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差分析的若干模型
线性模型(1)——方差分析模型
在方差分析中,我们初步介绍了线性模型的思想,实际上,线性模型只是方差分析的模型化,其统计检验仍然是依照方差分解原理进行F检验。
线性模型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模型,通常可以分为方差分析模型、协方差分析模型、线性回归模型、方差分量模型等,根据表现形式又可以分为一般线性模型、广义线性模型、一般线性混合模型、广义线性混合模型。
下面我们就根据分析目的来介绍线性模型一、方差分析模型:使用线性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的时候涉及一些基本概念:===============================================(1)因素与水平因素也称为因子,在实际分析中,因素就是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的变量,通常因素都是分类变量,如果用自变量和因变量来解释,那么因素就是自变量,结果就是因变量。
一个因素下面往往具有不同的指标,称为水平,表现在分类变量上就是不同类别或取值范围,例如性别因素有男、女两个水平,有时取值范围是人为划分的。
(2)单元因素各水平之间的组合,表现在列联表中就是某个单元格,有些实验设计如拉丁方设计,单元格为空或无。
(3)元素指用于测量因变量值的最小单位,其实也就是具体的测量值。
根据具体的实验设计,列联表的一个单元格内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元素,也可能没有元素。
(4)均衡如果一个实验设计中任一因素的各水平在所有单元格中出现的次数相同,且每个单元格内的元素数也相同,那么该实验就是均衡的。
不均衡的实验设计在分析时较为复杂,需要对方差分析模型作特别的设置才行。
(5)协变量有时,我们在分析某些因素的影响时,需要排除某个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这个被排除的因素被称为协变量,(6)交互作用如果一个因素的效应大小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下表现的明显不同,则说明这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是多因素分析时必须要做的,这样分析的结果才会全面。
(7)固定因素和随机因素是因素的两个种类,固定因素是指该因素的所有水平,在本次分析中全部出现,从分析结果就可以获知全部水平的情况。
18第六章 方差分析-第五节-期望均方
εijl为随机误差,相互独立,且服从N(0,σ2)。
数学模型中的处理效应αi(或βj、βij) 由于处理性质的不同,有固定效应(fixed effect)和随 机效应(random effect)之分。 就试验资料的具体统计分析过程而言,这三种模型 的差别并不太大, 但从解释和理论基础而言,它们之间是有很重要的 区别的。 不论设计试验、解释试验结果,还是最后进行统计 推断,都必须了解这三种模型的意义和区别。
上一张 下一张 主 页 退 出
随机模型
如,为研究中国小麦品种的产量的变异情况, 从大量地方品种中随机抽取部分品种为代表进 行试验、观察,其结果推断中国小麦品种的产 量的变异情况,这就属于随机模型。 研究转基因抗虫棉大田生态环境中,昆虫种群 的变异
上一张 下一张 主 页 退 出
混合模型(mixed model)
k个处理并非特别指定,而是从更大的处理总体中随 机抽取的k个处理而已; 研究的对象不局限于这k个处理所对应的总体的结果, 而是着眼于这k个处理所在的更大的总体; 研究的目的不在于推断当前k个处理所属总体平均数 是否相同,而是从这k个处理所得结论推断所在大总体
的变异情况.
上一张 下一张 主 页 退 出
上一张 下一张 主 页 退 出
处理效应αi(或βj、βij) 固定效应(fixed effect) : k个处理看作k个明晰的总体。
研究的对象只限于这k个总体的结果,而不需推广到 其它总体;
研究目的在于推断这k个总体平均数是否相同.
上一张 下一张 主 页 退 出
随机效应(random effect) :
固定模型
把k个处理看作k个明晰的总体。研究的对象只限于这k个总 体的结果,而不需推广到其它总体;
第六章方差分析一
2. 推断的可靠性降低,犯错误的概率增大
两个样本平均数比较采用 t 或 u 检验,α=0.05时犯第 一类错误的概率为0.05, 推断的可靠性为1-α =0.95。
若对5个处理采用t 或 u 检验进行比较,α=0.05, 需进 行10次两两比较,每次比较的可靠性为1-α=0.95 , 要求 10次都正确的概率为(1-α)10=0.9510=0.5987, 因此推断 的可靠性由0.95降到0.5987, 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则由 0.05上升到(1-0.5987)=0.4013。
由英国著名统计学家 R. A. FISHER在1923年提 出来的,也叫F检验。
一、方差分析的概念:
对两个或多个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的方 法。
对观测值变异原因的数量分析
将试验数据的总变异分解为不同来源的变 异,从而评定不同变异来源的相对重要性的一 种统计方法。
二、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方差分析是将k个处理的观测值作为一个整体 看待,把观测值总变异的平方和及自由度分解为相 应于不同变异来源的平方和及自由度,进而获得不 同变异来源总体方差估计值;通过计算这些总体方 差的估计值的适当比值,就能检验各样本所属总体 平均数是否相等。
我们的目的不在于研究供试处理本身的效应, 而在于研究处理效应的变异度,所以我们的推断也 不是关于某些供试处理,而是关于抽出这些处理的 整个总体。
特点:
a. 抽样方式是随机的,没有固定的标准 b. 试验的目的是估计样本所在总体的变异 c. 推断关于样本所在总体的变异 d. 检验后,不进行均数的多重比较,而
方差分析法是一种在若干能相互比较的资料组中, 把产生变异的原因加以区分开来的方法与技术。
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专题单因素试验的方差分析(一)单因素试验在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中,影响一事物的因素往往是很多的。
例如,在化工生产中,有原料成分、原料剂量、催化剂、反应温度、压力、溶液浓度、反应时间、机器设备及操作人员的水平等因素。
每一因素的改变都有可能影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有些因素影响较大,有些较小。
为了使生产过程得以稳定,保证优质、高产,就有必要找出对产品质量有显着影响的那些因素。
为此,我们需进行试验。
方差分析就是根据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鉴别各个有关因素对试验结果影响的有效方法。
在试验中,我们将要考察的指标称为试验指标。
影响试验指标的条件称为因素。
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们可以控制的(可控因素);一类是人们不能控制的。
例如,反应温度、原料剂量、溶液浓度等是可以控制的,而测量误差、气象条件等一般是难以控制的。
以下我们所说的因素都是指可控因素。
因素所处的状态,称为该因素的水平(见下述各例)。
如果在一项试验中只有一个因素在改变称为单因素试验,如果多于一个因素在改变称为多因素试验。
例1设有三台机器,用来生产规格相同的铝合金薄板。
取样,测量薄板的厚度精确至千分之一厘米。
得结果如表9.1所示。
表9.1铝合金板的厚度这里,试验的指标是薄板的厚度。
机器为因素,不同的三台机器就是这个因素的三个不同的水平。
我们假定除机器这一因素外,材料的规格、操作人员的水平等其它条件都相同。
这是单因素试验。
试验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各台机器所生产的薄板的厚度有无显着的差异。
即考察机器这一因素对厚度有无显着的影响。
例2下面列出了随机选取的、用于计算器的四种类型的电路的响应时间(以毫秒计)。
表9.2电路的响应时间这里,试验的指标是电路的响应时间。
电路类型为因素,这一因素有4个水平。
这是一个单因素试验。
试验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各种类型电路的响应时间有无显着差异。
即考察电路类型这一因素对响应时间有无显着的影响。
例3一火箭使用了四种燃料,三种推进器作射程试验。
统计学方差分析
统计学方差分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缩写为ANOVA)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广泛应用于数据分析中。
