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发酵氧的供需与传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葡萄糖 蔗糖 乳糖 碳源
摄氧速率,mol/(m3· s)
3.72×10-3 1.9×10-3 1.4×10-3
需氧量,分子氧/分子碳原子 1.34 甲醇 1.0 石蜡 0.4 碳水化合物
二、微生物的临界氧浓度
表示溶氧浓度的方法: 氧分压或张力(Dissolved Oxygen Tension, DOT):大气压或mmHg表示,100%空气饱和水 中的DOT为159 mmHg。 绝对浓度: mg O2/L纯水或ppm表示。 空气饱和度:以%表示。在一定的温度、罐压和 通气搅拌下以消后培养基被空气100%饱和为基准。
第四节 影响氧传递速率的主要因素
N K L ac * cL
溶液的性质对氧溶解度的影响 气-液比表面积对氧溶解度的影响 影响氧传递系数的因素
一、溶液的性质对氧溶解度的影响
温度:
– 氧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溶液性质:
– 一般,溶质含量越高,氧的溶解度就越小。
氧分压:
– 增加罐压,但同时会增加CO2的溶解度,不利 于CO2排出,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和产物的代谢;
发酵液中的供氧和需氧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中
供氧:
N K L ac * cL
2
耗氧: r QO cX
某瞬间溶氧浓度变化:
dc K L a c * cL QO 2 c X dt
在稳定状态下:
KLa
QO2 c X c * c L QO2 c x K La
cL c *
二、取样极谱法
当发酵液中加入的电压为0.6~1.0V时,扩散电流 的大小与溶解氧的浓度成正比。
优点:
– 由于氧的分解电压最低,发酵液中的其他物质 对测定的影响甚微,因此,此法可直接用于发 酵状态的溶氧传递系数的测定。
缺点:
– 溶解氧浓度的测定需要从设备中取样后测定, 样品压力由罐压降至大气压,测定的氧浓度不 准确,且静止条件下测得的摄氧率与实际培养 状态不完全一致,误差较大。
三、物料衡算法
dc K L a c * cL QO 2 c X dt
例:一个装料为7L的实验室小罐,通气量为
100L/h,发酵液的溶氧浓度为25%,空气进
入时的氧含量为21%,废气排出的氧含量为
19.8%,求此时菌体的摄氧率和发酵罐的
K La 。
四、动态法
先提高发酵液中的溶 氧浓度,使其远高于 临界氧浓度(cc); 达到平衡后,停止通 气而继续搅拌,溶氧 浓度直线下降; 待尚未降至cc之前, 恢复通气,溶氧逐渐 升高,恢复至平衡。
临界氧浓度(c临界)
临界氧浓度:指不影响呼吸(或产物合成) 所允许的最低溶氧浓度。
微生物的临界氧浓度一般为0.003~0.05mmol/L,
为饱和浓度的1~25%。
若不存在其他限制性基质时: •CL<Ccr时,QO2随CL的增加而增大; •CL>Ccr时,QO2恒定。
三、控制发酵液中溶解氧的意义
V c N , m olO2 / m l min 4000tVS N K L ac * N V c Kd , m olO2 / m l min MPa p 4000tVS p
N:平均溶氧速率,mol O2/(ml· min); VS:取样量,ml; c:Na2S2O3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Δt:两次取样间隔时间,min; ΔV:两次滴定所用Na2S2O3标准溶液的体积差,ml; Kd: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体积溶氧系数, molO /(ml· min· MPa) 。
第五章 氧的供需与传递
微生物细胞对氧的需求和溶解氧的控制 培养过程中氧的传质理论 溶氧传递系数的测定方法
影响氧传递速率的主要因素
发酵液中溶解氧的测定和控制
第一节微生物细胞对氧的需求和溶解氧的控制
