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学的源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欧洲文学的源头
• 古希腊文学、古希伯莱文学
前者重理性、重现实,是一种入世、关注现实社会世俗生活的文学,后者正好相反,重感情、重精神,是一种出世的、注重信仰与来世幸福的的文学;前者强调现实性,可谓“肉”,后者强调精神性,可谓“灵”。
• 二希文学对西方的影响,不仅是文学母题、神话系统、成语故事、史诗叙述、戏剧模式等等的开创,更是人文精神、政治体制、观念等等文化基因的初始。
二、史诗的概念:
史诗是人类童年时期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史诗"(Epic)一词,是由希腊文的"叙事"(Epos)演变而来的,意为"神托",原指古代人在祭祀时,代表神而念出来的祭诗。后经民间歌人口传,文人加工润色,形成一种规模宏伟的古代民间故事诗。容多与本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相关,关乎整体命运。人物多是带有神话色彩的民族英雄。形成:首先在民间流传,由后人不断加工整理、记录而成。有庄严崇高的风格
三、三大悲剧诗人的风格及其对命运的理解
理想的神--理想的英雄--现实的人
风格:悲壮雄浑自豪又充满信心----悲愤迷惘上下求索-----悲痛憎恨寻找出路
命运悲剧: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在人和神之上还有命运主宰一切,不可抗拒、不可解释、难以捉摸。最终逃不脱命运的魔掌。人与命运的冲突实际是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反映社会矛盾,故命运观随社会变化而变化。
埃:命运为具体的神,支配一切,但他比较强调人的意志。
索:怀疑,命运不是具体的神,而是一种神秘的力量,不可捉摸,捉弄人,强调人对命运的反抗和坚强的意志。
欧:不相信命运,认为命运在人本身,强调事在人为命运靠自己掌握。
四、宙斯的形象:专制暴君的代表
普罗米修斯的形象:高大、庄严的悲剧英雄,为了正义事业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
俄狄浦斯的形象:高尚正直、爱国爱民的开明君主;勇敢顽强、坚决与命运做斗争的悲剧英雄。
五、中世纪文学概论:
1、分类: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城市文学。
2骑士传奇三大系统:不列颠-古代-拜占庭
七、矛盾性--神学世界观和人文世界观的矛盾:
对教会神职人员的双重态度(批判尼法斯八世,在地狱预留位置,歌颂殉道者、理想的教徒);
对世俗生活的双重态度(禁欲主义和对保罗爱情的同情、对尤利西斯的肯定);
对封建统治者的双重态度(批判贪婪的暴君、歌颂理想君主,寄希望与亨利七世,在天堂预留位置)
对文化的双重态度(追求真理,赞美人的才能与智慧,肯定文化知识的重要,却又宣扬信仰)
文艺复兴对发现了人,对外发现了世界彼得拉克(1304-1374):
人文主义之父。最先提出“人学”和“神学”对抗的观点。被誉为第一个“近代人”。代表作:《歌集》,366首诗歌,用意大利语写成,献给劳拉,•发展了“温柔的新体”,缠绵悱恻,温柔清新,米开郎基罗(1473-1564),以《圣经》为主题,但人物渗透人文理想,•是具有无比惊人体魄与意志的英雄形象。《大卫》,四米高。《摩西》。梵蒂冈西斯廷大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343个人物,100个巨人。壁画《末日审判》。
马基雅维利(1469-1527):
政治学之父。《君主论》,提出君主可以摈弃道德,集狮子和狐狸为一身。最早完整地提出资产阶级国家学说,使政治同、伦理道德分离。
九、《十日谈》主题:
1.抨击教会腐败,挑战禁欲主义。圣徒不圣、修士不修。女修道院长的故事。迎合小市民趣味。粗鄙也是一种反抗。
2.肯定个人情感、欲望。绿鹅的故事
3.歌颂爱情和自由。绮丝梦达的悲剧。西蒙的故事。“人曲
吉诃德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游侠狂行径的尖锐对立,在他身上呈现出主观与客观相分裂,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矛盾,由此形成了他的独特的、带有悲剧意味的喜剧性格。他以解除人民苦难为己任,抱负远大,动机高尚,然而他把游侠骑士单枪匹马打抱不平的方式作为实现理想的途径,在游侠狂发作时干了一系列蠢事。人物与主题:
堂吉诃德形象的复杂性:喜剧性、悲剧性兼具。不朽的典型人物。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但另一方面他又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对爱情的贞洁追求。他是可笑的,但又始终是理想主义的化身。他的力量在于他执著的信仰,尽管这信仰千疮百孔、不堪一击。
桑丘:在外形和涵上都和堂吉诃德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高一矮,一瘦一胖,一重理想,一重实际;堂吉诃德充满幻想,桑丘却事事从实际出发。堂吉诃德是禁欲主义的苦行僧,桑丘则是伊璧鸠鲁式的享乐派。堂吉诃德属于过去,桑丘象征着未来。不过他本性善良,富有同情心,正是在这一点上有共性,也正是因此,他逐渐理解了堂吉诃德,与其形影不离,舍不得分开。
5.主题:表面上是批判了骑士小说,实际上是批判了一切视理想为虚无的庸人。
6.小说的多重讽刺视角
⑴虚拟的讽刺视角:
初看起来,堂即是小说中被讽刺的对象,且讽刺来自作者本人。但这是一种虚拟的视角,即表面的讽刺。被讽刺者并非作者真正的讽刺对象,而只是为了故事叙述的需要所做的一种假定性讽刺。小说完全要借助于堂的荒唐去构建故事,如他不荒唐了,小说就无法进行下去了,因此讽刺是必要的。
⑵现实的讽刺视角
真正的讽刺来自于和他处于同一生活层面的现实中的人。恰恰是处于优越感中的现实的人成为了讽刺和嘲笑的对象。作者是理解、同情并支持堂吉诃德的,他也在这个意义上变成了崇高的悲剧人物。
⑶对讽刺者的讽刺
作者无非是要借骑士、骑士道盛世这样的喻体来象征和隐喻某种价值理想和人文取向。堂吉诃德这个形象本身就是表达这种人文价值和取向的喻体。从堂吉诃德的视角出发来讽刺现实和现实中的人,此即对讽刺者的讽刺。
十、莎士比亚的悲剧都是关于“身居高位”的主人公,一步步历经痛苦和灾难,走向毁灭和死亡的故事。导致悲剧的原因具有多重性,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在因素。
外在因素方面:有恶人或恶势力的阴谋,如《哈姆莱特》中的克劳狄斯,《奥赛罗》中的伊阿古,也有“命运的捉弄”,体现为偶然事故或是意外事件,如《奥赛罗》里苔丝德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