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原理及其应用(全)

合集下载

良币驱逐劣币原理

良币驱逐劣币原理

良币驱逐劣币原理良币驱逐劣币原理什么是良币驱逐劣币原理•良币驱逐劣币原理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市场经济中,优质产品会逐渐淘汰劣质产品的现象。

•这个原理可以理解为“好产品赢得市场,不好的产品被市场淘汰”,是经济市场中的一种自然选择机制。

原理的起源和背景•良币驱逐劣币原理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奠定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基础。

•这个原理在现代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行业竞争和产品质量方面。

原理的核心思想•良币驱逐劣币原理的核心思想是,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倾向于选择质量更好、性能更优的产品。

•优质产品具有更好的功能和使用体验,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劣质产品由于质量较差,功能弱,往往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销量逐渐下降,最终被市场淘汰。

原理的运作方式•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是决定产品价格和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

•良币驱逐劣币原理通过市场竞争,让质量更好的产品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借助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需求,市场上竞争激烈的行业会不断出现新产品和技术创新,以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需求。

•劣质产品由于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销量逐渐下降,最终退出市场,只有优质产品能够在竞争中生存下来。

原理的实际应用•良币驱逐劣币原理在各个行业都有实际应用。

•在制造业中,优质产品通过不断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创新来提升产品质量,以占据市场优势。

•在互联网行业,良币驱逐劣币原理反映在用户对网站服务体验的追求上,高质量的网站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而劣质网站则被用户所抛弃。

•在金融行业,优质的金融产品能够获得更多的投资者信任和流动性,而劣质的金融产品往往面临着违约风险和流动性困境。

原理的限制和挑战•尽管良币驱逐劣币原理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一些限制和挑战。

•一些劣质产品可能通过低价倾销或欺骗消费者等手段在短期内获得竞争优势,但这种竞争优势是不可持续的。

•某些行业可能存在垄断或垄断寡头,导致市场上缺乏真正的竞争,从而影响良币驱逐劣币的效果。

劣币为什么会驱逐良币-柠檬市场

劣币为什么会驱逐良币-柠檬市场

劣币为什么会驱逐良币-柠檬市场在经济学中,劣币驱逐良币是一个广泛讨论的现象,它反映了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结合柠檬市场理论,详细解释劣币为什么会驱逐良币,以及如何应对这一问题。

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在市场上存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良币)会充斥市场,而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劣币)必然退出流通。

这一现象源于人们对货币的选票行为,即人们更倾向于持有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

柠檬市场理论则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劣质商品往往能够驱逐优质商品,进而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这一现象源于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往往无法充分了解商品的真实质量,因此倾向于选择价格较低的商品。

然而,这种选择行为会导致劣质商品的供应增加,进而挤出优质商品。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与柠檬市场理论的关联在于,两者都反映了信息不对称对市场行为的影响。

在货币市场中,信息不对称表现为人们对货币真实价值的了解程度不同,导致良币受到青睐,劣币被淘汰。

而在商品市场中,信息不对称表现为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了解程度有限,导致劣质商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优质商品被挤出。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信息不对称:市场中买方和卖方之间存在信息差距,导致买方难以判断商品的真实质量。

卖方可能会故意隐藏商品的劣质信息,从而误导买方。

2. 逆向选择: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往往更倾向于购买价格较低的商品,而忽略商品的真实质量。

这种选择行为使得劣质商品的供应增加,进而挤出优质商品。

3. 监管缺失:市场中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劣质商品得以流通,甚至泛滥。

针对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对:1. 加强信息披露:通过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商品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

2. 建立信用体系:借助信用体系,对商品和服务进行评价和打分,帮助消费者了解商品的真实质量。

3. 引入第三方评估: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商品和服务进行客观、独立的评估,以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

劣币驱除良币的原理

劣币驱除良币的原理

劣币驱除良币的原理劣币驱除良币原理是指在市场上存在一种假货币(劣币),它的流通会使得真货币(良币)缺乏流通,最终导致真货币退出市场。

这一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古列尔莫·纳帕(Gresham)所提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

1.价格规律:劣币常常通过在市场上低价流通来蒙混真货币,使得真货币以更高价格兑换劣币,这就导致了劣币的稀缺。

例如,在市场上流通的是银币和铜币,而铜币的纯度较低,真货币的银币的价值远高于铜币。

这样,人们在交易时更倾向于用低价的铜币进行交换,而把银币隐藏起来,不再流通。

最终,银币的流通减少,市场上的真货币稀缺。

2.不稳定预期:劣币的存在使得人们对金融市场产生了不稳定的预期。

人们担心自己收到的货币是劣币,因此不再愿意接受该货币。

这样一来,人们开始趋向于使用自己认为是真货币的一种货币,而将其他被认为是劣币的货币拒绝。

这种情况下,真货币的流通减少,劣币继续在市场上流通。

3.信息不对称:这个原理认为,劣币的发行者通常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能够通过其中一种方式伪造货币,忽悠人们接受劣币。

而人们并不总是能够轻易辨别出哪种货币是真的货币。

根据这个原理,人们倾向于将两种货币放在一起使用,而不是区分清楚哪种货币是真实货币。

这样,真货币很容易被劣币代替。

为了避免劣币驱除良币的问题,保持货币的稳定和市场秩序,需要政府和金融机构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制定健全的货币政策:政府和中央银行应该制定良好的货币政策,包括严格的货币发行审核,明确和严格的货币规则,防止劣币进入流通市场。

2.维护金融秩序: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市场秩序,打击制造和流通劣币的违法行为,加大对假冒货币的打击力度。

3.提高教育意识: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公众的货币知识普及,提高人们对真货币的辨别能力,增强公众信心。

总之,劣币驱除良币的原理是市场经济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政府和金融机构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止劣币的流通,维护市场秩序和货币稳定。

劣币驱逐良币的金融案例

劣币驱逐良币的金融案例

劣币驱逐良币的金融案例
劣币驱逐良币是一个经济学原理,指的是不良的货币会取代良好的货币。

这个原理在金融领域也有很多实际案例。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信用卡行业。

信用卡公司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会提供各种优惠和奖励,例如返现、里程和积分等。