供氧与微生物呼吸及代谢产物的关系 微生物的临界氧浓度 控制发酵液中溶解氧的意义
一、供氧与微生物呼吸及代谢产物的关系
0.052molO2 / m 3 s 187.2molO2 / m 3 h
即每小时在 1m3 培养液中的需氧量是氧溶解量的 750 倍。
影响溶解度的主要因素
温度 溶液性质 氧分压
温度升高,气体分子运动加快,会使氧的 溶解度下降。
25℃,1atm下纯氧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度(mmol/L)
当向溶液中通入纯氧时,溶液中氧的溶解 度可达43mg/L。
25℃、1×105Pa时,空气中的氧在纯水中的 溶解度为0.25mmol/L左右,在培养基中的 溶解度更低,约为0.21mmol/L。 微生物的临界氧浓度一般为0.003~0.05
mmol/L ,只能维持菌体正常生命活动20~
50s。因此,必须采取强化供氧。
(2)搅拌桨参数
搅拌器的形式 搅拌器的间距 下组搅拌器距罐底 (0.8~1)d为好。
搅拌器的相对位臵
搅拌转速和叶径 搅拌组数
搅拌器的形式
搅拌功率相同时: 粉碎气泡能力:平叶式>弯叶式>箭叶式 翻动液体能力:平叶式<弯叶式<箭叶式 a、圆盘型;b、曲线型;c、螺旋桨型;d、45°角型
圆盘涡轮式搅拌器 产生径向液流。 在搅拌器上下两面形成两个循环的翻腾。
气液界面和液膜扩散到液体主流中。
耗氧:氧分子自液体主流通过液膜、菌丝
丛、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内。
二、气体溶解过程的双膜理论
溶氧速率方程: N K L ac * cL K G a p p * K L a
1 p p * H N: 单位体积液体氧的传递速率, kmol/(m3· h); KLa: 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体积溶氧系数,h-1; KGa :以分压差为推动力的体积溶氧系数,kmol/(m3· h· MPa); a: 单位体积的内界面,m2/m3; cL: 溶液中氧的实际浓度, kmol/m3; c*:与气相中氧分压p平衡时溶液中氧浓度, kmol/m3; p: 气相中氧的分压, MPa; p*:与液相中氧浓度c平衡时的氧分压,MPa ; H:亨利常数, m3· MPa/kmol。
2
优点:
– 操作简便,且在相当清洁的条件下能得到非常精确的 结果; – 取样均匀; – 不需要特殊仪器。
缺点:
– 发酵罐内如有极少量的表面活性剂,都可导致测定值 不精确; – 亚硫酸钠溶液对菌体生长有影响,且流变学性质与发 酵液差别较大,加之氧传递影响因素较多,故测定值 不能反映真实培养状态下的溶氧; – 只在工作容积为4~80L的设备中测定比较可靠,且 仅能表示培养设备通气效率的优劣。
– 富氧通气。
二、气-液比表面积对氧溶解度的影响
氧的传递速率与气-液比表面积成正比。 气-液比表面积取决于气体的截留率和气泡 的直径。 气体的截留率:
– 搅拌延长气泡在发酵液中的停留时间,增大了 气体截留率。 – 增大通风量,增加了气体截留率。
气泡的直径:
– 搅拌的剪切作用减小气泡的直径。
三、影响氧传递系数的因素
溶液浓度mol/L 0 0.5 1.0 2.0
盐酸 1.26 1.21 1.16 1.12
硫酸 1.26 1.21 1.12 1.02
氯化钠 1.26 1.07 0.89 0.71
一般,溶质含量越高,氧的溶解度就越小。
系统总压力小于0.5MPa,氧在溶液中的溶
解度只与氧的分压成直线关系。
1 c* P O2 H
无菌空气中的氧
溶解
发酵液中的溶解氧
传递
细胞内氧化酶系
菌体利用
代谢产物
微生物吸氧量的表示
呼吸强度
• 单位重量干菌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吸取的氧 的量,QO2 ,单位mmolO2/(g· h)。 • 表示微生物的相对需氧量。
耗氧速率
• 单位体积培养液在单位时间内的吸氧量, r,单位mmolO2/(L· h)。
例:已知菌体浓度为 1015 个/m3,每个菌体的体积为 10-16m3(即直径为 5.8μm) , 细胞的呼吸强度为 2.6×10-3mol O2/(kg 干细胞·s),菌体密度为 1000kg/m3,含 水量为 80%,计算每立方米培养液的需氧量。
