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1_1

合集下载

20201102初三语文(统编版)抓变化,探主旨(3)——于环境、心绪变化中读《故乡》-1教学设计

20201102初三语文(统编版)抓变化,探主旨(3)——于环境、心绪变化中读《故乡》-1教学设计
“抓变化,探主旨(3)——于环境、心绪变化中读《故乡》”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020QJ09YWTB033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学期
课题
抓变化,探主旨(3)于环境、心绪变化中读《故乡》
教科书
书名:《语文》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7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刘桃
北京市十一晋元中学
2.出示学生疑问:《故乡》这篇小说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我们今天读这篇小说还有意义吗?
3.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读这篇小说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改变社会的民族责任心。
五、
课后作业
1.阅读老舍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勾画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并说说自然环境的变化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文中说:“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了这地步了,但我们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发挥想象,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300字左右)
3.解决同学课前疑问:“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两句话的意思。
4.引导学生从抓关键词、从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议论句。
2分钟
四、
反思总结
拓展延伸
环节三:“读”作者
1.通过以上学习,明确小说云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语句、抓关键词等,学会分析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通过分析议论抒情句,阅读助读资料,深入理解小说主题,从而理解作者的深沉情怀。

《故乡》优秀教案(精选5篇)

《故乡》优秀教案(精选5篇)

《故乡》优秀教案(精选5篇)《故乡》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乡》优秀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乡》优秀教案1【设计思想】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

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本文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实施方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1.读各自圈划查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九年级《故乡》教案

九年级《故乡》教案

九年级《故乡》教案一、教材说明、分析(内容、地位和作用):《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是鲁迅的小说名篇,具有卓绝的艺术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编者把它放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也是初中生正式开启小说阅读的第一课,对它的教育功能的肯定可见一斑。

本单元的编者意图是通过《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这三篇内容丰富多彩,文笔摇曳多姿名家名作,给学生带去不同的审美享受,也激发他们对人生社会的无尽思索;在学生已有的小说阅读积累上,进一步学习小说的叙事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等。

二、学情分析:初一和初二年级时各学了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本文较易理解。

但文中的议论有难度,因此理解议论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本文的重点,学生已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4课时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背景介绍,字词,默读划分层次。

2.第一部分。

分析“我”回乡。

初中故乡教案

初中故乡教案

初中故乡教案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感悟故乡情怀,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表达。

2. 学会从文学作品中体会故乡情怀,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我”与“故乡”的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感悟故乡情怀。

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作品,了解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提问:“故乡”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分享对故乡的印象。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乡》,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故乡》的基本情节,分析主人公“我”与故乡的关系。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我”与“故乡”的象征意义。

3. 讲解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如故乡的自然风光、人文环境等。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故乡对自己的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五、感悟故乡情怀(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情感。

2. 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感悟故乡情怀。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乡情怀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故乡》,引导学生感悟故乡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悟故乡情怀。

故乡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故乡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14.故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⑵了解对比手法⑶领会经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2、情感与价值:培养先生热爱本人的家乡,建设本人的家乡。

3、过程与方法:采用讨论的方法,引导先生理解人物抽象及小说主题。

二、教学重点:分析闰土这一人物抽象难点:理解对比的写法。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曾经分析了小说的情节,理解了文章的梗概,并分析了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节课我们接着分析闰土的人物抽象。

讲新课前,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描绘一下鲁迅的故乡。

1.课前练笔鲁迅笔下记忆中的“故乡”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同学们,你能用本人的言语来描绘它的美丽吗?它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戴着“明晃晃”的、“雪白”色的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雪地上各种颜色的鸟: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在这里,没有一种颜色不是艳丽的、明丽的,任何两种颜色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它构成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

2、课文中几次写到闰土?3、对于少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言语)讨论:①少年闰土的表面是怎样的?②少年闰土的动作语态是怎样的?③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④少年闰土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⑤少年闰土具有甚么样的特点?4、对于中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言语、神情)讨论:①闰土的表面发生了甚么样的变化?②闰土的动作语态发生了甚么样的变化?③闰土对“我”的态度发生了甚么样的变化?④闰土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甚么样的变化?⑤中年闰土具有甚么样的特点?考虑:我从文中,看出闰土是的人。

5、甚么缘由使闰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6.小结:小说经过表面、动作、言语、神态等多角度对比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典型农民抽象。

