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下药
泻下药概述
![泻下药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475f5e351e79b8968022678.png)
泻下药泻下药——以泻下通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便秘证或其他里实积滞证的药物分类:攻下药——通便力强,主治湿热便秘及湿热内蕴之头痛等润下药——含油脂,主治津亏肠燥便秘峻下逐水药——多有毒,通利二便,引起强烈的腹泻,主治血肿,水肿,胸水,腹水等----------------------------------------------------------------------------------------------------------------------性味:攻下药、峻下药以苦寒为主【典型泻下药】归经:大肠经(基础)主沉降----------------------------------------------------------------------------------------------------------------------配伍原则::寒热虚实辩证寒积便秘证——因寒邪凝滞,大肠气机郁阻而大便不通畅+温里药热结便秘证——热邪灼伤津液,而产生的大便秘结不通+清热药体虚兼出现便秘或者积滞——根据气血阴阳亏虚+补气药、补阳药、补阴药、补血药实——除寒/热大便秘结或里实积滞外兼有风邪/表邪应先治表再治里或表里同治,先用祛风解表药或祛风解表药+泻下药配伍同用,防止引邪内入,邪气深入;兼有湿/湿浊+除湿药兼有燥+润燥药兼有气滞+行气药兼有血瘀+活血化瘀兼有痰+化痰药兼有饮食积滞+消食药泻下药+行气药(基础配伍)病患本身里实积滞,或大便秘结,胃肠的气机已不通畅,有脘腹胀满①行气药可针对因便秘,或里实积滞引起的胃肠的气机阻滞,自身对症②增强泻下药的泻下作用承气汤里的枳实、厚朴缓下方里的橘皮大黄泻下无枳实不通——陶节庵----------------------------------------------------------------------------------------------------------------------使用注意:①因证选药——攻下药用于热结便秘或有形的积滞润下药用于肠燥便秘或老弱体虚者峻下逐水药用于水肿痰饮三因制宜——因人制宜素体壮实,素有便秘者用量取重体虚,素易腹泻者排除里实积滞应轻用取轻因时制宜不典型因地制宜不典型中病即止——得快利,得峻下,止后服【张仲景】②证候禁忌(共性):便溏腹泻禁用无里实积滞禁用正气亏虚、老年体虚慎用(尤指攻下和峻下药)妇女妊娠期禁用导致流产、堕胎(尤指攻下和峻下药)月经期周期延长(尤指攻下和峻下药)。
第七章 泻下药—中药学
![第七章 泻下药—中药学](https://img.taocdn.com/s3/m/158e1ff5ad51f01dc381f111.png)
白原;③降低抗凝血酶Ⅲ和纤溶酶活性,加速血凝;⑤收缩
局部损伤血管降低通透性。
降血脂、降低血液粘度 泻下与吸附作用,减少胆固醇 吸收。 (7)抗病原微生物 抑菌成分为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
黄素、后者作用最强。机制:①影响叶酸酶系统;②诱生干
扰素。 2.其他药理作用抗炎、解热、免疫调节、抗自由基、抗肿 瘤。抗肿瘤机制:①抑制癌细胞呼吸,氨基酸、糖代谢中间 产物的氧化和脱氢过程;②抑制DNA、RNA及蛋白合成,对
(2)保肝 芦荟总苷对实验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2.其他药理作用
(1)愈创作用 芦荟多聚糖醛酸酯促进肉芽生长,可用于创伤
以及烧伤;芦荟油膏对X射线有保护作用。
(2)抗肿瘤、抗菌作用 芦荟中蒽醌衍生物具有高效杀伤
肿瘤细胞;芦荟浸出液对皮肤真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 有一定抑制作用。 现代应用
1.便秘。
2.外科感染。
泻下药分类: 峻下药:最强具有导泻、利尿。甘遂、芫花等。用于 水饮内停,胸腹积水,一般不用。 攻下药:次之 剌激肠壁,增加肠容积。大黄、芒硝, 用于实热内结大便燥结。 润下药:作用缓和 含脂肪油,润滑肠道,火麻仁等。 用于老弱、久病、术后、胎前、产后等阴亏津枯的便秘。
第一节 常用药
大黄 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遂瘀 通经等功效。 主要成分 蒽醌衍生物,结合形蒽苷和游离形苷元,此外含 鞣质、α-儿茶素、没食子酸。泻下成分番泻苷A最强;抗菌 成分大黄素、芦荟大黄素。 番泻苷A(Sennoside A) 蒽酚、蒽酮
不良反应 超过常用剂量使用引起下消化道出血。
大承气汤《伤寒论》 处方组成: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功效主治:攻里通下。用于肠胃燥热、积滞热结证。 1. 药理作用 (1)促进胃肠功能,特别是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2)调节免疫 、抗菌、抗内毒素。 2. 应用 急性胰腺炎;肠梗阻等。
中药--泻下药
![中药--泻下药](https://img.taocdn.com/s3/m/20b982a8700abb68a882fb15.png)
逐痰涎:风痰 京 大 戟 泻水力强 癫痫 红芽大戟 散结力强
3、杀虫疗疮: 头疮 白秃 顽癣
25
❖ 使用注意
❖ 1、量小。每次0.5~1g ❖ 2、入丸散 ❖ 3、内服醋制减毒 ❖ 4、虚弱者、孕妇忌用。 ❖ 5、反甘草
1.5~3g
甘遂
峻猛 消肿散结 泻经隧之水
大戟 泻水逐饮 稍次 消肿散结 泻脏腑之水
3.凉血解毒: 血热吐衄,目赤咽肿
泻心汤(黄、连、芩)
4.逐瘀通经:瘀血诸证
下瘀血汤(黄、桃、土鳖《金匮》)
5.清泻湿热:湿热积滞之痢疾 通因通用
湿热黄疸,茵陈蒿汤。 湿热淋证,八正散
5
❖ 两清(清热解毒,清利湿热) ❖两泻(泻下通便 泻火凉血) ❖ 一活血(活血化瘀) ❖ 1.孕妇、经期、哺bu乳期忌用 ❖2.产生肠蠕动 小便变黄
2、清热消肿:咽西瓜霜 乳痈初起,外敷
❖ 冲入药汁或开水溶化服。
❖ 孕妇、哺bu乳期妇女忌用、慎用
❖反硫黄 三棱
10
皮硝:清热止痒 芒硝: 元(玄)明粉: 板状称朴硝 柱状牙状称马牙硝 针状如芒称芒硝
11
