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隔离系统中,实行严格的微生物控制。
2020/8/10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寄生虫 学质量监测
2020/8/10
(一) 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的危害 1、威胁人类健康。如汉坦病毒、钩端螺旋体感染人致病
其所用的饲料、垫料、饮用水、笼器具 等都经过消毒灭菌处理。
工作人员需换灭菌工作服、鞋、帽、口 罩等进入动物室进行操作。
2020/8/10
2020/8/10
SPF动物特点:
1、微生物特点 SPF动物除一、二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体外,
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研究实验 干扰大的病原。 2、来源
SPF动物来源为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动物。 3.饲养管理
定义:又称已知菌动物,指动物体内带有明确的微 生物种类的动物。
饲养条件:无菌隔离器内 来源:人为将已知的微生物投给无菌动物,使其体
内带有已知菌 单菌动物 双菌动物 多菌动物
2020/8/10
悉生动物特点:
• 微生物特点 体内携带有已知微生物
• 来源 无菌动物植入微生物
• 饲养管理 必须饲养在温湿度恒定的百级空气净化的
• 地鼠 普通级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 豚鼠 普通级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 家兔 普通级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 犬 普通级
SPF级
• 猴 普通级
SPF级
2020/8/10
普通动物
(Conventional animal,简称CV动物)
定义:不带有动物烈性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 体的动物。
2020/8/10
A 遗传控制标准化
实验动物的 四个“标准化

B 微生物控制标准化
C 环境设施标准化
D 饲料营养的标准化

实验动物学 第三章

实验动物学 第三章

四、 无菌动物 (Germ free animals, GF)
无菌动物是指体内、外无任何可检测出的活 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来源于无菌手术剖腹 取胎,饲养在无菌隔离器内,人工哺乳或保姆代 养培育而成。 悉生动物(Gnotobiotes animals, GA)体内 携带有已知微生物的动物。这种动物来源于无菌 动物,人为的投给已知的单菌、双菌、三菌或多 菌。这些均为已知菌,与无菌动物一样,饲养在 隔离器中。
第三章 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质量控制是实验动物 标准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实验动物按微生物学质量控制标准或微 生物净化程度,目前我国将实验动物分 为普通级动物(CV)、清洁级动物(CL)、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无菌动物(GF), 其中包括悉生动物(GA)。
一、 普通动物 (Conventional animals,CV)
普通级实验动物(一级实验动物)是在微 生物学控制上,要求最低的动物,它要求不携 带人畜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普通 级实验动物(主要指大、小鼠)对实验结果反 应性较差,因而国际上普遍认为仅可作生物医 学示教之用,或作某些科学研究为探索方法而 从事的予试验之用,不可供科研、生产和检定 之用。
饲养管理要求:
清洁级实验动物(二级实验动物)除普通级动物应 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 干扰大的病原。 清洁级实验动物是根据我国国情而 设定的等级动物。目前在我国已成为适用于科研的 标准的实验动物,其种群来源于SPF动物或剖腹产 动物。 清洁级动物比普通级动物要求排除的微生物和 寄生虫多,但比SPF动物少。清洁级动物除肉眼观 察无病外,尸体解剖时主要脏器、组织无论是眼观 还是病理组织切片均没有病变。
目前国际上对SPF动物的要求不同,质量标 准也不一样。部分学者认为某种实验动物没有某 种病原体,不影响其实验要求就可称为SPF动物, 另有学者认为必须将常见的病原体全部排除才算 是真正的SPF动物。前者要求太低,后者要求太 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既排除对动物群有危 害的病原体,又排除对动物实验有干扰的微生物 和寄生虫为原则。由此可见,我国的SPF动物微 生物学质量控制标准高于国外的控制标准。 国际上公认SPF动物适用于所有科研实验, 是目前国际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各种疫苗生产 所采用的应为SPF动物。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

它包括以下方面:1. 实验室环境控制:实验室应符合微生物检验的有关环境要求,如温度、湿度、照明等。

实验室空气应定期进行空气质量检测,以确保无菌室的无菌状态,避免实验物品受到外界污染。

2. 设备设施的校验和维护:实验室应定期校验和维护微生物检验所使用的设备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转和准确度。

培养箱、灭菌器等设备需要周期性地进行校正,酶标仪等精密仪器需要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3.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微生物样品的采集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样品受到外界的污染。

采集后的样品应妥善保存,避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同时也要避免样品的变质,影响后续检验结果。

4. 质控菌株的使用:质量控制菌株是用于验证微生物检验方法的菌株。

实验室应定期使用质量控制菌株对检验结果进行验证,确保方法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实验室还需参加国家或行业的外部质量评估,与其他实验室的检验结果进行比对,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5. 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质量控制:操作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掌握微生物检验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

