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和质谱 红外与紫外光谱
[理学]红外与核磁
•苯酚的红外光谱
• 对甲苯酚的红外光谱
醛酮的红外光谱 • 羰基化合物在 1680~1850cm-1 处有一个强的羰基伸 缩振动吸收峰。醛基C-H在 2720cm-1处有尖锐的特征 吸收峰。 例1:乙醛的红外光谱
1
2
• 羰基若与邻近基团发生共轭,则吸收频率降低:
例2:苯乙酮的红外光谱
• 羧基中C=O伸缩振动与直链酮相同:1725~1700cm-1; • 它的缔和 O-H 伸缩振动在 2500-3000cm-1 范围内有一个 羧酸特征强的宽谱带; • 羧 酸 盐 含 有 两 个 C—O- 的 伸 缩 振 动 :1610~1550cm-1; 1420~1300cm-1
低场• 乙醇的核磁 共振来自 • 化学位移•以四甲基硅烷(TMS)作为标准物,以它的质子峰作 为零点,其他化合物的质子峰化学位移都是相对的:
• 越小,对应的磁场强度高.
0为核磁共振仪的频率。
(3) 吸收峰的裂分 例1: 乙醇的核磁共振谱
c c b a
•积分曲线 高度比(峰 面积)可得 质子比。
•在外场作用下,自旋能级的裂分:
E=h0
核磁共振 • 只有当电磁波的辐射能等于H1的能级差时,才能发生 H1的核磁共振: E射 = h射 = E = h0 所以要使H1发生核磁共振的条件必须是使电磁波的辐射 频率等于H1的进动频率:射 = 0= H0/2 (1) 固定H0,逐渐改变辐射频率射,进行扫描;
a
b
例2: 1,1,2-三氯乙烷的核磁共振谱
H Cl-CH2-C-Cl Cl 1,1,2-三氯乙烷
自旋偶合 (spin coupling) •CH的吸收峰分析:
Ⅲ
Ⅰ Ⅱ
• 自旋偶合通常只在两个相邻碳上的质子之间发生; 一般说来,当质子相邻碳上有 n个同类质子时,吸收峰裂 分为n+1个(不同类质子分裂成(n+1)(n’+1)个)。
有机化学谱学
实例三
R
AcO
O
max= 215nm(C=C-C=O)+30nm (延伸双键)+12nm(-取代) +10nm(-取代) +18nm(-取代)+39nm(环内双键)
= 324nm
实例四
O
max= 215nm(C=C-C=O)+ 30nm(延伸双键)+5nm(一个 环外双键 ) + 12nm( -取代)+18nm( -取代)
沿轴振动,只改变键长,不改变键角
C
C
对称伸缩振动(νs) (2853 cm-1)
不对称伸缩振动 (vas) (2926 cm-1)
亚甲基的伸缩振动
弯曲振动(或变形振动):基团键角发生周期变化而 键长不变的振动称为变形振动。弯曲振动又分为面内
和面外弯曲振动(变形振动)。
+
+
+ +
C
C
C
C
剪式振动(δs)
采用现代仪器分析法,则省时、省力、快速、准 确,样品消耗量少。
本章将重点介绍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征中应用最广的四 种波谱方法:
1、紫外光谱(ultraviolet spectroscopy 缩写为UV)、 2、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oscopy 缩写为IR)、 3、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缩写为NMR) 4、质谱(mass spectroscopy 缩写为MS).
增色效应:使值增加的效应称为增色效应。
减色效应:使值减少的效应称为减色效应。
1.5、 max与化学结构的关系(自学) 应用伍德沃德和费塞尔规则来估算化合物紫外吸收max的位置。 该公式为:
化学反应的原子发射光谱红外光谱质谱质谱核磁共振分析
化学反应的原子发射光谱红外光谱质谱质谱核磁共振分析化学反应的原子发射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分析化学反应的原子发射光谱、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分析是现代化学领域中常用的分析方法。
它们通过对物质的特定性质进行测量和分析,帮助科学家们了解化学反应中的分子结构、反应机制以及不同物质之间的作用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四种分析方法的原理、应用以及在化学科学中的重要性。
一、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发射光谱(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简称AES)是一种通过测量物质产生的可见或紫外光谱来研究其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分析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将样品中的原子或离子激发至高能级状态后,通过跃迁而发射出特定波长的光线,根据光谱的特征可以确定样品中的元素种类和含量。
原子发射光谱具有快速、灵敏、准确、广泛适用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金属分析、地质勘探等领域。
同时,原子发射光谱还与其他分析方法相结合,例如与质谱联用,可以实现对复杂样品的更全面分析。
二、红外光谱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oscopy,简称IR)是一种利用样品对红外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来研究其分子结构和化学键信息的分析技术。
红外光谱分析基于物质分子的振动和转动引起的能量吸收,在不同波数处出现特定的吸收峰。
红外光谱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药物分析、聚合物材料研究等领域。
通过红外光谱,科学家们可以确定分子的官能团、结构特征和化学键的类型等信息,为化学合成和分析提供重要的指导。
三、质谱质谱(Mass Spectrometry,简称MS)是一种通过对样品中离子的质量-电荷比进行测量来研究其组成和结构的分析技术。
质谱分析基于将化合物离子化并加速到一定速度,然后通过对离子进行分离和检测,得到质谱图谱。
质谱在化学和生物化学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质谱分析,可以确定样品中的化合物分子式、分子量、结构以及可能存在的碎片离子等信息。
