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常见的描写手法共30页

合集下载

最新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最新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各种描写手法①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古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上课用ppt课件

古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上课用ppt课件
13
借代
“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 也作为其国都的代称。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
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
山。
------辛弃疾 《菩萨
蛮·书江西造口壁》
14
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 出事物的某个特征,作者借助于 想象,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 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 的作用。
"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 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
12
借代
① “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
②“门前冷落鞍马稀” ------白居易《琵琶行》
③“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①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②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 ③ 诗中以“杜康”代酒。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 ①这是朱庆馀参加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员外 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 ②舅姑:公婆。
洞房通里篇昨用夜比花喻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拜 公婆巧讨借新个妇好拜见评公。婆打前的扮忐好忑不了安轻而轻又充问满丈希望夫的一心 声理,:写我自己的应眉试画前紧得张浓而又淡希可望得合到时赏兴识的?心态。
8
比喻
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 化为有形。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离思恨考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你能想起哪些(李“煜化《清抽平象乐》为)具体, …化…无…形为有形”的诗句?
9
比喻
近试献张水部①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②。
7

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各种描写手法①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古诗题材分类

古诗题材分类

第24页,此课件共39页哦
答案
六、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 。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意象。意象是鉴赏思乡诗的最佳突破口,要特别留心四种意象:①月— —“月是故乡明”,诗人移情于月,象征人世间的聚散;②雁—“人归落雁 后”,它是触动诗人乡思的重要媒介;③危楼——“独自莫凭栏”,古人常 因思乡情切而登楼凭栏,借此表现归思;④书信——“家书抵万金”,书信是
痛苦和灾难。
第12页,此课件共39页哦
答案
(2)试简析这两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 姚诗借描写边镇春意盎然、歌舞升平的美景,委婉地表达了对戍边将
士的赞扬之情。 陈诗以将士杀敌的英勇、战斗进程的激烈、伤亡程度的惨重、亲人盼望的无 期,来寄寓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第13页,此课件共39页哦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远近高低结合、视 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反衬等。
第5页,此课件共39页哦
练中悟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第6页,此课件共39页哦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①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②,孤飞自可疑。
注 ①关月:关塞上的月亮。②矰缴(zēnɡ zhuó):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 箭。
第19页,此课件共39页哦
(1)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标题“孤雁”中“孤”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孤”字是本诗的“诗眼”。“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全(艺术手法)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全(艺术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全)古典诗歌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1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2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3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⑴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A.明辨修辞手法: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B.洞悉表达效果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1、比喻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和象征不同:象征属于艺术创造手法,它与构思有关,是全篇使用的,如虞世南《蝉》;比喻是修辞手法,属于语言加工的范畴,限于个别句子使用。

古典诗歌描写音乐

古典诗歌描写音乐

正侧结合、比喻、夸张、 通感、渲染、衬托、对比
听蜀僧浚弹琴 (天津卷)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⑴这首诗写听琴,并没有着重写 弹奏技巧和琴声,而是把重点放在描 ______________ , 从_______面 表现音乐的高妙。(4分)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 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也是通 过环境描写来烘托声音,达到了“此 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4.以感衬声(衬托)。描写音乐除 了正面写演奏者的技艺外,还可以写 听众的反映及感受,由侧面衬托,以 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先看李白的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 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 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并没直 接写笛声的哀怨婉转,而是通过听众 的反映,情感的变化来写乐曲声:听 着这暗暗飘来的《折杨柳》的玉笛声, 谁能不触动怀念故乡之情呢?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 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 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以境显声(烘托)。诗歌描写音 乐还常常通过周围景物的描写来烘托 曲调的优美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盛 唐诗人李颀写过一首《琴歌》:在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的夜晚弹琴,“一声已动物皆静,四 座无言星欲稀”,琴声一起,万籁俱 寂,乌鹊不飞,林木不响,连星星也 躲了起来,似乎都陶醉在琴曲之中了。 这里作者并不直接描写琴声如何动听, 而通过情景的描写来烘托。
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中写 明湖居听书的情景。先写黑妞的演 唱“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后 写王小玉:“唱了十数句之后,渐 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 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 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 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 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 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

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

间接抒情,
又叫委婉含蓄,诗人们往 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 的思想感情。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 托物言志。如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 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 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 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 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将恋人 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对比——对比手法鉴赏,我们要注意它的特点仅举一例:南园十三首(其一)李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小白长红” 指白花少,红花多。园中春花的艳丽和“日暮嫣香 落”的结局,形成对比,藉以抒发个人感慨。作者 正值青春年华,犹如“越女”,然而因避父讳却不 能为朝廷所用,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其悲戚之情 自然流露出来,全诗悲剧气氛浓烈。“嫁与春风不 用媒”说得轻松,其实花何尝愿意离开本枝,随风 飘零。
例: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采 莲 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 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 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 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问:(1)、《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陆游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 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 达上有什么好处?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跳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问题: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说明两首诗歌在 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借景抒情、动静结合、抑扬结合、映衬对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卒章显志等,为了便于掌握我们大体分为以下几点:一、抒情手法1、直抒胸臆直接对相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情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即诗人把自身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予在景物中通过描写予以抒发。

