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发酵氧的供需与传递
合集下载
发酵工程 第5章 氧的供需与传递
kG (p - pi ) k L (ci - cL )
单位接触界面氧的传递速率:
通常,不可能测定界面处的氧分压和氧浓度。
为方便计算,氧传递速率用总传质系数和总推动 与力两表个示推:动力相对应的阻力是气膜阻力1/kG和液膜 阻力1/kL。
单位接触N界A面 氧p1的kGp传I 递C速1I k率LC为L 推p1动K力pG与 阻C1力K之CL L比。
根据培养的目的不同,选取不同的供 氧条件:
★获取细胞本身:保持溶解氧的浓度高于临界溶 氧浓度。从而满足微生物的最大需氧而得到最高 的微生物的细胞产量。 ★以获得细胞代谢产物为目的,溶氧对代谢产物 影响有不同的情况。
第2节 培养过程中氧的传质理论
一、氧的传递途径与传质阻力
好氧微生物只能利用溶解态的氧,因此气态中的 氧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传递步骤和克服阻力到液相。 氧的传递途径是气相中的氧溶解在发酵液中,再传 递到细胞内的呼吸酶位置上而被利用。
3. 氧分压(亨利公式)
三、微生物的临界氧浓度
耗氧速率受 氧浓度影响
微生物对发酵液中的溶解氧有一个最低要求。
临界溶氧浓度(Ccr):当培养基中不存在其它限制性基质 时,不影响好氧性微生物繁殖的最低的溶解氧的浓度。
微生物的临界氧浓度大约是饱和浓度的1%-25%。
氧的饱满度:溶解氧的 浓度与临界氧浓度之比。
KG ( p p) KL (C CL )
(5-2)
KG——以氧分压差为总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 KL——以氧浓度差为总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
氧的传递速率方程
OTR=KLa (c*-cL)或=KG a (p-p*) (5-16)
▪氧从空气泡到细胞的总传递阻力(1/Kt)为上述 各项传递阻力的总和。 ▪这种传递阻力有主次之分: ✓氧是难溶气体,供氧方面阻力3)较为显著; ✓耗氧方面阻力主要是7)8); ✓当细胞以游离状态存在于液体中时,阻力7)细 胞团内的传递阻力消失; ✓而当细胞吸附在气液界 面上时,阻力4)5)6)7) 消失。
单位接触界面氧的传递速率:
通常,不可能测定界面处的氧分压和氧浓度。
为方便计算,氧传递速率用总传质系数和总推动 与力两表个示推:动力相对应的阻力是气膜阻力1/kG和液膜 阻力1/kL。
单位接触N界A面 氧p1的kGp传I 递C速1I k率LC为L 推p1动K力pG与 阻C1力K之CL L比。
根据培养的目的不同,选取不同的供 氧条件:
★获取细胞本身:保持溶解氧的浓度高于临界溶 氧浓度。从而满足微生物的最大需氧而得到最高 的微生物的细胞产量。 ★以获得细胞代谢产物为目的,溶氧对代谢产物 影响有不同的情况。
第2节 培养过程中氧的传质理论
一、氧的传递途径与传质阻力
好氧微生物只能利用溶解态的氧,因此气态中的 氧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传递步骤和克服阻力到液相。 氧的传递途径是气相中的氧溶解在发酵液中,再传 递到细胞内的呼吸酶位置上而被利用。
3. 氧分压(亨利公式)
三、微生物的临界氧浓度
耗氧速率受 氧浓度影响
微生物对发酵液中的溶解氧有一个最低要求。
临界溶氧浓度(Ccr):当培养基中不存在其它限制性基质 时,不影响好氧性微生物繁殖的最低的溶解氧的浓度。
微生物的临界氧浓度大约是饱和浓度的1%-25%。
氧的饱满度:溶解氧的 浓度与临界氧浓度之比。
KG ( p p) KL (C CL )
(5-2)
KG——以氧分压差为总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 KL——以氧浓度差为总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
氧的传递速率方程
OTR=KLa (c*-cL)或=KG a (p-p*) (5-16)
▪氧从空气泡到细胞的总传递阻力(1/Kt)为上述 各项传递阻力的总和。 ▪这种传递阻力有主次之分: ✓氧是难溶气体,供氧方面阻力3)较为显著; ✓耗氧方面阻力主要是7)8); ✓当细胞以游离状态存在于液体中时,阻力7)细 胞团内的传递阻力消失; ✓而当细胞吸附在气液界 面上时,阻力4)5)6)7) 消失。
发酵过程中氧的传递过程
cL -液相中氧的实际浓度,mol/ m3
入液膜并形成溶液,然后再以扩散
方式透过液膜到达液体主流,当气
液传递处于稳态,通过气膜和液膜
的氧传递速率相等。
液膜 液相主流
3. 氧传递方程:
OTR = kLa×(c* - cL)式中:
OTR-单位体积培养液中的传氧速率, mol/m3.h kLa-体积传递系数,1/h c*-与气相中氧的分压呈平衡的液相中的氧 的浓度,mol/ m3
发酵过程中氧的传递过程
在好氧发酵中,微生物的供氧过程是气相 中的氧首先溶解在发酵液中,然后传递到细 胞内的呼吸酶位置上而被利用。
这一系列的传递过程,又可分为供氧与耗 氧两个方面。供氧是指空气中的氧气从空气 泡里通过气膜、气液界面和液膜扩散到液体 主流中。耗氧是指氧分子自液体主流通过液 膜、菌丝丛、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内。
氧在传递过程中必须克服一系列的阻力, 才能到达反应部位,被微生物所利用。1、氧传递的阻力来自供氧方面耗氧方面
氧传递的各种阻力示意图
2. 氧传递的双膜理论:
假定在气泡与包围气泡的液体之间 存在一个界面,在界面的气泡一侧