化学反应的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分析
化学反应的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分析化学反应的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质谱分析导论:在化学领域,为了深入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机理,科学家们经常使用各种仪器和技术进行分析和表征。
本文将介绍四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即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质谱分析。
这些技术在现代化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提供关于化合物结构、功能群、分子质量等方面的信息。
核磁共振质谱: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基于原子核的分析技术,它利用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的行为来研究物质的结构和化学环境。
NMR谱图可以提供关于化合物分子结构、官能团和立体异构体的信息。
通过测定样品中不同核的共振频率和相对强度,可以确定分子中原子的类型和数量。
红外光谱:红外光谱(IR)是一种将样品中分子振动状态转化为光谱图形的技术。
通过测量分子在红外线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峰位和强度,可以确定分子中存在的不同官能团和键。
红外光谱可以用于研究化合物的结构、官能团的存在形式以及有机反应的进程。
紫外光谱:紫外光谱(UV)是一种利用分子吸收紫外线的技术。
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种类和环境可以通过测量它们吸收紫外线的波长和强度来确定。
紫外光谱通常用于研究物质的电子结构、共轭体系和染料的性质。
质谱分析:质谱(MS)是一种通过将样品中的分子离子化并在质谱仪中进行分离和检测来研究分子的化学和物理性质的技术。
质谱图提供了关于化合物分子离子的质量、分子式和结构的信息。
质谱分析可用于确定化合物的分子质量、分子离子峰的相对强度和质谱碎片的结构。
应用:这四种分析技术在化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有机合成中,核磁共振质谱可以用来确定所得产物的结构和纯度;红外光谱可以用来鉴定化合物中的官能团和化学键;紫外光谱可用于研究分子的共轭体系和电子结构;质谱可以用于研究新颖分子的合成和分析。
结论: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质谱分析是现代化学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技术。
它们能够提供关于化合物结构、官能团、分子质量等方面的信息,为科学家们解决化学问题和研究化学反应机理提供了重要工具。
四大名谱(光谱、质谱、色谱、波谱)
I大名谱(光谱、质谱、色谱、波谱)在检测领域,有四大名谱,分别为色谱、光谱、质谱、波谱,四大名谱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每种分析仪器的最大优势,可将两种或三种仪器进行联用来分析样品,联用技术能够克服仪器单独使用时的缺陷。
是未来分析仪器发展的趋势所在。
四大名谱简介:质谱:分析分子或原子的质量,可以推测物质的组成,一般用于定性分析较多,也可定量。
色谱:是一种分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手段,可分辨样品中的不同物质。
光谱:定性分析,确定样品中主要基团,确定物质类别。
从红外到X射线,都是光谱,其应用范围差别很大,是对分子或原子的光谱性质进行分析解析的。
波谱:通常指四大波谱,核磁共振(NMR),物质粒子的质量谱-质谱(MS),振动光谱-红外/拉曼(IR/Raman),电子跃迁-紫外⑴丫)。
1、质谱分析法> 质谱分析法是将不同质量的离子按质荷比(m/z)的大小顺序收集和记录下来,得到质谱图,用质谱图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及结构分析的方法。
> 质谱分析法是物理分析法,早期主要用于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鉴定和结构分析。
> 随着GC和HPLC等仪器和质谱仪联机成功以及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使得质谱法成为分析、鉴定复杂混合物的最有效工具。
recorderJ质谱仪种类非常多,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也有很大的不同。
从应用角度,质谱仪可以分为下面几类:有机质谱仪:由于应用特点不同又分为:①气象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在这类仪器中,由于质谱仪工作原理不同,又有气相色谱-四极质谱仪,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气相色谱-离子阱质谱仪等。
②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同样,有液相色谱-四极质谱仪,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仪,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以及各种各样的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仪。
③其它有机质谱仪,主要有: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MS),傅里叶变换质谱仪(FT-MS)。
波谱学综合解析
• 2.核磁共振波谱
• 1H NMR谱可以准确地判断烷烃异构体,往往比红外 光谱更直观可靠。图是三种辛烷异构体的 1H NMR谱。
•
O
•
CH3-CH = CH―C―O―CH2―CH3
