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第七章 疮疡

合集下载

疮疡——中医外科学

疮疡——中医外科学

疮疡——中医外科学一. 疮疡暑疖1.内治: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2.外治: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2)珠疖:清黛散3)成脓:切开排脓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5)并发湿疮:清黛散疖病1.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体虚毒恋:养阴清热解毒—防风通圣散2.外治:千捶膏.三黄膏二. 疔疮颜面疔1.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火毒炽盛: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2.外治:1)初期:箍毒消毒─玉露散.千捶膏2)中期:提脓祛腐─九一丹.八二丹.玉露膏.千捶膏3)后期:生肌收口─太乙膏.红油膏.红丝疔1.外治: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药.红油膏4)脓尽:生肌散.白玉膏三. 痈颈痈1.内治:风热痰毒: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2.外治:1)初起:金黄膏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四. 丹毒五龙普柴1.内治:风热蕴毒:散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湿热毒蕴:清热利湿解毒—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五. 发锁喉痈1.内治:1)初起:.痰热蕴结: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热盛肉腐:清热化痰,和营托毒—普济消毒饮热伤胃阴:清养胃阴—益胃汤2.外治:玉露散.双柏散臀痈湿火蕴结:清热解毒,和营化湿—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湿痰凝滞:和营活血,利湿化痰—仙方活命饮气血两虚:调补气血—八珍汤六、有头疽1.内治:火毒凝结:和营托毒,清热泻火—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阴虚火炽: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气虚毒滞:扶正托毒—托里消毒散收口期:气血两虚:调补气血—十全大补汤2.外治: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2)溃脓期:八二丹.金黄膏3)收口期:白玉膏.生肌散七. 无头疽黄八仙附骨疽1.内治:1)湿热瘀阻:清热化湿.行瘀通络─仙方活命饮合五神汤2)热毒炽盛:清热化湿.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3)脓毒蚀骨:调补气血.清化余毒─八珍汤.2.外治:1)初起:金黄膏.玉露散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冲和膏八. 走黄与内陷1.走黄:热毒入血: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2.内陷:1)邪盛热极: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2)正虚邪盛:补养气血.托毒透邪.佐以清心安神3)脾肾阳衰:温补脾肾.4)阴伤未败:生津养胃九. 瘰疬1.内治:香开六骨1)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逍遥散合二陈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加清骨散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香贝养营汤2.外治:1)初起:冲和膏.阳和解凝膏2)中期:冲和膏.阳和解凝膏3)后期: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白玉膏.生肌散十. 流痰1.内治:1)阳虚痰凝:益肾温经.散寒化痰─阳和汤2)阴虚内热者:养阴清热托毒─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透脓散3)肝肾亏虚:补益肝肾—左归丸合香贝养营汤2.外治:1)初期:阳和解凝膏2)中期:切开引流3)溃后:五五丹.。