3 molO m 个菌体 kg kg干菌体 2 2.6 103 1016 1015 1000 0 . 2 kg干菌体 s 个菌体 kg 解: m3 m3
搅拌 空气线速度 空气分布管 发酵液性质 表面活性剂 离子强度 菌体浓度
1、搅拌
搅拌系统
– 搅拌桨
• 搅拌桨的功能 • 搅拌桨参数
– 挡板
(1)搅拌桨的功能
将大的空气泡分散成细小气泡,防止小气泡的凝聚, 增加了氧与液体的接触面积; 使培养液作涡流运动,延长了气泡在发酵液中的停 留时间; 使菌体分散,避免菌丝结团,有利于固液传递中的 接触面积的增加,使推动力均一;同时减少了菌体 表面液膜的厚度,有利于菌体对氧的吸收; 强化发酵液的湍流程度,降低了气/液接触界面的液 膜厚度,减小氧传递过程的阻力; 使罐内温度和营养物质浓度均一,气、液、固三相 充分混合; 可尽快排除细胞代谢产生的“废气”和“废物”, 有利于细胞的代谢活动。
优点:
– 只需要溶氧电极,即可测得实际发酵系统的 KLa。
缺点:
– 对于高黏度的发酵液,停止供气后,气泡的释 放速度缓慢,或由于高搅拌速度所产生的表面
曝气作用,会影响cL-t曲线的正确性。
五、复膜电极测定KLa和氧分析仪测定KGa
极谱型复膜电极:
– 阳极:管状银; – 阴极:铂或金;
– 电解质溶液;
固定速率进行通气搅拌,亚硫酸钠与溶解氧迅速生
成硫酸钠。 亚硫酸盐的氧化速率远高于氧的溶解速率,该反应 的速度由气液相的氧传递速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0.018~0.5 kmol/m3)与亚硫酸钠浓度无关。
氧一溶解于液体中就立即被还原,溶液中氧 浓度为0:
剩余的Na2SO3与过量碘作用: 用标定的Na2S2O3滴定剩余的碘:
搅拌器的间距
非牛顿型发酵液(霉菌、放线菌)
– 培养基的组成
– 培养液中溶解氧浓度(cL)
c、培养温度有关。 – 培养条件 与pH L>c临,呼吸不受影响; cL<c临,微生物代谢受影响。 – CO2 相同压力下,二氧化碳溶解度是氧气的 30 倍,所以必须及时除去二氧化碳,否则会 影响微生物的呼吸,甚至是代谢。
碳源种类不同, QO2不同。 一般,在一定范围内,碳源浓度越高, QO2越大。 碳源
以cL对时间t作图。 在停止供气阶段,直 线斜率为摄氧率r。
对氧进行物料衡算: dCL K L a C * C L QX dt 1 dCL 则:C L QX C * K L a dt
Biblioteka Baidu
1 dCL 以C L 对 QX 作图,得直线,其斜率 为 ,截距为C *。 KLa dt
微生物培养的供氧方式
摇瓶
• 摇床的往复运动或偏心旋转运动。
发酵罐
• 通风:通入无菌压缩空气 • 搅拌:提高供氧效率
第二节 培养过程中氧的传质理论
氧的传递途径与传质阻力 气体溶解过程的双膜理论
一、氧的传递途径与传质阻力
氧的传递途径: 气相中的氧
溶解
溶解氧
传递
呼吸酶
供氧:空气中氧气从空气泡里通过气膜、
– 极化电源;
– 膜:透气、不透水、耐 高温的高分子薄膜。
O2+2H++2e →H2O2
氧的物料衡算式: dCL V 空气流量C 进 C出 QXV dt dCL 处于稳态时, 0,则 dt 空气流量C 进 C出 r QX V
优点:
– 利用复膜电极可在培养过程中测定cL、r及KLa, 代表培养过程的实际情况。
r QO2 cX
r:微生物耗氧速率,mmol/(L· h)
QO2:菌体呼吸强度, mmol/(g· h)
cX:发酵液中菌体的质量浓度,g/L
影响微生物耗氧速率的因素
微生物种类不同, QO2不同。 菌体浓度 对数期早期,QO2达到最大值。 菌体生长时期>产物合成时期 QO2:
– 微生物种类和生长阶段
第三节 溶氧传递系数的测定方法
测定发酵设备的溶氧传递系数Kla(又称传氧 系数)值对于确定其通气效率和确定操作变量 对溶氧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 亚硫酸盐氧化法 – 取样极谱法 – 物料衡算法
– 动态法
– 排气法 – 复膜电极测定KLa和氧分析仪测定KGa
一、亚硫酸盐氧化法