气膜
存在一层气膜,在界面液体一侧存
在一层液膜,氧分子借助扩散作用 气相主流 (浓度差)透过气膜,穿过界面进
入液膜并形成溶液,然后再以扩散
方式透过液膜到达液体主流,当气
液传递处于稳态,通过气膜和液膜
的氧传递速率相等。
液膜 液相主流
3. 氧传递方程:
OTR = kLa×(c* - cL)式中:
OTR-单位体积培养液中的传氧速率, mol/m3.h kLa-体积传递系数,1/h c*-与气相中氧的分压呈平衡的液相中的氧 的浓度,mol/ m3
发酵过程中氧的传递过程
在好氧发酵中,微生物的供氧过程是气相 中的氧首先溶解在发酵液中,然后传递到细 胞内的呼吸酶位置上而被利用。
这一系列的传递过程,又可分为供氧与耗 氧两个方面。供氧是指空气中的氧气从空气 泡里通过气膜、气液界面和液膜扩散到液体 主流中。耗氧是指氧分子自液体主流通过液 膜、菌丝丛、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内。
氧在传递过程中必须克服一系列的阻力, 才能到达反应部位,被微生物所利用。1、氧传递的阻力来自供氧方面耗氧方面
氧传递的各种阻力示意图
2. 氧传递的双膜理论:
假定在气泡与包围气泡的液体之间 存在一个界面,在界面的气泡一侧
气膜
存在一层气膜,在界面液体一侧存
在一层液膜,氧分子借助扩散作用 气相主流 (浓度差)透过气膜,穿过界面进
发酵工程 第五章 氧的供需与传递
CuSO4 2Na2SO3 + O2 2Na2SO4
2. 剩余的Na2SO3与过量的碘作用 H2O
Na2SO3 + I2
Na2SO4 + 2HI
3. 再用标定的Na2S2O3滴定剩余的碘 2Na2S2O3 + I2 Na2S4O6 + 2NaI
亚硫酸盐氧化法
操作程序: ◆ 将一定温度的自来水加入试验罐内,开始搅拌, 加入亚硫酸钠晶体,使SO3-2浓度约0. 5mol/L左右; 再加入硫酸铜晶体,使Cu2+浓度约为10-3 mol/L,待 完全溶解;通空气,一开始就接近预定的流量,尽 快调至所需的空气流量;稳定后立即计时,为氧化 作用开始;氧化时间连续4~10min,到时停止通气 和搅拌,准确记录氧化时间。 ◆ 试验前后各用吸管取5~100ml样液,立即移入 新吸入的过量的标准碘液中;然后用标准的硫代硫 酸钠溶液,以淀粉为指示剂滴定至终点。
一、氧的传递途径与传质阻力
氧的传递途径是气相中的氧溶解在发酵液中,再
传递到细胞内的呼吸酶位臵上而被利用,这个传 递过程分为供氧和耗氧两方面。
供氧:指空气中氧气从空气泡里通过气膜、气液
界面和液膜扩散到液体主流中;
耗氧:指氧分子自液体主流通过液膜、菌丝丛、
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内。
1. 供氧方面的阻力
加而增大。当增加通气量时,空气的线速度也 相应增大,从而增加了溶氧,氧传递系数KLα 也增大。
过大的空气线速度会使搅拌桨叶不能打散空气,
气流形成大气泡在轴的周围逸出,使搅拌效率 和溶氧速率都大大降低,“过载”现象。
3. 空气分布管
当通风量较小(0.02-0.5 ml/s)时,气泡的直径与空
降低;
提高氧在溶液中的方法:适当增加罐压,进行
2. 剩余的Na2SO3与过量的碘作用 H2O
Na2SO3 + I2
Na2SO4 + 2HI
3. 再用标定的Na2S2O3滴定剩余的碘 2Na2S2O3 + I2 Na2S4O6 + 2NaI
亚硫酸盐氧化法
操作程序: ◆ 将一定温度的自来水加入试验罐内,开始搅拌, 加入亚硫酸钠晶体,使SO3-2浓度约0. 5mol/L左右; 再加入硫酸铜晶体,使Cu2+浓度约为10-3 mol/L,待 完全溶解;通空气,一开始就接近预定的流量,尽 快调至所需的空气流量;稳定后立即计时,为氧化 作用开始;氧化时间连续4~10min,到时停止通气 和搅拌,准确记录氧化时间。 ◆ 试验前后各用吸管取5~100ml样液,立即移入 新吸入的过量的标准碘液中;然后用标准的硫代硫 酸钠溶液,以淀粉为指示剂滴定至终点。
一、氧的传递途径与传质阻力
氧的传递途径是气相中的氧溶解在发酵液中,再
传递到细胞内的呼吸酶位臵上而被利用,这个传 递过程分为供氧和耗氧两方面。
供氧:指空气中氧气从空气泡里通过气膜、气液
界面和液膜扩散到液体主流中;
耗氧:指氧分子自液体主流通过液膜、菌丝丛、
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内。
1. 供氧方面的阻力
加而增大。当增加通气量时,空气的线速度也 相应增大,从而增加了溶氧,氧传递系数KLα 也增大。
过大的空气线速度会使搅拌桨叶不能打散空气,
气流形成大气泡在轴的周围逸出,使搅拌效率 和溶氧速率都大大降低,“过载”现象。
3. 空气分布管
当通风量较小(0.02-0.5 ml/s)时,气泡的直径与空
降低;
提高氧在溶液中的方法:适当增加罐压,进行
第7章 氧的供需与传递
第七章
氧的供需与传递
讲授内容
微生物对氧的需求 氧传递理论 发酵液的流变特性 影响氧传递速率的因素 溶氧系数的测定 控制溶氧的手段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发酵液的流变特性, 掌握氧传递理论及影响氧传递的因素、控 制溶氧的手段和溶氧系数的测定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氧传递理论及影响氧传递 的因素、控制溶氧的手段和溶氧系数的测 定方法。
非牛顿流体:不服从牛顿黏性定律,黏度 不是常数,它不仅是温度的函数,而且随 流动状态而变化,因此没有固定的值。 根据非牛顿流体的剪应力和剪应速率(切 变力)的关系可分为以下几种
γ(s-1)
1—牛顿流体
5—凯松流体
2—宾汉塑性流体
3—拟塑性流体 4—涨塑性流体
5.