但是,为了获得这些奖励,客户必须消费一定的金额,否则这些奖励就会失效。

这导致了一些客户在短时间内消费过多,以获取奖励,而忽略了自己的财务状况和还款能力。

在一些情况下,这些客户无法偿还信用卡债务,导致了信用卡公司的损失。

这些客户的行为,迫使信用卡公司采取更加严格的审批和风控措施,使得那些真正需要信用卡的良好客户面临更高的门槛和额外的费用。

另一个例子是互联网金融行业。

在过去几年中,P2P借贷平台的快速增长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这些平台承诺高收益,吸引了很多投资者。

但是,一些不良平台开始欺诈投资者,挪用资金并最终破产。

这些事件导致了投资者的损失,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声誉。

这些事件迫使监管机构加强了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使得那些良好的平台面临更多的审批和监管,增加了他们的运营成本,降低了他们的利润。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由于一些不良的参与者破坏了市场秩序,导致了整个行业的不稳定。

这证明了劣币驱逐良币这个原理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同时消费者和投资者也需要自我保护,避免被不良参与者误导。

良币驱逐劣币原理

良币驱逐劣币原理

良币驱逐劣币原理良币驱逐劣币原理,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好的货币会把坏的货币挤出市场,好的产品和服务会把坏的产品和服务淘汰掉。

这个原理也可以用在经济学以外的领域,比如管理学、社会学等等。

良币驱逐劣币原理的核心思想是,优质的东西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而劣质的东西会逐渐失去市场。

在经济学中,良币驱逐劣币原理是货币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认为,如果市场上同时流通着两种货币,人们会把坏的货币用来支付,而把好的货币留下来储蓄。

这样一来,好的货币就会慢慢聚集起来,而坏的货币会逐渐减少。

最终,市场上只会剩下好的货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良币驱逐劣币的现象。

比如,优质的产品会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而劣质的产品则会逐渐失去市场,最终退出市场。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企业会不断追求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原因,因为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管理学中,良币驱逐劣币原理同样适用。

优秀的员工会得到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而劣质的员工则会逐渐被淘汰。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公司会不断提升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因为只有这样,公司才能不断进步,保持竞争力。

在社会学领域,良币驱逐劣币原理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优秀的文化和价值观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传承,而劣质的文化和价值观则会逐渐被淘汰。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传统文化能够历久弥新的原因,因为它们具有着优秀的品质和价值。

总之,良币驱逐劣币原理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中,它告诉我们要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管理学和社会学中,它告诉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良币驱逐劣币原理是一个普适的规律,只有不断追求卓越,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劣币为什么能够驱逐良币?为什么会出现逆淘汰?劣币驱逐良币的根本原因

劣币为什么能够驱逐良币?为什么会出现逆淘汰?劣币驱逐良币的根本原因

劣币为什么能够驱逐良币?为什么会出现逆淘汰?劣币驱逐良币的根本原因劣币驱逐良币(逆淘汰)原意是经济市场中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这里五体简单通俗说明一下:因黄金储量紧张,于是在新金币中掺入其它金属杂质,市场上出现两种金币,一种是不掺杂质的金币,一种是掺入了杂质的金币,但两种货币的法定价值却是一样的。

这样一来,人们都不舍得用纯质金币,各自收藏起来,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人有私心,好的东西都会被收藏、掩盖,甚至抹去,不想让别人知道,有人可能会问别人怎么知道金币有没有掺入金属杂质?这涉及到信息差和信息不对等的问题,凡事总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有先知先觉,有后知后觉-五体启示录),只使用掺入杂质的劣币,久而久之,市场上流通的就只有劣币了,全部良币都退出了流通。

这是对好事被人抛弃,坏事充斥市场的比喻。

如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广泛影响各行各业、各领域,已成为通病,例子很多很多,随处可见,如山寨、抄袭驱逐自主、原创,投机倒把驱逐勤恳实干,低俗负能量驱逐正面正能量,劣质内容驱逐优质内容(如网络越来越难搜索到想要的有营养、有价值的内容,反而广告、营销、低俗恶趣味、标题党、夸大惊悚、哗众取宠、娱乐八卦等复制粘贴、抄袭搬运、千篇一律、毫无主见、没有灵魂的劣质内容铺天盖地,真正优秀有价值的内容被埋没)等等,这里不一一例举。

其根本原因是,在社会和生活中,因为没有形成对良好的行为(良币)的激励/鼓励/奖励机制(社会风气、氛围),更没有形成对不良行为(劣币)的有效惩罚机制(道德、公序良俗、社会共识的约束、制约),从而形成了巨大的不正当获利空间,本质就是低成本驱逐高成本(从五体角度看,结合前面内容,即为了能快速地获取到更多的意识能量)。

环境一天不变,良币就一直会被劣币驱逐、淘汰,而部分良币为了生存会朝着劣币转变,环境将愈加污浊。

随着良币越来越少,劣币之间的竞争蚕食就会更加激烈,不良行为会进一步升级,变得更加恶劣。

当劣币掌握话语权之后,劣币就是新良币,但劣币的本质趋于自我毁灭的,而良币的本质是自我可持续发展的,两者多少决定了最终环境的走向。

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和过程

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和过程

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和过程劣币驱逐良币是一个经济学原理,指的是在市场经济中,劣质货币会逐渐取代优质货币的现象。

这一原理源于商品货币流通的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导致货币的属性和价值逐渐被破坏,最终导致劣质货币的流通。

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货币贬值、市场混乱和货币崩溃。

首先是货币贬值阶段。

在市场经济中,人们需要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并且对货币的属性和价值有一定的认可。

然而,当劣质货币进入市场时,由于其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或信用问题,人们开始对其价值产生怀疑。

与此同时,优质货币的供给相对稳定,其价值相对稳定,因此人们更愿意持有优质货币。

由于市场上劣质货币的供给过多,导致其价值逐渐下降,即货币贬值。

货币贬值会进一步削弱人们对劣质货币的信任和接受度,从而加剧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