它的主要目的是用于比较多个样本群体之间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方差分析,可以确定因素对于不同组之间的差异程度有无显著影响。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将数据进行分解,并据此计算各部分之间的均方差(mean square),然后通过比较这些均方差的比值,得出各部分对总体的贡献程度,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在方差分析中,数据通常被分为几个不同的组别,每个组别称为一个因素(factor)。
每个因素可以有不同的水平(level),例如性别因素可以有男和女两个水平。
而一个水平下的所有观测值构成一个处理(treatment)或条件(condition)。
方差分析的基本模型是一种线性模型,假设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对于单因素方差分析,它的模型可以表示为:Y=μ+α+ε其中,Y表示因变量,μ表示总体的平均值,α表示组别之间的差异,ε表示组内误差。
方差分析的目标是判断组别之间的差异(α)与组内误差(ε)的比值是否显著。
方差分析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计算均方差,评估不同因素水平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
均方差是方差与其自由度的比值,用于度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通过计算组间均方差(MSTr)和组内均方差(MSE),我们可以得出F值,进而进行显著性检验。
F值是组间均方差与组内均方差的比值F = (MSTr / dfTr) / (MSE / dfE)其中,dfTr表示组间自由度,dfE表示组内自由度。
在统计学中,F值与显著性水平相关。
当F值大于显著性水平对应的临界值时,我们可以拒绝原假设,认为组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否则,我们不能拒绝原假设,即组别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方差分析不仅可以应用于单因素情况,还可以扩展到多因素情况。
多因素方差分析可以用于研究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并评估这些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
方差分析的若干模型
方差分析的若干模型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简称ANOVA)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样本的平均差异是否显著。
它的基本原理是将总体方差分解为组内方差和组间方差,然后通过比较组间方差与组内方差的大小以判断组间差异的显著性。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ANOVA模型进行分析。
一元方差分析模型:一元方差分析适用于只有一个自变量的情况,用于比较不同水平之间的平均差异是否显著。
该模型的方程可以表示为:Y=μ+αi+ε,其中Y为观测值,μ为总体均值,αi为第i个水平的效应,ε为误差项。
一元方差分析的前提是误差项满足独立同分布的正态分布假设。
双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双因素方差分析适用于有两个自变量的情况,用于比较两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和水平间的交互效应对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
该模型的方程可以表示为:Y = μ + αi + βj + (αβ)ij + ε,其中Y为观测值,μ为总体均值,αi和βj分别表示第i个和第j个自变量的水平效应,(αβ)ij表示自变量i和自变量j的交互效应,ε为误差项。
双因素方差分析的前提是误差项满足独立同分布的正态分布假设。
多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多因素方差分析适用于有多个自变量的情况,用于比较多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和水平间的交互效应对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
该模型的方程可以表示为:Y = μ + αi + βj + γk +(αβ)ij + (αγ)ik + (βγ)jk + (αβγ)ijk + ε,其中Y为观测值,μ为总体均值,αi、βj和γk分别表示第i个、第j个和第k个自变量的水平效应,(αβ)ij、(αγ)ik和(βγ)jk表示自变量i与自变量j、自变量i与自变量k以及自变量j与自变量k的交互效应,(αβγ)ijk表示三个自变量的交互效应,ε为误差项。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模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适用于在同一组个体上进行多次测量的情况,用于比较不同时间点或处理条件对因变量的影响是否显著。
方差分析
假设从总体中抽取容量为 n i 的样本: X i 1 , X i 2 ,..., X in , i 1,2,3,4
i
• 假设4个样本相互独立,则 X ij相互独立, 这里 4
n ni
i 1
• 提出假设:
H0 : 1 2 3 4
原假设等价于
H0 : 1 2 ... r 0
5.4
5.1.3. 统计分析
(一)假设检验 • 构造(5.4)的统计量。 n 1 记 X X ,
i
ni
j 1 ni j 1
i
ij
1 2 Si ni
(X
ij
Xi ) ,
2
i 1,2,...,r
分别为第i个总体的样本均值和方差。
——单因素方差分析数学模型
• 假设
H 0 : 1 2 ... r
• 引入记号: n ni(总次数)
i 1 r
1 r ni i n i 1
(理论总均值)
i i
(因素对指标的效应)
•
i 之间的差异等价于 i 之间的差异,
且
n
Tests of Between-Subjects Effects Dep endent Variable: 杀 虫率 Source Corrected Model Intercept 农药 Error Total Corrected Total Type III Sum of Squares 3794.500a 95340.115 3794.500 178.000 118693.000 3972.500 df 5 1 5 12 18 17 Mean Square 758.900 95340.115 758.900 14.833 F 51.162 6427.424 51.162 Sig . .000 .000 .000
方差分析模型
试问:灯丝的寿命是否因灯丝材料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在因素A 的每个水平上都做了若干次观察,这些观察结果不全相同, 并且即使在 同一水平上的那些结果仍然有差异,这种差异显然只能归咎为随机因素造成的,是 随机波动。 而随机波动总是可以合理的认为其服从正态分布,只是在不同的水平下,它们 可能以不同的值为中心进行着具有同样离散性(也就是假定其方差相等,称方差齐 性)的波动。 Ai 下灯泡的寿命,则方差分析的数学模型为: 用 X i 表示水平
2
xij xi xi x 2 xij xi xi x
ni i 1 j 1 i 1 j 1 i 1 j 1
2
ST 可验证交叉项为零 , 故得分解式
其中
S E xij xi
2
2
SE SA
2
s
ni
2
X i ~ N u i ,
2
i 1,2,3,4
,
鉴别因素 A 水平的差异是否对试验结果产生显著影响的问题就转化为检验假设
H 0 : u1 u 2 u s
是否成立。
xij
i 1,2, , s, j 1,2, , n 的离散性着手 .
j
为了对H 成立与否进行检验,我们从分析试验数据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Spss软件实现
1.灯丝材料的方差分析:spss 数据 :灯丝材料方差分析数据 关注:数据格式、结果解读 2.工资收入的方差分析:spss 数据 :09-03 3.不同年龄段健康状况的方差分析:spss 数据 :13-02
i 1 j 1
n 刻画了全部 次试验中纯粹由随机因素所引起的变差
第八章 方差分析
xij (i 1,2,, r , j 1,2,, s)
1 r s 1 s 记= ij 表示总平均值, i .= ij 表示因素A的第i个水平的平均值, . rs i 1 j 1 s j 1
1 r . j= ij 表示因素B的第j个水平的平均值 . r i 1
行业类型 计算机
3.94 2.76 8.95 3.23
每股净收益
3.04 4.69 1.52 5.05
医药
公用
2.89
-2.26
1.65
0.66
2.59
2.22
1.09
1.77
-1.07
-0.15
2.30
2.10
-3.10
2.89 1.12 -3.21 2.11
例8.3:某汽车销售商欲了解三种品牌的汽车X,Y,Z和四种标
ANOVA过程简介
ANOVA过程用于均衡数据的方差分析。
对非均衡数据的方差分析问题,SAS系统要求用GLM(一般 线性模型)来处理(单因素时也可以用ANOVA).
GLM过程也可以处理均衡数据的方差分析问题,但效率低于 ANOVA.