• MS验证:
O
+.OH
麦氏重排
CH3-CH=CH-C-O―CH2―CH3
CH3-CH=CH-C
α-裂解m/z 86
O
• CH3CH2+ • m/z 29
-CH3
O
ß-裂解
CH3―CH=CH-C≡O+ m/z 69 (100%)
•
CH3-CH=CH-C-O+ = CH2
• 红外光谱能够明显地揭示未知物的结构特征, 未知物含有什么或不含有什么官能团和化学键,
• 从谱带位置和强度可以进行判断。
• 近年来在各种文献和标准谱库中已积累 了大量的红外标准谱图,常可用于未知物 的鉴定,即未知样品的处理方法与标准谱 图相同时,红外光谱的谱带位置、峰的强 度以及峰形与标准谱图完全一致时,就几 乎可以肯定两者是同一化合物。近年来又 发展了许多检索程序,使未知物的结构鉴 定变得比较容易。但对于某种不纯净的化 合物,具有同系物、复配物和杂质,未反 应的原料和副产物等,使红外光谱的应用 受到限制。特别是某些新化合物如果还没 有标准谱图,必须用解析谱带归属的方法 来推断未知物的结构。
• 核磁共振波谱(NMR)可以给出1H和13C核的化 学位移,由此得到基团及其周围化学环境的信息。积 分面积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各基团的相对数目。偶合 裂分关系又可以确定基团间是如何连接起来的。因此, 从NMR得到的信息比较直观可靠,即使是尚未收入标 准谱图的新化合物,也可以得到比较肯定的结构信息。 应该注意的是NMR谱中的每一条谱带都必须加以解释。 目前NMR还只能测液体样品,必须寻找一种合适的溶 剂来溶解样品,这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少于mg级的样 品还难于在常规NMR波谱仪上得到满意信噪比的谱图。
第5章 紫外光谱 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和质谱
N N X
NO2
结论:紫外光谱是检测(1)共轭烯烃;(2)共轭羰基化合物 (3)芳香化合物;(4)顺反异构体构型的有力工具。
5.4.2 红移现象和蓝移现象 5.4.3 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
5.5 lmax计算规律
1. 共轭双烯lmax计算规律:
化合物 母体-C=C-C=C- or 双键(参与共轭)(扩展双键) 同环二烯 烷基(R) 环外双键 烷氧基(RO) 烷硫基(RS) 卤素(Cl,Br) lmax(nm) 217(基本值) +30 +36 +5 +5 +6 +30 +5
δ: 7.3
7 6 5 4 PPM 3
H H
H
2
1
0
去屏蔽效应使核磁信号向低场移动。
电子的各向异性效应:去屏蔽效应
例2: CH3CH3
δ:0.86
δ: 5.3
H C H
H感 H
C H
2
PPM
1
0
CH2=CH2
H0
外加磁场
5 4
δ: 5.3
3 PPM 2 1 0
1HNMR
of CH≡CH
乙炔碳是SP杂化,电负较
如果质子的外层电子密度越大,则屏蔽越大, 质子的信号出现在高场,δ值变小。如果质子 的外层电子密度越小,则受到屏蔽越小,质子 的信号出现在低场,δ值变大。
低场 高场
δ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
δ
5.11.3 化学位移δ的表示
由于分子中氢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显示不 同的吸收峰,峰与峰之间的差距,就称为化 学位移δ (chemical shift)
化学反应的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分析
化学反应的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分析在化学领域中,深入研究和理解化学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对化学反应进行准确分析和识别,科学家们发展了多种分析技术,其中包括核磁共振(NMR)谱、红外(IR)光谱和紫外-可见(UV-Vis)光谱。
这些分析技术为化学反应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能够揭示分子结构、反应机理和化学键的性质等信息。
一、核磁共振(NMR)谱核磁共振谱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可以用来分析和确认化合物的结构。
它通过测量核自旋以及其与外部磁场交互作用的方式来工作。
核磁共振谱可以提供关于化合物中不同原子的化学环境和它们之间的化学键的信息。
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核自旋与外部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化合物中的核自旋会受到外部磁场和射频脉冲的影响。
通过测量核自旋在不同磁场强度下的吸收和释放射频能量的频率,可以得到核磁共振谱。
核磁共振谱还可以提供关于化学反应动力学和速率常数的信息。
通过测量峰的强度和面积,可以计算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相对含量,从而确定反应的进程和速率。
二、红外(IR)光谱红外光谱是一种根据物质吸收和发射红外辐射的方式来分析和识别化合物的方法。
红外光谱可以提供关于化合物中的功能团和它们之间的化学键的信息。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是物质中的分子会吸收红外辐射的特定频率,这些频率对应着分子中化学键的振动模式。
每种功能团和化学键都有自己独特的红外频率,因此可以通过测量样品吸收红外辐射的频率来确定其化学组成和结构。
红外光谱可以用于确定化学反应的产物和中间体。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共振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
通过比较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红外光谱,可以确定化学反应的进行和物质转化。
三、紫外-可见(UV-Vis)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是一种利用物质对紫外光和可见光的吸收和发射来分析和识别化合物的技术。
