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合集下载

专题0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诗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0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诗文阅读(解析版)

巅峰冲刺江苏省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考点扫描专题07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代诗文阅读【考点解读】江苏省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预测2020年高考,是江苏省语文卷的必考内容。

“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只是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大纲上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我们在复习时,要在掌握 120个文言实词的基础上,扩大文言实词的内容范围,了解更多文言实词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文章大都选自课外,考生未曾相识,全是陌生的文字,历年都是这样,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即使有的考生碰巧读过所选的文章,也不会知道试题的,那可是国家机密。

这时,考生应当淡定,不要惊慌。

首先,要快速把几道试题阅读一篇,有个初步印象,然后带着试题阅读原文,再下来就是答题。

这样收效会好一些。

我们不提倡先读文本,再读试题,接下来答题。

这样,目标不能早明确,显得有些茫然,会造成思维反复运用,导致重复劳动,效果会差一些。

当然,这里还要考虑到每个考生不同的答题习惯。

总而言之,考生按照平时的答题习惯来运作就好,不必非要怎么着不可。

这里主要讲一下答题方法:(一)掌握文言实词。

高考一直都在考文言实词,只是近两年未考,是不是从此退出了?不会。

它仍然是高考大纲规定的主要考点之一,即使不直接考查,也会在文言文翻译题中得到体现。

今后可能用一种新题型来考查文言实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学好课文是基础,举一反三是关键。

你熟练掌握了120个文言实词,甚至熟练掌握了360个文言实词,如果不会举一反三,也不能在考试中正确答题。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 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 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 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把握一词 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 比喻义和假借义。
实 词
一词多义现象示例 例句 译文
计亦死。《陈涉》 今复十年,存亡不 可知。《苏武传》
实词释义
郡中的贤德人士向当政者 请求,立即清理废弃的魏 忠贤祠堂的旧址以埋葬五 位壮士。
清 理
予除右丞相兼枢 我被封官为右丞相兼枢密 拜 密使 使。 官 掌握一词多义需多读、多查字典、多积累。
另外,要掌握一些多义词词义推断方法。
多义词词义推断方法
字形推断法
语境推断法
课文迁移法
成语印证法
对句判断法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 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 西洲。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分析: 1、“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 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 2、“在文中的含义”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 的意义; 3、重点掌握多义词、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古字通假等实词知识。 本考点不仅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 情况,还考查考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2、语境推断法

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 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如某年高考试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字 的意思: A、咨询 B、探望 C、寻求 D、访问 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自己生 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 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
语法分析法
1、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注意通假字及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异读字、异体字及古今异义情况.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在复习文言实词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注意词的古今异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有些词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其变化的情况有四种:一是词义扩大,如“江〞、“河〞、“诗〞、“书〞等,以往都是专指,现在则是泛指。

二是词义缩小,如“金〞、“臭〞、“谷〞等.三是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偷〞字的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后来转移为偷窃。

四是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别有用心〞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白话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文的一个双音词,如“妻子〞、“指示〞、“地方〞等.也不要把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如“布衣〞“太息〞“社稷〞等.〔3〕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要理解一个词在文段中的确切含义,就要具有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知识.所谓本义就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打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

如“畔〞本义是“田界〞,田界在田的旁边,所以旁边的意思也叫畔,如“河畔〞,这是“畔〞的引申义。

又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后来有些诗文中用来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这是比喻义,现在又转化为贬义。

〔4〕注意古今通假现象。

所谓通假字就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字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

有三种情况:一是用声旁代替本字,如“县〞通“悬〞,“禽〞通“擒〞,“卒〞通“猝〞;二是用同声旁的字代替本字,如“谕〞通“喻〞,“辨〞通“辩〞,“说〞通“悦〞;三是用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代替本字,如“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5〕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作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作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试大纲》规定,实质就是依据上下文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它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纵观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实词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

1、一词多义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意: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

例如:①间:间缝。

《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②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

”③缝隙,空隙。

《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④介入其间,参与。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⑤隔开,隔绝。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⑥断断续续,间或。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⑦隔阂。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故君臣多间”。