实验室还应建立质量控制制度,对操作人员进行监督和考核,确保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

6. 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数据记录和管理系统,对检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实验室应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指标,对检验结果进行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对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和可靠至关重要。

只有建立和执行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措施,才能提高微生物检验的质量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食品、药品、环境以及医疗机构中的微生物污染情况。

为了保证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质量控制样品的选择与准备、质量控制的目标、质量控制的方法等内容。

一、质量控制样品的选择与准备在微生物检验中,质量控制样品的选择和准备是进行质量控制的关键步骤。

质量控制样品应具备代表性、稳定性和一致性。

首先,质量控制样品应具备代表性。

选择的质量控制样品应能够反映实际样品的微生物污染情况,并且能够覆盖实验室的检测范围。

例如,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可以选取已知含有特定菌群的食品样品作为质量控制样品。

其次,质量控制样品应具备稳定性。

质量控制样品的微生物含量应稳定,并且能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保持一致。

为了确保样品的稳定性,可以进行冷冻保存或添加防腐剂等处理措施。

最后,质量控制样品应具备一致性。

同一个质量控制样品应具有相似的特性和微生物含量,以便在不同批次的检测中进行比较和验证。

可以通过定期对质量控制样品进行检测,确保微生物含量的一致性。

二、质量控制的目标质量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降低误差和偏差。

具体目标包括:1. 控制负对照样品的检测结果为阴性。

负对照样品是不含有目标微生物的样品,用于评估实验室的污染情况和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负对照样品的检测结果应为阴性,否则说明实验室存在污染问题。

2. 控制正对照样品的检测结果为阳性。

正对照样品是含有特定微生物的样品,用于评估实验室的检测方法和灵敏度。

正对照样品的检测结果应为阳性,否则说明实验室的检测方法存在问题。

3. 控制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同一样品在不同时间或者在不同实验室中进行检测,应该得到相似的结果。

通过控制质量控制样品的微生物含量和质量控制方法的一致性,可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三、质量控制的方法在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

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不良
(2)脾脏小,无二级滤泡
免疫功能
(1)血清中IgG、IgM水平低,几乎不存在 丙种球蛋白和特异性抗体
(2)免疫应答速度慢,过敏反应、对异体 移植物的排斥反应以及自身免疫现象消失 或减弱
生长率 (1)不同种属不同 (2)无菌鸟类生长率高于同种普通鸟 (3)无菌大、小鼠与普通鼠差不多 (4)无菌豚鼠和无菌兔比普通的慢
Algebra 2/Trig
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M acintosh P IC T im age form at
is not supported
8.6 Radical Expressions and Radical Functions Pages 520-527
A 遗传控制标准化
实验动物的 四个“标准化
工作人员
按微生物学控制分类
实验动物
1 普通动物,CV 2 清洁动物,CL 3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 4 无菌动物GF,悉生动物GN
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
2001版国家标准根据微生物和寄生虫等级对实验动
物等级进行了重新设定。
❖ 小鼠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 大鼠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地鼠 普通级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生殖
(1)无菌大、小鼠略高于普通大小鼠 (2)豚鼠和兔繁殖能力比普通级低 代谢和营养
无菌动物血中含氮量少,肠管对水的吸收率低, 代谢周期比普通动物长
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易产生这两种维生 素的缺乏症
抗辐射能力 无菌动物抗辐射能力强,抗实验性烫伤和抗
休克死亡能力也强于普通动物 寿命
无菌动物的寿命普遍长于普通动物
小结:微生物感染对人、动物和实验的影响 ❖ 直接影响: (1)引起人畜共患病,影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2)引起动物传染病,影响均衡生产,影响动物健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许多复杂因素影响微生物学检验,可能给检验结果带来偏差甚至错误,因此必须对影响检验结果的诸多因素采取控制手段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不断完善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一、质量控制1、检验人员(1)微生物检验不能完全依赖全自动鉴定仪器,检验工作中每一步骤均需要有高度的主观分析和判断能力,与个人的经验.技能和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水平密切相关。

(2)除要求微生物检验人员必须具备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精密细致的观察和操作习惯,注重个人卫生外,还必须训练掌握微生物检验技术。

(3)检验人员应执行上岗前培训制度,上岗前培训合格方能上岗操作,还要主动参加学习、培训、讲座,学习新技术,掌握微生物学检验方法,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

(4)参与编写测试程序及仪器操作程序,学习质量保证体系知识和计量学基本知识。

(5)参加各类水平测试和盲样测试,提高检测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微生物学检验室负责人应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熟练程度的考核,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