接下来是市场混乱阶段。

随着货币贬值的加剧,人们会更加怀疑劣质货币的价值,开始担心其购买力的下降和保值能力的减弱。

为了规避风险,人们开始抛售劣质货币,寻求更加稳定和可靠的交换媒介。

这种抛售行为会导致市场上劣质货币的供给进一步增加,而需求却在下降,从而形成货币供需失衡的局面。

市场混乱会导致价格的剧烈波动和交易的不确定性,使市场经济无法正常运行。

最后是货币崩溃阶段。

在市场混乱的情况下,人们对劣质货币的信任进一步减弱,对于其购买力的怀疑也进一步加深。

在没有足够信心的情况下,人们会纷纷放弃劣质货币,寻求其他交换媒介或价值存储方式。

当越来越多的人放弃持有劣质货币时,劣质货币的价值会迅速崩溃,甚至彻底失去流通功能。

货币崩溃会导致经济的混乱和瘫痪,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可以从货币的属性和需求供给两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货币作为交换媒介,需要具备一定的价值和信用。

劣质货币的属性和信用不足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人们更愿意持有和接受优质货币。

其次,需求和供给的矛盾也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因。

劣质货币的供给过多,而需求相对较低,导致其价值逐渐下降,无法与优质货币竞争。

案例2-1劣币驱良币

案例2-1劣币驱良币

案例2-1劣币驱逐良币一、基本原理“劣币驱逐良币”一语出自16世纪英国政治家与理财家汤姆斯·格雷欣给英国女王的改铸铸币的建议中提出的,后来被英国经济学家麦克劳德在其著作《经济学纲要》中加以引用,并命名为“格雷欣法则”。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金银复本位制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现象,这是因为货币按其本性来说是具有排他性、独占性的,于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二、案例内容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曾在美国货币史上有所表现。

美国于1791年建立金银复本位制,它以美元作为货币单位,规定金币和银币的比价1:15,但当时法国等几个实行复本位制的国家规定金银的比价1:15.5。

也就是说,在美国金对银的法定比价低于国际市场的比价。

于是黄金很快就在美国的流通界消失了,金银复本位制实际上变成了银本位制。

1834年,美国重建复本位制,金银的法定比价重新定为1:16,而当时法国和其他实行复本位制的国家规定的金银比价仍然是1:15.5,这时就出现了相反的情况。

由于美国银对金的法定比价定得比国际市场的低,因此金币充斥美国市场,银币却被驱逐出流通领域,金银复本位制实际上又变成了金本位制。

三、案例分析为什么在金银复本位制下,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呢?这是因为货币按其本性来说是具有排他性、独占性的。

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货币金属是与货币的本性相矛盾的。

在金银两种货币各按其本身所包含的价值同时流通(平行本位制)的条件下,市场上的每一种商品都必然会出现两种价格,一个是金币价格,一个是银币价格。

而且这两种价格的对比关系又必然会随着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就必然使市场上的各种交换处于非常混乱和困难的境地。

为了克服这种困难,国家用法律规定了金银的比价(双本位制)。

但是,这种规定又与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发生矛盾,因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学原理

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学原理

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学原理《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学原理》嗨,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超级有趣的经济学原理,叫“劣币驱逐良币”。

你们可能会想,这是什么奇怪的东西呀?货币不就是钱嘛,怎么还有劣币和良币之分呢?这可就大有学问啦!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吧。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国家,这个国家用金币做货币。

可是呢,金币在流通过程中会磨损呀。

那些崭新的、分量十足的金币就是良币,而那些磨损得厉害、分量不足的金币就成了劣币。

这时候啊,怪事就发生了。

商人们可精明啦!他们收到金币的时候,就会把良币偷偷藏起来,而把劣币拿去花掉。

为啥呢?因为良币很值钱呀,留着它以后肯定能派上大用场。

而劣币呢,反正也不那么值钱了,赶紧花出去才好呢。

这样一来,市面上流通的劣币就越来越多,良币反而越来越少了。

这就好像一群羊里面,那些病怏怏的羊都被赶到了前面,而那些强壮健康的羊却被留在了后面,你说奇怪不奇怪?那在咱们现代社会呢,这个原理也同样存在哦。

比如说,在一些市场上,有质量好的商品,就像那些良币一样,还有质量差的商品,就像是劣币。

有些不良商家啊,他们为了赚更多的钱,就把质量差的商品卖得很便宜。

消费者一看,哇,这个便宜好多呢!就都去买那些质量差的商品了。

那质量好的商品呢?就只能被冷落啦。

这就好比在一场比赛里,那些遵守规则、认认真真比赛的选手被忽视了,而那些耍小聪明、违反规则的选手却得到了大家的关注,这是不是很不公平呀?我再给你们举个例子吧。

我有个邻居叔叔,他是开小杂货店的。

他就经常跟我抱怨呢。

他进了两种牌子的小零食,一种是大牌子的,质量特别好,用的都是好材料,价格呢自然就高一点。

还有一种是小牌子的,质量不怎么样,但是价格超级低。

结果呢,来买东西的顾客好多都选择了那个小牌子的零食。

叔叔就很无奈地说:“我这好东西咋就没人要呢?”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在小杂货店里的体现呀。

那从这个原理里,我们能学到什么呢?我们可不能只看价格呀。

要是大家都只买便宜的东西,那些质量好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少,最后我们可能都买不到好东西了。

劣币为什么能够驱逐良币?

劣币为什么能够驱逐良币?