❖ 大黄
清热解毒 清利湿热 泻火凉血
清热 活血化瘀 大便热结
芫花
又次 祛痰止咳 杀虫疗疮 泻胸胁水饮
26
牵牛子 苦寒.有毒.肺肾大肠.种子
27
牵牛子 苦寒有毒 1、泻下逐水:水肿 臌胀 痰饮喘咳 通二便 2、去积杀虫:虫积腹痛。 促使虫体排除体外
蛔虫、绦虫 黑丑 白丑 二丑 炒后力缓 孕妇忌用 反巴豆
28
巴豆 辛热.大毒.胃大肠.果实
29
❖
巴豆 辛热 大毒
泻下药 一、含义 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 的药物
泻下药
![泻下药](https://img.taocdn.com/s3/m/03c0bec5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ad.png)
泻下药概念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药性除巴豆一味辛热外,余皆苦味性寒,芒硝具咸味,药性沉降。
功用:①泻下通便,排除胃肠积滞和燥屎等;②逐水退肿,使水湿停饮随大(小)便排除,达到祛除停饮,消退水肿的目的;③部分药还兼泻火,解毒,活血祛瘀等作用。
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
部分药物还可用于火热炎上,疮痈肿毒及瘀血证。
分类:1.攻下药----大多苦寒既能通便又能泻火,能清除肠道积滞、有害物质,清除实热导热下行。
①肠道积滞,尤适用于实热积滞便秘;②实热内结证,如温热病高热不退,大便秘结,甚则神昏谵语狂躁;③火热上炎引起的头痛、目赤、咽痛、牙龈肿痛或火热之吐、衄出血等证;④体内瘀血、虫积、毒物。
环球网校2.润下药----大多甘平,且多为植物种仁,含有丰富油脂,质地滋润能润肠燥,滑肠通便。
血虚阴亏之肠燥便秘,多见于老人、病后及产后津枯、血虚、阴虚者。
3.峻下逐水药----大多苦寒有毒峻泻,部分药还有利尿作用。
悬饮,臌胀,水肿。
配伍:①兼有表邪者,要先解表,后攻下,或攻下药与解表药同用;②正气已伤者,可配补益药以扶正去邪,攻补兼施。
③应用攻下药常配伍行气药,以增强攻积作用。
使用注意:①峻猛泻下药易伤正气,脾胃之气,故中病即止,久病体弱,脾胃虚弱者慎用快用。
②妇女胎前产后、经期,应忌用或慎用攻下药和峻下逐水药。
考点:泻下药的分类及功用。
关注泻下药中苦寒攻下药泻火的意义。
配伍及泻下药的使用注意。
中药学实验课-泻下药
![中药学实验课-泻下药](https://img.taocdn.com/s3/m/52df498327d3240c8547ef94.png)
峻下逐水药-牵牛子
功效
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用法用量
煎服,3-6g。入丸、散 剂,每次1.5-3g。炒用 药性减缓。
LOGO
来源
旋花科牵牛属植物牵牛或圆叶牵牛的干燥 成熟种子
饮片性状鉴别
种子似桔瓣状,略具3棱,长5-7mm,宽3-5mm。表 面灰黑色(黑丑),或淡黄白色(白丑),背面弓 状隆起,两侧面稍平坦,略具皱纹,背面正中有一 条浅纵沟,腹面棱线下端为类圆形浅色种脐。微凹。 质坚硬,横切面可见淡黄色或黄绿色皱缩折叠的子 叶2片。气微味辛、苦、有麻舌感。以颗粒饱满、无 果皮等杂质者为佳。
峻下逐水药-商陆
功效
逐水消肿,通利二便;外用解毒散结。
用法用量
煎汤,3-9g, 外用适量
LOGO
来源
商陆科植物商陆或垂序商陆的干燥根
饮片性状鉴别
为大小厚薄不一的横切或纵切的块片。切面浅 黄棕色或黄白色,周边灰黄或灰棕色,皱缩。 横切面弯曲不平,具多数同心环状突起,习称 “罗盘纹”;纵切面弯曲或卷曲,表面凹凸不 平,木部呈多数隆起的平行条纹,韧皮部下凹, 质坚硬。气微,味稍甜后微苦,久嚼麻舌。
润下药-火麻仁
功效
润肠通便。
用法用量
10~15g
LOGO
来源
桑科大麻属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的 干燥成熟果实
饮片性状鉴别
本品呈卵圆形,长4-5.5mm,直径2.5-4mm。表面灰绿色或灰 黄色,有微细的白色或棕色网纹,两边有棱,顶端略尖,基 部有1圆形果梗痕。果皮薄而脆,易破碎。种皮绿色,子叶2, 乳白色,富油性。气微,味淡。嚼后稍有麻舌感。
功效
泻下通便。
用法用量
2~6g;后下。
中药学 泻下药
![中药学 泻下药](https://img.taocdn.com/s3/m/ae06f68b79563c1ec4da713b.png)
2.利尿、改善肾功能
机理:利尿,促进肌酐、尿素的排泄;泻下作用, 减少肠内氨基酸的吸收;减少血中尿素(BUN)的生成。
肾功能衰竭:前期可用药物改善或延缓发展,后期 治疗:透析和换肾。
大黄
3.抗感染作用 举例1:火热亢盛致头面部充血、吐血、纽血。 治则--上病下治 原理--大黄可扩张盆腔血管,引血下行,改善头
病理过程:便秘、发热、腹痛、炎症。
◆胃肠实热内结: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性单纯性肠 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 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等急腹症;某些急 性感染性疾病。
◆阴亏津枯:多见于老人、幼儿及产后便秘者;大 病后期、术后体质虚弱者,肠蠕动减弱便秘。
◆水饮内停:证候与胸膜炎、肝硬化腹水、右心功 能不全时相似,表现为胸腹积水。
在美国及欧洲地区 属于限制性使用植物。
药物警戒
• 美国NTH组织的Nationlal Toxicology Program课题发现蒽 醌类成分—大黄素有肝毒性。2006年英国MHRA发布含何 首乌制剂的肝损害警告,2009年中国的SFDA发布《含蒽 醌类保健食品注册管理有关规定》,限制含蒽醌类中药的 日剂量和使用人群,并要求标示蒽醌含量范围。
临床应用 便秘 外科感染
慢性肝炎 萎缩性鼻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保健、抗衰老
芦荟
药理作用 泻下 保肝 促进创伤愈合 抗肿瘤 抗菌
大承气汤
•
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病理形成过程中能抑制
磷脂酶A2(PLA2)活性的升高;调节实验性炎
症模型动物脏器组织的PGF1α/TXB2平衡;并能
保护肝细胞线粒体,减轻内毒素诱导的脂质过氧
第九章 泻下药
一、概念、临床适应证 --凡能引起腹泻或促进排便的药物,称泻下药。 主治:便秘、肠胃积滞、实热内结、水饮停聚等