⑧挑拨离间。

《史记·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⑨暗中,偷偷地,悄悄地。

《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乃屏人间语……”⑩抄近路,抄小路。

《鸿门宴》:“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又如:“朝服衣冠”的“朝”,应该读zhāo,义为早晨,名词,是本义。

因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是在早晨,所以引申为“朝拜”,动词。

课文中“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进一步引申为大臣朝拜皇帝的地方,即“朝廷”,课文中“于是入朝见威王”即是此义。

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以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识记。

2、通假字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

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

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

通用字,指两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 的含义
了解文言实词的定义和重要性,探索它们在古代诗文和小说中的应用,以及 如何在现代汉语中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常见文言实词介绍
1山
不仅表示地理概念,还具 有象征和隐喻的意义。
2水
在文言文中,不仅代表自 然界的水,还包含着世界 的变化和生命的流动。
3明
除了表示光亮和清晰,还 可以用来描述个体的智慧 和思想的启迪。
通过用毛笔书写文言实词,加深对其内涵的感悟和 理解。

弯月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描绘浪漫与情感。

鸟儿常常被用来象征自由、渴望和追求。
文言小说中的文言实词运用
1
英雄
文言小说中经常用来形容勇敢、正直和坚韧的主人公。
2
美人
除了形容女性的美丽,还可以指代机智、聪明和灵动。
3
妖精
用来描述神秘、诡异和超自然的存在。
4
奸臣
代表着权谋、欺诈和背叛。
文言实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3 注意上下文逻辑
关注文言实词使用的背景 和环境,推导出可能的意 义和含义。
文言实词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阅读经典文学
通过阅读古代经典文学,加深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和 运用。
使用单词卡片
编写文言实词卡片,加强记忆和巩固词汇的使用。
参加文言实词课程
找到专业的导师,系统学习和掌握文言实词的技巧 和应用。
练习书写文言实词

既可以表示颜色,也表示光鲜 和喜庆。

除了表示颜色,还可以表示纯 洁、无辜和公正。

除了表示颜色,还可以表示邪 恶、不幸和神秘。
如何通过上下文的特点和文法 规则,加深对句子结构的 理解。
2 熟悉相关字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词多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词多义

肃:恭敬 适逢。 会:适逢。 堪:忍受 动:招致
D
•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 解析: 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文中的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 词语的含义, 词语的含义,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 要求的选项。 经常。 要求的选项。动:经常。
• 例4: (09全国卷2) 09全国卷 全国卷2 :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对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 •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 【解析】属(托付)、引却(后退)、魁垒 解析】 托付)、引却(后退)、魁垒 )、引却 )、 (高大)均正确.“率倜傥非常之人”中的“率” 高大)均正确.“率倜傥非常之人”中的“ .“率倜傥非常之人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全, 都)。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 万物的生长是有季节、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 万物的生长是有季节、有限 通 则物力必屈。 度的,如果无限度的滥用, 度,则物力必屈。 度的,如果无限度的滥用, “无”, 论积贮疏》 那么物质财力就必然短缺。 《论积贮疏》 那么物质财力就必然短缺。 没有
例句
译文
除 赵王扫除自迎,执 赵王命人打扫台阶亲自 赵王扫除自迎, 赵王命人打扫台阶 台阶亲自 主人之礼, 迎接, 主人之礼,引公子 迎接,按主宾之礼导引 就西阶。 公子走西面的台阶。 就西阶。 公子走西面的台阶。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 那么燕国被欺凌的耻辱 也就除去 除去了 矣。 也就除去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 爆竹声中一岁除。 在爆竹声响中一年过去 在爆竹声响中一年过去 了。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 郡中的贤德人士向当政 当道, 者请求,立即清理 清理废弃 当道,即除魏阉废 者请求,立即清理废弃 祠以葬之。 祠以葬之。 的魏忠贤祠堂的旧址以 埋葬五位壮士。 埋葬五位壮士。 被授予右丞相兼枢密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 我被授予右丞相兼枢密 使。 使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点阐释】2011年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就是指在浅易的古代诗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文章中比较重要。