劣币为什么能够驱逐良币?货币流通的时候,市面的金币和银币都是足量的,币面的价值与货币自身的重量等同,这样的货币我们称之为“良币”。

然而有一些不法分子在铸币时,有意降低货币的重量来从中谋取利润,这种实际价值低于币面价值的货币就是我们所说的“劣币”。

铸币不是任凭什么人都可以进行的,都是有后台有势力的人才能铸币,往往都是大批量生产,所以劣币一出往往数量特别可观,因此存在巨大的利润。

市面上的劣币多了,拿到劣币的人都会抓紧想方法把它花出去,而把良币留着,这样一来劣币的流通就变得频繁,而市面上的良币就会削减,甚至会渐渐退出流通。

这就是“劣币驱除良币”的最初含义。

良币之所以退出流通,是由于它是足量的,收在手里不会贬值,不会有影响。

而劣币则不同,时间长了就有可能用不出去,抓紧使用出去才不会吃亏。

劣币之所以可以驱除良币,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那就是信息的不对称。

假如全部人都不知道有劣币的存在,那么劣币的存在不会有任何意义,产生不了任何影响,良币也就不会退出流通。

但是假如买东西的人知道自己手里的是劣币,卖家却不知道的话,就会消失买家急于留下良币花出劣币,而卖家在不了解的状况下接受了劣币的状况。

然后,卖家又变成了买家,把劣币花出去,如此循环下去,劣币就由于大家的信息不对称堂而皇之地进入流通。

劣币驱除良币现象不仅存在于货币流通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存在类似现象。

比如说在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素养高的人会守法规狡猾排队,但是却往往被不守法规的那些人挤得东倒西歪,几趟车也上不去。

而不守秩序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往前挤,倒是经常能捷足先登。

这样一来,为了能挤上车,守秩序的人就不会再狡猾排队,遵守秩序排队上车的人就变得越来越少。

另如,现在社会影音制品盗版猖獗,也是由于这个缘由。

翻版盗版的CD、VCD成本比较低,比起音质近乎完善但价格高的正版货来说,售价相对廉价。

而一般顾客并不在意音质是否纯洁,只讲究廉价,因此不少人会选择购买盗版。

劣币驱逐良币经济学原理

劣币驱逐良币经济学原理

劣币驱逐良币经济学原理劣币驱逐良币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指在同等面值真假货币共存的情况下,市场上的好货币被市场淘汰而不再流通,而市场上的劣质货币却被广泛使用,最终导致货币贬值和货币市场混乱。

那么,劣币驱逐良币是如何发生的呢?首先,劣质货币的流通渠道更广。

劣质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渠道往往更广,尤其是在落后地区,政府发行的劣质货币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迅速在当地流传开来,而好的货币流通渠道相对就比较少。

在货币流通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劣质货币自然会占据更大的市场。

其次,劣质货币的流通速度更快。

劣质货币由于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稳定性,市场上的人们往往都会选择将其快速地花掉或用来投机获利。

而好的货币由于信誉和价值的支撑,市场上的人们会更倾向于保存或长期使用。

这就导致了劣质货币的交易速度更快,而好的货币则交易速度更慢。

再次,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加剧了劣币驱逐良币。

由于政府的过度发钞,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导致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这也加剧了劣币驱逐良币。

面对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市场上的人们更倾向于将手中的好货币保存,而快速花掉不值钱的劣质货币。

其实,劣币驱逐良币并不完全是负面的影响。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它也能够促进货币市场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比如,在一些交易场合,流通速度更快的货币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并促进经济的发展。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劣币驱逐良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财富流失以及经济市场的混乱。

总之,劣币驱逐良币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家们对于市场现象的一种理解和总结,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的运作规律和经济发展的趋势。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要避免过度发钞和发行劣质货币,保证货币的稳定和市场的公平,进而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经济学劣币驱逐良币原理及应用

经济学劣币驱逐良币原理及应用

经济学劣币驱逐良币原理及应用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或银子(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狭义来说,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因为信息不对称,物品的估值方(信息缺少的一方)估值一定时,物品的提供方(信息充分的一方)会选择提供实值较低的物品(劣币),致使实值较高的物品(良币)越来越少。

广义来说,劣币驱逐良币也可以泛指一般的逆淘汰(即劣胜优汰)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在铸币流通时代存在,在纸币流通中也有。

当你的钱包里有一张崭新的百元钞票和一张破旧的百元钞票时,你总是倾向于把那张破旧的先花出去。

久而久之,流通中的货币越来越破旧,新钱却没有花出去,仍然呆在钱包里,于是劣币驱逐了良币。

比如:现有一号男,二号男,美女A!一号男因自身禀赋或客观条件好,选择面比较广,而二号男则相反,可能是“一无所有”,索性“孤注一掷,拼命一搏”。

这样二号男在追求美女A的努力程度上显然会大于一号,而A女只能凭借对方的行为表现来评判其爱恋自己的程度。

往往会被二号男刻意粉饰的“海枯石烂,一心一意”的倾慕和忠诚而打动,被二号男拖入婚姻的“围城”。

于是婚恋角逐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再比如:工厂为了精简员工,提高效率,一般会让双职工中必须一个下岗,工厂的本意自然希望能力强的留下,但事实上往往是比较弱势的留在工厂,而有能力的人离开,因为他找到新工作的几率更大。