曲线2
⑴宾汉(bingham )塑性流体
氧由气泡传递到液相主体 步骤分4步: ⑴氧通过气相边界层传递 到气-液界面上。 ⑵氧分子由气相侧通过 扩散穿过界面。 ⑶在界面液相侧通过液相 滞留层传递到液相主体。 ⑷在液相主体中进行传递扩散。 双膜界面,氧分压与溶液中的 氧浓度处于平衡关系。
稳定的传质过程 传氧速率n相等 n=kG(p-pi)=kL(ci-c)
通常情况下,气液接触界面的氧浓度不可测量, 不能单独使用,为方便采用总传质系数和总推动力, 在稳态下传质速率相等:
n KG ( p p*) KL (C * CL )
n KG ( p p*) KL (C * CL )
KG----以氧分压做推动力总传热系数mol/(m2.s.Pa) KL----氧浓度做推动力总传热系数mol/s P*----与液体主流氧浓度CL平衡的氧分压, Pa c*----与气体主流氧分压p相平衡氧浓度mol/m3 。 根据亨利定律 p=Hc* p*=HCL pI=HcI c*=p/H CL=p*/H cI= pI/H
氧的供需与传递
讲授内容
微生物对氧的需求 氧传递理论 发酵液的流变特性 影响氧传递速率的因素 溶氧系数的测定 控制溶氧的手段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发酵液的流变特性, 掌握氧传递理论及影响氧传递的因素、控 制溶氧的手段和溶氧系数的测定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氧传递理论及影响氧传递 的因素、控制溶氧的手段和溶氧系数的测 定方法。
非牛顿流体:不服从牛顿黏性定律,黏度 不是常数,它不仅是温度的函数,而且随 流动状态而变化,因此没有固定的值。 根据非牛顿流体的剪应力和剪应速率(切 变力)的关系可分为以下几种
γ(s-1)
1—牛顿流体
5—凯松流体
2—宾汉塑性流体
3—拟塑性流体 4—涨塑性流体
5.
曲线2
⑴宾汉(bingham )塑性流体
氧由气泡传递到液相主体 步骤分4步: ⑴氧通过气相边界层传递 到气-液界面上。 ⑵氧分子由气相侧通过 扩散穿过界面。 ⑶在界面液相侧通过液相 滞留层传递到液相主体。 ⑷在液相主体中进行传递扩散。 双膜界面,氧分压与溶液中的 氧浓度处于平衡关系。
稳定的传质过程 传氧速率n相等 n=kG(p-pi)=kL(ci-c)
通常情况下,气液接触界面的氧浓度不可测量, 不能单独使用,为方便采用总传质系数和总推动力, 在稳态下传质速率相等:
n KG ( p p*) KL (C * CL )
n KG ( p p*) KL (C * CL )
KG----以氧分压做推动力总传热系数mol/(m2.s.Pa) KL----氧浓度做推动力总传热系数mol/s P*----与液体主流氧浓度CL平衡的氧分压, Pa c*----与气体主流氧分压p相平衡氧浓度mol/m3 。 根据亨利定律 p=Hc* p*=HCL pI=HcI c*=p/H CL=p*/H cI= pI/H
7 微生物工程 第七章 发酵工业中氧的供给
温度→影响酶活及溶氧:T ↑, CL ↓
代谢类型(发酵类型)的影响 若产物通过TCA循环获取,则QO2高,耗氧量大 谷氨酸、天冬氨酸 若产物通过EMP途径获取,则QO2低,耗氧量小 苯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
(4)溶解氧控制的意义
重点1
溶解氧浓度对细胞生长和产物合成的影响可能是不
同的(发酵不同阶段需氧要求不同)。
* w * m * w * nj
Cm*—氧在混合溶液中的溶解度, mol/m3
溶质↑ , Cm*↓
(3)溶剂
通常溶剂为水;
氧在一些有机化合物中溶解度比水中为高。
可合理添加有机溶剂降低水的极性,增加溶解
氧浓度。
(4)氧分压
一、提高空气总压(增加罐压),从而提高了氧
分压,对应的溶解度也提高,但增加罐压是有一 定限度的(CO2 浓度↑,不利于发酵)。
t—温度,℃
Cw*: 与空气平衡时水中的氧浓度
T ↑ ,Cw* ↓ ,推动力↓
(2)溶质 A、电解质
1)对于单一电解质
C lg KCE C
* w * e
(CE , C )
* e
Ce*—氧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解度,mol/m3 Cw*—氧在纯水中的溶解度, mol/m3
CE—电解质溶液的浓度,kmol/m3
B. 非电解质
C lg KCN C
* w * n
(CN , C )
* n
Cn*—氧在非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解度, mol/m3 CN—非电解质或有机物浓度, kg/m3 K—非电解质的Sechenov常数, m3/kg
C. 混合溶液(电解质+非电解质):叠加
C C lg hi I i lg C C i j
6.4氧的供需及对发酵的影响(2)
式中C*可以查 得,CL可以用 溶氧电极测得, OUR也可算出为7L的实验室小罐,通气量为1VVM(标 态),发酵液的CL=25%、空气进入时的氧含量为21%, 废气排出的氧含量为19.8%,求此时菌体的摄氧率和发 酵罐的KLa
3、动态法 用溶氧仪测定发酵过程的溶氧,开始时供氧和需氧 达到平衡,溶氧是一条水平线 这时停止通气,保持搅拌,在罐顶通入氮气,赶掉 氧气。由于微生物对氧的利用,溶氧迅速下降,过 一段时间溶氧下降缓慢 待溶氧到最低点后再恢复通气。这样可以得到溶 氧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N:单位接触面积传氧速率 kmol/m2.h kg: 气膜传质系数 ;kmol/m2.h.atm KL: 液膜传质系数 m/h
CL
气液界面:
氧从气膜到液膜
C* : 与气相中氧分压相平衡的液体中氧的浓度
N k c c L
L
KL : 以氧浓度为推动力的总传递系数 (m/h) c* : 氧在水中的饱和浓度mmol/ L 所有能增加以上两指标的因素都能改善供氧 再令:单位体积的液体中所具有的氧传递面积为 a (m2/m3)
小节:
了解微生物对氧的需求并掌握其中的基本概念 掌握反应器氧的传递方程,及其参数的测定 深入理解KLa的意义,了解反应器放大的基本概念 掌握发酵过程中溶氧浓度的调节方法,并认识监控 溶氧浓度的意义
7.4 氧的供需及对发酵的影响
溶氧(DO)是需氧微生物生长所必需。在发酵过程 中有多方面的限制因素,而溶氧往往是最易成为控制因 素。
在28℃氧在发酵液中的100%饱和浓度只有0.25 mmol.L-1左右,比糖的溶解度小7000倍。在对数生长 期即使发酵液中的溶氧能达到100%空气饱和度,若此 时中止供氧,发酵液中溶氧可在几分钟之内便耗竭,使 溶氧成为限制因素。
第七章发酵工业中氧的供需
(QO2 )m K La C*
x
1x
B
Da
1
1x
2
(1
,
为常数
2
)
y亦x的函数,有形式
y 1x 2 ax2 bx c
▪
对于一个培养物来说,最低的通气条件可由式
KLa
QO2 x C* CL
求得。
▪ kLa亦可称为“通气效率”, 可用来衡量发酵罐的通 气状况,高值表示通气条件富裕,低值表示通气条
2) 溶质
C. 混合溶液(电解质+非电解质):叠加
lg
Cw* Cm*
i
hi Ii
j
lg
Cw* Cn*j
Cm*—氧在混合溶液中的溶解度, mol/m3
溶质↑ , Cm*↓
3) 溶剂
通常溶剂为水; 氧在一些有机化合物中溶解度比水中为高。
4) 氧分压
提高空气总压(增加罐压),从而提高了氧分 压,对应的溶解度也提高,但增加罐压是有一 定限度的。
2) 溶质
A. 电解质
1)对于单一电解质
lg
C*w C*e
KCE
(CE , C*e )
Ce*—氧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解度,mol/m3 Cw*—氧在纯水中的溶解度, mol/m3 CE—电解质溶液的浓度,kmol/m3
K—Sechenov常数,随气体种类,电解质种类和温度变 化.