ANOVA过程简介
ANOVA过程的一般格式:
PROC ANOVA<options>; CLASS variables; MODEL dependents=effects</options>; BY variables; FREQ variable; MEANS effects</options>;
一、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
设因素X有k个水平,每个水平可视为一个小总体,分别用
X1 , X 2 ,, X k 来表示。记 j的总体均值为 j , X
方差分析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混合效应模型
方差分析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混合效应模型方差分析(ANOVA)是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用于比较两个或以上组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
在方差分析中,根据实验设计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模型,包括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效应模型。
固定效应模型是最简单的方差分析模型之一、在固定效应模型中,我们将不同的组视为独立的因素水平,其效应是固定的且不可变的。
这意味着我们只关注不同组之间的差异,而不考虑组内个体之间的差异。
固定效应模型的一个常见应用是单因素方差分析,它用于比较多个组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随机效应模型是一种更复杂的方差分析模型。
在随机效应模型中,我们认为组内个体之间的差异是随机的,而不是固定的。
这意味着我们关注不同组之间的差异,并且还要考虑组内个体之间的差异。
随机效应模型可以用于多因素方差分析,可以研究不同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组间差异的影响。
混合效应模型是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结合。
在混合效应模型中,我们认为不同组之间的差异是固定效应,而组内个体之间的差异是随机效应。
混合效应模型可以考虑组间和组内的差异,同时还可以研究不同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组间差异的影响。
选择何种模型取决于研究的目的和假设。
如果我们只关注不同组之间的差异,并且组内个体之间的差异可以忽略,那么固定效应模型是恰当的选择。
如果我们还要考虑组内个体之间的差异,并且研究不同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组间差异的影响,那么随机效应模型或混合效应模型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分析。
总之,方差分析可以通过不同的模型来研究组间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假设,可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或混合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这些模型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来比较不同组之间的差异,并帮助我们理解组间差异的产生机制。
【统计】方差分析中几个模型
【统计】⽅差分析中⼏个模型⽅差分析主要有三种模型:即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s model),混合效应模型(mixed effects model)。
所谓的固定、随机、混合,主要是针对分组变量⽽⾔的。
固定效应模型 表⽰你打算⽐较的就是你现在选中的这⼏组。
例如,我想⽐较3种药物的疗效,我的⽬的就是为了⽐较这三种药的差别,不想往外推⼴。
这三种药不是从很多种药中抽样出来的,不想推⼴到其他的药物,结论仅限于这三种药。
“固定”的含义正在于此,这三种药是固定的,不是随机选择的。
随机效应模型 表⽰你打算⽐较的不仅是你的设计中的这⼏组,⽽是想通过对这⼏组的⽐较,推⼴到他们所能代表的总体中去。
例如,你想知道是否名牌⼤学的就业率⾼于普通⼤学,你选择了北⼤、清华、北京⼯商⼤学、北京科技⼤学4所学校进⾏⽐较,你的⽬的不是为了⽐较这4所学校之间的就业率差异,⽽是为了说明他们所代表的名牌和普通⼤学之间的差异。
你的结论不会仅限于这4所⼤学,⽽是要推⼴到名牌和普通这样的⼀个更⼴泛的范围。
“随机”的含义就在于此,这4所学校是从名牌和普通⼤学中随机挑选出来的。
总结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之间最⼤的不同就在于其基本假设,即个体不随时间改变的变量是否与所预测的或⾃变量相关。
固定效应模型认为包含个体影响效果的变量是内⽣的;⽽与此相反,随机效应模型是假设全部的包含个体随机影响的回归变量是外⽣的。
在模型中变量的引⼊上,固定效应模型默认了那些不随时间变化⽽变化的⾃变量不会对因变量造成影响,因⽽不允许这类变量出现在模型之中;随机效应模型则认为表⽰某些个体特征的但不随时间变化⽽变化的⾃变量能够对因变量造成影响,允许这类变量引⼊到模型之中。
在假定了解释变量是外⽣性的情况下,固定效应模型中的估计量是⽆偏的。
与⼀阶差分法⼀样,固定效应通过⼀个变换 把⾮观察效应消除掉了 也正是其允许与任意时期内的解释变量随意相关 才导致任何不随时间变化⽽变化的解释变量也会随之消除。
方差分析(一)单向课件
F值检验
根据F值和显著性水平判断组间 差异是否显著。
效应量估计
根据方差分析的结果估计效应量, 效应量越大表明组间差异越大。
结果解释
根据检验结果和效应量估计解释 方差分析的结果,并给出相应的
结论和建议。
案例一: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结词
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不同 施肥处理下的小麦产量存在显著差异。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案例三:不同温度处理对酶活性的影响
总结词
温度处理对酶活性有显著影响,不同温度处理下的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
详细描述
为了研究不同温度处理对酶活性的影响,选取了三种不同的温度处理,分别为低温、中温和高温。通过方差分析, 发现不同温度处理下的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温处理下的酶活性最高,中温次之,低温最低。这说明温度 处理对酶活性的影响非常显著。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方差分析认为数据中的变异可以归结为两个部分:组间变异和组内变异。 组间变异是由不同条件或处理引起的,而组内变异则是由随机误差引起的。
通过比较组间变异和组内变异的比例,可以推断不同条件或处理对结果 的影响是否显著。如果组间变异的比例显著高于组内变异的比例,则说
明不同条件或处理对结果有显著影响。
方差分析的局限性
假设严格
。
样本量要求
交互作用 多元比较问题
使用方差分析时的注意事项
01
数据正态性
02
独立性
03
样本量均衡
04
异常值处理
THANKS
感谢观看
线性模型
方差分析的数学模型通常采用线性模 型,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表 示为线性方程。
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
方差分析-1
第一节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上述总变异的自由度和平方和可分解为组间和组内两个 部分。组间变异即k个平均数的变异,故其自由度为k-1, 平方和 SSt 为:
SSt n ( xi x )
2
组内的变异为各组内观察值与组平均数的相差,故每组 具有n-1个自由度,平方和为 ( xij xi ) 2 ,而总共有k 组资料, 故组内自由度为k(n-1),而组内平方和SSe为:
第一节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 自由度和平方和的分解 2. F分布(F Distribution) 3. 多重比较(multiple comparisons) 4. 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 5. 数据转换
第一节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自由度和平方和的分解
设有K组样本,每样本均具有n个观察值,则该资料共有 nk个观察值,数据如下表。 表 每组具n个观察值的k组样本的符号表
xi
xk
T xij x
x
Xij,i=1,2,……k,j=1,2,……n。
第一节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总平方和 (SST) 总变异是nk个观察值的变异,故其自由度为 nk-1,平方和SST为:
SST ( x x ) 2 x 2 ( x ) 2 nk (T ) 2 x2 nk
( xij x ) 2 n ( xi x ) 2 [ ( xij xi ) 2 ]
1 i 1 i 1 j 1
nk
k
k
n
第一节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均方的计算:
SST S nk 1 SSt 2 St k 1 SS e 2 Se k (n 1)
第三章 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方法的实施步骤
方差分析方法的实施步骤1. 简介方差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组之间的均值差异是否显著。
它是通过分解总方差为组内方差和组间方差,并进行推断的方法。
2. 数据准备在实施方差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一些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是实验、观察或调查得到的,通常是连续的数值型数据。