“在文中的含义”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考试中涉及较多的就是这几类词,偶尔也会考到副词、代词。

该考点要求考生能够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来正确推断某一实词的含义。

而高考不考中学语文教材中现成的句子实词的含义,这就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此考点考查的是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命题预测】该考点命题形式较稳定,一般以选择题和文言翻译题出现。

考查范围主要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

这些文言实词除《考纲》中规定的是120个常用实词外,基本上是古今语言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语(尤其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又偏重于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考查的重点是该词在文中的语境义,并且尽量不涉及那些生僻的词汇。

复习时宜重点掌握一词多义的动词,尤其是那些古今意义有一定差异的词汇,活用现象重点关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及形容词作动词等。

同时,学会利用汉语词语的构成特点,根据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限制和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词义的推断的方法:【考题回放】【2011年高考福建卷】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舟次彭泽次:排列B.芜秽充斥秽:杂草C.乃相与怃然而去怃:失意D.起佐郡起:起任〖命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阅读方法〗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答题方向〗B、C、D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A项“次”为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但是其本义“驻扎、停留”在文言文中却很常用,从语境分析,“次”解释做动词“排列”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解释为动词“停留”。

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A项正确。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新课程“考试说明”中的必考内容,属“理解”(B级)能力层级。

(一)文言实词“常见”的范围有多大?199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附录中列出《文言常用实词表》,收录了340个文言实词,随相应的课文顺序编排。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在附录中列出150个常用实词。

2002年4月颁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附录中收录了120个实词。

新课程标准和历年《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范围都未作界定。

实际情况如何,据笔者对2006全国各省17份文言试题统计,在选择题中共考查实词72个(其中有6个重复),在120个(大纲中规定的)有19个,占26.38%;在350实词表中(笔者整理)的31个,占43.05%;重复考查的:致(2),责(2),诣(2),徒(2),堪(2),拜(2)。

再请看江苏2007年高考试卷,在第8题中共考查了“爽”、“刑”、“伺”、“趋”四个实词,既不在120实词内,也不在350实词内,可见,实词的复习范围,应大于350词,大约在500个左右为宜。

(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古今同形异义词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不易出错,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

如:“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谢”,古义指告戒、告诉;现指感谢。

“(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2.注意单音词与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遂大困,寻死富阳。

”(2005年高考山东卷) 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

该句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也不要把古汉语中的同义复词当成两个词,如“隐处穷泽,身自耕佣。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一章: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与用法1.1 学习目标: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概念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及其基本含义。

1.2 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的定义与分类。

常见文言文实词的举例及其含义。

文言文实词在句子中的用法。

1.3 教学活动:引入实词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实词的学习。

通过举例讲解常见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及用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1.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识别并解释其中的实词。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第二章:一词多义现象2.1 学习目标:理解一词多义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表现。

学会通过上下文来判断词义。

2.2 教学内容:一词多义的定义及原因。

举例说明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上下文对词义判断的重要性。

2.3 教学活动:引入一词多义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现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例子。

通过文言文例句展示一词多义的现象。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2.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含有一词多义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通过上下文判断词义。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第三章:词类活用现象3.1 学习目标:理解词类活用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学会识别并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2 教学内容:词类活用的定义及分类。

常见词类活用的例子及其含义。

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运用。

3.3 教学活动:引入词类活用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

通过举例讲解常见词类活用的含义及用法。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3.4 练习与巩固:提供一些含有词类活用的文言文句子,让学生识别并解释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第四章:通假字现象4.1 学习目标:理解通假字的概念及其在文言文中的运用。