2) 溶质(续)
细胞呼吸的本征要求: x QO2
氧传递特征(发酵罐传递性能)
若需氧量>供氧量,则生产能力受设备限制,需进一步提高 传递能力;
若需氧量<供氧量,则生产能力受微生物限制,需筛选高产 菌:呼吸强,生长快,代谢旺盛。
供氧与耗氧至少必须平衡,此时可用下式表示:
生物工艺原理—氧的供需及对发酵的影响
图6-2 链霉素发酵种子罐的菌丝呼 吸强度随时间的变化
摄氧率(r):表示发酵液中宏观上表现
出对氧的需求,反映发酵 过程特征。既与菌的活性 有关,又与菌量有关。
发酵初期 菌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吸强度虽大,但因菌量少,总需氧量小;
随着菌体生长繁殖,菌量迅速增加,呼吸强度 维持在较高水平,需氧量随之增加到最高水平;
发酵中期 菌体数量保持平衡,次级代谢产物大量分泌,呼
C*表示水的饱和氧浓度,CL表示溶解氧浓度,C*CL越大,氧越容易溶解到水中。△C=C*-CL为氧 传递推动力。氧是细胞内的生化反应的电子最终受 体,这些反应由细胞色素氧化酶催化,真核细胞色 素氧化酶系统位于线粒体膜壁,进入细胞的氧要到 达线粒体上才能进行反应。原核细胞膜电子传递系 统位于“中体”。线粒体或中体上酶活力大小以及 培养液中溶解氧浓度,影响微生物的氧消耗速率。
图6-4 酵母随以临界氧浓度表示的 氧浓度而变化的呼吸速率的变化
• 溶氧浓度较低时,呼吸强度随溶氧浓度增加而增加,当 溶氧浓度到达某一个值,再增加溶氧浓度,呼吸强度不 再增加,这时的溶氧浓度称呼吸临界氧浓度,以C临界表 示。C临界表示不影响呼吸的最低氧浓度。好氧微生物的 呼吸临界氧浓度约为0.003~0.05mmol/l。
个过程为供氧过程;氧进入细胞并到达呼吸 酶位置,这个过程为需氧过程。
图6-1 氧从气泡到细胞的传递过程示意图
1、从气相主体到气液界面的气膜传递阻力1/kG;2、气液界面的传递阻力 1/kI;3、从气液界面透过液膜的传递阻力1/kL;4、液相主体的传递阻力 1/kLB;5、细胞或细胞团表面的液膜阻力1/kLC;6、固液界面的传递阻力 1/kIS;7、细胞团内的传递阻力1/kA;;8、细胞壁的阻力1/kW;9、反应阻力
氧的供需与
L
实际培养过程中, 不需使培养液中的溶氧浓度接近或达到其饱和值, 而是超过或 接近某一临界溶氧浓度 (Ccr ) ,一般来说,微生物的临界溶氧浓度 (Ccr ) 大约为培养 液饱和溶氧浓度的 1%~25%。表 6-10 列举于一些微生物的临界溶氧浓度。
4、培养条件
• 一般来说,温度愈高,培养基成分愈丰富, 微生物的呼吸强度愈高。当pH为最适pH时, 微生物的需氧量最大。
(三)影响KL的因素
在通气搅拌的反应器中 KL 取决于细胞大小和气泡附近的流体力学性质,氧传递 的主要阻力为气泡周围的液膜阻力,而氧的扩散系数是影响氧传递的主要因素。 当气泡直径 DP<2.5mm 时,氧的传递符合溶质渗透理论和表面更新理论,此时, KL 与 DL 的 1/2 次方成正式。 因此, 可通过调节溶液性质和操作条件等, 提高 DL, 达到增大 KL 的目的。
1/ Kt —总的传递阻力,以压差为推动力时,单位为(N·S/mol) 。
三、影响氧传递速率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推动力(C*-CL)的因素 (二)影响气液表面积a的因素 (三)影响KL的因素 (四)影响KLa的因素
(一)影响推动力(C*-CL)的因素
在一定 CL 要求下,提高(C*-CL)就是设法提高 C*,而影响 C*的因素主要 有: 1、温度 氧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为了提高 C*可在不影响微生物菌 体生长和产物合成的条件下,可采取降低温度的措施。 2、pH 氧在酸性溶液中的溶解度随酸的种类和浓度而异。一般表现为酸的强度大、 浓度高,则溶氧低。氧在盐酸和硫酸溶液中的溶解度如表 6-11 所示。 3、电解质浓度 氧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解度随电解质浓度的增加而下降。 由上述影响氧溶解度的因素知, 在培养液组成和培养条件确定的条件下, 要提高 C*可采取以下方法:①增加罐压;②增加空气中氧含量,进行富氧通气操作。
实际培养过程中, 不需使培养液中的溶氧浓度接近或达到其饱和值, 而是超过或 接近某一临界溶氧浓度 (Ccr ) ,一般来说,微生物的临界溶氧浓度 (Ccr ) 大约为培养 液饱和溶氧浓度的 1%~25%。表 6-10 列举于一些微生物的临界溶氧浓度。
4、培养条件
• 一般来说,温度愈高,培养基成分愈丰富, 微生物的呼吸强度愈高。当pH为最适pH时, 微生物的需氧量最大。
(三)影响KL的因素
在通气搅拌的反应器中 KL 取决于细胞大小和气泡附近的流体力学性质,氧传递 的主要阻力为气泡周围的液膜阻力,而氧的扩散系数是影响氧传递的主要因素。 当气泡直径 DP<2.5mm 时,氧的传递符合溶质渗透理论和表面更新理论,此时, KL 与 DL 的 1/2 次方成正式。 因此, 可通过调节溶液性质和操作条件等, 提高 DL, 达到增大 KL 的目的。
1/ Kt —总的传递阻力,以压差为推动力时,单位为(N·S/mol) 。
三、影响氧传递速率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推动力(C*-CL)的因素 (二)影响气液表面积a的因素 (三)影响KL的因素 (四)影响KLa的因素
(一)影响推动力(C*-CL)的因素