在反应器中加入0.5mol/L的亚硫酸钠溶液,10-3mol/L 的硫酸铜溶液(或镁离子、钴离子作催化剂),以
摄氧速率,mol/(m3· s)
3.72×10-3 1.9×10-3 1.4×10-3
需氧量,分子氧/分子碳原子 1.34 甲醇 1.0 石蜡 0.4 碳水化合物
二、微生物的临界氧浓度
表示溶氧浓度的方法: 氧分压或张力(Dissolved Oxygen Tension, DOT):大气压或mmHg表示,100%空气饱和水 中的DOT为159 mmHg。 绝对浓度: mg O2/L纯水或ppm表示。 空气饱和度:以%表示。在一定的温度、罐压和 通气搅拌下以消后培养基被空气100%饱和为基准。
第四节 影响氧传递速率的主要因素
N K L ac * cL
溶液的性质对氧溶解度的影响 气-液比表面积对氧溶解度的影响 影响氧传递系数的因素
一、溶液的性质对氧溶解度的影响
温度:
– 氧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溶液性质:
– 一般,溶质含量越高,氧的溶解度就越小。
氧分压:
– 增加罐压,但同时会增加CO2的溶解度,不利 于CO2排出,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和产物的代谢;
发酵液中的供氧和需氧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中
供氧:
N K L ac * cL
2
耗氧: r QO cX
某瞬间溶氧浓度变化:
dc K L a c * cL QO 2 c X dt
在稳定状态下:
KLa
QO2 c X c * c L QO2 c x K La
cL c *
二、取样极谱法
当发酵液中加入的电压为0.6~1.0V时,扩散电流 的大小与溶解氧的浓度成正比。
优点:
– 由于氧的分解电压最低,发酵液中的其他物质 对测定的影响甚微,因此,此法可直接用于发 酵状态的溶氧传递系数的测定。
缺点:
– 溶解氧浓度的测定需要从设备中取样后测定, 样品压力由罐压降至大气压,测定的氧浓度不 准确,且静止条件下测得的摄氧率与实际培养 状态不完全一致,误差较大。
三、物料衡算法
dc K L a c * cL QO 2 c X dt
例:一个装料为7L的实验室小罐,通气量为
100L/h,发酵液的溶氧浓度为25%,空气进
入时的氧含量为21%,废气排出的氧含量为
19.8%,求此时菌体的摄氧率和发酵罐的
K La 。
四、动态法
先提高发酵液中的溶 氧浓度,使其远高于 临界氧浓度(cc); 达到平衡后,停止通 气而继续搅拌,溶氧 浓度直线下降; 待尚未降至cc之前, 恢复通气,溶氧逐渐 升高,恢复至平衡。
临界氧浓度(c临界)
临界氧浓度:指不影响呼吸(或产物合成) 所允许的最低溶氧浓度。
微生物的临界氧浓度一般为0.003~0.05mmol/L,
为饱和浓度的1~25%。
若不存在其他限制性基质时: •CL<Ccr时,QO2随CL的增加而增大; •CL>Ccr时,QO2恒定。
三、控制发酵液中溶解氧的意义
V c N , m olO2 / m l min 4000tVS N K L ac * N V c Kd , m olO2 / m l min MPa p 4000tVS p
N:平均溶氧速率,mol O2/(ml· min); VS:取样量,ml; c:Na2S2O3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Δt:两次取样间隔时间,min; ΔV:两次滴定所用Na2S2O3标准溶液的体积差,ml; Kd: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体积溶氧系数, molO /(ml· min· MPa) 。
第五章 氧的供需与传递
微生物细胞对氧的需求和溶解氧的控制 培养过程中氧的传质理论 溶氧传递系数的测定方法
影响氧传递速率的主要因素
发酵液中溶解氧的测定和控制
第一节微生物细胞对氧的需求和溶解氧的控制
供氧与微生物呼吸及代谢产物的关系 微生物的临界氧浓度 控制发酵液中溶解氧的意义
一、供氧与微生物呼吸及代谢产物的关系
0.052molO2 / m 3 s 187.2molO2 / m 3 h