学会识别并解释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4.2 教学内容:通假字的定义及原因。

古诗文阅读专题1第1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古诗文阅读专题1第1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如:“今有一人 ,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 ,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 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暗 衬。
•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 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
• [解析] A.刘兰芝应该是昼夜勤奋地“作”, 此处是偏义复词,偏指“作”。B.希望可以救助 的应是“急”,此处“缓”为暗衬。C.“得”指“成功” ,“失”指“失败”,此处是单音词连用,无偏指 。D.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偏指“入”,此处是 偏义复词。
• 文章助读
• 批注:①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这部分内容 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 、性情有关。如本层中:姓名,马文升;字 ,负图;品行,刚正不阿。
• 批注②:主要事迹一。在阅读时要理清时间 、地点、人物、官职、事物等。时间:成化 年间。事件1,初年,召为南京大理卿。事件 2,满四之乱,晋升为左副都御史,救灾民, 并分别于黑水口、汤羊岭败贼。事件3,晋升 右都御史,调粮、盐价银救百姓。事件4,孝
• 批注⑤:主要事迹四。事件,正德年间告老 还乡,正德五年去世。
• 批注⑥:整体概括。1.文武全才、随机应变。
• [审明题意] 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 确的
• [解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 中的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 或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 项,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举一反三。A.“登”,在 此处应为“考中”之意。“进士”不是官职,只相 当于当代的“学历”,所以此处不能译为“升职” 。据下文“授御史”,可知应是先考中进士,后 授御史一职。B.“录”,记载。可见熟语“备忘 录”。C.“振”通“赈”,救济。D.“勒”,铭刻,可 见于范仲淹《渔家傲》有“燕然未勒归无计”就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3、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5、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练习: 1、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 作状语的两项是( )。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沛公欲王关中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俊才星驰 E、籍吏民,封府库
当堂训练: 1、邹忌朝服衣冠。 2、有一老父,衣褐,至良人所。 3、江水又东。 4、其疾病而死 5、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答案:
1、服:穿上戴好 2、 衣:穿 3、东:向东流 4、疾病:患疾病 5、 志:做标记。
二、名词活用为状语:
古汉语中 , 有的名词可直接放在动词前作状 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
考点 分布 1.一词多义。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 4.偏义复词。 5.词类活用。
文言文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 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 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运用所讲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 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 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4.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这一类名词的特点是 均为方位名词,翻译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 “向”“到”或者“对”一类的介词。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5.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这一类句中 活用的名词均为时间名词。在翻译时比较灵活,可加介 词“每”,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 “一……比……”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规律: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今王鼓乐于此。
5、“所”+名词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实词第二部分 考点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实词第二部分 考点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突破333
第二部分 考点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11
基础知识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古今词义的变化 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 掌握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材必修和选修教材之中。其中文言文11篇,诗词曲22篇。
二、一词多义 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 义,而且往往属于不同词类。学习一词多义的知识,可 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以“引”字为例:
命题规律
一、考情回顾 2007 - 2013 年高考语文(广东卷)文言实词的考查方式及 内容:
二、2014年预测 1.题型。
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设问形式与上表中近三年的
表述相近。 2.方式。 静态考查,将实词的意义置于词语或短语中进行辨 析。 3.内容。 考查词语不一定在《考试说明》规定的120个实词之
(2)联系成语。即从成语和习惯用语中考察古词古义。 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联 想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 【例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 【例2】危乎高哉(《蜀道难》) 【例3】亡去不义(《鸿门宴》) 例1的“爽”义为“差错”,成语有“屡试不爽”,词 语有“爽约”。例2的“危”义为“正”,成语有“正襟危 坐”。例3的“亡”义为“逃跑”,成语有“追亡逐 北”“亡命天涯”。 (3)联想课文。遇到需要解释的词语,联想初高中的 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帮助判断。 【例】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旧唐书· 裴矩传》) 《鸿门宴》中有“不如因而善遇之”,“遇”为“对待” 之义,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 待”,而不是“优待”。 4.推断句法,理其结构。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 词都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分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文言文是我们必须学习和了解的一种语言形式。

在中国古代,文言文是我们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中最为主流的方式,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本功。

即使现在,文言文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是指语言中有实际意义的词。

它们是构成句子的基本语音单位,而且这些词在句子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根据字义和用法,文言实词又分为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等七种类型。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理解这些实词的含义是理解文言句子的关键。