紫外-可见光谱可以提供关于分子能级、电子结构和吸收峰的信息。
紫外-可见光谱的基本原理是物质中的分子可以吸收具有特定能量的光子。
质谱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氢谱区别
质谱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氢谱区别简单来说,质谱,就是测质量的,只不过测定出来的质量数高中只需要看最大值。
最大值就是分子质量。
核磁共振,这个分氢谱和碳谱,碳谱不常用,我大学用的也少,好像不是很好看。
氢谱比较常用,看氢化学环境的,同时还能分析出相邻的氢的情况,这个比较好用。
不过高中好像是只需要看氢数量。
红外,这个是分析官能团用的。
紫外,这个分析未知物质基本没用,不过可以测定已知的物质的含量。
【红外】利用红外光谱对物质分子进行的分析和鉴定。
将一束不同波长的红外射线照射到物质的分子上,某些特定波长的红外射线被吸收,形成这一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
每种分子都有由其组成和结构决定的独有的红外吸收光谱,据此可以对分子进行结构分析和鉴定。
红外吸收光谱是由分子不停地作振动和转动运动而产生的,分子振动是指分子中各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相对运动,多原子分子可组成多种振动图形。
当分子中各原子以同一频率、同一相位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简谐振动时,这种振动方式称简正振动(例如伸缩振动和变角振动)。
分子振动的能量与红外射线的光量子能量正好对应,因此当分子的振动状态改变时,就可以发射红外光谱,也可以因红外辐射激发分子而振动而产生红外吸收光谱。
分子的振动和转动的能量不是连续而是量子化的。
但由于在分子的振动跃迁过程中也常常伴随转动跃迁,使振动光谱呈带状。
所以分子的红外光谱属带状光谱。
分子越大,红外谱带也越多。
【紫外】分子振动能级的能级差为0.05~1 eV,转动能级的能差小于0.05eV,都远远低于电子能级的能差,因此当电子能级改变时,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变化,即电子光谱中不但包括电子跃迁产生的谱线,也有振动谱线和转动谱线,分辨率不高的仪器测出的谱图,由于各种谱线密集在一起,往往只看到一个较宽的吸收带。
若紫外光谱在惰性溶剂的稀溶液或气态中测定,则图谱的吸收峰上因振动吸收而会表现出锯齿状精细结构。
降低温度可以减少振动和转动对吸收带的贡献,因此有时降温可以使吸收带呈现某种单峰式的电子跃迁。
邢其毅《基础有机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紫外光谱 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和质谱)
第5章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5.1 复习笔记一、紫外光谱(UV)1.紫外光谱的产生紫外光的波长范围是100~400 nm,它分为两个区段。
波长在100~200 nm称为远紫外区,这种波长能够被空气中的氮、氧、二氧化碳和水所吸收,因此只能在真空中应用,这个区域称为真空紫外区。
目前真空紫外区在有机化学中用途不大。
波长在200~400 nm 称为近紫外区,一般的紫外光谱是指这个区域的吸收光谱。
波长在400~800 nm范围的称为可见光谱。
常用的分光光度计一般包括紫外及可见两部分,波长在200~800 nm(或200~1000 nm)。
分子内部的运动有转动、振动和电子运动,相应地,分子具有转动能级、振动能级和电子能级。
电子能级的跃迁所需能量最大,大致在1~20 eV(电子伏特)之间。
根据量子理论,相邻能级间的能量差ΔE、电磁辐射的频率ν、波长λ符合下面的关系式ΔE=hν=h×c/λ式中h是普朗克常量,为6.624×10-34J·s=4.136×10-15eV·s;c是光速,为2.998×1010cm·s-1。
2.电子的跃迁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主要有三种电子:σ电子、π电子和未成键的孤对电子(也称n电子)。
基态时,σ电子、π电子分别处在σ成键轨道和π成键轨道上,n电子处于非键轨道上。
仅从能量的角度看,处于低能态的电子吸收合适的能量后,都可以跃迁到任一个较高能级的反键轨道上。
跃迁时吸收能量的大小顺序为n→π*<π→π*< n→σ* <π→σ*<σ→π*<σ→σ*对于一个非共轭体系来讲,所有这些可能的跃迁中,只有n→π*。
跃迁的能量足够小,相应的吸收光波长落在近紫外-可见光区。
其他的跃迁能量都太大,它们的吸收光波长均在200 nm以下,无法观察到紫外光谱。
3.紫外光谱图紫外光谱图是以波长(单位nm)为横坐标,以化合物对电磁辐射的吸收强度或透过率为纵坐标的吸收曲线图。
波谱法及其应用
光谱类型 X射线谱 电子光谱
电子光谱 电子光谱 红外光谱 微波谱、顺磁共振 核磁共振
1.3 分子不饱和度的计算 分子不饱和度即分子中不饱和的程度。
分子的不饱和度计算如下: U=l十n4十(n3-n1)/2 式中n4、n3、n1分别为4价、3价、1价原子的个数。
不饱和度的规定如下: (a)双键(C=C、C=O、C=N)的不饱和度为1。 (b)硝基的不饱和度为1。 (c)饱和环的不饱和度为1。 (d)三键(C≡C,C≡N)的不饱和度为2。 (e)苯环的不饱和度为4。
RL 在非旋光介质中
L R
在旋光介质中
椭圆偏振光
自然光:在沿着同一传播方向上有许多偏振光的集 合,光矢量在垂直于光波传播方向的平面上的各个 方向上对称地平均分布。
自然光通过一些作为起偏器的棱镜后,可以得到 平面偏振光。
1.2.2 分子能级与波谱
分子内的运动有:平动、转动、原子间的相对振动、电 子跃迁、核的自旋跃迁等形式。
1.2 电磁波与波谱 1.2.1 电磁波的性质
从量子观点看,光是由一个个光子组成。每个光子具有 能量:光同时具有波动性和微粒性。
E=hυ=hc/λ=hc υ
h为普朗常数,C为光速, υ为频率, υ 为波数(单位可用cm-1,波数-每cm波中波的个数)。
光的波长越短,波数和频率越大,能量越高。
从波动观点看,光是电磁波。电磁波具有 两个相同位相、互相垂直、又垂直于传播方向 的振动矢量,即电场强度(又叫电矢量和光矢量) 和磁场强度(磁矢量)。
波谱法包括的范围很广。
四谱:红外光谱、紫外与可见光谱、核磁 共振和质谱。
拉曼光谱、荧光光谱、旋光光谱和园二色 光谱、顺磁共振谱都是属于波谱法范畴。