2、培养基(1)为保证干粉培养基质量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加强包装的密封性能;使用时尽量缩短开盖时间;一般干性培养基放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保存,对于易受潮的品种,启用后宜放入干燥器中保存;由于配制水分不同,启用次数或时间增加,干粉培养基的pH值可能会有所变化,应随时略加调整。

(2)培养基的配制应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并做好原始记录。

(3)为保证培养基必须在玻璃容器,搪瓷或铝锅中进行,如用铜,铁器皿,会对微生物生长有毒害作用;(4)配制培养基时应按检验项目规定的配方添加,不得随意增减或更改培养基成分。

(5)要用专用的角匙取药品,避免交叉污染而影响检验结果;培养基配制最好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避免使用自来水,因其中含有氯等抗菌物质;3、检验质量除按国家标准方法对所需检验项目进行检测外,在实际工作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否则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1)在定量检验时用重量法还是用体积法,检验结果会有误差,因为此重不等于1的样品,1ml和1g的化验结果绝不会相等。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课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课件)

2.设备监测 ➢用于检测的温度依赖性设备定时监测温度,如培养箱、水浴箱、冰箱 ➢CO2培养箱每日记录CO2浓度 ➢超净工作台定期做无菌试验 ➢压力灭菌器要监测灭菌效果
3.设备校准验证
➢ 每6个月进行一次检定定或校准: 生物安全柜 CO2浓度检测仪 细胞离心机 压力灭菌器 游标卡尺 培养箱 温度计 移液器 微量滴定管 自动分配器
4. 质量控制: ➢无 菌 试 验 ➢生 长 试 验 ➢与 旧 批 号 平 行 试 验 ➢生 长 抑 制 试 验 ( 适 用 时 ) ➢生 化 反 应 ( 适 用 时 ) 5. 自制培养基每: ➢批 号 产 品 应 检 测 相 应 的 性 能 6. 购买培养基: ➢当 培 养 基 脱 水 、 溶 血 、 破 损 、 冷 冻 、 被 污 染 或 量不足时,仍应进行质量控制。 ➢若 生 产 者 不 能 提 供 所 遵 循 的 质 量 保 证 标 准 , 实 验室应进行质量控制和相应的性能检测。
任何适用的要求确定保留时间。 样品的安全处置应符合地方法规或有关废物管理的建议。
小结
微生物实验室的检验结果为临床感染性疾病提供快速、准确 的病原学诊断依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达到治疗、控 制和预防感染性疾病的目的。
因此必须建立全面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许多复杂因素影响微生物学检验, 可能给检验结果带来偏差甚至错误。
因此,必须对影响检验结果的诸多因素采取控制手段保 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为了保证检验结果, 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存在而建立的一套操作程序体系, 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二、试剂
1. 试剂标记:名称、浓度、储存条件、配制日期、失效期 、生物危害性。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包括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评价,室内质量控制是由实验室内部制定并实施的,是质量保证的核心和基础;室间质量控制评价是由实验室外部的组织或机构对实验室进行的质量评价。

1.室内质量控制1.1人员与组织管理经过广泛的基础训练教育,包括微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专业化的实验技能培训,医务人员必须要进行继续教育,配有一名经过严格训练并长期从事于微生物检验的技术人员,全面负责实验室的工作。

1.2操作手册包括:(1)各级人员的职责和权限;(2)实验室安全措施;(3)标本采集和处理指南;(4)本实验室开展的检验项目以及最低鉴定要求;(5)培养基和试剂的配置方法;(6)质量控制方案;(7)常用参考数据;(8)其他制度。

1.3培养基的质量控制培养基是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必需品。

培养基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分离培养的成败,目前大多数实验室都使用干粉培养基配制或者使用成本培养基,对来自著名的微生物培养基生产公司的培养基,质量比较稳定,只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储存,在有效期内使用就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1.4试剂、抗血清和染色液质量控制具体如下:(1)试剂以及染色液注明配制日期,有效日期以及存储条件,测试同时进行阳性和阴性对照试验;(2)抗血清的质量控制来源可靠,根据使用说明使用与保存。

冻干制品还应该注明配成水溶液的日期,抗血清应该澄清。

第一次使用时,应用已知菌效价和特异性进行测定。

合格者方可使用。

1.5抗生素与抗生素纸片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是临床进行抗菌治疗的指导性试验,其结果的正确性直接关系到抗菌治疗的成败。