中医外科学第七章-疮疡

中医外科学第七章-疮疡

第七章疮疡第一节疖疖: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根据病因、症候不同,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面部〕、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西医名称:疖〔毛囊炎〕、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特点:①好发:暑季,小儿②色红、灼热、根浅突起、多在3厘米.〔石疖——有一脓头;软疖——无头〕.③易脓、易溃、易敛,出脓即愈.病因病机:暑毒或汗出不畅或痱子抓伤染毒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1.内治法:轻者无须内治.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②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增液汤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化湿,清化湿热——五神汤+参苓白术散2.外治法:初:金黄膏外敷,每日一次中:切开排脓后期:生肌长皮——生肌橡皮膏蝼蛄疖——十字切开,有死骨者取出第二节疔疔:发病急,易于变化而危险性极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特点:①好发:手足、颜面.②疮形如粟,根深而硬,肿痛并见,寒热并现.③如处理不当,颜面部的疔疮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手足部的疔疮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其功能1.颜面部疔疮西医名称:颜面部疖、痈病因病机:因火毒之热为患治法:内治:以清热解毒为主,火热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②火热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外治:①初起——箍脓消肿——金黄散、玉露散②脓成——提脓去腐——九一丹、八二丹③溃后——提脓去腐,生肌收口——生肌散、白玉膏2手足部疔疮西医名称: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等病因病机:内因脏腑火毒炽盛,外因手足部外伤染毒临床表现:①蛇眼疔:甲边肿痛,2~3天即可成脓,部分可形成甲下成脓②蛇头疔:发于手指末节,肿如蛇头状,7天可成脓,多伴恶寒、发热等③托盘疔:发于手掌部,肿胀高突,疼痛剧烈,约2周成脓,常伴全身症状,易损筋伤骨肚脐疔、足底疔……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如发于下肢者应注重清热利湿.脓成后应尽早切开排脓;愈后须加强功能锻炼.内治:清热解毒为主,发于下肢注重清热利湿①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②热盛肉腐症——清热透脓托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皂角刺、炙山甲③湿热下注证——清热解毒利湿——五神汤+萆薢渗湿汤外治①初期: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②溃脓期:脓成应与早切开排脓.③收口期: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烂疔:气性坏疽疫疔:皮肤炭疽第三节痈痈:发生在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痈者"壅滞不行"之意,此以外痈为主.西医名称: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颈痈腋痈委中毒〕、脐炎〔脐痈〕特点:①发病迅速,局部红肿热痛为主.②光软无头,多在6—9厘米.③易肿、易脓、易溃、易敛④多不发生内陷与损筋伤骨.病因病机:外——六淫、外伤染毒;内——内蕴火热之毒营卫不和,气血壅滞,经络阻隔辨证:1.初期:皮肉间突然肿痛,光软无头,红肿热痛.轻无全身症状,重者可伴全身症状.2.成脓期:7天左右化脓、中软、跳痛、应指.3.溃后期:脓稠而黄白,肿消痛减,再调可愈.治疗:内治:初期清热解毒,中后期和营消肿.①火毒凝滞证——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②热盛肉腐证——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③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外治:按一般阳证疮疡治疗各痈特点颈痈:①多发于儿童,冬春季②初期局部肿胀疼痛,皮色不变③多伴风温外感症状④风热痰毒证——牛蒡解肌汤脐痈:①局部红肿热痛较甚②反复发作,若脓中挟羹汁多为透膜③湿热火毒证——黄连解毒汤+四苓汤;脾气虚弱症——四君子汤腋痈:①腋下暴肿、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②发热、恶寒、肢体活动不利③易形成袋脓④肝郁痰火证——柴胡清肝汤第四节发发: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急性蜂窝组织炎〔锁喉痈、臀痈、手发背、足发背〕慢性特点①初期肿块明显,红肿不明显②肿块不易化脓、消失③化脓后腔深而大,不易愈合,易复发④无全身症状急性特点①发病急,红肿中心明显,四边色淡,边缘不清②数日后皮肤湿烂坏死③多伴高热,恶寒,苔黄,脉数等全身症状1、锁喉痈——发于颈前正中喉结处病因病机:外感风温客于肺胃体虚余毒未清痰热蕴结于喉,热盛肉腐体虚感染毒邪辨证论治:内治:痰热蕴结证——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热盛肉腐证——清热化痰,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热伤胃阴证——清养胃阴——益胃汤外治:初期——消散成脓——切开引流溃后——化腐生肌2、臀痈——发于臀部,病位深,范围大,发病急,成脓快,腐溃慢,收口难病因病机:湿热火毒内生痰热火毒搏结痰湿蕴结肉腐化脓辨证论治:内治:湿火蕴结——清热解毒,和营化湿——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湿痰瘀结证——和营活血,利湿化痰——桃红四物汤+仙方活命饮气血两虚——补气活血——八珍汤外治:同上3、手〔足〕发背——好发于手背〔足背〕,手〔足〕背漫肿,手〔足〕心不肿,久则损筋伤骨辨证论治:内治:湿热蕴阻证——清热解毒,和营化湿——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气血两虚证——补气调血——托里消毒散湿热下注证〔足发背〕——清热解毒,和营化湿——五神汤外治:同上第五节有头疽有头疽: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痈特点:①范围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②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热痛,迅速向深部与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③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与消渴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病因病机:1.外感风温、湿热,毒邪凝聚肌肤2.情志内伤,脏腑蕴毒,或劳伤虚损临床表现:"对疽、发背必以候数为期,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疡科心得集»辨证论治内治:火毒凝结证——清热解毒,和营化湿——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湿热蕴阻证——清热化湿,和营化湿——仙方活命饮阴虚火热证——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气虚毒滞证——扶正托毒——八珍汤+仙方活命饮外治第六节流注流注: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的脓肿与髂窝部脓肿特点:①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窜②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的深部或髂窝病因病机:见课本p79辨证论治内治:余毒攻窜证——清热解毒,凉血通络——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湿热交阻证——解毒清暑化湿——清署汤淤血凝滞证——和营活血,祛瘀通络——活血散瘀汤外治第七节发颐发颐: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化脓性腮腺炎特点:①热病后期,多一侧发病②颐颌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③全身症状明显,重者可发生内陷病因病机:外感风温、风寒之邪热病后余毒于内情志郁结,饮食不节,内生郁热辨证论治内治: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毒盛酿脓证——清热解毒透脓——普济消毒饮加皂角刺、白芷热毒内陷证——清热解毒,化痰泄热,养阴生津——清营汤+安宫牛黄丸余毒未清证——清脾泄热,化瘀散结——夏枯草、连翘、黄芩、山栀子、金银花、玄参、莪术、鲜芦根外治第八节丹毒丹毒: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丹毒特点:①好发于头面与小腿部②春秋季多发,并多有皮肤黏膜破溃史③发病急,迅速扩散,色如涂丹,边界清楚④多半全身症状⑤小腿丹毒易复发,反复发作形成象皮腿.面部丹毒易内陷.丹毒起水泡——水丹类型:①生于躯干部者——内发丹毒②发于头面部——抱头火丹③发于小腿——流火④新生儿多生于臀部——赤游丹毒病因病机本病总由血热火毒为患.发于头面者,多挟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多挟肝脾郁火;发于下肢者,多挟风热;发于新生儿者,多因胎热火毒.临床表现多发于小腿、颜面部.1.发病急骤,初起往往先有恶寒发热.2.皮肤红斑迅速蔓延成片,边界清楚,略高出皮肤表面,压之红退.3.患部皮肤肿胀,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肿胀触痛明显.结局:脱屑而愈.辨证论治以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为主内治:风热毒蕴证——疏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肝脾湿火证——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化斑解毒汤湿热蕴毒证——利湿清热解毒——五神汤+萆薢渗湿汤胎火蕴毒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外治:①外敷法;②针砭法;③若成脓,切开引流,掺九一丹,外敷红油膏第九节无头疽无头疽: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化脓性骨髓炎〔附骨疽〕、化脓性关节炎〔环跳疽〕特点:①发病急骤,初起无头,发无定处,病位较深②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③难溃、难消、难敛④多见于儿童,发于四肢长骨,多损骨,生于关节者易造成畸形1、附骨疽——"以其无破,附骨成疽,故名附骨疽"«千金方»特点:①儿童多见,多见于四肢长骨②常以高热、寒颤始③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④不易收口,形成窦道,损伤筋骨病因病机:疔、疖、痈或伤寒、麻疹、天花、猩红热等病后期余毒未清,留着筋骨;外伤染毒辨证论治内治:湿热瘀阻证——清热化湿,行淤通络——仙方活命饮+五神汤热毒炽盛证——清热化湿,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脓毒蚀骨证——补气调血,清化余毒——八珍汤+六味地黄丸外治初起——箍脓消肿——金黄散、玉露散脓成——提脓去腐——九一丹、八二丹溃后——提脓去腐,升肌收口——生肌散、白玉膏窦道形成2、环跳疽第十节走黄与内陷走黄定义: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与时控制,或因挤压等邪毒走散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特点:1.疮顶突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2.伴见心烦狂躁,神识昏聩等七恶证.内陷指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多由有头疽发展而来,故称疽毒内陷. 分类:1.火陷:阴液不足,火毒炽盛——邪胜热极2.干陷:气血两亏,不能酿液外泄——正虚邪盛3.虚陷:毒邪衰退,生化乏源——脾肾两竭、阴阳两竭第十一节流痰流痰: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骨与关节结核特点:1.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多见于骨与关节,以脊椎为最多.2.起病慢,化脓迟,不易收口.3.初期不红不热,漫肿酸痛,化脓迟缓.4.溃后脓水稀少,有败絮状物,易致残.5.多伴有虚痨症状.第十二节瘰疬瘰疬:发于颈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结核多枚,累累如串珠状,故名瘰疬.又称"老鼠疮"、"疬子颈".西医名称:颈部淋巴结结核特点:①多见于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两侧.②起病慢,初起结核如豆,不红不痛,可活动,化脓迟,皮色不变,按之坚实.③成脓时皮肤呈暗红色.④破溃后脓水清稀,有败絮状物,脓水淋漓不断.⑤易成窦道,不易愈合,并反复发作,愈后形成凹陷形疤痕.病因病机:痰浊、痰火凝结辨证论治内治:气滞痰凝症——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清骨散气血两亏证——补益气血——香贝养荣汤外治第十三节褥疮褥疮:指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由于躯体重压与摩擦而引起的皮肤溃烂.易称席疮西医名称:褥疮特点:①多发于年老体弱、久病、久卧床之人.②发于受压与摩擦部位,如骶尾部、髋部、脊背、足跟.③溃烂迅速④不易愈合病因病机:内因:久卧伤气,气虚血滞外因:局部长期受压与摩擦分期:初期〔红斑期〕、中期〔水疱期〕、后期〔溃疡期〕全身症状:常伴精神萎靡,神疲体倦,饮食不思等.治疗:加强护理,注重预防.外治为主,配合内治.内治:气滞血淤证——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蕴毒腐溃证——益气养阴,理湿托毒——生脉散+透脓散+萆薢渗湿汤气血两虚证——气血双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外治预防与调护1、长期卧床病人——加强受压部位皮肤清理,如保持清洁干燥,定时翻身2、受压部皮色变暗——与早治疗3、发病后——积极治疗全身疾病,注意饮食营养第十四节窦道窦道:是一种只有外口而无内口相通内脏的病理性盲管.是现代医学诊断名称,因伤口脓水淋漓不断,久不愈合属中医漏的范畴.病因病机1.气血不足2.余毒未尽特点①常有局部手术或感染史.②伤口脓水淋漓或反复发作,长期不愈.③外口闭合时常有红肿热痛之候.④伤口常有结节,小死骨排出,肉芽水肿.[由王贺智整理,程孟祺校对补充]。