我们需要将数据分成两个或多个组,每个组包含一组相关的数据。
确保数据的采样是随机的,并且每个组的样本量大致相等,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3. 假设检验在进行方差分析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我们要检验的假设。
对于方差分析,我们通常关心以下两个假设: - 原假设(H0):各组间的均值相等,即组间差异不显著。
- 备择假设(H1):各组间的均值不相等,即至少存在一组的均值与其他组存在显著差异。
4. 方差分析模型选择在实施方差分析之前,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方差分析模型。
根据数据的特性和实验设计的不同,我们可以选择以下几种常见的方差分析模型: - 单因素方差分析:适用于只有一个分类变量的情况,用于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均值差异。
- 双因素方差分析:适用于两个分类变量的情况,用于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均值差异,并探究两个分类变量的交互作用。
- 多因素方差分析:适用于多个分类变量的情况,用于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均值差异,并探究多个分类变量的交互作用。
5. 数据分析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实际的数据分析。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需要计算各个组别的均值、总均值以及方差。
5.1 组内方差首先,我们需要计算各个组内的方差。
通过计算每个组别中各数据与该组别均值的差的平方和来计算组内方差。
然后将所有组别的组内方差相加得到总的组内方差。
5.2 组间方差接下来,我们需要计算组间方差。
通过计算每个组别均值与总均值的差的平方和再乘以各组别的样本量来计算组间方差。
5.3 F统计量最后,通过计算组间方差与组内方差的比值,得到F统计量。
F统计量的计算公式为:F = (组间方差 / 自由度1) / (组内方差 / 自由度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九章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
版权所有 BY 张学毅
10
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7.若不同水平对试验指标值没有影响,则组间误差中只 包含随机误差,没有系统误差。这时,组间误差与 组内误差经过平均后的数值就应该很接近,它们的 比值就会接近1;
8.若不同水平对试验指标值有影响,则在组间误差中除 了包含随机误差外,还会包含有系统误差,这时组 间误差平均后的数值就会大于组内误差平均后的数 值,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大于1;
3)该平方和反映的是随机误差的大小。
计算公式为 :
nj s
2
SE
Xij X.j
i1 j1
三个离差平方和的关系
nj s
2s
2 kn
2
XijX nj X.jX XijX.j
i1j1
j1
i1j1
STSASE
总离差平方和=组间平方和+组内平方和
即 EMSE2
2) M S A 是否是总体方差 2 的无偏估计量,与原假设 成立与否有关 。当且仅当原假设成立时,M S A 才是 总体方差 2 的无偏估计量。
EMSA2s1 1js1njj2
2020/3/1
版权所有 BY 张学毅
17
八、方差分析表
通常将上述计算过程列成一张表格,称为方差分析表。
9.当这个比值大到某种程度时,就可以说不同水平之间 存在着显著差异,也就是自变量对因变量有影响。
2020/3/1
版权所有 BY 张学毅
11
六、离差平方和与自由度的分解
总离差平方和 S T ( sum of squares for total)
1)全部观察值 X
与总均值
ij
X
的离差平方和;
方差分析的理论原理
方差分析的理论原理方差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用于分析两个或多个样本均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它是利用样本方差来判断总体方差是否相同,以此来判断不同样本的均值差异是否显著。
本文将介绍方差分析的理论原理,包括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模型假设、方差分析的类型及其应用等方面。
一、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方差分析是将总体方差分解为各因素贡献的方差之和,以此来确定不同因素对总体方差的影响程度。
在方差分析中,主要涉及到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因素(factor),也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变量,例如药物剂量、不同教育水平等;另一个是水平(level),也就是这个变量的不同取值,例如药物剂量的高、中、低三个水平,不同教育水平的小学、初中、高中等水平。
通过计算不同因素水平组合的总体方差,我们可以评估不同因素对总体方差的贡献程度,以此来确定因素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
二、方差分析的模型假设方差分析的模型假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观测值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2. 每个样本都是从正态分布的总体中得到的。
3. 各组之间的方差相等,也就是方差齐性假设。
4. 每个组的误差方差是相等的。
基于这些假设,我们可以利用方差分析来判断不同因素和水平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
三、方差分析的类型及其应用方差分析可以分为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只涉及一个因素的影响;而在多因素方差分析中,则涉及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两种类型的方差分析及其应用场景:1. 单因素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是最简单、最基础的一种方差分析方法,并且应用较为广泛。
其主要应用于以下场景:(1)比较两种或多种产品的质量水平差异(2)研究不同药物或治疗方法对某一疾病的治疗效果差异(3)分析不同学习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异2. 多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是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延伸和扩展,主要应用于以下场景:(1)研究不同药物剂量、不同时间点、不同疗程及不同年龄、性别等因素对某一疾病治疗效果差异的影响(2)分析不同学习材料、不同授课方式、不同学期、不同教育水平等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异的影响(3)比较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公司之间的经营成果和发展状态的差异总之,方差分析是一种基础、常用的统计方法,既可以用于单因素的差异分析,也可以用于多个因素之间的复杂分析。
方差分析
(1.2)
27 May 2020
方差分析
一、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模型:
yij
诸 ij
i ij , j 1, 2,..., mi , i
相互独立,且都服从N
1,(21,..3.)., r,
(0, 2 )
总均值与效应的概念:
1)称诸 i 的平均
为总均值(或一般平均).
2)称第 ia水i=平i -下的为均A值i 的效i 与应总。均1n值ir1m的i 差i :
27 May 2020
方差分析
第26页
➢ 由于组间差异除了随机误差外,还反映了效应间 的差异,故由效应不同引起的数据差异可用组间
偏差平方和 SA r mi ( yi• y )2 表示,也称为 i 1
因子A的偏差平方和(或称为因子A的效应平方 和) ,其自由度为 fA=r1;
27 May 2020
27 May 2020
方差分析
第11页
本例中,我们要比较的是三种饲料对鸡的增肥作用是否相同。为 此,我们把饲料称为因素,记为A,而三种不同的配方称为因素A的三 个水平,记为A1, A2, A3,使用配方Ai下第 j 只鸡60天后的重量用yij表 示,i=1, 2, 3, j=1, 2,, 10。
我们的目的是比较三种饲料配方下鸡的平均重量是否相等,为此, 需要做一些基本假定,把所研究的问题归结为一个统计问题,然后用 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解决。
27 May 2020
方差分析
第15页
为对假设(1.1)进行检验,需要从每一水平下的
r
总体抽取样本,设n从 i第1 mi i个水平下的总体获得mi个试验结
果,记 yij 表示第i个总体的第j次重复试验结果。共得如
方差分析(00003)
一、方差分析原理
问题:
在工农业生产及科学研究中,影响产品质量与产量(或研究结果)的 因素一般较多,例如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因素就有种子品种,肥料、 雨水等。影响儿童识记效果的因素有教学材料、教学法等。为了找 出影响结果(效果)最显著的因素,并指出它们在什么状态下对结果 最有利,就要先做些试验,然后对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推断,方差 分析就是对实测数据进行统计推断的一种方法。
方差分析
判断影响因素是否显著
回归分析