常有纸片法和稀释法,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极为重要。

1.6仪器高压灭菌器和干热灭菌器最好在灭菌器装上温度记录装置,以保证整个灭菌过程中的合适温度。

为了保证灭菌的彻底,可用生物指示剂嗜热脂肪芽孢杆菌ATCC7953监视灭菌效果;培养箱、冰箱、水浴箱应该在每日工作开始和结束时记录温度;对于二氧化碳培养箱而言,要每天检查二氧化碳的含量;在更换生物安全柜的滤网时,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完成;要对每批培养瓶进行生长试验,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要及时更新系统操作软件,使之能够识别最新认识的微生物。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控制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控制
Materials and equipment can serve as a vector
in the contamination process.
Food and bedding can become contaminated
by wild rodents at times of production, harvesting and storage.
Microorganisms may be carried in the
hair, on the hands and on the clothing of personnel who have been in contact with infected animals.
12
Materials and equipment
1. 体外寄生虫(节肢动物) 病原:Ectoparasites(虱子、 跳蚤、螨)
36
2. 弓形虫病
37
1.感染弓形虫多数为隐性感染。
2.主要危害眼和N系统 3.孕妇常有流产,早产,死胎或畸胎。 4.幼龄大鼠常导致致死性肺炎。
38
第三章实验动物的微生物控制
第一节 微生物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第二节
Water, air, cages, and surgical equipment can
also become contaminated source for animals.
13
Biological materials
The use of biological materials
such as cells, serum, ES cells, and
microorganisms.
11

实验动物学-3微生物控制

实验动物学-3微生物控制

理化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4)光照 动物体内许多生理现象具有周期性。光照是 影响动物生理节律最主要的因素。 国标规定的光照周期明暗比为12:12或10:14
实验动物学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居住和生物因素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3.居住因素的影响 1)笼具 2)垫料 4.生物因素的影响 动物的争斗和社会地位会影响内分泌系统的 功能。
实验动物学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实验动物设施
开放系统
半屏障系统
屏障系统
隔离系统
Hale Waihona Puke 饲育环境与外 界相通;强力 通风设备;垫 料消毒,饲料 饮水有相应标 准。
可密闭,经屏 障装置与外界 相通;全新风 要求10万级洁 净度过滤;饲 料、垫料要消 毒;进入系统 要消毒。
饲育环境密闭, 经屏障装置与 外界相通;全 新风要求1万 级洁净度过滤; 一切物品经消 毒后特制传递 装置进入。
药物熏蒸灭菌法
60Co灭菌法


实验动物学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营养因素对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 1. 2. 3. 4. 5. 6. 采食量 生长发育 生理生化指标 免疫功能 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 麻醉反应
实验动物学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Company
是我国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学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3.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 除普通级动物、清洁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 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 实验干扰大的病原的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学第三章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学控制

实验动物学第三章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学控制
2018/4/5 20
四、无菌动物的生产与维持
(一)无菌动物的获得 1.预产期判断 2.剖宫产术 3.人工哺乳/奶妈代乳 (二)无菌动物质量检测 1.无菌隔离器内环境检测 2.无菌隔离器内动物检测
2018/4/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1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和寄 生虫学质量监测
一、进行微生物学监测的意义
所谓微生物监测是指用微生物学的方法对不同 等级的实验动物进行定期的抽样检查,以确认该 等级动物是否感染了某些病原体。因此,微生物 学监测是一个群体的、流行病学上的概念,它是 通过从一个群体中定期抽取少量样本进行检测, 从而判断整个群体中某一疾病流行情况的一种方 法。
2018/4/5 12
第二节
无菌级动物和悉生动物
一、无菌级动物和悉生动物的由来和发展 悉生动物:广义的悉生动物包括无菌动物和已知菌动物。 • 最初是研究微生物和动物(人)之间的依存关系而建立发 展起来的。 发展史: 1. 1895年-1910年:解决了动物可在无菌状态下生存的问题。 2. 1910年-1940年:因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悉生生物研究进 展缓慢。 3. 1940年- :技术问题解决,悉生动物研究进展迅速。
2018/4/5 10
不同微生物级别动物用于实验的比较
项目 传染病 寄生虫 实验结果 应用动物数 GF/GN动物 无 无 准确 少 SPF动物 无 无 准确 少 CV动物 有或可能有 有或可能有 有疑问 多
统计学价值
长期实验 实验中死亡率