中医外科学教学课件-疮疡总论

中医外科学教学课件-疮疡总论

二、疮疡的辨证
(一)辨临床表现的普遍规律
• 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病理过程
临床表现


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热毒壅盛

气血壅滞、阻塞不通、不通则痛 痛
热盛肉腐
溃脓功能障碍
• 全身:寒战发热、便秘溲赤、神昏谵语 等
二、疮疡的辨证
(二)辨转化过程(发展和转归 )1
1.疮疡初期 :正能胜邪,可拒邪于外,热壅 于表,使邪热不能鸱张,渐而肿势局限、疮 疡消散(疮疡初期尚未化脓的消散阶段)。
回阳玉龙、 阳和解凝 散或膏
五五丹。
• 外治
阳证
阴证
• 初期 金黄、玉露、太乙散或膏 。 • • • 中期 切开排脓;托脓自溃。 • 后期 八二丹 、九一丹。
回阳玉龙、 阳和解凝
散或膏
五五丹。
若人体气血虚弱,不能托毒外 达,可致疮形平塌,肿势不能局限,难溃、难 腐等,若进一步内犯脏腑,形成内陷。
疮疡后期:毒从外解,病邪衰退,理应渐趋痊愈, 若因气血大伤,脾胃生化功能不能恢复,加之 肾阳亦衰,可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同样可 使毒邪内陷(虚陷)危及生命。
二、疮疡的辨证 (三)辨特殊体征
• 红丝疔 • 蛇头疔 • 胸椎流痰 • 膝关节流痰 • 髂窝流注
二、疮疡的辨证 (四)辨损骨、透膜
• 辨损骨:主要指四肢 肿疡—— 溃疡——
• 辨透膜:主要指躯干 肿疡—— 溃疡——
三、疮疡的治疗(内治)
• 疮疡初期 • 疮疡中期 • 疮疡后期
消法 透托
补托 补法
清热解毒等法 托毒外出 促进愈合。
三、疮疡的治疗(外治)
• 外治
阳证
阴证
• 初期 金黄、玉露、太乙散或膏 。 • • • 中期 切开排脓;托脓自溃。 • 后期 八二丹 、九一丹。