寻找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方差分析中,常称上述的因素为因子,用A、B、C等表示;因素在 试验中所处的不同情况或状态称为水平,例如因子A的r个不同水平 表为A1,A2,……,Ar。我们针对因素的不同水平或水平的组合,进行 实验或抽取样本,以便了解因子的影响。方差分析的目的就是分析 因子对实验或抽样的结果有无显著影响。当方差分析的影响因子不 唯一时,必要注意这些因子间的相互影响。如果因子间存在相互影 响,我们称之为“交互影响”;如果因子间是相互独立的,则称为 无交互影响。交互影响有时也称为交互作用,是对实验结果产生作 用的一个新因素,分析过程中,有必要将它的影响作用也单独分离 开来。 一个因素— — 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个因素— — 双因素方差分析 多个因素— — 多因素方差分析
(1)学生测试成绩是随机变量; (2)应把同一教学法(同一水平)得到的测验成绩看作同一母体抽得 的子样,不同教学法下的测试成绩视为不同母体下抽得的子样,故 表中数据应看成从四个母体y1,y2,y3,y4中分别抽了容量为5的子样 的观测值 判断教学法对测试成绩是否有显著影响的的问题,就是要辨别测试 成绩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随机误差造成的,还是由不同教学法造成 的,这一问题可归结为四个母体是否有相同分布的讨论。 由于在实际中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测试成绩服从正态分布,且在安排 试验时,除所关心的因子(教学法)外,其它试验条件总是尽可能做 到一致,这就使我们可以认为每个母体的方差相同,即 本例中 yi~N(μi ,σ2) i=1,2,3,4, 因此,推断几个母体是否具有相同分布的问题就简化为:检验几个 具有相同方差的正态母体是否均值相等的问题,即只需检验 H0:μ1=μ2=μ3=μ4 象这类检验若干同方差的正态母体均值是否相等的一种统计分析方 法称为方差分析。
定量数据考虑基线与否的几种方差分析模型的模拟比较
182中国卫生统计 2020 年 4 月第 37 卷第 2 期定量数据考虑基线与否的几种方差分析模型的模拟比较 ∗南方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生物统计学系(510515) 刘冠东 陈平雁△ 【 提 要】 目的 比较几种考虑基线与否的方差分析模型的统计性能ꎮ 方法 应用 Monte Carlo 技术ꎬ在基线均衡和不均衡情况下ꎬ比较以下方差分析模型:以基线为协变量的变化量协方差分析( ANCOVA) 、变化率协方差分析( PCS ̄ANCOVA) 和对数变化率协方差分析( logPCS ̄ANCOVA) ꎻ不考虑基线的变化量方差分析( ANOVA) 、变化率方差分析(PCS ̄ANOVA) 和对数变化率方差分析( logPCS ̄ANOVA) ꎮ 以 I 类错误与检验效能评价各种方法的统计性能ꎮ 结果 在基线均衡的情况下ꎬPCS ̄ANCOVA 和 ANOVA 均可很好地控制 I 类错误ꎬ且检验效能都较高ꎻ在基线不均衡的条件下ꎬ若基线对因变量无影响ꎬANCOVA 与 ANOVA 均可以较好地控制 I 类错误ꎬ此时 ANOVA 的检验效能高于 ANCOVAꎻ若基线对因变量有影响时ꎬ只有 ANCOVA 可以很好地控制 I 类错误ꎬ且检验效能较高ꎬ其他方法效果不佳ꎮ 结论 考虑到实际应用中绝大部分情况是基线对因变量有影响ꎬ即相关ꎬ建议优先采用以基线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或变化量的协方差分析ꎬ无论基线是否均衡ꎮ 用变化率做方差分析或协方差分析ꎬ有可能冒着比值的分布不满足参数方法条件的风险ꎬ应用时应慎重ꎮ【 关键词】 协方差分析 方差分析 变化量 变化率A Simulation Comparison of Several Models of Analysis of Variance forQuantitative Data Considering Baseline or NotLiu GuandongꎬChen Pingyan ( Department of Biostatisticsꎬ School of Public Healthꎬ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 510515 ) ꎬGuangzhou)【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statistical performance of several ANOVA models considering baseline or not.Methods Monte Carlo technique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following analysis of variance models in baseline equilibrium andimbalance:variation covariance analysis( ANCOVA) ꎬpercent of change score with covariance analysis ( PCS ̄ANCOVA) ꎬandlogarithm of percent of change score with covariance analysis( logPCS ̄ANCOVA) ꎻ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ꎬpercent ofchange score with analysis of variance( PCS ̄ANOVA) ꎬand logarithm of percent of change score with analysis of variance( log ̄PCS ̄ANOVA) . The statistical performance of those methods was evaluated by type I errors and power. Results In the case ofbaseline equilibriumꎬboth PCS ̄ANCOVA and ANOVA can control type I errors wellꎬand their powers are high under the condi ̄tion of baseline imbalanceꎬif the baseline has no effect on the dependent variableꎬboth ANCOVA and ANOVA can control typeI errors wellꎬand the power of ANOVA is higher than that of ANCOVAꎻif the baseline has an effect on the dependent variableꎬonly ANCOVA can control type I errors wellꎬand have a high powerꎬwhile other methods are not effective. Conclusion Con ̄sidering that most of the actual clinical trials are that the baseline has an effect on the dependent variableꎬthat isꎬrelevantꎬit isrecommended to us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with the baseline as a covariate or th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with change scoreꎬre ̄gardless of whether the baseline is balanced. Using the percent of change score for analysis of variance or analysis of covarianceꎬthere may be risk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atio does not meet the condition of parameters methodꎬand the application shouldbe cautious.【 Key words】 Analysis of covarianceꎻAnalysis of varianceꎻChange scoreꎻPercent of change score 临床试验中结局变量为连续型变量时ꎬ两组或多组疗效的比较涉及两种表现形式ꎬ即干预前后的差值(变化量ꎬCS) 或干预前后的比值( 变化率ꎬPCS) ꎬ采用的分析方法通常是方差分析或协方差分析( 以基线为协变量)[1 - 4]ꎮ 于是就产生了下述的应用问题:变化量和变化率哪种指标形式更好? 分析时是否需要将基线作为协变量纳入模型ꎬ或在何种情况下必需将基线作为协变量纳入模型? 本研究将通过模拟研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ꎮ方 法1 统计模型假设数据产生于完全随机设计ꎬ一共有 g 个组ꎬ每组有 n 例( 平衡设计) ꎬ因变量为 Y ij ( 干预后值) ꎬ协变量为 X ij ( 基线值) ( i = 1ꎬ2ꎬꎬgꎻj = 1ꎬ2ꎬꎬn)协方差分析( ANCOVA) 模型:Y1 ij = α + β1 X ij + G j + e ij将变化量作为因变量的协方差分析( CS ̄ANCO ̄VA) 模型:Y2 ij= Y1 ij- X ij = α + β2 X ij + G j + e ij∗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81673270)△通信作者:陈平雁ꎬE - mail:chenpy99@ 126 com(1)(2)将变化率作为因变量的协方差分析( PCS ̄ANCO ̄VA) 模型: 183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StatisticsꎬApr. 