也可以说,公司对能力不同的人给以相同的工资,其实是将实际价值不同人冠以相同的名义价值,其结果必定是能力高的离开而能力低的留下。

这样就劣币驱逐良币了。

免责声明:本文信息均来自市场公开消息,大道论市对这些内容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
狭义来说,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因为信息不对称,物品的估值方(信息缺少的一方)估值一定时,物品的提供 方(信息充分的一方)会选择提供实值较低的物品(劣币),致使实值较高的物品(良币)越来越少。广义来说, 劣币驱逐良币也可以泛指一般的逆淘汰(即劣胜优汰)现象。
历史演变
在16世纪的英国,贵金属不铸造币使用,必须在新铸造的货币之中加入其他金属成分,故当时市场上就有两 种货币,一种是原先不含杂质的货币,另一种是被加入其他金属的货币。虽然两种货币在法律上的价值相等,但 人们却能加以辨认,并且储存不含杂质的货币,将含杂质的货币拿去交易流通。故市面上的良币就渐渐被储存而 减少流通,市场上就只剩下劣币在交易。(此处的良币指的是不含杂质的货币。)
另外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会发生在金银复本位制之下。金银复本位曾经被18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美 国、法国长期采用。由于金币和银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是政府经由法律定下的,所以会长期稳定不变,但市场上的 金银之间的相对价格却会因为供需法则而波动。若当黄金实际价值超过法定兑换率时,人们就会将手中价值较大 的金币(良币)熔成金块,再将这些黄金卖掉换成银币(劣币)使用。经过这种程序之后,就可比直接用「金币 换银币」换得更多的银币。有时人们甚至会重复这样的过程许多次,故市面上的良币就日益被熔化而减少,劣币 则会充斥市场并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此处的「良币」并非指单价高的货币,而是指相对于兑换率而言,较有优 势的货币。假设金币兑银币的法定兑换率是1:10,若1个金币熔化之后能换取超过10个银币,则金币为良币;若 10个银币熔化之后能换取超过1个金币,则银币为良币。)
自从人类给金钱以一定的币值时起,这一法则就起作用了。
原因
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 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 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但事实上,劣质的货币同优质货币一样都具有相同货币效益,即有破损的一块钱和崭新的 一块钱购买力是相同的,所以有时这种现象也并非由信息不对称导致,而是自发性的好恶导致,其结果就是劣币 逐渐增多,最终良币被淘汰掉。

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第一节劣币驱逐良币ppt课件

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第一节劣币驱逐良币ppt课件
人才市场的1官场的劣币驱动良币是贪官排挤清官3房地产版的劣币驱动良币就是高房价吸纳了高投资高负债转移了制造业投资高房价推涨了消费偏好挤占了自由消费眼下中国楼市已成为最大的吸金黑洞既吸走投资也吸走消费导致驱动经济引擎的三驾马车严重失衡有倾覆之危职业的流动性已倾覆了中国人自有房产才有根的传统置业观落实的一枝独秀就像曾经覆盖滇池的水葫芦严重破坏了中国经济生态平衡不说还变得投鼠忌器难以治理一花怒放杀百花使得中国人不是变富而是变穷了
7 学校教育也存在着类似现象。比如, 长期的教学、繁重的任务总会让一部分教 师渐渐产生职业倦怠。暂且把甘于平庸、 不思进取的消极品质比喻为“劣币”,把 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的积极品质比喻为 “良币”,如果学校教师甘于平庸、得过 且过的心态占据主流,那么,教师的专业 化发展和学校的品牌提升将失去内在动力。 在学校管理中预防是中超重于矫正,要使 教师们尽力克服职业倦怠和专业发展的 “瓶颈期”,为教师自身的理念和行为; 就需要在管理
则”,也称“格雷欣定律”,是由16世纪英国金融家、商
人托马斯·格雷欣提出来的。当时,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
铸币,时间长了,人们发现足值与不足值的铸币可以一样
使用,于是,人们就把成色好的足值货币(良币)储藏起
来,而把不足值的铸币(劣币)赶紧花出去。结果,劣币
把良币赶出了市场,这样,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所代表的实
• 劣币驱逐良币本是说:古时候,因为工 艺的差别很大,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 值的“良币”收藏起来,并试图将那些 成色差的“劣币”转让给他人,这样市 场上就同时流通着劣币和良币,且劣币 得不到有效地制止和惩罚,如此循环, 良币就会被驱逐出市场,质量差的货币 反而在市场上流通了。
劣币驱逐良币原理


劣币驱逐良币是一条经济法则,又叫“格雷欣法

“劣币驱逐良币”原理及其应用

“劣币驱逐良币”原理及其应用

“劣币驱逐良币”原理及其应用“劣币驱逐良币”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它描述的是在货币市场中,低质量或“劣质”的货币逐渐取代高质量或“优质”的货币,从而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个原理来自于金属货币流通时期,人们更倾向于保存和携带重量轻、价值低的货币,因此,市场上流通的优质货币逐渐减少,劣质货币逐渐增多。

这个原理不仅仅在货币市场中存在,它在许多其他领域也有应用。

以下是一些例子:1.产品质量与市场占有率:在商业竞争中,一些公司可能会降低产品质量以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

然而,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期望降低,从而选择其他更高质量的产品。

长此以往,低质量的产品将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而高质量的产品则逐渐失去市场份额。

2.人才市场:在招聘过程中,有些公司可能会偏好录用低薪水、低技能水平的员工,因为他们的成本较低。

然而,这种做法可能导致高素质的员工难以在市场中获得公平的待遇,从而选择离开这个行业或寻找其他机会。

最终,这个行业或组织中的人才水平将逐渐下降。

3.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一些学生可能会选择不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等不良行为,因为他们知道这些行为不会对他们的成绩产生太大影响。

然而,这种做法可能导致其他学生也模仿这些不良行为,从而降低整个班级或学校的学风。

为了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认知和意识:消费者应该更加关注产品质量,不仅仅关注价格。

政府、行业协会等可以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和宣传,提高消费者对优质产品的认知和意识。

2.提高招聘标准和加强技能培训:公司在招聘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候选人的技能和潜力,而不是仅仅看他们的薪资要求。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帮助低技能人员提高自身能力。

3.加强教育管理: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防止不良行为在校园中蔓延。

同时,家长也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劣币驱逐良币律的含义与具体运用

劣币驱逐良币律的含义与具体运用

劣币驱逐良币律的含义与具体运用劣币驱逐良币律的含义与具体运用一、劣币驱逐良币律的含义1.1、概念解析劣币驱逐良币律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同一货币单位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保留价值较低的货币而花费价值较高的货币。

这里的“劣币”和“良币”并非指货币的质量,而是指货币的价值稳定性和可信度。

通常情况下,劣币指的是价值不稳定或者不被人们信任的货币,良币则是相对稳定和得到市场广泛认可的货币。

1.2、历史典故劣币驱逐良币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

在当时,人们会将银币和铜币一起流通,而银币的价值显然高于铜币。

由于银币和铜币的面值相等,人们自然倾向于留下银币而花费铜币。

这就导致了铜币的频繁流通,而银币逐渐被淘汰出局,这就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案例。