中医外科学-疮疡

中医外科学-疮疡
•西医治疗 病情较重者,应使用有效抗 生素治疗
•【预防与调护】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修指 甲,勤换衣服。
•2.少食辛辣炙煿助火之物及肥甘厚腻之品, 患疖时忌食鱼腥发物,保持大便通畅。
•3.患消渴病等应及时治疗。体虚者应积极锻 炼身体,增强体质。
•4.防治痱子发生, 如已发生, 可扑痱子粉、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2.外治疗法
•(1)初期 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蛇眼疔也可用 10%黄柏溶液湿敷。
•(2)溃脓期 脓成应及早切开排脓,一般应尽可 能循经直开。
•(3)收口期 生肌散, 白玉膏外敷治疗 •胬肉高突——修剪胬肉, 平胬丹或枯矾粉外敷 • 损骨——2-10%黄柏溶液浸泡患指; • 有死骨——钳出死骨 •伤筋——桑枝、 伸筋草等煎汤, 祛风通络散 熏洗患肢。 加强屈伸功能锻炼。
•(2)热胜肉腐证
•证候:红肿明显,疼痛剧烈,痛如鸡啄, 溃后脓出肿痛消退;若溃后脓泄不畅, 则肿痛不退,胬肉外突,甚者损筋蚀骨; 舌质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透脓托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加减。
•(3)湿热下注证 •证候:足底部红肿热痛;伴恶寒,发热, 头痛,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疮疡ᆞ 疔ᆞ 手 足部疔疮
•概念: 手足部疔疮是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 化脓性疾病。
•特点: 手部发病多于足部, 易损筋伤骨, 影响手的功能。
•西医病名: 甲沟炎、 化脓性指头炎、 急 性化脓性腱鞘炎和化脓性滑囊炎、 掌中间 隙感染、 鱼际间隙感染、 足底皮下脓肿等 手足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分类(因发生的部位及形态): 蛇头疔、 蛇眼疔、 蛇腹疔、 托盘疔、 足底疔。

中医外科学—疮疡总论

中医外科学—疮疡总论

化脓性疮疡后期对疮面肉芽的辨认十分重要,其
基本情况是:
肉芽色泽鲜红、润泽,表面平整,颗粒细且匀,触之出 血,津脂晶莹,为气血充实的反映,愈合较快;
肉芽色泽淡红或苍白,宣浮水肿,颗粒大而不匀,触之 不易出血,津脂少而稀,为气血不足,愈合较难;
肉芽色泽紫暗,没有光泽,颗粒不明显,触之不易出血, 津脂少而稀,属疮面血瘀,气血不畅,愈合慢;
补托法适用于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 托毒外达,疮形平塌,肿势散漫,难溃难腐 的虚中挟实证,常用方剂为托里消毒散。
初起: 宜箍毒消肿。
阳证可选用黄金散、玉露散等外敷,并可
加消掺肿成红的灵新脓丹鲜:、草脓阳药熟毒如时内蒲应消 公适散 英时, 、作或 紫切用 花开清 地排热 丁脓解 等术毒 。。
阴黑化证痰退切通可散开、络选注的桂的用溃疮意深中回麝疡后浅切草散阳脓、开:药玉等腐切时如龙;先未口机还桂散宜尽大、可枝等提,小切、外选脓阳等口草敷用祛证的位乌,温腐用选置、并经,九择、散石可继一。切菖寒加则丹开蒲掺、生、方肌八向收二、口丹。等,阴
由于疮疡的毒邪,可通过经络的传导,由表传里, 或由里及表,或郁于经络,或直入营血,或内传 脏腑,而出现全身症状。
轻证小恙可无全身症状,火毒、热毒较重的常有 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大便 秘结、小便短赤等;
严重的可发生疮毒内陷,可见烦躁不安、神昏谵 语、四肢发厥等症;
病程长的,还可出现气虚虚损、脏腑不足的表现。
发、褥疮的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要点。 了解疮疡的预防和调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疮疡,广义地说,泛指一切体表浅显外科 疾病。
狭义地说,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 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疮疡分痈与疽两类,认为痈位居较浅,内 属六腑,预后较好;疽位居较深,内联五脏, 转归较差;或分为阳证、阴证或半阴半阳证。

中医外科学疮疡笔记

中医外科学疮疡笔记
分类:分为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五种。
疮疡.疔.颜面部疔疮
概念:颜面部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
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丁之
状,全身热毒症状明显,病情变化迅速,
易成走黄之变。
西医病名:颜面部疖、痈。
病因病机
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炙煿
感受风热火毒
昆虫咬伤、皮肤破伤染毒
——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热胜肉腐——红肿明显,痛如鸡啄——清热透脓托毒
——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皂角刺、炙山甲
湿热下注——足底部红肿热痛,恶寒发热
——清热解毒利湿——五神汤合萆解渗湿汤
外治
初期:金黄膏、玉露膏外敷
蛇眼疔——10%黄柏溶液湿敷
溃脓期:切开排脓,八二丹或九一丹药线
插入疮口,金黄膏或红油膏外敷
辨证论治
热毒蕴结:气实火盛—清热解毒
—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暑热浸淫:夏秋季节,小儿及产妇多见
—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体虚毒恋,阴虚内热:此愈彼起,伴阴虚内热
—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体虚毒恋,脾胃虚弱:泛发,伴脾胃虚弱表现
—健脾和胃,清热化湿—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
治疗
外治
初起——小者:千捶膏、三黄洗剂
病机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
脏腑功能失调
最终病因病机简化:外感六淫邪毒、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导致机体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肉腐为脓。
治疗内外结合、中西结合、辨证施治
第一节疮疡.疖
概念疖是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
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肿势局限<3cm,突起根浅