(医学课件)泻下药
![(医学课件)泻下药](https://img.taocdn.com/s3/m/3f8f3930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87.png)
泻下药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泻下药的不良反应
长期使用泻下药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
泻下药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
在使用泻下药时,应注意控制使用时间和剂量,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 ,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泻下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泻下药的使用方法
口服或直肠给药,一般短期使用,不宜长期使用。
生活方式调整
炎症性肠病患者往往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乳制品 摄入等,而泻下药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这种生活方式。
其他临床应用
消化道出血
泻下药可以促进消化道内积血排出 ,有助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肠梗阻
对于部分肠梗阻患者,可以使用泻 下药进行治疗,帮助解除梗阻。
预防药物中毒
部分药物中毒可以通过泻下药促进 药物排出,减轻中毒症状。
刺激性泻下药
主要作用于肠黏膜,可刺激肠壁神经 丛,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
容积性泻下药
主要通过增加肠内容积,降低肠管内 压,促进肠道蠕动,从而起到排便的 作用。
泻下药的临床应用和选用原则
泻下药的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便秘、肠梗阻、肠道感染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泻下药的选用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选用适当的泻下药。
正确掌握泻下药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用 药。
严格控制泻下药的用量和使用时间,避免过 量使用。
注意观察
对症治疗
用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如有不 适及时处理。
如出现不良反应,应根据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
05
泻下药的注意事项和使用方法
泻下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用药时机
多数泻下药在用药6-8小时后 才会起效,因此需提前使用, 不可在便秘症状出现后再使用
第十章 泻下药
![第十章 泻下药](https://img.taocdn.com/s3/m/ce000988e53a580216fcfe22.png)
【应用】
6.郁李仁
十.泻下药 ……………… …
1. 肠燥便秘。 2. 水肿胀满及脚气浮肿。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峻下逐水药概述
【性能特点】大多苦寒有毒,药力峻猛,服 药后能引起剧烈腹泻,有的兼能利尿,能 使体内潴留的水饮通过二便排出体外,消 除肿胀。 【适应证】适用于全身水肿,大腹胀满,以 及停饮等正气未衰之证。
1.热结便秘。 2.腹,1.5~3g; 煎服,2~6g,宜后下。
十.泻下药 ……………… …
【使用注意】
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忌用。
4.芦 荟《药性论》
十.泻下药 ……………… …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库拉 索芦荟及好望角芦荟的液 质经浓缩的干燥物。 【产地】前者主产于非洲北 部及南美洲的西印度群岛, 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等 地有栽培,药材称老芦荟, 质量较好。后者主产于非 洲南部地区,药材称新芦 荟。
十.泻下药 …………… ……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
叶大黄、唐古特大
黄、或药用大黄的 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掌叶大黄和唐
古特大黄药材称北大 黄,主产于青海、甘
肃等地。药用大黄药
材称南大黄,主产于 四川。
1.大 黄
十.泻下药 ……………… …
【采制】于秋末茎叶枯萎 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 去须根,刮去外皮切块 干燥,生用,或酒炒, 酒蒸,炒炭用。 【处方名】大黄、生大黄、 川大黄、西大黄、锦纹 大黄、熟大黄、制大黄、 酒大黄、将军、生军、 川军、锦纹、熟军、酒 军、大黄炭 。
十.泻下药 …………… ……
1.积滞便秘。泻下力强,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 药,实热便秘尤为适宜。
15中药学第三章泻下药
![15中药学第三章泻下药](https://img.taocdn.com/s3/m/67687119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39.png)
郁李仁(了解)
一、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欧李、郁李或长柄扁桃的成熟种子。产
于内蒙古、河北、辽宁等地。
郁李仁(了解)
二、药性:辛、苦、甘,平。归脾、大肠、小肠经。 三、功效: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四、应用:
1.肠燥便秘。 2.水肿胀满,脚气浮肿。
松子仁(了解) 一、来源:为松科乔木红松等的种仁。主产于东北。
3.峻下逐水药:多属苦寒有毒,泻下作用峻猛,能引起剧烈腹泻,
且能利尿,主治水饮内停之水肿,胸腹积水及痰饮喘满等实证。
第三章泻下药
四、使用注意:
1.久病体弱,脾胃虚弱者慎用。 2.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忌用。 3.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第一节攻下药
一、性能特点:本类药物大多苦寒沉降,主入胃、大肠经。既有较
用苦寒攻下药以清除肠道湿热或饮食积滞(有害物质),忌用收涩 药。此乃“通因通用”的用药法则。
3.多种急腹症(阑尾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肠梗阻
等)。根据中医“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可用攻下药配合清热解 毒或活血化瘀药同用(或配驱虫药同用。)
大黄(掌握)
一、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
三、分类 1.攻下药:多属苦寒,其性沉降,主入大肠、胃经。既能通便,又
能泻火,主治大肠实热积滞,燥屎坚结,大便秘结等症。
2.润下药:多为植物果仁、种子,富含油脂,味甘质润多归大肠经,
能润燥滑肠,软化大便,泻下力缓且有滋补之性。 主治年老体弱,热病后期,产后津亏,阴虚血虚之肠燥便秘。 本类药除火麻仁、郁李仁外,还有桃仁、杏仁、瓜蒌仁,松子仁、柏 子仁、苏子、决明子、桑椹、黑芝麻、胡桃肉、蜂蜜、肉苁蓉、锁阳、 当归、何首乌、天冬、麦冬等。
甘遂(熟悉)
中药学泻下药专家讲座
![中药学泻下药专家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d40f8a22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2b.png)
中药学泻下药专家讲座
第46页
中药学泻下药专家讲座
第4页
四、泻下药分类:
泻下药依据性质不一样可分为三类:
1、攻下药--泻下力强,性味苦寒,有攻下里 实及清热泻火之功。主大便燥结,宿食积滞,虫 积,瘀血及血热妄行兼大便秘结者。
2、润下药--泻下作用缓解,多为植物种仁, 富含油脂,有润燥滑肠缓下大便之功,用于虚人 肠燥便秘证。
等
肺燥便秘-配玄参生地蜂蜜
2.用于一切便秘证气滞便秘-配苏子、陈皮煮粥
血虚便秘-配当归熟地、蜂蜜
用麻仁润肠通便之功而治之。
中药学泻下药专家讲座
第29页
用量: 9--15g,入汤剂及丸散。
注意: 体虚便溏、带下者不宜用,用量不 宜过大,以防中毒。
郁李仁《本经》下品
性能: 辛、苦、甘、平。归脾,大小肠经
中药学泻下药专家讲座
第6页
第1节 攻下药 特点: 泻下力强,兼有清热泻火作用,主要
用于重病急病。
※ 大黄《本经》下品 处方:
大将军、川军、生军、西吉、中吉、酒军、 制大黄、锦纹、黑大黄、大黄炭。
中药学泻下药专家讲座
第7页
大黄
中药学泻下药专家讲座
第8页
大黄
中药学泻下药专家讲座
第9页
性能: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中药学泻下药专家讲座
第20页
芒硝
中药学泻下药专家讲座
第21页
大黄与芒硝功用比较:
大黄--泻下力猛,善走,偏凉
血逐瘀利胆,主血瘀阻滞
攻下积滞
及黄疸、吐衄等。
芒硝--泻中偏润,软坚。长于
外科、眼科、喉科热毒
主疮痈、口疮、目赤、
泻下药课件-中药学本科十四五教材
![泻下药课件-中药学本科十四五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88bf698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cc.png)
郁李仁
• 【来源】 蔷薇科植物欧李、郁李或长柄扁桃的干燥成熟种子。 • 【药性】 辛、苦、甘,平。归脾、大肠、小肠经。 • 【功效】 润肠通便,下气利水。
【应用】
• 1.津枯,肠燥,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本品质润多脂,润肠通便作用 类似火麻仁而较强,且润中兼可行大肠之气滞。
商陆
• 【来源】 商陆科植物商陆或垂序商陆的干燥根。 • 【药性】 苦,寒。有毒。归肺、脾、肾、大肠经。 • 【功效】 逐水消肿,通利二便,外用消肿散结。
【应用】
• 1.水肿胀满,二便不利。本品苦寒性降,能通利二便而排水湿,泻下 作用较弱。适宜用治水肿臌胀,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的水湿肿满实证。
• 2.疮痈肿毒。本品外用有消肿散结和解毒的作用。
【应用】
• 1.水肿胀满,二便不利。其逐水作用虽较甘遂、京大戟稍缓,但仍属 峻下逐水之品,以水湿停滞,正气未衰者为宜。
• 2.痰饮积聚,气逆喘咳。本品能泻肺气,逐痰饮,用治肺气壅滞,痰 饮咳喘,面目浮肿者。
• 3.虫积腹痛。本品能去积杀虫,并可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以排出虫体。
• 【用法用量】 煎服,3~6g。入丸、散服,每次1.5~3g。本品炒用 药性减缓。
第三节峻下逐水药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本类药物大多苦寒有毒,药力峻猛,服药后能引起剧烈腹泻,有的兼 能利尿,能使体内潴留的水饮通过二便排出体外,消除肿胀。适用于 全身水肿,大腹胀满,以及停饮等正气未衰之证。
甘遂
• 【来源】 大戟科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 • 【药性】 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 【功效】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应用】
• 1.二便不利,水肿、痰饮,积滞胀满。 • 2.血瘀经闭,癥瘕。 • 3.顽癣,赘疣。可用治顽癣、恶疮肿毒及毒蛇咬伤等,可内服、外用。
(完整版)泻下药
![(完整版)泻下药](https://img.taocdn.com/s3/m/c87e1585de80d4d8d15a4fb0.png)