可能好 很低
可能好
可能好 低
不准确
困难 高
长期实验存活率
实验的正确设计 实验结果的统计价值
不同级别的动物必须饲养在相应的设施环境中,并有相应的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需要定期监测,保证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符合其等级标准。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 〔6〕微生物学检验室负责人应定期对检验人员 进展专业知识和操作熟练程度的考核,提高检验 人员的素质。
2 仪器、设备
▪ 大型微生物检验室的主要仪器及设备包括:
▪ 无菌室、微生物自动鉴定仪、微生物快速初筛 仪、显微镜、菌落计数器、高压灭菌器、干热灭 菌器、离心机、蒸馏设备、培养箱、厌氧箱、水 浴箱、冰箱、超净工作台、酶标仪、洗板机、 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等。
▪ 制备好的培养基应及时使用,使用 不完的,如无特殊需求,可室温或2-8℃ 冷藏保存。
▪ ▪ 如用塑料袋密封,保存期可延长,
发生变质等被污染迹象或干裂现象的那 么不能再使用。
表1 培养基在2-8℃冷藏条件下保存的有效期
培养基种类 平板培养基 试管(棉塞)培养基 试管(螺旋盖)培养基
保存条件 不装塑料袋 塑料袋密封 不装塑料袋 塑料袋密封 不装塑料袋 塑料袋密封
▪ 〔2〕在严格无菌操作的条件下,按国家规定的样品 采集标准均匀而准确地取样,并及时封口,使样品 具有准确性和代表性。
5 采样
▪ 〔3〕每件样品封口后,贴上标签,做好记录(如 样品名称、采样地点、时间、数量、储藏情况、 采集或送检单位及姓名、采样现场温度、湿度及 卫生状况等)。采集后的样品,一般可保存在28℃的环境中,如果样品是冷冻食品,应保持在 冷冻状态,并及时送检。
▪ 〔4〕采样数量不能少于全部检验需要量的3倍, 以供检验、复检、备查。
6 样品的接收和预处理
▪ 样品送达实验室时,应检查样品标记是 否与样品相符,样品包装状况是否正常。
▪ 假设存在下述情况,应考虑拒收样品:
▪ 〔1〕抽样后样品送达实验室的时间太迟,

使其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展检验;
▪ 〔2〕样品温度太高;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是一种常见的检验方法,在很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微生物检验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最终检验结果出现偏差,影响患者疾病的治疗。

对于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各个可能产生影响的环节,都需要加以重视,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进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检验人员质量控制虽然当前微生物检验中应用了很多自动化仪器设备,但在各个检验环节中,仍然需要较高的主观分析判断能力。

检验人员的知识、技能、经验等,都将影响微生物检验质量。

所以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首先要加强检验人员的质量控制。

在工作中必须认真、严肃、负责,保证操作规范、观察仔细,检验人员上岗前需要进行综合培训,考核通过之后才能上岗工作。

同时还要不断的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各种学习培训,掌握最新的法律法规、标准规程、技术方法等加以掌握。

对计量学基本知识、质量保证体系知识等加以了解。

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盲样测试及水平测试,督促其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微生物检测水平。

2检验过程质量控制2.1样品的质量控制。

做好样品采集中的质量控制,取样前确认对象和标本符合要求,保证取样工具无菌,提前准备采样工具和试剂材料并灭菌。

根据样品特性和取样环境,做好相关准备。

保证取样样品能够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

2.2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采用不同方法可能造成结果误差,因此要对固态样品采用重量法,对液态样品采用体积法检测。

不过,对于一些黏性液体,如果用体积法可能导致样品残留,所以也应采取重量法。

如果需要使用无菌水或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应当使用离心机进行离心处理,形成均匀标准的菌悬液。

样品稀释时可能在吸管内外有残留,所以需要加以注意。

液体吸入之后,沿管壁缓慢注入递增稀释,吸管尖端不要和稀释液接触。

将菌悬液检样注入培养基时,需要保证45-50℃的温度,确保二者均匀充分的混合。

2.3使用空白对照及标准菌株。

微生物培养需要对培养时间、培养温度严格控制。

如何做好临床微生物的质量控制

如何做好临床微生物的质量控制

如何做好临床微生物的质量控制临床微生物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室微生物学测试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

下面是一些提升临床微生物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技巧:1.建立质量控制标准:确定合适的质量控制标准,如阴性和阳性对照物,以及不同菌株和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等。

这些标准样品应与患者样品进行相同的处理和运输过程,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2.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建立并执行一套完整的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的标准化和一致性。

操作规程应包括样品处理、培养基的配制和贮存条件、实验仪器的操作规范等内容。

3.使用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根据不同菌株的生长要求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定期检查培养基的质量,并确保培养基的使用日期符合要求。

4.加强仪器设备的维护:定期校准并维护实验室使用的仪器设备,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仪器设备的使用者应接受相关的培训,并记录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情况。

5.做好实验室环境的控制:维护实验室的洁净度和温湿度条件,防止外部微生物污染的发生。

严格控制实验室内的噪声、振动和光照等因素,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

6.培训工作人员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增强他们对质量控制的重视和意识。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标准操作程序、质量评估和不良事件报告等制度,以确保质量控制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7.实施外部质量评估:定期参加外部质量评估活动,通过与其他实验室结果的比对,评估自身实验室的水平,并及时进行改进和提升。

