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理学细胞生物电现象课件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下降支: K+快速外流, Na+内流停止。 钠通道具有时间依赖性,开放瞬间后即失活关闭; 因去极化而使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阻碍K+外流的力量
减小,K+外流增强。
相关链接: 细胞内外的主要离子浓度
2.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当刺激强度等于或大于阈强度时,引起细胞膜去极化 达阈电位水平,此时细胞膜上较多钠通道开放,较多Na+内 流,大于同时发生的K+外流而膜去极化,膜的去极化能进 一步加大膜中Na+通道开放的概率,结果使更多Na+通道开 放,更多Na+内流而造成膜进一步去极化,如此反复促进, 出现一个使膜上钠通道开放、Na+快速内流与膜去极化之间 的正反馈过程(Na+内流的再生性循环),直至接近Na+平衡 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动作电位与局部兴奋的主要区别
动作电位
局部兴奋
wenku.baidu.com
所受刺激
阈或阈上刺激
阈下刺激
膜去极化程度 达阈电位
不达阈电位
与刺激强度关系 全或无
正比
传播范围
不衰减性, 可远距传导 衰减性扩布局部膜
可否叠加总和 否,总保持分离
可空间/时间总和
五、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
(一)兴奋性和可兴奋组织 兴奋性——可兴奋细胞对刺激发生兴奋 (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ACh发挥作用后立即被接头间隙中和终板膜上的胆碱酯 酶水解而迅速清除。
相关链接: 肌肉松弛剂
有机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二)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滑行学说 ( sliding theory)——肌肉的缩短是通过肌小节中 细肌丝与粗肌丝相互滑行的结果 (其间肌丝本身的长度不变)。
粗肌丝 由肌球蛋白组成,上 有横桥 细肌丝 由原肌球蛋白、肌动 蛋白、肌钙蛋白组成
*其中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部分。
★(单一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
(1)“全或无 (all or none) ”特性:动作电位要就不一点发生, 一旦发生即最大幅值。 如:阈下刺激时,AP一点也不产生; 阈(上)刺激时,AP产生,一产生即达最大幅值。
(2)不衰减传导性:AP一旦产生及迅速传播至整个细胞,动作 电位的幅度不会随传导距离增大而衰减。
生理学细胞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细胞的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RP)——细胞静息(未受
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细胞静息电位的特征: (1)(动物细胞的静息电位)内负外正; (2)为一稳定的直流电位。
相关链接: 膜电位的记录
直流电位
与膜电位变化相关的生理学术语
(3)具有不应期:此期内不会发生新的动作电位,因此动作电 位总是保持彼此分离而不融合。
相关链接: 绝对不应期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 锋电位产生的主要机制 (1)上升支: 细胞膜对Na+通透性(钠电导) 增大,Na+迅速内
流,接近Na+平衡电位值。 相关基础:细胞静息时,Na+具有很强的内向驱动力。 ① 细胞膜两侧Na+的浓度梯度(细胞外K+浓度高于胞质); ② 静息电位时,膜外正电场驱使Na+内流。
三、阈下刺激与局部兴奋(local excitation)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受刺激局部膜的不达阈电位的微弱 去极化。
局部兴奋的特性: (具电紧张电位的特征) (1)刺激依赖性:非“全或无”,随阈下刺激的增强而增大; (2)电紧张性扩布:仅衰减性波及局部膜; (3)可总和:发生空间总和或时间总和。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能诱发膜去极化和钠通 道开放之间出现再生性循环,导致Na+大量迅速内流而爆发 AP的膜电位临界值。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细胞任一部位膜产生的AP,都将沿细胞膜不衰减地传导至整 个细胞。传导机制为“局部电流(local current)”。
*兴奋传导过程:已兴奋部位膜与未兴奋部位膜之间出现电 位差,引起电荷流动而形成局部电流, 结果造成未兴奋段膜去 极化,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大量激活该处的钠通 道而导致动作电位爆发。这样的过程在膜表面连续进行下去, 导致兴奋在整个细胞的传导。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学习要求: 1.掌握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2.熟悉骨骼肌收缩机制及兴奋-收缩耦联; 3.熟悉骨骼肌收缩形式及影响收缩的因素。
骨骼肌的神经-肌接头
相关链接: 骨骼肌的神经-肌接头的结构
(一)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动作电位传到轴突末梢─→轴突膜上钙通道开放,Ca2+进入轴 突末梢─→轴突末梢内乙酰胆碱(ACh)囊泡向接头前膜靠 近─→通过出胞释放入接头间隙─→ACh通过接头间隙与终板 膜上的N-型ACh门控通道结合─→该门控通道开放─→Na+内 流(为主)和(少量)K+外流─→终板膜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 扩布形式使邻接的肌细胞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引发肌 细胞爆发动作电位。
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一)细胞的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可兴奋细胞受阈(阈上)刺激 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短暂的、可扩布的膜电位波动。
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过程和标志。
动作电位的过程:
上升支(去极相)
锋电位
动作电位
下降支(复极相)
后电位(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或特性。 可兴奋细胞(组织)——受刺激后能爆发动作电位的组织细胞,包
括神经细胞、肌细胞和(一些)腺细胞。
五、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
(二)细胞兴奋过程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完全恢复正常。
*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ARP) *定义:兴奋性消失或极低,无论受多强刺激,都不能使细胞兴奋。 *产生机制:大多数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 *意义:绝对不应期大致相当于锋电位发生的时间;使两次锋电 位不会叠加而分离。
(1)极化(polarization)状态 ——细胞静息时细胞膜两侧电荷的分极(内负外正)状态。 (2)去极化 (除极化) (de-) ——膜电位向减小方向变化。 (3)反极化(reverse-) ——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状态。 (4)超极化(hyper-)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膜电位向增大方向变化。 (5)复极化(re-): ——膜电位发生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恢复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