在一定 CL 要求下,提高(C*-CL)就是设法提高 C*,而影响 C*的因素主要 有: 1、温度 氧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为了提高 C*可在不影响微生物菌 体生长和产物合成的条件下,可采取降低温度的措施。 2、pH 氧在酸性溶液中的溶解度随酸的种类和浓度而异。一般表现为酸的强度大、 浓度高,则溶氧低。氧在盐酸和硫酸溶液中的溶解度如表 6-11 所示。 3、电解质浓度 氧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解度随电解质浓度的增加而下降。 由上述影响氧溶解度的因素知, 在培养液组成和培养条件确定的条件下, 要提高 C*可采取以下方法:①增加罐压;②增加空气中氧含量,进行富氧通气操作。
7-微生物工程-第七章-发酵工业中氧的供给全文
由式
nO 2
KG (P
P*)
KG
nO2 P P*
1 P P* P Pi Pi P* P Pi H (Ci CL )
KG
nO2
nO2
nO2
nO2
nO2
nO2
P Pi 1 kG
1 kG
P Pi nO2
no2
Ci CL 1/ kL
1 Ci CL
kL
nO2
1 1 H KG kG kL
Cw*
t
14.6 31.6
t—温度,℃ Cw*: 与空气平衡时水中的氧浓度 T ↑ ,Cw* ↓ ,推动力↓
(2)溶质 A、电解质
1)对于单一电解质
lg
Cw* Ce*
KCE
(CE , Ce* )
Ce*—氧在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解度,mol/m3 Cw*—氧在纯水中的溶解度, mol/m3 CE—电解质溶液的浓度,kmol/m3 K—Sechenov常数,随气体种类,电解质种类和温度变化.
2、KLα的影响因素
影响比表面积α的因素 影响液膜传递系数kL的因素
1、影响推动力C*-CL的因素
(1)温度 (2)溶质 (3)溶剂 (4)氧分压
(1)温度
氧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 1.01×105Pa和温度在4~33℃的范围内,与空气平 衡的纯水中,氧的浓度可由以下经验公式计算:
溶解氧浓度对细胞生长和产物合成的影响可能是不 同的(发酵不同阶段需氧要求不同)。
氧传递速率已成为许多好气性发酵产量的限制因素。 提高传氧效率,能大大降低空气消耗量, 降低设备费
和动力消耗,以及减少泡沫形成和染菌的机会, 提高 设备利用率。
二、发酵过程中氧的传递
氧的供需与传递、生物反应器
,p*=HC,
p=HC*
1/ KL = (C*-C)/J=(C*-Ci)/J+(Ci-C)/J
1/ KL =1/(Hkg)+1/kl 同理: 1/ KG =1/kg+H/kl
对于氧气来说,H很大,因此就有1/(Hkg)远远小于 1/kl,即1/ KL ≈1/kl,说明液膜阻力占传质过程阻力 的主导地位。由于液相中的C和C*易测定或推算, 因此,以(C*-C)为推动力表示的传质通量J普遍。 J=KL(C*-C)
4.2.2 液——固相间的氧传递
当氧的传递达到稳态时,通过细胞或细胞团外液膜的 传递速率为OTR=KLCαc(CL-CC)
式中: αc液固比表面积,m2/m3; CC细胞或细胞团表 面氧浓度,mol/m3, CL液相主体氧浓度,mol/m3. α2 α3 设细胞或细胞团为球形,即有NSh=2+α1NRe· Sc N
NSh为Sherwood 准数, NSh =(KLCdp)/DL NRe为Renolds准数,NRe=(dpωρL)/μL NSc为Schmidt准数, NSc = μL /(DLρL); 式中dp—颗 粒直径,m; DL—氧在液相中的分子扩散系数, m2/s; ω —固液相对运动速度,m/s; μL —液体黏 度,Pa.s; ρL—液体密度,kg/m3; α1、 α2、 α3 —常 数。
阳极:Pb,
Pb
4OH- Pb2++2e
电解质
透气的塑料袋
氧从液相主体到阴极表面的推动力是氧分压。
则氧的扩散通量 J=K(PL-PC)
I=4FAJ=4FAKPL=K’PL
扩散电流和氧浓度之间有一个线性关系.
◇压力法
恒温密闭容器中,有体积为VL的液体。通入气体压力为P1,体积 为VG的气体至平衡时为P2。
p=HC*
1/ KL = (C*-C)/J=(C*-Ci)/J+(Ci-C)/J
1/ KL =1/(Hkg)+1/kl 同理: 1/ KG =1/kg+H/kl
对于氧气来说,H很大,因此就有1/(Hkg)远远小于 1/kl,即1/ KL ≈1/kl,说明液膜阻力占传质过程阻力 的主导地位。由于液相中的C和C*易测定或推算, 因此,以(C*-C)为推动力表示的传质通量J普遍。 J=KL(C*-C)
4.2.2 液——固相间的氧传递
当氧的传递达到稳态时,通过细胞或细胞团外液膜的 传递速率为OTR=KLCαc(CL-CC)
式中: αc液固比表面积,m2/m3; CC细胞或细胞团表 面氧浓度,mol/m3, CL液相主体氧浓度,mol/m3. α2 α3 设细胞或细胞团为球形,即有NSh=2+α1NRe· Sc N
NSh为Sherwood 准数, NSh =(KLCdp)/DL NRe为Renolds准数,NRe=(dpωρL)/μL NSc为Schmidt准数, NSc = μL /(DLρL); 式中dp—颗 粒直径,m; DL—氧在液相中的分子扩散系数, m2/s; ω —固液相对运动速度,m/s; μL —液体黏 度,Pa.s; ρL—液体密度,kg/m3; α1、 α2、 α3 —常 数。
阳极:Pb,
Pb
4OH- Pb2++2e
电解质
透气的塑料袋
氧从液相主体到阴极表面的推动力是氧分压。
则氧的扩散通量 J=K(PL-PC)
I=4FAJ=4FAKPL=K’PL
扩散电流和氧浓度之间有一个线性关系.