8.保持与临床的紧密合作:与临床医生和其他医学实验室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充分了解临床需求和质量要求,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临床微生物质量控制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工作,在实验室的日常操作中,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培训人员、维护仪器设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等综合措施,可以提升临床微生物质量控制的水平,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微生物检验是确保食品安全、水质安全以及医疗卫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合适的质量控制能够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内容和方法。

1.实验室环境的质量控制1.1 空气质量控制实验室内的尘埃、微生物和气味等污染物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因此,实验室应使用高效的空气过滤器来过滤进入实验室的空气,过滤效果应符合要求。

对于检验灭菌性能的实验,必须保证无细菌及孢子等原材料。

空气质量的检测也是常规的实验室质量控制之一。

实验室内经常进行异物、装置及登记无菌等操作,因此必须经常进行消毒,以防交叉污染。

消毒剂应定期检验保证消毒效果符合要求。

2.质量控制标准品的使用和制备2.1 正负对照菌毒液正负对照菌毒液是一种用来判断微生物检测结果可靠性的标准品。

其中,阳性菌毒液与阴性菌毒液分别包括各种细菌病原体和非细菌性病原体,应根据相关标准制备而成。

阳性菌毒液应包括感染剂量常见的菌株,因此更加符合实验需要。

阴性菌毒液应包括除了目标菌株以外的其余菌株。

2.2 系统性验证标准品系统性验证标准品是用于检查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和检测限的标准品。

当实验室引进新方法、新装置和新组合时,应及时验证其准确性和灵敏度。

在检验中,检测标准品应随被检样品一同放入复合锅、波浪瓶等容器中,以保证其与被测样品在同一条件下进行。

实验员的素质和技能对检验结果的质量具有明显的影响。

员工应接受必要的培训才能出现在检验岗位上。

更重要的是,员工必须遵守有关操作规程,并具备必要的洁净工作习惯。

3.2 菌落计数方法的控制菌落计数的准确性对于食品、饮用水和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检验尤其重要。

在生物化学实验中,使用透明聚酯薄膜进行计数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为了保证计数结果的准确性,应按照要求计算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在结果之前,应有三次以上的重复实验以保证数据的高可靠性。

3.3 非常规检测方法的质量控制生物化学实验中,有时候需要使用结合贝叶斯公式的特殊算法来检测微生物。

《微生物学质量控制》课件

《微生物学质量控制》课件

医疗器械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的目标是预防和控制医疗器 械中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同时促进有益菌的生长,以 提高医疗器械的卫生状况和
使用效果。
医疗器械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需要遵循国家和国际相关法 规和标准,如《医疗器械生 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
ISO 11000等。
环境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环境微生物学质量控制是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领 域的重要工作,通过控制环境中微生物的数量和 种类,降低环境污染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
微生物学质量控制的发展历程
初期阶段
微生物学质量控制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主要是针对临床实验室的 管理和控制。
发展阶段
随着微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微生物学质量控制逐 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断完善和规范。
当前阶段
现代微生物学质量控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和方法,广泛应用 于各个领域,为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显微镜
分光光度计
观察微生物形态和结构,进行初步鉴 定。
用于检测微生物细胞浓度和生长曲线 。
培养箱
控制微生物生长所需的温度和湿度条 件。
微生物学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处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质量控制
通过绘制质控图、计算质控指标等方式,对实验过程进行监 控和评估,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微生物学样品处理
对采集的样品进行适当的预处理 ,如稀释、均质化等,以便后续 的检测和分析。
微生物学检测方法与技术
传统培养法
通过培养基培养微生物,观察菌落形 态、染色等特征,进行微生物鉴定。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利用基因测序、PCR等分子生物学技 术,对微生物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 和分型。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制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对于普普通通级级动实物验的动用物途的用途比较完整的解释是
1、教学示教之用; 2、某些科学研究为探索方法而从事的预试验
之用; 3、没有培养出高级别的动物,不得以用之;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三、实验动物常见人兽共患病
人病 体兽 毒
共 患 病细 病菌 原
寄 虫生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不同级别动物对实验的影响
实验项目
无菌动物
SPF
传染病


寄生虫


实验结果
正确
正确
用动物数
少数
少数
统计价值

较高或可能高
长期实验
可能好
可能好
自然死亡率
很低

长期实验存活率 实验的准确设计
约 100% 可能
约 90% 可能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很高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这些微生物和寄生虫对实验动物可以 是致病的、条件致病的、和非条件致病的。 有的是人兽共患的病原体。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有害的微生物对实验动物及实验结果造成那些危害?
1、人兽共患病 威胁人的健康和生命
流行性出血热病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 猴疱疹病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2、烈性传染病对生产、实验造成严重危害:
(1) 种子群死亡——不能生产; (2) 正在进行的实验死亡——实验被迫中断。
犬细小病毒病
犬传染性肝炎
兔出血热症
犬瘟热
实验动物学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 制
3、隐性感染的主要危害是引起实验动物生物 学特性的改变,获得免疫或隐性感染的动物, 会给人假像。