中医助理 中医外科学-疮疡

中医助理 中医外科学-疮疡

2021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外科学》疮疡疖疖的定义与特点1.定义: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分暑疖(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2.特点: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疖的病因病机1.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

2.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

3.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因瘙痒抓破伤染毒而成。

患疖后处理不当,疮口过小,脓毒潴留,脓毒旁窜,则成蝼蛄疖。

体质虚弱,或伴消渴、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病阴虚者,或脾虚便溏者,易染毒而成疖病。

记忆:到春节(疖),五请仙僧,五参拜五味消毒饮;清暑汤;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疖的外治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洗;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紫金锭水调外敷;也可用鲜野菊花叶、蒲公英、芙蓉叶、龙葵、败酱草、丝瓜叶取其一种,洗净捣烂敷于患处,每天1~2次,或煎后每日外洗2次;脓成宜切开排脓,掺九一丹、太乙膏盖贴;深者可用药线引流。

脓尽用生肌散掺白玉膏收口;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如遇出血,可用棉垫加多头带缚扎以压迫止血。

若有死骨,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

可配合垫棉法,使皮肉粘连而愈合。

疔疔的特点与种类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

其特点是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

如果处理不当,颜面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手足部的疔疮则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

根据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

颜面疔是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颜面部疖、痈。

颜面部疔疮的病因病机主要因火热之毒为患。

火热之毒蕴蒸肌肤,以致气血凝滞,火毒结聚,热胜肉腐而成。

若火毒炽盛,内燔营血,则成走黄重证。

中医外科学---疮疡、疔疮

中医外科学---疮疡、疔疮
疮疡
概论
含义——体表化脓性疾患, 传统中医外科重点。
一、病因病理
1、病因
外感六淫邪毒
外来伤害 饮食不节
“五气过极均能化热”故疮 疡以热毒、火毒为常见。
情志、房劳损伤
2、病理
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盛肉腐,肉腐化脓。
二、辨证
既重视局部,又和整体结合是疮疡辨证的独 特体系。
1、普遍规律 (1)局部症状
•油膏(软膏):适用于疮疡各期 。
药粉+油脂
煎 调
熬 匀
软膏
四黄膏
冲和膏 用于肿疡消散。
阳和膏
生肌膏——用于溃疡生肌长皮。
祛腐生肌、拔脓助长是中医外治的特色。
•鲜草药外敷:用于阳性疮疡。
如:芙蓉叶、野菊花叶。
B、掺、搽法 • 掺法:将药粉直接掺布伤口或油膏上,依其作用分
消散药:冰片、肉桂、胡椒 提脓祛腐药:红升丹+熟石膏;红升丹药条 腐蚀平胬药:白降丹、平胬丹 促生肌收口药:珍珠末 • 搽法:将散剂与液体混合外搽患部 如:三黄洗剂 • 洗法:中药煎剂外洗患部 如:消炎止痒洗剂
(2)手术:切开排脓引流 确诊: 部位: 方向: 方法: 引流: 火针烙法:减少损伤,防止出血,通畅引流
(3)其它疗法 •引流: 药线引流: 导管引流: 扩创引流: •棉垫法
外治法内容丰富,广泛流传于民间,有待于进 一步发掘、整理、总结。

要求
• 掌握:疖、疖病的诊断和辨证论治;颜面部疔 疮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掌握手足部疔疮、红丝 疔的辨证论治特点;发于不同部位的颈痈、腋 痈、胯腹痈、委中毒、脐痈在病因病机、辨证 论治上与其他痈的区别;不同部位发的证治特 点。
• 熟悉:发的定义、特点。

第七章疮疡ppt课件

第七章疮疡ppt课件

2019
-
15
病因病机
• 上肢皮肤破损染毒 气血凝滞
• 疮疡毒邪循经流窜
经脉蕴阻 • 肝脾血热兼愤怒气郁
腋痈
2019
-
疡史 • 腋下暴肿,灼热疼痛,皮色不红,上 肢活动不利,伴恶寒、发热。2周左右 化脓,皮色转红,波动明显。溃后脓 出黄稠,容易袋脓
2019
2019
-
31
病因病机
• 外因诱因:脐部湿疮出水,复因搔痒染毒。 • 内因:先天脐部发育不良,或心脾湿热下移 小肠。 • 病机:火毒结聚脐部,血凝毒滞而成。日久 不愈可致心脾两伤,气血耗损,余毒难尽。
2019
-
32
诊断
• 发病情况:多有脐孔湿疮等史,或脐孔曾有排出 尿液或粪便史。 • 初起:初起脐部微肿微痛,渐渐肿大如瓜,或高 突如铃,皮色或红或白,触之疼痛。 • 酿脓时,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 溃后:若脓出黄稠无臭味者易愈;若脓出臭秽或 夹有粪块物质,脐孔下方可触动及条状硬结者, 易成漏。则日久不愈。 • 辅助检查
– 散风清热 化痰消肿
• 方药:
– 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2019
-
13
辨证论治
• 外治
• ①初期:可外敷金黄膏、玉露膏。 • ②成脓:切开排脓。 • ③收口期:先用八二丹药捻,脓尽改用生肌 散、白玉膏,有袋脓现象者用垫棉法包扎, 无效用扩创法。
2019
-
14
腋痈
• 腋痈是指生在腋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 相当于西医的腋下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 特点: 腋下暴肿热痛,皮色不红,伴恶寒、发热, 上肢活动不利,溃后容易袋脓。
2019
-
21
病因病机
• 湿热内蕴 气滞挟痰凝结 胯腹痈 • 下肢 阴部破伤染毒,循经继发