一、名词名词指的是人、事、物、地方等名字,它在句子中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等。

常见的文言名词有“甫”、“兮”、“焉”、“乃”等。

这些名词在句子中的含义与字面意义可能会略有不同,比如“甫”在句子中可以表示“刚刚”、“方才”的含义,而“兮”则是一种语气助词,表示肯定或疑问。

二、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描述人、事、物、地方、天气、时间等性质的词语,它在句子中可以作定语、补语和表语等。

常见的文言形容词有“清”、“瘦”、“深”、“高”等。

这些形容词常常带有象征性含义,例如“清”可以表示纯洁、清白;“深”可以表示深刻、深沉;“高”则表示高尚、崇高。

三、动词动词指的是表示动作或者状态的词语,它在句子中可以做谓语、宾语、状语、补语等。

常见的文言动词有“行”、“逝”、“来”、“思”等。

这些动词常常带有诗意或者哲理性的含义,例如“行”可以表示行动、实践;“逝”则表示流逝、消逝;“来”可以表示到来、归来;“思”则表示思考、思念等。

四、副词副词指的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句子的词语,它在句子中一般用来增强语气或者表达强烈感情。

常见的文言副词有“频”、“恍”、“已”、“往”等。

这些副词大多数可以表示时间或空间的关系,例如“频”可以表示频繁、多次;“恍”可以表示恍惚、迷糊;“已”则可以表示已经、已经过。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复习 ┃ 高中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二、古今异义 古今词义的演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词义 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④感情色彩变化;⑤名称说 法改变。考生必须熟悉这些情况,才能准确理解古书内容。
高考复习 ┃ 高中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1.词义扩大 其特点是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如 “江”“河”,古代分别是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大 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泛指美好的事物、 品质等;“中国”,原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高考复习 ┃ 高中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3.词义转移 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或甲动作转移为乙动作等。 如“狱”,古义为“案件”“官司”。“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曹刿论战》):今义的“狱”是“监狱”的意思。 “走”,古义为“跑”“逃跑”,现在指“步行”。“假”古 义指“借”,现在为“假期”或“虚假”,连词性都转移了。 又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 “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 人”; “哭泣无涕, 中心不戚”《庄子》 ( )中的“涕”指“眼泪”, 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 现一般指“嗅觉”。
高考复习 ┃ 高中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如“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指“玩弄法律, 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属于贬义,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 过体育运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通过生产劳 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力”,变成褒义词了。 如“泼辣”古时指“凶悍,蛮横不讲理”,为贬义,而现 代汉语中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义”。
高考复习 ┃ 高中语文第一轮总复习
2.词义缩小 与词义扩大相反,它的今义范围小于古义。如“让”,古 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也可以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 意义不用了;“亲戚”,古代指亲属,可包括父母子女,现在 仅指因婚姻联成的亲属;“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现在 专指“妻”的配偶;“金”,古代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 金;“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 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课堂练习1
试推断下列各句中蓝色实词的词义,并总结
实词推断的常用的第一种方法。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
天下也
灭族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被任用
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挂
4、上古竞于道德,中古逐于智谋,当今争于
力气。
竞争、角逐
结构分析法:文言文中并列结构多,有对比句、
学习目标
• 明确考点要求,了解考查方式。 • 掌握文言实词常用的推断方法。 • 提高解题的能力。
考点诠释
1、“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 数词和量词。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是考查的 重点。
2、“常见”表明考查的文言实词使用频率较 高,或者说这些实词大多在我们的课文中出现过, 在中学阶段我们接触过,学过。所以我们要整理 并积累好中学课文中常见常用的实词,做好由课 内向课外迁移的知识准备,这是前提,是基础呀。
减:不如,比不上
D.南郡太守刘肇赂戎(人名)筒中细布五
十端,以知而未纳
纳:接受
A(认为……奇异)
7.对下列句子中蓝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进之(人名)布指算,不爽 爽:差错
B.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刑:宰杀
C.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人名)
D.道济趋下阶
案:几案 趋:快走
C(按住)
8.对下列句子中蓝色的词语的解释,不正
(冯梦龙《古今谭概》)
“我夫人有娠”(娠:怀孕) “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课堂练习3
2、判断下列蓝色实词词义(全部高考题)
的正误,并总结实词推断的常用的第三种方法。
A.金就砺则利:

隐性考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隐性考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隐性考点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所谓“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综观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本考点的考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文言实词主要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几种情况,但考查比较多的是“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2)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一般要求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其中“不正确的”一项。

对实词的理解在文言翻译中也有考查。

一、掌握文言实词的类常考形式(一)一词多义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

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以“引”为例:[即时小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④/②⑥/③⑤C.①④/②③/⑤⑥D.①②/③⑤/④⑥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穷”的多种义项。

③⑤寻求到尽头/动词;②⑥穷尽/动词;①④处境困难/形容词。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大树将军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

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

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选自《后汉书·冯异传》)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①冯异为人谦退不伐伐:自夸②十年春,齐师伐我伐:讨伐,征伐B.①进止皆有表识识:赏识②天下谁人不识君识:认识C.①每所止舍舍:宿营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舍:舍弃D.①光武以此多之多:赏赐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多:大多A [解析] B项,①应解释为“标志”;C项,②应解释为“停息”;D项,①应解释为“赞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题:(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

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

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

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

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

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

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

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骑都尉、给事中。

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

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

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

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

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

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

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

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

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父不愿其然然:这样B.及即尊位及:等到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诫:警告〖试题解读〗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然是这样的意思,古文中常出现,如《劝学》中有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的句子。

B.及是等到到了……的时候的意思,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如《项羽本纪》中有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的句子。

C.制,句中将制理解成节制,显然不合语境,结合下文,应解释为制度。

D.诫是个常用词,古文中既可理解成告诫,也可以理解成警告。

警告这一义项至今还保留在一些词语中,如诫勉。

答案:C。

〖参考译文〗李丰,字安国,是以前卫尉李义的儿子。

黄初年间,凭借父亲的关系被征召随军。

当初还是一介平民的时候,年纪在十七八岁,在邺下有品行纯洁的名声,善于品评人物,天下的人一致称颂,没有不重视他的。

后来随军到许昌,声誉一天比一天高。

他的父亲不愿意他这样,于是让他闭门,命令他断绝同客人往来。

起初,明帝还是太子,李丰是文学侍从。

等到明帝登基,得到吴国一个投降的人,问他:你在江东听说中原地区的名士是谁呢?投降的人回答说:听说有个叫李安国的人。

当时李丰担任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明帝说:李丰的名字竟然在吴越广为传扬吗?后来李丰任骑都尉、给事中。

明帝死后,李丰担任永宁太仆,因为他的名声超过了他的实际才能,能够被任用的机会很少。

正始年间,李丰升任侍中尚书仆射。

李丰在台省,经常假称有病,当时台省的制度,有病满一百天应当停止俸禄。

李丰称病不满几十天,就暂时复出工作,不久又称病休养,像这样达几年。

起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李丰的弟弟李翼及李伟,做官几年之间,都担任郡守。

李丰曾经在众人面前公开告诫两个弟弟。

等到宣王司马懿长久生病,李伟担任二千石的官职,沉溺于酒中,使新平、扶风二郡的治理混乱,而李丰却放任不管,众人认为他这是依仗得宠而不问事。

曹爽专权,李丰在曹爽、宣王司马懿两派之间态度暧昧,李丰似乎没有什么偏心,所以当时有毁谤他的文字说:曹爽的权势如开水一样热,太傅父子的气势如浆水一样冷,李丰兄弟如游动的光。