即每小时在 1m3 培养液中的需氧量是氧溶解量的 750 倍。
影响溶解度的主要因素
温度 溶液性质 氧分压
温度升高,气体分子运动加快,会使氧的 溶解度下降。
25℃,1atm下纯氧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度(mmol/L)
当向溶液中通入纯氧时,溶液中氧的溶解 度可达43mg/L。
25℃、1×105Pa时,空气中的氧在纯水中的 溶解度为0.25mmol/L左右,在培养基中的 溶解度更低,约为0.21mmol/L。 微生物的临界氧浓度一般为0.003~0.05
mmol/L ,只能维持菌体正常生命活动20~
50s。因此,必须采取强化供氧。
(2)搅拌桨参数
搅拌器的形式 搅拌器的间距 下组搅拌器距罐底 (0.8~1)d为好。
搅拌器的相对位臵
搅拌转速和叶径 搅拌组数
搅拌器的形式
搅拌功率相同时: 粉碎气泡能力:平叶式>弯叶式>箭叶式 翻动液体能力:平叶式<弯叶式<箭叶式 a、圆盘型;b、曲线型;c、螺旋桨型;d、45°角型
圆盘涡轮式搅拌器 产生径向液流。 在搅拌器上下两面形成两个循环的翻腾。
气液界面和液膜扩散到液体主流中。
耗氧:氧分子自液体主流通过液膜、菌丝
丛、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内。
二、气体溶解过程的双膜理论
溶氧速率方程: N K L ac * cL K G a p p * K L a
1 p p * H N: 单位体积液体氧的传递速率, kmol/(m3· h); KLa: 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体积溶氧系数,h-1; KGa :以分压差为推动力的体积溶氧系数,kmol/(m3· h· MPa); a: 单位体积的内界面,m2/m3; cL: 溶液中氧的实际浓度, kmol/m3; c*:与气相中氧分压p平衡时溶液中氧浓度, kmol/m3; p: 气相中氧的分压, MPa; p*:与液相中氧浓度c平衡时的氧分压,MPa ; H:亨利常数, m3· MPa/kmol。
2
优点:
– 操作简便,且在相当清洁的条件下能得到非常精确的 结果; – 取样均匀; – 不需要特殊仪器。
缺点:
– 发酵罐内如有极少量的表面活性剂,都可导致测定值 不精确; – 亚硫酸钠溶液对菌体生长有影响,且流变学性质与发 酵液差别较大,加之氧传递影响因素较多,故测定值 不能反映真实培养状态下的溶氧; – 只在工作容积为4~80L的设备中测定比较可靠,且 仅能表示培养设备通气效率的优劣。
– 富氧通气。
二、气-液比表面积对氧溶解度的影响
氧的传递速率与气-液比表面积成正比。 气-液比表面积取决于气体的截留率和气泡 的直径。 气体的截留率:
– 搅拌延长气泡在发酵液中的停留时间,增大了 气体截留率。 – 增大通风量,增加了气体截留率。
气泡的直径:
– 搅拌的剪切作用减小气泡的直径。
三、影响氧传递系数的因素
溶液浓度mol/L 0 0.5 1.0 2.0
盐酸 1.26 1.21 1.16 1.12
硫酸 1.26 1.21 1.12 1.02
氯化钠 1.26 1.07 0.89 0.71
一般,溶质含量越高,氧的溶解度就越小。
系统总压力小于0.5MPa,氧在溶液中的溶
解度只与氧的分压成直线关系。
1 c* P O2 H
无菌空气中的氧
溶解
发酵液中的溶解氧
传递
细胞内氧化酶系
菌体利用
代谢产物
微生物吸氧量的表示
呼吸强度
• 单位重量干菌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吸取的氧 的量,QO2 ,单位mmolO2/(g· h)。 • 表示微生物的相对需氧量。
耗氧速率
• 单位体积培养液在单位时间内的吸氧量, r,单位mmolO2/(L· h)。
例:已知菌体浓度为 1015 个/m3,每个菌体的体积为 10-16m3(即直径为 5.8μm) , 细胞的呼吸强度为 2.6×10-3mol O2/(kg 干细胞·s),菌体密度为 1000kg/m3,含 水量为 80%,计算每立方米培养液的需氧量。
3 molO m 个菌体 kg kg干菌体 2 2.6 103 1016 1015 1000 0 . 2 kg干菌体 s 个菌体 kg 解: m3 m3