3.奏效即止,不可过剂
应用较强泻下药时,当奏效即止,均勿过剂, 以免损伤胃气。
4. 应用作用峻猛而有毒性的泻下药时,一定 要严格炮制法度,控制用量,避免中毒现 象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5.注意用法:攻下药多不入汤剂,或不宜久煎
现代药理研究
攻 第 一下 节
药
性味:苦(降泄),寒(清热) 归经:主入胃、大肠经 功用:
牙龈肿痛、火毒疮痈、血热吐血、咳血等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泻下药不是为便秘而设,而是为热邪 而设”(吴又可)
掌叶大黄
大黄 为蓼科多 年生草本 掌叶大黄、 唐古特大 黄或药用 大黄的干 燥根及根 茎。生用、 酒炒、酒 蒸或炒炭 用
唐 古 特 大 黄
药 用 大 黄
掌
药用 古 特 大 黄
5.清泄湿热—— (1)湿热黄疸:茵陈蒿汤
(设去大黄鲜有效矣)
(2)湿热淋证:八正散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生用,后下,或开水泡服——泻下力强 酒大黄——泻下弱,活血强 大黄炭——止血
四、使用注意
1.生用力峻,熟用力缓。 2.大剂量使用(15g以上)泻后出现便秘现
象。 3.尿色改变(大黄酚引起:酸性尿—棕黄;
泻下药
中药教研室 王倩
一、含 义
凡以泻下通便(引起腹泻,滑润大肠, 促进排便)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便 秘证或其他里实积滞证(肠内积滞或 体内积水)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二、性 能 特 点
性味: 攻下药:多为苦寒 润下药:多为甘平 峻下逐水药:多为苦寒
归经:均入大肠经
三、功用与分类
通利大便——大便闭结,胃肠积滞
朴硝、芒硝、玄明粉
番泻叶 为豆科 矮小灌 木狭叶 番泻或 尖叶番 泻的干 燥小叶
中药学第三章、泻下药
![中药学第三章、泻下药](https://img.taocdn.com/s3/m/0f67f60a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8c.png)
第三章、泻下药一、攻下药二、润下药三、攻下逐水药大黄:芒硝:芦荟:番泻叶:对应方剂:火麻仁郁李仁:甘遂:京大戟:商陆:芫花:巴豆:牵牛子:对应方剂:横向总结通利二便 :杀虫:区别寒下、温下:松子仁:用法用量: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泻心汤)逐瘀通经(抵挡汤)利湿退黄 破痰虎杖:清热解毒,利湿退黄;vs鉴别大黄异:同: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泻下、活血大黄:破痰,凉血止血虎杖:化痰止咳治疗水火烫伤常配伍的药物是地榆散瘀止痛,化痰止咳,泻下润燥软坚外用清热消肿 回乳内服,10~15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
外用适量。
清肝 杀虫利水大承气汤(肠燥便秘)利水消肿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消肿散结 (疮痈肿毒)消肿散结消肿散结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峻下冷积(辛热,不同于其他泻下药)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癫痫)外用蚀疮去积 杀虫十枣汤番泻叶、郁李仁、峻下逐水药,冬葵子芦荟、芫花、牵牛子(苦参,贯众 ,海桐皮,雷公藤)(寒下大承气汤类,温下巴豆类)十八反歌诀本草明言十八反贝蒌夏蔹及攻乌遂戟藻芫反战草诸参辛芍叛黎芦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诸参:人参、西洋参、党参、丹参玄参、南沙参、北沙参、苦参十九畏歌诀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小结。
10泻下药
![10泻下药](https://img.taocdn.com/s3/m/8b216cdc524de518974b7d3c.png)
【教学内容】
掌握:大黄、芒硝 熟悉:甘遂、巴豆 了解:番泻叶、芦荟、火麻仁、郁李仁
京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
第一节 攻下药
1.功效:攻下通便作用,清热泻火。 2.适应范围:
1.寒积便秘。辛热而峻下冷积。 2.水肿臌胀。 3.喉痹痰阻。 4.疮疡化脓而未溃破者,疥癣恶疮。外用 【用法用量】制成巴豆霜,入丸散,每次
0.1~0.3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及体虚者忌用。不宜与牵
牛子同用。
《本草纲目》
一老妇年六十余,病溏泄已五年,肉食、油物、 生冷犯之即作痛。服调脾、升提、止涩诸药,入 腹则泄反甚。延余诊之,脉沉而滑,此乃脾胃久 伤,冷积凝滞所致。王太仆所谓大寒凝内,久利 溏泄,愈而复发,绵历岁年者。法当以热下之, 则寒去利止。遂用蜡匮巴豆丸药与服,二日大便 不通亦不利,其泄遂愈。自是每用治泄痢积滞诸 病,皆不泻而病愈者近百人。
【相似药物比较】力最强,毒性最大,善行经隧之水湿
甘遂 苦寒有毒
归肺肾大肠经
兼消肿散结,逐痰涎。 宜入丸散服,每次0.5~1g,
泻水逐饮
力较强,毒性较小,善泻脏腑之水湿
京大戟 苦寒有毒
兼消肿散结。
归肺脾肾经
水肿
煎服1.5~3g;入丸散服,每次1g,
芫花 苦辛温有毒
归肺脾肾经
臌胀
胸胁停饮
【用法用量】 温开水泡服,1.5~3g;煎服, 2~6g,宜后下。
【使用注意】 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 忌用。
芦荟
来源:百合科库拉索芦荟、好望角芦荟叶片中汁 液熬炼成的块块状物。别名:象胆、卢会。
【中药学】泻下药
![【中药学】泻下药](https://img.taocdn.com/s3/m/9c1801fcc8d376eeaeaa312a.png)
使用注意:
缓下1.5缓下1.5-3g , 1.5 攻下5-10g 攻下5 开水泡5分钟饮服。 开水泡5分钟饮服。
芦荟 aloes
泻下,清肝,杀虫
用于热结便秘。 用于热结便秘。 用于肝经实火证 用于小儿疳积。 用于小儿疳积。
入丸散服,每次1-2g.