初中故乡课文教案

初中故乡课文教案

初中故乡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创新思维。

(3)学会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词和短语,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2)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歌曲等引导学生回忆故乡的风土人情。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故乡的特色和故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词和短语。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取一个修辞手法或表达技巧,进行示范讲解。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2)结合课文内容,讲解故乡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能,创作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

6.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生词和短语。

2. 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主题,撰写一篇读后感。

3. 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一次故乡文化调查活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故乡的风土人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小学语文故乡教学设计教案

小学语文故乡教学设计教案

小学语文故乡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图画、文字、音乐的结合,展示自己的家乡风貌,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让学生了解自然与人文景观,通过有机整合语言艺术活动和非语言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启迪学生的创造力。

3、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和文化传承,倡导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自信,发现自身文化特色,尊重他人文化价值。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以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为基础,通过有关课文和图片,组织学生进入“故乡”主题,探究家乡的山、水、田、园、城、村、人等景点和故事,有机整合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文化,感受家乡乡土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①掌握故事,挖掘文化内涵。

②运用图画和语言进行综合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倡导多元文化和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过程:1、热身:播放家乡风光视频,激发学生情感,轻松愉悦地进入教学主题。

2、教学设计:1)展示:教师通过播放家乡风光图片,引导学生逐个描绘图片中所展现的风景或场景,有序展开学生情感教育,从而体验到家乡的情感。

2)核心教学:a、视听交流。

b、商量和填写电子档。

3)巩固:教师设计有关家乡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题材的绘画课程,让学生借助图画,实现对故乡美好的表达。

4)拓展:利用家家有故事,家家有传承的家传古谣,展开音乐课程,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寻找与自己生活现实的共鸣。

五、教学手段:图片、媒体课件、小黑板、电子档、反思小结、轮播图等。

六、教学反思:本次课程教学,使学生发现文化多样性,培养学生对家乡情感的热爱,并且在语言和非语言表现方面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还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教育变得更加有趣。

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还需要为家庭和父母设想更多的教育机会,并且应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心,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创新,发掘自己的文化潜力。

七、课堂感悟:学生在家乡教育过程中,既有他们的家庭生活经验,又充满了对世界的想象和探究,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担忧。

《故乡》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语文精选范文

《故乡》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语文精选范文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写法。

2、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的目的。

3、情感目标:⑴感悟作品中人物复杂的感情。

⑵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1、学习文中几组对照描写,把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2、领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同学们能随口说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吗?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写作背景简介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

这篇游说是鲁迅在1912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这篇小说。

三、整体感知课文1、这是一篇小说,同学们回顾一下,小说有哪三要素?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围绕“故乡”写了几个什么情节?3、在故乡的活动是本文的主要情节,但中间还穿插了一件什么事?从记叙的顺序上看,这叫什么顺序?插叙这个情节的目的是什么?四、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1、指名朗读描写回忆中的故乡的语段,思考:作者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读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2、文中还有什么地方描绘了景物?找出来读一读。

⑴设想一下:假设你是文中的“我”,当你即将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时,你的心情会怎样?渐近故乡时,“我”见到故乡如此萧索、荒寂的景象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⑵学生就这段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3、这是两幅完全不同的图画,现实中的故乡和记忆中的故乡景色真的有如此大的区别吗?“我”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感受呢?4、分析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尊敬的教师,以下是针对《故乡》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故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分析《故乡》的主题和内涵;2. 培养学生对于故乡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通读《故乡》,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2. 作者背景: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3. 语言表达:分析作家的语言手法,理解其中的意义;4. 文学鉴赏:分析故事背后的哲理和文化内涵;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本课将学习的文学作品《故乡》,引导学生先思考并回答关于故乡的问题,为学习创造背景。

2. 阅读与分析(15分钟)学生分组阅读《故乡》,并且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b) 故事中所描绘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c) 故事还包含哪些主题和问题?d) 故事中有没有你感同身受的地方?每个小组可以派出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3. 作者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对于理解故事有何帮助。

4. 语言表达(15分钟)教师将选择几个关键的段落,让学生分析其中语言表达的特点和作用。

学生可以注意以下方面:a) 描述的细节和用词的特色;b) 描写的句式和修辞手法;c) 这些语言手法有何作用。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5. 文学鉴赏(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故乡》所蕴含的哲理和文化内涵,学生可以思考以下问题:a) 故乡与人对于过去的认同和回忆;b) 作品中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思考;c) 作品中的暗示和隐喻;d) 作品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念。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者个人写作方式表达他们的理解和思考。