实验动物学 第三章 微生物寄生虫控制

实验动物学 第三章 微生物寄生虫控制

第三章重点掌握内容
1、普通级动物、清洁动物、SPF动物、 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的概念。
2、人兽共患病主要病原体的名称。 3、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鼠痘、
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的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和症状 表现。
第一节 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
• 按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控制程度,将 实验动物划分为普通级动物、清洁 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和无菌动 物四个等级,后者包括悉生动物。
体外寄生虫(节肢动物)、 弓形虫。
清洁动物生存的环境设施要求
1、设施——屏障设施,严格控制人员、物品 和环境空气的进出,饲养清洁级动物。
2、人员——经更衣、淋浴、穿灭菌服、戴灭 菌口罩和手套后,方可进入屏障设施。
3、物品——垫料、笼具、饲料和饮水等物品, 经消毒和灭菌等处理后,进入屏障系统。
4、动物——做好检疫和防护,动物不携带人 兽共患病、动物烈性传染病、对动物本身 及科学研究干扰较大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4、动物——做好检疫和防护,动物不携带人 兽共患病、动物烈性传染病、对动物本身 及科学研究干扰较大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5、空气——空气经过初效、中效和高效三级 过滤,其洁净度达到7级。
要求SPF动物排除的病原菌
(1)小鼠和大鼠: 1)必须检测和排除的病原菌有: 嗜肺巴斯德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 2)必要时检测和排除的病原菌有: 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 科研中使用的实验动物,其微生物 和寄生虫的控制级别越高,其结果 就越精确越可靠。
实验动物传染病的危害
表现形式:显性感染、隐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感染
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危害: 1.动物及实验损失 2.威胁人类健康 3.影响实验结果

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

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

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在微生物实验室中,质量控制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步骤。

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涉及到实验室环境、仪器设备、操作流程以及人员素质等多个方面,下面将详细介绍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方法。

实验室环境的质量控制实验室环境是微生物实验过程中最为基础的因素之一。

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室应具备洁净、无菌的环境。

在实验室内部,需要定期对空气质量进行检测,以确保实验室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符合要求。

此外,实验室应有足够的通风设施,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换气,减少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交叉感染风险。

实验室的温湿度也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温湿度对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实验室需要设有稳定的温湿度控制设备,并进行定期的校验和验证,确保实验室内部的温湿度始终处于合适范围。

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各种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于实验室中常用的温度计、计时器、培养箱、离心机等仪器设备,需要定期进行校验和检测,以确保其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同时,实验室还需配备足够数量的备用仪器设备,以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故障情况,确保实验工作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操作流程的质量控制在微生物实验室中,操作流程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对实验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为此,实验室需要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标准操作流程,并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实验人员熟悉并遵守正确的实验操作流程。

实验室还需制定检验计划、检测标准和相关质量控制标准,对每个实验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和监督。

同时,实验室应建立样品接收、处理和管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确保样品得到正确的处理和保存,并防止样品污染和误差的产生。

人员素质的质量控制实验室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对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在实验室中,需要具备专业的微生物实验操作技能,熟悉实验室质量控制的要求,并接受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技术能力的评估。

此外,实验人员需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确保实验工作的可追溯性和结果的可信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菌动物特点:
1.微生物特点: 在动物体内外任何部位均检不出任
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注意“无菌”是个相对的概念。
2.形态学特点: 消化系统
(1)盲肠肥大,比普通动物要大5-6倍。 (2)肠道肌层薄,肠绒毛变细变短。 (3)肝脏重量下降。
循环系统
(1)心脏变小 (2)白细胞数变少,且数量波动范围小
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
2001版国家标准根据微生物和寄生虫等级对实验动物等级 进行了重新设定。
小鼠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大鼠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地鼠 普通级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豚鼠 普通级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家兔 普通级 清洁级 SPF级 无菌级