第二节 润下药
Laxatives
本类多为植物种子和种仁, 富含油脂, 本类多为植物种子和种仁 , 富含油脂 , 味甘 而润, 多入脾、 大肠经, 能润滑大肠, 而润 , 多入脾 、 大肠经 , 能润滑大肠 , 使大便软 易于排出,用于肠燥津枯便秘等证。 化,易于排出,用于肠燥津枯便秘等证。 适用于年老津枯、 产后血虚、 适用于年老津枯 、 产后血虚 、 热病伤津及失 血等所致的肠燥津枯便秘。 血等所致的肠燥津枯便秘。
泻下药
Purgative Drugs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肠道、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肠道、促使 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逐水消肿功效。 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逐水消肿功效。 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 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 水肿停饮等里实证。 水肿停饮等里实证。
反甘草
芫花药性辛温,上行入肺, 能祛痰止咳,治寒饮喘咳, 外用能杀虫疗疮,治头疮 顽癣等。
均有毒, 能通泻二便, 均有毒 , 能通泻二便 , 逐水作 用甚强, 用于水肿胀满、 痰饮 用甚强 , 用于水肿胀满 、 喘咳、二便不通等。 喘咳、二便不通等。 有去积杀虫作用, 治虫积腹痛、 有去积杀虫作用 , 治虫积腹痛 、 宿食不消等证。毒性较商陆小。 宿食不消等证。毒性较商陆小。
治肠燥便秘,配柏子仁、杏仁、桃仁等, 五仁丸。 治肠燥便秘,配柏子仁、杏仁、桃仁等,如五仁丸。 治水肿胀满小便不利,配甘遂、大黄等。 治水肿胀满小便不利,配甘遂、大黄等。 治脾虚水肿,配白术、茯苓。 治脾虚水肿,配白术、茯苓。
泻下药
![泻下药](https://img.taocdn.com/s3/m/7ee01033a5e9856a561260f6.png)
等地。秋末或春初采挖。晒干。以个大、灰棕
色或棕褐色、质坚无须根者为佳。生用或醋
制用。
【性能】苦、辛,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应用】
1.水肿,臌胀,胸胁停饮 2.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用法用量】煎服, 1.5 ~ 3g ,入丸散服每次 1g 。 醋制用以减低毒性。外用适量,生用。 【使用注意】① 体虚及孕妇忌用。② 反甘草。 如十枣汤;
【性能】苦,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泻下,清肝,杀虫。
【应用】
1.热结便秘 如更衣丸。
2.肝经实火
3.小儿疳积 4. 癣疮(外用) 【用法用量】入丸散服,每次1~2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及孕妇忌用。
第二节 润下药
1.概念:以润肠(缓泻)通便为主要作用,常用以 改善或 消除肠燥便秘证的药物。 2.特点:多为植物种子或种仁,富含油脂,味甘
3.寒实结胸
4.喉痹痰阻 能祛痰利咽以利呼吸。 5.痈肿脓成未溃,疥癣恶疮
峻(泻)下冷积—用温下药泻寒性积滞,用治寒积便秘的方法。
【用法用量】入丸散服,每次0.1~0.3g。大多制 成巴豆霜用,以减低毒性。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① 孕妇及体弱者忌用。 ② 畏牵牛子。 ③ 不宜食热粥、饮开水等热物。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适量。
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
制用或久煎泻下和缓;
攻下—生用;活血—酒炙;止血—炒炭。
【使用注意】 ① 为峻烈攻下之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 妄用。 ② 苦寒,力猛,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 ③ 妇女妊娠期、月经期、哺乳期均应忌用。
芒 硝 《名医别录》
中药学课件泻下药
![中药学课件泻下药](https://img.taocdn.com/s3/m/cbf6d8e2336c1eb91b375d20.png)
药物组成:(多为植物种子和种仁)
润肠通便桃杏苏, 麻仁郁李何首乌。 蒌仁决明归苁蓉, 蜂蜜缓下便自出。
锁阳 核桃仁
火麻仁 郁李仁
均能润肠通便 ——肠燥便秘证
不 火麻仁—甘平兼滋养——津血不足肠燥便秘 同 点 郁李仁—甘润苦降,润下力较强,且能利水
消肿 ,用于水肿胀满,脚气等
适应症:
及水饮停蓄等里实证。
分类 攻下药
性能特点 苦寒
润下药 甘平质润
峻下药 苦寒或辛温 性猛有毒
功效 泻下通便 兼清热泻火 润肠通便
峻下逐水
主治证 肠胃积滞 热结便秘
年老体虚,津血 不足的肠燥便秘
水肿、胸腹积水, 痰饮喘满等实证
1、注意配伍:1)行气药 2)根据不同积滞配伍(痰食水虫)
2、中病即止,切勿过剂,免伤胃气。 3、攻下药和峻下药易伤正气或脾胃,故小儿、
活血散瘀 散瘀止痛 养阴生津 凉血除蒸 祛瘀止痛
赤芍 败酱草 牡丹皮 生地 青蒿
无汗骨蒸 有汗骨蒸 泻火解毒 清肺降火 清泻肝火
地骨皮 赤芍 牡丹皮 玄参 地骨皮
定义: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
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性能:味多苦而泄,或质润而滑,
药性寒或温(平),主入大肠经。
功用:泻下通便—便秘、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喘来自痈疽肿毒、秃疮顽癣。白丑
黑丑
性味归经:苦 寒,有毒。
归肺、肾、大肠经
功 效: 泻水逐饮 去积杀虫
适应证: 1、水肿、鼓胀——通利二便 2、痰壅咳喘 3、热结便秘、食积 4、虫积腹痛
用法用量:3-6g 入丸散1.5-3g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畏巴豆。
性味归经: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经