如: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无一字说惜别,无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如江水般绵绵无尽。

意蕴长远含蓄。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生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和情感,诗中的物具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明于谦的《石灰吟》借石灰清白的特点来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4、用典抒情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喻时事。

如: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感情深沉,意蕴深邃。

6、叙事抒情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

如:唐白居易的《卖炭翁》二、描写手法1、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使刻画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采用了渲染,是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活灵活现的体现在人们眼前。

2、烘托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于艺术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烘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

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 (一)常用手法: 1.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对比、通感、反复、夸张、设问、反问、 对偶、顶真、互文等。
2.描写手法:包括联想、想象、白描、象征、烘托、悬念、对比、衬托、托物言 志、借古讽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以小见大、正面描写与侧面描 写结合、怀古伤今、即事感怀等。
附修辞手法的作用:
比喻:写景状物时可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 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从而使描写景物生 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达情意更别致隽永。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对比:更加突出诗人的情感。 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有趣。 设问: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 化主题,令人寻味。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引用或者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辛弃疾“想当年,金 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主和派屈 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3.表达技法 (1)衬托。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 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 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是用环境、气氛或其他条件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 的思想感情。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要分出主次,对比是两者分量相当,相得益彰。 (2)渲染。原是中国画中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的一种技法。后成为文学创 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对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 烘托,以创造某种气氛,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 (3)象征。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 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 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4)抑扬手法。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 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抑扬手法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5)以小见大。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 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 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同样,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影,同样具有这种艺 术效果。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境界,所谓“以小 景传大景之情”。

景物描写手法

景物描写手法

色彩渲染
• 绝句 • 杜甫 • 两个黄鹂鸣翠俩,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 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 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且明丽,构成了绚丽 的图景,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愉悦之情。 •
• 绝句 杜甫 •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 诗人浓墨重彩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 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 赏心悦目,却是为下文勾起漂泊的感伤做 铺垫。
• 4、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正面描绘 景物的特征即可,但有时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 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时,他们会采取 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这种正面、侧 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其实也是虚实结合。 汉乐府 诗《陌上桑》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 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通过行者、少年、 耕者、锄者的失常反应来烘托罗敷的美貌。在这里, 诸人的反映为实写,罗敷的美貌为虚写。《琵琶行》 中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 是为了烘托诗人的感情。“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 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 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声美妙动人,引人入 胜的效果。“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 悲伤的心境。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 是虚。
• 6、当前为实,未来为虚 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 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 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实写 “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 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 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再比如柳永《雨 霖铃》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 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 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 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词人 孤独寂寞的心情,是虚写。虚实结合,淋漓尽致 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古诗词中常见艺术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艺术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一、抒情方法古代诗词的抒情方式大致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

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面对人、事、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接表达了自己蔑视权贵、清高孤傲的形象。

再如徐熙的《三峡吟》中“猿啼不自愁,愁落行人心”,已经明确地告诉给人们诗中的羁旅之愁。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将情感都寄托于客观景物或事物形象之中,表达得比较含蓄委婉的细节叙述,主要包括即事抒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1.即事抒怀。

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内心感受。

如苏轼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诗中写了海南黎族的几个小童口吹葱叶欢迎诗人的事情,引发诗人“莫作天涯万里意”的感慨。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即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这类诗在高考试卷上是大多数。

如骆宾王的《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刘禹锡的《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张元�值摹恫匪阕樱ǚ缏妒�行云)》、韩��的《残春旅舍》等都是。

3. 用典抒情(借古抒怀)。

用典就是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态度和愿望。

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耐人寻味的效果。

近几年用典抒情在高考试卷上出现得越来越多。

如张元�值摹恫匪阕樱ǚ缏妒�行云)》最后一句“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就是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诗人用廉颇自喻,老而不服老,表现出坚决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苏轼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溪边自有舞雩风”,化用《论语》中“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典故,表现自己逍遥自在的情趣。

古典诗歌常见的描写手法

古典诗歌常见的描写手法

以小见大
•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 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 小见大。
• 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 洗任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 二乔。”二乔命运是“小事”,但小事与 东吴霸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 国之争大事。
象征
•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 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 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 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 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 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 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 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 《秋思》
• 刻画心理,细致入微, 抒发感情,真切动人
•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 佯羞不出来。
• 塑造人物,栩栩如生
•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 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 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 《早雁》
点面结合
• 描写到一个重要的点时,要使这个点与整个面 相呼应相合拍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 “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 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 “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 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 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 而立的品格起 。
衬托的演化
• 虚实相衬:以虚衬实或以实衬虚 • 动静相衬:动衬静 • 色彩相衬:落霞与孤鹜齐飞 • 人物相衬:配角和主角 • 景物衬情:哀乐关系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常见的描写手法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