2020ꎬVol. 37ꎬNo. 2Y3 ij =Y1 ij - X ijX ij= α + β3 X ij + G j + e ij(3)将变化率的对数值作为因变量的协方差分析( logPCS ̄ANCOVA) 模型:Y4 ij = log(Y1 ij - X ijX ij) = α + β4 X ij + G j + e ij不考虑基线的方差分析( ANOVA) 模型:Y1 ij = α + G j + e ij(4)(5)将变化量作为因变量的方差分析( CS ̄ANOVA)模型:Y2 ij = Y1 ij - X ij = α + G j + e ij结 果1 I 类错误率的比较(1) 基线均衡①基线对因变量无影响由图 1 可见ꎬ基线组间均衡且基线对因变量无影响的 情 况 下ꎬ 几 种 方 法 的 I 类 错 误 均 在 ( 0 045 ~0 056) 范围内ꎬ因此这几种方法均可以较好地控制 I类错误ꎮ(6)将变化率作为因变量的方差分析( PCS ̄ANOVA)模型:Y3 ij =Y1 ij - X ijX ij= α + G j + e ij(7)将变化率的对数值作为因变量的方差分析( log ̄PCS ̄ANOVA) 模型:Y4 ij = log(Y1 ij - X ijX ij) = α + G j + e ij(8)公式(1) ~ (8) 中ꎬα 为随机效应ꎬβ1 ꎬβ2 ꎬβ3 ꎬβ4 均为基线对因变量 Y 的影响程度ꎬβ g 为各组的效应( β g1为对照组的效应ꎬβ g2 为试验组的效应ꎬe 为随机误差ꎬ满足 e ~ N(0ꎬ1 ) ꎮ2由于 ANCOVA 与 CS ̄ANCOVA 完全等价 [5] ꎬ本文只给出 ANCOVA 的结果ꎮ2 模拟方法假设分组变量 G 为 2 个水平 ( G = 1 为试验组ꎬG = 2为对照组) ꎬ干预前后的测量值满足正态分布和图 1 基线均衡且基线对因变量无影响时的 I 类错误的比较( X1 ꎬX2 ~ N(8ꎬ1 2 ) ꎬβ = 0) ②基线对因变量有影响由图 2 可见ꎬ基线组间均衡且基线对因变量有影响的情况下ꎬ当 β = 0 3 时几种方法的 I 类错误均在(0 040 ~ 0 055) 范围内ꎬ因此这几种方法均可以较好地控制 I 类错误ꎮ方差齐性条件ꎬ检验水准均设为双侧 0 05 界值ꎮ 在两个总体均数相同的设置下计算 I 类错误率ꎻ在两个总体均数不同的设置下计算检验效能ꎮ 参数设置考虑基线是否均衡、基线对因变量是否有影响、样本量等三个因素ꎮ(1) 基线均衡与否:2 个水平ꎬ即组间均 衡: 基 线 从 同 一 分 布 中 产 生ꎬ 即 X1 ꎬ X2 :N(8ꎬ1 2 ) ꎻ组间不均衡:基线从不同分布中产生ꎬ即 X1 :N(8ꎬ1 ) ꎬX2 :N(5ꎬ1 2 ) ꎻ2(2) 基线对因变量是否有影响:4 个水平ꎬ即无影响( β = 0) 和程度由小到大不同的影响( β = 0. 3ꎬ0. 5ꎬ0. 7 ) ꎬ 其 中 ANCOVA、 PCS ̄ANCOVA、 PCS ̄ANOVA图 2 基线均衡且基线对因变量有影响时的 I 类错误的比较( X1 ꎬX2 ~ N(8ꎬ1 2 ) ꎬβ = 0. 3)三种模型可以从理论上推导出不受 β 的影响 [6] ꎮ 在基线均衡且基线对因变量有影响的情况下ꎬ理80ꎬ90ꎬ100ꎬ110ꎬ120ꎬ130ꎬ140ꎬ150ꎬ200ꎬ250ꎬ300ꎮANOVA 的 I 类错误并不受 β 变化的影响ꎬ图 3 显示其(3) 样本量:设置为:n = 10ꎬ20ꎬ30ꎬ40ꎬ50ꎬ60ꎬ70ꎬ每种组合的模拟次数为 10000 次ꎬ采用 SAS 9 4编程实现[7]ꎮ论 推 导 可 以 证 明 ANCOVA、 PCS ̄ANCOVA、 PCS ̄余 4 种模型随着样本量变化的 I 类错误率ꎬ可见不同的 β 值 I 类错误变化差异并不明显ꎮ 184中国卫生统计 2020 年 4 月第 37 卷第 2 期图 3 基线均衡且基线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不同时 I 类错误比较( X1 ꎬX2 ~ N(8ꎬ1 2 ) ꎬβ = 0. 3ꎬ0. 5ꎬ0. 7) (2) 基线不均衡①基线对因变量无影响由图 4 可见ꎬ在基线不均衡且基线对因变量无影ANOVA 的 检 验 效 能 紧 随 其 后ꎬ logPCS ̄ANOVA 与CS ̄ANOVA 的检验效能相对较低ꎬ变化量方差分析检验效能最低ꎮ响的情况下ꎬ只有 ANCOVA 和 ANOVA 能够很好地控制 I 类错误ꎬ 其 他 方 法 均 出 现 错 误ꎮ CS ̄ANOVA、PCS ̄ANOVA、logPCS ̄ANOVA 由于因变量与基线做了差值ꎬ而基线不均衡ꎬ而且没有对基线进行校正ꎬ导致 I 类错误率特别大ꎻ PCS ̄ANCOVA 和 logPCS ̄AN ̄COVA 由于有对基线进行校正ꎬ从而 I 类错误率稍小一些ꎮ 而由于基线对因变量无影响ꎬ即 β = 0ꎬ那么协方差分析与方差分析对 I 类错误控制的效果相近ꎮ图 5 基线不均衡且基线对因变量有影响时 I 类错误的比较( X1 ~ N(8ꎬ1 2 ) ꎬX2 ~ N(5ꎬ1 2 ) ꎬβ = 0. 3)图 4 基线不均衡且基线对因变量无影响时 I 类错误的比较( X1 ~ N(8ꎬ1 2 ) ꎬX2 ~ N(5ꎬ1 2 ) ꎬβ = 0) ②基线对因变量有影响由图 5 可见ꎬ基线不均衡且基线对因变量有影响的情况下ꎬ只有 ANCOVA 能够较好地控制 I 类错误ꎬ其他方法均无法控制 I 类错误ꎮ 图 4 是在基线对因变图 6 基线均衡且基线对因变量无影响时检验效能的比较量无影响的情况下ꎬ ANOVA 也是可以有效地控制 I类错误ꎬ但是在基线对因变量有影响时ꎬANOVA 无法剔除基线( 协变量) 的影响ꎬ从而出现错误ꎮ 如上述ꎬANCOVA 方法的 I 类错误率不受 β 变化的影响ꎮ2 检验效能的比较(1) 基线均衡①基线对因变量无影响由图 6 可见ꎬ在基线均衡且基线对因变量无影响的情况下ꎬANCOVA、ANOVA、PCS ̄ANCOVA 三者的检 验 效 能 最 高 且 相 近ꎬ logPCS ̄ANCOVA 和 PCS ̄( X1 ꎬX2 ~ N(8ꎬ1 2 ) ꎬβ = 0) ②基线对因变量有影响由图 7 可见ꎬ在基线均衡且基线对因变量有影响的情况下ꎬANCOVA 的检验效能最高ꎬPCS ̄ANCOVA的检验效能次之ꎬANOVA 的检验效能位列第三ꎬ其次是 PCS ̄ANOVA 的检验效能ꎬCS ̄ANOVA 的检验效能略高于 logPCS ̄ANCOVAꎬ logPCS ̄ANOVA 的检验效能最低ꎮ 图 8 为在基线均衡且基线对因变量有影响的情况下ꎬ基线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β的变化对检验效能的 185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StatisticsꎬApr. 2020ꎬVol. 37ꎬNo. 2影响ꎮ 在基线均衡情况下ꎬANOVA 的检验效能随着β 的增大而增大ꎬ因为基线均衡ꎬ基线对因变量的影响越大ꎬ其分辨组间差异的能力越大ꎬ从而检验效能会越大ꎮ CS ̄ANOVA 的检验效能ꎬ随着 β 的增大而减小ꎬ因为求变化量时ꎬ做了差ꎬ基线的系数由 β 变为(1 -β) ꎬβ 越大ꎬ做差之后分辨组间差异的能力越小ꎬ从而检验效能越小ꎮ logPCS ̄ANCOVA 与 logPCS ̄ANOVA的检验效能均为 β = 0 3 > β = 0 7 > β = 0 5ꎮ(2) 基线不均衡①基线对因变量无影响图 7 基线均衡且基线对因变量有影响时检验效能的比较( X1 ꎬX2 ~ N(8ꎬ1 2 ) ꎬβ = 0. 3) 由图 4 可知ꎬ在基线不均衡且基线对因变量无影响的情况下只有 ANCOVA 和 ANOVA 能够很好地控制I类错误ꎬ因此检验效能的比较ꎬ只需比较这两种方图 8 基线均衡且基线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不同时检验效能的比较( X1 ꎬX2 ~ N(8ꎬ1 2 ) ꎬβ = 0. 3ꎬ0. 5ꎬ0. 7)法ꎮ 由图 9 可 见ꎬ 此 时 ANOVA 的 检 验 效 能 是 高 于讨 论ANCOVA 的ꎬ这是因为基线( 协变量) 对因变量无影响ꎬ那么 ANCOVA 的模型中就相当于多设了一个参可以证明ꎬCS ̄ANCOVA 与 ANCOVA 完全等价ꎮ数ꎬ多做一步假设ꎬ而 ANOVA 所做的假设更少ꎬ利用通过模拟 研 究ꎬ 可 见 在 基 线 均 衡 条 件 下: ANCOVA、的信息更充分ꎬ从而检验效能较高ꎮCS ̄ANCOVA、PCS ̄ANCOVA 和 ANOVA 均可很好地控制 I 类错误ꎬ且检验效能都比较高ꎻ在基线不均衡的条件下ꎬ若基线对因变量无影响ꎬ虽然 ANCOVA、CS ̄ANCOVA 与 ANOVA 均可以较好地控制 I 类错误ꎬ但是 ANOVA 的检验效能最高ꎻ若基线对因变量有影响ꎬ只有 ANCOVA 与 CS ̄ANCOVA 可以很好地控制 I 类错误ꎮ 变 化 率 协 方 差 分 析 ( PCS ̄ANCOVA) 要 谨 慎使用ꎮ在基线均衡且基线对因变量有影响的情况下ꎬ各种方法随 β 变化的 I 类错误率的变化并不明显ꎬ其中ANCOVA、 PCS ̄ANCOVA、 PCS ̄ANOVA 的 检 验 效 能图 9 基线不均衡且基线对因变量无影响时检验效能的比较( X1 ~ N(8ꎬ1 ) ꎬX2 ~ N(5ꎬ1 ) ꎬβ = 0)22 ②基线对因变量有影响由图 5 可知ꎬ在基线不均衡且基线对因变量有影响的情况下ꎬ只有 ANCOVA 可以很好地控制 I 类错误ꎬ因此ꎬ在此种情况下ꎬ只可以使用 ANCOVA 来进行统计分析ꎮ不随 β 变化而变化ꎮ 在基线不均衡且基线对因变量有影响的情况下ꎬ只有 ANCOVA 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ꎬ且 ANCOVA 的 I 类错误与检验效能并不随着 β 的变化而变化ꎮ本研究只考虑了两组之间的比较ꎬ没有考虑多组情形ꎬ是为不足之处ꎬ但是ꎬ从理论上推测ꎬ多组情况下所研究问题的结果应该是类似的ꎮ( 下转第 189 页) 189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StatisticsꎬApr. 2020ꎬVol. 37ꎬNo. 22 模型应用从表 3 的假设检验结果可以看出ꎬ如果使用参数回归分析ꎬ会忽略掉出生体重、月龄与睡眠总时长的交互项与体重的关联ꎮ 广义可加混合模型既考虑了线性关系ꎬ也纳入了非线性关系ꎬ为探索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复杂的关系提供了简便ꎬ光滑函数可自动生成节点位置和合适的自由度ꎬ拟合最贴近样本数据的光滑曲线ꎮ 且广义可加混合模型同广义可加模型一致ꎬ放宽了 线 性 条 件 的 要 求ꎬ 不 局 限 于 某 一 特 定 分 布 资料 [14 - 15] ꎬ因此适用于因变量不服从正态分布或难以判定确切分布的资料ꎮ总而言之ꎬ广义可加混合模型能够探测变量间的复杂关系ꎬ其灵活性较强、适用资料范围广ꎬ适用于婴幼儿生长发育随访资料的统计分析ꎮ参 考 文 献cineꎬ2012ꎬ51(2) :168 ̄177.[ 5 ] 龚清海ꎬ张晓宏ꎬ徐琛玮. 混合效应模型在系统分组资料中的应用及 SAS 实现. 中国卫生统计ꎬ2009ꎬ26(6) :577 ̄579.[ 6 ] 向伟ꎬ宁魏青ꎬ王建平等. 广义可加模型在出生缺陷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及 R 语言实现过程. 中国妇幼保健ꎬ2014ꎬ29(29) :4711 ̄4715.