功 效: 峻下冷积 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 外用蚀疮
中药学——泻下药
![中药学——泻下药](https://img.taocdn.com/s3/m/5ec6cf9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f.png)
临床应用研究
泻下药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便秘、肠燥便秘、热结便秘等症状。
泻下药能够有效地缓解便秘症状,如大便干燥、排便困难等。同时,泻下药还能够改善肠燥便秘、热结 便秘等症状,如口干、口苦、大便干结等。
芒硝
功效
芒硝具有泻下通便、润燥软坚、 清火消肿等功效。
药理作用
芒硝能够增加肠道内的渗透压,使 肠道内的水分增加,刺激肠道蠕动 ,促进排便。同时芒硝外用具有消 炎、止痛、消肿的作用。
使用注意
芒硝苦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 慎用,孕妇及月经期女性禁用。此 外,芒硝不宜与硫磺、三棱同用。
03
泻下药的配伍与禁忌
配伍原则
针对病因
泻下药主要用于治疗便秘、肠热等症,应针对病因选择合适的泻下药。如热结便秘应选用苦寒泻下药,如大黄、芒硝 等;寒积便秘应选用温阳泻下药,如巴豆、硫磺等。
合理配伍
在应用泻下药时,应根据病情需要,与其他药物进行合理配伍。如与行气药配伍,可增强泻下作用;与补益药配伍, 可治疗虚人便秘。
适量用药
泻下药主要适用于实热性便秘 、食积停滞、腹痛胀满等症。
泻下药主要作用部位在肠,通 过刺激肠道黏膜,促进肠道蠕 动,使粪便软化,从而起到通 便作用。
泻下药的作用机制
刺激肠道黏膜
泻下药中的有效成分能够刺激 肠道黏膜,促进肠道蠕动,使
粪便更容易排出。
软化粪便
泻下药中的一些成分能够软化 粪便,使其更容易通过肠道。
根据药物作用不同,泻下药可分为峻烈泻下药和缓和泻下药两类。峻烈泻下药如 巴豆、番泻叶等,作用强烈,适用于严重便秘;缓和泻下药如麻仁、郁李仁等, 作用缓和,适用于轻症便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麻仁、郁李仁: 均为植物种仁而善润肠通便,凡年老、体 虚、久病及产妇因津血不足所致肠燥便秘 即可选用。 相异的是: 火麻仁甘平油润,又兼补虚。 郁李仁则苦降散润又兼行气、利水消肿, 以肠燥兼气滞者用之为宜,还治水肿、脚 气,兼便秘者尤佳,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学习要求] 1.掌握峻下逐水药的性能特点、 功效、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掌握甘遂、京大戟、芫花、牵 牛子、巴豆等的功效。
大 黄
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利湿退黄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相须为用) 芒 硝 软坚(内软化燥屎,外消坚块 )
第二节润下药
〔学习要求〕 1 .掌握润下药的性能特点、功效、应用及主 要配伍方法。 2.掌握火麻仁、郁李仁的功效。
一、性能特点: 1、药性:皆为平性,不寒不热。 2、药味:皆有甘 味,唯郁李仁又具辛、苦二味。 根据甘能缓的药性理论,故润下药之通便作用较 之缓和,且不具毒性。 3、归经:由于本类药主要用治肠燥便秘证,故主 归大肠经。 润下药多为植物种子和种仁,富含油脂。 二、适应范围:润下药主以润肠通便之功,适用 于年老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津及失血等所致 的肠燥津枯便秘。
为什么大黄对习惯性便秘不宜使用?
芒
硝《别录》
[来源] 含硫酸钠的天然矿物 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 [性味归经] 咸、苦,寒。 归胃、大肠经。 [性能特点l 本品苦寒降泄,咸能软坚。内服既 善泻热通肠,又能润软燥坚之大便,为治肠胃实 热内结、燥屎坚结难下之要药。外用除能清热外, 又能消除坚硬之肿块,为治疮肿、痔肿所常用。 [功效] 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外用)。 [歌诀]芒硝通便软坚良,清热解毒外用强。
2.审表里
(1)兼表邪者,宜先解表后攻里 (2)表里俱急者,宜表里双解
3.度轻重 (1)病情急重,当急下者,用量稍大, 宜汤剂内服 (2)病性轻缓者,只需缓下者,药量宜 小,制成丸、散内服
4.泻下峻猛而有毒之药物,应用需严格炮
制法度,控制剂量,避免中毒发生 。
七、现代药理研究
1、泻下作用:包括刺激性泻药(如大黄等), 容积性泻药(如芒硝),润滑性泻药(如火麻 仁等)。 2、利尿作用:如甘遂、芫花等。 3、抗病原体作用:如大黄、巴豆等。 4、抗炎作用:如大黄、商陆等。 5、抗肿瘤作用:如芦荟、大黄、芫花、 商陆等。
第一节 攻 [学习要求]
下
药
1.掌握攻下药的性能特点、功效、应
火 麻 仁《本经》 [来源] 桑科植物大麻的 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 甘,平。 归脾、大肠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平油润,既善润燥滑肠通便, 又兼补虚,为治肠燥便秘之要药。 [功效] 润肠通便。 [歌诀]滋养润肠火麻仁,肠燥津枯便秘宜 [应用] 老人、产妇及体虚之津枯肠燥便秘。 [用量用法]常用量10-30g,如麻子仁丸
3.活血祛瘀:用治:
(1)产后瘀阻腹痛:配当归、川芎等 (2)血瘀经闭、痛经:配入桃红四物汤中 (3)跌打瘀痛:
4.清热解毒:用治
(1)痈疮肿毒、丹毒 (2)肠痈腹痛:如大黄牡丹皮汤 (3)烫火伤:常配解毒敛疮的地榆,麻油调敷患处。
能 清泄湿热—用于湿热黄疸,湿热淋证,如茵陈蒿汤、 八正散 。 (近用治急性胆囊炎、黄疸性肝炎等)
甘遂、京大戟源于大戟科而性寒,又均善消肿 散结,治疮痈肿毒; 芫花则源于瑞香科而性温,又善杀虫疗疮,外用 治头疮、白秃、顽癣、冻疮。 其次,甘遂兼治风痰癫痫; 大戟兼治瘰疬痰核; 芫花兼能祛痰止咳,除最善治胸胁停饮外, 又兼治寒痰咳喘。 峻下之力:甘> 京> 芫 毒性:芫 >甘> 京
