积极主动的课堂,使学生“想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较好的激活学生的思维,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学生进行探索问题之前,教师应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情境的创设也应不同,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内需等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师要充分的整合教材以及进行学科之间的整合,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学科知识,并在课堂上经常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发现问题。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让学生说说学懂哪些知识,这时就有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课本上是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块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如果用一块三角形行吗?”我抓住学生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操作、讨论。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另一方面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激发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能问”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问题意识产生的良好条件,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安全的心理环境之中。

对于学生的发问,教师要表示注意的态度;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应采取和学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出现错误,教师应肯定其大胆行为,发现其闪光点;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都应及时做出回答,不因似是而非的回答遏制了学生的问题;教师要面向全体,注意每一个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它是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积极因素;问题意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保证.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对实施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去做呢?一、营造轻松学习环境营造轻松学习环境,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策略. 我们知道,学生产生问题意识,需要一定的前提和基础. 一直以来,由于受过去那种传统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和制约,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因而导致了很多学生不敢提问. 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要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尽量帮助学生解决紧张和害怕的心理,尽量为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时机,鼓励他们大胆地提出质疑,敢于创新,不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和乐于提问. 只有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才能敢于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有两位教师分别上同年级的两个班,他们的教学业务水平几乎相当. 其中一位教师不苟言笑,课堂氛围比较严肃与呆板,导致很多学生的学习情绪较为低落. 当老师提问时,学生明显地不配合,也没有学生愿意举手. 最后,还是在教师的引领下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另外一位教师却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他的课堂氛围比较轻松,他经常激励学生提问,使得学生们都乐于接受他的观点. 这节课学生提问的激情明显高涨. 在课上,有一名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我试过了,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好像也是平行四边形,但我却找不出反例.”这位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积极提问的态度,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善于提问,勇于创新. 随后,顺着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给学生满意的解答. 这样,在教师的一一解答下,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反馈来看,显然后者的教学效果比前者好得多.二、激活学生问题意识“新课标”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学有用的数学,学生有了学习欲望,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走出小教室,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 例如:在教“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我围绕“我当家”的主题,让学生们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结合钱、时间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方程应用题,如要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三、创设情境鼓励提问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依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 因此,教师要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 例如:在教“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让学生拿出自备的线绳折出它的1/4来,折好后,让同桌之间比较长短. 当学生比出长短后,我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时,学生问:“大家折出来的都是线绳的1/4,为什么长短不一样呢?”我表扬这名同学问得好,并让学生把各自的线绳拉直再进行比较,得出:各人自备的线绳长短不一,也就是单位1不相等,所以它的1/4也不相等. 这样,由学生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的去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他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以后他们就愿意去问问题,对于他们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四、故事激发学生善问大家知道,任何事情如果没有用,就用不着花大力气去做. 只有当学生明白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才会想问. 因此,要想办法在学生中造成提问的浓厚氛围. 比如:科学家为中学生树立了很好的问的榜样,让学生认识到爱因斯坦、牛顿、毕昇、李时珍等之所以能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就在于他们能想别人所不能想,问别人所不能问的问题,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认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教师也应该明确指出:能提出好问题的学生与解决问题的学生一样优秀;不会提问的学生绝不是一个优秀学生;没有问题的学生往往也不是好学生,通过自己认真思考而提出探索中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科学能力,从而自觉地把培养问题意识,作为自觉地学习目标之一,不满足于简单、机械的记忆课本知识.五、鼓励学生探索猜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猜想、发现的欲望. 当学生学习一门崭新的课程、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的问题. 例如教材的引言部分,就可以让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平面几何是怎样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代数和几何有什么关系?平面几何将要学习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实际中有什么用?学习平面几何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在教学中经常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就会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总之,让学生多问、善问,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培养和不断训练. 放手让学生自己生疑,比通过被动地回答问题,更能催发学生创造力的萌发. 只有让学生做生疑的主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才会更浓,学习责任才会更强,思维潜能才会更足.。

谈谈对学生问题意识论文

谈谈对学生问题意识论文

谈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探讨学生从小喜欢提问题,因为人天生具有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本能,也正是孩子提问的内在动机。

使学生能够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当学生经过老师的教育、训练,养成了主动提问的习惯之后,我们就不用担心学生不爱学习,不用担心学生死读书,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了立足点和生长点。

怎样保持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四点:1、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学生不敢主动提问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许多学生担心:我提的问题太简单了,老师和同学会嘲笑吗?如果我提出的问题跟今天的上课没有关系,老师会批评吗?如果提出的问题连老师也回答不了,老师以后还会让我发言吗?如果……好多学生往往不敢提问,生怕老师批评或反感,生怕问题浅了引得同学嘲笑。

要克服学生的紧张心理、害羞心理,打消学生的心理疑虑,让学生的心灵得宽松自由的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允许学生自由提问,允许学生提出幼稚可笑的问题。

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性思维,心灵的自由,才会有心理的自由。

因此,要克服学生的这些心理障碍,教师必须具有民主精神,教师与学生之间达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条件。

2、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从课堂教学中看到,教师提问是大量的,学生往往处在被问者的角色上。

教师的提问带有示范性,学生会模仿教师的提问方法。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一个好的问题。

如看到一只烧杯,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这是什么东西?这只杯子有什么用?这只杯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不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类知识性问题,而是应该问这有什么用、这有什么特点等带有思考性的问题,慢慢地,学生会学会从提知识性问题向思考性问题前进,达到提出一个好的问题。