它的意思是认为李丰虽然对外表现出无欲无求,而内心却有所图谋,就好像游光一样。

等到宣王司马懿上奏诛杀曹爽,把车停在宫阙之下,把情况告诉李丰,李丰害怕,立即吓得大气不敢出,腿脚像粘在地上迈不动步了。

到了嘉平四年宣王死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有人提出李丰。

李丰虽然知道这不是显要的职位,但自认为同国君联姻,想依附皇上,就伏地谢恩没有推辞,于是大将军上奏朝廷任用他。

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皇帝接连单独召见他与他说话,不知说的什么。

景王知道他们议论自己,请求李丰(告诉他情况),李丰不以实情相告,景王就杀掉了他。

这件事做得很隐秘。

李丰当官前后经历两代皇帝,不把家产放在心上,仰仗俸禄生活而已。

李韬虽然娶了公主,李丰经常约束命令他不得侵占夺取财物,不时地得到皇上赏赐的钱帛,就用来送给亲族;如果是得到赏赐的宫人,别人大多送给自己的子弟,而李丰都把他们给自己的那些外甥。

等到他死后,有关部门登记他的家产,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

江苏省《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1.识记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名句不限于教材内容,名篇篇目见附录。

2.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3.分析综合C(1)辨析文句意义(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鉴赏评价D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江苏省《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的理解能力层级所列的四个考点,本单元涉及两个: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三层意思:其一,理解一词体现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要求,告诉我们不考对词义的死记硬背,不在名词术语上做文章,而是着眼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其二,常见告诉我们,所考内容为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或中学教材中经常涉及的实词,而不考那些生僻难懂的;其三,文中说明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体现出来的,而不是单纯字典的释义,须结合语境作判别。

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偏义、活用等语言现象。

课改前《教学大纲》所列必须掌握的120个常见实词(见《附录》),可作为我们复习的范围。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有三个要点:着眼于理解,立足于常见,侧重于用法。

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这里大致表现为常见用法。

所谓用法,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虚词的词性,二是虚词的语法作用,三是虚词与现代汉语语词的对应关系。

尤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2014年《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增加了乎也者,达18个。

这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参见本书附录。

备考中,除了必须熟记这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注意兼词和复音虚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透视命题范围:江苏卷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以单音节词为主,也涉及双音节词;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考查。

考查对象多为常见常用词,即附录中所举的120个实词,这提醒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注意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

此外,近年也偶有生僻词出现,比如,2009年的魁垒,2010年的容止,2011年的戢蠲,这类词语的词义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命题方式: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选择题(实词释义正误判断)和翻译题上。

设误特点:1.不辨词义:主要是针对一词多义的现象,命题者常常用以甲义项代替乙义项的方式设置错误。

2.忽略活用:命题者有意忽略某一词的活用现象,用活用前的词义解释它,设置答题陷阱。

3.以今释古:命题者常借用以今义释古义的方式考查学生对实词的掌握情况,这种设误角度多针对古今异义词而言。

4.不看语法:命题者常常会通过故意忽略词间搭配,造成词性错误的方式命题。

典题例析例1:(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欧阳修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

丐我以铭而葬焉。

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

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

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

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

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

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

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

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

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

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

若此,予忍不铭?(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以归吾归:出嫁B.其平居语言容止容止:形貌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著:彰显D.庶几以慰其魂庶几:希望〖思维导引〗A.归释为出嫁,现代汉语不常见,但为其基本义项,中学教材有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归有光《项脊轩志》),代入文中亦可通。

B.容止应为并列式语素构成的合成词。

容,仪容;止,举止。

不单指形貌。

C.著有明显,显出写作登记等意,将彰显代入原文可推断意思正确。

D.庶几有差不多意思,表可能;也有但愿的意思,表希望。

结合语境来看,此处作希望讲符合文意。

答案:B。

〖参考译文〗庆历四年的秋天,我的朋友宛陵梅圣俞先生从吴兴来看我,拿出他悼念亡妻的诗作,并悲伤地说:我的妻子谢氏死了。

请我写一篇墓志铭来安葬她。

我当时没有空闲写作。

过了一年,他写了七八封书信来,书信中没有不提到给谢氏写墓志铭的,并且说:我妻子是已故太子宾客谢涛的女儿、谢希深的妹妹。

希深父子当时都是很有名望的人,并且世家荣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