[ 7 ] Qiao YꎬMa JꎬWang Yꎬet al. Birth weight and childhood obesity:a12 ̄country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Supplementsꎬ2015ꎬ5:S74 ̄S79.[ 8 ] Johnsson IWꎬHaglund BꎬAhlsson Fꎬet al. A high birth weight is as ̄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and obesity. PediatricObesityꎬ2015ꎬ10(2) :77 ̄83.[ 9 ] 许韶君ꎬ陶芳标ꎬ苏普玉ꎬ等. 不同出生体重儿体格发育水平与营养状况的出生队列研究.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ꎬ2005ꎬ(6) :499 ̄501.[10]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2016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ꎬ2017ꎬ210 ̄218.[11] Groll AꎬTutz G. Regularization for generalized additive mixed mod ̄els by likelihood ̄based boosting. Methods of Information in Medi ̄cineꎬ2012ꎬ51(2) :168 ̄177.[ 1 ]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UNICEF) ꎬWorld Health Organiza ̄[12] 周岚ꎬ李鸣ꎬ庞学红ꎬ等. 中国西南城乡 6 ~ 24 月龄婴幼儿辅食添World Bank. Levels and trends in child malnutrition:key findings of[13 ] Tikotzky Lꎬ DE Marcas Gꎬ Har ̄Toov Jꎬ et al. Sleep and physicaltionꎬ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 Thethe 2019 Edition of the Joint Child Malnutrition Estimates 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ꎬ2019:1 ̄6.加频率与生长发育相关性研究. 卫生研究ꎬ2014ꎬ43(4) :541 ̄545.growth in infants during the first 6 months. Journal of Sleep Re ̄searchꎬ2010ꎬ19(1 Pt 1) :103 ̄110.[ 2 ] 张莉ꎬ向仕婷ꎬ熊昌辉ꎬ等. 混合线性模型在婴幼儿生长发育研究[14] Hastie TꎬTibshirani R.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Statistical Sci ̄[ 3 ] Lin XHꎬZhang DW. Inference in generalized additive mixed models[15] 冯国双ꎬ陈景武. 广义可加模型及其 SAS 程序实现. 中国卫生统中的应用. 中国卫生统计ꎬ2015ꎬ32(1) :10 ̄13.by using smoothing splines.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Series B:Statistical Methodology. 1999ꎬ61(2) :381 ̄400.enceꎬ1986ꎬ1(3) :297 ̄310.计ꎬ2007ꎬ24(1) :82 ̄84.[ 4 ] Groll AꎬTutz G. Regularization for generalized additive mixed mod ̄( 责任编辑:邓 妍)els by likelihood ̄based boosting. Methods of Information in Medi ̄( 上接第 185 页) 考虑到实际应用中绝大部分情况是基线对因变量有影响ꎬ即相关ꎬ建议优先采用以基线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或变化量的协方差分析ꎬ无论基线是否均衡ꎮ[ 3 ] Vickers AJ. The use of percentage change from baseline as an out ̄come in a controlled trial is statistically inefficient: a simulationstudy. BMC Med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ꎬ2001ꎬ1(1) :6.[ 4 ] Zhang SꎬPaul JꎬNantha ̄Aree Mꎬet al.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fourbaseline covariate adjustment methods in analysis of continuous out ̄用变化率做方差分析或协方差分析ꎬ有可能冒着比值comes 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linical Epidemiologyꎬ2014的分布不满足参数方法条件的风险ꎬ应用时应慎重ꎮ(6) :227 ̄235.参 考 文 献[ 1 ] Chaussé PꎬLiu JꎬLuta G. A Simulation ̄Based Comparison of Covari ̄ate Adjustment Methods for the 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Tri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Healthꎬ2016ꎬ13(4) :414.[ 2 ] Van Breukelen GJP. ANCOVA versus change from baseline hadmore power in randomized studies and more bias in nonrandomizedstudies. 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ꎬ2006ꎬ59(9) :920 ̄925.[ 5 ] Rosner B. Multisample Inference / / Fundamentals of Biostatistics.Cengage Learningꎬ2011:516 ̄538.[ 6 ] Tabachnick BGꎬFidell LS. Analysis of Covariance / / HARTMAN S.Pearson EducationꎬIncꎬ2007:195 ̄200.[ 7 ] Wicklin R. Ten Tips for Simulating Data with SAS. http: / / support.sas.2015.com / resources / papers / proceedings15 / SAS1387 - 2015.pdfꎬ( 责任编辑:郭海强)。
第4章 方差分析
浙江科技学院本科课程《化工数据处理》
方差分析基本思想:
方差分析,是按变异的不同来源,将全部观察值总的
离均差平方和和自由度分解为两个或多个部分,除随机误 差外,其余每个部分的变异可由某个因素的作用加以解释, 通过比较不同来源变异的均方(MS),借助F分布做出统 计推断,从而了解该因素对观察指标有无影响。
1 k i , i i k i 1
xij i ij
(4-1)
若令
则(4-1)式可以改写为
xij i ij
(4-2)
其中, 为全试验观测值总体平均数; 显然有
i 是第i个处理的效应,表示处理i对试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i 1
k
1. 假定从第i个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i的简单 2.
随机样本,第i个总体的样本均值为该样本的 全部观察值总和除以观察值的个数 计算公式为
xi
x
j 1
ni
ij
ni
(i 1,2,, k )
18/46
式中: ni为第 i 个总体的样本观察值个数 xij 为第 i 个总体的第 j 个观察值
浙江科技学院本科课程《化工数据处理》
12/46
浙江科技学院本科课程《化工数据处理》
三、问题的一般提法
1. 设因素有k个水平,每个水平的均值分别用 1 , 2, , k 表示 2. 要检验k个水平(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需要提 出如下假设: H0 : 1 2 … k H1 : 1 , 2 , ,k 不全相等
2. 3. 4.
差平方和 反映各总体的样本均值之间的差异程度,又称组 间平方和 该平方和既包括随机误差,也包括系统误差 计算公式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glm过程的sas实现和anova过程
• proc anova/glm; • class x y; • model y=x y ; • run;
• 但是, GLM过程对纵向数据,处理能力较 弱,而且对不具有独立性的数据和不具有 等相关结构的数据处理能力很弱。
• 假设包括ck在内,共有3个水平包括对照 • 如果分别做t-test,那么要两两比较3次,那
么置信区间从一次的 95%变为 • α=(0.95)3=0.85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展出ANOVA
ANOVA的原理和前提
• ANOVA的核心原理是把总体误差分为处理 间误差和处理内误差,然后用总体误差除 以组内误差,从而计算出F值。通过F值找 出P值。
• 预测拟合结果正确次数分别是50 % , 83.13 %;
• 因此,消除共线性对回归方程的预测正确 性提高显著。
• 程序步如下 • proc glm; • class l s; • model ET= l s l*s; • run; • proc mixed; • class l s; • model ET= l; • random s l*s; • run;
附关于多元数据回归的处理
• 1逐步回归可同时对大量因素进行分析,但是 因素不宜太多,因此,通常对自变量过多的资 料进行聚类,主成分等分析,压缩数据量.