1.3、实际应用劣币驱逐良币律的含义并不局限于货币领域,它同样适用于各种市场和社会现象。

人们往往会选择保留价值不稳定或无法被信任的事物,而将稳定可靠的事物消耗掉,这种现象在商业、政治、社会等领域都有所体现。

二、劣币驱逐良币律的具体运用2.1、货币领域在货币领域,劣币驱逐良币律经常出现在通货膨胀时期。

当货币的购买力不断下降,人们会更倾向于将价值稳定的货币储存起来,而将贬值快的货币用于交易。

这就会导致更多的劣币流通,而良币逐渐退出市场。

2.2、市场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劣币驱逐良币律也经常出现。

一些劣质、低价的产品由于价格诱人,可能会占据市场份额,而高质量、高价值的产品反而销售疲软。

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律在市场竞争中的体现。

2.3、社会道德在社会道德层面,劣币驱逐良币律同样适用。

一些不道德行为由于可以获得短期利益,可能会更容易得到认可,而正直、诚信的行为却不易受到重视。

这就是社会道德中劣币驱逐良币律的典型案例。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劣币驱逐良币律并非一种不可逆转的规律,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合理规则和制度来遏制和改变的现象。

在货币领域,通过加强货币政策调控、维护货币稳定等手段可以减轻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在市场竞争中,通过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等措施可以降低劣币驱逐良币的程度;在社会道德方面,通过教育、舆论引导等手段可以塑造正直诚信的社会风气,减弱劣币驱逐良币的影响。

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

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

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
劣币驱逐良币是一个经济学原理,意指在货币流通中劣质货币会逐渐淘汰优质货币,从而导致整个货币体系质量下降。

这个原理来源于货币的本质——信任。

在交易中,货币具有交换和储值的功能。

良币是指信誉较高、价值稳定且能被广泛接受的货币,而劣币是指信誉较低、价值不稳定甚至是伪造的货币。

由于货币的流通需要双方的互信,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信誉好的货币进行交易,而对于信誉较差的劣币持有者则不愿意接受。

当劣币存在于流通中时,人们会倾向于将良币用于交易,而将劣币保留起来。

这会导致良币在市场上的供应减少,而劣币的供应增加。

由于供需关系,劣币的价值降低,人们对其信任度降低,更加不愿意接受。

这样一来,劣币会逐渐被市场淘汰,而良币则得到更广泛的接受和使用。

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可以解释为:市场经济中,人们在选择使用的货币时会对其信任度和价值进行评估,而信誉较低的劣币往往不能满足这些评估标准,因此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相反,良币通过良好的信誉和稳定的价值得到更广泛的接受,从而成为主要流通媒介。

总而言之,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是基于人们对货币的信任度和价值稳定的选择行为。

经过市场竞争,劣质货币会被边缘化,而良币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使用。

这个原理提醒我们在货币
流通中应保持良好的货币质量和信誉,以确保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

“劣币驱逐良币”原理及其应用

“劣币驱逐良币”原理及其应用

“劣币驱逐良币”原理及其应用“劣币驱逐良币”是一种经济学原理,指的是在市场经济中,劣质货币会逐渐取代优质货币的现象。

这一原理在货币领域首次被经济学家古典主义学派的大卫·亨利克学提出,并成为了后来的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原理及其应用两个方面展开。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

劣币驱逐良币原理是指由于交易双方对货币价值的判断与市场实际价值不一致,支付或交换中以劣质货币代替优质货币,在交易市场中出现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由于劣质货币的流通给交易双方带来了利益,而优质货币在市场上因为其更为有价值,更容易被人所珍惜而被拿来保值或投资。

因此,劣质货币在市场中逐渐占据优势,优质货币流通的机会越来越少,最终可能导致优质货币的消失。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劣币驱逐良币”原理的应用。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在货币、商品、产品等各个领域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在货币领域中,政府发行的法定货币与私人银行发行的虚拟货币之间就存在着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由于虚拟货币可以在一些特定场景中更方便、快捷地完成交易,因此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而法定货币则因为需要排队等待、手续繁琐等问题而逐渐被取代。

在商品领域中,劣币驱逐良币原理也会存在。

比如,市场上存在一些价格低廉但质量较差的商品,这些商品可能会因为价格诱人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而高质量的商品则因为价格较高而购买力相对较弱。

在产品领域中,类似的现象也常常会出现。

劣质产品由于价格更低,可以更快速地获取市场份额,而对于高质量的产品,由于价格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总结一下,劣币驱逐良币原理是一种市场现象,当交易双方对货币或商品价值的判断与市场实际价值不一致时,劣质货币或商品会逐渐取代优质货币或商品。

这一原理在货币、商品和产品等领域中广泛存在,并对市场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为了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需要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强监管,确保市场交易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同时加强对优质货币和商品的宣传和推广,提升市场参与者的对优质货币和商品的认可和信任,从而维护市场的良性发展。

“劣币驱逐良币”原理及其应用(全)

“劣币驱逐良币”原理及其应用(全)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1)无处不在的“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4)有感于劣币驱逐良币 (7)现代生活“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10)劣币驱逐良币规律--适当学学,自然会豁然开朗优秀的总是能够战胜落后的,好的总是能打败坏的吗?看起来似乎理所当然的答案也许并不那么必然。

或许你已经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时候占上风的并不是那些最优秀的,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规则在那里不起作用。

早在400多年以前,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格雷欣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也就是“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也就是“劣币”,却充斥市场。

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格雷欣法则”,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

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

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

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开创者是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阿克洛夫,他因此而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可是他的开创性论文《“柠檬”市场》(在英文中,次品俗称“柠檬”)曾经因为被认为“肤浅”,先后遭到三家权威的经济学刊物拒绝。

几经周折,这篇论文才得以在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立刻引起巨大反响。

这篇论文描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模型。

假设有一个二手车市场,里面的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都一样,但其质量有很大差别。