中医外科学—疮疡概述

中医外科学—疮疡概述

蛄 疖
疖 消渴体虚,习惯便秘 疖
痱子抓破染毒
阴虚内热,脾虚便溏 病
中医外科学—疮疡概述
• 外感暑毒 • 热毒蕴结 • 体虚毒恋 • 脓毒旁窜
中医外科学—疮疡概述
• 西医认为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常扩 展到皮下组织,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如伴 营养不良、糖尿病,或是局部皮肤擦伤、不清洁等均容易导致疖的发生。
中医外科学—疮疡概述
诊断
一、症状:局部红肿热痛,范围小,多在3cm内,可 伴热证。 1.暑疖:发病于夏秋之间,常见于小儿及新产妇,多 发于头面部。 2.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 3. 疖病: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好发于项后发 际、背部、臀部;临床常见两种类型。 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免疫功能等检查
此外,治疗中还要重视患者的精神调摄。饮食宜忌、 日常起居、护理换药等,加强医患配合,争取早日痊 愈。
中医外科学—疮疡概述
疮疡·疖
概念: 疖是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以局部红、肿、 热、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脓出即愈为主要表 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特点 :
1.肿势局限< 3cm,突起根浅 2.局部色红灼热疼痛 3.易脓、易溃、易敛 4.四季皆可发生,多发于酷热夏秋季节 5.随处可生,尤以头、面、颈、背、臀等处多见
中医外科学—疮疡概述
内治
1.暑湿蕴结:夏秋季节,小儿及产妇多见—清暑化湿 解毒—清暑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2. 湿热内蕴:清热化湿、祛风解毒—防风通圣散合五 味消毒饮加减 3.阴虚内热,体虚毒恋:此愈彼起,伴阴虚内热—益气 养阴清热解毒—生脉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中医外科学—疮疡概述
外治
1、初起——小者:千捶膏、三黄洗剂 大者:金黄散、玉露散,银花露调敷 珠疖:青黛散麻油调敷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疮疡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疮疡
(三)鉴别诊断
1)发际疮:生于项后部, 病小而位浅, 范围局限, ,多小于3cm,或多个簇生在一起,2--3天化脓,溃脓后3--4天即能愈合,无明显 全身症状,易脓、易溃、易敛、但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2)脂瘤染毒:患处素有结块,表面与皮肤粘连,其中心皮肤常 可见粗大黑色毛孔,挤之有粉刺样物溢出,且有臭味。染毒后红肿较 局限,范围明显小于有头疽,约10天左右化脓,脓出夹有粉渣样物, 愈合较为缓慢,全身症状较轻。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3、调护注意事项 有全身症状者宜静养休息,并减少患部活动。 忌内服发散药。忌灸法,忌早期切开及针挑,忌挤脓,以免疔毒 走散入血:
平素不要过食膏粱厚味,患疔后忌食烟酒及辛辣、鱼腥发物。 二、手足部疔疮
1.手足部疔疮:手足部疗疮是指发生于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 病。
风热痰毒证: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外治法:
初起:用金黄膏或金黄散。
成脓:切开排脓。 引流应通畅, 外敷金黄膏。 有腐肉者用八二丹、 九一丹;脓腐已尽,见出透明浅色粘液者,宜生肌收敛,改用生肌散、 太乙膏或生肌白玉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
溃后:有腐肉者用八二丹、九一丹,用红油膏盖贴;脓腐已尽, 改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生肌白玉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疮疡
第一节 疖
1.疖:指发生在皮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根据病因、症候不同,又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相当 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
2•临床特点: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小于3cm,色红、灼
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3.疖病的概念:好发于项后发际、背、臀部。疖肿数个到数十 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或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 续发,或间隔数周再发。患消渴病、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患者易患 本病。

中医外科疮疡ppt课件

中医外科疮疡ppt课件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 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 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预防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经常洗澡,勤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避免皮肤感染。
避免创伤和摩擦
避免皮肤受到创伤和摩擦,如穿戴柔软舒适 的衣物,避免长时间压迫和摩擦皮肤。
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疮疡的发生。
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
02 03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可以对疮疡进 行诊断。同时,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对疮疡进行辨 证施治。
鉴别诊断
疮疡需要与一些其他皮肤病进行鉴别诊断,如丹毒、接触性皮炎等,以 避免误诊误治。
02
中医外科疮疡的治疗原 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
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原则,同时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案例分析
患者李某,因长期站立工作,出现下肢静脉曲张,后发展为慢性溃疡 。经中医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治疗后,溃疡逐渐愈合。
病例二:糖尿病足溃疡
概述 症状 治疗原则 案例分析
糖尿病足溃疡是由于糖尿病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引起的足部溃 疡。
溃疡多发生在足部末端,伴有周围神经异常症状,如麻木、疼 痛等。
案例分析
患者王某,因长期卧床导致臀部出现压疮溃疡。经中医活 血化瘀、祛腐生肌治疗后,溃疡愈合,患者生活质量得到 提高。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中医外科疮疡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外科疮疡概述 • 中医外科疮疡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 中医外科疮疡的护理与预防 • 中医外科疮疡的现代研究进展 • 中医外科疮疡的典型病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疮疡第一节疖疖: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得急性化脓性疾病。

