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中的从众现象

一、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

1.从生活中的“随大流”现象看从众心理

记得小时候,我们与考试为伴的那段岁月里,这种事情常常出现;从考场中出来的你正为答得不错而沾沾自喜,猛然发现某道题的答案跟大家的不同,于是便灰心丧气地认为是自己错了。然而卷子发下来,才惊喜地看到一个大大的对钩打在那道题旁边。类似的经验我们并不缺乏。比如,路上看到三五人仰着脑袋张望什么,你也跟着仰头。虽然什么都没有发现却还是张望得不亦乐乎。在或者,你跟别人谈论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本来你认为它非常棒,但身边的人都对它“嗤之以鼻”,几句话后你也觉得它一无是处了。这个就是从众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从上述事例中不难看出从众现象的产生原因,即个人对某事件或行为做出的判断。个人由于知识或其他原因的缺乏,因而对一些事件或现象的信息获得往往来源于他人。当个人获得了他人的信息,自己便会对事件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行动。

而这个判断和行动是常跟随集体大众的意见之下的。一般来说,个人对事情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个人看法和集体意见保持一致,在这样的条件下通常人们认定自己的意见同多数人保持一致是有好处的,因而会与集体保持一致。如果个人看法同集体不一样,但是在大多数人或集体的意见一致的情况下,迫于集体的压力,个人会保持和集体的一致性,以避免大家的非议。这个就是从众现象产生的又一原因,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众压力所导致行为或态度的变化。

从众,就是遵从群众的意志,屈从群众的压力。由群体的真实或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个体态度的变化。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是要遵从一定的群体规范,受到群体压力的制约,久而久之自然会在心理上形成从众倾向,它是人的一种天性。从众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直觉的心理反应,不能与丧失立场、没有原则这些问题混为一谈。从众现象只是人性脆弱的一面,个性比较独立的人,在判断上未必全然从众。但从众现象的发生主要由于主体缺乏行为依据的必要信息,并与个体的个性特点有关。

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指出同一种从众行为从心理上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变式,一为表面的顺从、一为内心的接受。他分析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相信他人的心理;二是寻求安全的心理;三是忠于集体的心理。

2.从众心理产生的实验学根据

实验研究中比较经典的有谢里夫的游动错觉实验和阿希的实验:

游动错觉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人都可能产生游动错觉;观察者要精确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是相当困难的。实验的基本内容是让被试坐在暗室里,在被试前面的——段距离处,呈现一个固定不动的光点,被试会产生光点在运动的错觉,实验者请被试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谢里夫发现:当被试分别在暗室里单独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时,各人判断的差异量极大,如有的被试估计光点移动了一、二英寸,而有的被试则估计光点移动了二、三十英寸。这是由于被试在缺乏可供参照的背景条件下,分别建立了自己独立的参照系统。而当许多被试在暗室里一起估计时,差异量变得很小。显然,这是因为受到他人估计的影响而产生的结果,被试以别人估计的距离作为自己判断的参考依据,建立了共同的参照系统和准则规范,从而表现出从众行为。

而阿希也在五十年代也做了些实验来研究从众现象。实验材料是十八套卡片,每套两张,分标准线段与比较线段。例如在阿希的一次实验中,共有七名被试,其中六人是实验者的助手(即假被试),只有一人是真正的被试,而且总是安排在倒数第二个回答。几个被试围桌而坐,面对两张卡片,依次比较判断a、b、c三条线段中的哪一条线段与标准线段等长。

实验要求被试大声说出他所选择的线段。十八套卡片共呈现十八次,前几次判断,大家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七次开始,假被试故意做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观察被试的选择是独立的还是从众的。面对这一实验情境,被试在做出反应前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第二,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第三,在确信多数人作了错误判断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

实验者记录被试的每一次选择,然后加以统计分析。阿希在1951年开始实施这一实验,在1956年,1958年又重复了这项实验,得出了三个结论:第一,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每次选择反应无一次发生从众行为;第二,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的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即从众反应平均每12次中就有9次;第三,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的三分之一次的从众反应,即每12次中就有4次发生从众行为。

实验总结了从众现象主要是犯了三种类型的错误:一是知觉歪曲,即以他人的判断当做自己判断;二是判断歪曲,即被试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总认为多数人的判断比自己的更正确些,属于这种错误的人居多。三是行为歪曲,即被试认为自己对的别人错的,但不想被群体是为越轨者,所以表面采取了相符行为。

该实验同时表现了从众现象产生的另一个原因——责任分散。上述被试者即使知道正确答案也未选出,是迫于集体的压力,但同时基于另一心理现象,责任分散。被试者无须把正确答案说出,即使错了他也与集体保持一致,大家将错误的责任分散开来,个人的责任相对减少。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法不责众”。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商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导致混乱,人们会趁乱抢夺商场中的东西,而不顾平时自己的“形象”。

综上所述,从众现象的产生有判断、群体压力和责任分散三个原因。

二、从众现象的利与弊

从众是人的一种天性,它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可以说从众现象是利弊共存的,所以在这里我们将这一现象从弊和利两个方面作了一下对比,给这一现象一个客观的评价。

1.从“奥数热”与“股市热”看从众现象带来的弊端

据统计小学生家长对让孩子学习“奥数”有着空前的热情,但据资料显示,全世界仅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习奥林匹克数学,而能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那么,被称为数学里的“杂技”的“奥数”为什么会成为大众追求的目标?寻其原因就

是“别人上了,我也得上”的从众心理。多数学生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根本听不懂的奥数班上,导致基础课程成绩下降,学生失去信心,严重影响孩子健康发展。

看看我们的股市,在上涨阶段,投资者对市场信心空前高涨,受市场情绪感染,投资者纷纷购入股票,推动股价一路飙升,因此股票市场异常火爆。在下跌阶段,投资者人心惶惶,盲目从众现象表现的更为突出。投资者集体溃逃。大家争相抛出股票,割肉清仓。沪指也从4000多点,直泄一千多点。这种单个投资者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采取行动,在他人买入时买入,在他人卖出时卖出的行为就是盲目从众,这种盲目从众往往会陷入不可控制的境地。我们看到股市从6000点一度暴跌到2500点,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大部分股民由于盲目从众遭到惨重损失,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许多人负债累累,生活环境恶化,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的活动,这将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这都是从众现象带来的弊端,因此我们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冷静的分析和判断,进而作出正确的决策,不可“人云亦云”,避免从众现象带来的不利影响。

2.从“自觉排队”看从众现象产生的积极效应

想必大家都有排队的经历,现在人们的素质高了,大家形成了自觉排队的习惯,当然其实不是每个人都从内心里自觉排队的,有部分人是迫于大家的压力,从众效应,才自觉排队的。这也是从众心理产生积极效应的一面。

可以说,从众现象在当今社会中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而作为人的一种天性,我们不能单纯地说从众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从众本身并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它是利弊皆有的,而关键是看我们出于怎样的目的而去从众,在我们的心中作一个利弊的权衡。

比如说时下很多人报考的公务员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会计考试以及各式各样的证书类考试等等,这其中就有很多人是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做出的选择,对于这种类型的从众现象我们就很难说是利还是弊,如果这个人并不具备考级、考研的客观和主观条件,却从众报考为求心理上的平衡,那就是弊大于利。如果这个人已经具备了实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