6. 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思考:故乡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的意义是什么?对于人生的发展和进步有什么启示?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故乡》,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以及对于故乡情感的认知和理解。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故乡》编选在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本单元编选了反映少年生活的几篇文章,有《孤独之旅》、《心声》,还有少年视角的《我的叔叔于勒》。

因为《故乡》中有少年闰土的描述,所以也被收入在内。

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既可以引入对小说知识学习,又可以为后面学习小说打下基础。

《故乡》写于1921年,后编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10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表达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作品是相当有深意的。

《故乡》这篇文章篇幅很长,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

它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组织起来,并通过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遇与精神痛苦,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存在隔膜的深沉忧虑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学情分析本文出现在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根据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原则,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应当交给学生,因此,教师的引导成为关键。

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对于文章部分内容学生却并不陌生,文中关于闰土和鲁迅的故事《少年闰土》学生以前学过,自然兴趣较浓。

教学时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法,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求获得最佳效果。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分为以下两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让学生一起来探讨主题;2.让学生把握文章中对比的写法。

而教学难点则定为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之中流露出的对未来生活的展望。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故乡
教案概述: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的特点和特点;
2.理解故乡的意义和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4.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散文的特点和特点
-理解故乡的意义和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文《故乡》
-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参考资料
-打印的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10分钟)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描绘故乡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回忆。

-启发学生讨论故乡对一个人的意义和情感的重要性。

第二步:阅读理解(30分钟)
-学生独立阅读《故乡》一文。

-整理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他们的理解。

第三步:分析文本(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故乡》的文本结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四步:写作训练(30分钟)
-学生以《故乡》为题材,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和回忆。

-教师提供写作指导和素材,例如写作框架、词汇和句子结构。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彼此的作文,提出改进意见。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1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学生评价自己在本课中的学习成果,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延伸:
1.鼓励学生分组或个人采访家乡老人或父辈,了解他们对故乡的情感和记忆,并展示采访结果。

2.结合其他散文作品或小说,帮助学生扩展对乡愁和故乡的理解。

3.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让他们通过朗诵来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教学反思:。

13《故乡》省一等奖【一等奖教案】(1)语文版

13《故乡》省一等奖【一等奖教案】(1)语文版

第四单元13故乡一、素质教育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二、教学重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三)讨论课文段落: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一一在故乡一一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一(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二(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

对少年闰土的回忆一一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一一小市民习性更厉害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

初中语文课教案故乡教案

初中语文课教案故乡教案

初中语文课教案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故乡》的创作背景,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内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鲁迅的生平介绍、小说创作的背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乡》的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把小说的标题定为《故乡》?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小说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内涵。

2.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探讨。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2. 推荐一本关于故乡的文学作品,简要介绍其内容并说明推荐理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故乡》,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深刻的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激发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初中人教版语文故乡教案

初中人教版语文故乡教案

初中人教版语文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理解课文内容。

3.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文学鉴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以故乡为题材,写一篇短文。

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欣赏。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发展。

3.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4. 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年级上册《故乡 》第1课时PPT课件

九年级上册《故乡 》第1课时PPT课件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 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 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 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 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 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举家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又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
闰土
中年闰土
描写方法
描写内容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有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
外貌描写
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 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像是松树皮 ( 饱经风霜 )
动作、语言、 神态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
( 迟钝麻木)
对“我”的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 (和“我”之间
态度
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动作描写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幸福的希望寄托 在神灵身上
重点探究

描写方法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年轻美丽,“豆 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外貌描写
腐西施”
( 人老色衰)
动作描写
终日坐着
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 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
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动作、语言、神 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

勇,热情、纯真(活泼机智)
对“我”的 (“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 )
态度
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生活的态度
热爱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故乡教学设计板书

故乡教学设计板书

故乡教学设计板书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深沉的记忆。

它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承载着我们无数段美好的回忆,也是我们教育的起点。

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故乡元素设计板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感受和珍惜故乡,成为了每位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故乡图景板故乡的美是多样的,形式各异,可以是山川河流,可以是农田村庄,可以是建筑独特又典雅的老街,可以是民俗风情浓厚的节日庆典。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制作故乡图景板,将故乡风景的多样性展现给学生。

例如,教学内容与故乡风景相一致的话,可以在板书上绘制山水、村庄等图案;若是教授关于故乡的文化历史知识,可以在板书上设计故乡的建筑、节庆等元素。

绘制故乡图景板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图像,通过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认同。