根据病因、症候不同,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面部)、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西医名称:疖(毛囊炎)、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特点:①好发:暑季,小儿②色红、灼热、根浅突起、多在3厘米。

(石疖——有一脓头;软疖——无头)。

③易脓、易溃、易敛,出脓即愈。

病因病机:暑毒或汗出不畅或痱子抓伤染毒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

1、内治法:轻者无须内治。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②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增液汤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化湿,清化湿热——五神汤+参苓白术散2、外治法:初:金黄膏外敷,每日一次中:切开排脓后期:生肌长皮——生肌橡皮膏蝼蛄疖——十字切开,有死骨者取出第二节疔疔:发病急,易于变化而危险性极大得急性化脓性疾病。

(多发于颜面与手足等处)。

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特点:①好发:手足、颜面。

②疮形如粟,根深而硬,肿痛并见,寒热并现。

③如处理不当,颜面部得疔疮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手足部得疔疮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其功能1、颜面部疔疮西医名称:颜面部疖、痈病因病机:因火毒之热为患治法:内治:以清热解毒为主,火热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②火热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外治:①初起——箍脓消肿——金黄散、玉露散②脓成——提脓去腐——九一丹、八二丹③溃后——提脓去腐,生肌收口——生肌散、白玉膏2手足部疔疮西医名称: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等病因病机:内因脏腑火毒炽盛,外因手足部外伤染毒临床表现:①蛇眼疔:甲边肿痛,2~3天即可成脓,部分可形成甲下成脓②蛇头疔:发于手指末节,肿如蛇头状,7天可成脓,多伴恶寒、发热等③托盘疔:发于手掌部,肿胀高突,疼痛剧烈,约2周成脓,常伴全身症状,易损筋伤骨肚脐疔、足底疔……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如发于下肢者应注重清热利湿。

脓成后应尽早切开排脓;愈后须加强功能锻炼。

内治 :清热解毒为主,发于下肢注重清热利湿①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②热盛肉腐症——清热透脓托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皂角刺、炙山甲③湿热下注证——清热解毒利湿——五神汤+萆薢渗湿汤外治①初期: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

②溃脓期:脓成应及早切开排脓。

③收口期:脓尽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

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烂疔:气性坏疽疫疔:皮肤炭疽第三节痈痈:发生在体表皮肉之间得急性化脓性疾病。

痈者“壅滞不行”之意,此以外痈为主。

西医名称: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颈痈腋痈委中毒)、脐炎(脐痈)特点:①发病迅速,局部红肿热痛为主。

②光软无头,多在6—9厘米。

③易肿、易脓、易溃、易敛④多不发生内陷及损筋伤骨。

病因病机:外——六淫、外伤染毒;内——内蕴火热之毒营卫不与,气血壅滞,经络阻隔辨证:1.初期:皮肉间突然肿痛,光软无头,红肿热痛。

轻无全身症状,重者可伴全身症状。

2.成脓期:7天左右化脓、中软、跳痛、应指。

3.溃后期:脓稠而黄白,肿消痛减,再调可愈。

治疗:内治:初期清热解毒,中后期与营消肿。

①火毒凝滞证——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②热盛肉腐证——与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③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外治:按一般阳证疮疡治疗各痈特点颈痈:①多发于儿童,冬春季②初期局部肿胀疼痛,皮色不变③多伴风温外感症状④风热痰毒证——牛蒡解肌汤脐痈:①局部红肿热痛较甚②反复发作,若脓中挟羹汁多为透膜③湿热火毒证——黄连解毒汤+四苓汤;脾气虚弱症——四君子汤腋痈:①腋下暴肿、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②发热、恶寒、肢体活动不利③易形成袋脓④肝郁痰火证——柴胡清肝汤第四节发发:病变范围较痈大得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急性蜂窝组织炎(锁喉痈、臀痈、手发背、足发背)慢性特点①初期肿块明显,红肿不明显②肿块不易化脓、消失③化脓后腔深而大,不易愈合,易复发④无全身症状急性特点①发病急,红肿中心明显,四边色淡,边缘不清②数日后皮肤湿烂坏死③多伴高热,恶寒,苔黄,脉数等全身症状1、锁喉痈——发于颈前正中喉结处病因病机:外感风温客于肺胃体虚余毒未清痰热蕴结于喉,热盛肉腐体虚感染毒邪辨证论治:内治:痰热蕴结证——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热盛肉腐证——清热化痰,与营托毒——仙方活命饮热伤胃阴证——清养胃阴——益胃汤外治:初期——消散成脓——切开引流溃后——化腐生肌2、臀痈——发于臀部,病位深,范围大,发病急,成脓快,腐溃慢,收口难病因病机:湿热火毒内生痰热火毒搏结痰湿蕴结肉腐化脓辨证论治:内治:湿火蕴结——清热解毒,与营化湿——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湿痰瘀结证——与营活血,利湿化痰——桃红四物汤+仙方活命饮气血两虚——补气活血——八珍汤外治:同上3、手(足)发背——好发于手背(足背),手(足)背漫肿,手(足)心不肿,久则损筋伤骨辨证论治:内治:湿热蕴阻证——清热解毒,与营化湿——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气血两虚证——补气调血——托里消毒散湿热下注证(足发背)——清热解毒,与营化湿——五神汤外治:同上第五节有头疽有头疽:发生于肌肤间得急性化脓性疾病。