卖主对自己车的质量了解得很清楚,而买主则没法知道车的质量。

假设汽车的质量由好到坏分布比较均匀,质量最好的车价格为50万元,买方会愿意出多少钱买一辆他不清楚质量的车呢?最正常的出价是25万。

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和过程

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和过程

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和过程一、引言劣币驱逐良币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的是劣质货币流通使得良质货币被逐渐淘汰的现象。

本文将从原理和过程两个方面来分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二、原理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可以从货币的三大职能来解释。

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和价值储藏工具,需要具备一定的特性才能履行其职能。

良币通常具备稳定的价值、良好的流通性和广泛的接受度,而劣币则相反。

由于市场参与者对劣币的不信任,劣币的流通性和接受度较差,从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出现。

三、过程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可以从货币流通的角度来解释。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当市场中同时存在良币和劣币时,市场参与者会更倾向于使用良币进行交换,而将劣币暂时存储或回避使用。

这样一来,劣币的流通速度减慢,而良币的流通速度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劣币在市场中的比例逐渐减少,而良币的比例逐渐增加。

最终,劣币被逐渐淘汰,良币成为市场交换的主要媒介。

四、影响因素1.政府政策:政府的货币政策对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起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政府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发行劣币,那么劣币的比例将增加,加速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

相反,如果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限制劣币的发行,那么劣币驱逐良币的速度将减缓。

2.市场竞争:市场竞争也是劣币驱逐良币的重要因素。

当市场上存在多个供应商提供相同的商品或服务时,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用良币购买,因为他们知道良币可以获得更好的品质和服务。

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会促使劣币更快地被淘汰。

3.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也会影响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

如果市场参与者对货币的质量信息不完全或不准确,他们可能无法准确评估货币的价值,从而无法区分良币和劣币。

这将导致劣币在市场上更容易流通,从而加速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

五、影响与对策劣币驱逐良币对经济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劣币的流通会导致市场交易的不稳定性,增加交易成本,影响经济效率。

其次,劣币的流通还会降低人们对货币的信任度,进而影响货币的稳定性和经济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1)无处不在的“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4)有感于劣币驱逐良币 (7)现代生活“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10)劣币驱逐良币规律--适当学学,自然会豁然开朗优秀的总是能够战胜落后的,好的总是能打败坏的吗?看起来似乎理所当然的答案也许并不那么必然。

或许你已经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时候占上风的并不是那些最优秀的,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规则在那里不起作用。

早在400多年以前,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格雷欣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也就是“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也就是“劣币”,却充斥市场。

人们称这种现象为“格雷欣法则”,也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

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

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

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开创者是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阿克洛夫,他因此而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可是他的开创性论文《“柠檬”市场》(在英文中,次品俗称“柠檬”)曾经因为被认为“肤浅”,先后遭到三家权威的经济学刊物拒绝。

几经周折,这篇论文才得以在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立刻引起巨大反响。

这篇论文描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模型。

假设有一个二手车市场,里面的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都一样,但其质量有很大差别。

卖主对自己车的质量了解得很清楚,而买主则没法知道车的质量。

假设汽车的质量由好到坏分布比较均匀,质量最好的车价格为50万元,买方会愿意出多少钱买一辆他不清楚质量的车呢?最正常的出价是25万。

那么,卖方会怎么做呢?很明显,价格在25万元以上的“好车”的主人将不再这个市场上出售他的车了。

这样一来,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当买车的人发现有一半的车退出市场后,他们就会判断剩下的都是中等质量以下的车了,于是,买方的出价就会降到15万元,车主对此的反应是再次将质量高于15万元的车退出市场。

依此类推,市场上的“好车”数量将越来越少,最终导致这个二手车市场的瓦解。

在这里,人们通常所做的是“逆向选择”,它出现的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

“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则不仅存在于货币流通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存在着类似现象。

比如,我们可以把不讲诚信的人比喻成“劣币”,讲诚信的人比喻成“良币”当一个社会中不讲诚信的人能够获得巨大好处,而又不受到什么处罚时,讲诚信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劣币”就这样驱逐了“良币”。

再给几个例子:中国式的恋爱中普遍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我们假设,一个自身资质不错的女孩在一段时间内同时有五六个追求者,或者在她开始恋爱到结婚这一段时间内大约会遇到十几个追求者。

那么在所有的追求者中,能说会道、善献殷勤、死缠烂打的男性往往最后赢得美人归,而品行方正、品质纯朴的男子往往会被淘汰下来。

女孩最终选择了劣币。

汉武帝时,把禁苑里的白鹿皮做成钱币,规定一块白鹿皮币值40万钱,强行卖给王侯宗室。

在欧洲,对政府铸造的金币、铜币,也总有人想办法从边缘弄下一些边料,降低了货币的实际价值,但由于是法定货币,它们仍然能得以流通。

总之,在每一个大规模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案例中,都能看到“法定货币”的身影“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并不是无法摆脱的,只要使信息流动充分,优劣区分明确,这个问题就能解决。

应该说,劣币与良币是可以共存的,不同品质或等级的物品和行为共存都是很正常的。

乡镇企业生产的几十块钱一双的运动鞋并不会驱逐几百上千块一双的耐克运动鞋,反之亦然。

这里的关键是运动鞋市场上有一个信息对称的竞争环境和市场定价机制。

这种机制使得不同的鞋有不同的市场价格,消费者各取所需。

然而,如果乡镇企业的运动鞋可以私自挂上耐克的商标而不受到追究,所有的企业就都会去生产这种成本低、利润高的运动鞋了。

这时,“劣币驱逐良币”原则就发挥作用了。

可以看出,充分的竞争环境和完整的信息是市场正常运行的保障。

无处不在的“劣币驱逐良币规律”财经经济中有一个现象,如果两种货币的法定价值比例与其实际价值比例不符,法定价值高于实际价值的那种称之为劣币,法定价值低于实际价值的那种称之为良币,在流通过程中,劣币就会慢慢将良币逐出流通领域,劣币一币独大,良币被逼入冷宫。

经济学家们通常将之称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不光是不等值的货币,就算是在市场上流通的同一种钱币,总是成色差的、用坏了的占多,而完整的、新的、良好的钱币少。