搅拌 空气线速度 空气分布管 发酵液性质 表面活性剂 离子强度 菌体浓度
1、搅拌
搅拌系统
– 搅拌桨
• 搅拌桨的功能 • 搅拌桨参数
– 挡板
(1)搅拌桨的功能
将大的空气泡分散成细小气泡,防止小气泡的凝聚, 增加了氧与液体的接触面积; 使培养液作涡流运动,延长了气泡在发酵液中的停 留时间; 使菌体分散,避免菌丝结团,有利于固液传递中的 接触面积的增加,使推动力均一;同时减少了菌体 表面液膜的厚度,有利于菌体对氧的吸收; 强化发酵液的湍流程度,降低了气/液接触界面的液 膜厚度,减小氧传递过程的阻力; 使罐内温度和营养物质浓度均一,气、液、固三相 充分混合; 可尽快排除细胞代谢产生的“废气”和“废物”, 有利于细胞的代谢活动。
优点:
– 只需要溶氧电极,即可测得实际发酵系统的 KLa。
缺点:
– 对于高黏度的发酵液,停止供气后,气泡的释 放速度缓慢,或由于高搅拌速度所产生的表面
曝气作用,会影响cL-t曲线的正确性。
五、复膜电极测定KLa和氧分析仪测定KGa
极谱型复膜电极:
– 阳极:管状银; – 阴极:铂或金;
– 电解质溶液;
固定速率进行通气搅拌,亚硫酸钠与溶解氧迅速生
成硫酸钠。 亚硫酸盐的氧化速率远高于氧的溶解速率,该反应 的速度由气液相的氧传递速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0.018~0.5 kmol/m3)与亚硫酸钠浓度无关。
氧一溶解于液体中就立即被还原,溶液中氧 浓度为0:
剩余的Na2SO3与过量碘作用: 用标定的Na2S2O3滴定剩余的碘:
搅拌器的间距
非牛顿型发酵液(霉菌、放线菌)
– 培养基的组成
– 培养液中溶解氧浓度(cL)
c、培养温度有关。 – 培养条件 与pH L>c临,呼吸不受影响; cL<c临,微生物代谢受影响。 – CO2 相同压力下,二氧化碳溶解度是氧气的 30 倍,所以必须及时除去二氧化碳,否则会 影响微生物的呼吸,甚至是代谢。
碳源种类不同, QO2不同。 一般,在一定范围内,碳源浓度越高, QO2越大。 碳源
以cL对时间t作图。 在停止供气阶段,直 线斜率为摄氧率r。
对氧进行物料衡算: dCL K L a C * C L QX dt 1 dCL 则:C L QX C * K L a dt
Biblioteka Baidu
1 dCL 以C L 对 QX 作图,得直线,其斜率 为 ,截距为C *。 KLa dt
微生物培养的供氧方式
摇瓶
• 摇床的往复运动或偏心旋转运动。
发酵罐
• 通风:通入无菌压缩空气 • 搅拌:提高供氧效率
第二节 培养过程中氧的传质理论
氧的传递途径与传质阻力 气体溶解过程的双膜理论
一、氧的传递途径与传质阻力
氧的传递途径: 气相中的氧
溶解
溶解氧
传递
呼吸酶
供氧:空气中氧气从空气泡里通过气膜、
– 极化电源;
– 膜:透气、不透水、耐 高温的高分子薄膜。
O2+2H++2e →H2O2
氧的物料衡算式: dCL V 空气流量C 进 C出 QXV dt dCL 处于稳态时, 0,则 dt 空气流量C 进 C出 r QX V
优点:
– 利用复膜电极可在培养过程中测定cL、r及KLa, 代表培养过程的实际情况。
r QO2 cX
r:微生物耗氧速率,mmol/(L· h)
QO2:菌体呼吸强度, mmol/(g· h)
cX:发酵液中菌体的质量浓度,g/L
影响微生物耗氧速率的因素
微生物种类不同, QO2不同。 菌体浓度 对数期早期,QO2达到最大值。 菌体生长时期>产物合成时期 QO2:
– 微生物种类和生长阶段
第三节 溶氧传递系数的测定方法
测定发酵设备的溶氧传递系数Kla(又称传氧 系数)值对于确定其通气效率和确定操作变量 对溶氧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 亚硫酸盐氧化法 – 取样极谱法 – 物料衡算法
– 动态法
– 排气法 – 复膜电极测定KLa和氧分析仪测定KGa
一、亚硫酸盐氧化法
在反应器中加入0.5mol/L的亚硫酸钠溶液,10-3mol/L 的硫酸铜溶液(或镁离子、钴离子作催化剂),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