虱长期发生量的概率预报方程。由于是用非 线性相关系数进行上述筛选, 因此, 称之为非 线性逐步回归方法
• 主分量非线性逐步回归法: 使用主分量分析 方法提取各个物理量场的主要分量作为场 的综合因子, 再对各个物理量场的多个综合 因子作与上述筛选方法类似的逐步回归建 立预报方程, 并称之为主分量非线性逐步回 归筛选方法
• 非参数检验方法产生是统计思想的一次转 变,——只要有数据,就能提取信息,给 出判断。
• 非参数常用的方法如符号检验和秩和检验 (比如Wilcox方法)
• 但是,用于多处理水平的非参数检验在学 术界并没有受到广泛接受,Kruskal-Wallis
非参数检验的缺点
• 信息的丢失,以秩和检验为例
• 1,10 ,1000,和1,999,1000,秩值为
• MIXED过程的优点, • 1,不考虑数据分布, • 2,数据丢失引起的统计信息降• GLM 只能将时变因素平均化,而MIXED既合理考虑了不
同时间的内在联系,又考虑了重复测量观察值的相关 • 4,通过设定协方差结构的设定,可以有效消除数据间的
•1 3 5
14 5
• 如此,信息有很大的丢失。
• 因为数据不符合正态性,方差不齐而放弃 大部分信息采用秩和方法,是得不偿失。
GLM过程的出现
• 1972年,广义线性模型被提出。 • 1983《广义线性模型》 McCullagh Nelder • 1989 GlM过程被引入统计软件sas splus • GLM的特点在保守和严密的同时,对信息
• 首先,是时间上的重复测定,表明是纵向 数据,而且重复测定误差大。
• 其次,数据间有很明显的相关性。多伦两 塔间相关系数为0.9,和锡林浩特是0.6。
• 最后,以多伦两个塔和锡林浩特放牧塔数 据进行比较,设置非等相关数据结构。
• 分别用两个过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 结果
• 结果表明, GLM严重扩大了犯I类错误的概率(本数据 经过修改,显著放大了两者间的区别)
• GI M 一元方差分析的实质是将每个观察对象的不 同观测作为一个区组,按照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 行分析。但本实例的相关系数矩阵提示时间邻近 的观测值间的相关性较大,因此相应假设检验的F 值较大,I类错误的概率增加。
数据结构特征
• 1,多伦两个涡度塔和锡林浩特放牧涡度塔 的观测数据,处理因素是生长季,土地利 用类型,时间序列上的重复测定,要求分 析处理对ET的影响。
相关性。 • 5,非线性数据可以用NLMIXED过程进行分析。
• MIXED的缺点 • 1,语句和协方差数据结构需要设定难度
大 • 2,中文资料少
• 至此,所有数据均能进行有效的方差分析。 (包括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例子
• 选择生源和师资水平相当的三所职校进行性教育 • 效果的评价,研究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一所学校为 • 对照组(group=3),不进行专门的性教育;两所学校为 • 干预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干预1组(group=1)为 • 参与互动式,干预2组(group=2)为传统灌输式。三 • 所学校共有新生1 670人,在基线(t=3)、中期(t=2) • 和终线(t=1)分别有1 609、1 473和1 487人参加了 • 问卷调查,每次调查中数据缺失比例约为5%。三次 • 调查共有记录4 561条。每个对象重复观测次数不完 • 全相等,其中有t 311人参加了三次调查。
进行最大限度的处理。
• 广义线性模型是常见的正态线性模型的推 广,适用于连续数据和离散数据的统计分析. 思路是将方差分析模型作为线性回归模型, 先用试验数据拟合线性回归模型,然后用一
般的回归显著性检验方法检验主效应和交 互作用的平方和。
• GLM过程可以用于检验指数分布的模型,而且对可 以接受非平衡的数据进行检验,不需要进行数据的 删除.
• ANOVA默认的Ho是处理不会产生显著差异。 因此当P< α时,即认为处理产生了显著差 异
• ANOVA的核心就是误差分解
ANOVA误差分解公式
• 公式 • 误差分解方式决定了ANOVA的前提假定 • 1,样本数据呈正态分布 • 2,样本方差具有齐性,是线性可加的 • 3,样本数据间要有独立性 • 同时,ANOVA过程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要
• 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可将多元共线控制在最低限度,取 得较为满意的回归效果
• 比如,探讨植物生物量增加和气候土壤光合作用诸多因子 间的关系,建立回归方程.那么年降雨量,温度,湿度,土壤含 水量,这一类值间就会有相关性(共线性)因此需要压缩.
• 由于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都严重依赖于 原始变量,因此只能反映原始变量的信息.所 以如果原始变量在本质上是独立的,那么降 维就起到相反效果,
求数据均衡,不能缺失超过2个观测值,这 种数据的插补和剔出,会损失很多信息
• 严格来说,不满足三前提的数据是不能进 行ANOVA,
• 理想化数据分布是不存在的.绝大多数数据 需要变换,或者近似判断。
• 但是由于数据本身限制,很难变换成功, 特别是方差齐性。
• 数据变换的缺点:丢失量纲;
非参数检验的诞生
方差分析的若干模型浅析
李昂
简介
• 1,从方差分析方法出现的先后分别介绍 ANOVA方法,非参数检验法,GLM方法, MIXED方法。
• 2,用苗师姐数据进行GLM方法和MIXED方 法进行比较,评估结果
• 3,附主成分逐步回归文献的介绍
方差分析产生的原因
• 为了解决多水平的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在t 检验的基础上发展出方差分析
• 1,是时间序列数据,其数据的重复观测超 出了传统重复数据的范围。
• 对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空间下进行多次的 观察和测量,叫重复测量资料,由于重复 测量数据间存在自相关性,而且随机误差 至少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个体误差和个体 内随机测量误差。
• 2,数据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MIXED过程的提出
• 1997年开始推广MIXED模型.sas8.0引入MIXED过程, SPSS16也引入了该过程。
• 2原始指标中,很多因素是彼此相关的,这种 相关就是多元共线性.为了建立最优方程,往 往要消除共线性,
• 主成分分析可将众多的彼此相关的原始指标综合成数目较 少,彼此无关的新指标主成分
• 逐步回归是一种从引入和剔除两个方向上反复进行筛选变 量,以建立最优方程的方法,两种方法都可在一定程度上 减少多元共线性的影响
• 假定的改变
• 1,变量不限于正态分布,可以是指数分布,
• 2,不要自变量和因变量间存在线性关系,因为GLM 用模型确定的拟合值是线性的
• 3,不要求方差为常数,方差可以是均值的函数,(无 视方差齐性要求)
•等
• GLM过程的基本思想就是把那些不满足经典线性模型假定 的数据分析纳入广义线性模型的框架,
• 1中三条线段间距离的差异提示三个组别对 象知识得分水平不同;三条线段倾斜的方 向和大小不同提示时间t和组别group有交互 作用。
GLM过程进行分析时自动删除了含有缺失值的观察 对象的其他观测值,与MIXED相比,有14.25%的信 息损失
GLM过程的F值偏大,犯I类错误的几率增大
• 在无缺失数据的研究中,当设定方差结构为CS时, MIXED可获得与GLM分析中一元方差相一致的结 果。这是因为GI M 默认的协方差结构为CS。
• 因为很难把很多独立变量用少数综合的变 量概括.
• 数据越相关,降维的效果越好.
例子
• 褐飞虱长期预测因子的选择与模型的组建 • 马飞(南农文章)等 • 预报量如害虫发生量、发生程度等与预报
因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平均面积指数、 平均强度指数及东亚槽平均位置等因素的 回归方差
• 非线性逐步回归法: 通过上述步骤进行第一次 因子选择后, 把选择后的因子集中在一起用逐 步回归进行第二次选择, 从而建立最后的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