(1)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学会提出合适的问题问题情境指的是学生不能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但可以通过间接的知识来解决的情境。

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论文

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论文

浅谈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当前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这是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

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深思善考。

一、营造宽松的表达与交流氛围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教学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

第一,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意识、释放出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第二,给学生多提供思考的时间,这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精讲”。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就想到哪里。

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因此,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索者、发现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况、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

允许在课堂上情不自禁脱口而出,给出答案,可以不举手随时发言,不必受课堂纪律的约束,激发学生的即时思维。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第三,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出错改正。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问题意识论文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问题意识论文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基石,问题意识不仅包括发现问题的意识,更应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

一、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1、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信息量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经常请教问题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成绩优秀、知识面比较广的,而学习不好或知识面比较窄的学生则很少来问。

这是因为那些善问爱问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对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

2、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势必打破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再满足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而是敢于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就有可能产生探问多种答案的意识。

而有了这种意识,往往可以使思维活跃起来,打破定势,从而启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或探索过程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获得思想方法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3、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能问、会问,才有创新的可能,而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可以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著名科学家、发明家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

二、目前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在教学实践中,高中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是很少有人举手的,他们较少有提问和回答的欲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摘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洽师生关系,学生“敢”问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爱”问,传授发问方法,学生“学”问,恰当进行点拨,学生“会”问,笔者就上述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206-01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心理状态的驱使下,学生通过积极总结,有意识地去发现问题,明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好问是学生的天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首先教师要创设平等的课堂氛围,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要加强课堂讨论,给学生积极的思考空间。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头脑中没有问题,你怎么讲他就怎么听,很被动。

有的学生不会提问题。

而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往往能敏感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因此,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融洽师生关系,学生“敢”问。

“亲其师而信其道”,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因素,它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上的交流,是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统一的对话过程。

比如我在教学北师版小学数
学四年级下《图案欣赏》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六个图案,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这些图案有什么感受?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提问,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

如:老师这些图案很漂亮,我喜欢这些图案;有的孩子会说这些图案是很多的相似的图案;可有的孩子却说,老师这些图案的颜色不一样。

第三个孩子的问题肯定对我们这节课的教学来说,是没有研究价值的,但我们老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不能冷言冷语地给予否定。

应恰当地进行引导评价,比如“你能积极发言老师很喜欢,但老师建议你再观察一下,这些图案的形状和组成,看看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诸如这样的情况,学生在提出问题时,有时候会出现提出的问题很肤浅,不具备研究和探究的价值;有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与我们所要研究的主题背道而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既要明确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要研究的,又不能挫伤孩子提问的积极性。

这样长此以往,才能让学生在求学路上勇敢地问下去。

二、营造问题情境,让学生“爱”问。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时,才会有蓬勃的学习积极性和高度的参与热情。

在为学生营造问题情境时,一般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帮助故事里的主人公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北师版二年级下《除法》时,在课堂开始,我创设了一个唐僧给徒弟们分苹果的故事情境,唐僧有20个苹果,想分给徒弟们。

动画片到此戛然而止,让学生提问质疑。

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
生的探索积极性。

依据上课开始的故事铺垫,学生动手之后,会有不同的分法。

而一种方法是随意分,每个人可多可少,有的孩子会每份一样多。

2、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经过观察、操作,让学生通过反思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比如我在教授数学综合实践课《测量》一课时,让学生回家测量一下自己家里家具的高度或宽度,也可以测量家里门的高度和客厅的大小。

建议孩子保留测量时的照片或录像资料。

在了解学生的情况后,我告诉能够保留录像资料的学生,在测量数据时操作两次并进行录像。

在课堂上,让学生按照实验报告汇报之后,我会让学生观看录像资料,并且让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说出自己的发现。

3、设计小组竞赛,让学生间开展积极竞争,学生都具有极强的好胜心。

凡事都愿意积极争先。

在需要集思广益的问题上,我们还可以采取各个小组竞赛的形式,比如北师版四年级下册练习二第六题的教学时,我就采取此方法。

请各小组通过看情境图并根据已有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并且能够巧妙地解决,从而把这道题进行了适当的扩展。

三、传授发问方法,学生“学”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意味着一堂课的问题越多越好,问题要有主次与轻重,难易适度。

问题必须紧扣教材,紧扣学生特点。

一是要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

即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迁移中发现和提出什么问题。

二是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

即新
旧知识内在联系上提出问题。

三是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

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会提问题,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一般提出问题有下面几种情况:1、课前预习提问,根据教师给学生布置的预习内容。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不懂得问题可以在课堂上提问。

2、依据课题提问,这样的课型一般比较适用于小学高年级。

3、看情境图提问,现在北师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不仅新授课部分有情境图,而且课后练习里也有丰富多彩的情境图,课后练习中也不乏新知识点,看情境图提问是我课堂教学中运用效果最好的提问方式。

4、课堂上发现问题时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备课预设以外的情况。

这时候如果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可以提出来,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寻求答案。

5、讨论时促使学生互相提问,课堂上,遇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时,我们经常会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让他们经历提问、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恰当进行点拨,学生“会”问。

一般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却很少有学生向教师提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有失偏颇。

而教师恰当的引导,对学生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我在教学北师版三册上《游园》一课教学时,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水池的两侧有多长,有的学生提问正面比侧面多出多少米,面对这种情况,我不急于否定,而是直接让学生列式解决正面这段距离比侧面多多少米。

然后适当启发,你能不能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呢?这样
既不挫伤孩子提问题的积极性,又能让他积极地思考有价值的问题。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