普通级
SPF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普通级
SPF级
4、肿瘤学研究 (1)制备人体肿瘤模型需要免疫抑制 动物,而普通动物给予免疫抑制剂后常 继发感染死亡,所以可以应用无菌动物。 (2)研究致癌物质的致癌作用和微生 物的关系。
5、老年病学研究 无菌动物普遍寿命比普通动物长,说明
微生物和机体老化有关。 普通大鼠寿命2年,而无菌大鼠寿命3-4
年。
6、营养学的研究
无菌动物是研究营养的良好模型,很
多营养成分是靠细菌产生的。如VB和VK 是靠肠道细菌合成的,无菌动物体内不 能合成VB和VK,所以可以用来研究哪些 细菌合成了VB和VK。
7、放射医学研究 无菌动物可以耐受大剂量的放射线照射。可 用于区别放射引起的症状和继发感染的症状。
8、毒理学研究 药物的毒理作用常常与肠道细菌的代谢产物
来源:人为将已知的微生物投给无菌动物,使其 体内带有已知菌
单菌动物
双菌动物
多菌动物
悉生动物特点:
微生物特点 体内携带有已知微生物 来源 无菌动物植入微生物 饲养管理
必须饲养在温湿度恒定的百级空气净化 的隔离系统中,实行严格的微生物控制。
其他 与无菌动物比较。 悉生动物肠道内存在细菌可以合成维生 素,不会像无菌动物一样发生维生素缺 乏症。 抵抗力、生活力较强,易于饲养管理。
抗辐射能力 无菌动物抗辐射能力强,抗实验性烫伤 和抗休克死亡能力也强于普通动物。
寿命 无菌动物的寿命普遍长于普通动物,
如大鼠正常2-3年,无菌达4年。
第二节 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简称 GN)
定义:又称已知菌动物,指动物体内带有明确的 微生物种类的动物。
饲养条件:无菌隔离器内
国际分类法将实验动物分为:
普通动物、SPF动物、悉生动物、无菌 动物四个等级。
第一节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简称GF) 定义:指无可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物,进一步说,
是指用现有的检测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 均检不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饲养条件:无菌隔离器内 来源:第一代通过无菌剖 腹产术,人工哺乳获得; 以后通过无菌动物雌雄交 配繁殖或无菌剖腹产术, 保姆鼠代奶扩群。
免疫系统 免疫机能基本处于原始状态。
(1)胸腺,淋巴组织,网状内皮系统发育不良
(2)脾脏小,无二级滤泡,网状内皮细胞功能下降
2.生理学特点:
免疫功能
(1)血清中IgG、IgM水平低,几乎不 存在丙种球蛋白和特异性抗体
(2)免疫应答速度慢,过敏反应、对异 体移植物的排斥反应以及自身免疫现象 消失或减弱
有关。用无菌动物进行研究,可以准确地分 析药物的毒理作用和药物的合理作用。
9、心血管病研究 实验证实,许多心血管疾病与肌体内胆固醇 代谢有关,而肠道微生物可以分解胆汁酸, 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
10、宇航中应用 (1)可以用来携带地外微生物。 (2)研究宇航环境中可能出现的菌群失调现 象。
第三节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简称SPF动物)
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的应用
1、病因学的研究 如:猫瘟、龋齿的形成
2、微生物学中的研究 (1)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 (2)微生物和宿主之间关系 (3)病毒学研究
3、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
无菌动物体内既无抗原也无特异性抗体, 处于一种“原始状态”,很适合用于各种免疫 功能的研究。 如,无菌动物暴露于微生物,先产生α球蛋白, 再产生β球蛋白,最后产生γ球蛋白。 常用无菌动物进行免疫抑制剂试验研究。
第三章
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及寄生 虫学控制
普通动物在开放系统条件下饲养,
一般都带有微生物、病毒和寄生虫并感
染某些疾病,因些用普通动物做实验,
敏感性较差、反应性不一致,实验结果
不易重复。要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必须
对实验动物进行遗传学、微生物学、寄
生虫学控制,培育出标准的合格的动物,
使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实验动物按微生物学控制的分类
种类 小鼠 大鼠 豚鼠 兔 狗 猫 山羊、绵羊 猪 马 猴 鸡 鹌鹑
培育者及育成时间
Pleasants,1959 Reyniers1946;Gustafsson,1948 Miyakawa1958; Tanami,1959; Wostmann1959; Luckey,1963 Glimsedt,1946 Bleby,1969 Smith,1961,1966 Whitenair,1960 Drummond等,1973 Reyniers,1942 Reyniers,1943 Woodard等,1965;Miles,1966
按微生物学控制标准,结合我国实验动物的发展 状况,我国实验动物分为四个等级: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 GF)和悉生动 物(Gnotobiotic animal, GN)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
清洁动物(Clean animal, CL) 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 CV)
生长率 不同种属影响不同 无菌鸟类生长率高于同种普通鸟 无菌大、小鼠与普通鼠差不多 无菌豚鼠和无菌兔比普通的慢
生殖
(1)无菌大、小鼠略高于普通大小鼠 (2)豚鼠和兔繁殖能力比普通级低
代谢和营养
无菌动物血中含氮量少,肠管对水的吸 收率低,代谢周期比普通动物长
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易产生这两 种维生素的缺乏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