西医名称:痈特点:①范围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②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热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③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病因病机:1、外感风温、湿热,毒邪凝聚肌肤2、情志内伤,脏腑蕴毒,或劳伤虚损临床表现:“对疽、发背必以候数为期,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疡科心得集»辨证论治内治:火毒凝结证——清热解毒,与营化湿——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湿热蕴阻证——清热化湿,与营化湿——仙方活命饮阴虚火热证——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气虚毒滞证——扶正托毒——八珍汤+仙方活命饮第六节流注流注:发于肌肉深部得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脓血症、多发性肌肉深部得脓肿及髂窝部脓肿特点:①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皮色如常,容易走窜②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处得深部或髂窝病因病机:见课本p79辨证论治内治:余毒攻窜证——清热解毒,凉血通络——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湿热交阻证——解毒清暑化湿——清署汤淤血凝滞证——与营活血,祛瘀通络——活血散瘀汤外治第七节发颐发颐: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得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化脓性腮腺炎特点:①热病后期,多一侧发病②颐颌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③全身症状明显,重者可发生内陷病因病机:外感风温、风寒之邪热病后余毒于内情志郁结,饮食不节,内生郁热辨证论治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毒盛酿脓证——清热解毒透脓——普济消毒饮加皂角刺、白芷热毒内陷证——清热解毒,化痰泄热,养阴生津——清营汤+安宫牛黄丸余毒未清证——清脾泄热,化瘀散结——夏枯草、连翘、黄芩、山栀子、金银花、玄参、莪术、鲜芦根外治第八节丹毒丹毒: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得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丹毒特点:①好发于头面及小腿部②春秋季多发,并多有皮肤黏膜破溃史③发病急,迅速扩散,色如涂丹,边界清楚④多半全身症状⑤小腿丹毒易复发,反复发作形成象皮腿。

面部丹毒易内陷。

丹毒起水泡——水丹类型:①生于躯干部者——内发丹毒②发于头面部——抱头火丹③发于小腿——流火④新生儿多生于臀部——赤游丹毒病因病机本病总由血热火毒为患。

发于头面者,多挟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多挟肝脾郁火;发于下肢者,多挟风热;发于新生儿者,多因胎热火毒。

临床表现多发于小腿、颜面部。

1、发病急骤,初起往往先有恶寒发热。

2、皮肤红斑迅速蔓延成片,边界清楚,略高出皮肤表面,压之红退。

3、患部皮肤肿胀,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肿胀触痛明显。

结局:脱屑而愈。

辨证论治以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为主内治: 风热毒蕴证——疏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肝脾湿火证——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化斑解毒汤湿热蕴毒证——利湿清热解毒——五神汤+萆薢渗湿汤胎火蕴毒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外治:①外敷法;②针砭法;③若成脓,切开引流,掺九一丹,外敷红油膏第九节无头疽无头疽:发生于骨与关节间得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化脓性骨髓炎(附骨疽)、化脓性关节炎(环跳疽)特点:①发病急骤,初起无头,发无定处,病位较深②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③难溃、难消、难敛④多见于儿童,发于四肢长骨,多损骨,生于关节者易造成畸形1、附骨疽——“以其无破,附骨成疽,故名附骨疽”«千金方»特点:①儿童多见,多见于四肢长骨②常以高热、寒颤始③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④不易收口,形成窦道,损伤筋骨病因病机:疔、疖、痈或伤寒、麻疹、天花、猩红热等病后期余毒未清,留着筋骨;外伤染毒辨证论治内治:湿热瘀阻证——清热化湿,行淤通络——仙方活命饮+五神汤热毒炽盛证——清热化湿,与营托毒——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脓毒蚀骨证——补气调血,清化余毒——八珍汤+六味地黄丸外治初起——箍脓消肿——金黄散、玉露散脓成——提脓去腐——九一丹、八二丹溃后——提脓去腐,升肌收口——生肌散、白玉膏窦道形成2、环跳疽第十节走黄与内陷走黄定义: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或因挤压等邪毒走散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得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特点:1.疮顶突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

2.伴见心烦狂躁,神识昏聩等七恶证。

内陷指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得一种危急疾病。

多由有头疽发展而来,故称疽毒内陷。

分类:1、火陷:阴液不足,火毒炽盛——邪胜热极2、干陷:气血两亏,不能酿液外泄——正虚邪盛3、虚陷:毒邪衰退,生化乏源——脾肾两竭、阴阳两竭第十一节流痰流痰:发生于骨与关节间得慢性化脓性疾病西医名称:骨与关节结核特点:1、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多见于骨与关节,以脊椎为最多。

2、起病慢,化脓迟,不易收口。

3、初期不红不热,漫肿酸痛,化脓迟缓。

4、溃后脓水稀少,有败絮状物,易致残。

5、多伴有虚痨症状。

第十二节瘰疬瘰疬:发于颈部得慢性化脓性疾病。

因其结核多枚,累累如串珠状,故名瘰疬。

又称“老鼠疮”、“疬子颈”。

西医名称:颈部淋巴结结核特点:①多见于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两侧。

②起病慢,初起结核如豆,不红不痛,可活动,化脓迟,皮色不变,按之坚实。

③成脓时皮肤呈暗红色。

④破溃后脓水清稀,有败絮状物,脓水淋漓不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