◇压力法
恒温密闭容器中,有体积为VL的液体。通入气体压力为P1,体积 为VG的气体至平衡时为P2。
发酵氧的供需及对发酵的影响
PART 03
提高发酵氧供应 的措施
搅拌和通气量控制
搅拌速度:搅拌速度的提 高可以增加氧气的溶解和 传递效率,从而提高发酵 氧的供应。
通气量控制:通过控制通 气量的大小,可以调节氧 气的供应量,以满足发酵 过程的需求。
搅拌与通气量联合控制: 通过搅拌和通气量联合控 制,可以提高发酵氧的供 应效果,促进发酵过程的 顺利进行。
THANK YOU
汇报人:XX
发酵氧对代谢产物的影响
代谢产物种类增 多
代谢产物产量增 加
代谢产物品质提 高
代谢产物稳定性 增强
不同菌种对发酵氧的需求差异
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生长,对氧的需求很低
好氧菌:需要充足的氧来生长,对氧的需求较高
微好氧菌:在低氧条件下生长,对氧的需求适中
兼性厌氧菌:既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也能在无氧条件下生长,但不同菌种对 氧的需求不同
和消耗
提高发酵氧传递效率的新型反应器研究
新型反应器的设计原理和结构特点 新型反应器在提高发酵氧传递效率方面的优势和效果 新型反应器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 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基因工程菌在提高发酵氧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通 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菌 株,提高其发酵氧的利 用效率。
基因工程菌的表征:通过 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手 段,验证基因工程菌在提 高发酵氧利用方面的效果。
温度控制:通过控制温度来影响菌体的生长和代谢速率,从而控制发酵氧的需求。
PART 05应用
荧光探针法: 实时监测发 酵过程中的 溶解氧浓度
电子顺磁共振 技术:检测氧 自由基对发酵
过程的影响
微传感器: 精准测量溶 解氧的分布
和变化
光学成像技术: 观察发酵过程 中氧气的传递
7.发酵工业中的供氧
发酵工业中氧的供需 3.计算方法 计算方法
五 溶 氧 系 数 的 测 定
根据反应原理: 根据反应原理:4Na2S2O3 ∝ O2
N C ⋅n Kd = = P 4 × 1000 × Vs × t × P
N:体积溶氧系数;C:硫代硫酸钠浓度;r:时间; :体积溶氧系数; :硫代硫酸钠浓度; :时间; p:罐压;n:硫代硫酸钠用量;Vs:取样量 罐压; 硫代硫酸钠用量 硫代硫酸钠用量; 罐压
发酵工业中氧的供需
二 发 酵 过 程 中 氧 的 传 递
上试不能直接用于实际操作。 上试不能直接用于实际操作。用总传质系 数和总推动力来描述, 数和总推动力来描述,则上式 :
N A = kG
(P − P ) = k (C
∗ L
∗
− CL
)
KG:以氧分压差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 以氧分压差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 以氧分压差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 KL:以氧浓度差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 以氧浓度差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 p*:与液相中氧浓度 c 相平衡时的氧分压; 与液相中氧浓度 相平衡时的氧分压; c*:与气相中氧分压 p 达到平衡的氧的溶解 与气相中氧分压 度;
发酵工业中氧的供需
二 发 酵 过 程 中 氧 的 传 递
dC = N = K L ⋅ a (C ∗ − C L ) dt 1 = K G a( p − p ∗) = K La ( p − p ∗) H
N:氧的传递速率 N:氧的传递速率;KLa:以浓度差为动力 氧的传递速率; a: 的体积溶氧系数; 的体积溶氧系数;KGa:以分压差为推动 : 力的体积溶氧系数; 发酵液中氧浓度; 力的体积溶氧系数;cL:发酵液中氧浓度; c*:与气相中氧分压p平衡的发酵液氧浓度; :与气相中氧分压 平衡的发酵液氧浓度; 平衡的发酵液氧浓度 p:气相中氧分压;p*:与液相中氧浓度 :气相中氧分压; :与液相中氧浓度c 平衡的氧分压; :亨利常数; 平衡的氧分压;H:亨利常数;
氧的供需与传递
0.045 g/L
氧在液体中的溶解特性
影响氧饱和浓度的主要因素
➢(2)溶液的性质
一种气体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程度是不同的 同一种溶液由于其中溶质含量不同,氧的溶 解度也不同。一般来说,溶质含量愈高,氧的 溶解度就越小
纯氧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度
25℃及1个大气压下纯氧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度 (mmol O2/L)
氧的供需与传递
微生物细胞对氧的需求 氧在液体中的溶解特性 影响氧的传递速率的主要因素 控制溶氧的工艺手段
第一节 微生物细胞对氧的需求
好气性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都需要消耗氧 气。在发酵过程中必须供给适量无菌空气,才能使 菌体生长繁殖,积累所需要的代谢产物。
微生物只能利用溶解于液体中的氧。 由于各种好气微生物所含的氧化酶体系(如过氧化
1)从气相主体到气液界面的气膜传递阻力 1/Ka 2)气液界面的传递阻力 1/Ki 3)从气液界面通过液膜的传递阻力 1/KL 4)液相主体的传递阻力 1/KLB 5)细胞或细胞团表面的传递阻力1/KLC 6)固液界面的传递阻力1/KIS 7)细胞团内的传递阻力1/KA 8)细胞壁的阻力1/KW 9)反应阻力1/KR
6.67CH2O+2.1O2=C3.92H6.5O1.94+2.75CO2+3.42H2O
碳源的性质决定着发酵的需氧量。
菌龄
幼龄 呼吸强度大 但菌体浓度低,总的 耗氧量也低
晚龄 呼吸强度弱,但菌体浓度高,总的 耗氧量也高
三、培养的目的不同,选取不同的供氧条件
★获取细胞本身:保持溶解氧的浓度高于临界溶 氧浓度。从而满足微生物的最大需氧而得到最高 的微生物的细胞产量。
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黄素脱氢酶、多酚氧化酶 等)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各种 需氧微生物的吸氧量或呼吸程度是不同的。