二、故乡探索历险板故乡的探索是无穷的旅程。

每一个故乡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传统和自然资源,这使得故乡具有了无尽的发现之旅。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块“故乡探索历险板”,将教学内容与故乡地理、历史、文化等元素有机结合。

教师可以创建一个类似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板书上的线索和任务来探索故乡的各个角落,了解故乡的历史名人、传统手工艺、风土人情等。

这样的设计,既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又能增强学生对故乡的情感认同,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故乡文化堂板书故乡的魅力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个“故乡文化堂”的板书,将故乡的艺术、文化、习俗等元素有机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例如,通过绘制故乡传统民间艺术形象、介绍故乡特色的习俗和节日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故乡的文化魅力。

同时,可以通过展示故乡的诗词、歌曲、舞蹈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四、故乡故事馆板书故乡的故事如同一粒粒珍珠,串联成美丽的记忆项链。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立一个“故乡故事馆”的板书,将故乡的传说、历史故事、名人轶事等搬上板书。

通过绘制故乡故事的场景、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故乡的历史和文化。

故乡教案 (2)

故乡教案 (2)

故乡教案一. 教案概述本教案以故乡为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知识,了解故乡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家国情怀。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全面的教学内容,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了解故乡。

二.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描述故乡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等基本特点。

–了解故乡的历史文化背景,知晓故乡的名人和历史事件。

–熟悉故乡的传统习俗、特色食物等文化元素。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故乡的特点和特色。

–学会运用地图等工具,定位故乡在全国的位置,以及周边各个地区的位置关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三. 教学内容本教案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故乡的地理特点–地理位置:介绍故乡所在的具体位置和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

–地貌:描述故乡的地貌特点,如山地、平原、河流等。

–气候:了解故乡的气候类型和季节变化。

–自然资源:介绍故乡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2.故乡的历史文化–历史背景:展示故乡的历史发展概况,如建城年份、重要历史事件等。

–名人事迹:介绍故乡的著名人物和其事迹。

–历史遗迹:介绍故乡的历史遗迹,如古建筑、碑碣等。

3.故乡的文化特色–传统习俗:了解故乡的传统习俗,如节日庆祝活动、婚嫁习俗等。

–特色食物:介绍故乡的特色食物及其烹饪方法。

–民间艺术:了解故乡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如歌舞、戏曲等。

四. 教学活动1.地理实地考察–借助地图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亲身感受故乡的地理特点,学生们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地形地貌等方面的知识。

2.历史文化展示–学生可自由组成小组,展示故乡的历史文化,包括历史事件、名人事迹等。

通过展示,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传统习俗体验–学生通过学习故乡传统习俗,组织实际参与其中,比如模拟节日庆祝活动,亲身体验故乡的传统文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要求1·明确教学重点2·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做好预习教学重点1·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1·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原因。

2·本文结尾的议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

应该怎样理解它的深刻含义与作用?(分析:这句充满哲理的名言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

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只要大家一起去斗争、实践,就能创造出一条美好的生活道路。

这种富有哲理的议论,使小说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增加了作品的亮色,起了鼓舞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与信心的作用。

)教具准备少年闰土画像课时安排1、2课时: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分组讨论预习题。

3、4课时:精读课文,全班讨论,理解文章主体思想。

预习作业1·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2·小说的要素是:、、。

3·故事情节分为、、、。

4·《故乡》选自《》,作者,写于,在这前十年,中国爆发了革命。

5·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某个事物,它可以是某个人物、事件、实物……,小说就是围绕线索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

阅读时若能抓住线索,就能理清小说的段落层次,把握它的结构。

),按顺序安排情节。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即、、。

6·小说开头描写了故乡哪一季节,怎样的景色?我的心情怎样?这个景物描写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7·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①闰土由少年时的小英雄变成中年时的木偶人的原因是:②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这是因为③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得高墙,这高墙指④希望的有无,决定于8·课后题二、三9·给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和杨二嫂各画一幅画像。

答:l·小说中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母亲和我。

主要人物是闰土,衬托人物是杨二嫂。

线索人物是我。

闰土是小说的主人公。

因为他是小说的描写中心。

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与中年闰土的重逢,写出了他的变化,寄予无限的同情;宏儿和水生正是我与闰土的后辈,他们是一气的,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希望他们有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2·人物、情节、环境。

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呐喊》,鲁迅,1921年,辛亥。

5·时间,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我离故乡。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

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6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在故乡。

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给中国农村带来的苦难,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心灵上的创伤。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