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应用目视比色法。不久 发现了Beer定律。十九世纪末开始了红外和紫外光谱测 定。二十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仪器性能大大提高,实 验方法不断改进和革新。特别是计算机的应用,使波谱 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质谱
子、碎片离子、亚稳离子、重排离子、多电荷离子
等组成,识别这些离子,弄清它们的形成和演变过 程以及峰与峰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析谱图的基础。
一.分子离子
有机分子在离子源中受到电子轰击,失去一个电 子而生成的离子称为分子离子(M+), 对应的峰称为分 子离子峰。M+在质量上等于分子量。分子离子是其它 离子的先驱。 M +e→ M++2e
质谱最基本的信息有两个,即离子的质量和它们 的相对丰度。
质谱的功能主要为:
1)测定分子量 分子量是化学结构的基础。高分 辨质谱仪能精确地测量离子质量,精度达1ppm,即 准确测到四位小数。 2)根据谱图全貌检测其分子结构,根据分子碎裂特 征可确定化合物类型和可能的官能团,从而确定分 子结构。
二.质谱仪器
3.灵敏度 绝对灵敏度:指仪器可以检测到的最小样品量 4.质谱图 仪器直接记录下来的质谱图,是一个个尖锐的 峰。但在文献上都将其简化成以相对强度表示的条 图(或棒图)。它的纵坐标是离子强度,以相对丰 度表示。所谓相对丰度,是以强度最大的峰(称基 峰)为100,其余的峰按与它的比例计算。
§2.有机质谱图中的离子
二.同位素离子
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具有天然的同位素,这就意味着 含有某种元素的碎片在质谱图上不只呈现单峰,而是一组 峰。由天然同位素组成的化合物,在质谱图上常出现比分 子量大1,2,3或更多质量单位的峰。这些就是由重同位素 引起的同位素峰,其强度决定于分子中所含元素的原子数 目和该元素天然同位素的丰度。一般都是以该分子中各元 素中最轻的同位素,也就是丰度最大的同位素组成的峰为 分子离子峰。重同位素组成的峰为分子离子峰的同位素峰 (M+1) , (M+2)。
光谱可以分析物质的成分
光谱可以分析物质的成分
光谱可以分析物质的成分。
光谱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物质与光的相互作用来确定物质成分的方法。
在光谱分析中,光源发出的光穿过待分析的物质,然后通过光谱仪将穿过物质后的光分解成不同波长的光谱。
这些光谱线对应着物质中不同元素的吸收或发射特征。
通过对这些光谱线的分析,可以确定物质中含有的元素及其含量。
光谱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光谱:通过分析物质发射或吸收光的波长来确定物质成分。
常用的光谱分析方法有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质谱(MS)、液质联用(HPLC-MS)、核磁共振(NMR)等。
2. 色谱:通过分析物质在特定波长下的颜色来确定物质成分。
常用的色谱分析方法有拉曼光谱、荧光光谱等。
3. 能谱:通过分析物质对能量的吸收或释放来确定物质成分。
常用的能谱分析方法有X射线能谱(XES)、电子能谱(ES)、核磁共振能谱(NMR)等。
4. 质谱:通过分析物质的质量来确定物质成分。
常用的质谱分析方法有飞行时间质谱(TOF-MS)、四级杆质谱(Q-Q-MS)、离子肼质谱(ICP-MS)等。
5. 热谱:通过分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热性质来确定物质成分。
常用的热谱分析方法有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差示热分析(DTA)等。
这些光谱分析方法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和分析目的进行选择和组合,从而实现对物质成分的准确分析。
四大谱图解析
/nm 177 178 204 214 186 339,665 280 300,665 270
max
13000 10000 41 60 1000 150000 22 100 12
跃迁类型
* * n* n*
n*,n*
n*, n* n* n*
常用术语
红移与蓝移 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叫红 移。 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的现象叫蓝 移,也叫紫移。
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 吸收峰吸收强度增加的现象叫增 色效应。 吸收峰吸收强度减小的现象叫减 色效应。
常用术语
吸收带:由相同的电子跃迁产生的吸收峰,叫..
R带:由化合物n→π*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它具有杂 原子和双键的共轭基团(醛、酮)。例:>C=O, —N=N—。 特点:a. 吸收峰出现区域在250nm~500nm。
(2)核间相对位移引起的振动
(3)………………….. …..转动。这三种运动能量是量子化的, 并对应有一定能级。
电子能级间的能量差一 般为1~20电子伏特 (eV)
振动能级间的能量差约 为0.05~1 eV
转动能级间的能量差小
A
于0.05 eV
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紫外光谱产生:分子在入射光的作用下发生了电子 能级间的跃迁,吸收了特定波长的光波形成
电子跃迁的类型
有机化合物中的电子 σ电子:形成单键的电子。 π电子:形成双键和叁键的电子。 n电子(孤电子对):没有形成化学键的电子,存在
于氧、氮、硫、氯、溴、碘原子上(统称杂原子)。
这些电子统称──价电子
电子跃迁的类型
电子从基态(成键轨道) 向激发态(反键轨道)的 σn 电子 跃迁(*, →*跃 迁)
择极性小的溶剂。在报道紫外数据时应标出 所用试剂。
四大光谱
四大光谱介绍⑴光具有波粒二象性E=hν=hc/λ,λ=c/ν,V=1/ λ。
熟悉波长λ、频率ν、波数、能量E的概念、单位及相互关系。
⑵熟悉电磁波谱图,包括紫外光区、红外光区的划分。