一、性能特点: 1、在药性方面:多数为寒性药物,如甘遂、京 大戟、商陆、牵牛子等,但芫花性温,巴豆性热, 均为有毒之品,其中巴豆有大毒。 2、在药味方面:多数为苦味药物,如甘遂、京 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等,但巴豆味辛,京 大戟、芫花亦兼有辛味。 3、在归经方面:除归大肠经外,由于能用治水 肿、停饮等证,与肺、肾有密切关系,故多数药 物又归肺、肾经,如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 牵牛子等。巴豆能峻下冷积,又归胃经。
三、配伍应用: 配清热养阴药—治热盛伤津而便秘者; 配补血药—固血虚而便秘者; 配行气药—治兼气滞者。 具有润肠通便作用的药物,除本节收载的以外, 常用的还有瓜萎仁、柏子仁、杏仁、桃仁、决明 子、蜂蜜、当归、肉苁蓉、(生)何首乌、胡桃肉 等等,学习时应加以联系对照
凡能引起腹泻,通下大便或攻逐水饮,用治肠内积滞或体 内积水为主要功用的药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药性
1.性味:
攻下药:味苦,性寒 润下药:味甘,性平 峻下逐水药:味多为苦,性多为寒
2.归经:多入大肠经和其他经
三、功用与分类
通利大便:治肠内积滞或体内积水 1.攻下药:通泄、清泄:治胃肠实热积滞便秘实证。 2.润下药:多富含油脂,缓泻:治津亏肠燥便秘。 3.峻下逐水药:泻下峻猛,引起水泻:治水肿、胸腹积水及 痰饮咳喘等。
〔使用注意〕防中毒,60-120g可致中毒;须打碎入药。
郁 李 仁《本经》 [来源] 蔷薇科植物欧李 或郁李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 辛、苦、甘,平。 [功效] 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歌诀]郁李润肠通便良,利尿消肿配方尝 [应用] ①肠燥便秘。 ②水肿腹满,脚气浮肿。 [用量用法] 5—12g。打碎生用。
用及主要配伍方法。
2.掌握大黄、芒硝的功效及主要临床
应用。
一、性味归经
1.性味:苦—通泄 ,寒—清热 2. 归经:本类药物主要归胃、大肠经。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治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 或高热谵语发狂、火热上炎等。
二、功用
三、在配伍方面:
配行气药—治大便秘结及实热积滞者; 配温里药—治冷积便秘; 配清热药—治热病高热及热火所致的病证; 配清热药、消食药、驱虫药—治痢疾、饮食积滞、肠 寄生病; 配清热解毒药、活血祛瘀药—治急腹症。 近代临床常应用攻下药为主,如大黄、芒硝等,配伍 适当的药物,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 肠梗阻等急腹症,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四、适应范围: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 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 五、主要配伍方法: 1、里实兼表邪者,当先解表后攻里,必要时可与解 表药同用,表里双解,以免表邪内陷; 2、里实而正虚者,应与补虚药同用,攻补兼施,扶 正祛邪,攻邪而不伤正。
六、使用注意:
1.防伤正
(1)攻下药和峻下逐水药,作用峻猛,或具毒性, 年老体虚,妇女经期、胎孕产后应慎用或忌用 (2)奏效即止,慎勿过剂
攻下药在临床应用上还用于下几个方面: 1.对于上部充血、出血等病症兼见便秘者,用攻 下药可使病情缓解,这是“上病下取”的方法。 2.如痢疾初起,里急后重、泻而不畅者,虽无便 秘现象,也可酌用攻下药,可促使病情减轻,这是 “通因通用”的方法。 3.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在内服药 方面,根据中医的“不通则痛”以及“六腑以通为用” 等原理,对某些急腹症属于实热结滞症候,应用通里 攻下,清热泻火的方法,获得良好疗效,从而免除手 术治疗,减轻病人痛苦。
巴豆
成熟种子(巴豆仁),临床多用巴豆霜:缓和泻下力。
〔性味〕辛、热,有大毒 〔功用〕
1.泻下冷积:用治寒积便秘急症(为泻下冷积的要药)。可单用巴豆霜 装入胶囊服或配大黄、干姜制成丸剂,如三物备急丸 2.逐水退肿:用治腹水、水肿。
《肘后备急方》巴豆配杏仁为丸,治水臌腹大。近代本品配降矾、神 曲为丸治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
3.祛痰利咽:祛痰力较强,可用治痰壅咽喉,气 促者,甚至窒息欲死者。(现代用治白喉、喉 痹)。 4.外用蚀疮:用治痈肿脓成未溃者。
〔用量用法〕
0.1-0.3g,只宜入丸散剂,不宜入汤剂
1.辛热剧毒,无寒积实证者不用。 2.孕妇禁用 3.若服用过量,引起肠中烧灼感,用黄连、黄柏 煎汤服,有缓解作用。
二、适应范围:本类药物适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
饮等正气未衰之证。
三、在配伍方面:属于邪实而正虚者,要注意固护正
气,与补虚药配合应用,可采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方 法施治。
四、注意事项:
1.均有毒(醋制或制霜降低毒性和峻猛之性)严格控制用量, 入药多经醋制 ,并多入丸散剂 2. 作用剧烈,峻下,易于损伤正气,临床应用当“中病则 止”,不可久服。体虚者慎用,孕妇忌用。
〔用法用量〕
1.用量: (1)单用:饮片10-15g煎水温服 或粉剂1-3g开水冲服。 (2)配方:3-12g。 2.用法: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 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 好,宜于瘀血证及不宜峻下者;大黄炭则多用于血证。
〔使用注意〕 1.生用力峻,熟用力缓 2.大剂量使用(15g以上)泻后出现便秘现象 3.尿色改变(大黄酚引起 ) 4.哺乳期慎用。 5.年老体弱,月经期,孕妇慎用。
〔功用〕
1、泻热通便: (1)便秘实证: A.胃肠实热积滞(热结便秘):配芒硝、枳实、厚 朴等,如大承气汤 B.胃肠宿食停滞:配山楂、麦芽等 (2)腹泻实证: 湿热泻痢,里急后重:配黄连、白芍等 食积腹泻,泻下不爽:配木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