人们都倾向于贮藏好的钱币,以致不久便只有差的钱币在流通。

这也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又称为格雷歇姆规律。

是由托马斯·格雷歇姆爵士首先发现,并报告给伊丽莎白女王。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在我国封建社会广泛存在,由于封建时代,我们国家采用金、银两种货币同时流通,由于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存在,使得人们广泛保存黄金,使得碎银广泛流通,黄金日夕稀少,这也就解释了历史上黄金走然减少的原因。

不仅仅是在经济领域中,在政治生活中,在普通的伦理道德中,也存在着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例如:正直的人受排挤,小人得志,奸臣当道,君子含冤。

我们知道,在儒家国家学说中,特别强调圣君贤相对治理国家的积极作用。

孔孟曾提出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强调了道德的影响和组织作用。

唐太宗很明白这个道理,他对魏征说过:“为官择人,不可造次。

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

但是,一个完全由正直的儒生按儒家国家学说组织起来的官僚机构,正如一个完全用直木编成的马厩一样,它们只是组织系统的理想状态。

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贪官总比清官多,曲木总比直木好找,而一旦曲木混入马厩,那么曲木选曲木,马厩会越编越坏,整个系统就会越来越快地偏离理想的组织状态。

在官僚机构系统中,皇帝是核心。

他好比编马厩时的第一根木桩,对全局影响很大。

昏君选奸臣,奸臣选贪官,贪官选污吏,上一级机构是否腐化,对下一级机构是否腐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旦整个系统腐败到一定程度,无组织力量增长的不可逆性和自繁殖性就表现得十分突出,即使出现象唐太家那样雄才大略的皇帝,也决不能挽救一个腐朽王朝的覆灭。

明末亡国时的状况就相当典型。

为什么在伦理道德中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呢?因为君子按照规矩办事情,小人投机取巧,结党营私,不受王法,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使得君子按照常规出排敌不过小人的小动作,因此打击了君子的积极性,整个社会道德体系陷于混乱,最终大家都不愿意当君子,因此整个社会礼丧乐崩,四分五裂。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也是博弈的结果,信息的不对称。

例如一个市场只能允许一个商家,如果出现了两家竞争的话,两家都会亏本,但是这个时候来了两个商家,其中一个没有文化不知道这一点,另外一个读过经营管理知道这一点。

最终的结果没有文化不知道这一点,因此继续留在市场,有文化的人撤出来了,因此没有文化的人发了才,读书多的人反而转不到钱,这也可以解释暴发户现象和投机倒把现象。

商品也是这样,盗版的商品远远流行于正版的,因此可以解释windows操作系统绝大多数是盗版的,这也是劣币驱逐良币。

善于阿谀奉迎的小人总是混得比君子好。

如果不能对劣币驱逐良币规律进行控制那么社会体系就会出现毒瘤。

学科拓展劣币驱逐良币的论调后来亦被广泛应用于非经济学的层面,人们用这一法则来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主要指假冒劣质产品在多种渠道向正牌商品挑战,并具有膨胀、蔓延的趋势。

比如说,在软件市场上的经济秩序和法规约束尚不完善时,或者不能很好协调工作时,盗版软件影响正版软件的制作、销售等,从而危害软件业健康发展的趋势。

这种趋势雷同于“劣币驱逐良币”,可称为“盗版驱逐正版”,是一种非正常的市场状态。

除了商业和金融领域,在社会上的其他领域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写道:在一个人人都偷窃的国家里,唯一不去偷窃的人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因为在白羊群中出现了一只黑羊,这只黑羊就是“另类”,一定会被驱逐出去。

在信用领域的“格雷欣法则”即失信者得利,守信者失利的现象。

是由于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期,旧的信用制度被破坏,新的信用制度又未建立而造成的。

在新闻传播领域,低俗传媒往往比高级严肃传媒更容易获得更大的市场,因为低俗报纸大量刊载媚俗的内容,有一定的读者群,严肃的高级报纸的读者往往少于低俗报纸。

如黄色新闻能赚来更多的眼球和噱头。

有感于劣币驱逐良币“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又叫格雷欣法则。

该定律的出现是基于这样一种历史现象: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出于避险心理,在交换过程中人们倾向于先将将手中的劣币赶紧出手,因为不出手存在贬值的风险,于是那些足值货币——“良币”就自然而然地被收藏起来。

最后,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良币将被市场驱逐。

这个定律就能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古代,虽然黄金和银子同为货币,但是由于相对于黄金来说,银子是劣币,因此人们常用的交换媒介“银子”而非“黄金”,黄金成为一种收藏品。

直到现在,黄金仍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硬通货。

这个理论绝非一个简单的理论,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很多的历史、政治、人际关系问题。

例如佞臣害忠良、反对派获胜、小人得志等等。

我们总说,历史总有相似之处,历史是不断重复着的人和事。

但是到底哪些方面是重复的呢?——无论哪个朝代的历史,出场人物最多的往往是那些佞臣,佞臣把持朝政,陷害忠良,忠良要么成为政治牺牲品,要么隐退江湖;虽然佞臣最终遭受惩罚,但下一个朝代仍有类似之人出现,这是中国历史的特色,也是历史一再重复之处。

政权更迭也是如此。

任何一个政权在当政之时,绝非能处理所有的矛盾,于是反对的声音发出,反对派成立,成为当局的劣币。

这就像两个小孩子搭积木,一个小孩子辛辛苦苦用了大半天的时间搭建了安菲尔铁塔模型,另一个小朋友往往会因为没被理睬而心存怨气,只是简单的挥动一下手臂就能把这个小孩子的劳动成果转眼间一击而溃。

古语说的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与能力无关,与劣币驱逐良币定律有关。

办公室政治也是如此。

所谓小人得志,就是小人凭借打小报告等方式,虽然自己不会有直接的收益,但却能通过打压竞争对手提高自己的相对竞争优势。

为什么领导能够听从小报告而打压对手呢?因为在中国具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传统文化,大家都认为谁都有问题,没有问题的人是不存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