⑶了解分子总的能量E的组成,它包括E平动能,电子运动能E电、分子振动能量E振和分子转动能量E转。
电磁波(光波)照射物质时,分子要吸收一部分辐射,但是,吸收是量子化的,即只吸收某些特定频率的辐射,吸收的能量可以激发电子到较高的能级或增加分子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从而产生特征的分子吸收光谱。
其中电子能级差最大、振动能级差次之,转动能级差最小。
只有恰好等于某个能级差时,分子才能吸收。
⑷了解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分子中不同的基团表现出不同的吸收特征,因此,确定分子的吸收光谱可以推测分子可能存在的官能团。
⑸了解分子能级裂化与光谱的关系。
读者要了解吸收光谱的分类,以及电磁波谱区域与相应波谱方法的对应关系。
①紫外光谱法:波长在200—400nm的近紫外光,激发n及π电子跃迁②红外光谱法:波长在2.5—15μm激发振动与转动③核磁共振波谱法:波长在无线电波1—1000m激发原子核自旋能级。
质谱不同于以上三谱,不属于吸收光谱。
它不是描述一个分子吸收不同波长电磁波的能力,而是记录化合物蒸汽在高真空系统中,受到能量很小的电子束轰击后生成碎片正离子的情况。
⑹光吸收定律透射率T=透射光/入射光=I/I0,吸光度A=-logT=εbc(L-B定律)⑺物质吸收谱带的特征主要特征:位置(波长)及强度(几率)1、分子轨道形成与ζ,π及n轨道。
读者应习惯于用分子轨道表示分子结构。
处在分子轨道中的价电子主要涉及ζ,π,n,价电子的跃迁产生uv:ζ→ζ* π→π* n→n* 其能量次序大致为ζ<π<n<π*<ζ*据此,可以比较不同类型能级跃迁所需能量的大小,以及与吸收峰波长的关系。
2、电子能级和跃迁类型ζ→δ* 200nm以下,远红外区,饱和碳氢化合物,例如,CH4λmax=125nm。
有机四大谱的原理及应用
有机四大谱的原理及应用1. 什么是有机四大谱有机四大谱,指的是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谱这四种常用的有机化合物分析技术。
它们通过不同的原理和方法,可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功能和性质进行分析和表征。
2. 质谱质谱是一种通过测量分子或原子在电离后的质荷比,从而获得样品中化合物的信息的技术。
其原理是将样品分子电离生成离子,并根据其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和质荷比进行分析。
质谱可用于确定分子的分子量、元素组成以及化合物的结构等。
在有机化学中,质谱常用于鉴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分析有机反应的机理。
通过质谱,可以准确地确定化合物的分子量,并确定分子中含有的各种官能团和基团。
此外,质谱还可用于分析复杂混合物中的组分和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含量。
在质谱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有电子轰击质谱(EI质谱)和化学电离质谱(CI质谱)等。
3. 红外光谱红外光谱是通过测量有机化合物与红外辐射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信息的一种技术。
红外光谱的原理是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各种化学键在特定频率范围内的振动吸收。
通过比较样品吸收红外辐射的频率和强度与标准库中的数据,可以确定化合物中含有的官能团和基团。
红外光谱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研究中,可用于鉴定和确认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官能团以及含氢基团的位置。
此外,红外光谱还可以用于分析化学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以及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组分和含量。
4. 紫外光谱紫外光谱是一种通过测量有机化合物在紫外光区的吸收和散射来获得有关分子结构和功能的信息的技术。
紫外光谱的原理是有机化合物中的π电子跃迁所引起的吸收。
通过分析吸收的波长和强度,可以确定化合物的电子结构、键合特性以及共轭体系的存在。
在有机化学中,紫外光谱可用于确定有机分子的电荷转移性质、键合长度以及溶剂和温度对电子特性的影响。
此外,紫外光谱还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和环境分析等领域,可用于定量分析、药物研发和环境监测等。
5. 核磁共振谱核磁共振谱是通过测量有机分子中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下的共振吸收信号来获得分子结构和官能团信息的一种技术。
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
(P86)
化学方法
有机分子结构的测定
物理方法:
红外光谱、紫外光谱、 核磁共振、质谱。
优点:快速、微量、准确
红外吸收光谱:是分子中成键原子振动能级(伸
缩振动和弯曲振动)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
有机四大谱及其特点
有机四大谱: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 核磁 共振谱、质谱
UV
优点样准品确用快量速少
上式关系时,H1可以吸收特定波长的光波,从 低能态排布方式可转变成高能态的排布方式。 即产生了“共振”。
4、核磁共振:具有磁性原子核吸收能量,从低能 态跃迁到高能态的现象。
5、实现“共振”的办法:用恒定的频率的无线电 波照射,通过改变外磁场强度的方法来实现共振。
核磁共振波谱仪:连续波扫描NMR和FT-NMR
C—H伸缩振动3300cm-1(700-600 cm-1) CC伸缩振动: 2100-2140cm-1
芳H伸缩振动3100-3000cm-1 单核芳环骨架C=C伸缩振动1600、1580、1500、 1450cm-1(强度与分子对称性有关)
五、各类化合物的特征的红外吸收光谱
1、烷烃:
C—H伸缩振动:2850cm-1和3000 cmC-H(CH3)面内弯曲:1460(不对称)和1380(对称) -(CH2)n- (n>=4)面内弯曲:一般在720 cm-1处有特征峰
为了去除测定时的仪器频率的影响规定测得的化学位移值要除以仪器的频率因四甲基硅烷中由于硅的电负性很小故h周围的电子云密度较大化学屏蔽作用大且同时有12个等同的质子只给出一个特强信号故硅烷中的h在最高的磁场强度下共振吸收把它的吸收位置当作零点这样可使大多数的核磁共振信号都出现在tms的低场一侧化学位移值
化学反应的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质谱紫外光谱分析
化学反应的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质谱紫外光谱分析化学反应的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质谱和紫外光谱分析化学反应是研究化学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在化学研究中,为了深入了解反应过程,许多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
其中,核磁共振谱(NMR)、红外光谱(IR)、质谱(MS)和紫外光谱(UV)是具有广泛应用的常见分析工具。
本文将重点介绍这些分析技术的原理和在化学反应研究中的应用。
一、核磁共振谱(NMR)核磁共振谱是一种通过测量磁场中原子核共振现象得到的谱图。
它可以提供关于分子结构、化学环境和分子运动性质的信息。
核磁共振谱可以分为质子核磁共振谱(1H-NMR)和碳核磁共振谱(13C-NMR)等多种类型。
在化学反应中,核磁共振谱可用于确定反应物、产物的结构,分析反应物的纯度以及跟踪反应进程。
例如,可以通过1H-NMR谱图来监测反应物的消失和产物的生成。
通过对谱图中峰的大小和形状的分析,可以确定反应物的转化率和产物的结构。
二、红外光谱(IR)红外光谱是通过测量物质吸收红外光的能力来研究物质结构和化学键的分析技术。
红外光谱可以提供关于分子中功能团的信息,如羟基、羰基、氨基等。
在化学反应中,红外光谱可以用于分析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化学键的变化。
通过比较反应物和产物的红外光谱图,可以确定反应中发生的功能团的变化,并验证反应的成功与否。
红外光谱还可以用于监测反应进程,例如判断反应是否完全进行。
三、质谱(MS)质谱是利用物质离子的质量和数量比对物质进行分析的技术。
质谱可以提供有关分子的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结构和元素组成的信息。
在化学反应中,质谱可以用于确定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以及其质量之间的比例。
通过质谱图,可以得到反应物和产物离子的质量和相对丰度的信息,进而得到反应的转化率和产物的结构。
四、紫外光谱(UV)紫外光谱是一种测量物质对紫外光吸收的能力来研究物质结构和分析化合物的技术。
紫外光谱可以提供有关物质电子的能量转换和分子间电子转移的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cm(2H)
2cm(1H)
8cm(4H)
14cm(7H)
五、共振吸收峰(信号)的数目
一个化合物究竟有几组吸收峰,取决于分子中H核
的化学环境。
有几种不同类型的H核,就有几组吸收峰。
例如:
CH3 CH2 O H
ab
c
Ha Hb Hc
屏蔽效应: Ha Hb Hc
六、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低分辨率谱图
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谱仪测定CH3CH2―I 或C2H5OH 时 CH3―和―CH2―的共振吸收峰都不是单峰,
1. 化学位移的由来 —— 屏蔽效应
化学位移是由核外电子 的屏蔽效应引起的。
若质子的共振磁场强度只与γ(磁旋比)、电磁波照
射频率v有关,那么,试样中符合共振条件的1H都发 生共振,就只产生一个单峰,这对测定化合物的结构是 毫无意义的。实验证明:在相同的频率照射下,化学 环境不同的质子将在不同的磁场强度处出现吸收峰。
2. 由峰的强度(峰面积或积分曲线高度),可以判 断各类H的相对数目;
3.由峰的裂分数目,可以判断相邻H核的数目; 4. 由峰的化学位移(δ值),可以判断各类型H所 处的化学环境; 5. 由裂分峰的外形或偶合常数,可以判断哪种类型 H是相邻的。
2.分子式为C3H60的某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如下,试 确定其结构。
Ha Hb
首先,分析―CH3上的氢(以Ha表示): 它的邻近―CH2―上有两个H核(以Hb表示),Hb
对Ha的影响可表示如下:
∵ H核的自旋量子数I = 1/2,在磁场中可以有两 种取向,即:
+ 1/2(以↑表示)和 -1/2(以↓表示) 这样,Hb的自旋取向的排布方式就有以下几种情况:
1/2 + 1/2 = 1 1/2 + (-1/2) = 0 (-1/2) + 1/2 = 0
CH3-CH2-CH2-CH2-CH3
偏共振去偶13C NMR波谱
特点:可获得与碳相连的氢与该碳偶合的谱图,而 与碳相间的氢核偶合很弱,可以消除掉,峰的分 裂数与碳直接相连的氢有关,遵守n+1规律。
CH3 Cl
CH3
CH2
or
§12-7 质谱 一、质谱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使待测的样品分子气化,用具有一 定能量的电子束(或具有一定能量的快速原子)轰 击气态分子,使气态分子失去一个电子而成为带正 电的分子离子。分子离子还可能断裂成各种碎片离 子,所有的正离子在电场和磁场的综合作用下按质 荷比(m/z)大小依次排列而得到谱图。
信号 吸 收 能 量
0 低 场 H0 高 场
二、核磁共振仪示意图 扫描方式:
1、扫场:电磁波的频率不变,改变磁场强度; 2、扫频:电场不变,电磁波的频率改变。
H0
N
S
输入
输出
二、化学位移和屏蔽效应 定义:在照射频率确定时,同种核因在分子中的化学 环境不同而在不同共振磁场强度下显示吸收峰的现象 称为化学位移。因此一个质子的化学位移是由其周围 的电子环境决定的。
云密度↓,屏蔽效应↓,共振信号→低场。例如:
高场
低场
Hb Ha βC αC I
屏蔽效应: Hb Ha