氧在液体中的溶解特性
影响氧饱和浓度的主要因素
➢(2)溶液的性质
一种气体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程度是不同的 同一种溶液由于其中溶质含量不同,氧的溶 解度也不同。一般来说,溶质含量愈高,氧的 溶解度就越小
纯氧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度
25℃及1个大气压下纯氧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度 (mmol O2/L)
氧的供需与传递
微生物细胞对氧的需求 氧在液体中的溶解特性 影响氧的传递速率的主要因素 控制溶氧的工艺手段
第一节 微生物细胞对氧的需求
好气性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都需要消耗氧 气。在发酵过程中必须供给适量无菌空气,才能使 菌体生长繁殖,积累所需要的代谢产物。
微生物只能利用溶解于液体中的氧。 由于各种好气微生物所含的氧化酶体系(如过氧化
1)从气相主体到气液界面的气膜传递阻力 1/Ka 2)气液界面的传递阻力 1/Ki 3)从气液界面通过液膜的传递阻力 1/KL 4)液相主体的传递阻力 1/KLB 5)细胞或细胞团表面的传递阻力1/KLC 6)固液界面的传递阻力1/KIS 7)细胞团内的传递阻力1/KA 8)细胞壁的阻力1/KW 9)反应阻力1/KR
6.67CH2O+2.1O2=C3.92H6.5O1.94+2.75CO2+3.42H2O
碳源的性质决定着发酵的需氧量。
菌龄
幼龄 呼吸强度大 但菌体浓度低,总的 耗氧量也低
晚龄 呼吸强度弱,但菌体浓度高,总的 耗氧量也高
三、培养的目的不同,选取不同的供氧条件
★获取细胞本身:保持溶解氧的浓度高于临界溶 氧浓度。从而满足微生物的最大需氧而得到最高 的微生物的细胞产量。
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黄素脱氢酶、多酚氧化酶 等)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各种 需氧微生物的吸氧量或呼吸程度是不同的。
5氧的供需与传递
某些微生物的临界氧浓度
6
第6页,共50页。
影响需氧的因素
菌体浓度
r= QO2 .X
QO2
➢ 微生物种类
➢ 菌龄
➢ 培养基的组成与浓度 ➢ 培养条件
➢代谢类型
第7页,共50页。
7
三、溶解氧控制的意义
溶解氧浓度对细胞生长和产物合成的影响可能是不同的,所
以必须了解长菌阶段和代谢产物形成阶段的最适需氧量。
型式等有关
P --- 通气时搅拌器的轴功率,
V---发酵罐中发酵液的体积,m3
Vs ---空气线速度, m/h
、为指数,与设备的规模有关,一般通过实验测得
35
第35页,共50页。
2、空气线速度
KLa随空气速度的增加而增大。
◆ 若空气速度过大,将使叶轮发生“过载”,即叶轮不能分 散空气,此时气流形成大气泡在轴的周围逸出。
Ci CL 1 kL
nO2—单位接触界面的氧传递速率, kmolO2 (m2 h) P、Pi—气相中和气、液界面处氧的分压,MPa
CL、Ci—液相中和气、液界面处氧的浓度, kmol m3
kG—气膜传质系数, kmol (m2 h MPa)
kL—液膜传质系数,m/h
17
第17页,共50页。
▪若改用总传质系数和总推动力,则在稳定状态时,
14
氧在传递过程中,需损失推动力以克服上述阻力,过程中需克服的 总阻力等于供氧阻力和耗氧阻力之和,即:
1/kt = 1/kG + 1/kI + 1/kL + 1/kIB + 1/kIC + 1/kIS + 1/kA + 1/kW + 1/kR
1/k1 、1/k2与空气情况有关 1/k3 、1/k4 、1/k5与发酵液成分、浓度有关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界氧浓度(c临界)
临界氧浓度:指不影响呼吸(或产物合成) 所允许的最低溶氧浓度。
微生物的临界氧浓度一般为0.003~0.05mmol/L,
为饱和浓度的1~25%。
若不存在其他限制性基质时: •CL<Ccr时,QO2随CL的增加而增大; •CL>Ccr时,QO2恒定。
三、控制发酵液中溶解氧的意义
无菌空气中的氧
溶解
发酵液中的溶解氧
传递
细胞内氧化酶系
菌体利用
代谢产物
微生物吸氧量的表示
呼吸强度
• 单位重量干菌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吸取的氧 的量,QO2 ,单位mmolO2/(g· h)。 • 表示微生物的相对需氧量。
耗氧速率
• 单位体积培养液在单位时间内的吸氧量, r,单位mmolO2/(L· h)。
2
优点:
– 操作简便,且在相当清洁的条件下能得到非常精确的 结果; – 取样均匀; – 不需要特殊仪器。
缺点:
– 发酵罐内如有极少量的表面活性剂,都可导致测定值 不精确; – 亚硫酸钠溶液对菌体生长有影响,且流变学性质与发 酵液差别较大,加之氧传递影响因素较多,故测定值 不能反映真实培养状态下的溶氧; – 只在工作容积为4~80L的设备中测定比较可靠,且 仅能表示培养设备通气效率的优劣。
第四节 影响氧传递速率的主要因素
N K L ac * cL
溶液的性质对氧溶解度的影响 气-液比表面积对氧溶解度的影响 影响氧传递系数的因素
一、溶液的性质对氧溶解度的影响
温度:
– 氧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溶液性质:
– 一般,溶质含量越高,氧的溶解度就越小。
氧分压:
– 增加罐压,但同时会增加CO2的溶解度,不利 于CO2排出,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和产物的代谢;
– 富氧通气。
二、气-液比表面积对氧溶解度的影响
氧的传递速率与气-液比表面积成正比。 气-液比表面积取决于气体的截留率和气泡 的直径。 气体的截留率:
– 搅拌延长气泡在发酵液中的停留时间,增大了 气体截留率。 – 增大通风量,增加了气体截留率。
气泡的直径:
– 搅拌的剪切作用减小气泡的直径。
三、影响氧传递系数的因素
(2)搅拌桨参数
搅拌器的形式 搅拌器的间距 下组搅拌器距罐底 (0.8~1)d为好。
搅拌器的相对位臵
搅拌转速和叶径 搅拌组数
搅拌器的形式
搅拌功率相同时: 粉碎气泡能力:平叶式>弯叶式>箭叶式 翻动液体能力:平叶式<弯叶式<箭叶式 a、圆盘型;b、曲线型;c、螺旋桨型;d、45°角型
圆盘涡轮式搅拌器 产生径向液流。 在搅拌器上下两面形成两个循环的翻腾。
二、取样极谱法
当发酵液中加入的电压为0.6~1.0V时,扩散电流 的大小与溶解氧的浓度成正比。
优点:
– 由于氧的分解电压最低,发酵液中的其他物质 对测定的影响甚微,因此,此法可直接用于发 酵状态的溶氧传递系数的测定。
缺点:
– 溶解氧浓度的测定需要从设备中取样后测定, 样品压力由罐压降至大气压,测定的氧浓度不 准确,且静止条件下测得的摄氧率与实际培养 状态不完全一致,误差较大。
0.052molO2 / m 3 s 187.2molO2 / m 3 h
即每小时在 1m3 培养液中的需氧量是氧溶解量的 750 倍。
影响溶解度的主要因素
温度 溶液性质 氧分压
温度升高,气体分子运动加快,会使氧的 溶解度下降。
25℃,1atm下纯氧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度(mmol/L)
固定速率进行通气搅拌,亚硫酸钠与溶解氧迅速生
成硫酸钠。 亚硫酸盐的氧化速率远高于氧的溶解速率,该反应 的速度由气液相的氧传递速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0.018~0.5 kmol/m3)与亚硫酸钠浓度无关。
氧一溶解于液体中就立即被还原,溶液中氧 浓度为0:
剩余的Na2SO3与过量碘作用: 用标定的Na2S2O3滴定剩余的碘:
第三节 溶氧传递系数的测定方法
测定发酵设备的溶氧传递系数Kla(又称传氧 系数)值对于确定其通气效率和确定操作变量 对溶氧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 亚硫酸盐氧化法 – 取样极谱法 – 物料衡算法
– 动态法
– 排气法 – 复膜电极测定KLa和氧分析仪测定KGa
一、亚硫酸盐氧化法
在反应器中加入0.5mol/L的亚硫酸钠溶液,10-3mol/L 的硫酸铜溶液(或镁离子、钴离子作催化剂),以
– 培养基的组成
– 培养液中溶解氧浓度(cL)
c、培养温度有关。 – 培养条件 与pH L>c临,呼吸不受影响; cL<c临,微生物代谢受影响。 – CO2 相同压力下,二氧化碳溶解度是氧气的 30 倍,所以必须及时除去二氧化碳,否则会 影响微生物的呼吸,甚至是代谢。
碳源种类不同, QO2不同。 一般,在一定范围内,碳源浓度越高, QO2越大。 碳源
r QO2 cX
r:微生物耗氧速率,mmol/(L· h)
QO2:菌体呼吸强度, mmol/(g· h)
cX:发酵液中菌体的质量浓度,g/L
影响微生物耗氧速率的因素
微生物种类不同, QO2不同。 菌体浓度 对数期早期,QO2达到最大值。 菌体生长时期>产物合成时期 QO2:
– 微生物种类和生长阶段
搅拌 空气线速度 空气分布管 发酵液性质 表面活性剂 离子强度 菌体浓度
1、搅拌
搅拌系统
– 搅拌桨
• 搅拌桨的功能 • 搅拌桨参数
– 挡板
(1)搅拌桨的功能
将大的空气泡分散成细小气泡,防止小气泡的凝聚, 增加了氧与液体的接触面积; 使培养液作涡流运动,延长了气泡在发酵液中的停 留时间; 使菌体分散,避免菌丝结团,有利于固液传递中的 接触面积的增加,使推动力均一;同时减少了菌体 表面液膜的厚度,有利于菌体对氧的吸收; 强化发酵液的湍流程度,降低了气/液接触界面的液 膜厚度,减小氧传递过程的阻力; 使罐内温度和营养物质浓度均一,气、液、固三相 充分混合; 可尽快排除细胞代谢产生的“废气”和“废物”, 有利于细胞的代谢活动。
搅拌器的间距
非牛顿型发酵液(霉菌、放线菌)
三、物料衡算法
dc K L a c * cL QO 2 c X dt
例:一个装料为7L的实验室小罐,通气量为
100L/h,发酵液的溶氧浓度为25%,空气进
入时的氧含量为21%,废气排出的氧含量为
19.8%,求此时菌体的摄氧率和发酵罐的
K La 。
四、动态法
先提高发酵液中的溶 氧浓度,使其远高于 临界氧浓度(cc); 达到平衡后,停止通 气而继续搅拌,溶氧 浓度直线下降; 待尚未降至cc之前, 恢复通气,溶氧逐渐 升高,恢复至平衡。
例:已知菌体浓度为 1015 个/m3,每个菌体的体积为 10-16m3(即直径为 5.8μm) , 细胞的呼吸强度为 2.6×10-3mol O2/(kg 干细胞·s),菌体密度为 1000kg/m3,含 水量为 80%,计算每立方米培养液的需氧量。
3 molO m 个菌体 kg kg干菌体 2 2.6 103 1016 1015 1000 0 . 2 kg干菌体 s 个菌体 kg 解: m3 m3
发酵液中的供氧和需氧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中
供氧:
N K L ac * cL
2
耗氧: r QO cX
某瞬间溶氧浓度变化:
dc K L a c * cL QO 2 c X dt
在稳定状态下:
KLa
QO2 c X c * c L QO2 c x K La
cL c *
V c N , m olO2 / m l min 4000tVS N K L ac * N V c Kd , m olO2 / m l min MPa p 4000tVS p
N:平均溶氧速率,mol O2/(ml· min); VS:取样量,ml; c:Na2S2O3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Δt:两次取样间隔时间,min; ΔV:两次滴定所用Na2S2O3标准溶液的体积差,ml; Kd: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体积溶氧系数, molO /(ml· min· MPa) 。
微生物培养的供氧方式
摇瓶
• 摇床的往复运动或偏心旋转运动。
发酵罐
• 通风:通入无菌压缩空气 • 搅拌:提高供氧效率
第二节 培养过程中氧的传质理论
氧的传递途径与传质阻力 气体溶解过程的双膜理论
一、氧的传递途径与传质阻力
氧的传递途径: 气相中的氧
溶解
溶解氧
传递
呼吸酶
供氧:空气中氧气从空气泡里通过气膜、
当向溶液中通入纯氧时,溶液中氧的溶解 度可达43mg/L。
25℃、1×105Pa时,空气中的氧在纯水中的 溶解度为0.25mmol/L左右,在培养基中的 溶解度更低,约为0.21mmol/L。 微生物的临界氧浓度一般为0.003~0.05
mmol/L ,只能维持菌体正常生命活动20~
50s。因此,必须采取强化供氧。
以cL对时间t作图。 在停止供气阶段,直 线斜率为摄氧率r。
对氧进行物料衡算: dCL K L a C * C L QX dt 1 dCL 则:C L QX C * K L a dt
1 dCL 以C L 对 QX 作图,得直线,其斜率 为 ,截距为C *。 KLa dt
溶液浓度mol/L 0 0.5 1.0 2.0
盐酸 1.26 1.21 1.16 1.12
硫酸 1.26 1.21 1.12 1.02
氯化钠 1.26 1.07 0.89 0.71
一般,溶质含量越高,氧的溶解度就越小。
系统总压力小于0.5MPa,氧在溶液中的溶
解度只与氧的分压成直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