)6·从阴晦的天气、鸣鸣的冷风、苍黄的天色、纵横零落的荒村等方面描绘了江南农村的凋敝、荒凉及毫无生气。

反应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

看到这一切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7·①反动统治压迫剥削的结果,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以及封建等级观念,对神佛崇拜的思想束缚等因素造成的。

②故乡的萧条衰败,与闰土之间形成的厚障壁,已觉得故乡不值得留恋了。

③当时社会造成的人们之间思想感情上的隔膜。

④实践与斗争。

8·课后题二: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

先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然后说说作者想通过这些变化告诉人们什么。

通过这些变化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社会的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

课后题三:作者是怎样写杨二嫂的变化的?从这种变化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人?这对表现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20年前的杨二嫂,人称豆腐西施,她终日坐着,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那时的杨二嫂还是个安分守己的人。

20年后,她变得泼悍、放肆。

对我,虚伪的吹捧、尖刻的嘲讽: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迅哥儿,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大大;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对闰土,她恶语中伤,说闰土在灰堆里埋了十多个碗碟,在运灰时一齐搬回家。

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杨二嫂曾是一个被称作豆腐西施,充当招徕生意的广告,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

由于长期艰辛生活的磨难,她变得尖酸、刻薄、庸俗、势利。

她是一个贪小便宜、自私的小市民,辛苦恣睢的典型。

杨二嫂前后的变化说明;在军阀势力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的日趋破产以及城镇市民的日趋贫困。

(在小说中,杨二嫂是做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解题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苫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把小说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

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

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襟。

三、导入鲁迅先生是1898年离开故乡的,1919年12月第二次回故乡,目的是变卖老屋接母亲到北京。

小说以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想法和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四、熟读课文理清下列问题;讨论预习作业:1·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①横着说明什么?(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神被遗弃的动感。

)②用了荒村,为什么还要用萧索?(萧索形容缺乏生机,不热闹。

突出了悲凉的气氛。

荒:荒凉,人烟少;冷清。

描绘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

)③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

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

(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

)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

景物的描写真是为了说明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突出了什么?(联系上文,这个描写是要突出一种气氛、一种心情。

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况且我是那样的怀念故乡。

这种心情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正是协调一致的。

)3·小说为什么要用许多篇幅写少年闰土的许多新鲜事刀这相全文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这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第一,这些叙述和描写,不仅说明少年闰土的见多识广,而且反映了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

这与后面写他在现实的沉重压迫下喘不过气来,而把生活寄托在神灵身上,变得迟钝麻木恰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正因为我从闰土那里知道了许多希奇事,所以我与闰土的深厚友谊是建立在我对闰土无比敬佩的基础之上的。

这个基础一旦消失,小英雄变为木偶人时,我才深切感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意识给旧中国劳动人民造成的心灵上的创伤,才深切地认识到我们之间隔着的厚障壁了。

但是,也正因为这位小英雄的形象和他讲述的许多希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难以忘怀,所以在小说的结尾,美丽的景象又重现在眼前,从而使我的心底升起对未来的檬陇的希望。

这两点正是全文内容的核心,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4·写杨二嫂的变化,这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农村经济破产的涉及面之广,连城镇市民也日趋贫困。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变化,目的是为了映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表达作者对旧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热烈追求。

5·小说中有两处写到高墙:①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②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第①处的高墙是实写,句子的意思是说我和我的朋友们孤陋寡闻,很单纯无知,很少与外界联系。

第②处的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的说法,指我与闰土之间隔着的厚障壁,即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

6·我躺着,听船底瀑瀑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吗?(有。

这句话有双重含义。

一层是实写走在离乡的异地谋生的路上。

第二层,与下文联系,起来思考,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内容,也就是希望。

因此,这句话在结构上统领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内容上提示下文。

)7·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对这句话应怎样正确理解?(这句话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远。

因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观的制限。

当时共产党还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刁题的具体的路,因而我对路的憧憬不免朦胧。

)8·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工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

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

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五、辨析段的类型。

作练习五:(以哪一种表达方式是主要的为依据,就可以确定段的类型。

)第1段是以叙述为主的叙述段,显示少年时代我和闰土难舍难分的关系,以及我和闰土的交往过程。

第2段是以描写为主的描写段,具体、生动地描写了中年闰土的肖像。

第3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这段议论以再现少年时神异的图画为新生活的象征,以路为比喻,用富于哲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新的生活的渴求和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