ii、电负性距离质子越近,化学位移值越大(如溴 对甲基的影响);
CH3-Br 2.68
CH3CH2Br CH3CH2CH2Br
1.65
1.0
iii、吸电子诱导效应具有加和性
CH3Cl 3.05
CH2Cl2 5.33
其方向与外加磁场方向H0 一致,相当于
在 Ha 周围增加了两个小磁场。 这样,发
生共振吸收所提供的外加磁场要
H0,
共振信号将在 H0 处出现。
相当于增加两个方向相反的小磁场,它 们对 Ha 的影响相互抵消, 共振信号仍在
H0处出现。
H0
其方向与外加磁场H0 相反, 相当于增加
(-1/2) + (-1/2) = -1 两个与H0方向相反的小磁场, 共振信号
H实
2
H(0 1 )
H0 高场
2. 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
化学位移的差别约为百万分之十,精确测量十分 困难,现采用相对数值。以四甲基硅(TMS)为标准 物质,规定:它的化学位移为零,然后,根据其它吸 收峰与零点的相对距离来确定它们的化学位移值。
低场
高场
9 8 7 6 6 5 4 3 2 1 零 -1 -2 -3 点 TMS
CHCl3 7.24
规律:吸电子的诱导效应使质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降低,
屏蔽效应降低,化学位移值变大
高场
Ha
低场
C O Hb
屏蔽效应: Ha Hb
(2)磁各向异性效应: A.双键碳上的质子
烯烃双键碳上的质子位于π键环流电子产生的感生
磁场与外加磁场方向一致的区域(称为去屏蔽区),去 屏蔽效应的结果,使烯烃双键碳上的质子的共振信号移
谱图上只有一个单峰,说明分子中所有氢核的化学 环境完全相同。结合分子式可断定该化合物为丙酮。
3. 某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3H7Cl,其NMR谱图如下图 所示:
3 2 2
试推断该化合物的结构。 解: 由分子式可知,该化合物是一个饱和化合物; 由谱图可知:
(1) 有三组吸收峰,说明有三种不同类型的 H 核; (2) 该化合物有七个氢,有积分曲线的阶高可知a、b、 c各组吸收峰的质子数分别为3、2、2;
U 2276 5 2
➢不饱和度意义:
U 0 分子中无双键或环状结构 U 1 分子中可能含一个双键或一个环 U 2 分子中可能含两个双键,或一个双键 环,或一个叁键 U 4 分子中可能含苯环 U 5 分子中可能含苯环 一个双键
13C NMR波谱
将在 H0 处出现。
同理,也可画出Ha对Hb的影响。
由此可见,裂分峰的数目有如下规律: 峰的数目 = n + 1 n:为相邻H核的数目
七、偶合常数
每组吸收峰内各峰之间的距离,称为偶合常数,
以Jab表示。下标ab表示相互偶合的磁不等性H核的种 类。
Jab
Jab
偶合常数的单位用Hz表示。偶合常数的大小与外 加磁场强度、使用仪器的频率无关。
向稍低的磁场区,其 δ = 4.5~5.7。
同理,羰基碳上的H质子与烯烃双键碳上的H质子 相似,也是处于去屏蔽区,存在去屏蔽效应,但因氧原 子电负性的影响较大,所以,羰基碳上的H质子的共振 信号出现在更低的磁场区,其δ=9.4~10。
B.三键碳上的质子:
碳碳三键是直线构型,π 电子云围绕碳碳σ键呈筒型分
核外电子对H核产生的这种作用,称为屏蔽效应(又 称抗磁屏蔽效应)。
显然,核外电子云密度越大,屏蔽效应越强,要发 生共振吸收就势必增加外加磁场强度,共振信号将移向 高场区;反之,共振信号将移向低场区。
低场
屏蔽效应 ,共振信号移向高场 去屏蔽效应 ,共振信号移向低场
因此,H核磁共振的条件是:
2
值得注意的是: 自旋偶合与相互作用的两个H核的相对位置有关,
当相隔单键数≤3时,可以发生自旋偶合,相隔三个以
上单键,J 值趋于0,即不发生偶合。
磁等性H核之间不发生自旋裂分。如CH3—CH3只 有一个单峰。
八、谱图解析 1.
一张谱图可以向我们提供关于有机分子结构的如下信息
1. 由吸收峰的组数,可以判断有几种不同类型的H 核;
布,形成环电流,它所产生的 感应磁场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 故三键上的H质子处于屏蔽区, 屏蔽效应较强,使三键上H质 子的共振信号移向较高的磁场 区,其δ= 2~3。
Example
H3C CH3
H
H
CC
H
H
H
0.96
5.84
7.2
H0 CO
H0
R+
_ C O_
H
H
R' + Hg
Hg
+
_
_
H
H
+
0.3ppm
(1)屏蔽效应强,共振信号在高场区(δ值规定为0),
绝大多数吸收峰均出现在它的左边。
(2)结构对称,是一个单峰。
(3)容易回收(b.p低),与样品不反应、不缔合。
三、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凡影响电子云密度的因素都将影响化学位移。其中
影响最大的是:诱导效应和各向异性效应。 i 电负性的影响: 元素的电负性↑,通过诱导效应,使H核的核外电子
H核在分子中不是完全裸露的,而是被价电子所包 围的。因此,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由于核外电子在垂 直于外加磁场的平面绕核旋转,从而产生与外加磁场 方向相反的感生磁场H’。这样,H核的实际感受到的 磁场强度为:
H 实 H0 H ' H 0 H 0 H 0 (1 )
式中:σ为屏蔽常数
而是多重峰。 产生的原因: 相邻的磁不等
性H核自旋相互作 用(即干扰)的结 果。这种原子核之 间的相互作用,叫做自旋偶合。由自旋偶合引起的谱线 增多的现象,叫做自旋裂分。
偶合表示核的相互作用,裂分表示谱线增多的现象。 现以CH3CH2―I为例,讨论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作用:
Ha Hb
Ha C C I
(3) 由化学位移值可知:Ha 的共振信号在高场区,其 屏蔽效应最大,该氢核离Cl原子最远;而 Hc 的屏蔽效应 最小,该氢核离Cl原子最近。
结论:该化合物的结构应为:
a bc
=1 NMR 11.3 (单峰 1H) 2.3 (四重峰 2H) 1.2 (三重峰 3H)
质子去偶13C NMR波谱:可以去掉H核对 13C碳自旋偶合,得到分子中不同环境碳 的简单谱图。
特点:可确定碳的种数
13C NMR化学位移:0~250ppm 规律:sp3杂化碳:0~100ppm Sp2杂化碳:100~210ppm 羰基碳:170~210ppm i=-2.6 + 9.1n + 9.4n-2.5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